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各民族節日有哪些
1、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
2、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3、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4、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歷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5、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6、僳僳族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節春,習俗:沐浴、交友。
7、回族
開齋節:回歷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8、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9、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10、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11、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12、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3、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歷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❷ 北京的特色是什麼
北京特色傳統文化(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2)回族糯米酒擴展閱讀: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
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