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芒康红酒达美拥保质期
葡萄酒没有保质期,只有易饮期的说法。所谓的几年保质期只是按国内规版定写的,酒类酒精度达权到一定量,就可以不填保质期,因为不需要。
能够陈年的葡萄酒(只占1%左右)主要有高档的干红、甜白、顶级的干白、年份香槟和波特酒。具体的就需要具体看是否有陈年能力。
② 达美拥葡萄酒多少钱一瓶
七星达美拥干红市场价格398元,网上价格298元/瓶
③ 西藏第一个葡萄酒品牌为何见证各民族相互依存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当地村民讲述道,盐井地区在唐代就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一直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早在18世纪中叶,来自法国的传教士进入此地传教,修建了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随着天主教的传播,传教士也教当地修女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从那以后,当地群众一直延续着种植葡萄,酿制与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200多年来,引自法国波尔多的华夫人和玫瑰蜜葡萄经过高原严酷气候的自然选择而驯化,已完全适应当地环境。纳西民族乡的葡萄酒,既饱含法国人的浪漫细腻,又不失康巴汉子的豪爽大气。尤其从当地村民“先品一小口,再干一大杯”的饮用习惯中,就能充分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完美融合。
达则兼济天下,以葡萄酒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纳西民族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着纳西族、藏族、汉族、白族等各民族村民,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是这个乡的一大特色。
2016年5月,洛松次仁的公司成立了“达美拥扶贫办公室”,着重开展“精准扶贫”和产业化扶贫两项工作。
2009年,当地群众葡萄种植面积仅100亩左右。近年来,为解决葡萄酒生产原料问题,更多地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公司持续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种植酿酒葡萄达6000亩,为农牧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带动纳西、木许、曲孜卡三个乡镇葡萄种植户,年户均增收逾8000元。
2017年公司收购葡萄240吨,为农牧民增收140余万元,整体收入比2016年翻了一番。当年,公司解决临时就业702名、固定就业19名,分别为他们增收20余万元和70余万元。
除了产业扶贫,公司的扶贫方式还涵盖了教育扶贫、医疗帮扶、无息贷款、危房改造、公益赞助等。2016年起,公司长期帮扶两名在校贫困学生,每年捐助3万元,目前共计花费金额10余万元。此外,每年还在盐井小学发放“达美拥”励志奖学金,共计4500元,并在纳西民族乡举办的国家扶贫日“圆梦助学”捐款仪式中捐款2.2万元。
来源:中国西藏网
④ 七星达美拥干红葡萄酒多少钱一瓶2014年的!
不低于900
⑤ 论文 <<千年古盐田如何形成的>>
千年盐田
这里是横断山脉的腹地。
这里是香格里拉唯一的产盐区。
清晨,太阳从横断山脉层叠的群山中缓缓升起,在澜沧江水的咆哮声中,盐井村的一天开始了。
盐井村在芒康县境内,是滇藏公路入藏后的第一镇。这里以温泉和美味的葡萄酒著称,但使盐井这个偏僻小村保持千年生机的,还是澜沧江边几眼能冒出卤水的盐井。盐井村也因而得名(图1)。
(1)日夜奔腾咆哮的澜沧江陪伴着千年的盐井和盐田
现在已经没人知道是谁最早发现了盐井,是谁最早开始在这里取水晒盐。1000多年来,当地人一直使用古老的制盐技术,为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居民们提供着食用盐。
盐巴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对于生活在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居民来说,和茶、酥油、糌粑一样不可或缺。盐井上下约10公里范围内,沿澜沧江两岸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盐田。
澜沧江两岸有一处处的泉眼,这些泉眼流出的就是卤水。人们在各泉眼处垒石固水,就形成了盐井。
晒盐工作都是由当地妇女完成。她们用木桶把卤水从江边背到高台,注入盐田中.经过两三天日晒风吹,就得到上等好盐了。
澜沧江全长2153公里,除西藏盐井地区以外,流域其他地区都没有发现类似的产盐地。为什么只有这段澜沧江江边才有能晒盐的卤水呢?
在盐井,人们传说,这里的108处温泉是“达美拥”雪山女神的眼泪化成的。很久以前,瘟疫成灾,百姓无力医治,女神心生怜悯,垂泪化作温泉供百姓疗病化灾。
地理学家则做出了这样的科学解释:由于欧亚板块被印度板块挤压,青藏高原不断升起,高原的气候也越来越干旱。高原上的湖泊不断蒸发、盐分越积越多,直到完全变成一片盐壳。后来又经地质变化,岩层扭曲,盐壳被深埋在地下。当岩层断裂,地下温泉溶解了地层中的盐并涌上地面时,就成了今天的盐井。
在盐井村,是风使卤水在盐田里变成盐的。
每年6~9月的雨季,涨水的澜沧江会将盐田淹没,但随着秋风送爽,便又带来了晒盐的好季节。
这里被称作干热河谷地带,大部分时间阳光灿烂,气候干燥。尤其在河谷下部气温很高,再加上由澜沧江通道南来的强劲大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使这里成为一个天然的晾晒场。
这里的高山被河流切割得很深,底下由于太阳的辐射热量不能散发出去,热量很集中,蒸发量很大,所以很干燥。
盐田是用木料在澜沧江两岸架起的一座座“平台”,再用紫红色粘土把台面抹平压实,做上围堰,成为一个个平整如镜的晒盐池。这些晒盐池大的不超过10平方米,小的仅一二平方米。盐田一排排一层层,由江边一直架设到三四百米高的山腰上,一块接着一块,一片连着一片,仰望仿佛空中楼阁,俯视犹如层层梯田(图2)。
(2)用架子搭建而成的盐田十分壮观
盐田架上垫土,又铺上细砂。细砂可以渗水,盐水就干得快。日积月累,渗到架子下面的盐水都结成了长长的钟乳状的盐条。远远望去,就如同寒冬结成的冰凌。
更为神奇有趣的是,同一条江,江这一岸产红盐,江那一岸产白盐。也因为这样,两岸的村子被称为白盐井和红盐井。
两岸的盐田究竟有什么不同? 难道两岸盐井里的卤水有什么不一样吗?
卤水是一样清澈透明。
无论是白盐井村还是红盐井村,当地人的晒盐方法和工具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晒出来的盐会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呢?
除了颜色有差别,这两种盐的成分上有什么不同吗?
当地人给红色的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桃花盐,它不仅有美丽的名字,还有很好的味道,用它打出的酥油茶红亮亮的,十分香甜(图3)。
(3)红盐田
白色的盐更为精细,价格也要高一些。
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盐,可是为什么会有颜色的差别呢?
答案就在盐田上面。
原来,这一边的制盐人用山上的红岩土铺盐田,而对岸的盐田却是用细纱或者坡上的白土铺成。不同的土色染到了盐里,就成了两种不同颜色的盐(图4)。
(4)白盐田
当妇女们晒出小山一样的盐堆时,男人们就牵着骡马到田边来驮盐。每年,男人们都要赶着骡马把盐运到附近的乡镇上,再从那里运往各个地区。这样的一次运输行程最短的需要20多天,远的要走上几个月的时间。
大自然造就了流淌千年的盐井,也造福于香格里拉腹地乃至更远地区的人们。
⑥ 西藏高原之上何时形成了酿制葡萄酒的风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当地村民讲述道,盐井地区在唐代就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一直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早在18世纪中叶,来自法国的传教士进入此地传教,修建了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随着天主教的传播,传教士也教当地修女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从那以后,当地群众一直延续着种植葡萄,酿制与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2015年,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昌都市科技局的帮助下,公司建成了西藏唯一的“西藏高原葡萄栽培与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达美拥葡萄酒的品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敢为天下先,创立西藏第一个本土葡萄酒品牌,绝非易事。经年累月的坚持,换来了企业质的飞跃。西藏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的葡萄酒年产量从2009年的7吨跨越到2017年的410吨,年产值达3830万元。2017年3月,公司参加“第八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达美拥葡萄酒荣获金奖。同年还获得“西藏自治区著名品牌”殊荣。来源:中国西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