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与白酒一样,中国葡萄酒的起源也很早。最早对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古代原生葡萄,统称山葡萄、刺葡萄等,也叫野葡萄。葡萄在《史记》中写作“蒲陶”,在《汉书》中写作“蒲桃”,(后汉书)中写作“蒲萄”,可见,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人工种植的葡萄园了。
《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可知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了。他们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自西汉始,中国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人。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说过:“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这对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认识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葡萄酒只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平民百姓是绝无口福的。
唐朝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高昌历来盛产葡萄,在南北朝时,就向梁朝进贡葡萄。《班府元龟卷》说: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和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是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传来的方法酿造葡萄酒档案,长安城东至曲江一带,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产葡萄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是那里的常客,并写道:“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唐诗中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可见,李白等喝的或许就是唐代盛兴的葡萄酒,或是黄酒,即使是蒸馏后的葡萄酒,度数也不会高多少。
13世纪,马可波罗来中国。在他的《游纪》中说:太原府国“……那里有许多好葡萄园,制造很多的酒……酒由这里贩运到全省各地。”
中国葡萄酒虽有漫长的历史,但生产规模不大,产量不多。直到清光绪十八年,华侨张弼士先生集资350万两银子,在山东省烟台市成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张弼士雇用上千人,修建葡萄园,并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葡萄酿酒国家引进25万株葡萄植株共129个品种;并重金聘请了奥地利驻烟台领事为酿酒技师,先后酿成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味美思、白兰地等16个系列产品。
② 葡萄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在什么朝代
葡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国的。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但是,今天我们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苜蓿随天马,葡萄出汉臣,葡萄和苜蓿随着天马和张骞传入中国。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诗里的蒲桃指的就是葡萄。
《古从军行》-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2)帝云红葡萄酒扩展阅读
葡萄的营养价值:
葡萄的营养成分葡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浆果中葡萄含糖量高达10%-30%,以葡萄糖为主。葡萄中的多种果酸有助于消化,适当多吃些葡萄,能健睥和胃。葡萄中含有矿物质钙、钾、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和维生素P等,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疲劳过度大有裨益。
研究发现,葡萄比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并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每天食用适量的鲜葡萄,不仅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特别有益于那些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健康。鲜葡萄中的黄酮类物质,能“清洗”血液,防止胆固醇斑块的形成。葡萄越呈黑色,含黄酮类物质越多,但若将葡萄皮和葡萄籽一起食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