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製作黃酒曲葯
黃酒葯是用米粉、辣蓼草、嫩桑葉、桂枝葉、艾葉、紫蘇葉、竹葉芯為原料,經過曲母接種,控制一定的溫度繁殖而成。曲中含有根霉、麴黴和酵母等多重菌和天然中草葯成份,它們在釀酒中起糖化的作用。
(一)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見圖:
新早谷→破糙→磨粉→過篩→攤冷
鮮辣蓼草等原料→揀凈去雜→洗凈→曬干→去莖→舂碎→復曬→過篩→
拌葯粉碎→加水→拌勻成丸→接種曲葯
↑
攤冷←過篩←磨粉←破糙←新早谷
上缸→擺葯→保溫培養→出窩→上蒸房→翻匾→搬籮→曬葯→成品
(二)原料的選擇與制備
1、辣蓼草粉的制備
在末伏期,選割小水辣蓼草去掉黃葉、雜草等雜質,洗凈後,暴曬六小時,隨即去莖留葉,再復曬,趁酥舂碎,過篩後裝入壇內備用。
2、早稻粉的制備
制葯前一天磨好米粉,細度以通過50目篩為佳。磨好攤冷,以防發熱變質,要求碾一批、磨一批、生產一批,使米粉新鮮,保證酒葯的質量。
3、水的選擇
採用色清、無異味(無漂白粉、鹼等)的自來水、河水。
4、種曲(娘葯粉)的選擇
選擇生產中發酵正常,溫度控制容易、生酸量小和黃酒質量好的酒葯。
(三)准備工作
1、酒葯質量好壞,直接影響黃酒質量,因此生產前必須引起重視,各工序確定專人負責,加強管理。
2、生產用的陶缸、缸蓋、竹匾等工具要做好消毒工作,稻草要去衣、去根、日曬乾燥,穀皮採用新鮮的早谷糠。
(四)操作方法
1、配方
糙米粉100公斤、辣蓼粉4公斤,干桑葉、柑桔葉、桂枝葉、艾葉、紫蘇葉、竹葉芯各200g,水50公斤,充分拌勻。
2、粉碎作丸
將大米在水裡浸泡20-25分鍾,立即沖洗瀝干後干發40分鍾(以發干為止,)將米與辣蓼粉,桑葉等草葯在不安篩子的粉碎機里打二遍,倒入大盆按比例用37℃水反復拌翻,揉成鴿蛋大的球丸。
3、接種
按0.6%制備好娘母黃酒麴葯粉,把米粉葯丸放在小簸箕里,轉動簸箕,邊轉邊撒母曲葯粉,直至使球丸表層均勻粘上一層母曲葯粉即可。
4、擺葯培養
培養用缸窩,在缸內放入穀皮,離缸沿27厘米左右,鋪上稻草芯,將球丸分行距離擺平,每裝一層,鋪上稻草後再放,注意不要放得過密,層與層之間用稻草隔開。然後加蓋覆袋,8-10小時曲葯丸務必達到31℃然後逐步升溫,氣溫在30-32℃,經14-16小時,查溫度,在37-38℃時可去掉蓋、袋,翻曲葯丸將料溫降至26℃,頭燒結束。再經6-8小時,查缸沿有汽水時,曲葯丸又升至35-36℃時,可將缸蓋揭開,檢查,再將曲葯丸溫度降至26℃,視培菌是否底、面均勻,完整,有菌絲,如果還能看見辣蓼粉,說明坯嫩,不能將缸蓋全部打開,應慢慢升溫至35℃。這項工作是影響質量的關鍵。要勤檢查,注意調節培養溫度,使根黴菌很快繁殖,直至手撈菌絲不粘手、葯丸皮發白時,再將缸蓋揭開調節溫度,經3小時可出窩,並曲丸保溫不低於28℃,不高於32℃,經4-5小時,恆溫培養以菌絲過心,使葯坯堅實,就可以撮葯搬匾。
5、出窩搬匾
將酒葯撮至匾內,每匾盛葯3-4缸,不要太厚,以防止升溫變質。
6、上蒸房
培養房須嚴實密閉,木架分二檔,檔距66.6厘米左右,匾放檔上。氣溫在36-38℃,品溫保持在36-38℃,不能超過39℃,經4-5小時,第一次翻匾。至12小時,上、中、下檔調換位置,(翻匾時將坯葯倒入空匾內)。再經7小時作第二次翻匾和調換位置,約再經7小時倒入籮內,劃成凹形。為防止升溫,把曲擱到通風的地方,再培養2天,早晚各倒籮一次,自生產起至第6日可曬葯。
7、曬葯入庫
正常天氣在竹匾上須曬3天,曬葯丸溫度不超過45℃,冷至室溫後,倒入缸或壇內密封保存。
Ⅱ 黃酒的葯用是什麼
你好!有這些作用。
它可用來浸泡、煎熬、沖中葯,效果極好,因為中葯版有效成分在水中的微溶權或不溶,在乙醇中卻溶解度較大。白酒雖對中葯溶解較好,但飲用時刺激太大,啤酒等則酒度太低,不利於葯中成分的溶解。而黃酒酒度適中,是較為理想的葯引子,黃酒氣味苦,甘,辛,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養皮膚,散濕氣,扶肝,除風下氣,熱飲更好。值得注意的是,黃酒雖然有以上的好處,但它和其他的飲料酒一樣,過量飲用也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Ⅲ 吃葯用哪種黃酒
納西姑娘不要不懂裝懂哦。
葯用黃酒最好不要在超市買,可以去中醫院問問。或者去農村找釀酒人家從她們的釀酒缸裡面打最新的。別的要麼是假的要麼是勾兌的。
Ⅳ 怎樣做黃酒的酒麴和酒葯
酒麴分大麴 小曲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中共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為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葯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
入缸保溫培養
↓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
裝籮,出籮
↓
曬干
圖2.2 傳統小麴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也就是說把新製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為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為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通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葯,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葯,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崍的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葯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葯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葯小曲和無葯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鑒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霉佔643株。根霉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里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為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為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國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為52℃,茅台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體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為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為盡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盡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為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最高溫度為50℃ 以下。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著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啟,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為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為主,復蓋嚴密,以保潮為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工藝特點為多熱少涼。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著重於曲的堆積,復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為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才開始翻曲。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製作的大麴。 為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Ⅳ 黃酒與什麼相剋感冒葯
喝黃酒來的注意事項:
(1)不宜源空腹:人在飽腹時對酒精吸收慢,而空腹時吸收快,易醉。
(2)不宜快飲:喝黃酒宜慢慢地品,放寬節奏,從容心境,充分享受酒味,是真正的飲酒。紹興酒富於營養,慢慢飲容易吸收,是一種好方式,也是一種好境界。
(3)不宜混飲:各種不同的酒混合起來飲用,易醉,而且會產生副作用,引起胃不適和頭痛等。
(4)不宜過量:黃酒口感溫和,但切勿輕視他,因為喝醉後,後勁比較足。一般你白酒的酒量有半斤,喝黃酒千萬別超過八兩,這樣比較好。而且適量常飲,對身體有益。
(5)不宜酒後洗澡:酒後洗澡容易將體內貯存的葡萄糖消耗掉。而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能導致體溫急劇降低,嚴重的會引起休克。
Ⅵ 哪個牌子的黃酒好,適合泡葯
幾個有名的像會稽山、古越龍山、紹興黃酒、恩施黃酒都可以的。
Ⅶ 黃酒有什麼葯用方法
阿膠黃酒膏:阿來膠自500克,黃酒1500克,冰糖500克,芝麻500克,胡桃肉500克。先將阿膠浸入黃酒內,待膠塊散發成海綿狀,隔水蒸成液體,趁熱加冰糖,當糖與膠溶為一體時,投入炒熟的芝麻及敲碎的胡桃肉,製成黏稠膏滋,於冬季每日早晚分別取2匙,用開水化服。具有補氣益腎、活血通脈的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體乏無力、腰腿酸軟、關節疼痛等症。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12克,薤白9克,用水適量煎湯取汁,加入白酒30~60毫升,分2~3次服用。具有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的功效。主治胸痹、胸部隱痛,以及胸痛徹背、喘息咳唾、氣短、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現代用於冠心病心絞痛。
Ⅷ 為什麼喝葯要用黃酒
酒可以促進葯力的,一般而言吃中葯用到就都是這個原因;
再者,就可以幫助行氣;
酒若是用於寒性病,那當然是用於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