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傳統節日的資料
中國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和端午節等。
1、春節
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遠古時代的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的。
最初的歲首是指「立春」。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的習俗有守歲放鞭炮、貼春聯、拜年 、吃餃子、吃香腸、臘肉和看春晚(近年來才有)。
『貳』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2)雄黃酒組成擴展閱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由上古時代的吳越部族先民以扒龍舟形式舉行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比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早得多。端午習俗甚多,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這些節俗有都著祈福、消災等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受端午文化影響的國家分別有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國、德國、英國等等。
『叄』 鄂州的民間習俗主要有哪些包括:傳統節日、婚喪嫁娶和其他方面。
1. 春節
正月初一
自古抄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這一天。是日,人們雞鳴而起,於庭前燒響竹筒(即「爆竹」,今為燃鞭炮),以辟除山臊(傳說中的一種讓人生病的怪人)、惡鬼。全家老小端正穿戴,拜神祭祖、拜年,以祝賀新春的到來。門兩邊,掛上桃符。唐宋以後,門上變成了李世民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的形象,以此驅逐鬼魅瘟疫。而門神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民間年畫的濫觴。鄂州民國時期還保留有掛桃符的風俗,即職業宗教人員到每家每戶的門上掛上畫有符的桃木板,並收取一點金錢。這一天要敬奉椒柏酒、屠蘇酒,喝桃湯水,吃麥芽糖、五辛菜,服「敷於散」。喝酒先從年紀小的喝起,因為年輕人過年意味著長了一歲,先喝酒有祝賀之意;老年人後喝意味著又失去了一歲。「五辛菜」是食用五種有辛味的菜(蔥、蒜、韭等類)來使五臟之氣通暢;「敷於散」則是將五種中葯碾成的粉末用干凈的井水吞服。鄂州拜年風俗有著次序上的規定:初一為父黨,即為父輩的親屬拜年;初二為母黨,即外孫拜外祖父母、舅父母的年;初三為妻黨,即女婿拜岳父母的年;初四以後為姑、姨家或同輩互拜。同時有諸多禁忌,如初一至初三不得倒垃圾,否則即為「破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