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八大名酒是什麼分別產地是
中國的八大名酒分別為古井貢酒、董酒、茅台酒、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特曲、汾酒、西鳳酒。
1、古井貢,古井貢酒是亳州傳統名酒。產自安徽省亳州市,屬於亳州地區特產的大麴濃香型白酒,有「酒中牡丹」之稱。
(1)紹興鑒湖黃酒擴展閱讀:
白酒,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麴、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製成的蒸餾酒。又稱燒酒、老白乾、燒刀子等。酒質無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酒精含量較高,經貯存老熟後,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
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製酒則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的茅五瀘,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參考資料:網路-白酒
② 紹興黃酒用鑒湖水當飲用水違法么
用鑒湖水是紹興黃酒的優特點,肖山酒廠原耒也是那去特地運的。
③ 紹興5大黃酒品牌是哪幾個紹興黃酒集團擁有幾個
紹興黃酒4大巨頭企業:「古越龍山」、「塔牌」、「會稽山」版、「女兒紅」
紹興黃酒集團旗權下的品牌主要有3個:「古越龍山」、「沈永和」和「鑒湖」
「古越龍山」、「沈永和」、「鑒湖」牌紹興酒是國家優質產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內金獎,是中國首批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古越龍山」是黃酒行業第一家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具有300多年歷史的「沈永和」老字型大小和「鑒湖」是浙江省著名商標,產品暢銷全國各大城市,遠銷日本、東南亞、歐美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享有「東方名酒之冠」美譽。目前,北京釣魚台賓館,外交部及駐外200多個大使館,領事館設宴用的黃酒全部由公司獨家提供。
④ 鑒湖黃酒怎麼樣
鑒湖酒廠,全復稱「中國紹興黃酒集制團公司鑒湖釀酒廠」,是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全額投資的獨立法人企業。鑒湖釀酒廠歷史悠久,也是國內最早的黃酒專業生產企業之一,廠區倚鑒湖而建,南大門開門見湖,是紹興所有酒廠中位置最為優越的。
鑒湖酒廠擁有的「鑒湖」品牌是紹興黃酒第一個注冊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是首批紹興酒原產地保護品牌。鑒湖牌加飯(花雕)酒採用優質精白糯米、優質小麥和鑒湖水為原料,全部採用傳統工藝,手工精釀而成,風味獨特,是紹興酒中公認的精品。曾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之一,後又連續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獲得中華國產精品金獎、亞太地區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1996年中國黃酒節金獎,如今已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
「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鑒湖佳水,這是紹興黃酒特有的條件。俗話說:「水為酒之血。」沒有好水是釀不出好酒的,因此佳釀出處必有名泉。紹興黃酒之所以晶瑩澄澈,馥郁芳香,成為酒中珍品,除了用料講究和有一套由悠久釀酒歷史所積累起來的傳統工藝外,重要的還因為它是得天獨厚的鑒湖水釀制的。鑒湖的優良水質,形成了紹興黃酒的獨特品質。
⑤ 紹興酒的名人軼事
從用水上說,它有鑒湖佳水。這是紹興酒特有的條件。
俗話說:「水為酒之血。」沒有好水是釀不出好酒的,因此佳釀出處必有名泉。紹興酒之所以晶瑩澄澈,馥郁芳香,成為酒中珍品,除了用料講究和有一套由悠久釀酒歷史所積累起來的傳統工藝外,重要的還因為它是得天獨厚的鑒湖水釀制的。鑒湖的優良水質,形成了紹興酒的獨特品質,因此離開了鑒湖水也就釀不成紹興酒了。
鑒湖是東漢時期修築起來的一個人工湖。上古時代,今天的紹興是一片沼澤地,南有會稽山洪水的漫流,北受杭州灣海潮的沖刷。根據《越絕書.計倪內經》說,越王勾踐時,還是「西則通江,東則薄海,水屬蒼天,不知所止」的狀況,勾踐為吳國所敗,實行生聚教訓,才開始零星地圍堤築塘,進行耕作。到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會稽太守馬臻(字叔薦)為了保持和發展農業生產,發動民眾,大規模地圍堤築湖,從而形成鑒湖。鑒湖水來自會稽山的大小溪流,研究分析水源地區的地質結構得知,在基岩、風化殼、底泥中,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含量較低,且處於收斂狀態,所以水體所含的重金屬元素很少。同卻含有食適量的礦物質和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鉬,水的硬度也適中。這些地區又大都有良好的植被,水流經過沙石岩土的層層過濾,水源不僅沒有受到污染,反而清潔甘冽。 鑒湖水具有清澈透明、水色低(色度10)、透明度高(平均透明度為0.96米,最高達1.4米)、溶解氧高(平均為8.75毫克/升)、耗氧量少(平均BOD為2.53毫克/升等優點。又因為上游集雨面積較大,雨量充沛,山水補給量較多,故水體常年更換頻繁。據估算,每年平均更換次數為47.5次,平均7.5天更換一次。
更特別的是,湖區還廣泛地埋藏著上下兩層泥煤。下層泥煤埋在湖底4米深處,分布比較零散,對湖水僅有間接作用。上層泥煤分布在湖岸和裸露在湖底,直接與水體相接觸,其長度約占鑒湖水域的78%,湖底覆蓋面積約30%。這些泥煤含有多種含氧官能團,能吸附湖水中的金屬離子和有害的物質等污染物。研究結果表明,岸邊泥煤層所吸附的污染物質高於上下土層,說明它的吸污能力遠勝於一般土壤。而實測的結果又表明,甚至這些泥煤層所吸附的污染物的含量還是很低,仍有巨大的吸污容量。這是特殊的地質條件所形成,是其他湖泊水體所沒有的。
大凡釀酒用水,必須水體清潔,不受污染,否則釀成的酒會渾濁無光,稱為失色,如有雜質,酒味就不純正而有異味。同時對水的硬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水質過硬不利於發酵,硬度太低,又會使酒味不甘冽而有澀味。鑒湖水即有上述的一些特點,用它來釀酒,自然酒色澄澈,酒香馥郁,酒味甘新,而且對人體還有營養價值。無怪乎紹興人把紹興黃酒稱為「福水」了。這是紹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所賜予的,非人工所能合成。一年之中,鑒湖水的最佳季節在當年10月只翌年5月之間。這時正值農閑,四周農田很少污水排入湖中,經過秋天的台風雨季,山水大量流入,促使水體恢復到氧、3含量最少的貧營養化狀態。且此季節中水體溶氧值高,變化幅度小,水質穩定。同時冬季水溫低,含雜菌少,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兩相配合,所以紹興黃酒必重冬釀。這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實踐的來的寶貴經驗也是完全符合科學道理的。
鑒湖的優良水質,形成了紹興黃酒的獨特品質,因此離開了鑒湖水也就釀不成紹興黃酒了。清人梁章鉅在《浪跡續談》中就曾說過:「蓋山陰、會稽之間,水最宜酒,宜地則不能為良,故他府皆有紹興人如法釀制,而水既不同,味即遠遜。」
抗戰時期,紹興淪陷,交通阻梗,紹興黃酒的遠銷受到影響。紹興有些酒坊就在上海附近的蘇州、無錫、常州、嘉興等地設坊釀酒,就近取當地的優質糯米為原料,從紹興本地聘用釀酒師傅和工人,用紹興傳統的釀酒藝術如法釀制。但所造的酒,無論色、香、味,都不能與紹興所產相比,因而只能名為「蘇紹」或「仿紹」。所以紹興酒只能是紹興產,非外地所能仿造。今年來有些外地廠商和外國商人,他們或者僱傭紹興工人,引進紹興曲種,或者把紹興黃酒的生產流程全部拍成照片,回去仿製,但仍然釀制不出堪與紹興黃酒媲美的酒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鑒湖水。
⑥ 紹興柯岩風景區門票多少
門票價格:115元
柯岩簡介:
柯岩景區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柯岩風景區的核心景區,面積1.2平方公里,擁有石佛、鏡水灣、越中名士苑
、圓善園四大景點。三國時期,這里曾是一處採石場,代匠人不斷採石,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態各異的石宕、石洞、石潭
、石壁等石景;至宋代成覽勝之地,陸游留有《柯山道上》詩作;清代,已形成著名的柯岩八景。
隋唐年間祖孫三代石匠相繼開鑿,歷經百年而成的「米勒大佛」和三十米高的「奇石雲骨」,經歷過十年浩劫破敗而倖存
下來。經過柯岩人的精心裝點,再次煥發出生機,石佛身後的普照寺,依山而建、氣勢恢宏,與大佛融為一體,是江南規模
最大的仿唐代建築群,武俠電視劇《大唐雙龍傳》等多部電視電影作品曾經在此取景拍攝。
越中名士苑:以石雕的形式,展現紹興從古到今的大禹、句踐、王羲之、陸游、徐渭、秋瑾、周恩來
、魯迅、竺可楨等名人風采,與四周的奇石峭壁、綠樹青草及名士紀念館交相 輝映,具有極高的藝 術品位,是一處具有高 度文化內涵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鏡水灣:集中展示了紹興水鄉風光和鄉土風光和鄉土人情,其三聚同源、少兒天地、情人谷、戲台、
石竹居、杏花坡、越女池等景觀將會帶您進入一個情趣盎然的世界。
鑒湖景區面積1.47平方公里,是柯岩風景區的三大景區之一,建有東漢笛亭、南洋秋泛、五橋步月、葫蘆醉島等四處景點
。她與柯岩景區連綴一起,山水兼容、岩湖互襯。鑒湖是紹興的「母親湖」, 建湖1800多年來,其美麗而獨有的湖光山色,
可謂盡享風流。唐代詩聖李白雲: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南宋詩人陸游高吟:千金無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鑒湖。明代 雜家袁宏道遺泳:六朝以上人,
不聞西湖好。清代齊召南詩贊: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
葫蘆醉島:湖中一葫蘆形島嶼,與東漢笛亭南北遙對。島上建有壺觴酒樓、投醪勞師群雕、曲水流觴
等景點,充分展示譽滿中處的黃酒文化。
五橋步月:位於東漢笛亭與葫蘆醉島之間。有五座形態各異的紹興古橋,巧妙連接成景。
魯鎮景區融匯舊時紹興水鄉的民俗風情、建築風韻、自然景緻,是百年前紹興水鄉的一個縮影。它是以源遠流長的越文化 為底蘊,再現了《祝福》、《故鄉》、《阿Q
正傳》、《狂人日記》等魯迅作 品中的典型 人物環境,以及舊時水鄉紹興的
民俗風情、建築風貌。其間烏瓦粉牆的台門、店鋪,千姿百態的石橋、欄桿,縱橫交叉的小河、水巷,飛檐挑角的戲台、庵 廟,依傍鑒湖一河兩街的傳統建築
風格,形成了「人家盡枕河,樓台附舟楫」的水鄉風情。位於魯鎮東面的民俗風情街,是魯鎮最繁華的地方,街河並行,街隨河走,橋連街衢,坊巷縱橫,店鋪沿街布局,疏密有
致。其中十餘家景觀商鋪,如氈帽店、油燭店、錫箔店等,集商業經營與作坊 展示於一體,前街後坊,各具特色,都是紹興
傳統行業。漫步在小鎮,烏瓦粉牆的台門和店鋪,千姿百態的石橋和欄桿,縱橫交叉的水巷和流水,飛檐挑角的祠堂和庵廟,依傍鑒
湖的一河兩街的傳統建築風格,形成"人家盡枕河,樓台附舟楫"的水鄉風情。作為魯迅筆下的外婆故鄉——魯鎮,究竟在何 處?
⑦ 中國傳統節日時間,來歷,習俗
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叫「年」的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一個冬天的夜裡,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紅紙對聯,點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 。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七夕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宋時杭州的小兒女,七夕之時多效顰"摩侯羅",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形;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於水上。婦人喜於盒內貯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謂之"巧"之多少也。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綉花針丟入水裡,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綉工作是拙是巧。還有一種游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以前,江蘇地區的中秋夜,婦女們多外出在月下遊玩,或互相拜訪,或結伴去佛寺尼庵,或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甚至玩到四更雞鳴。這一風俗當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習俗與江蘇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遊玩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如果家裡有孕婦,就要多切一份。拜月不是指祭月時的拜月。這種風俗源於北宋京師。當夜,滿城人家,不論窮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冬至,
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⑧ 大連的黃酒有那些品牌
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版
三大古酒,迄今已權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紹興是馳名中外的黃酒之鄉,黃酒代表中國文化,紹興花雕是黃酒的精華。紹興鑒湖釀酒總廠與古越龍山釀酒有限公司同屬於紹興黃酒集團旗下,其擁有的「鑒湖」品牌是紹興歷史最悠久的黃酒品牌,早於「古越龍山」、「女兒紅」是紹興黃酒第一注冊品牌。
鑒湖酒廠創建於1988年,地處紹興第一曲源頭,「鑒湖」是紹興黃酒之源,有釀制紹興酒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全部採用傳統工藝手工釀造而成,產品合格率一直保持100%,產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內金獎,是中國首批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和紹興市免檢產品。同時,「鑒湖」牌是浙江著名商標和浙江省名牌產品。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出口日本、歐洲、東南亞各國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