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斯特退出舞台后,李斯特都有哪些作为
后期在魏玛时,李斯特退出舞台后,开始专心作曲,与瓦格纳开创了他称之为“未来音乐专”的标题音属乐。
75岁时,李斯特来到英国看望他的女儿——瓦格纳的妻子柯西玛,不幸却在演奏瓦格纳作品的音乐节期间逝世。
李斯特的音乐有许多独创性,法国作曲家圣桑提起李斯特和他创造的交响诗时说过:“这一光辉的创造,使他最有资格流芳百世。”
2. 李斯特在钢琴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他是最早把匈来牙利民族音源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也有怀疑和失望的消极情绪,但占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离开祖国的时间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入“民族乐派”。然而,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李斯特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加之他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携和鼓励,使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中国钢琴王子——李云迪 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克罗地亚钢琴王子——马克西姆
3. 李斯特与卡洛林晚年相遇都有怎样的感悟
晚年的李斯特,偶然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邂逅他最初迷恋的卡洛林,相逢陌路,两个老人不禁泪如雨下。他们都走了许多的路,都明白什么叫爱情,可是他们人生的路已走完了,人老了,爱情已将他们丢弃。
4. 跪求国内市场上葡萄酒的种类与价格及销售情况,谢谢
匈牙利葡萄酒“酒中之王,王室之酒”
匈牙利地处中欧喀拉巴阡山盆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农产品十分丰富,尤其是葡萄的种类和质量都非常优良。匈葡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到十四世纪末基本形成了现在全国的22个产酒区。其著名的葡萄酒品牌有公牛血(BIKAVER)、托卡伊·奥苏(TOKAJIASZU)、维拉尼地区的EKFRAKOS及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最喜爱的KDARKA等。其中自1650年问世以来的托卡伊·奥苏被公认为世界顶级甜酒之一,法国皇室赞誉其为“酒中之王,王室之酒”。每年匈牙利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葡萄节、品酒会等民间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旅游,充分展示了其葡萄酒生产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一、葡萄酒国内市场概况
匈牙利葡萄酒的种类可大致分为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包括玫瑰红葡萄酒)。根据匈农业科技研究所资料显示,05年葡萄酒的产量相对04年呈增长趋势,其中白葡萄酒在6月和8月的产量均超过了250万升,红葡萄酒9月、11月产量均超过了160万升。06年产量继续呈增长趋势。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价格持续下降:05年的价格明显低于04年。其中,白葡萄酒04年的价格每升在180-220福林之间浮动,05年降至每升140-180福林之间,06年初始价格稍有起色。红葡萄酒的价格近两年来有所下降,从04年最高达到每升280福林降至06年的190福林左右。
造成匈牙利葡萄酒市场目前产量增加,而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趋于饱和。匈葡萄酒市场在1998年-2003年期间平均葡萄酒销售额每年递减1%,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55岁以上年龄段,25岁左右年龄段的年轻人消费葡萄酒最少。另据专家预测,匈牙利葡萄酒人均消费在28-31升,且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第二,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匈牙利的气候和土壤均适合种植葡萄。葡萄酒生产商遍集全国,但处于规模小、生产分散,生产成本较高的状况。现只能通过控制产量来维持葡萄酒相对稳定的价格。为改善这种局面,匈牙利正在筹建全国葡萄酒办公室(National Wine Office),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相类似,其主要职责是综合协调全国葡萄酒生产和销售市场。这一机构的设立对避免葡萄酒市场无序竞争,保证其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假酒充斥国内葡萄酒市场。自匈政府取消了从01年至03年实施的在葡萄酒软木塞上标有产地证明(匈语为“zárjegy”)的规定,从04年开始,小瓶的葡萄酒(包括0.75升、1升、2升)无须标注,而5-20升的桶装葡萄酒才需要注明产地。一些不法商贩借此向酒吧等出售假冒葡萄酒,这已被匈国家葡萄酒协会和葡萄酒质量监督机构查证属实。大量假酒严重扰乱了匈葡萄酒市场,导致商家之间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再加上2004年由于适宜的天气条件,葡萄酒产量增加到4.9亿升。Danube葡萄酒产区又免受了02年、03年遭遇的严寒霜冻,葡萄丰产,带来了葡萄酒产量04年-06年的持续增长。很多酒商担忧如果产量达到或超过5亿升,国内市场将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葡萄酒的积压。
第四,政府下调了进口葡萄酒的税率。匈牙利的葡萄酒关税在调整前比欧盟高出三倍,解除高关税壁垒后增加了与来自国外葡萄酒的竞争,特别是对澳大利亚、南非等第三国的葡萄酒。预计来自欧盟的进口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但某些档次的葡萄酒产品如6-7欧元的酒,竞争将会加剧,来自第三国如澳大利亚的红酒进口将会有大的增长。
二、葡萄酒出口前景
从国际市场来看,匈牙利加入欧盟后其农业得到了欧盟大量优惠补贴政策,葡萄酒也面临新的市场机遇。很多生产商开始提高产量,把潜在市场规模扩大到4.5亿人口的欧盟。有关资料显示,除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老牌欧盟成员国外,新入盟的10个成员国中,包括匈牙利在内共有6个葡萄酒生产国:塞浦路斯、捷克、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和其他5个新入盟葡萄酒生产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也迥然不同,例如匈牙利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1万公顷,而马耳他目前的种植面积仅有400公顷。匈牙利葡萄酒生产者正在指望加入欧盟能增加他们在英国和其它欧洲北部国家的市场份额。据统计,有40%的匈牙利产葡萄酒进入了目前的欧盟成员国市场,另有20%进入了其它9个准欧盟成员国市场。
根据匈农业研究所资料显示,匈牙利出口瓶装葡萄酒数量较大的国家是英国、德国和波兰,其中03-05年出口英国占出口瓶装葡萄酒总量的28.68%;出口散装葡萄酒数量较大的国家是德国、捷克和斯洛文尼亚,其中03-05年出口到德国散装葡萄酒占总量的30.6%。但是近三年,出口到各个国家的葡萄酒数量在不断减少。瓶装葡萄酒减少幅度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和波兰,散装葡萄酒出口量大幅下降的是德国和除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只有对英国连续3年保持平稳和增长势头。
匈牙利葡萄酒的出口近十年来呈下降趋势,在过去的五年里,匈牙利葡萄酒海外销售下跌25%。其价格从02年开始有所回升。与其他葡萄酒出口大国相比,同等品质的葡萄酒,匈葡萄酒在价格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5. 法国李斯特庄园干红葡萄酒怎么样
干红葡萄酒是指葡萄酒在酿造后,酿酒原料(葡萄汁)中的糖分完全转化成酒精,残专糖量小于或等于4.0g/L的红属葡萄酒。
按颜色
1.白葡萄酒:选择用白葡萄或浅色果皮的酿酒葡萄。经过皮汁分离,取其果汁进行发酵酿制而成的葡萄酒,这类酒的色泽应近似无色,浅黄带绿,浅黄,金黄色。颜色过深则不符合葡萄酒色泽要求。
2.红葡萄酒:选择用皮红肉白或皮肉皆红的酿酒葡萄进行皮汁短时间混合发酵,然后进行分离陈酿而成的葡萄酒,这类酒的色泽应呈天然红宝石色。紫红色、石榴红色、失去自然感的红色不符合红葡萄酒色泽要求。
3.桃红葡萄酒:此酒是介于红、白葡萄酒之间。选用皮红肉白的酿酒葡萄,进行皮汁短时期混合发酵,达到色泽要求后进行分离皮渣,继续发酵,陈酿成为桃红葡萄酒。这类酒的色泽应该是桃红色、或玫瑰红、淡红色。
6. 李斯特菌大概需要多少个体数量能让人体生病
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中文学名李斯特菌
界细菌界
门厚壁菌门
纲芽孢杆菌纲
目芽孢杆菌目
属李斯特菌属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目录
1概况
▪ 特点
▪ 流行情况
2流行病学
3致病性
▪ 潜伏期
▪ 临床表现
▪ 控制
1概况
编辑
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十个菌株:
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
2.绵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诺克李斯特菌(L.innocua)
4.威尔斯李斯特菌(L.welshimeri)
5.西尔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存疑,WHO以及The Prokaryotes(
Rosenberg, Eugene & DeLong, Edward F.)中10个species里有L. marthii 而没有L. murrayi)
8. L. rocourtiae
9. L. fleischmannii
10. L. weihenstephanensis
其中根据16S rRNA序列,L. grayi已经从genus Listeria中分离出去,属于genus murraya。
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在土壤中它是一种腐生菌,以死亡的和正在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它也是某些食物(主要是鲜奶产品)中的一种污染物,能引起严重食物中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关于在一系列不同生长条件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转录组(细胞中的全部mRNA转录体)的一项新的研究,搞清了从腐生到致病生活方式的这种转变的性质。该研究的数据显示了一个转录程序,其复杂程度出乎意料,它涉及50个非编码RNA,同时还有一系列新的调控RNA,包括几个长反义RNA。在感染过程中,李斯特菌通过协调的全组转录变化成功重塑其转录程序,其中某些非编码RNA优先在小肠或血液中生长的细胞中表达。
特点
1.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
2.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
3.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4.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等。
流行情况
1999年底,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资料显示,在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
1992-1995年法国出产的奶酪及猪肉中发现李斯特菌,2001年11月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加拿大、法国、爱尔兰、比利时、丹麦等二十多家肉类加工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吨猪副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美国疾控中心2011年9月28日说,美国已有18个州72人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美国《侨报》报道 李斯特菌已致全美16人死亡。这是美国自1998年以来致死人数最多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疫情。 李斯特菌潜伏期长,从食用受污染食品至发病,一般间隔1至8周,因此疾控中心估计,随着10月份更多李斯特菌感染者的症状开始明显,确诊病例将持续增多。
李斯特菌比常见的沙门氏菌和某些大肠杆菌更为致命。美国上次暴发李斯特菌大规模感染是在1998年,21人因食用受这种病菌感染的热狗等肉类熟食死亡。1985年,52人死于食用受这种病菌感染的软干酪。
经调查,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延森农场是这次大规模感染李斯特菌事件的源头。这家农场从9月14日起宣布召回其生产的“罗基·福特”牌香瓜。不过,目前仍不清楚李斯特菌是如何污染这种水果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马格丽特·汉伯格说,这是首次发现李斯特菌能进入完整的甜瓜内部,该局正努力寻找其原因。延森农场说他们向美国25个州销售了该品牌的香瓜,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为区域可能更广,因为疫情爆发地已经超过了这家农场的销售清单。延森农场说,他们销售了超过30万盒问题香瓜,每盒5至15个,因而香瓜召回总数在150到450万个之间。
疾控中心主任弗里登说,尽管受污染的香瓜已经下架,这种病菌仍可能“作乱”,因为它生命力强,能在低温环境甚至冰箱内存活。
李斯特菌通常在过期速食、黄油、冻肉和奶酪上蔓延滋长。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说,全美每年有大约800例李斯特菌染病病例,大多数因为食用上述食品,农产品一般不是使人染病的元凶。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差人群最易感染李斯特菌。疾控中心说,13名死者多是年长者,平均年龄为78岁。
据悉,一旦感染李斯特菌,轻则出现发烧、肌肉疼痛、恶心、腹泻等症状,重则出现头痛、颈部僵硬、身体失衡和痉挛等症状。受感染的孕妇可能出现早产、流产和死产,婴儿健康也可能受影响。[1]
2流行病学
编辑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
李斯特菌落
李斯特菌落
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3致病性
编辑
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得病与菌量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潜伏期
在感染后3-70天出现症状,健康成人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易感者突然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败血症、脑膜炎、孕妇出现流产。
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它的致病性与毒力机理如下:
1.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
2.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
3.溶血素,即李斯特杆菌溶血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为SH活化的细胞溶素,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
临床表现
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控制
单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热加工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细菌群,使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分钟以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灭活了单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长繁殖,所以未加热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险。冰箱食品需加热后再食用,如果是生鱼片之类的海鲜,专业酒店都会存放于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大型冰柜,以确保杀灭寄生虫及防止病菌感染。
7. 李斯特不能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而向巴埃尔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初到巴黎,李斯特本想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但他不是法国人,院方不接受他的申请。于是他转而向巴埃尔学习,努力攀登当代演奏技巧的顶峰。
8. 什么国家的红酒价钱是多少
特威葡萄酒庄园的葡萄种植区位于塞克萨德葡萄酒产区,匈牙利最传统的葡萄专酒产区之一。拥属有2300公顷葡萄园,塞克萨德可能是在欧洲较小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李斯特,对塞克萨德葡萄酒十分仰慕,并在150年前的信中写道,“我会利用一切机会赞美塞克萨德葡萄酒的完美,并帮助其受欢迎”和教皇IX(Pope Pious IX),在1865年写的塞克萨德葡萄酒的看法,“我能保存我的好脾气和健康,靠的是塞克萨德葡萄酒”。
估价120-180左右比较合理
9. 李斯特:钢琴王子是谁
生平简介年10月21日,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西部一个叫多勃良的小村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狂热的音乐爱好者。李斯特自小受到音乐的熏陶。6岁的小李斯特便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1820年,9岁的李斯特参加了一次为盲人义演的音乐会,他演奏了一首《降E大调协奏曲》,获得听众的赞叹。1821年,李斯特一家来到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次年,11岁的李斯特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了音乐之都的新闻人物。1823年,李斯特在维也纳的第二次音乐会上的演奏得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赞赏,这坚定了他走向音乐之路的决心。
历史业绩年3月8日,李斯特应法国王子的邀请,观看了意大利歌剧。这一天,年仅13岁的李斯特应巴黎歌剧院之聘,为独幕歌剧《唐?山乔或爱之宫》谱曲。
年,李斯特在法国里昂创作了钢琴曲《里昂》。整首乐曲激荡着高昂悲壮的曲调,像一段史诗,诉说着不平凡的往事,激励着人们的感情,倾诉着他心中的爱憎。
以后的岁月里,他热情地创作了歌颂工人阶级、歌颂革命斗争、悼念在祖国匈牙利革命中牺牲的烈士的合唱曲和钢琴曲。如:合唱曲《铁匠》、《工人大合唱》,歌颂与巴黎工人阶级并肩战斗的维也纳大学生“红色军团”的男生四重唱《快乐的军团》,悼念匈牙利革命中牺牲的英雄的钢琴曲《送葬式》等。由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终曲主题改编的钢琴曲《钟声》、根据帕格尼尼的《随想曲》改编出的钢琴《帕格尼尼练习曲》,突破了过去钢琴演奏的陈规俗套,引出了新的技巧,引起了世人的惊叹。
李斯特不但在钢琴演奏上,也在作曲创作上登峰造极。他那别致的拨奏,三、六度滑音,高音区闪电般的滑过音群,巧妙细致的踏板应用等,都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1851年出版的《高级演技练习曲》代表着李斯特发展钢琴艺术的顶点。这个包含12首练习曲的集子,不但需要演奏者具有演奏技术上的高度技巧,而且需要他心中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精湛的钢琴艺术受到了无上的尊崇,人们给李斯特戴上了“钢琴之王”的桂冠;在创作方面,他创作了大量的标题音乐的乐曲,开辟了钢琴和管弦乐曲的新领域。
10. 李斯特晚年的宗教音乐
(一)
李斯特的父亲亚当在年轻时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19岁那年他成为圣方济会的见习修士,并且准备彻底献身宗教。然而教会认为在他的性格中有某种不安分的因素,这使他们对他的前途缺乏信心,结果他被除名了。然而他的信仰仍然是极其虔敬的,这反映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妻子安娜是穷苦人家的女儿,一生都保持着朴素的天主教信仰,她不象亚当那样会在灯下研读神学著作,她只是每日祈祷,在礼拜的日子里去教堂望弥撒。可以想象,这种宗教气氛对年幼的李斯特有着多么强烈的影响。
李斯特一生中的第一个真正的挫折来自他的初恋。他很不幸地爱上了他的钢琴学生--一个贵族的女儿,当时他俩都是十六岁。就在他们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时,那位贵族父亲粗暴地、干脆利落地终止了他们的交往。年轻的李斯特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位早已赫赫有名的音乐天才,从不认为自己有不及他人之处,而此时他却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贫民出身的艺人而已,那道无形的阶级鸿沟无情地将他关在了幸福的大门外。少年李斯特在剧烈痛苦之中,做出了他的决定:献身于宗教。因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人人平等。
他的母亲反对这个决定(父亲刚刚去世不久),理由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一个神职人员。但是李斯特很坚决,一时间他放弃了钢琴,整日埋头于圣经,或是狂热地在教堂祈祷,他在音乐界的销声匿迹使得一些人以为他突然去世了,甚至一本正经地在报纸上发了讣告。转机是由几个朋友带来的,他们拖他去听音乐会,又带他去巴黎著名的艺术沙龙里听名人讲演,这些方法的确有效,慢慢地,他内心深处郁积的痛苦不再那么沉重了。
而真正帮助他解脱的,是他崇敬的两位年长的朋友:拉梅内神父和诗人拉马丁。
李斯特从拉梅内神父这里听到的不是通常在教堂里听到的讲道。这是一位思想大胆犀利的神学家,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对教会当局完全不买账,认为宗教与教会是两回事,理想的道路应该是把天主教教义与法国政界的自由主义结合起来,以此来推动社会的改革。拉梅内自己是贵族出身,但他的思想和感情是站在大众一边的,对陷于艰难困苦生活之中的农民他尤其同情。李斯特从他这里获得的启发极其深刻,几年以后(1834年)在论文《论未来的宗教音乐》中,他特别强调了“人道主义的音乐”这个观点,他认为新型的宗教音乐,其灵感应该来源于上帝和人民。这种思想在他的宗教音乐创作中表现地更加具体。
诗人拉马丁对李斯特的影响来自另一个角度。这位诗人大他21岁,年轻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1820年以《沉思集》的发表成名,接着,他又发表了《新沉思集》、《苏格拉底之死》(1823年)、《哈罗尔德游记终曲》(1825年)、《诗与宗教的和谐》(1830年)等。在诗中他用优美的语句来阐述思想:人生是痛苦和失望的源泉,只有把理想寄托在对天堂的向往之中,或是纯净的大自然中,才可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拉马丁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信仰是温柔甜美的,充满了赞美与爱。相比较而言,李斯特的信仰却更多是赎罪的、苦修的。这一方面与亚当早年加入的方济各教派有关(创始人方济各提倡以安贫、节欲的苦行生活来寻求上帝的宽恕),另一方面与他母亲朴素的农民式信仰也有关。拉马丁那种诗意的美好的信仰方式,对李斯特来说是新鲜而动人的,它不仅是信仰,也是一种艺术:
我听见你发出悦耳音调的水珠
往下滴,往下滴,好象
动人的叹息
所一再打断的富于旋律性的歌声在回荡。
……
随着你流水的每一阵呜咽,
我感到在我的心坎里预告流水的来临并歌唱
流水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深沉的
声音和你一起回响。
我这因无数思绪而变得开阔的心,
像你水池中的流水一样,
从我透不过气来的双唇上,
感到爱情在我的灵魂深处荡漾。
渴望出现的祈祷
以迅速的声调脱口而出,
我恳求上帝:我所崇拜的你呀,
请像收下香一样收下这些泪珠!
……
我还剩下多少岁月呢?
这有什么关系呢?我走向你流去的地方;
依我们看来,暮色紧接着曙光:
流吧,泉水啊,请一直向前流淌!
拉马丁理想中的“诗与宗教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与上帝奇妙造物之间的和谐。他在生活中处处看到上帝的显现,并为此由衷地赞美。李斯特从这些诗歌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宗教观也在他的创作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如他题献给拉马丁的钢琴曲《诗与宗教的和谐》,钢琴套曲《旅游岁月》中的《婚约》、《日内瓦之钟》,根据雨果的诗作而写的交响诗《山间所闻》,以及交响曲《但丁》、《浮士德》等。
除了早年来自家庭和少年时期的两位忘年交对李斯特的影响以外,在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位女性--卡罗琳·维特根斯坦--对李斯特的宗教信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维特根斯坦是波兰贵族后裔,在十六岁的时候嫁到了俄国,成为沙皇宫中的宠臣、德国贵族后裔维特根斯坦公爵的妻子。但她的婚姻生活是失败的,在28岁时遇到了天才的李斯特之后,这个孤独的女人才真正找到了感情的归宿。这位头脑冷静而且颇有才气的公爵夫人对李斯特的感情是深沉持久的,这和当时常常聚在李斯特身边的大量女性崇拜者完全不一样。正是在她的影响下,李斯特下决心放弃了频繁的巡回演出生涯,放弃了使他红得发紫的钢琴演奏,进入他创作生涯中一个更有意义、收获更丰的时期。威特根斯坦并不象有些怀有恶意的人所形容的那样,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女人”,“独霸和操纵了李斯特”,实际上,她对于李斯特的影响是积极的--且不论其他,单就李斯特在魏玛时期的宗教音乐创作,就有不少是在她的协助下完成的。而李斯特晚年成为神父,和她也不无关联。他们的婚姻一直受阻,最后仍然没能如愿,在失望中维特根斯坦愤笔疾书,写了许多矛头直指罗马教会的论著,对其腐败和保守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毋庸置疑,老一辈大师如巴赫、帕勒斯特里那的信仰以及创作思想、写作技术对于音乐家李斯特的影响更为直接,这将在后面论及。
(二)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和接踵而来的革命浪潮给天主教的打击相当沉重,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朴素的信仰受到彻底的威胁,教会也丧失了原来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恢复其权威和影响,欧洲的天主教会大力复兴它的文化和管理。从组织形式上来看,主要是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对耶稣会的重建 ,从宗教文化形式上来看,在绘画和音乐领域都表现出了一种回归的倾向。
法国绘画界的“前拉斐尔兄弟会”以恢复中世纪画风和朴素的信仰为目的,绘制了一批背离浪漫主义总体潮流--革命题材以及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不过这些作品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很快就在不断涌现的新的风格洪流中被淹没了。
相比较之下,音乐领域的成就要大些,“塞西利亚协会”的努力使天主教音乐得到了复兴。这个以音乐的守护神圣塞西利亚为名的组织早在18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在维也纳和帕绍(德国城市),后来扩展到了欧洲的许多地方,如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爱尔兰、波兰、荷兰、波希米亚、匈牙利和北非。他们宗旨是反对当时在教会音乐中大量使用管弦乐队,提倡恢复纯净的无伴奏合唱形式。他们潜心研究帕勒斯特里那等老一辈作曲家的技术,将格里高利圣咏和前古典主义的复调融合进自己的创作中,并出版了大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在十九世纪这个组织的努力颇见成效,尤其是在一些较小的教堂里全面地恢复了无伴奏合唱形式。不过,反对的呼声也是相当强烈,反对派认为这种教堂音乐和当代音乐艺术发展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大,它是脱离时代的倒退行为。同时,它是背离启蒙精神、走向神秘主义的歧途。
具体到每个人,反映各不相同,有些人拥护塞西利亚协会的宗旨,有些人则顺应音乐发展的潮流和自己的兴趣,将交响乐的甚至是歌剧的因素大量运用于宗教音乐之中。后者如戈塞克(《感恩赞》)、凯鲁比尼(《C大调安魂曲》),尤其是柏辽兹,他的《安魂弥撒曲》用了五个管弦乐队,达到了惊人的效果(他晚年在《回忆录》中不无得意地写道:演奏到“Tuba Mirum”一章时有一个合唱队员竟然因为乐队的宏亮音响神经错乱了)。
李斯特的观念是怎样的呢?
在1835年的论文《论艺术家的地位》中,他忧心忡忡地描绘当时欧洲宗教音乐的状况--许多地方的教堂音乐退到了中世纪缺少生命活力的原始状态:
“您们听见了回荡在教堂拱顶的喃喃声音了吗?这是什么?这是赞美歌,修女们将它奉献给耶酥基督;这是粗野的冗长的毫不庄重的教堂歌诗班的圣诗朗诵。
。。。 。。。
教堂音乐我们已不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图书馆里几乎没有帕勒斯特里那、亨德尔、马凯罗、海顿、莫扎特这些伟大的启示录。这些名作在任何地方都没能崛起,以便摆脱掩埋着它们的尘封。
天主教堂只忙于念叨它那些没有生命力的字母,……在它应该进行祝福和使人振奋的时候,却只知道将人革出教门和进行诅咒,对年轻一代的渴望丝毫没有同情。它既不懂艺术,也不懂科学,根本不能减缓这种对正义、自由和爱的痛苦饥渴。天主教堂原来怎样出现,现在仍是那样作为接待室和公共场所而存在……。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种当代教堂已于崇敬和爱无缘了。”
而另一方面,他对于世俗因素的侵入又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管风琴这个乐器之父,这个充满神秘的海洋,它一度是那样庄严地围绕着基督的祭坛轰鸣,以其协和的声浪承载着祈祷和几个世纪的叹息。听,现在人们是如何将它们滥用于歌谣,甚至舞曲。你们在牧师举起圣饼时听到了管风琴演奏歌剧《窃贼喜鹊》和《弗拉·迪亚沃罗》的变奏了吗?这真是对这些喜剧的侮辱和嘲弄啊!”
针对这些混乱的状况,李斯特提出如下建议:每五年举行一次宗教音乐的大型音乐会;在学校里实施音乐教育,借以普及和创立新的教堂音乐;在巴黎和各省的所有教堂重建乐队,并改进合唱歌曲;出版自文艺复兴时代起一直到现代的新老作曲家最重要的作品。
李斯特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是“折衷”的:他既反对彻底的“复古”,又反对彻底的世俗化。对于古老的宗教音乐传统他充满敬仰,同时又坚持要在宗教音乐领域中渗入当代人道主义精神和音乐表现手段的新成就--正如在他的信仰中既有神秘主义的一面,又有理想主义的一面。这种双重性表现在他的风格不同的宗教音乐中:有些相当古朴单纯,有些则音响辉煌。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是走出了一条令人深受启发的新路。
1848年李斯特写了他的第一部弥撒曲,这是为男声合唱队与管风琴而作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倾向于“塞西利亚协会”宗旨的作品:采用圣咏风格的主题,伴奏部分相当简单,它事实上只是声乐部分的陪衬,完全可以被省略掉。但李斯特的和声运用很不寻常,他将富有表现力的浪漫时期常见的不谐和和声与古老的圣咏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同样倾向的作品还有1865年的第三部弥撒曲《合唱弥撒》。它是由管风琴伴奏的四声部合唱,和前者一样,伴奏部分单纯到了完全可以去掉,因为它只是合唱声部的重复。主题是从圣咏中派生出来的,古老的旋律以及朴素的音色在大胆的和声--大量的减和弦和远关系转调--背景之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味道。如果在今天,我们可以将他的这一类作品风格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而他的更为重要的作品,是为男声独唱、合唱、管弦乐队而写的《诗篇第XIII篇》、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基督》以及《格兰庄严弥撒》、《匈牙利加冕弥撒》,它们表现出了李斯特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感,它们是李斯特的同时也是欧洲十九世纪基督教音乐中的重要代表作。李斯特的这段话或许可以说明他的创作观念:
“……形容新的宗教音乐的最合适的词汇是'人道主义的' 。它应该是热忱的,强有力的,激烈的,是剧院和教堂音乐非同寻常的综合体--既是戏剧性的又是宗教性的,既壮丽又朴素,既有敏感不安也有自由无羁,既有狂暴也有宁静,既是清澈透明又是情感饱满的。”
(三)
李斯特最伟大的宗教作品之一是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它的构思始于1857年,完成于1862年。
圣伊丽莎白是匈牙利公主,国王安德鲁二世之女。在童年时她就被许配给了图林根(德国的历史地区)领主赫尔曼一世之子路易四世。1221年路易继位,迎娶伊丽莎白。他们曾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但是不久路易就随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7年在军中死于瘟疫。路易的弟弟亨利执政以后,伊丽莎白离开了图林根宫廷,投奔自己的叔父、班贝格的主教。她参加了方济各会,并且在乌尔堡建起了济贫院,收容贫民和病人,为他们服务终生。1231年她去世时,年仅24岁。
关于伊丽莎白的传奇相当多,人们把她看作是天使、圣女,而且教会在她去世四年多以后,正式宣布她为圣徒,于是她短暂的生平便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兴趣点。
李斯特选择这个故事作为音乐题材,最初的启发来自奥地利画家施温德的一组作品。这是画家为艾森那赫的瓦尔特堡大教堂所作的壁画,描述了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的故事。李斯特从这些画中得到的并不是视觉形象上的联想,而是真正的心灵的感动。作为穷人救星的伊丽莎白在理想上与李斯特是一致的--在他读过的拉梅内神父和圣西门等人的著述中对于社会上的诸多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财富分配的不合理现象的讨论,给予李斯特深远的影响。伊丽莎白的种种善行与李斯特在生活中的实际做法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他这一生做过大量的善事,如举行大量的义演,为慈善机构、教育机构和受灾的祖国捐钱等等。内心深处的信仰是李斯特选择这个故事主要动因。
创建十九世纪新的宗教音乐风格也是李斯特写作这部作品的出发点之一。他十分赞赏亨德尔、巴赫和海顿的清唱剧,但这种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已接近灭绝了。门德尔松的《圣保罗》、《伊利亚》和舒曼的康塔塔《天堂与仙子》、《罗斯朝圣》,以及柏辽兹的弥撒曲、安魂曲等,都不属于亨德尔传统的继承。李斯特认为,使伟大的宗教清唱剧传统在新的音乐环境中重焕生命力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对一种音乐形式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是改革宗教音乐的一个有力的措施。
清唱剧的文本是李斯特委托德国作家、诗人奥托·罗奎特撰写的,而卡罗琳·维特根斯坦根据施温德的壁画所作的构思草案是罗奎特写剧本时的依据。此外李斯特还从亚诺什·N·达尼利克的著作《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传奇》中得到许多启发。为了保证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李斯特请达尼利克为他从匈牙利寄来了原始的宗教音乐资料,他的德国学生、管风琴家哥特沙尔格则为他找来了古老的、据说是十字军时代的德国圣咏。李斯特为这部巨作所作的准备工作相当充分而周密,除开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长达五年的创作时间显然是有必要的。
清唱剧的文本叙述了圣伊丽莎白短暂一生中的五个重要时刻:(一)小女孩伊丽莎白来到异乡,开始了新的生活;(二)成为年轻的妻子和穷苦人的保护人,出现种种奇迹;(三)怀着极度的忧虑与前去参加战争的丈夫告别;(四)成为受辱的寡妇,被婆婆夺去孩子,赶出家门;(五)去世。在精神获得安息的一刹那发生了奇迹:天使带领她从痛苦的深渊中升上了天国的家园。
清唱剧的结构是各含三个乐章的两大部分,为清楚起见列出下表:
第一部分
序曲(管弦乐)
第一乐章.小女孩伊丽莎白来到瓦尔特堡。
a.人民和领主赫尔曼欢迎她(合唱与男高音独唱)
b.陪同伊丽莎白前往的匈牙利贵族致辞(男中音独唱)
c.赫尔曼的回答(男高音)
d.路易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童声对唱)
e.孩子们的游戏与合唱(童声合唱)
f.人民再次表示对伊丽莎白的欢迎(合唱)
第二乐章.领主路易
a.狩猎之歌(管弦乐间奏及男中音独唱)
b.路易与伊丽莎白相遇(男中音与女高音对唱)
c.玫瑰奇迹(对唱与合唱)
d.感恩祈祷(二重唱与合唱)
第三乐章.十字军
a.十字军合唱
b.领主路易的宣叙调(男中音独唱与合唱)
c.路易与伊丽莎白告别(对唱、合唱)
d.十字军进行曲
第二部分
第四乐章.女伯爵索菲亚
a.女伯爵索菲亚与管家的对话(女中音与男中音)
b.伊丽莎白的悲歌(女高音独唱)
c.伊丽莎白被逐出宫廷(女中音、女高音对唱)
d.暴风雨(男中音、女高音和管弦乐段落)
第五乐章.伊丽莎白
a.祈祷(重唱与合唱)
b.梦,想念家乡(女高音独唱)
c.穷人的合唱。行善。(合唱与女高音独唱)
d.伊丽莎白之死(女高音独唱)
e.天使的合唱
第六乐章.伊丽莎白的神圣葬礼
a.管弦乐间奏曲
b.霍亨斯陶芬的国王腓特烈二世(男中音独唱)
c.穷苦人与人民的送葬合唱
d.十字军队伍
e.宗教合唱
剧本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整个故事,其中有些地方还采用了对话形式。但李斯特所设想的并不是一部真正的歌剧,它是一部“宗教训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世纪的“神秘剧”和“舞台清唱剧”的后裔。作品通过音乐的写法同时展示了两个层次:写实的、生活场景的和抽象的、理想主义的。故事中激动人心的、富有画面感的、紧张的和节日性的各种场面对李斯特这样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更让他着迷的是故事的深度,它具有一种精神冥想的性质。
李斯特在写作中所追求的“诗歌与宗教之和谐”的意境,集中表现在三个情感深刻的章节中:序曲,第二乐章“玫瑰奇迹”和第五乐章伊丽莎白面对贫苦人的动人的独白。与此同时,李斯特运用了一些歌剧性质的手法,比如半朗诵半歌唱的曲调,人物的对话,紧张的矛盾冲突,第四乐章中的戏剧性场面的渲染等等(这部作品曾有几次在露天的自然生活环境中上演,但是李斯特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觉得作品的深刻性离开了舞台这个封闭式的特定环境会大打折扣)。
相比较而言,李斯特在魏玛时期的创作在风格和语言上是色彩丰富、音响辉煌,而在辞去魏玛宫廷乐长职务的1860年左右,他的音乐变得比较内心化了,这是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新时期、新风格的开端,其转折原因之一是他与宗教的日益靠近。在潜心研究了大量早期音乐作品之后,他对格里高利圣咏、教会调式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写作技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素材和特殊的音乐思维成为他宝贵的资源,使他的音乐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圣伊丽莎白传奇》就是他这种发展倾向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他使用了以下古老而且知名的宗教曲调:
圣伊丽莎白节(In festo,Sanctae Elisabeth)的宗教曲调(谱例1 );朝圣者之歌(A Pilgrims' Song)(谱例2);《圣母颂歌》(Magnificat)中的旋律(谱例3);匈牙利教会的圣伊丽莎白赞美歌(Ungarisches Kirchenlied Zur heiliben Elisabeht)(谱例4)。这些古老的曲调奠定了整部作品的风格基调。
至于作品的曲式结构,李斯特自己称之为“编号式”的,它包括合唱、独唱、重唱等等小段落。但与传统歌剧的“编号式”不同的,是李斯特通过调中心手段,将这些不同调性、不同性格的小段落紧密结合到了一起,这与他一贯的交响性思维是一致的,假如将这部清唱剧从“纯音乐”的角度而不是从戏剧或文学化的角度来观察,它的音乐逻辑是相当严密的。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各含有三个乐章(场景),这首先就获得了一种平衡感。两大部分的速度安排又都是快-慢-快,中心是抒情的段落。这两个抒情的慢速段落在主题素材上又与全曲的两端--管弦乐序曲与终曲合唱--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于是这四个部分(序曲、第二、第五、第六乐章)成为整座“大厦”四个有力的支柱。使全曲富于内在逻辑的,除了结构上的对称、平衡以外,李斯特还运用了他最擅长的"主题变形"手法:以变奏的方式将一个主题在几个乐章中出现,这使得整部清唱剧又好象是一个巨大的奏鸣回旋曲式。
第一部分
---------------------------
序曲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快) (慢) (快)
主题I (I的变形) 主题I (I的变形)
第二部分
---------------------------
第四乐章 第五乐章 第六乐章
(快) (慢) (快)
主题I 主题I
在序曲中李斯特用圣伊丽莎白节的宗教曲调(谱例1)配以和谐纯净的和声,来象征伊丽莎白头上的神圣光环(谱例5);在第一乐章描绘“伊丽莎白和路易初次会面”时,李斯特将这个主题变形,一方面表现出小女孩天真的样子,同时又给人以神圣的喻示(谱例6);在第二乐章“玫瑰奇迹”中,这个主题十分柔和动人地出现在管弦乐队的中声部(大提琴和圆号)(谱例7);第三乐章中路易向伊丽莎白告别时,这个主题暗示了伊丽莎白的厄运(谱例8);第五乐章,乐队为"伊丽莎白的独白"再次奏起这个动人的主题(谱例9);而在第六乐章即终曲合唱中,这个主题被写成了激动人心的节日般的辉煌高潮(谱例10)。
受瓦格纳歌剧创作手法中的“音乐标签”的影响,李斯特的主题也含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十字架的闪光、伊丽莎白丈夫的叹息、最后的葬礼场面等等,均采用了同一个三音动机,这就是“圣母颂歌”旋律的前三个音(见谱例3)。而女伯爵索非亚(路易的母亲)暴虐的性格则由一个带有攻击性的动机来表示(谱例11)。不过象征性手法并不是瓦格纳的首创,在几百年前的宗教音乐中就早已有之,尤其是在巴洛克时期更是常见的手段,所以李斯特也许不只是从瓦格纳那里得到的启发。
《圣伊丽莎白传奇》中最精彩的段落是第二乐章,李斯特写得十分精心,也非常真挚,可以听得出来他自己已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他没有使用自己的习惯手法(如他的交响诗中有时很落俗套的浪漫式高潮),而是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来描绘这个圣洁的场面以及他内心深处所受到的“灵的震动”。
第二乐章一开始的“领主路易”是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段落。李斯特先写了一段快乐的器乐前奏,让狩猎的号角声此起彼伏,描绘了愉快的山间逐猎的情景。然后,青年路易唱起狩猎之歌,气氛始终是明朗欢快的。但当他发现身后树丛中的伊丽莎白时,情绪便急转直下了。这一段的歌词是这样的:
路 易:
晚星已升起在古老的城堡那边,
我应该调转马头,踏上归程。
不,等一等,有什么在绿叶间闪动?
是逃脱的小鹿吗?
-- 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
我的丈夫,我迷路了!
路 易:
伊丽莎白,你的脸为什么红了?
你在我的注视下发抖!
坦白吧!你隐瞒了什么,
为什么如此惊慌不安?
伊丽莎白:
亲爱的,请不要问!
路 易:
你做了什么错事吗?
你这样颤抖着,避开我的诘问。
不要再逃避了,你必须服从我,这是你的本分!
你拿着什么?快松开衣裙!
你不理睬我的话吗?
伊丽莎白:
我服从你!
请等一等,我向你坦白。
我在路上采集了一些玫瑰,
它们的香气和美丽迷住了我,
使我迷失了回家的路。
路 易:
就是为了这个原因,你躲避我的目光?
伊丽莎白:
请你怜悯我,请怜悯我!
路 易:
啊,真可耻!这张嘴在撒谎!
伊丽莎白!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
请你看着跪在你脚下的可怜的人,请听我至诚的坦诉:
我的确隐瞒了事情,在上帝和你面前撒了谎,
我没有采集玫瑰,而是一直跟在你后面,打算去那边的茅舍。
一位父亲死了,他的孩子们饿得直哭,却没有一点食物。
我从家里拿了面包和葡萄酒,要去送给他们!
(打开衣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