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堪称国鸟:褐马鸡的特征
学 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Swinhoe
英 文 名:Brown Eared Pheasant
别 名:走鸡、角鸡、褐鸡、鶡鴠鸟。
识别特征:体长83一107cm,体重1.5—2.5kg,大型鸡类。体羽大都浓褐色,头和颈辉黑色;头侧裸露,赤红色;颊和耳羽簇白色。最显著的特征是耳羽长而硬,成束状,明显突出于头侧,状如一对角。头顶羽呈绒状,黑褐色,枕后有一不甚明显的白色狭带,额基白色而具黑端,鼻孔后缘白色。上背、两肩棕褐色,并具光泽,羽端分散呈发状;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银白色,尾羽末端黑而具紫蓝色金属光泽。最外侧两对尾羽片完整而不分散,向内的7对外鸭羽支几完全分散如发,仅羽端有一小块完整,如匙状;2对中央尾羽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其羽支和羽端均下垂,覆盖在整个尾上,犹如马尾,故名“马鸡”。两翅表面棕褐色,飞羽色稍淡,且具浓棕褐色羽干纹。颏、喉白色,前颈浓棕褐色,往后逐渐转淡,至尾下覆羽为棕灰色。虹膜橙黄色至红褐色,嘴粉红色,跗跖、趾珊瑚红色,爪黄色,雄鸟跗跖具距。褐马鸡未发现有亚种的分化。
分 布:省内分布于黄龙、宜川、韩城;国内尚分布于山西、北京郊区及河北西北部的狭小范围,为我国特有种。
栖息地及习性: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其中夏秋季主要以次生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最为喜欢,冬季则喜欢在海拔较低的阔叶次生林疏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主要在地面,尤其喜欢在林问空地或林缘草地上活动。晚上栖息于松树或桦树上。没有飞行能力,但能滑翔。每日活动多数时间均用于觅食,仅中午休息和进行“沙浴”。通常活动场所和栖息地较为固定。天亮下树后,常沿固定的路线,呈不整齐的纵队向觅食地进发。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繁殖期4—6月。3月中旬即开始配对,4月初开始占领领域,雌雄鸡常相伴成对活动和觅食,并出现交配行为。雄鸡间常有格斗现象。通常营巢于海拔1800-2500m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领域性很强,通常每对占领一个山坡。4月初即有个体开始开卵,每窝产卵4-17枚,多为6-9枚,通常间隔1-2天产一枚卵。孵卵28天,雏鸡3天随大鸡离巢索食。天敌有猛禽、狐、豹、狼等。
中国北方特有种,数量非常稀少。全球性濒危。褐马鸡是我国稀有的珍贵濒危鸟类,虽由英国人斯温霍于1862年从天津市场购得后而首次命名的,实则早已见诸我国古籍。我国战国时期、汉、明、清都有对褐马鸡的记载。古称“鹃”,以其羽作冠,奖给武将;清代以尾羽作褐花翎,象征勇猛。褐马鸡历史上分布范围很广,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陕西、甘肃、四川、安徽、广东都有分布,清代中,后期100-200年内褐马鸡在许多地区绝迹。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外文献记载仅见于山西卢芽山区和河北的小五台山区。1998年3月,陕西省林业厅于黄龙县经过大量调查,发现并证实了在黄龙山林场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近2000只褐马鸡,使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了黄河以四地区,对于褐马鸡这一分布区狭窄的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世界中的珍禽--褐马鸡,产于林海茫茫的关帝山林区和管涔山林区。 褐马鸡具有不畏强暴、勇敢善斗、至死不避的品格。我国历代皇帝曾以褐翎制成褐冠,赠给武将,要他们奋勇向前,杀败敌人;制成蓝翎,赐给文官,要他们忠心耿耿,服务朝纲。现在,我们在古装戏里看到的雉鸡翎就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
褐马鸡具有这么多的优点,也就遭到了历代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大量捕杀,使褐马鸡濒临绝灭的边缘。现在,全国各地,除去近几年在神农驾偶然发现一只褐马鸡外,只有山西的这两个林区才可见到,因此,它同大熊猫一样,被当作国宝,列入了国家一类动物的保护名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