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房縣黃酒製作方法
主要要把握好三個關鍵。
一是曲子關
黃酒所用的曲子是用蓼子花 (一種專用植物),摻兌米粉(將泡脹的飯米碾成粉)、甘草粉及曲母粉一起拌勻,捏成比核桃略小的圓球,放在簸籮里蓋上椿樹枝,溫度控制在25℃--30℃之間,發酵24小時(發酵時要長菌絲,從菌絲的顏色便可分辨酒麴好壞),待散出酒的芳香,涼干用線穿成串,掛在避光、通風、乾燥的地方,隨用隨取。一般一顆曲子可做3斤糯米的黃酒。
二是蒸米關
做酒必先將糯米放水中浸泡3—4小時,然後淘盡、控水、蒸熟、涼冷至27℃為「晾縻」,也有澆冷水降溫的為「淋糜」,搓碎米疙瘩,然後將碾碎的曲子粉撒入拌勻,並適當拌些涼水,盛入瓦盆或瓦缸,中間留出一個碗口粗見底的窩,用於透氣下湫水。
三是溫度關
將配製好的原料放入備好的酒窩(用稻草編制,用於保溫),將溫度控制在27℃—30℃,一般在24小時就可發酵,待酒窩中沁滿了湫水,用勺子舀湫水均勻地淋向酒糟的表面(土語叫打頭),然後適當降溫到24—25℃,放至1—2天後轉入罐子中密封存放一些日子取出用溫水或涼水投酒,一般投酒比例為1:3,即一碗酒糟兌3碗水,待酒糟漂浮在上面後插酒抽子(竹篾編織的竹簍),通過24小時瀝出糟子,即是香醇可口的黃酒。如果較長期存放,還須經一兩次疊酒,即將清亮的酒轉入其它容器,剩下的渾濁物(土語叫酒良子),單獨存放用於發面或其它所用,做出的饃饃氣味芬芳、甘甜、柔軟、無以倫比。黃酒經過幾道轉疊,越來越清,呈米黃色,飲時或溫或冷因人因時而宜,冬天燙了喝發熱禦寒,夏天喝冷黃酒消暑止渴。做酒,首先是要把糯米泡好,一般從吃過早飯到午飯後的三四點鍾正好。然後把泡好的糯米取出來放在笤箕中瀝干,等到不再滴水了,就可以上籠蒸了。鍋里添上水,以淹住蒸籠的下邊三寸為最適。加熱,至沸,把鍋蓋蓋上,逼氣。等到籠內霧氣滿滿的,濃濃的了,就可上糯米了。上糯米這可是有講究的,不能一盆子整個兒地倒進去,要一勺一勺地抖散,均勻地一層層鋪開。這樣,蒸出的「媒」(熟的糯米)才會受熱均勻,不會夾有生團。這一步叫「躥氣」,要做出好酒,這一環節是很重要的。上了糯米,把蒸籠的上沿圍上毛巾,不讓其透氣,加溫加壓。等到熱氣遏不住,拼著命把鍋蓋朝上頂著往外鑽時,差不多已經好了。打開蓋兒,用筷子攪劃一下,如果不散,粘,呈柔和的亮色,說明是已完全的熟了,就可以出籠了。這熟的「媒」拌上糖,很好吃。它和肥肉一樣,吃多了也會膩人。取出一些這樣的「媒」,加糖,使勁兒揉,搓,捏,碾成餅狀貼到鍋里炕,這就是「糍粑」了。有斤實,有韌性,斤拽拽的,好吃。把這些「媒」晾到溫熱,和碾碎的曲子一起拌均勻,裝進壇子里,注入適當的水,這水要冬溫夏涼。如果在冬天,最好在壇子外面圍上稻草、米糠或破棉絮什麼的用以保溫。一切就緒,就只等它釀成後吃甜糟子了。
❷ 黃酒的保質期
其實黃酒是不是無限期的存放的,它有一定的保質期,如果過了保質期,那麼,就不要在喝這種黃酒了。黃酒的保質期,視酒的品質不同,保質期的長短也不同。一般黃酒的保質期在12個月至36個月,最長的不會超過5年,個別的壇裝黃酒會有6年的保質期。
1、黃酒的品質、口感保持期通常在1至3年,此期限隨黃酒的品質優劣、黃酒的釀酒方法、黃酒的陳釀時間長短等而有所變化。品質好的黃酒,存放環境適宜,一年以上,酒裡面的各種成分相互融合,分解與生成,達到一種微平衡。口感柔和,陳香明顯,酒味醇厚、協調,飲用最佳。但超過3年,酒精揮發,品質會下降。
2、其實所有的酒都有一個品質期限。這里的品質,不僅僅是酒的質量,還包括口感。比如,一些國家名優成品白酒雖然沒有保質期,但不是存放的時間越長就越好。因為成品白酒存放3年以上,裡面的微量成分發生改變,口感也不如以前了。最重要的是,一些成分已分解,指標也降低了,與標准有了差距。所以,什麼酒都有保存期限,在相對合適的環境下,可以適當延長保存時間。
由此可見,黃酒是有保質期的,不同品質的黃酒保質期是不同的,一般的黃酒保質期是一到兩年,最長的黃酒保質期也就是五六年,如果黃酒過了保質期,酒精就會揮發,黃酒的品質就會下降,口感也就會大大折扣,所以黃酒購買後,要盡快的飲用。
拓展資料:
黃酒(Yellow Rice Wine/Shaoxing Wine)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酵母曲種質量決定酒質。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黃酒產地較廣,品種很多,著名的有山東即墨老酒、江西吉安固江冬酒,無錫惠泉酒、紹興狀元紅、紹興女兒紅、張家港的沙洲優黃、吳江的吳宮老酒、百花漾等桃源黃酒;上海老酒、鶴壁豫鶴雙黃、福建閩安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蘇白蒲黃酒(水明樓)、江蘇金壇和丹陽的封缸酒、河南雙黃酒、廣東客家娘酒、張家口北宗黃酒和紹興加飯酒(花雕酒等)、廣東珍珠紅酒等。
黃酒以大米、黍米、粟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為14%—20%,屬於低度釀造酒。黃酒含有豐富的營養,含有21種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數種未知氨基酸,而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8種必需氨基酸黃酒都具備,故被譽為「液體蛋糕」。
資源來源:網路-黃酒
❸ 房縣黃酒
「房縣黃酒」源遠流長,史料記載公元前827楚王派詩經作者尹吉甫給周宣王獻酒,宣王對此酒大行贊美,並御封為「封疆御酒」以後對有功大臣論功行賞必賞此酒。(後來簡化為「房陵黃酒」現在稱「房縣黃酒」)到了廬陵王時期,「房縣黃酒」就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位被流放到房陵(現在的房縣)的皇子對房陵的黃酒,痴迷成癮,餐餐不離其口,並把帶來的工匠對「房陵黃酒」不斷改善,日久竟有了「思飲黃酒三小杯,不辭長做房陵人」的情懷。
「房縣黃酒」的製作方法
(一)酒麴:
製作「房縣黃酒」的酒麴,一般都在春季製作,採用野生蓼子花,野生甘草,糯米精粉,曲母捏成元宵大小排放在竹編皿具里,蓋上鮮甘草椿樹葉發酵兩天,溫度保持在30°左右,發酵好後串起來晾乾一年備用。這種獨特的製作方法一直延傳至今。
(二)釀酒:
釀酒用的糯米要用涼水浸泡3—4個小時,然後盛起來控干水後上鍋蒸,待米蒸熟後,把米團用水搓成顆粒(夏季用涼水,冬季用大約25°的熱水,前題是這水必須是房縣泉水耳不是自來水)這種方法叫「淋米」,然後把搓好的米盛入瓦缸,中間預留個碗口大小的酒窩,便於發酵好後出酒汁,我們俗稱「酒洑」,這沒經過勾兌的酒在酒壇放置10天左右,「酒洑水」就更多了,米基本都化了,再用另一種竹編的皿具放在發酵的米缸中(我們稱為「酒 糟」)盛出「酒洑」這種酒我們稱為「黃酒洑子」。想要略為清淡一些的,再根據比例勾兌,這種酒我們稱為「黃酒」。
「黃酒洑子」和普通「黃酒」顏色能了了分明,「黃酒洑子」顏色呈黃色,根據釀制放置時間,有啤酒黃,深啤酒黃,但哪一種都顏色清澈,口味綿長,口感甜正,後勁十足,這種酒就是傳說中的「三碗不過崗」,寒冷的冬季,關上門,圍著火爐,溫壺「黃酒洑」一家人,邀幾個朋友,微醺的訴說那昨天的故事愜意而溫暖。
❹ 買的房縣黃酒夏天不放冰箱會壞嗎
會的,溫度太高,如果不放進冰箱就會變酸,喝不成了
❺ 十堰房縣黃酒怎麼樣
眾人皆知紹興黃酒,其實,在湖北,房縣黃酒名聲更著,而歡迎度不亞於紹興。黃酒分:干型黃酒、半干型黃、甜型黃酒、半甜型黃酒,酒紹興黃酒屬於半干型,房縣黃酒屬於半甜型。有人開玩笑,房縣黃酒是給古代帝王喝的,紹興黃酒是給衙門師爺喝的,只不過紹興黃酒結合各方優勢提前進行商業化,打出了品牌。史料記載,紹興黃酒最早產於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踐時期,而「房陵黃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時期已成為「封疆御酒」。公元前827楚王派詩經作者尹吉甫給周宣王獻酒,宣王對此酒大行贊美,並御封為「封疆御酒」。廬陵王時,「房縣黃酒」進入鼎盛
公元684年,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左遷房州(即湖北房縣)。廬陵王流放房州14年,隨行工匠720餘人,其中不乏宮廷御用釀酒大師精通各種制酒秘方。他親率釀酒大師採集當地物產作原料改進宮廷秘方,提升發酵技藝釀造出「房陵黃酒」香溢四季。痴迷成癮,餐餐不離其口。公元705年,李顯復位後特封此酒為「皇封御酒」,故房縣黃酒又稱「皇酒。可謂「思飲黃酒三小杯,不辭長作房陵人」。據統計,西周至明18個朝代,共有23位帝王級人物與房縣黃酒結緣,此乃中國一大奇觀。房縣黃酒來之不易,總共要歷經兩次發酵,三次殺菌,歷時180天,才能釀造出優質黃酒。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黃酒有行葯勢,殺百邪毒氣,通血脈,厚腸胃……養脾氣等作用,飲用黃酒不僅可以增加食慾,使人心情愉悅,身體舒暢,而且可起到保健作用,適時常飲有助於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並有補血養顏,舒筋活血之功效。「九月九,釀黃酒」。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開始,房縣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著釀造黃酒。這一時節,陽氣旺盛,秋高氣爽,顆粒歸倉,是黃酒釀造入缸最佳時機。據當地說法,房縣黃酒釀造具有區域性,即只能用當地的食材,從小曲、糯米、到溪水和地下水,也只有在房縣的土地上,才能釀制出珍貴佳品。
這也是房縣黃酒,在湖北人中廣受好評,並繼而名揚全國的最大原因。在武漢的餐館,我喝房縣黃酒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東亭的房陵農家,據說是房縣漢辦的餐廳,可以遇見地道的房縣菜。招牌土家湯不可不點,可以讓服務員幫忙分割好雞子,用筷子簡單剖開,雞肉滑嫩,雞湯鮮美無比,四人喝個一口不剩。牛腱子藕片,牛腱肉相當棒,給的量尚可。這家還有房縣黃酒可以喝,秋冬季節,溫一壺黃酒,驅寒。夏天,冰鎮祛暑。還有好幾次,在武漢大學南門的廣八路毛豆嫂處,跟好友聚餐,點一盤毛豆鹵花生,弄一些鴨脖等冷盤,房縣黃酒要冰鎮的。
❻ 紹興黃酒,房縣黃酒有人都喝過嗎
說黃酒,我只服房縣黃酒,說房縣黃酒我只服玉奴醺,最好喝的黃酒,沒有之一
❼ 房縣的黃酒為什麼一直走不出縣門
原因1:很多年前房縣做黑木耳生意的商人把房縣人的誠信丟掉了。2:投資商沒有樹立品牌,市場散亂。3:沒有做好高廣告宣傳。
❽ 房縣黃酒的房縣黃酒歷史淵源
周宣王時,楚王派房陵人尹吉甫(周朝太師《詩經》作者)作為使者向周宣王進貢,尹吉甫帶了一罈房陵人自產的「白茅」(黃酒)獻給周宣王,寶物呈上殿開罈滿殿香,周宣王嘗了一口,大贊其美,遂封為「封疆御酒」。並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裝,依「白茅」封疆土,獎諸侯,並任尹吉甫作太師,扶朝政。後來,尹吉甫成為「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一代偉人。
漢朝時,房陵黃酒廣為普及,成為達官貴人的隨葬品, 1974年房縣七里河出土的漢墓中,發現大量的裝黃酒的酒具,其中一個大罈子仍保留有當時的黃酒。
房陵黃酒,盛於唐朝。唐嗣聖元年(公元684年)則天武後僭位,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廬陵王貶房州(今房縣),帶有皇宮御用工匠720名,這就是所謂廬陵王帶七百工匠來房州的傳說。 房縣地處湖北省十堰市,聞名遐邇的神農架山麓,群山環繞,古木參天,蠻荒之地,當時有治無城,只有自然形成的村落坐落在南北兩河的三角洲上。廬陵王至房州後,審度地勢,建造行宮,又把帶來的工匠散落在民間,讓他們傳授技藝。
兩年後,房州大旱,南北兩河斷流,百姓無水可吃,求天告神,均不應驗,眾多百姓只好棄家逃荒。廬陵王整天也在為水發愁,四處派人尋找水源,查看掘井之地。一天,來到南北兩河匯流之地,發現四處地裂、樹死、草枯,唯獨有一叢水燈草青葉滴翠。廬陵王上前拔起水燈草時,只見一股清泉流溢,向深處挖去,土坑越大水越旺。廬陵王捧起水來喝了一口,水味清甜可口。於是調來民夫挖井,勞累時,喝一口井水,就可消除疲勞。可也怪,喝過這井水的人,老人覺得自己年青了,年青人喝了,覺得力氣更大。千百萬人都來飲用井水。一天到晚挑水,井水不見少,暴雨傾盆,河水暴漲時井水也並不見漲,一時被當地人稱為神井聖水。廬陵王用琉璃嵌成了「八角琉璃井」。匠人用祖傳秘方,用苞谷、大米、高粱、蕎麥做為原料,取這井水釀成酒來,香溢四季。廬陵王不敢獨自飲用,裝好四大壇,親手封好,派人押運長安進貢,並書呈武則天,敘述神水之功效,請詔封酒名。
武則天把兒子貶房州後,時時派人打聽兒子李顯的情況,聽到兒子勤於政事、布德四方,很感欣慰,又見到兒子送來的美酒,當殿啟封,嘗一口後,頓覺神清目朗、滿口異香,連稱好酒。上大夫徐彥伯口佔一絕:「房州神泉水,皇家桌上珍,托得天子福,喜得百宮醉。取名叫『房陵御酒』吧!」皇上一封,此酒就出名了。四川、陝西、湖廣,皆慕名來房州,親嘗此酒,一飲為快。廬陵王也飲用此酒成癮,漸生出「日飲黃酒三小杯,不辭長作房陵人」的情懷。
到了康熙三十八年,八角琉璃井被知縣董芳鑄造真武神像於井上,並建造起了「鐵佛寺」。每逢陰天,真武神像下可聽到潮水聲音。「鐵佛寺」雖不存在,但井水依舊旺盛,房縣釀酒廠在八角琉璃井遺址邊建廠,取此井水作汁,以房縣優質糯米為原料,用祖傳秘方製作的小曲為發酵劑,經傳統工藝加工,多次發酵而成黃酒。 房縣黃酒分類方法很多,按用曲子不同分為:大麴酒、小曲酒。大麴酒容易規模化生產,但是喝了容易頭疼。小曲酒產量少,但是酒的品質高。
房縣黃酒因用途及酒精含量、存放期不同,分為老酒、嫩酒、甜酒,顏色有青、黃、乳白三種。青酒又稱地封酒,就是把做好的黃酒放入陶罐中,用黃泥封嚴,埋入地下。過一年或數年掘起,酒開啟後清香撲鼻,清澈如水,口味平談,但後勁很大,出門見風就醉,因此又叫「出門醉」、「隨風倒」、「透瓶香」等雅號。
黃酒就是將洑子用涼水兌開,隔開糟子就是酒了,然後盛如罐中,經過幾次疊酒,儲存一段時間後,酒呈淡黃色,酒精含量較為直感。也有直接飲用原汁的,即洑子,飲用時不加水,口感甘醇、綿長,但後勁很大。如酒過喝開水,將醉酒更快。
甜糟子是連酒帶糟子一起喝的,工藝程序和做酒一樣,但拌入曲子較少,黃酒下洑後即可飲用,這種酒很甜,沒有大勁,是房縣傳統的一種茶點。多用於產婦「坐月子」(生小孩)後恢復身體、下奶、促奶,俗稱「喜糟子」。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甜糟子里煮湯圓又叫「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房縣有釀造黃酒的傳統習慣,一年四季常備不缺,婚喪嫁娶必不可少。房縣人常說:「沒有黃酒不成席,白酒再好不稀奇」。房縣人喝酒必用大碗,真正體味「喝大碗酒、吃大塊肉」的快樂。 將配製好的原料放入備好的酒窩(用稻草編制,用於保溫),將溫度控制在27℃—30℃,一般在24小時就可發酵,待酒窩中沁滿了湫水,用勺子舀湫水均勻地淋向酒糟的表面(土語叫打頭),然後適當降溫到24—25℃,放至1—2天後轉入罐子中密封存放一些日子取出用溫水或涼水投酒,一般投酒比例為1:3,即一碗酒糟兌3碗水,待酒糟漂浮在上面後插酒抽子(竹篾編織的竹簍),通過24小時瀝出糟子,即是香醇可口的黃酒。如果較長期存放,還須經一兩次疊酒,即將清亮的酒轉入其它容器,剩下的渾濁物(土語叫酒良子),單獨存放用於發面或其它所用,做出的饃饃氣味芬芳、甘甜、柔軟、無以倫比。黃酒經過幾道轉疊,越來越清,呈米黃色,飲時或溫或冷因人因時而宜,冬天燙了喝發熱禦寒,夏天喝冷黃酒消暑止渴。做酒,首先是要把糯米泡好,一般從吃過早飯到午飯後的三四點鍾正好。然後把泡好的糯米取出來放在笤箕中瀝干,等到不再滴水了,就可以上籠蒸了。鍋里添上水,以淹住蒸籠的下邊三寸為最適。加熱,至沸,把鍋蓋蓋上,逼氣。等到籠內霧氣滿滿的,濃濃的了,就可上糯米了。上糯米這可是有講究的,不能一盆子整個兒地倒進去,要一勺一勺地抖散,均勻地一層層鋪開。這樣,蒸出的「媒」(熟的糯米)才會受熱均勻,不會夾有生團。這一步叫「躥氣」,要做出好酒,這一環節是很重要的。上了糯米,把蒸籠的上沿圍上毛巾,不讓其透氣,加溫加壓。等到熱氣遏不住,拼著命把鍋蓋朝上頂著往外鑽時,差不多已經好了。打開蓋兒,用筷子攪劃一下,如果不散,粘,呈柔和的亮色,說明是已完全的熟了,就可以出籠了。這熟的「媒」拌上糖,很好吃。它和肥肉一樣,吃多了也會膩人。取出一些這樣的「媒」,加糖,使勁兒揉,搓,捏,碾成餅狀貼到鍋里炕,這就是「糍粑」了。有斤實,有韌性,斤拽拽的,好吃。把這些「媒」晾到溫熱,和碾碎的曲子一起拌均勻,裝進壇子里,注入適當的水,這水要冬溫夏涼。如果在冬天,最好在壇子外面圍上稻草、米糠或破棉絮什麼的用以保溫。一切就緒,就只等它釀成後吃甜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