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青岛啤酒做业务员怎样,我知道累,但一个月能拿多少
基本工资+奖金
奖金包括打款量和市场指标完成率
反正旺季大概三四千块钱
淡季工资不到三千
㈡ 如何分辨青岛啤酒的真假
山东省青岛抄啤酒厂生产的“青岛牌”啤酒以其质量精良而闻名国内外,它既是广大消费者特别推崇的名优啤酒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感官鉴别真假青岛啤酒的方法如下:(1)瓶贴鉴别真货的套印准确清晰,色泽正,富有光泽,假货印制粗糙。(2)瓶盖鉴别假的套印不正,无光真货的印铁图案色彩清晰、牢固、内垫注塑垫片。而伪品的瓶盖印铁图案均附着不牢,有的有脱落现象。(3)瓶体鉴别真货的标准瓶型均为滑肩瓶,瓶体都有三杯牌商标。假的则瓶型混杂多样,没有统一标记。(4)酒质鉴别真的酒液清澈透明,呈浅金黄色,泡沫洁白细腻持久,二氧化碳充足,饮用时柔和爽口且具有明显的酒花香。假的色泽较深,气泡也少,有杂质或沉淀。
㈢ 青岛啤酒公司如何与竞争对手竞争
2010年度,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华樽杯"第二届中国酒类回品牌价值评议结答果在国家会议中心揭晓,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酒类企业中名列第3位,品牌价值为278.74亿元(RMB),在中国啤酒类别中名列第1位;在山东省酒类企业中名列第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青啤公司开始全面实施“大名牌战略”,确立并实施了“新鲜度管理”、“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市场网络建设”等战略决策,以“名牌带动”式的资产重组,率先在全国掀起了购并浪潮,被称为中国啤酒业“从春秋到战国”行业整合潮流的引导者。对购并企业,青岛啤酒推行“系统整合,机制创新”独特的管理模式,用青岛啤酒企业文化来整合子公司管理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㈣ 青岛啤酒的实力到底如何
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港交所:168、上交所:600600)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创始于190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国有青岛啤酒厂。
历史
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企业名称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
建厂初期的年生产能力是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产品品种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岛、芝罘、天津、大连设有销售总代理。
当时,产品质量就很出色。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乘机侵占青岛。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将青岛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于当年12月正式开工生产。日本人对工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939年建立了制麦车间,曾试用山东大麦酿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国产以及西贡产;酒花使用捷克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外汇管制,啤酒花进口发生困难,曾在厂院内设“忽布园”进行试种。由于设备能力的扩大,1936年实际产量四打装103202箱(3208吨),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663多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当年10月工厂被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岛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工厂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从厂长到各主要生产部门配备的负责人和技师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在生产和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确定。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厂的活力日益增强,基本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厂大规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1981年,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10万吨扩建工程,于1986年8月竣工投产;1986年的产量在全国啤酒行业里首先突破10万吨。同年国家计委又批准拨款4998.39万元,进行13万吨技术改造工程,并要求在1988年建设13万吨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建设20万吨和30万吨的发展规划,以加快青岛啤酒的发展步伐。这个时期,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于1991年建成投产;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年产2万吨的青岛啤酒四厂,也于1991年2月开始生产。到1992年末,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已达24万吨(一、二、四啤的青岛啤酒合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青岛啤酒厂的生产品种与生产结构,也不断有新的变化。青岛啤酒厂主要生产12o淡色啤酒,但也曾生产过黑啤酒。后来由于啤酒出口量扩大,酿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产,将青岛黑啤酒的技术工艺及有关设备,转移到其他厂生产,使用青岛牌商标。在日本人经营时期开始的制药--维他益车间,1977年后改为“青岛啤酒制药厂”,又增加生产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据国家整顿药厂的要求,停止生产。1964年,为了发展葡萄酒工业,市一轻工业局决定将果酒车间从青岛啤酒厂分出,成立青岛葡萄酒厂。1958年,根据市一轻工业局要求,青岛啤酒厂成立罐头车间,增加罐头生产(有午餐肉、猪肉罐头、鱼类罐头、苹果罐头等)。1963年,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产,罐头车间下马停产。
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由美国的莫纳克公司作为青岛啤酒的总代理。当年销量为2万箱。此后,在有几十种国外啤酒激烈竞争的美国市场上,青岛啤酒以其较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加之美国代理的大力促销宣传,终于巩固了在美国的销售市场,并在美国50个州建立了强大销售网络,进入了中国餐馆和国外开办的连锁饭店及超级市场。从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到1992年的15年里,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由2万箱增至120万箱,销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跃为第九位,所占市场比重由0.3%增长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占亚洲12个国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长的100多年发展历程中,青岛啤酒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因而,产品质量比较稳定,被国内外消费者公认为名牌产品。1963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获轻工业部金质奖章;1979年9月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0年、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80年4月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著名商标”称号;1991年9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在国际上:1981年、1985年两次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评酒会上获得冠军;1987年5月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蒙顿国际评比大赛上获金质奖。
目前公司全资拥有青岛啤酒一厂、二厂、四厂、扬州啤酒厂、日照啤酒厂和青岛麦芽厂并控有青岛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销售收入、实现利税、 出口创汇等指标位居中国啤酒行业之首。
青岛啤酒集团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国内收购兼并厂和新建厂并举,尽快扩大规模经济,并大力推进多元化经营,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把青啤集团建成具有超强实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
㈤ 你们怎么评价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是山东青岛啤酒厂的产品,该厂是我国最早的一家啤酒厂、原为“英德啤酒公司”,创办于1903年,是我国目前的最大的一家啤酒厂,其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佳都是名列前茅。在第二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全国名酒,1980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而且驰名全世界。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制作方法:
1.原料选择:(1)大麦:青岛啤酒的原料是选自浙江省宁波、舟山地区的“三棱大麦”,这种大麦皮薄,粒大,淀粉多,蛋白质含量低,发芽率高,是酿造啤酒的上等原料。(2)酒花:青岛啤酒采用的优良啤酒花,是该厂自己的酒花基地精心培育,其具有蒂大、花粉多、香味浓的“青岛大花”,能使啤酒更加清澈透明,有爽快的微苦味和酒花香,并延长啤酒保存期,保证了啤酒的正常风味。(3)水:青岛啤酒酿造用水是有名的崂山矿泉水,水质纯净、口味甘美,是“山泉水清”,一尘未染,对啤酒味道的柔和起了良好作用,赋予青岛啤酒独有的风格。
2.制作和管理:青岛啤酒之所以好,是因为采取了酿造工艺的“三固定”和严格的技术管理。“三固定”就是固定原料、固定配方和固定生产工艺。严格的技术管理,操作一丝不苟,凡是不合格的原料绝对不用、发酵过程要严格遵守卫生法规。对后发酵的二氧化碳,要严格保持规定的标准,过滤后的啤酒中二氧化碳要处于饱和状态。产品出厂前,要经过全面分析化验及感官鉴定,合格方能出厂。所以该酒的品质,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产品特点:青岛啤酒是我国名牌产品,属于淡色啤酒型,酒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富有光泽,酒中二氧化碳气充足,当酒液注入杯中时,泡沫细腻,洁白,同时开起,持久而厚实,并有细小如珠的气泡从杯底连续不断上升,经久不息。饮时,酒质柔和,有明显的酒花香和麦芽香,具有啤酒特有的爽口苦味和杀口力。该酒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常饮有开脾健胃、帮助消化之功能。原麦芽汁浓度为12度,酒度为3.5~4度。
青岛啤酒工程有限公司是隶属于青岛啤酒集团(www.tsingtao.com.cn)的国有企业,是由一批长期从事啤酒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是从事啤酒工程的专业化公司。
该公司下设:
工程安装公司----专门从事啤酒厂工程的安装;
微机自控系统开发部----专门从事啤酒厂糖化、发酵微机自控系统的设计安装;
啤酒包装容器厂----专门设计、生产、销售各类啤酒保鲜桶、扎啤桶;
中日合资啤酒设备制造厂----专门制造啤酒厂各类发酵、清酒、酵母、CIP等罐类设备和酵母扩培、麦汁充氧、高浓稀释及罐顶装置、接管板等设备,该公司拥有东洋技研四十多年的技术经验,制造真空冷冻干燥装置(FD)。
目前,公司已形成由设计、制造生产、安装调试等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相当水准的专业化公司。
100多年前德国占领山东的时候那群远离本土的德国士兵因为没有啤酒喝,于是写信给德国皇帝(不知道当时是哪一位)抱怨。因为那个国家全民皆嗜啤酒,所以皇帝看来很理解,就用海轮搬运了酿造啤酒的设备到青岛。德国作为啤酒之国,啤酒的工艺种类都已经成为文化属性了,所以他们的酿造设备也当然是上品。运到青岛来的那一套设备,属于酿造lager类啤酒的设备。因此,从类别上来说,青岛啤酒属于德式的lager。除了设备之外,还有两样东西是关键,一个是麦芽,还有一个就是水。当年的麦芽应该用的是山东本地的麦芽,就像山东人一样健壮饱满,现在流行的用来形容这种特征的英文单词就是robust,前几年有一种乐百氏纯净水用的就是这个词。水呢就是崂山泉水,哇。
这种不经意的风云际会便成就了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最优秀的啤酒,--没有“之一”--就是唯一。
6月28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发布了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青岛啤酒名列其中,位居第31位。
同时,青岛啤酒以品牌价值评估168.73亿元人民币高居啤酒行业榜首,继续担当国内啤酒市场领先者角色。
然而,在这鲜花灿烂的时刻,往往是那鲜花成长的艰难过程被人遗忘了。
当年青岛啤酒从贵族品牌向大众品牌演变的过程中,有许多人质疑其“做大做强”的战略,即外延式扩张及低成本战略,认为这将使青岛啤酒背上了养活小啤酒厂的沉重包袱,“贵族”品牌从此不高贵,其能否把青岛啤酒引向辉煌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行业唯一的全国销售品牌,其很早就想让自己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可是在1997年的时候,其市场份额仍处于不佳的境地:国内其他品牌占据67%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占据31%的市场份额,自己只占有区区2%的市场份额,同时境外90多家已经在国内合资的国际著名品牌在高价位与青岛啤酒展开正面进攻。因此,要想让青岛啤酒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谈何容易?
然而,这就是当时中国啤酒市场的现实,尽管青岛啤酒区区2%的市场份额,在当时中国啤酒企业中,其市场份额却是位居行业首位的,算得上是行业领先者。
但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也许往往是在一定大环境的变动中受启发而产生的。
1996年底,山东省政府制定了旨在重点培植八大骨干企业集团的十项政策措施,青岛啤酒集团名列八大集团之中。“十项措施”中“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实际上缴的所得税由同级财政部门当年全部返还企业,用于增加国有流动资本”等优惠政策,其吸引力相当强劲。
1997年,中国轻工总会为改变啤酒行业效益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正式出台了《啤酒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提出,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上,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集中力量择优扶强,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力。在2000年左右,帮助青岛、珠江和燕京三大企业集团年产量总和达到400万吨,使其占全国总量的20%;支持骨干啤酒企业合理扩大生产规模,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如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实行挂帐停息等,以支持集团化发展;配合地方扶持重点企业,使我国啤酒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
可以说,以上的大环境为青岛啤酒实施外延式扩张及低成本战略作了一种启发,但这种大环境背景的改变其实并不是什么扶持大企业、大集团的灵丹妙药,而只是一味催化剂。其至关重要的是,他虽然激起了青岛、珠江和燕京啤酒的遐想,但那些作为一方诸侯的雪花、重庆、金星、哈尔滨、东西湖、钱江、蓝带、宣化、圣泉、金龙泉、雪津、豪门、蓝剑、黄河、金士百、宝鸡、趵突泉、民乐等啤酒厂家也各有所思,他们认为你们有政策我就有对策寻找发展自己的路子,何况当时他们都彼此认为相互之间没有太悬殊的差距,都觉得自己不会落后,能够守住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并脱颖而出。这样,中国啤酒市场的一场跨越式赛跑便开始了。
因此,中国各啤酒厂家便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较量,大厂家依靠品牌加大促销以规模取效益求发展,中小厂家寻求地方保护减免纳税以低价抢市场谋出路。结果导致行业利润极其微薄,市场单瓶啤酒酒水价格卖得不如塑料瓶装纯净水高。
事实是,每个啤酒企业本身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青岛啤酒也不例外。在计划经济时期,青岛啤酒产品就驰名中外,一直是国内高档啤酒市场份额的领先者,产品覆盖全国各地,这种覆盖方式主要是依靠计划经济时期国有性质的商品批发经销单位——糖酒公司来运作,而糖酒公司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是相当于履行产品配送职能,根据国家计划把青岛啤酒源源不断地调往全国各地。然而,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糖酒公司也只能是一个过渡单位,没有太大的生命力,注定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解体或民营化。因此,不光是青岛啤酒,包括国内的其他啤酒厂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的啤酒市场只能依靠啤酒厂家自己去开拓。所以当时的燕京、珠江啤酒便已经开始借助自己的优势(在周边啤酒企业中,其生产设备和技术等处于领先地位,从而确保了产品的质量)猛力开发当地啤酒市场,打算并且只能走一条“先做强本地市场再做大外地市场”的路子,同时也主要是由于北京与广东从经济、人口和消费等各方面在全国都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各自占有各自当地的市场份额,那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对各自品牌向全国传播也是相当有优势的。
而青岛啤酒不但没有这种地理优势的条件,而且尤其是在市场拓展方面更加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正如后来彭作义先生说了一句经典的话:“青岛啤酒是最先进入市场的,但却是最后一个踏进市场经济的”。直面露骨地点出了当时青岛啤酒市场开发能力的薄弱,具体体现在:第一,青岛啤酒已经知道,未来的啤酒市场只能靠厂家自己开拓,而青岛啤酒一直没有自己专门的销售公司,所以其一时很难跟上现实市场变化的步伐,何况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啤酒销售队伍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事情。第二,各地糖酒公司的解体或民营化,相对分散或瓦解了青岛啤酒经销网络与销售渠道的力量,给一批新崛起的个体经销商依赖当地的啤酒品牌发挥价格优势从而壮大起来提供了机会,这样势必减缓青岛啤酒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主导品牌的步伐。第三,啤酒产品由于属于快速周转的消费食品,因其成本、品质等因素使得该产品被认为有一定的销售半径。然而,青岛啤酒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又由于同城还有一家比较大的啤酒厂——崂山啤酒厂,崂山啤酒也拥有青岛地区的主要市场份额,另当时在山东各地市具备十万吨以上啤酒生产能力的厂家有十几个,品牌也是琳琅满目,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势力范围,从而使山东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前沿阵地,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综观以上因素,结合当时市场实际环境,可以认为在那个时期,青岛啤酒必须正确面对三个问题:
1、 未来中国的高端啤酒市场,面临洋品牌的进攻,其先进的品牌运作与营销手法等,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国内啤酒业的领先者,将持什么样的战略?是退避三舍、拱手以让,还是迎面抗击?如果是迎面抗击,又拿什么战术来应对?
2、 在完善的营销体系未建立之前,如何在全国范围内稳定并拓宽自己的销售网络与渠道?
3、 面对燕京、珠江等的群雄崛起,如何在中国啤酒业继续保持领先者地位?
可想而知,青岛啤酒在那时必须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注定其往后的战略就不可能象珠江和燕京那样“先做强本地市场再做大外地市场”,她必须得循着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子去走。
也许是巧合,1996年6月,曾任青岛第二食品厂厂长及青岛大洋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彭作义先生加盟青岛啤酒。
后来人评价彭总对青岛啤酒的贡献相当高,事实确是如此。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具体运作青岛啤酒关键的内容在哪里?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青岛啤酒决策层清楚地意识到市场发展的严峻性,然而青岛啤酒是青岛市重点国有企业之一,是中国啤酒业关注的焦点,其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业界、全国及国际上的注意。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当时的青岛啤酒十分恰当,她就象一个烫手的山芋,谁捧到她,捧好了,谁就将声名远扬;捧不好,谁就将岸然失色,甚至身败名裂。
然而正是彭总的个性与困境中的青岛啤酒吻合的天衣无缝,尽管在外人当时看来彭总的一些思路与做法,仍让人疑虑重重。记得在一次啤酒营销研讨会上,山东大学一位擅长“兵法”营销的博士生导师举了彭总关系营销的一个例子可以体现其个性的魅力,彭总动员放下青岛啤酒只生产高档酒的名牌架子,上马生产宜于百姓消费的大众酒,这一主张让人很吃惊,常人不敢想象,就是让当时的青岛市政府等相关部门也为之置疑。为此,彭总感觉压力挺大,并且预感到会“乌纱帽”不保,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在青岛举行召开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全国啤酒市场营销研讨会,邀请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啤酒行业及相关部门的老前辈参加,他们一致主张彭总的思路与做法是正确的,才使得彭总躲过一劫。
就是这样的一位彭总,敢作敢为,并且能找到办法去达到目的。因为他放下青岛啤酒只生产高档酒的名牌架子,上马生产宜于百姓消费的大众酒,使得青岛啤酒仅在青岛一地,其市场占有率便一下子从20%飙升到80%。在他任职期间,青岛啤酒又走出山东,面向全国,兼并了总生产规模逾100万吨的20余家啤酒企业,并先后投入4亿元巨资,在全国40多个城市设立了营销公司、分公司和办事处,收回了香港的总经销权,实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的直接供应。
也许是因为青岛啤酒加盟了这样一位胆识过人并且运筹帷幄的彭总经理,为青岛啤酒外延式扩张低成本战略找到了支点,青岛啤酒注定要在那个年度风生水起。
最后,如果要总结青岛啤酒如何从贵族品牌走向大众品牌演变史的话,不妨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一个特定的品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孕育的名牌)在特殊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性时期)由于特定的环境(市场无序竞争)加上一位特别有个性的领导人(彭总)而成就了青岛啤酒的今天,也许其中的一个因素变了,青岛啤酒也就不是今天的这个结果。
进言青啤品牌整合之路。
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岛啤酒集团9年来共投入资金六七亿先后兼并了西安、平度、鸡西、马鞍山、上海、广东等地的40多家啤酒企业,但这40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2003年,燕京、青岛、华润三大啤酒集团兼并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啤酒业的竞争已从资源争夺转入资源整合和品牌竞争的新阶段。
而碰巧,今年又是青啤的百年大庆。百年青啤如欲继续辉煌百年,显然需要一套成熟的品牌战略。
从“品牌渗透”到“品牌整合”
我国啤酒市场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当地消费者对本地品牌的习惯性和偏好性消费加上一些非市场的因素迫使三大啤酒集团只能以“品牌渗透”的策略开拓市场:即在当地收购一家企业,注入自己的管理机制、先进技术、产品配方、营销经验后以原品牌继续销售。
通过几年的渗透,三大啤酒集团在市场份额、产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旗下也拥有了数十个品牌资源,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竞争实力都有了明显的飞升。但规模扩张中偏重于当地市场的品牌管理策略对于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制约力也越来越强,关注短期局部的品牌策略和关注长期全局的品牌战略间的矛盾已无法调和——“品牌整合”时不待我。
相对而言,一直没有强势啤酒品牌的华润则一身轻松,把“雪花”作为未来的全国性强势主力品牌来打造。
同样,青啤也适时启动了“品牌瘦身计划”,欲在五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砍至10个以下,把青岛啤酒、汉斯、崂山、山水等中高档品牌打造成一支主力军,最终形成主品牌、副品牌和子品牌形成“金字塔”形的品牌结构,即以青啤和汉斯等外资啤酒品牌构成品牌金字塔的塔尖,青啤和崂山、山水等国内知名品牌筑就中坚力量,而其他大众国产品牌奠定塔基。这样做的考虑是最大可能保持青啤的品牌形象,充分挖掘其他品牌原有定位的价值,并在中高和低档品牌间建立防火墙,提高高端品牌价值的安全度。
从“金字塔”到“有限品牌”
纵观著名国际啤酒制造商,品牌最多不过四、五,甚至是单一品牌,集中资源是品牌价值的快速积累和放大的保证,真正是一拳之力胜于五指。对于品牌数量达40之多的青啤来说,“金字塔品牌战略”不失为品牌整合之道,但也只是权宜之道,是对尴尬现状的妥协。这种所谓“即有重点,又全线出击”的品牌整合其实很容易“没了重点全线溃败”。
我们知道,品牌定位越高端销量越小而品牌投入越高,所以一般厂商高端品牌总是很少,基本上一到两个。而青啤旗下有数个高端品牌,且除青啤外其他高端品牌基本上区域性品牌,市场影响力局限很大。按照“金字塔战略”,这些高端品牌和“青岛啤酒”在同一战略高度,必将极大地分散力量,对于塔尖品牌建设是相当不利的。
另外,“青岛啤酒”品牌从塔尖到塔身,定位模糊且价值下延。这对于长期在国内竖立高档啤酒品牌形象的青啤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最终造成品牌定位价值不清。而且,这一下沿的趋势还有滑落至塔基之势。在一些市场上,特别是在青啤没有“地产地销”品牌的地区,如北京、湖北等地,青啤低价入市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此无界限的跨位销售对于品牌价值的损伤不可小视。
而且,随着中国啤酒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品牌竞争的烈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谁的品牌定位清晰,影响力强,谁就将在市场中占据先机。现实的情况是华润、燕京逐渐将品牌投入集中在某个品牌上,青啤的出路必将是以相应的强势品牌与之抗衡,而这一强势品牌自是“青岛啤酒”莫属。当然,青啤的另一选择是将“青岛啤酒”品牌“束之高阁”——严格定位为高档啤酒,然后另取“汉斯”或其他另一品牌作为中低档品牌进行强势推广,攻守自如。
“有限品牌”战略是青啤必由之路,但其他众多品牌的价值就不顾了吗?当然不是。
“有限品牌”战略的要义在于以青啤为主力品牌,占据高端定位,将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置于中间,普通大众品牌则被做为高端利润保障的防火墙,采取品牌价值收割战略有限投入,以销促长,在当地充分发挥原品牌定位点所在,逐渐回收这些品牌中沉淀的价值,回收来的资金又可投入到青啤品牌的建设中来。经过数年的过渡,一些品牌随着原有品牌价值的回收必将逐渐走向衰亡,企业资源就可以自然而然集中到数个强势品牌上来。
从“有限品牌”到“差异品牌”
“有限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品牌价值的集中化,即将众多品牌的价值集中到数个上来,形成强势品牌阵线。但品牌价值集中化之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单一品牌”是集中化后的集中化,最终把品牌价值合一,但这种方式风险极大。对于数个强势品牌而言即使不做刻意的差异宣传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也必有相当大的不同,要成功将其价值叠加到一个品牌上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啤酒这样的大众消费品市场,“单一品牌”战略使得品牌在功能定位、价值导向甚至侧翼防御上回旋余地太小。即使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管理专家,也不得不依靠“雪碧”等多个辅助品牌建立品牌阵线,在口味和形象上和主力“可口可乐”品牌相呼应。
“青岛啤酒”品牌由于近百年延传至今且始终展现精品定位、金牌质量,品牌确实颇具“横向的长久性”和“纵向的深远性”。这一特点也正是“青岛啤酒”的价值所在。所以,相应的品牌价值最大化战略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
“差异品牌”战略就是以“青岛啤酒”为核心,将非青啤的数个强势品牌通过功能、体验、价值等特质进行差异化定位,而位居中心的青啤保留在中性位置,求档次而不求差异,着重在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塑造全国性领导性品牌。如此形成的青啤品牌阵线将是一个“青岛啤酒”体现核心品牌价值,其他强势品牌满足特性需求的品牌集群,最终实现品牌集群价值的最大化。
也许到这一步青啤才基本上走完了品牌整合之路。
㈥ 怎样拿到青岛啤酒的代理权
你是那个县的.你可以找你所在的省份的上一及代理商就是省代来拿吧.如果内你没有经营过的酒类容的话最好不要搞,啤酒市场竞争很激烈的.不要
以为青岛啤酒是大品牌你那里有是空白市场就可以搞了.你现在可能连用什么样的渠道进行销售你都不了解.还是在你们那已有的啤酒代理那工作一段在来代理吧,不然肯定淹死
㈦ 怎样辨别青岛啤酒是几厂出的
1.在箱子上有两复行黑色喷码,第一行是生制产日期,第二行开头的数字是0,第二个数字就代表是几厂,比如01就是一厂的,02是二厂的,以此类推。
4.在酒瓶正面商标上也有两行喷码,白色的,比如崂山啤酒(崂山啤酒现在也是青啤公司的)的喷码就在“崂山啤酒”的“酒”字上方,第一行是生产日期,第二行第一个数字是0,第二个数字就代表是几厂生产的,比如05,就是五厂的。
青岛啤酒在青岛市区实行区域销售,就是各个市区都难以窜货,每个批发商对自己辖区内的零售商的把控也很积极,几乎做到了每周都有巡视,送货上门,帮助理货,所以即使是小店也难有假货,青啤对市区内的窜货的处罚力度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批发商的利益,也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让广大消费者可以喝到放心酒。
㈧ 怎样辨别正宗青岛啤酒
三招教您识别真假青岛啤酒
一是看酒标:真品套印准确,清晰,色泽纯正,富有光泽。真品酒标是机器滚轮压胶,透过瓶身,可见胶水印是有规则的横条纹;
假冒品套印色泽不正,印制粗糙。假品酒标不是使用机器滚轮压胶,甚至是使用毛刷刷胶,透过瓶身,可见胶水印的横条纹较粗,且不均匀。
二是看瓶盖:真品使用的瓶盖印铁细腻、光滑且图案色彩清晰,瓶盖裙边“青岛啤酒”小字样清晰,瓶盖上有生产日期,瓶盖内是PVC模压胶垫,内有字码,胶垫与瓶盖不易分离;
假冒品油墨印刷质量粗糙,图案模糊,色彩易脱落,瓶盖裙边“青岛啤酒”无小字样或者模糊不清,瓶盖胶垫有的是橡胶垫,有的是滴塑垫,很容易使其与瓶盖分离。有些瓶盖上没有生产日期。
三是看酒液和口感:真品酒液清澄透明,浅金黄色,泡沫丰富、细腻、洁白、持久,二氧化碳充足,柔和爽口;
假冒青岛啤酒多采用“换酒不换瓶”的招数,使用低档牌子的啤酒换酒标、瓶盖生产而成,由于质量不过关,啤酒容易氧化,假冒
㈨ 如何分别青岛啤酒
喝嘴里就知道了
㈩ 青岛啤酒在临沂的销量如何
青岛啤酒在临沂的销量是非常好的,临沂人非常的喜欢喝,在临沂,最畅销的啤酒就是青岛啤酒和银麦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