❶ 各民族节日有哪些
1、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
2、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3、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4、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5、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6、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7、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8、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9、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10、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11、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12、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3、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❷ 北京的特色是什么
北京特色传统文化(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2)回族糯米酒扩展阅读: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
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