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红酒杯的拿法图解
01最常见的红酒杯拿法是握住杯柄,将杯柄置于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其他手指自然放置。同时,你可以轻摇酒杯,晃动酒液,观察杯中葡萄酒的颜色和形态。
红酒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较白酒杯为深,且更为圆胖宽大。主要用于盛载红葡萄酒和用其制作的鸡尾酒。 红酒杯的主要材质有水晶和玻璃,水晶杯和玻璃杯带来的香气与口感会有细微差别,其原因主要是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而造成的。
⑵ 金字塔是怎样搭成的
在其它领域也有着大量的疑问存在:大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复杂而繁重的工程,在实际动工之前首先必须要进行高度精密的设计与实地丈量规划,充分考虑到结构、受力、抗震、地基承载力、施工方法等等问题,这就需要作大量复杂的运算。至于上古时代的埃及人在原始条件下究竟是怎样解决这些繁琐的问题的呢?迄今为止,众说纷坛,却没有一个真正说得通的。这些问题先不去管它。
其次,所面临的便是石料的开采问题。怎样开采呢?大金字塔建造时,铁器尚未出现①②,即使是青铜器,当时仍属贵重器具,不大可能广泛使用于采石。日本学者试验了一方法,即用金属凿子先在石面凿出连接成点线的小孔,然后打进尖锐的木楔子,再用槌子把金属碎片嵌入木楔子和石头中间,使木楔子不易折断,此后由二人同时从两侧来回敲击木楔子。当木楔子上部只剩下10厘米时,取下木楔子,换上更粗更长的木槌敲击,直至岩石产生裂缝。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至今,在阿斯旺采石场上,仍可找到残留有木楔子痕迹而未切割下来的石料,证明这种试验方法可能与事实相符。
【①直到在公元前 2000 年时,居住在亚美尼亚山地的基兹温达部落才发明了一种炼铁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在公元前 1400 年后才开始传播开来。②不过呢,公元1837年5月26日,考古学家用炸药挪开大金字塔南侧石壁的两个石阶时,曾在南侧星道附近塔壁内侧的石缝中,发现铁片并抽出。发现铁片的地方,未与任何接缝或开口连接,判断此铁片应系修建金字塔的过程中所遗留。该铁片目前存放于大英博物馆。但是,埃及学家认定该铁片是后人放入的。】
由于吉萨当地不产巨石,所以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石块的运输问题。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260万块最重达50多吨①的巨石运送到工地。用车载?用马拉?不行!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新王朝时期,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至少1000年以后,才开始广泛使用的(当时甚至没有套具)。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可是尼罗河流域生长最多的只有棕榈树,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热沙漠中唯一的遮阳材料,古埃及人决不可能大片砍伐。并且棕榈树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此外,那时埃及还有些柳木、金合欢树、无花果树、灌木丛,然而这些木材不仅不耐压,数量也大大不够。而耐压类的木头,如雪松或者乌木——它们都能承受重压或者能用作运输40吨重的巨石的滚木——必须进口。这种木材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中非进口,其数量那是非常微小的,远远不够用啊!如果巨石确实是从外地运来的,那么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罗河东岸的石料不可!也就是说巨石的搬运还不得不用水运法。1980年,埃及吉萨古迹督察长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挖到l00多英尺深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没有滑轮,没有绞车,没有足够先进的起重设备,让这样笨重的巨型石块,下坡、上船、起岸,比陆地撬运还难。何况,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更奇怪的是考古学家至今尚未找到运输木材的船只遗骸。这真是一个谜。有学者认为:吉萨当地产一种很特别的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种种局限性,比如遇到不适宜洒水的地方就很麻烦了。
【①在大金字塔开始建造的十几年后,从250公里外亚斯文采石场运来了9块巨型花岗岩。每一块的重量都超过50吨,需要200人才能挪动。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际,这9块花岗岩中的5块将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顶。】
另一方面,在大金字塔的具体建造方面更是个谜。埃及学者们前前后后大概推出有30种以上的说法,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铺设好了某种形式的倾斜路面。前大英博物馆古埃及研究室主任爱德华兹(I.E.S.Edwards)教授,便铁口直断道:“古埃及人只有一种将非常重的东西举起的方法,那便是从平地或想要举起重量的起点,用泥土和砖块建造一条斜坡。”牛津大学古埃及学教授约翰·白恩斯(JohnBains)同意爱德华兹的说法,并进一步演绎道:“金字塔越建越高后,斜坡不论长度或宽度都必须逐渐扩大,以维持一定的斜率(大约为1:10),否则便会崩垮。当时建造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必定盖了好几个斜坡才是。”然而,铺设一条斜率为1:10的道路,直通大金字塔的顶点的话,道路长度至少要4800英尺,而且所需要的砖块和泥土更为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积为800万立方米,而金字塔锥体的容积则只有260万立方米。)倾斜度高于1:10的话,路面会陡到无法搬运重物上坡,但如果倾斜度低于1:10的话,建造坡道的建材量与金字塔之比将更荒谬无稽。而且,一条长达1英里,从地面直通480英尺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如爱德华兹等古埃及学家所建议的,用砖块和泥土随便搭建起来。相反地,现代建筑家和营建者已经证实,斜坡道必须用比石灰岩等更坚固、高贵的质材建造,否则必垮无疑。斜坡学说显然不成立。(还有一个问题:建造斜坡用的800万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后,都到哪里去了?)后又有学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说,主张当时的人在金字塔的四侧,用泥砖做成螺旋状斜坡,附着于金字塔。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虽然比较少,但是却无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顶端,旋转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运如此大体积的石块上坡时,将遭遇到越来越狭窄至最后连转弯都难以回旋的地步。不过,这并非螺旋斜坡道说最不通之处。它最难自圆其说的地方还是:由于螺旋道必须加覆于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筑家无法检查金字塔建筑本身的精密与准确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须随时检查建筑的准确性,让塔的顶点坐落在离开四个基座角落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层石块都放置于事前设计的位置,才能形成这个方位正确、形体也近乎完美的对称建筑物。后来,还有学者提出将以上两种理论折衷的推测等等,但是这套理论同样也不能通过严密推理验证。这些学说均认为运送石材的斜坡是建筑在金字塔的外侧,可是在实际的考古活动当中,学者们从来没有找到过在金字塔外侧斜坡的遗迹。2007年3月31日,法国建筑师让·皮耶·乌丹提出“由内往外建”的理论,他认为是在大金字塔外墙砌一道外置斜坡,接着再建构一条内部螺旋隧道。然而,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表示,来自埃及、美国和德国的专家认为让·皮埃尔·乌丹提出的金字塔系由内而外修建的假说缺乏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
金字塔的石块是如何被一块接一块的运送上去的呢?由于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使用过绞盘(类似于船舷上用的起锚机)或滑轮之类的工具。可能他们没有任何起重设备。还有人提出“杠杆说”,但是,青铜是当时古埃及人所能炼的最硬的金属;而古埃及所产的木材主要只能是棕榈树。以上两者都太软无法作为杠杆。此外,只要念过一年的机械工程,便会知道由于摩擦力及机动性等问题,用木撬移动重物其实是非常没有效率的。木撬理论还存在一个问题:大家都认为石块是沿坡道移上金字塔的,问题是坡道不能太大,每前进10个单位,石块才会往上一个单位。这种斜度1比10的坡道长度将会非常长,在其之上拖动木撬显得非常不切实际。因此,“木撬运石法”的可能性自然也被排除了。要知道,在现代的科技条件下,移动7吨重的巨石需要350匹的马力,古埃及人在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是怎么运送如此众多巨大的石头呢?直到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末以后,真正的答案才开始初见端倪。
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了当时古埃及人所采用过的第一种可能的石块运送方法:他们在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一件非常神秘的类似摇篮形状的木造模型制品,从而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提供线索。埃及人的技术的确充满着革命性:将4个摇篮状木制品绑在已被切割成立方体的石块上,形成1个圆形滚轮,这样有2个滚轮就能让石块滚动。这种滚轮运石法不仅仅能适用于斜度1比10的坡道,即使在斜度1比4的陡坡上也能滚动。科学家派瑞在日本和一些工程师合作进行实验,用滚动方式在1比4的陡坡上仅需木撬搬运法的1/4人力即可。并且实验还显示在这样的陡坡上让2.5吨的石块在1分钟内居然能够移动15米。
而第二种可能的运送方法则是:198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地球聚合物研究所工作的法国工业化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在他的专著《石头之书》中提出了惊人的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将破碎的石灰石掺和一种矿物质粘结剂浇铸而成的①。此理论的依据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发现了一英寸长的人发。之二是他从化学和显微的角度发现石料中夹有矿物质和气泡。就采石场的岩石取样化验对比得知:天然石块是不会含有这两种物质的。他说,他的化验结果证明,大金字塔的石头是由石灰石、贝壳混凝、人工浇筑出来的。约瑟·大卫杜维斯由此推测,当时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又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大卫杜维斯还强调说,他研究的五块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研究埃及古代文物的学者赠送给他的,这些石头的来源及其真实性是无可怀疑的。当然,天然石仍旧占有一定比例,最有可能的真实情况是吉萨金字塔群的石块既有天然石①也有人造石。
【①吉萨金字塔群是用各种不同的石材建筑而成的,其中大量使用了石灰岩,那些粗糙的等级较低的石灰石一般是用来建造塔的核心部分,而那些好的白色的石灰石则用来作外墙和内墙,而一些粉色的花岗岩也经常被用来做内墙装饰。在白垩时期埃及这片土地还被海水覆盖着,生活在当时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的珊瑚虫的石灰质分泌物后来形成了石灰岩层。另外,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包括花岗岩和玄武岩也在地层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两种岩石也成为金字塔的建筑材料。】
辨别天然石灰石和人造石灰石对地质学家们来说一直是个难题。法国国家宇航研究局的吉列斯·胡格教授和美国费城卓克索大学的迈克·巴索姆教授称,埃及吉萨金字塔的塔体由两种类型的石头组成,一种来自采石场,另一种却是人工制造。两位教授用X光、等离子体焰炬和电子显微镜对采自金字塔的碎片和附近采石场的石头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了“不会产生自然结晶的快速化学反应的痕迹……这种化学反应不能证明金字塔所有的石头是否是来自采石场,但是说它们是象混凝土一样浇铸而成却很有说服力”。两位教授认为,只有在金字塔的高层,工匠们才使用了混凝土法。大金字塔共使用了260万块石块,其中重达10吨或10吨以上的巨石是天然的。他们认为约瑟·大卫杜维斯的理论是正确的,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软石灰石采自吉萨高原南侧的潮湿地带,然后在巨大的池子中引入尼罗河水对它们进行溶解,最终成为稀薄的泥浆。工匠们在泥浆中混入了炉灰和盐,进行脱水处理后,留下的是一种潮湿的粘土状混合物。这种“混凝土”被运往工地,装入木制的模具中,几天后完全变硬。持“混凝土说”的人还指出,金字塔所用石块的密度也存在差别,一般是底部充实而顶部多孔,这和老式的水泥石块非常相似。如果埃及政府允许他们获取更多的样品,他们可以最终证明“混凝土说”是否正确无误。
不过,也有人怀疑人造石说,主要有3个理由:1、既然吉萨地区本地就产石料,为何还要费时费力造那么多人造石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也很简单:一是因为吉萨地区所产石料大小达不到建造金字塔所需的要求,二是因为上文已提到化整为零地先将人造石原料运上高高的在建中的金字塔上再来造石比直接搬运巨石要省力省工多了。2、这种方法虽解决了搬运难题,可是从破碎的石料中并未发现类似钢筋的材料,这种“混凝土”石块又是如何解决张力问题的?3、金字塔所用的石块形状各异,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使用过模具。对于后面两个问题至今无人能够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⑶ 金字塔是怎么搭的
据说∶金字塔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时代太远太远,引起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惊讶和怀疑. 把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 相当困难的,他们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 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它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它的东西轴和南北铀的力位误差,也不超过5弧秒,他们没有“尺”,仅会用胳臂作丈量单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约等于155公尺),怎么能把塔建得这样精确?真叫人大惑不解!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还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着塔基填沙.沙围随着塔基升高,充当脚子袈,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埃及金宁塔是一个下方上尖的方锥体,高l46米.塔基呈正方形,边长230米,问∶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围围上沙子,形成一个可以运送石块的斜坡,斜坡的角度为30或25度,那么,它的底边将各是多少米?设∶它们的高度也是146米,各需多少方沙子? 这样多的沙子从哪里来?而且,先填后毁运输量还要增加一倍. 有人说是运用填盐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将之溶解,无需搬走,但是,这么多的盐比沙于更不易得.何况,一扬暴雨,就会溶掉整个盐坡. 有人认为是运用尼罗河泥砖砌成盘旋斜道,逐层止升,其结果与沙坡相近,只是,泥砖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罢了。
⑷ 金字塔是如何搭建
经过粗略估算,修建大金字塔需要500万吨石头,需求量虽然庞大,但吉萨附近就可以供应大部分。采石场在金字塔建筑地点南面,约有1500名采石工人在那里工作。由于铜是古埃及人当时掌握的最硬的金属,因此每名采石工人会配有一把铜制凿刀。他们用铜凿刀将巨石凿开小孔,打入木楔,并在上面浇水,木楔浸水膨胀的力量就可以将石块胀裂。但铜凿刀敲击数十下后就会变钝,因此需要另一组人用火将钝凿软化,磨利后过水降温,以便石匠们再次使用。
每块开采下来的石头的重量都超过了1吨,有的甚至重达两吨半,如何运输是大问题。吉萨当地产一种很特别的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在不适宜洒水的地方,工将匠们就在路面上铺圆木,让巨石在圆木上滚动前进。
巨型石块集中到金字塔现场后,就由专门的石匠切削加工,并根据每块石头上标注的记号嵌入应该放置的地方。他们仅使用简单的三角板和铅锤,就可以把每块石头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块之间衔接紧密,如同用水泥粘合一样,甚至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后仍然屹立不倒,直到现在,人们也很难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胡夫金字塔一共建造了20年,雏形逐渐显现的时候,已经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这时候就需要建造长长的坡道,以便工人把石块继续运到高处。劳工们使用吉萨天然的沙土,用矿石膏和灰泥黏合,堆成长长的斜面,将巨石拉上金字塔。考古学家估计,斜坡的长高比例大约在10:1,这是保证运输方便和使用最少建筑斜坡材料的最佳比例。但当金字塔逐渐变高,这种长长的斜坡就不能适用,因为如此计算,通往塔顶的斜坡长度将达到惊人的4800英尺,所需的建筑材料也将是大金字塔的三倍之多。因此在最后的加高工程中,建筑师们会选择建造较省材料的螺旋型坡道。
尽管吉萨当地就出产大理石,但以大金字塔的体积来说,仅凭手工制作200多万块的巨型石块,仍然是项巨大的挑战。古埃及人究竟如何在建造期限内找到数量如此之巨的石材,一直是未解之谜。后人在金字塔南面找到的线索,为这个疑问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距离地面30英尺处有个开口,是19世纪的探险家使用炸药炸开的,这里是唯一能看到金字塔内部的地方。可以看到,里层的石头比外表看到的粗糙许多,而且都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组成,有些甚至小如瓦砾。也就是说,在金字塔整齐的外层石块和内层墓室之间,填充进了不合规格的石料。这也许就是古埃及人加快建造速度的方法。
随着金字塔不断长高,建筑师必须考虑金字塔内部墓室的安排,并预留出通往墓室的廊道。胡夫金字塔内部有三个墓室,第一个在修建地基的时候就开始建造,因为它深入地下600英尺。第二个在金字塔内部约100英尺高的地方,就是所谓的“王后墓室”,自发掘以来便空无一物。公元前2474年,第三个——最高也是最重要的——陵墓开始动工,这将是胡夫王最后的安息之所。通向墓室的大廊道也同时开始搭建。大廊道全长达153英尺,内壁使用巨型的磨光石灰岩板紧密接合。
大金字塔开始建造后的十几年,一艘驳船载来了一些来自250公里外亚斯文采石场的特别货物:9块巨型花冈岩。每一块的重量超过50吨,需要200人才能挪动。在建造大金字塔的数百万石块中,它们是最重要的。神圣的墓室是金字塔的中心,必须加强保护。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际,这9块花冈岩将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顶。建筑师会在每块花冈岩上用红赫石画上中线,以便将巨石置中对齐。但如此巨大的重量如何平均分配?巨石的体积和重量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直接摞放,花岗岩就会破裂。最后,为了分散层叠巨石之间的巨大压力,建筑师在每层花岗岩之间都垫上了三角形的楔子,使重量往外分散而非向下压。九块岩石最终使用了五块,并留出了之间的四个空隙。这些空隙高3.5英尺,可以让人爬行通过。因此当时参与建造金字塔的劳工们得以在空隙间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些涂鸦,随手拼出的一些人名,有的地方还能看到红赫石描出的参考线。
当大金字塔建造至约100米高时,最后三分之一高度的材料已经无法从主斜坡运送,因此建筑师们倚大金字塔,修建了一条螺旋而上的“盘山”坡道,以避免加高主坡的额外庞大工程。四棱锥体形状的顶石的处理和搬运比其它石块都谨慎,因为它的侧边非常光滑,于是石匠专门在下方做了个向外突出的石栓,工人们旋转石块,就可以让石栓与下方石块的沟槽契合,将顶石固定。
顶石放好后,金字塔实际已经搭建完成,但外部塔身仍然需要最后的修整。外围的螺旋坡道需要撤除,并加上斜面的石板,使金字塔的外表光滑平整。当大金字塔最终完成时,四面已经磨平打光,在阳光的照射下看来非常炫目,与我们今日所见的金字塔非常不同。而现在看到的金字塔已经没有了外围的斜面石块——因为中世纪建造开罗城的时候,这些石块被取走,作了建筑材料。
公元前2460年,不朽的坟墓建成。大金字塔东边的一条大石子路通往位于尼罗河边的一座庙宇。那里将作为胡夫法老遗体的暂放之处。法老的木乃伊转移到金字塔内部后,根据古埃及的礼俗,会先放在地下墓室,随后移至第二层墓室,最后才将棺木移到第三个墓室,放进石棺。
⑸ 如何搭建金字塔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无能为力!没有人知道金字塔是如何搭建。
第2章——金字塔的建造方式之谜
在其它领域也有着大量的疑问存在:大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复杂而繁重的工程,在实际动工之前首先必须要进行高度精密的设计与实地丈量规划,充分考虑到结构、受力、抗震、地基承载力、施工方法等等问题,这就需要作大量复杂的运算。至于上古时代的埃及人在原始条件下究竟是怎样解决这些繁琐的问题的呢?迄今为止,众说纷坛,却没有一个真正说得通的。这些问题先不去管它。
其次,所面临的便是石料的开采问题。怎样开采呢?大金字塔建造时,铁器尚未出现①②,即使是青铜器,当时仍属贵重器具,不大可能广泛使用于采石。日本学者试验了一方法,即用金属凿子先在石面凿出连接成点线的小孔,然后打进尖锐的木楔子,再用槌子把金属碎片嵌入木楔子和石头中间,使木楔子不易折断,此后由二人同时从两侧来回敲击木楔子。当木楔子上部只剩下10厘米时,取下木楔子,换上更粗更长的木槌敲击,直至岩石产生裂缝。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至今,在阿斯旺采石场上,仍可找到残留有木楔子痕迹而未切割下来的石料,证明这种试验方法可能与事实相符。
【①直到在公元前 2000 年时,居住在亚美尼亚山地的基兹温达部落才发明了一种炼铁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在公元前 1400 年后才开始传播开来。②不过呢,公元1837年5月26日,考古学家用炸药挪开大金字塔南侧石壁的两个石阶时,曾在南侧星道附近塔壁内侧的石缝中,发现铁片并抽出。发现铁片的地方,未与任何接缝或开口连接,判断此铁片应系修建金字塔的过程中所遗留。该铁片目前存放于大英博物馆。但是,埃及学家认定该铁片是后人放入的。】
由于吉萨当地不产巨石,所以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石块的运输问题。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260万块最重达50多吨①的巨石运送到工地。用车载?用马拉?不行!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新王朝时期,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至少1000年以后,才开始广泛使用的(当时甚至没有套具)。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可是尼罗河流域生长最多的只有棕榈树,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热沙漠中唯一的遮阳材料,古埃及人决不可能大片砍伐。并且棕榈树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此外,那时埃及还有些柳木、金合欢树、无花果树、灌木丛,然而这些木材不仅不耐压,数量也大大不够。而耐压类的木头,如雪松或者乌木——它们都能承受重压或者能用作运输40吨重的巨石的滚木——必须进口。这种木材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中非进口,其数量那是非常微小的,远远不够用啊!如果巨石确实是从外地运来的,那么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罗河东岸的石料不可!也就是说巨石的搬运还不得不用水运法。1980年,埃及吉萨古迹督察长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挖到l00多英尺深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没有滑轮,没有绞车,没有足够先进的起重设备,让这样笨重的巨型石块,下坡、上船、起岸,比陆地撬运还难。何况,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更奇怪的是考古学家至今尚未找到运输木材的船只遗骸。这真是一个谜。有学者认为:吉萨当地产一种很特别的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种种局限性,比如遇到不适宜洒水的地方就很麻烦了。
【①在大金字塔开始建造的十几年后,从250公里外亚斯文采石场运来了9块巨型花岗岩。每一块的重量都超过50吨,需要200人才能挪动。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际,这9块花岗岩中的5块将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顶。】
另一方面,在大金字塔的具体建造方面更是个谜。埃及学者们前前后后大概推出有30种以上的说法,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铺设好了某种形式的倾斜路面。前大英博物馆古埃及研究室主任爱德华兹(I.E.S.Edwards)教授,便铁口直断道:“古埃及人只有一种将非常重的东西举起的方法,那便是从平地或想要举起重量的起点,用泥土和砖块建造一条斜坡。”牛津大学古埃及学教授约翰?白恩斯(JohnBains)同意爱德华兹的说法,并进一步演绎道:“金字塔越建越高后,斜坡不论长度或宽度都必须逐渐扩大,以维持一定的斜率(大约为1:10),否则便会崩垮。当时建造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必定盖了好几个斜坡才是。”然而,铺设一条斜率为1:10的道路,直通大金字塔的顶点的话,道路长度至少要4800英尺,而且所需要的砖块和泥土更为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积为800万立方米,而金字塔锥体的容积则只有260万立方米。)倾斜度高于1:10的话,路面会陡到无法搬运重物上坡,但如果倾斜度低于1:10的话,建造坡道的建材量与金字塔之比将更荒谬无稽。而且,一条长达1英里,从地面直通480英尺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如爱德华兹等古埃及学家所建议的,用砖块和泥土随便搭建起来。相反地,现代建筑家和营建者已经证实,斜坡道必须用比石灰岩等更坚固、高贵的质材建造,否则必垮无疑。斜坡学说显然不成立。(还有一个问题:建造斜坡用的800万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后,都到哪里去了?)后又有学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说,主张当时的人在金字塔的四侧,用泥砖做成螺旋状斜坡,附着于金字塔。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虽然比较少,但是却无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顶端,旋转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运如此大体积的石块上坡时,将遭遇到越来越狭窄至最后连转弯都难以回旋的地步。不过,这并非螺旋斜坡道说最不通之处。它最难自圆其说的地方还是:由于螺旋道必须加覆于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筑家无法检查金字塔建筑本身的精密与准确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须随时检查建筑的准确性,让塔的顶点坐落在离开四个基座角落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层石块都放置于事前设计的位置,才能形成这个方位正确、形体也近乎完美的对称建筑物。后来,还有学者提出将以上两种理论折衷的推测等等,但是这套理论同样也不能通过严密推理验证。这些学说均认为运送石材的斜坡是建筑在金字塔的外侧,可是在实际的考古活动当中,学者们从来没有找到过在金字塔外侧斜坡的遗迹。2007年3月31日,法国建筑师让?皮耶?乌丹提出“由内往外建”的理论,他认为是在大金字塔外墙砌一道外置斜坡,接着再建构一条内部螺旋隧道。然而,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表示,来自埃及、美国和德国的专家认为让?皮埃尔?乌丹提出的金字塔系由内而外修建的假说缺乏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
金字塔的石块是如何被一块接一块的运送上去的呢?由于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使用过绞盘(类似于船舷上用的起锚机)或滑轮之类的工具。可能他们没有任何起重设备。还有人提出“杠杆说”,但是,青铜是当时古埃及人所能炼的最硬的金属;而古埃及所产的木材主要只能是棕榈树。以上两者都太软无法作为杠杆。此外,只要念过一年的机械工程,便会知道由于摩擦力及机动性等问题,用木撬移动重物其实是非常没有效率的。木撬理论还存在一个问题:大家都认为石块是沿坡道移上金字塔的,问题是坡道不能太大,每前进10个单位,石块才会往上一个单位。这种斜度1比10的坡道长度将会非常长,在其之上拖动木撬显得非常不切实际。因此,“木撬运石法”的可能性自然也被排除了。要知道,在现代的科技条件下,移动7吨重的巨石需要350匹的马力,古埃及人在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是怎么运送如此众多巨大的石头呢?直到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末以后,真正的答案才开始初见端倪。
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了当时古埃及人所采用过的第一种可能的石块运送方法:他们在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一件非常神秘的类似摇篮形状的木造模型制品,从而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提供线索。埃及人的技术的确充满着革命性:将4个摇篮状木制品绑在已被切割成立方体的石块上,形成1个圆形滚轮,这样有2个滚轮就能让石块滚动。这种滚轮运石法不仅仅能适用于斜度1比10的坡道,即使在斜度1比4的陡坡上也能滚动。科学家派瑞在日本和一些工程师合作进行实验,用滚动方式在1比4的陡坡上仅需木撬搬运法的1/4人力即可。并且实验还显示在这样的陡坡上让2.5吨的石块在1分钟内居然能够移动15米。
而第二种可能的运送方法则是:198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地球聚合物研究所工作的法国工业化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在他的专著《石头之书》中提出了惊人的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将破碎的石灰石掺和一种矿物质粘结剂浇铸而成的①。此理论的依据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发现了一英寸长的人发。之二是他从化学和显微的角度发现石料中夹有矿物质和气泡。就采石场的岩石取样化验对比得知:天然石块是不会含有这两种物质的。他说,他的化验结果证明,大金字塔的石头是由石灰石、贝壳混凝、人工浇筑出来的。约瑟?大卫杜维斯由此推测,当时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又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大卫杜维斯还强调说,他研究的五块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研究埃及古代文物的学者赠送给他的,这些石头的来源及其真实性是无可怀疑的。当然,天然石仍旧占有一定比例,最有可能的真实情况是吉萨金字塔群的石块既有天然石①也有人造石。
【①吉萨金字塔群是用各种不同的石材建筑而成的,其中大量使用了石灰岩,那些粗糙的等级较低的石灰石一般是用来建造塔的核心部分,而那些好的白色的石灰石则用来作外墙和内墙,而一些粉色的花岗岩也经常被用来做内墙装饰。在白垩时期埃及这片土地还被海水覆盖着,生活在当时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的珊瑚虫的石灰质分泌物后来形成了石灰岩层。另外,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包括花岗岩和玄武岩也在地层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两种岩石也成为金字塔的建筑材料。】
辨别天然石灰石和人造石灰石对地质学家们来说一直是个难题。法国国家宇航研究局的吉列斯?胡格教授和美国费城卓克索大学的迈克?巴索姆教授称,埃及吉萨金字塔的塔体由两种类型的石头组成,一种来自采石场,另一种却是人工制造。两位教授用X光、等离子体焰炬和电子显微镜对采自金字塔的碎片和附近采石场的石头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了“不会产生自然结晶的快速化学反应的痕迹……这种化学反应不能证明金字塔所有的石头是否是来自采石场,但是说它们是象混凝土一样浇铸而成却很有说服力”。两位教授认为,只有在金字塔的高层,工匠们才使用了混凝土法。大金字塔共使用了260万块石块,其中重达10吨或10吨以上的巨石是天然的。他们认为约瑟?大卫杜维斯的理论是正确的,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软石灰石采自吉萨高原南侧的潮湿地带,然后在巨大的池子中引入尼罗河水对它们进行溶解,最终成为稀薄的泥浆。工匠们在泥浆中混入了炉灰和盐,进行脱水处理后,留下的是一种潮湿的粘土状混合物。这种“混凝土”被运往工地,装入木制的模具中,几天后完全变硬。持“混凝土说”的人还指出,金字塔所用石块的密度也存在差别,一般是底部充实而顶部多孔,这和老式的水泥石块非常相似。如果埃及政府允许他们获取更多的样品,他们可以最终证明“混凝土说”是否正确无误。
⑹ 红酒杯金字塔要多少个杯子
看要摆复多少层了。最常见的制正方形底座金字塔酒杯,层数和需要的数量关系是:
3层:1+4+9=14
4层:1+4+9+16=30
5层:1+4+9+16+25=55
6层:1+4+9+16+25+36=91
。。。
n层:12(平方,余同)+22+32+。。。+n2
⑺ 香槟塔怎么搭
香槟塔的摆放
1、摆放香槟塔的平面基础很重要。
一般的香槟塔都摆在桌子上。桌子是否稳固是最重要的问题。对桌子的要求是:桌子面不能高低不平,四腿一定稳固。许多饭店都是临时搭婚礼舞台,用多块的舞台拼凑而成。由于舞台的长期使用,难免会出现不稳固的情况。如果香槟塔的桌子摆在舞台上,新人还要检查两块舞台交接的地方,两块舞台不能由于踩动发生撞击,而桌子也不能摆在两块舞台之间。那样香槟塔会同样不稳。
2、对香槟酒杯也有一定的要求。(红酒杯不行)
香槟酒杯的大小,高低非常重要。往往饭店的酒杯不是一次进货,很容易发生两批的酒杯不一样大或不一样高,而香槟塔对酒杯的要求比较高,相差一毫米都不行。摆放酒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求所有的酒杯必须紧*在一起,中间不能抽出任何一个酒杯。新人要求饭店选择酒杯的时候,一定要提出此要求。最重要的提示,红酒杯不可以用做摆香槟塔,因为那种酒杯之间的接触面积小,摆出来瘦高瘦高的,不稳固,酒也流不进下面的酒杯里。
3、摆香槟塔的位置也很重要。
香槟塔一定要摆在人们不经常走动的舞台的一侧。在婚礼仪式前,一定要防止由于人员来回走动而增加危险。特别是避免小孩子在跑闹中碰倒。在婚礼仪式中,也要防止上台走动的人员,如证婚人,父母等,特别是礼仪小姐(拿托盘)不小心碰倒。
4、如果舞台足够大,最好把香槟塔摆在舞台上面的一侧,这样就减少了一些碰撞的危险。
5、香槟塔摆放的不要过高,应该以新人的身高为标准。如果太高,新人要抬起手倒香槟,感觉很累,而且过高肯定增加倒塌的危险性。香槟塔4---5层最佳
⑻ 搭金字塔形纸牌塔教程
宏胜资源网里面有教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