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补肾壮阳药酒有哪些配方
脾胃虚弱,无法吸收、输布营养物质,就是后天不能滋养先天,可引起肾元虚弱,加速衰老。脾属土,土能保住水,所以应补肾培土
② 药酒的药酒史
中国的药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药,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 滋补酒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博物志>>曾记载道: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说明酒与药之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还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发掘。
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风味。相得益彰。经常服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将药物配入酒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既强身健体,又享乐其中,却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远古时代,酒就是一种药,古人说“酒以治疾”。"医"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种酿造酒。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远古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三、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躁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明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为当下出名的妙沁药酒。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
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圣济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以备参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旻的<<扶寿精方>>,龚庭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1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2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结合优秀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还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科研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工艺及质量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例如本书《中国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共9次印刷,成为中医药专著中的一本畅销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反过来又推动了药酒事业的深层次发展。不但出现一批质量可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群众欢迎的药酒产品,而且在药酒的毒理研究、药理研究及质量监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迅速发展。
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打人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③ 药酒是在哪个朝代之后出现的
中国的药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药,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
药酒
滋补酒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博物志>>曾记载道: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说明酒与药之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还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发掘。
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风味。相得益彰。经常服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将药物配入酒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既强身健体,又享乐其中,却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远古时代,酒就是一种药,古人说“酒以治疾”。"医"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种酿造酒。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远古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远古时期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三、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躁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明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为当下出名的妙沁药酒。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
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圣济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以备参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旻的<<扶寿精方>>,龚庭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1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2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结合优秀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
民国时期
由于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作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受到一定影响,进展不大。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还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科研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工艺及质量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例如本书《中国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共9次印刷,成为中医药专著中的一本畅销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反过来又推动了药酒事业的深层次发展。不但出现一批质量可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群众欢迎的药酒产品,而且在药酒的毒理研究、药理研究及质量监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迅速发展。
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打人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希望可以帮助你
④ 补气的药酒有哪些
人参酒
【配方】①人参30克,白酒500毫升;②人参500克,糯米500克,酒曲适量。
【制法与服法】①冷浸法:即将人参入白酒内,加盖密封,置阴凉处,浸泡7日后即可服用。酒尽添酒,味薄即止。②酿酒法:即将人参压末,米煮半熟,沥干,曲压细末,合一处拌匀,入坛内密封,周围用棉花或稻草保温,令其发酵,10日后启封,即可启用。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中益气。适用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声低、心慌、自汗、食欲不振、易感冒等症。
双参酒
【配方】党参40克,人参10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与服法】将前2味切成小段(或不切),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即可服用。口服,每次空腹服10~15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须坚持常服。
【功效】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肺虚气喘、血虚萎黄、津液不足等症,可用于治疗慢性贫血、白血病、佝偻病等症,年老体虚者可经常服用。
百益长春酒
【配方】党参、生地黄、茯苓各90克,白术、白芍、当归、红曲各60克,川芎30克,木樨花500克,桂圆肉240克,高梁酒1500毫升,冰糖1500克。
【制法与服法】将前10味共研为粗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高粱酒,密封,浸泡5~7天后,滤取澄清酒液,加入冰糖,溶化即成。口服,每次服25~50毫升,日服2~3次,或视个人酒量大小适量饮用。
【功效】健脾益气,益精血,通经络。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气少乏力、食少脘满、睡眠欠安、面色无华等症,气虚血弱、筋脉失于濡养、肢体运动不遂者亦可服用。
参桂酒
【配方】人参15克,肉桂3克,低度白酒1000毫升。
【制法与服法】将前2味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即可取用。酒尽添酒,味薄即止。口服,每次服30~5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气益虚,温经通脉。适用于中气不足、手足麻木、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等症。
人参百岁酒
【配方】红参1克,熟地黄9克,玉竹、何首乌各15克,红花、炙甘草各3克,麦冬6克,上好白酒及蔗糖适量。
【制法与服法】上药用上好白酒1000毫升作为溶剂,置坛内密封,浸渍2天以上,再以每10升,按每分钟1~3毫升的速度渗漉。
然后渗漉液与压榨液得到的药液合并,加入蔗糖100克,搅拌溶解后,静置滤过,贮瓶备用。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2次。
【功效】补养气血,乌须黑发,宁神生津。适用于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悸不宁、失眠梦多、气短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者。
竹根七酒
【配方】竹根七、长春七、牛砂莲各15克,牛膝、木瓜各9克,芋儿七、伸筋骨各6克,夏枯草30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与服法】将前8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后,过滤去渣即成。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1次。
【功效】补中益气,清利虚热。适用于骨蒸痨热。
长生固本酒
【配方】人参、枸杞子、怀山药、五味子、天门冬、麦门冬、怀
生地、怀熟地各6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与服法】将前8味切碎,人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置入锅中,隔水加热约半小时,取出,埋人土中数日以出火毒,取出,静置后即可取用。口服。每次服1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气滋阴。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四肢无力、易于疲劳、腰酸筋软、心烦口干、心悸多梦、头晕目眩、须发早白等症。
乌鸡参归酒
【配方】嫩乌鸡1只,党参、当归各6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与服法】将乌鸡煺毛,去肠杂等;再将参、归洗净,切碎,纳入鸡腔内,用白酒和水1000毫升,煎煮鸡和参、归,约煮至半,取出鸡,贮药酒备用。口服。每次服50~100毫升,兼食鸡肉,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虚养身。适用于虚劳体弱赢瘦、气短乏力、脾肺俱虚、精神倦怠等症。
扶衰仙凤酒
【配方】肥母鸡1只,大枣200克,生姜20克,白酒2500毫升。
【制法与服法】将鸡煺毛,开肚去肠,清洗干净,切成数小块;将生姜切薄片;大枣裂缝去核。然后将鸡、姜、枣置于瓦坛内,将白酒全部倒入,用泥封固坛口。另用一大铁锅,倒入水,以能浸瓦坛一半为度。将药坛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置火上,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煮约2小时,即取出药液,放凉水中拔出火毒,药酒即成,备用。口服。每次用时,将鸡、姜、枣和酒,随意食之,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虚,健身,益寿。适用于劳伤虚损、瘦弱无力、女子赤白带下等症。
人参茯苓酒
【配方】人参、生地、茯苓、白术、白芍、当归、红曲面各30克,川芎15克,桂圆肉120克,高粱酒2升,冰糖250克。
【制法与服法】上药共碎为粗末,白布袋盛,置于净器中,注酒浸4~5日,去渣加冰糖。每日任量,徐徐饮之。
【功效】适用于气血亏损,脾虚胃弱、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补血顾气药酒
【配方】天门冬、麦门冬各12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50克,人参、白茯苓、枸杞子各60克,砂仁21克,木香15克,沉香9克,白酒15升。
【制法与服法】将上药制为粗末,用绢袋盛,人瓷坛内,加酒浸泡3天后,用文火再隔水煮半小时,以酒色转黑色为宜,继续浸1~2天即可饮用。适量饮用。
【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乏力短气、面色无华、须发早白、精神不振、脾胃不和、脘满食少等症。
万金药酒
【配方】当归、白术、云苓各90克,白芍60克,生黄芪120克,川芎、甘草各45克,生地、胡桃仁、小红枣各150克,黄精、五加皮各240克,龙眼肉、枸杞子、潞党参各150克,远志90克,补骨脂30克,紫草60克,白酒10升,白糖1.5千克,蜂蜜1.5升。
【制法与服法】先以少量水煎药取浓汁,加入酒、糖,蜂蜜即成。适量饮用。
【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肾阳不足所致的虚弱病症,如气短乏
力、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头晕心悸、腰膝酸软无力等症。平素气血不足,偏于虚寒者,虽无明显症状,也可饮用。
川椒酒
【配方】川椒90克,无灰酒5升。
【制法与服法】将川椒以生绢袋盛,浸酒内3日即可。随意饮之,不拘量。
【功效】适用于虚冷短气。
八珍酒
【配方】全当归90克,川芎30克,白芍60克,生地黄120克,人参30克,炒白术90克,白茯苓60克,炙甘草45克,五加皮240克,小肥红枣、核桃肉各120克,糯米酒20升。
【制法与服法】将上药切薄片,用绢袋盛好,浸于酒中,容器密封,隔水加热约1小时后,取出埋土中5天,然后取出静置21天,过滤后使用。每次温饮1~2小盅,每日3次。
【功效】适用于食少乏力、易于疲倦、面色少华、头眩气短、月经量少色淡、腰膝酸软等症。
术苓忍冬酒
【配方】白术、白茯苓、甘菊花各60克,忍冬叶40克,醇酒1.5升。
【制法与服法】将白术、白茯苓捣碎,忍冬叶切细,4味用白布包,以酒浸于净器中,封口,7日后开封,再添人冷开水1升,备用。每次空心温饮1~2盅,每日1~2次。
【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脘腹痞满、心悸、目昏、腰脚沉重。
⑤ 补肾药酒配方
1、当归:用于血虚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当归对子宫的作用取决于子宫的机能状态而呈双向调节作用。还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的肾性贫血。
2、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3、干贝:又称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
4、鲈鱼: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
5、栗子: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
6、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年女性肾虚之人,食之最宜。
7、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均用之于肾虚之人。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还可以每天喝 御用9味草堂御圣茶,有补肾阳、滋肾阴、填精生髓、充实肾气的作用。
⑥ 鹿茸泡药酒 加什么东西 有什么疗效呢
鹿茸的功效
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 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
②《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
③《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 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
④《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
⑤《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 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使用方法 中药药方
①治精血耗竭,面色暗黑,耳聋目昏,口于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浸)、当归(酒浸)等分。为细未,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报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黑丸)
②洽精血俱虚,营卫耗损,潮热自汗,怔仲惊悸,肢体倦乏,一切虚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两。上细切,分作四付,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③治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好鹿茸五钱,多用一两(去皮,切片),干山药一两(为末)。上以生薄绢裹,用酒浸七日后,饮酒,日三盏为度。酒尽,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用之。《普济方》鹿茸酒)
④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
⑤治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附浮肿: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怀服。(《温病条辨》鹿附汤)
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
鹿茸怎么吃?
鹿茸作为医疗保健具有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抗衰老、延年益寿之功效。用于虚劳赢手、眩晕、肾虚、耳鸣、目暗、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
食法1:干茸片40g(鲜片100)泡入50°(V/V)以上的1000ml白酒中,浸泡二周后,每日服25-50ml,2次/日饮酒服用。
食法2:将鹿茸片(鲜片烘干)研末冲服,每次1-2g,日服一次或茸片含化嚼食服用。
食法3:用鹿茸片炮制药茶饮用,最后嚼食服下,每次0.5g可隔日饮用。
食法4:用鹿茸片(粉)与小米(或粳米)熬制成粥食用,每次0.5g为宜.
食法5:用小米(或粳米)煮粥,食粥时调入参茸粉(白参50g、党参100g、鹿茸3g共研细末)5g及红糖少许和匀服用每日一次。
食法6:取茸片25-30g与鸡(鸭、鹅、鸽、猪瘦肉等)、枣或其它佐料置在电饭煲或沙锅内、炖3,5小时后食用,可分多次食之。
⑦ 泡药酒材料
一:
大云 吐丝来子 故子 巴吉 锁阳 仙毛源 淫羊合 枣皮 枸杞子 熟地 何首乌 当归 红参 黄芪各30g
海狗肾25g
远志 五味子 蛇床子 车前子 复盆子 川芎各20g
丁香 花椒 小茄香 甘草各10g 生牛鞭一条 生狗鞭二条 生鸡卵子250g 白酒5公斤(55度)
此方为补肾壮阳的药酒方 适合40岁以下的服用 年龄偏大的服用容易伤阴动火
作用:补肾壮阳
二:
[组成]鹿茸15克 冬虫草10克 天冬6克 白酒750毫升
[功用]补肾
[按语]方中鹿茸补肾壮阳,填精;冬虫草补肾养肺;天冬制约酒中热性。诸药制药,共奏补肾壮阳,养肺,填精之功。药酒饮完后 可增添新酒 直至药味淡薄。
膝盖冷可能是由于关节炎,关节损伤,寒冷刺激关节使软组织痉挛造成
⑧ 药酒有什么渊源
本书所讲的药酒在中药方剂学上又称之为酒剂。所谓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动物的全体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浓度食用酒精、白酒、黄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伍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
古时医字从酉(酒),可见酒与药的关系密切,而药酒的产生更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酒方见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虽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认出药酒配方、酿制工艺等记述,由此可见,我国的药酒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也对酒在医学上的贡献作了专门论述,其中,《素问·汤液醪醴篇》论述了醪醴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在其他篇中还提及了治膨胀的“鸡矢醪”,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药”等,这些均是较早的药酒记载。
至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针对性和疗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记载,表明了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这篇著作中还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东汉·张仲景的《伤寒病杂论》中记载:“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该书还收载了许多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例。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药酒的酿造方法,特别是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猪胰酒等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提出“酒可行药势”,尤其是对药酒的浸制方法论述较详,并指出有71种药物不宜浸酒。
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内科、外科、妇科等方面,并对酒与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针对当时一些人因嗜酒纵欲所引起的种种病症,研制了一些相应的解酒方剂。《千金翼方》还对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诸家酒方”一节中共收载了药酒11方。
宋元时期的药酒有了很大发展,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均有明显的扩展。仅《太平圣惠方》中就设有药酒专节达6篇之多,加上《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济生方》等书中的药酒方,计有药酒数百种。运用药酒治病的范围也已涉及到内、外、妇、五官等多科疾病,对于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药酒的制法上已开始采取隔水加热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强药酒的功效。这一时期药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于养生的药酒渐多,有些药酒不但具有治病养生的特点,而且口味纯正,成了宫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书所记载的药酒外,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和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御药院方》等书中也收载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养生保健药酒。
明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又创制出许许多多新的药酒方。在明代医书中,如《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陈梦雷的《医学全录》、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又有当代人的创新之举。仅《本草纲目》就辑录了各类药酒配方200余种,《普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达300余方。明代的民问作坊已有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饮自酿的酒中也有不少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阳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医药学家同样也创制出许多新的药酒方。这一时期的医药学著作中,如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吴谦的《医宗金鉴》、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等,均收载了明清时期新创制的药酒配方。清代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达。例如,乾隆皇帝经常饮用的益寿药酒“松龄太平春酒”对老年人诸虚百损、关节酸软、纳食少味、夜寐不实诸症均有治疗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宫御制的一大药酒,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百业不兴,药酒也难逃厄运,没有多少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作为中药方剂之一药酒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而且采取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严格卫生与质量标准,使药酒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工业化,药酒质量也大大提高。医药学家还对许多传统药酒方的功效、配方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为药酒的应用和提高疗效提供了宝贵依据。此外,药酒规范已被收进我国的药典,由此可见国家对药酒的重视。
⑨ 药酒在哪个朝代之后出现的
中国的药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药,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
药酒
滋补酒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博物志>>曾记载道: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说明酒与药之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还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发掘。
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风味。相得益彰。经常服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将药物配入酒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既强身健体,又享乐其中,却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远古时代,酒就是一种药,古人说“酒以治疾”。"医"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种酿造酒。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远古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远古时期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三、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躁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明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为当下出名的妙沁药酒。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
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圣济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以备参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旻的<<扶寿精方>>,龚庭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1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2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结合优秀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
民国时期
由于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作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受到一定影响,进展不大。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还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科研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工艺及质量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例如本书《中国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共9次印刷,成为中医药专著中的一本畅销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反过来又推动了药酒事业的深层次发展。不但出现一批质量可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群众欢迎的药酒产品,而且在药酒的毒理研究、药理研究及质量监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迅速发展。
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打人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希望可以帮助你,如果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⑩ 现在市场上卖的药酒靠谱吗
基本上都是忽悠人的东西,疗效一般,而且需要长期服用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