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立秋和处暑是什么意思
立秋和处暑都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内秋”是指庄稼容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处暑以后,影响我国气候的冷高压会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开始了一年之中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② 《处暑后风雨》的诗词赏析和译文分别是什么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译文:
劲风伴着阵雨,将残存的暑气一扫而空。
疾风暴雨后天气瞬间变得凉爽。
窗纸上有空隙,嗤笑拿着扇子没有用了。
儿童在读秋风赋,令人回忆起醉翁来。
诗词赏析
首句扣题,以“疾”形容风,用“急”形容雨,表明风、雨之速,又用一个“驱”字将风雨联系起来,将风雨之急速描写得形象生动。处暑已过,但是暑气残留,在“秋老虎”的威力之下,天气依旧炎热难耐,可是这一场疾风快雨一下子便将暑气吹散。
“空”不仅形容“残暑”消散,与首句的风、雨呼应,还表现出了风雨之急、快。以“顷刻”表现气温变化之快,与首联的“疾”、“急”呼应。颈联写凉爽之态,与酷热相反,凉意来的太快。一个“嫌”,一个“笑”,好像带着喜恶的态度,却显示出天气变化之速。
全诗都在表现一个“快”字,前三联只是在写天气,尾句顺延而下,与题目相呼应。《秋声赋》与“忆醉翁”加深了诗歌的内容,与前文的“炎凉态”结合,诗人思念的到底是什么?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没有答案,留给后人无限思索的空间。
(2)处暑和红酒有什么关联扩展阅读
仇远是元代著名文人,他性情闲淡,隐居于余杭仇山之上,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本诗题名“处暑后风雨”,点名了创作时间。处暑是一个由炎热的夏天向凉爽的秋天过度的节气。
仇远词风大致与北宋词人周邦彦和南宋词人姜夔相近。他生当乱世,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仇远在南宋已有诗名,元朝让他做儒学教授,而当时并不重视儒生。仇远的词,如《齐天乐·蝉》,前人在《词苑》中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极可诵”。
③ 处暑与立秋有什么区别呀
处暑与立秋都表示着节气的开始或者结束。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的8月23日或专24日,属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后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④ 处暑前后养生妙招有哪些
1、洗澡来后尽快擦润肤霜
护肤品源要根据季节转换及个人的皮肤状况而随时调整。入秋以后,应选择低刺激性、滋润度高、具有保湿功能的护肤乳液或乳霜。白天外出应注意防晒。晚上洗澡的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保持在39℃以下,防止水分和油脂因过热而流失。洗澡后趁皮肤还未全干时立刻涂上滋润皮肤的乳液或护肤品,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帮助皮肤保持湿润,防止皮肤水分挥发,从而有效减少皮肤干燥现象。
2、贴秋膘要循序渐进
进入初秋,夏天里比较差的食欲逐渐好转,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以便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是,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3、养成腹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叶很简单,就是呼气的时候腹部是微微地向外隆起,吐气的时候,肚子慢慢地向内缩。但是这种呼吸方法可以让氧气充分地吸到体内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体内的废气获得交换,将废气排出体外,不但可以让你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同时也维持一个均衡的精神状态。
⑤ 处暑与末伏有什么区别
据生活常识上说抄,末袭伏有两层含义:一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另一层含义是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也被称为三伏。
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一伏多少天呢?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
处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居于立秋之后、白露之前的一个节气名,在8月22、23或24日
⑥ 大暑和处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和处暑都是节气名。大暑表示天气酷热,最炎热时期到来。处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内去,暑气将于容这一天结束。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处暑,是在每年8月23或24日,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大暑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度的节气。
⑦ 处暑与立秋有何区别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内炎热暑天将要容结束了。它是和小暑、大暑比较起来预示天气将要凉快的节气。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⑧ 过了处暑还能酿葡萄酒吗
可以酿的 关键是选择的葡萄要好和制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