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地節日風俗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廣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
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廣州新年派發"利是" 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
(1)閩地糯米酒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
改革開放以後,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一。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B. 南京有什麼特產可以送人的
龍虎網訊(記者李百良)「不行了讓我笑一會兒,鹽水鴨你的霸主地位要沒了。」近日,龍虎網關於南京特產的報道——《"南京特產"調查①:"狗屎糖"是南京特產?南京人表示"么得聽過"》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不少網友表示,還真沒聽過南京有這個特產,不過現在特產全國基本都一樣。龍虎網記者走訪南京多家特產超市,發現所謂的「南京特產」真是五花八門。
在這家超市裡,記者也看到了「去哪都能看到」的龍須酥,盒子上也標著「南京特產」字樣。
遊客:買到非正宗「特產」心裡肯定不舒服
對於五花八門的「南京特產」,遊客有什麼看法?記者在老門東景區隨機采訪了幾位遊客和市民。來自湖南常德的裴先生送兒子來南京上大學,他告訴記者,他准備買南京特產回家,對於怎麼辨別特產,他說:「我一般看包裝,如果有南京特產字樣,應該問題不大。」對於非正宗特產,他表示如果商家一開始就告知實情那還好說,如果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到了非正宗特產心裡肯定不舒服。葛小姐來南京工作有2個多月了,她說她目前知道的南京特產就是鹽水鴨,不過,南京特產目前沒有嚴格的界定,如果買到一些大家不認可的南京特產,也沒辦法,缺少一個官方的認定。
聽到記者問「南京特產」,市民王小姐扳著手指跟記者數了起來,「赤豆元宵、糖芋苗、雨花石……」,對於市面上各式各樣的「南京特產」,她希望能夠有一些管理措施,「遊客要帶走特產,最好是拿正宗的回家,對南京來說,也是好事。」
那麼主管部門對於「南京特產」有沒有相應的管理措施?工商部門一工作人員透露,目前沒有法律賦予工商部門對特產進行管理的職能,而且目前也沒有成文的規定、條例明確哪些是「南京特產」,哪些不能寫「南京特產」,所以對特產的管理還有一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