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扬·提尔森的大师作品
2001年为电影《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配乐,由此获得广泛关注,名噪一时。在《天使爱美丽》中,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声、口琴层层叠叠,色彩饱满飘摇,异想如肥皂泡漫天飞舞。扬·提尔森用他的音乐来告诉你一个魔幻世界里的浪漫巴黎。《我从未去过》,手风琴和小提琴奏响了Amelie异想世界的序幕;《另一个夏天的童谣》,钢琴主调的悠扬旋律是左岸的迷离风情和Amelie世界里的小小忧伤;《爱美丽的华尔兹》,优雅欢畅,仿似乎与你在袅袅晨雾的塞纳河边翩翩起舞;《野兽的华尔兹》,轻飘飘的阳光中仿佛有着红酒和香槟的味道……扬·提尔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犹如飘荡在春日的秋千上”,让人充满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感。古典优雅是扬·提尔森的杀手锏,诠释着古老而时尚的巴黎风情;而丰富的层次感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清凉得如同祛痱的花露水,提神又醒脑。
《野兽的华尔兹》(《La Valse des Monstres》) 1995年
扬·提尔森的第一张专辑,主要运用小提琴、大键琴和钟乐,分为Freaks和Le Tambourin de soie两部分,浪漫欢快,但也有后期作品中少见的冷感。
《水瀑之路》(《Rue Des Cascades》)1996年首次发行,1999年4月再次发行,是扬·提尔森的成名作。《水瀑之路》一曲被选中作为电影《甜蜜爱丽丝》(《La Vie Revee DesAnges》)的开场音乐,由Claire Pichet演唱。专辑主要运用了钢琴和小提琴,旋律
延续上张的优美流畅。
《灯塔》(《Le Phare》) 1997年
毫无疑问,这是扬·提尔森最好的一张专辑。在延续《水瀑之路》风格的同时,专辑中加入了更多丰富而变化多端的情绪,时而是愉悦的(《Les Jours heureux》),时而又是忧伤的(《Monochrome》)。不同地域的异国风情用一种鲜明跳动的节奏来表现,在小提琴的主调外更加入了曼陀铃和大键琴,以及情歌、舞曲的形式……扬·提尔森音乐的包容性和国际化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一切平静》(《Tout Est Calme》) 1999年
这是与Married Monk合作下带有摇滚风味的一张专辑。与上一张大受好评的专辑不同,这张专辑在使用惯用乐器(如钢琴、小提琴、曼陀铃等)来营造“扬·提尔森”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入贝斯、吉他、键盘、打击乐等音乐形式,来抒发日常生活的细小感受。尤其是Claire Pichet的美妙声音更是为专辑添色不少。
《黑色季节》(《Black Session》) 1999年
这是他的一张现场专辑。
《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 2001年
大多数的乐曲选自他先前的其他专辑,主题曲《爱美丽的华尔兹》融钢琴、小提琴、玩具钢琴为一体,轻盈流丽,仿佛恍惚间就能看到Amelie眨着大眼睛在巴黎的天空下开始神秘冒险。而扬·提尔森则变成了挥着魔法棒的精灵,把音符一串串地坠落在水面上,激起片片涟漪。
专辑荣获比利时电影节最佳电影原声带、美国娱乐周刊A-佳评、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提名。
《C'etait Ici 》 2002年
类似于一张整合的专辑,收录了在此之前的一些专辑的精华。
标题在法语里是“曾在这里”的意思。因此,这张专辑里还有他的合作人的一些音乐,比如Claire Pichet、Dominique A等。共计29首,都很有含金量的。而且大部分属于现场演奏,感觉上比之前制作的效果还要更好一点,是绝对的精华。
《缺席者》(《L'absente》) 2003年
这张专辑收录了《天使爱美丽》的配乐《Les Jours Tristes》的演唱版,作品显露出了愈发国际化的痕迹。Neil Hannon和Lisa Germano加盟使得音乐变得更能为大众接受和欣赏。专辑中大量采用手风琴和玩具钢琴弹奏,演绎着浓郁的法国风情。维也纳43人的交响乐团更是增添了专辑的底蕴。
就像封面一样,这是一张城市的寂寞乐曲,深夜在城市屋顶上独舞的清冷背影。
《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 2003年
《再见,列宁》让我们又一次遇见扬·提尔森,也再次验证了扬·提尔森作为一个电影配乐大师的魅力。
这次,他用了大段的钢琴独奏。从《summer78》开始,童年开始的故事叙述因此蒙上了一层迷离的味道,回忆的斑驳恍惚,在钢琴黑白琴键的交错起落里缓缓展开。琴键的起落应是明朗的,却被扬·提尔森演绎得忧郁而流畅。间或有童声合唱,清新而忧伤。《Father and Mother.》、《Childhood》、《First Rendez-Vous》,忧伤的,只属于回忆的,扬·提尔森出色地完成了配乐者对影片听觉的诠释,也超越了配乐者的身份,是整个配乐独立成为一个淡色调的故事 ,一首关于永不再来的过去的美丽诗篇。
《重逢》 (《Les Retrouvailles》) 2005年
一贯的法兰西民族流行乐派,着重于通过乐器的演奏效果来表达情绪的变化。
由于Yann Tiersen深受Joy Division等后朋克乐队的影响,因此在他的音乐风格中总能体现出一股矛盾之感,然后又通过洋溢着十分轻快的氛围的旋律表现出来,所以总是能让人在俏皮的旋律中体会一种深沉的感觉。这大概也就是Yann Tiersen的音乐魅力所在。
《On Tour》 2006年
灯光逐渐暗去,只剩下几束聚光灯凝结的舞台上,Yann Tiersen身着T恤牛仔裤悄然现身。低着头,他其实话不多,时而背上电吉他凝神拨弹,时而扬起琴弓以提琴飙奏,在Marc Sens(吉他)、Stephane Bouvier(贝斯)、Ludovic Morillon(鼓)、Christine Ott(马特诺琴)等长期伙伴充满默契的搭衬下,完成了一场又一场让台下成千观众齐声呐喊、忘情起舞,最后举起双手大声欢呼的精采演出。这就是与我们印象中截然不同的Yann Tiersen,从藏身幕后作嫁配乐的制作人,摇身变成宣泄摇滚能量的乐团主脑所带来的魔幻时刻。
这张收录了他在2005~2006年间,以摇滚乐团形式在欧陆各国大城市,包括巴黎、米兰、雅典、都柏林,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本名古屋等地进行表演的演出实况的DVD《On Tour》,完整地呈现出Yann Tiersen广懋音乐才华中令人惊叹的摇滚面向。舞台上的Yann Tiersen背上电吉他,与Marc Sens、Stephane Bouvier充满默契的飙奏声错杂交迭,堆积出爆炸能量的狂野。厚实的肌理纠缠着时而激情、时而哀伤的情绪,让人甚至会产生正听着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那弥漫着黯黑公路电影般的声画错觉。歌曲间不时地加入Yann Tiersen那迸发出慑人能量的小提琴演奏,以及玩具钢琴,口风琴、马特诺音波琴(Ondes Martenot)等乐器所交织出的迷离声响,更加强了现场演出时让群众屏气凝神、濒临失控但最终得以解脱的美妙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On Tour》DVD中我们可以看到前Cocteau Twins女主唱Elizabeth Fraser跨刀登台演唱《Mary》的场面。Elizabeth氤蕴雾气的歌声在缓慢节拍与马特诺音波琴的扭曲音色烘托下,宛若灰暗天空中明月乍现般充满惊奇。由吉他手Marc Sens所主唱的《State Of Shock》则在呐喊式的念白与澎湃鼓击、粗糙吉他与提琴的飙奏中,凝聚出整张专辑最Hard-Core的摇滚时刻。长期支持与喜爱Yann Tiersen的朋友们,在看过这张《On Tour》DVD之后,并定会对这位音乐才子的无限才华有了更上一层楼的认识。
《塔巴里》 (《Tabarly》) 2008年
继在2002年推出荣获了法国凯撒奖最佳电影音乐奖肯定的,热销百万张的原声带大碟《艾蜜莉的异想世界》,以及2003年勇夺德国电影奖最佳音乐成就奖的作品《再见列宁》之后,法国音乐家杨提尔森(Yann Tiersen)在2008年带来一张真情流露的电影音乐作品《Tabarly》。
扬·提尔森的作品都带有梦幻性质,Amelie在巴黎演出着天真的梦幻和幸运,Alex在柏林体验着现实中梦幻的迷离和荒诞。
都是梦幻,都是不可能真实的真实,都是钢琴和弦乐。
或许只有这些梦幻般的荒诞才能让我们摆脱这混乱世界的喧闹,关上窗,闭上眼,安静地听。
扬·提尔森的照片在电脑屏上定住不动,他的头发凌乱眼神忧郁。
我就静静听着这流利钢琴,看着Amelie在巴黎的天空下活蹦乱跳,看着Alex骑着摩托车载着他的记忆一去不返。
《Dust Lane》2010年
扬·提尔森的新专辑《Dust Lane(在路上)》邀得了前Cocteau Twins女主唱Elizabeth Fraser跨刀演唱“Mary”。Elizabeth氤蕴雾气的歌声在缓慢节拍与马特诺音波琴的扭曲音色烘托下,宛若灰暗天空中明月乍现般充满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