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1、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春节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不想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
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1)药酒历史扩展阅读:
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贰』 鸿茅药酒有一百多年历史传承 什么意思
对的,主要 意思就是配方出现 有一百多年了,也隐含着配方的核心材料组合在一起有一百多年了,现在的配方有可能有变化,不会是已经生产了一百多年了,现在广告误导人多的
『叁』 古代形容酒的别称有哪些
酒的别称有:杜康、欢伯、杯中物、壶觞、壶中物、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1、“扫愁帚”,“钓诗钩”
因酒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所以苏轼就这样称呼。后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2、“欢伯”
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译文: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
3、“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平原督邮”则是坏酒的隐语。“从事”、“督邮”,原为官名。因为青州境内有齐郡,齐与脐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脐部的,从事又是美职;
而劣酒则不下肚,至横膈膜为止,平原有鬲县,与膈同音,督邮又是贱职,故以此为喻。
4、“清圣、浊贤”
东汉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时期李昉等撰写的《太平御览》、《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
5、“九酝”
九酝是一种经过重酿的美酒,公元196年,曹操将古井贡酒的前身九酝春酒及酿酒秘笈《九酝酒法》进献给汉献帝,自此九酝春酒成为皇家贡酒,年年进贡,岁岁受宠。
『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指的是什么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专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属瘟疫,求得长寿。
【出处】《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4)药酒历史扩展阅读
1、《元日》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2、《元日》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伍』 每天晚上喝二两白酒对身体好吗
晚上喝二两白酒究竟对身体好不好,只有身体自己知道。不过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众说纷纭的,对于嗜酒如命的人来说肯定是好啊,每天二两小酒又能活血,更有助于睡眠,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就会认为喝酒伤身。其实这都没有绝对的,就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就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我就喜欢每晚喝几两,言归正传,我们就来聊一聊喝酒的好处与坏处吧!
『陆』 白酒为什么被称为“百药之首”
关于酒的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的酒,从最早的黄酒,到后期的白酒,以至近现代的葡萄酒和啤酒,酒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上面分析的,大家可以理解到,白酒本身还是不错的,一个是过量饮酒,第二个是勾兑酒,这两块直接拉低了人们对白酒的看法。还是那句话,喝酒要适量,“酒是粮食精”这句话还是没错的,适量饮酒,小酌怡情,这才是喝白酒时真正应该持有的态度。
『柒』 云南有什么白酒品牌
1、玉林泉酒:
玉林泉酒是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特产。玉林泉酒始创于清朝中叶,民国年间便驰名滇中,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2、杨林肥酒:
1987年,杨林肥酒厂成功研制出只有38度的低度肥酒,民国初年,云南省举行首届物产品评会,杨林肥酒金榜夺魁,荣获一等银质奖。1987年,杨林低度肥酒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评为昆明市优质产品。
3、鹤庆乾酒:
鹤庆乾酒,云南省鹤庆县云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庆乾酒被誉为鹤庆“乾酒、火腿、猪酐酢”三宝之一,有着厚重的加工历史和酿酒文化底蕴,是滇西茶马古道和汉、白、纳西、藏等多民族历史文化交融的实物代表,享誉滇西北。
4、云南铜锅酒:
云南铜锅酒是哀牢山人民沿袭古老酉人酿酒传统工艺,云南铜锅牌系列酒酿制方法古朴完美,用料考究,色泽清亮,口感绵甜爽冽,酒度低而不淡,香气浓而不烈。
5、云南竹筒酒:
云南竹筒酒是一种产自云南1000米海拔的山区,用竹筒装着种出来的,成酒色泽金黄,酒质芬香浓郁,醇和甘爽,余味悠长的原生态高端食品。
『捌』 三百年历史的药酒有哪些
中国十大名酒,是指贵州茅台、五粮液、西凤酒、四特酒 、郎酒、双沟大曲、洋河大版曲、古井贡、剑南权春、汾酒等十大白酒品牌。中国名酒为国家评定的质量最高的酒。国内曾先后五次进行白酒国际级评比,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沱牌曲酒等酒在历次国家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名酒。
『玖』 保健酒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远古时期的药酒及滋补酒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 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 鬯 "。 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 ,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 其 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 其中有内服药 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 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 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 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 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
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 自古圣 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 鸡矢酒 "治臌胀。
二、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及滋补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 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 一 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 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如 "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 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 "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 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夏月 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 这些实 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 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 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 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尽也。 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 浸渍明间 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 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 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 技术水平。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 该法 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 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 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 就是用酒 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
三、唐宋时期的药酒及滋补酒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 备急千 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 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 风虚杂补 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 诸家酒方"专节。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 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 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 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这 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 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 圣济 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四、元明清时期的药酒和滋补酒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 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 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 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 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 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 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 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 以备参考。 药品多者,不能尽录"的原则,辑药酒69种。除此之外,《本草纲目》 在各药条目 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药酒配方,内容丰富,据有人统计《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 方约为200多种。这些配方极大多数是便方,具有用药少,简便易行的特点。 《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所著的养生食疗专著,共十九卷, 约成书于万历十九 年(1591年)全书40多万字,分为八笺,以却病延年为中心,涉及医药气功 ,饮馔食疗, 文学艺术等。其中的《饮馔服食笺》共有三卷,收酿造类内容17条。酿造类中的碧 香酒,地黄酒,羊羔酒等,均为宋代以来的名酒。其中一些是极有价值的滋补酒。 此外在《遵生八笺》中的《灵秘丹药笺》中还有30多种药酒。 《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王孟英所编撰的一部食疗名著,共一卷。咸丰十 一年(1861年)刊行。书中的烧酒条下附有7种保健药酒的配方,制法和疗效。 这些 药酒大多以烧酒为酒基。与明代以前的药酒以黄酒为酒基有明显的区别。以烧酒为 酒基,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这是近现代以来,药酒及滋补酒类制造上的一 大特点。 明代朱___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 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 龚庭 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 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 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
1 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 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 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 八 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 红颜酒等都 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 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 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 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
2 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 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 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 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 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 用。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 结合优秀 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 《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 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 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 适当提 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 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 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