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吃粽子賽龍舟吃月餅插艾草喝雄黃酒哪一組詞語是不同類的詞語
吃月餅屬於中秋節
❷ 端午節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的來歷是什麼
掛菖蒲艾葉 古時候,湘潭出了一個很能乾的人,姓趙名申喬,人們都叫他「趙撫院」。他爹八十歲那年生下了他。申喬五歲讀書,非常聰明,四書五經過目不忘,十八歲中舉,當了湖南巡撫。 找巡撫上任後,清正廉明,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年,長沙市嶽麓山的一個山洞裡,出了一條大蟒蛇,這條蟒蛇經常變化為一個老和尚,到長沙市街上化緣,逢人便說:「嶽麓山上搭了一座天橋,凡間人要想成仙,就可以從橋上走到天堂。」很多老百姓信以為真,結果天堂沒上成,卻進了大蟒蛇的肚子。原來這天橋就是大蟒蛇伸出來的舌頭,人們從蛇舌頭走進它的嘴裡,許多人被它吃了。 趙撫院決心為民除害。他日思夜想,卻苦無良策。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老叫花子走來對他說:「你想除掉大蟒蛇,只有用震天神弓和穿雲神箭,射瞎它的眼睛,再用雄黃就可以毒死它。如果它到老百姓家裡來放毒,每家每戶都可懸掛菖蒲艾葉,水缸里放些菖蒲根,可以消災免禍。」趙撫院醒來後,發現床上果然有震天神弓和穿雲箭。原來這個老叫花子就是太白金星。 吃了早飯,趙撫院帶領隨從,身背震天神弓,腰佩穿雲箭,走到嶽麓山,果然看見一座青石板天橋。他腳穿釘鞋走上天橋,用勁一踩,石板橋軟綿綿的。邪不壓正,大蟒蛇害怕了。趙撫院抬頭一看,嶽麓山頂上有一對大燈籠,照得通明透亮。他拉弓射箭,一盞燈籠滅了,又是一箭,另一盞燈籠也熄滅了,這時天橋也突然消失了。 趙撫院回府後,立即曉諭長沙城內各家葯店:明天有一個爛眼和尚前來買眼葯,不可把真葯賣給他,可以把一包雄黃給他。又告訴各家各戶:明天門口懸掛菖蒲艾葉,水缸里放些菖蒲根。第二天果然有一個爛眼和尚到葯店買眼葯,葯店老闆給了他一包雄黃。爛眼和尚又轉身到各家各戶去放毒,從前門進,各家各戶懸掛的菖蒲艾葉變成了利劍,光芒四射。他不敢從前門進,又竄入後門到廚房水缸里去放毒,泡在水裡的菖蒲根把毒液全部化解了。大蟒蛇的爛眼睛搽了雄黃後,立即全身潰爛,不一會就死了。 這天正是五月五日端陽節,街上老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齊聲稱贊趙撫院的功德。人們趕到嶽麓山趕到蟒蛇洞一看,這條大蟒大的嚇死人。後來,人們從洞里挑出幾十擔人骨頭和婦女佩戴的金銀首飾,被吃掉的人不計其數。
❸ 棕子艾葉雄黃酒是什麼生肖
蛇,雄黃酒和蛇有關系
❹ 雄黃酒能喝嗎
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葯葯材,可以用做解葯劑、殺蟲劑。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酒可以剋制回蛇、蠍等百蟲答,「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酒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青蛇小青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唯有兒時不能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據說,在江南民間,端午時節,至今保持著門前掛艾蒿,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雄黃酒等「五黃」的習俗。雄黃酒除飲用外,大人還會將其塗抹在孩子的耳鼻面額和手臂、兩腿上。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熱分解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黃除體內吸收外,還可以由皮膚吸收,不僅達不到驅邪、解毒目的,還有可能引起中毒。因此,端午節最好不飲雄黃酒。
❺ 以下哪個不是端午節的習俗,a,掛香包 b插艾蒿 c,喝雄黃酒 d,登高採菊
D登高採菊。登高採菊是重陽節的習俗
相關介紹: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5)艾蒿雄黃酒擴展閱讀
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祛病防疫的習俗,祛病防疫是夏季時令風尚。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涵,如掛艾草、午時水、拴五色絲線、沐蘭湯、薰蒼術等等習俗。
每年端午節前後,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陽節
❻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
端午來節起源於上古的「夏至節」,自殷商之歲首日。端午食粽的風俗,來源於上古於新年日以新麥、新黍祭祀祖神;龍舟競渡與龍圖騰崇拜祭祀有關。後來隨歷史之變遷,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事跡因都死於「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逐漸豐富了這個古老的華夏傳統節日。
❼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專祛病、避瘟驅屬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到了端午節,每家門口都插了菖蒲,既可以辟邪,也可以殺菌。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認為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袪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針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❽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呢,為什麼要在門前掛艾草和蒼蒲,有何喻意
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里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里,說要葯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面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然而,現代科學證明,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眼用雄黃酒,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飲雄黃酒這一習俗,確應改變了。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❾ 雄黃酒就能喝嗎
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葯葯材,可以用做解葯劑、殺蟲劑。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酒可以克回制蛇、蠍等百蟲,答「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酒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青蛇小青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唯有兒時不能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據說,在江南民間,端午時節,至今保持著門前掛艾蒿,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雄黃酒等「五黃」的習俗。雄黃酒除飲用外,大人還會將其塗抹在孩子的耳鼻面額和手臂、兩腿上。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熱分解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黃除體內吸收外,還可以由皮膚吸收,不僅達不到驅邪、解毒目的,還有可能引起中毒。因此,端午節最好不飲雄黃酒。選自:歡伯網
❿ 端午節的艾蒿與雄黃有什麼作用
艾蒿是一種葯用復植物,中醫認為,艾葉制味苦,微溫無毒,有溫氣血,逐寒濕之功,又有芳香避穢之能。端午時節空氣潮濕,艾葉的芳香,可除污濁,凈化空氣,保持室內清潔衛生,空氣新鮮,起到消毒預防疾病的作用。
在「本草」中對雄黃的葯性早有記載,雄黃其性辛溫,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功效。因為端午節後,即進入炎熱季節,各種病菌隨氣溫升高而滋生,此時用雄黃殺蟲解毒防病最為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