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啤酒百科 > 青岛啤酒微营销调研报告

青岛啤酒微营销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03 23:03:57

1. 青岛啤酒

我倒,兄弟,既然你想做这个广告,就应该自己去找资料啊,很容易的!

青岛啤酒是山东青岛啤酒厂的产品,该厂是我国最早的一家啤酒厂、原为“英德啤酒公司”,创办于1903年,是我国目前的最大的一家啤酒厂,其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佳都是名列前茅。在第二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全国名酒,1980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而且驰名全世界。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制作方法:
1.原料选择:(1)大麦:青岛啤酒的原料是选自浙江省宁波、舟山地区的“三棱大麦”,这种大麦皮薄,粒大,淀粉多,蛋白质含量低,发芽率高,是酿造啤酒的上等原料。(2)酒花:青岛啤酒采用的优良啤酒花,是该厂自己的酒花基地精心培育,其具有蒂大、花粉多、香味浓的“青岛大花”,能使啤酒更加清澈透明,有爽快的微苦味和酒花香,并延长啤酒保存期,保证了啤酒的正常风味。(3)水:青岛啤酒酿造用水是有名的崂山矿泉水,水质纯净、口味甘美,是“山泉水清”,一尘未染,对啤酒味道的柔和起了良好作用,赋予青岛啤酒独有的风格。

2.制作和管理:青岛啤酒之所以好,是因为采取了酿造工艺的“三固定”和严格的技术管理。“三固定”就是固定原料、固定配方和固定生产工艺。严格的技术管理,操作一丝不苟,凡是不合格的原料绝对不用、发酵过程要严格遵守卫生法规。对后发酵的二氧化碳,要严格保持规定的标准,过滤后的啤酒中二氧化碳要处于饱和状态。产品出厂前,要经过全面分析化验及感官鉴定,合格方能出厂。所以该酒的品质,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产品特点:青岛啤酒是我国名牌产品,属于淡色啤酒型,酒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富有光泽,酒中二氧化碳气充足,当酒液注入杯中时,泡沫细腻,洁白,同时开起,持久而厚实,并有细小如珠的气泡从杯底连续不断上升,经久不息。饮时,酒质柔和,有明显的酒花香和麦芽香,具有啤酒特有的爽口苦味和杀口力。该酒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常饮有开脾健胃、帮助消化之功能。原麦芽汁浓度为12度,酒度为3.5~4度。

青岛啤酒工程有限公司是隶属于青岛啤酒集团(www.tsingtao.com.cn)的国有企业,是由一批长期从事啤酒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是从事啤酒工程的专业化公司。

该公司下设:

工程安装公司----专门从事啤酒厂工程的安装;
微机自控系统开发部----专门从事啤酒厂糖化、发酵微机自控系统的设计安装;
啤酒包装容器厂----专门设计、生产、销售各类啤酒保鲜桶、扎啤桶;
中日合资啤酒设备制造厂----专门制造啤酒厂各类发酵、清酒、酵母、CIP等罐类设备和酵母扩培、麦汁充氧、高浓稀释及罐顶装置、接管板等设备,该公司拥有东洋技研四十多年的技术经验,制造真空冷冻干燥装置(FD)。

目前,公司已形成由设计、制造生产、安装调试等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相当水准的专业化公司。

100多年前德国占领山东的时候那群远离本土的德国士兵因为没有啤酒喝,于是写信给德国皇帝(不知道当时是哪一位)抱怨。因为那个国家全民皆嗜啤酒,所以皇帝看来很理解,就用海轮搬运了酿造啤酒的设备到青岛。德国作为啤酒之国,啤酒的工艺种类都已经成为文化属性了,所以他们的酿造设备也当然是上品。运到青岛来的那一套设备,属于酿造lager类啤酒的设备。因此,从类别上来说,青岛啤酒属于德式的lager。除了设备之外,还有两样东西是关键,一个是麦芽,还有一个就是水。当年的麦芽应该用的是山东本地的麦芽,就像山东人一样健壮饱满,现在流行的用来形容这种特征的英文单词就是robust,前几年有一种乐百氏纯净水用的就是这个词。水呢就是崂山泉水,哇。

这种不经意的风云际会便成就了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最优秀的啤酒,--没有“之一”--就是唯一。

6月28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发布了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青岛啤酒名列其中,位居第31位。

同时,青岛啤酒以品牌价值评估168.73亿元人民币高居啤酒行业榜首,继续担当国内啤酒市场领先者角色。

然而,在这鲜花灿烂的时刻,往往是那鲜花成长的艰难过程被人遗忘了。

当年青岛啤酒从贵族品牌向大众品牌演变的过程中,有许多人质疑其“做大做强”的战略,即外延式扩张及低成本战略,认为这将使青岛啤酒背上了养活小啤酒厂的沉重包袱,“贵族”品牌从此不高贵,其能否把青岛啤酒引向辉煌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行业唯一的全国销售品牌,其很早就想让自己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可是在1997年的时候,其市场份额仍处于不佳的境地:国内其他品牌占据67%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占据31%的市场份额,自己只占有区区2%的市场份额,同时境外90多家已经在国内合资的国际著名品牌在高价位与青岛啤酒展开正面进攻。因此,要想让青岛啤酒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谈何容易?

然而,这就是当时中国啤酒市场的现实,尽管青岛啤酒区区2%的市场份额,在当时中国啤酒企业中,其市场份额却是位居行业首位的,算得上是行业领先者。

但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也许往往是在一定大环境的变动中受启发而产生的。

1996年底,山东省政府制定了旨在重点培植八大骨干企业集团的十项政策措施,青岛啤酒集团名列八大集团之中。“十项措施”中“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实际上缴的所得税由同级财政部门当年全部返还企业,用于增加国有流动资本”等优惠政策,其吸引力相当强劲。

1997年,中国轻工总会为改变啤酒行业效益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正式出台了《啤酒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提出,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上,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集中力量择优扶强,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力。在2000年左右,帮助青岛、珠江和燕京三大企业集团年产量总和达到400万吨,使其占全国总量的20%;支持骨干啤酒企业合理扩大生产规模,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如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实行挂帐停息等,以支持集团化发展;配合地方扶持重点企业,使我国啤酒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

可以说,以上的大环境为青岛啤酒实施外延式扩张及低成本战略作了一种启发,但这种大环境背景的改变其实并不是什么扶持大企业、大集团的灵丹妙药,而只是一味催化剂。其至关重要的是,他虽然激起了青岛、珠江和燕京啤酒的遐想,但那些作为一方诸侯的雪花、重庆、金星、哈尔滨、东西湖、钱江、蓝带、宣化、圣泉、金龙泉、雪津、豪门、蓝剑、黄河、金士百、宝鸡、趵突泉、民乐等啤酒厂家也各有所思,他们认为你们有政策我就有对策寻找发展自己的路子,何况当时他们都彼此认为相互之间没有太悬殊的差距,都觉得自己不会落后,能够守住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并脱颖而出。这样,中国啤酒市场的一场跨越式赛跑便开始了。

因此,中国各啤酒厂家便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较量,大厂家依靠品牌加大促销以规模取效益求发展,中小厂家寻求地方保护减免纳税以低价抢市场谋出路。结果导致行业利润极其微薄,市场单瓶啤酒酒水价格卖得不如塑料瓶装纯净水高。

事实是,每个啤酒企业本身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青岛啤酒也不例外。在计划经济时期,青岛啤酒产品就驰名中外,一直是国内高档啤酒市场份额的领先者,产品覆盖全国各地,这种覆盖方式主要是依靠计划经济时期国有性质的商品批发经销单位——糖酒公司来运作,而糖酒公司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是相当于履行产品配送职能,根据国家计划把青岛啤酒源源不断地调往全国各地。然而,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糖酒公司也只能是一个过渡单位,没有太大的生命力,注定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解体或民营化。因此,不光是青岛啤酒,包括国内的其他啤酒厂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的啤酒市场只能依靠啤酒厂家自己去开拓。所以当时的燕京、珠江啤酒便已经开始借助自己的优势(在周边啤酒企业中,其生产设备和技术等处于领先地位,从而确保了产品的质量)猛力开发当地啤酒市场,打算并且只能走一条“先做强本地市场再做大外地市场”的路子,同时也主要是由于北京与广东从经济、人口和消费等各方面在全国都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各自占有各自当地的市场份额,那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对各自品牌向全国传播也是相当有优势的。

而青岛啤酒不但没有这种地理优势的条件,而且尤其是在市场拓展方面更加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正如后来彭作义先生说了一句经典的话:“青岛啤酒是最先进入市场的,但却是最后一个踏进市场经济的”。直面露骨地点出了当时青岛啤酒市场开发能力的薄弱,具体体现在:第一,青岛啤酒已经知道,未来的啤酒市场只能靠厂家自己开拓,而青岛啤酒一直没有自己专门的销售公司,所以其一时很难跟上现实市场变化的步伐,何况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啤酒销售队伍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事情。第二,各地糖酒公司的解体或民营化,相对分散或瓦解了青岛啤酒经销网络与销售渠道的力量,给一批新崛起的个体经销商依赖当地的啤酒品牌发挥价格优势从而壮大起来提供了机会,这样势必减缓青岛啤酒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主导品牌的步伐。第三,啤酒产品由于属于快速周转的消费食品,因其成本、品质等因素使得该产品被认为有一定的销售半径。然而,青岛啤酒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又由于同城还有一家比较大的啤酒厂——崂山啤酒厂,崂山啤酒也拥有青岛地区的主要市场份额,另当时在山东各地市具备十万吨以上啤酒生产能力的厂家有十几个,品牌也是琳琅满目,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势力范围,从而使山东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前沿阵地,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综观以上因素,结合当时市场实际环境,可以认为在那个时期,青岛啤酒必须正确面对三个问题:

1、 未来中国的高端啤酒市场,面临洋品牌的进攻,其先进的品牌运作与营销手法等,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国内啤酒业的领先者,将持什么样的战略?是退避三舍、拱手以让,还是迎面抗击?如果是迎面抗击,又拿什么战术来应对?

2、 在完善的营销体系未建立之前,如何在全国范围内稳定并拓宽自己的销售网络与渠道?

3、 面对燕京、珠江等的群雄崛起,如何在中国啤酒业继续保持领先者地位?

可想而知,青岛啤酒在那时必须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注定其往后的战略就不可能象珠江和燕京那样“先做强本地市场再做大外地市场”,她必须得循着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子去走。

也许是巧合,1996年6月,曾任青岛第二食品厂厂长及青岛大洋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彭作义先生加盟青岛啤酒。

后来人评价彭总对青岛啤酒的贡献相当高,事实确是如此。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具体运作青岛啤酒关键的内容在哪里?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青岛啤酒决策层清楚地意识到市场发展的严峻性,然而青岛啤酒是青岛市重点国有企业之一,是中国啤酒业关注的焦点,其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业界、全国及国际上的注意。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当时的青岛啤酒十分恰当,她就象一个烫手的山芋,谁捧到她,捧好了,谁就将声名远扬;捧不好,谁就将岸然失色,甚至身败名裂。

然而正是彭总的个性与困境中的青岛啤酒吻合的天衣无缝,尽管在外人当时看来彭总的一些思路与做法,仍让人疑虑重重。记得在一次啤酒营销研讨会上,山东大学一位擅长“兵法”营销的博士生导师举了彭总关系营销的一个例子可以体现其个性的魅力,彭总动员放下青岛啤酒只生产高档酒的名牌架子,上马生产宜于百姓消费的大众酒,这一主张让人很吃惊,常人不敢想象,就是让当时的青岛市政府等相关部门也为之置疑。为此,彭总感觉压力挺大,并且预感到会“乌纱帽”不保,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在青岛举行召开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全国啤酒市场营销研讨会,邀请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啤酒行业及相关部门的老前辈参加,他们一致主张彭总的思路与做法是正确的,才使得彭总躲过一劫。

就是这样的一位彭总,敢作敢为,并且能找到办法去达到目的。因为他放下青岛啤酒只生产高档酒的名牌架子,上马生产宜于百姓消费的大众酒,使得青岛啤酒仅在青岛一地,其市场占有率便一下子从20%飙升到80%。在他任职期间,青岛啤酒又走出山东,面向全国,兼并了总生产规模逾100万吨的20余家啤酒企业,并先后投入4亿元巨资,在全国40多个城市设立了营销公司、分公司和办事处,收回了香港的总经销权,实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的直接供应。

也许是因为青岛啤酒加盟了这样一位胆识过人并且运筹帷幄的彭总经理,为青岛啤酒外延式扩张低成本战略找到了支点,青岛啤酒注定要在那个年度风生水起。

最后,如果要总结青岛啤酒如何从贵族品牌走向大众品牌演变史的话,不妨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一个特定的品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孕育的名牌)在特殊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性时期)由于特定的环境(市场无序竞争)加上一位特别有个性的领导人(彭总)而成就了青岛啤酒的今天,也许其中的一个因素变了,青岛啤酒也就不是今天的这个结果。

进言青啤品牌整合之路。
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岛啤酒集团9年来共投入资金六七亿先后兼并了西安、平度、鸡西、马鞍山、上海、广东等地的40多家啤酒企业,但这40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2003年,燕京、青岛、华润三大啤酒集团兼并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啤酒业的竞争已从资源争夺转入资源整合和品牌竞争的新阶段。

而碰巧,今年又是青啤的百年大庆。百年青啤如欲继续辉煌百年,显然需要一套成熟的品牌战略。

从“品牌渗透”到“品牌整合”
我国啤酒市场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当地消费者对本地品牌的习惯性和偏好性消费加上一些非市场的因素迫使三大啤酒集团只能以“品牌渗透”的策略开拓市场:即在当地收购一家企业,注入自己的管理机制、先进技术、产品配方、营销经验后以原品牌继续销售。

通过几年的渗透,三大啤酒集团在市场份额、产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旗下也拥有了数十个品牌资源,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竞争实力都有了明显的飞升。但规模扩张中偏重于当地市场的品牌管理策略对于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制约力也越来越强,关注短期局部的品牌策略和关注长期全局的品牌战略间的矛盾已无法调和——“品牌整合”时不待我。

相对而言,一直没有强势啤酒品牌的华润则一身轻松,把“雪花”作为未来的全国性强势主力品牌来打造。

同样,青啤也适时启动了“品牌瘦身计划”,欲在五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砍至10个以下,把青岛啤酒、汉斯、崂山、山水等中高档品牌打造成一支主力军,最终形成主品牌、副品牌和子品牌形成“金字塔”形的品牌结构,即以青啤和汉斯等外资啤酒品牌构成品牌金字塔的塔尖,青啤和崂山、山水等国内知名品牌筑就中坚力量,而其他大众国产品牌奠定塔基。这样做的考虑是最大可能保持青啤的品牌形象,充分挖掘其他品牌原有定位的价值,并在中高和低档品牌间建立防火墙,提高高端品牌价值的安全度。

从“金字塔”到“有限品牌”
纵观著名国际啤酒制造商,品牌最多不过四、五,甚至是单一品牌,集中资源是品牌价值的快速积累和放大的保证,真正是一拳之力胜于五指。对于品牌数量达40之多的青啤来说,“金字塔品牌战略”不失为品牌整合之道,但也只是权宜之道,是对尴尬现状的妥协。这种所谓“即有重点,又全线出击”的品牌整合其实很容易“没了重点全线溃败”。

我们知道,品牌定位越高端销量越小而品牌投入越高,所以一般厂商高端品牌总是很少,基本上一到两个。而青啤旗下有数个高端品牌,且除青啤外其他高端品牌基本上区域性品牌,市场影响力局限很大。按照“金字塔战略”,这些高端品牌和“青岛啤酒”在同一战略高度,必将极大地分散力量,对于塔尖品牌建设是相当不利的。

另外,“青岛啤酒”品牌从塔尖到塔身,定位模糊且价值下延。这对于长期在国内竖立高档啤酒品牌形象的青啤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最终造成品牌定位价值不清。而且,这一下沿的趋势还有滑落至塔基之势。在一些市场上,特别是在青啤没有“地产地销”品牌的地区,如北京、湖北等地,青啤低价入市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此无界限的跨位销售对于品牌价值的损伤不可小视。

而且,随着中国啤酒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品牌竞争的烈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谁的品牌定位清晰,影响力强,谁就将在市场中占据先机。现实的情况是华润、燕京逐渐将品牌投入集中在某个品牌上,青啤的出路必将是以相应的强势品牌与之抗衡,而这一强势品牌自是“青岛啤酒”莫属。当然,青啤的另一选择是将“青岛啤酒”品牌“束之高阁”——严格定位为高档啤酒,然后另取“汉斯”或其他另一品牌作为中低档品牌进行强势推广,攻守自如。

“有限品牌”战略是青啤必由之路,但其他众多品牌的价值就不顾了吗?当然不是。

“有限品牌”战略的要义在于以青啤为主力品牌,占据高端定位,将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置于中间,普通大众品牌则被做为高端利润保障的防火墙,采取品牌价值收割战略有限投入,以销促长,在当地充分发挥原品牌定位点所在,逐渐回收这些品牌中沉淀的价值,回收来的资金又可投入到青啤品牌的建设中来。经过数年的过渡,一些品牌随着原有品牌价值的回收必将逐渐走向衰亡,企业资源就可以自然而然集中到数个强势品牌上来。

从“有限品牌”到“差异品牌”
“有限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品牌价值的集中化,即将众多品牌的价值集中到数个上来,形成强势品牌阵线。但品牌价值集中化之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单一品牌”是集中化后的集中化,最终把品牌价值合一,但这种方式风险极大。对于数个强势品牌而言即使不做刻意的差异宣传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也必有相当大的不同,要成功将其价值叠加到一个品牌上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啤酒这样的大众消费品市场,“单一品牌”战略使得品牌在功能定位、价值导向甚至侧翼防御上回旋余地太小。即使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管理专家,也不得不依靠“雪碧”等多个辅助品牌建立品牌阵线,在口味和形象上和主力“可口可乐”品牌相呼应。

“青岛啤酒”品牌由于近百年延传至今且始终展现精品定位、金牌质量,品牌确实颇具“横向的长久性”和“纵向的深远性”。这一特点也正是“青岛啤酒”的价值所在。所以,相应的品牌价值最大化战略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

“差异品牌”战略就是以“青岛啤酒”为核心,将非青啤的数个强势品牌通过功能、体验、价值等特质进行差异化定位,而位居中心的青啤保留在中性位置,求档次而不求差异,着重在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塑造全国性领导性品牌。如此形成的青啤品牌阵线将是一个“青岛啤酒”体现核心品牌价值,其他强势品牌满足特性需求的品牌集群,最终实现品牌集群价值的最大化。

也许到这一步青啤才基本上走完了品牌整合之路。

2. 关于青岛啤酒的市场调查报告,300字以上,3点之前要,麻烦了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情况。在走访过程中,共随机走访超市、饭店、杂货店16家,其中超市6家,3家大型为苏果超市、新合作超市和新一佳超市,其他3家为私人小型超市;饭店3家,均为乡镇饭店;乡村杂货店7家,涉及3个村。
(二)本地啤酒品牌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啤酒品牌主要为雪花啤酒,青岛啤酒、大富豪啤酒、天目湖啤酒、王子啤酒、天岛啤酒及其他一些小品牌啤酒。其中青岛啤酒品牌为青岛啤酒大优,山水啤酒,未发现正版纯生啤酒(有假冒品牌)。其中销量较好的为雪花啤酒、大富豪啤酒、天岛啤酒及某假冒品牌青岛啤酒。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夏季啤酒产品的消费情况
1、夏季农村啤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本地农村经济情况较好,为啤酒消费打下基础;二是夏季天气气温较高,喝啤酒成为消暑的时尚。
2、啤酒消费情况。
(1)从走访情况来看看,饭店啤酒消费主要为3元以上的中档啤酒,品牌主要为雪花啤酒和青岛啤酒;乡村个人啤酒消费主要为1.5元左右的低档啤酒,但从乡村杂货店走访情况来看,公司山水系列啤酒市场占有率基本为零。
(2)购买因素比较鲜明,调查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广告、质量、包装,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高质低价很重要,但广告宣传同样处于重要地位,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在对个人消费者的调查中得知,如果在消费某一品牌啤酒时感觉很好,则很容易得到认可,并会形成影响,向周围扩散。
(3)对销售商的调查表明,某些低价啤酒更能得到消费者的喜爱,而销售商的进货明显受到啤酒批发商的制约,批发商提供的啤酒种类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而销售商显然更愿意进货利润更高的啤酒,导致市场上啤酒明显集中在几个品牌。
(4)本公司产品调查。在乡村消费者眼中,对青岛啤酒的认识为:大品牌、高价格、高档次。且对青岛啤酒的印象只为青岛大优,对本公司纯生系列、山水系列啤酒基本没有印象。通过和几个啤酒代理商的交流,发现代理纯生系列价格太高,在乡村没有市场,而山水系列啤酒的利润较低,代理商更愿意代理其他利润较高的品牌或代理几个本地品牌。
(二)销量情况。
1、啤酒消费较大的主要为红白喜事,但受品牌和价格的影响,本地名气大、价格适中的啤酒更能够获得青睐。
2、乡村杂货店日啤酒销量为20-30瓶,平均每村有杂货店5家,即每村日啤酒消费量约为100-150瓶(红白喜事除外)。综合各超市、饭店消费情况,本镇日消费啤酒约为3000瓶。
(三)本公司品牌市场占有情况。
1、市场占有率低,主要集中在大型超市和饭店,小型超市和乡村杂货店市场占有率极低。
2、假冒产品泛滥,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量假冒的“青岛特制”、“青岛特制纯生”及其他一些假冒青岛品牌。更惊人的是,大多数店主认为这些假冒品牌即为正宗青岛啤酒,且对青岛啤酒的商标、样式没有认识。某些店主甚至认为青岛啤酒价格高,但质量不好,名不副实,严重影响了青岛啤酒的品牌形象。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本镇的居民消费水平尚可,属于中等消费水平,每户平均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有能力消费啤酒产品。
2、居民在啤酒产品消费上主要集中于夏季,多数是用于自己消费,并且主要受价格和品牌影响,其品牌以名气大、价格适中的本地品牌为主。
3、在大量消费中(红白喜事),啤酒在本地的名气更受到关注,价格和包装也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
4、对饭店的消费,主要集中在3元以上的中档品牌上,且受品牌的影响较大。
(二)建议
1、加强在乡村的宣传,让乡村居民认识本公司产品,并形成品牌效应,加强居民对本公司产品的认知度。
2、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从代理商和消费者两方面同时入手,加大铺货率,并得到居民的认可,形成良性消费。
3、由于假货的影响,应积极和地方相关部门联手,打击假冒产品,维护品牌形象。

3. 急求~~~! 求两份市场营销策划报告

实验论文:
青岛啤酒的国际市场营销策划成功之路
摘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给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且使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变革,使在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营销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市场调研、市场开拓、营销队伍和营销组合都显现出新经济的作用。一方面,国际市场营销的空间领域扩大了,营销的技术更先进了;而另一方面,营销的复杂性上升了,营销的难度也加大了。中国加入WTO之后,带来的是新的市场游戏规则,新的理念、知识、技术、资金、人才和全球的庞大市场。由于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壁垒的减少,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在全球发达的消费市场中展示实力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跨国经营。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出奇制胜,进行特别的策划。一个精彩的市场营销策划,可使一个企业由寻常变为非凡,由弱小变为强大,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已由强力抗争进入了策划制胜的时代。下面就以我国啤酒行业中的佼佼者“青岛啤酒”走向全球化经营的成功之路为例,系统阐述企业在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正确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环境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国际目标市场选择 青岛啤酒

我国一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开始实行跨文化营销战略。美国是一饮料大国,外国饮料想挤进美国市场是不容易的。我国青岛啤酒不但打进了美国市场,而且销量逐年上升,10年间出口量增加了50倍。目前,在上万种各国啤酒中,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排名第9位,其价格是美国市场上两种最高的啤酒之一。青岛啤酒能打入美国市场,其原因正是在于青岛啤酒的风味和品质迎合了美国众多消费者的口味和爱好,重视文化沟通,市场切入准确,促销手段得当。在促销广告形象宣传上,代表中国餐饮具的筷子与青岛啤酒合二为一,象征着中国的餐饮。在美国引起轰动。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国际化仅仅是把产品卖到海外市场,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进入国际市场是要夺取市场份额,还是要制造利润?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具体策略上,选择区域的时候应做何考虑?走在国内啤酒行业国际化前列的青岛啤酒,在得失之间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2006年11月1日,位于青岛港的1号码头锣鼓喧天,青岛啤酒集团在这里举行庆祝青岛啤酒出口海外市场的第1亿瓶啤酒装船仪式。截止到2006年9月底,青岛啤酒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2%。走在国内啤酒行业国际化前列的青岛啤酒,近几年来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得失之间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青岛啤酒至今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大致形成了东南亚、欧洲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青岛啤酒的管理层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首先思考并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 是否进入国际市场?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企业早期到海外“开疆拓土”主要是为了给国家出口创汇,青岛啤酒早期的道路也是如此。如今,青岛啤酒之所以主动进入国际市场的主因之一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国和重要的消费市场,而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品牌分散、盈利水平低、外资大量介入等因素将迫使国内啤酒产业在未来三年内面临新一轮深度“洗牌”。 随着世界上其他知名啤酒企业跻身于国内市场,中国国内啤酒行业的竞争加剧,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而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美欧市场,由于老百姓的购买力强、利润高、竞争环境好而比国内市场更有利可图。青岛啤酒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汪治国用一个具体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国内1吨的啤酒销售收入才几千元人民币,而在海外市场最起码要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啤酒企业在国外的利润空间就大一些,其投入市场的资金就大,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何时进入国际市场?

尽管中国的啤酒消费量从2002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跃居世界首位,且每年的消费量都增加10%以上,但大而不强却仍然制约着中国啤酒业的大发展。那么,对于中国的啤酒企业来说,是要在国内市场做强之前就进入国际市场,还是要等到在中国的市场做强、做大之后再进入呢?

汪治国先生的回答是:“同时走。” 国际化并非高不可攀,它只不过是资本寻找商机的一个过程。据统计,到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商务协会的新成员有一多半是中小企业的经理。尽管2003年中国啤酒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比前一年有所增长,达到63.6%,可是整体利润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例如,中国一桶啤酒经营性利润只有美国的10%,一瓶630mL的啤酒平均销售价格在3元人民币以下,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70%以上,在很多地区还有1元人民币出售的啤酒,甚至低于一瓶矿泉水的价格。中国本土啤酒企业处于低价、低端和薄利的阶段。“青岛啤酒往外走,可以不断壮大自己,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啤酒行业是中国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外啤酒数十个著名品牌涌入中国,几十家5万吨以上的啤酒厂进行了合资,其产量占当时全国产量的31%。近几年来,竞争格局又逐渐演变成青啤、燕京、华润“三强”鼎立的态势。

三、 中国啤酒企业在自身还“大而不强”的情况下,此时“远洋出海”有何好处?

1.扩张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全球认知度。
譬如,青岛啤酒进入美国市场本身当时就是一件比较轰动的事情,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其影响力并不在于销售多少啤酒,而在于品牌的影响力,或者是政策面的影响力比较大。美国最早认识中国市场就是从认识青岛啤酒开始的。

2.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和忠诚度。
例如在美国市场,家用冰箱及洗衣机市场中,前五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在欧洲,至少有80%的冰箱是卖给以旧换新的顾客,而消费者换机时往往选择原来的品牌。因此,品牌代表产品特性及价值甚至文化内涵,而发达国家市场的大多数消费者宁可选择自己认识的牌子。在啤酒行业尤为如此。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美国啤酒市场一个忠诚消费者一生贡献的金额为1.8万美元左右。

3.海外市场高利润的吸引。
例如,对家用电器而言,美国市场的总利润超过20亿美元,是中国市场总利润的9倍,巴西市场的100倍。就消费电子产品而言,美国市场总利润亦高达10亿美元,比中国市场高出10倍,比巴西市场高出20倍。而且,发达国家市场中还存在各式各样、规模可观的不同市场区隔。啤酒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不仅仅是占领市场份额,更主要的是海外市场的利润远远超出中国国内的利润。

四、最先选择哪个地区市场?

在青岛啤酒看来,对于海外市场的进入,前期或许是一种无意识的进入,先期进入的就是与中国毗邻的东南亚市场。

1. 由于历史和文化渊源,东南亚历来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1947年,青岛啤酒即开始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被誉为中国的“国货精品”。在东南亚形成了青岛啤酒传统的海外市场,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而近年来,青岛啤酒通过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作为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前哨站。通过在中国台湾建立纵深基地,直接出口到东南亚市场的青岛啤酒将在新鲜度上有大幅提升,并且能充分利用台商对东南亚市场的熟悉和网络资源强化对东南亚市场的开拓能力。通过中国台湾地区这个跳板,青岛啤酒可以辐射东南亚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2. 青岛啤酒源自于德国人之手,因此与欧洲有着不解之缘。
在拥有相当悠久的啤酒文化和酿造历史的德国,啤酒酿造工艺和啤酒质量都是相当高的。在这样的市场上,青岛啤酒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他们愿意高出其他世界品牌啤酒两倍的价钱购买青岛啤酒。青岛啤酒备受欧洲消费者的青睐,并且多次获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口欧洲后,欧洲成为青岛啤酒出口的传统市场。尤其是1985年以来,青岛啤酒在欧洲市场的出口量逐渐增加。1992年到2001年间,销量增长幅度高达481%。

3. 美国是世界上啤酒生产和消费最多的国家,例如在1987年,美国的啤酒产量就达2293万升,比居于世界产量第二至第四位的西德、英国和日本的啤酒产量之和还要多。早在1978年,随着中美关系建交,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青岛啤酒在1981年举办的“华盛顿国际啤酒会”和1985年华盛顿“亚洲国家啤酒评比会”上两度夺冠。19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中,青岛啤酒第三次在美国名列榜首。自此,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就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美国市场,从1978年到1986年8年间,青岛啤酒销量就从2万箱飞涨到100万箱,是其他进口啤酒增长率的6~7倍以上。从1987年~2002年,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的中国啤酒品牌中销量占95%以上,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占亚洲12个出口国家出口量的25%,成为亚洲在美国最畅销的啤酒和美国售价最高的啤酒之一。

4.南非的啤酒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本国啤酒的市场占有率在几年前高达98%,这几年虽然受到其他品牌的冲击,仍然占据90%以上;南非的市场容量非常大,不仅本国啤酒年销量300万吨,而且还能向南部非洲乃至整个非洲大陆辐射,发展前景广阔。青岛啤酒的口感与南非人喜爱的外国品牌荷兰的喜力口味接近。因此,青岛啤酒进入南非市场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全球布局是:“先市场、后建厂”,先集中力量,加大传统的美洲、欧洲、东南亚三大市场的营销力度;首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建厂,以台湾地区为重点基地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最后将辐射南非市场,逐步在美洲和欧洲设厂。最终搭建美洲、欧洲、东南亚“金三角”的国际市场框架,完成青岛啤酒国际化世界版图的雏形。

从上面的叙述来看,从东南亚、欧洲到美国,直至南非市场,青岛啤酒继2002年出口增加10%(在美国和欧洲均实现10%的增幅)之后,2004年拓展海外市场的力度进一步加强,2004年1~12月,青岛啤酒出口较前一年同期增长113%,每月出口量都在8000吨以上。由此可见,市场培育对于一个“出海”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青岛啤酒国际化的思路:已经百年的青岛啤酒是中国的老牌企业,是一个骨子里浸透着浓厚本土文化的传统企业,而正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面临着不走真正的国际化道路,就不能完成做强、做大的战略性课题。这种战略性的危机感,催生了青岛啤酒的国际化战略:走真正的国际化之路,市场要国际化、企业的内涵也要国际化。
五、青岛啤酒带给我们营销启示:
青岛啤酒国际化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既是自身国际化历史的自然延伸,也是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国际市场高额的利润空间使青啤在进入国际市场后,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令人意外的是拥有几十年国际化经验、在国外有很高品牌知名度的青啤在国际化时竟然“资源被人锁定、渠道被人管控,海外扩张的成本极大,国内的利润不足以支撑青岛啤酒走出去”,这说明我国大企业国际化市场拓展能力仍是发展的瓶颈。

众所周知,啤酒行业在国内市场有很强的区域性,是因为啤酒行业的利润太薄,市场半径增大所引发的运输费用会吞掉其微薄的利润,因此工厂所覆盖的市场半径有一定的范围。但这一规则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已不再适用,因为国际市场上的啤酒价格高出国内市场近乎一倍以上,这为青啤国际化提供了动力。

青啤的国际化历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还停留在最初级的出口阶段,主要通过代理商销售。这种国际化方式风险小,有助于青啤在代价很小条件下,逐步熟悉了解国际市场,尤其是消费者。但青啤的出口不可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衡量这一阶段的成败主要是看通过代理商的销售在多大程度上帮助青啤熟悉国际市场,为进一步的国际营销奠定基础,而不在于利润的多少。

国际化的下一阶段是进入局部国际市场,试图独立营销,细分市场,影响消费者,使品牌生根,形成稳定的市场。在这一阶段衡量成败的关键也不是看利润的多少,而是看对市场是否进行深入了解,营销定位是否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步当然与区域市场的选择有关。

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特性及该国的市场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有先易后难,积累资源与经验、逐步拓展模式的;也有先难后易,先占高端市场、顺势而下的。选择何种模式,优先进入何种市场取决于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特别是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和判断。两种模式本身无所谓优劣之分,关键是与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和市场机会的把握。由于啤酒行业利润微薄,不足以支撑青啤在国际市场上多头并进,尤其是国际市场已进入饱和状态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充分借助当地合作伙伴,初期可以从边缘市场进入,或差异化进入,避开在位竞争者的激烈反应。
结论:
二十一世纪更加充满机遇和挑战,我国需要培养一批有经济实力的国际企业,我认为有赖于目前在国内已取得较强竞争力的、有名牌威望的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外贸经营领域的放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意识增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机会的增大,中国更为需要国际市场营销理论来指导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而且这种愿望和要求将更为强烈。因此,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企业中将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
综上所述,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涤荡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际市场营销的纽带已经将整个地球经济联成了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只有融为时代潮流中的一朵浪花,才能领略澎湃巨浪的雄伟神奇;只有成为整个航空母舰的一个零件,才能追随和影响整个航空母舰,在浩瀚无涯的海洋中畅行无阻,直至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田茂永.新东成西就〔J〕.IT经理世界,2002,(3).[2]王明星.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与道路选择〔J〕.经济师,2001,(11).[3]薛云建.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经济流通,2001,(1). [4]马洪主编:《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5]纪宝成主编:《市场营销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

4. 青岛啤酒街营销策划

1、喝啤酒,吃海鲜,洗海澡,游崂山

2、世上本没有啤酒城,喝啤酒的人多了就有了啤酒城

3、不想喝啤酒的市民不是好市民

4、多喝一点,你看世界的眼光就改变一点

5、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不想出来。

6、在这里,只要你能喝就行。

7、啤酒连真情 品味好人生

8、豪饮岛城醉看红瓦绿树,香飘五洲情系碧海蓝天

9、啤酒的城堡,欢乐的海洋。

10、喝世界啤酒 品万国风情

11、喝有脾气的酒,做有个性的人

12、百年老友-青岛啤酒。 13、狂欢之城,激情永恒——青岛国际啤酒城

14、举杯邀亲朋,对饮啤酒城!

15、开怀畅饮, 放飞快乐。

16、青岛啤酒节,饮者留其名。 17、啤酒飘香,我心激昂!

18、青岛行,啤酒城 19、杯的碰撞,情的交融

20、无酒不成席,欢聚必有青啤.

21、上联:宰相腹中可盛船。下联:啤酒肚里办奥帆。横批:都是海量。

22、酒节盛会,青岛品味!

23、啤酒城欢舞迎世界客,浮山湾飞歌扬奥运帆

24、狂欢啤酒城,畅饮万国酒。

25、扬帆金海岸,相聚啤酒城。

26、青春无限欢乐岛,激情引爆啤酒城。 27、不来不醉,不醉不来,来了必醉,醉了还来

28、以酒为媒 宾至如归。

29、一饮二看三休闲,啤酒城内全包揽

30、流金浮雪 清爽一夏 (前者是啤酒最视觉化的组合 后者是啤酒最基本口味的体现 )

31、激情之饮 狂欢之城

32、激情盛夏, 相约青啤!

33、汇五洲美酒,交四海朋友

34、啤酒世界,世界啤酒

5. 青岛啤酒要提价吗

世界杯开幕在即,青岛啤酒悄然启动了提价的序幕,单箱提价2元!

国信证券调研结果显示,啤酒业上一轮提价主要是各大品牌在基地市场提价。华润、燕京在北京、浙江啤酒销量大的区域提价,青岛啤酒的公告显示部分区域部分产品提价,在上一轮提价中,国产啤酒厂商回避隐性涨价手段,对低端走量产品进行直接提价,展现了国产品牌欲跳出低端陷阱的诉求。

而啤酒提价后,终端反应略有滞后。同时,厂家提价后,市场存在返利促销现象,短期可能会增加啤酒企业渠道投入返利费用。

有行业观察人士认为,啤酒业未来可通过提价实现区域扩张,从优势地区向外辐射,提价产品从中低端向高端扩散。实际上,提价减压为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升级,提升品牌溢价力,方能胜出。啤酒龙头企业要从战略上做调整,才能实现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跨越。

来源:凤凰网财经

6. 你们怎么评价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是山东青岛啤酒厂的产品,该厂是我国最早的一家啤酒厂、原为“英德啤酒公司”,创办于1903年,是我国目前的最大的一家啤酒厂,其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佳都是名列前茅。在第二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全国名酒,1980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而且驰名全世界。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制作方法:
1.原料选择:(1)大麦:青岛啤酒的原料是选自浙江省宁波、舟山地区的“三棱大麦”,这种大麦皮薄,粒大,淀粉多,蛋白质含量低,发芽率高,是酿造啤酒的上等原料。(2)酒花:青岛啤酒采用的优良啤酒花,是该厂自己的酒花基地精心培育,其具有蒂大、花粉多、香味浓的“青岛大花”,能使啤酒更加清澈透明,有爽快的微苦味和酒花香,并延长啤酒保存期,保证了啤酒的正常风味。(3)水:青岛啤酒酿造用水是有名的崂山矿泉水,水质纯净、口味甘美,是“山泉水清”,一尘未染,对啤酒味道的柔和起了良好作用,赋予青岛啤酒独有的风格。

2.制作和管理:青岛啤酒之所以好,是因为采取了酿造工艺的“三固定”和严格的技术管理。“三固定”就是固定原料、固定配方和固定生产工艺。严格的技术管理,操作一丝不苟,凡是不合格的原料绝对不用、发酵过程要严格遵守卫生法规。对后发酵的二氧化碳,要严格保持规定的标准,过滤后的啤酒中二氧化碳要处于饱和状态。产品出厂前,要经过全面分析化验及感官鉴定,合格方能出厂。所以该酒的品质,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产品特点:青岛啤酒是我国名牌产品,属于淡色啤酒型,酒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富有光泽,酒中二氧化碳气充足,当酒液注入杯中时,泡沫细腻,洁白,同时开起,持久而厚实,并有细小如珠的气泡从杯底连续不断上升,经久不息。饮时,酒质柔和,有明显的酒花香和麦芽香,具有啤酒特有的爽口苦味和杀口力。该酒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常饮有开脾健胃、帮助消化之功能。原麦芽汁浓度为12度,酒度为3.5~4度。

青岛啤酒工程有限公司是隶属于青岛啤酒集团(www.tsingtao.com.cn)的国有企业,是由一批长期从事啤酒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是从事啤酒工程的专业化公司。

该公司下设:

工程安装公司----专门从事啤酒厂工程的安装;
微机自控系统开发部----专门从事啤酒厂糖化、发酵微机自控系统的设计安装;
啤酒包装容器厂----专门设计、生产、销售各类啤酒保鲜桶、扎啤桶;
中日合资啤酒设备制造厂----专门制造啤酒厂各类发酵、清酒、酵母、CIP等罐类设备和酵母扩培、麦汁充氧、高浓稀释及罐顶装置、接管板等设备,该公司拥有东洋技研四十多年的技术经验,制造真空冷冻干燥装置(FD)。

目前,公司已形成由设计、制造生产、安装调试等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相当水准的专业化公司。

100多年前德国占领山东的时候那群远离本土的德国士兵因为没有啤酒喝,于是写信给德国皇帝(不知道当时是哪一位)抱怨。因为那个国家全民皆嗜啤酒,所以皇帝看来很理解,就用海轮搬运了酿造啤酒的设备到青岛。德国作为啤酒之国,啤酒的工艺种类都已经成为文化属性了,所以他们的酿造设备也当然是上品。运到青岛来的那一套设备,属于酿造lager类啤酒的设备。因此,从类别上来说,青岛啤酒属于德式的lager。除了设备之外,还有两样东西是关键,一个是麦芽,还有一个就是水。当年的麦芽应该用的是山东本地的麦芽,就像山东人一样健壮饱满,现在流行的用来形容这种特征的英文单词就是robust,前几年有一种乐百氏纯净水用的就是这个词。水呢就是崂山泉水,哇。

这种不经意的风云际会便成就了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最优秀的啤酒,--没有“之一”--就是唯一。

6月28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发布了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青岛啤酒名列其中,位居第31位。

同时,青岛啤酒以品牌价值评估168.73亿元人民币高居啤酒行业榜首,继续担当国内啤酒市场领先者角色。

然而,在这鲜花灿烂的时刻,往往是那鲜花成长的艰难过程被人遗忘了。

当年青岛啤酒从贵族品牌向大众品牌演变的过程中,有许多人质疑其“做大做强”的战略,即外延式扩张及低成本战略,认为这将使青岛啤酒背上了养活小啤酒厂的沉重包袱,“贵族”品牌从此不高贵,其能否把青岛啤酒引向辉煌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行业唯一的全国销售品牌,其很早就想让自己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可是在1997年的时候,其市场份额仍处于不佳的境地:国内其他品牌占据67%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占据31%的市场份额,自己只占有区区2%的市场份额,同时境外90多家已经在国内合资的国际著名品牌在高价位与青岛啤酒展开正面进攻。因此,要想让青岛啤酒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谈何容易?

然而,这就是当时中国啤酒市场的现实,尽管青岛啤酒区区2%的市场份额,在当时中国啤酒企业中,其市场份额却是位居行业首位的,算得上是行业领先者。

但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也许往往是在一定大环境的变动中受启发而产生的。

1996年底,山东省政府制定了旨在重点培植八大骨干企业集团的十项政策措施,青岛啤酒集团名列八大集团之中。“十项措施”中“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实际上缴的所得税由同级财政部门当年全部返还企业,用于增加国有流动资本”等优惠政策,其吸引力相当强劲。

1997年,中国轻工总会为改变啤酒行业效益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正式出台了《啤酒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提出,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上,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集中力量择优扶强,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力。在2000年左右,帮助青岛、珠江和燕京三大企业集团年产量总和达到400万吨,使其占全国总量的20%;支持骨干啤酒企业合理扩大生产规模,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如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实行挂帐停息等,以支持集团化发展;配合地方扶持重点企业,使我国啤酒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

可以说,以上的大环境为青岛啤酒实施外延式扩张及低成本战略作了一种启发,但这种大环境背景的改变其实并不是什么扶持大企业、大集团的灵丹妙药,而只是一味催化剂。其至关重要的是,他虽然激起了青岛、珠江和燕京啤酒的遐想,但那些作为一方诸侯的雪花、重庆、金星、哈尔滨、东西湖、钱江、蓝带、宣化、圣泉、金龙泉、雪津、豪门、蓝剑、黄河、金士百、宝鸡、趵突泉、民乐等啤酒厂家也各有所思,他们认为你们有政策我就有对策寻找发展自己的路子,何况当时他们都彼此认为相互之间没有太悬殊的差距,都觉得自己不会落后,能够守住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并脱颖而出。这样,中国啤酒市场的一场跨越式赛跑便开始了。

因此,中国各啤酒厂家便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较量,大厂家依靠品牌加大促销以规模取效益求发展,中小厂家寻求地方保护减免纳税以低价抢市场谋出路。结果导致行业利润极其微薄,市场单瓶啤酒酒水价格卖得不如塑料瓶装纯净水高。

事实是,每个啤酒企业本身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青岛啤酒也不例外。在计划经济时期,青岛啤酒产品就驰名中外,一直是国内高档啤酒市场份额的领先者,产品覆盖全国各地,这种覆盖方式主要是依靠计划经济时期国有性质的商品批发经销单位——糖酒公司来运作,而糖酒公司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是相当于履行产品配送职能,根据国家计划把青岛啤酒源源不断地调往全国各地。然而,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糖酒公司也只能是一个过渡单位,没有太大的生命力,注定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解体或民营化。因此,不光是青岛啤酒,包括国内的其他啤酒厂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的啤酒市场只能依靠啤酒厂家自己去开拓。所以当时的燕京、珠江啤酒便已经开始借助自己的优势(在周边啤酒企业中,其生产设备和技术等处于领先地位,从而确保了产品的质量)猛力开发当地啤酒市场,打算并且只能走一条“先做强本地市场再做大外地市场”的路子,同时也主要是由于北京与广东从经济、人口和消费等各方面在全国都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各自占有各自当地的市场份额,那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对各自品牌向全国传播也是相当有优势的。

而青岛啤酒不但没有这种地理优势的条件,而且尤其是在市场拓展方面更加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正如后来彭作义先生说了一句经典的话:“青岛啤酒是最先进入市场的,但却是最后一个踏进市场经济的”。直面露骨地点出了当时青岛啤酒市场开发能力的薄弱,具体体现在:第一,青岛啤酒已经知道,未来的啤酒市场只能靠厂家自己开拓,而青岛啤酒一直没有自己专门的销售公司,所以其一时很难跟上现实市场变化的步伐,何况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啤酒销售队伍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事情。第二,各地糖酒公司的解体或民营化,相对分散或瓦解了青岛啤酒经销网络与销售渠道的力量,给一批新崛起的个体经销商依赖当地的啤酒品牌发挥价格优势从而壮大起来提供了机会,这样势必减缓青岛啤酒成为国内啤酒消费市场主导品牌的步伐。第三,啤酒产品由于属于快速周转的消费食品,因其成本、品质等因素使得该产品被认为有一定的销售半径。然而,青岛啤酒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又由于同城还有一家比较大的啤酒厂——崂山啤酒厂,崂山啤酒也拥有青岛地区的主要市场份额,另当时在山东各地市具备十万吨以上啤酒生产能力的厂家有十几个,品牌也是琳琅满目,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势力范围,从而使山东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前沿阵地,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综观以上因素,结合当时市场实际环境,可以认为在那个时期,青岛啤酒必须正确面对三个问题:

1、 未来中国的高端啤酒市场,面临洋品牌的进攻,其先进的品牌运作与营销手法等,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国内啤酒业的领先者,将持什么样的战略?是退避三舍、拱手以让,还是迎面抗击?如果是迎面抗击,又拿什么战术来应对?

2、 在完善的营销体系未建立之前,如何在全国范围内稳定并拓宽自己的销售网络与渠道?

3、 面对燕京、珠江等的群雄崛起,如何在中国啤酒业继续保持领先者地位?

可想而知,青岛啤酒在那时必须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注定其往后的战略就不可能象珠江和燕京那样“先做强本地市场再做大外地市场”,她必须得循着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子去走。

也许是巧合,1996年6月,曾任青岛第二食品厂厂长及青岛大洋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彭作义先生加盟青岛啤酒。

后来人评价彭总对青岛啤酒的贡献相当高,事实确是如此。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具体运作青岛啤酒关键的内容在哪里?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青岛啤酒决策层清楚地意识到市场发展的严峻性,然而青岛啤酒是青岛市重点国有企业之一,是中国啤酒业关注的焦点,其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业界、全国及国际上的注意。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当时的青岛啤酒十分恰当,她就象一个烫手的山芋,谁捧到她,捧好了,谁就将声名远扬;捧不好,谁就将岸然失色,甚至身败名裂。

然而正是彭总的个性与困境中的青岛啤酒吻合的天衣无缝,尽管在外人当时看来彭总的一些思路与做法,仍让人疑虑重重。记得在一次啤酒营销研讨会上,山东大学一位擅长“兵法”营销的博士生导师举了彭总关系营销的一个例子可以体现其个性的魅力,彭总动员放下青岛啤酒只生产高档酒的名牌架子,上马生产宜于百姓消费的大众酒,这一主张让人很吃惊,常人不敢想象,就是让当时的青岛市政府等相关部门也为之置疑。为此,彭总感觉压力挺大,并且预感到会“乌纱帽”不保,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在青岛举行召开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全国啤酒市场营销研讨会,邀请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啤酒行业及相关部门的老前辈参加,他们一致主张彭总的思路与做法是正确的,才使得彭总躲过一劫。

就是这样的一位彭总,敢作敢为,并且能找到办法去达到目的。因为他放下青岛啤酒只生产高档酒的名牌架子,上马生产宜于百姓消费的大众酒,使得青岛啤酒仅在青岛一地,其市场占有率便一下子从20%飙升到80%。在他任职期间,青岛啤酒又走出山东,面向全国,兼并了总生产规模逾100万吨的20余家啤酒企业,并先后投入4亿元巨资,在全国40多个城市设立了营销公司、分公司和办事处,收回了香港的总经销权,实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的直接供应。

也许是因为青岛啤酒加盟了这样一位胆识过人并且运筹帷幄的彭总经理,为青岛啤酒外延式扩张低成本战略找到了支点,青岛啤酒注定要在那个年度风生水起。

最后,如果要总结青岛啤酒如何从贵族品牌走向大众品牌演变史的话,不妨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一个特定的品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孕育的名牌)在特殊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性时期)由于特定的环境(市场无序竞争)加上一位特别有个性的领导人(彭总)而成就了青岛啤酒的今天,也许其中的一个因素变了,青岛啤酒也就不是今天的这个结果。

进言青啤品牌整合之路。
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岛啤酒集团9年来共投入资金六七亿先后兼并了西安、平度、鸡西、马鞍山、上海、广东等地的40多家啤酒企业,但这40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2003年,燕京、青岛、华润三大啤酒集团兼并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啤酒业的竞争已从资源争夺转入资源整合和品牌竞争的新阶段。

而碰巧,今年又是青啤的百年大庆。百年青啤如欲继续辉煌百年,显然需要一套成熟的品牌战略。

从“品牌渗透”到“品牌整合”
我国啤酒市场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当地消费者对本地品牌的习惯性和偏好性消费加上一些非市场的因素迫使三大啤酒集团只能以“品牌渗透”的策略开拓市场:即在当地收购一家企业,注入自己的管理机制、先进技术、产品配方、营销经验后以原品牌继续销售。

通过几年的渗透,三大啤酒集团在市场份额、产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旗下也拥有了数十个品牌资源,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竞争实力都有了明显的飞升。但规模扩张中偏重于当地市场的品牌管理策略对于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制约力也越来越强,关注短期局部的品牌策略和关注长期全局的品牌战略间的矛盾已无法调和——“品牌整合”时不待我。

相对而言,一直没有强势啤酒品牌的华润则一身轻松,把“雪花”作为未来的全国性强势主力品牌来打造。

同样,青啤也适时启动了“品牌瘦身计划”,欲在五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砍至10个以下,把青岛啤酒、汉斯、崂山、山水等中高档品牌打造成一支主力军,最终形成主品牌、副品牌和子品牌形成“金字塔”形的品牌结构,即以青啤和汉斯等外资啤酒品牌构成品牌金字塔的塔尖,青啤和崂山、山水等国内知名品牌筑就中坚力量,而其他大众国产品牌奠定塔基。这样做的考虑是最大可能保持青啤的品牌形象,充分挖掘其他品牌原有定位的价值,并在中高和低档品牌间建立防火墙,提高高端品牌价值的安全度。

从“金字塔”到“有限品牌”
纵观著名国际啤酒制造商,品牌最多不过四、五,甚至是单一品牌,集中资源是品牌价值的快速积累和放大的保证,真正是一拳之力胜于五指。对于品牌数量达40之多的青啤来说,“金字塔品牌战略”不失为品牌整合之道,但也只是权宜之道,是对尴尬现状的妥协。这种所谓“即有重点,又全线出击”的品牌整合其实很容易“没了重点全线溃败”。

我们知道,品牌定位越高端销量越小而品牌投入越高,所以一般厂商高端品牌总是很少,基本上一到两个。而青啤旗下有数个高端品牌,且除青啤外其他高端品牌基本上区域性品牌,市场影响力局限很大。按照“金字塔战略”,这些高端品牌和“青岛啤酒”在同一战略高度,必将极大地分散力量,对于塔尖品牌建设是相当不利的。

另外,“青岛啤酒”品牌从塔尖到塔身,定位模糊且价值下延。这对于长期在国内竖立高档啤酒品牌形象的青啤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最终造成品牌定位价值不清。而且,这一下沿的趋势还有滑落至塔基之势。在一些市场上,特别是在青啤没有“地产地销”品牌的地区,如北京、湖北等地,青啤低价入市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此无界限的跨位销售对于品牌价值的损伤不可小视。

而且,随着中国啤酒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品牌竞争的烈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谁的品牌定位清晰,影响力强,谁就将在市场中占据先机。现实的情况是华润、燕京逐渐将品牌投入集中在某个品牌上,青啤的出路必将是以相应的强势品牌与之抗衡,而这一强势品牌自是“青岛啤酒”莫属。当然,青啤的另一选择是将“青岛啤酒”品牌“束之高阁”——严格定位为高档啤酒,然后另取“汉斯”或其他另一品牌作为中低档品牌进行强势推广,攻守自如。

“有限品牌”战略是青啤必由之路,但其他众多品牌的价值就不顾了吗?当然不是。

“有限品牌”战略的要义在于以青啤为主力品牌,占据高端定位,将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置于中间,普通大众品牌则被做为高端利润保障的防火墙,采取品牌价值收割战略有限投入,以销促长,在当地充分发挥原品牌定位点所在,逐渐回收这些品牌中沉淀的价值,回收来的资金又可投入到青啤品牌的建设中来。经过数年的过渡,一些品牌随着原有品牌价值的回收必将逐渐走向衰亡,企业资源就可以自然而然集中到数个强势品牌上来。

从“有限品牌”到“差异品牌”
“有限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品牌价值的集中化,即将众多品牌的价值集中到数个上来,形成强势品牌阵线。但品牌价值集中化之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单一品牌”是集中化后的集中化,最终把品牌价值合一,但这种方式风险极大。对于数个强势品牌而言即使不做刻意的差异宣传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也必有相当大的不同,要成功将其价值叠加到一个品牌上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啤酒这样的大众消费品市场,“单一品牌”战略使得品牌在功能定位、价值导向甚至侧翼防御上回旋余地太小。即使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管理专家,也不得不依靠“雪碧”等多个辅助品牌建立品牌阵线,在口味和形象上和主力“可口可乐”品牌相呼应。

“青岛啤酒”品牌由于近百年延传至今且始终展现精品定位、金牌质量,品牌确实颇具“横向的长久性”和“纵向的深远性”。这一特点也正是“青岛啤酒”的价值所在。所以,相应的品牌价值最大化战略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

“差异品牌”战略就是以“青岛啤酒”为核心,将非青啤的数个强势品牌通过功能、体验、价值等特质进行差异化定位,而位居中心的青啤保留在中性位置,求档次而不求差异,着重在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塑造全国性领导性品牌。如此形成的青啤品牌阵线将是一个“青岛啤酒”体现核心品牌价值,其他强势品牌满足特性需求的品牌集群,最终实现品牌集群价值的最大化。

也许到这一步青啤才基本上走完了品牌整合之路。

7. 青岛啤酒公司旗下有什么子类品牌

青岛啤酒旗下品牌有奥运标产品、非奥运标产品、自主商标产品和擦边球产品。

1.奥运标产品

主要有青岛啤酒(总厂生产,通称纯厚啤酒、青岛纯生啤酒(总厂生产),青岛淡爽型(总厂生产,通称小王子),青岛超爽(上海松江厂生产),青岛原生啤酒(上海松江厂生产)。

2.非奥运标产品

这一类产品不能使用奥运标,但是可以使用"青岛啤酒"的商标,这类产品有青岛啤酒(马鞍山分厂生产)

3.自主商标产品

这一类产品连"青岛啤酒"商标都不能用,主要有崂山啤酒、山水啤酒。

4.擦边球产品

这类产品只能用"青岛股份有限公司荣誉出品",比如青荷源啤酒(哈尔滨生产),宾王啤酒(福建生产),青岛原浆啤酒(成都生产)。

(7)青岛啤酒微营销调研报告扩展阅读: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1168.75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位列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2015年,青岛啤酒全年共实现啤酒销售量848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76.3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7.13亿元。


目前,青岛啤酒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丹麦、俄罗斯等世界90多个国家和区域。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五大啤酒厂商。

资料来源: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8. 对青岛啤酒的宏观微观环境进行分析

1月18至19日,“青啤公司2007总经理年会”在科研中心学术交流厅召开。公司领导、机关各职能部室主要负责人、各区域营销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下属子公司总经理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彰显了以战略为主线,在战略指导下规划部署、落实执行、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回顾2006年工作、发布2007至2009年公司总体战略以及职能战略,并签订《2007年组织绩效目标责任书》。
金志国总裁用“不平凡”来概括2006年公司取得的业绩。在竞争加剧,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前提下,公司保持了销量、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两位数增长。全年实现销量454万千升,同比增长11%。围绕企业管理“7S”,金总裁从战略、组织、制度、人员、能力、共同的价值观等方面介绍了公司2006年为提高价值链运营能力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详见《青啤公司2007总经理年会总裁工作报告》)
在谈到2007至2009年公司总体战略规划纲要时,金总裁指出未来三年将是青啤发展年,公司的战略模式定位是“做中国啤酒行业领导者,做国际市场开拓者”。这一战略模式定位是在充分分析市场竞争环境、资源竞争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等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基于公司资源整合和价值链协同、运营能力的提高所做出的科学决策。
金总裁同时强调,整合和扩张并举是未来三到五年的战略重心,为保持公司前进步伐的整齐划一,不因价值链乃至价值网上任何一个环节的“掉队”而影响总体战略的实现,现阶段战略的一致性比战略的完美性更加重要。要通过加强知识管理、通过合作型成长,在资源集约、能力集成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区域营销公司而言,要在公司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实施“1+3”品牌战略,打造省级核心基地市场;通过实践“三位一体”营销模式改变博弈规则,在更大的利润区间获得高速成长;通过微观运营,将各个销售公司和办事处打造成发力集中的“匕首”,有力地切入终端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对于职能部室而言,职能战略的实施与年度行动计划的执行,要以创新模式、建立体系为基础,方法上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策略上先打造整体60分的“大花园”,再争取单体90分的“小盆景”。
在谈到公司发展时董事长李桂荣指出,青啤近年来的增长体现了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在极少投入的情况下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稳健发展;是在实施节能降耗,履行社会责任前提下的“绿色”增长。李董事长同时强调,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青啤转型和持续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所以应当加倍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而是为亲自领导驾驭这场历史变革而庆幸,为辛勤付出而获得的累累硕果而感动。
李董事长还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从正确行使权力、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下的正确利益导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充分依靠广大员工等四个方面出发,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李董事长同时强调各级领导应该是反腐倡廉的第一责任人和积极推动者,要通过身体力行、关注支持,深化“三道防火墙”建设,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式的防腐败体系。
发布《青岛啤酒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以及各项职能战略是本次年会的又一主要内容,通过战略发布,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以及战略实现路径。公司相关领导与各区域营销公司以及价值链上的业务职能部门签署了《2007年组织绩效目标责任书》、《工厂专业管理委托书》。各区域营销公司的总经理还在《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承诺书》上郑重签名,展示了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坚定决心。
年会期间举行的以“激情欢动、奥运同行”为主题的交流酒会,契合了公司营销奥运的新理念。由与会者自编自演的歌曲、情景剧、品牌秀等节目,或寓意深刻、或诙谐幽默、或创意独特,展现了公司文化,体现了总经理们激情开放、奋发向上的创业精神。伴随着歌声、欢笑、祝福与梦想,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07。

阅读全文

与青岛啤酒微营销调研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洛维斯红酒怎么样 浏览:743
白酒t20什么意思 浏览:544
白酒可以对什么喝 浏览:115
长城红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浏览:405
法国红酒臭吗 浏览:961
枫塔妮红葡萄酒价格 浏览:160
法国葡萄酒的关税 浏览:514
鹿头的红酒什么牌子 浏览:961
93年矛艺白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594
浓烈的雄黄酒 浏览:954
法国人热爱红酒 浏览:680
怎么就知道红酒好不好 浏览:344
五大连池原浆一号啤酒厂 浏览:646
一瓶葡萄酒10万什么牌子 浏览: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浏览:42
一顿白酒多少箱 浏览:553
哈尔滨啤酒与青岛啤酒多少度 浏览:25
雷欧庭红葡萄酒 浏览:812
后海啤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639
红酒忌讳什么药一起吃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