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制大黄与熟大黄的区别是什么
制大黄与熟大黄的区别是制备工艺、药性与适应症不同。
制备工艺
熟大黄:用黄酒将大黄拌匀,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炖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取出干燥。
制大黄:取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
药性与适应症
熟大黄为蒸熟后的大黄,其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鞣质只减少一部分。因此,其泻下作用缓和,收敛作用降低,能减轻胃气损伤、阴血损伤、腹痛等副作用。其活血作用较强,常用于瘀血诸证,尤适于老人体虚而有瘀血证者,但用量宜小,一般3-6g为宜。
制大黄为酒炒后的大黄,其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力稍缓。借酒提升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其泻下作用趋弱,能缓和寒下,同时使药力上行而起泻心火、肝火作用。其苦寒温降,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泻,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衄及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
(1)大黄酒制的作用与功效扩展阅读
大黄的使用禁忌
1.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大黄。
2.如用大黄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3.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
4.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❷ 大黄用酒泡后的功效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通常大黄的品专种分为三属种,即生大黄、酒大黄和大黄炭,其中的酒大黄主要是指的炮制的过程中,大黄用酒炒过或者是蒸过,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但是大黄并不适合用酒浸泡。
❸ 制大黄和生大黄有什么区别
生大黄和制大黄的区别。
1、材料本身区别
生大黄:生大黄即原生药材的饮片。
制大黄:就是熟制大黄,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切厚片或块,酒蒸熟。
2、功能上的区别
生大黄: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制大黄: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3)大黄酒制的作用与功效扩展阅读:
生大黄功能主治。
按语焦氏认为单味大黄止血对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只有在下列情况下较为适宜:
1、溃疡与胃炎合并出血,特别是以黑便为主,出血量在500毫升以内者;
2、对中风伴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而不宜使用凝血药物的患者,特别对伴舌苔黄腻、便秘及有吸收热的患者更为适宜;
3、用其他止血药物无效,而不宜手术治疗者。实验证明,采用西药或中药止血,若加用大黄后,均可使止血时间缩短。功效:祛瘀止血。 主治: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
❹ 大黄粉和米酒一起有什么功效
【营养功效】
中医:糯米酒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用糯米酒炖制肉类能使肉质更加细嫩,易于消化。糯米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对下列症状也有一定作用: 面色不华、自汗;或平素体质虚弱、头晕眼眩、面色萎黄、少气乏力、中虚胃痛、便清等症。
西医:米酒是糯米或者大米经过根霉(还有少量的毛霉和酵母)发酵后的产品,化学成分以及物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淀粉转化为小分子的糖类,蛋白部分分解成氨基酸和肽,脂类的变化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资等结合状态的变化都为它的营养功能的提高产生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它的营养功能也正是基于这种化学和物理变化而产生的。而且,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味物质对于它的口味也有很大的提高。
一、糖的分析:大米中的淀粉转化成单糖和低聚糖,这更有利于它快速补充人体的能量,以及改变口味。主要的单糖和双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异麦芽糖。
二、酸的分析:酸对于米酒的口味以及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有机酸大部分是大米淀粉在发酵过程中由根酶发酵产生的。所含的有机酸主有乳酸、乙酸、柠檬酸等。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大米中大部分的蛋白质是不溶于水的,经过发酵的过程有多少会被分解成为游离氨基酸和多肽类物质,这对于它的营养提高很有帮助。
四 、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都是大米中本身含有的,主要是他们的结合形式产生了变化,以及根酶在发酵时也会产生一些维生素。主要要有维生素B族,维生素E,多种矿物质。
❺ 中药:酒大黄个熟大黄一样吗药效
前者行气活血的作用增强了.后者是解毒的作用增强了
❻ 酒制大黄和大黄有区别吗
1、酒大黄与生大黄在功效上的区别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如治眼暴热痛,头肿起的大黄汤。
2、酒大黄与生大黄在化学成分上的区别
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
(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
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
3、酒大黄与生大黄在药理作用上的区别
(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
(6)大黄酒制的作用与功效扩展阅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❼ 酒大黄是大黄吗
酒大黄是大黄。
酒大黄是属于大黄药材炮制品中的一种,大黄因炮制规内格不同,有生大容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大黄炭,它们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热毒、行瘀血、破积滞的作用,外用敛疮生肌。地骨皮性味甘寒,凉血退热、滋阴降火,善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并能抑菌镇痛、去腐生肌、促进创面愈合。我国古代医家及民间常将地骨皮外用治疗疮疡。三味合用,清热泻火、解毒敛疮,外用药末直达病所,能促使溃疡很快愈合。
(7)大黄酒制的作用与功效扩展阅读:
中药大黄的服用禁忌:
1. 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脾胃虚弱、虚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长期服用。
2. 用该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3.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该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❽ 制大黄 大黄 酒大黄
大黄,是常用的中药。有多种炮制加工的方法。
制大黄——用酒蒸 或 用酒炒过的大黄
大黄———生大黄
酒大黄——与制大黄一样。是不同的名称罢了。
文献中提到的制大黄,就是 酒大黄。
❾ 酒大黄的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内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容,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制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正虚邪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