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鳳聖葯酒

鳳聖葯酒

發布時間:2021-03-03 16:44:38

① 補腎壯陽葯酒有哪些配方

脾胃虛弱,無法吸收、輸布營養物質,就是後天不能滋養先天,可引起腎元虛弱,加速衰老。脾屬土,土能保住水,所以應補腎培土

② 葯酒的葯酒史

中國的葯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葯,從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葯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滋補酒用葯,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葯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葯合一:葯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葯的結合,彌補了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葯,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葯物配入酒中製成葯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葯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葯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葯,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葯物的效果。酒與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葯,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葯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葯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葯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葯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葯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葯配方。張天師將葯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葯入酒,酒帶葯行,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葯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葯酒。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葯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葯院校.開辦葯廠,發展中葯事業,使葯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葯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葯酒生產趨向於標准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葯酒規范列為國家葯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葯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葯工作者和葯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對中國葯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葯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共9次印刷,成為中醫葯專著中的一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葯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一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葯酒產品,而且在葯酒的毒理研究、葯理研究及質量監測、製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葯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葯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葯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③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中國的葯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葯,從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葯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葯酒
滋補酒用葯,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葯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葯合一:葯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葯的結合,彌補了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葯,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葯物配入酒中製成葯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葯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葯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葯,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葯物的效果。酒與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葯,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葯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葯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葯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葯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遠古時期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葯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葯配方。張天師將葯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葯入酒,酒帶葯行,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葯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葯酒。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民國時期
由於戰亂頻繁,葯酒研製工作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受到一定影響,進展不大。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葯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葯院校.開辦葯廠,發展中葯事業,使葯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葯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葯酒生產趨向於標准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葯酒規范列為國家葯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葯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葯工作者和葯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對中國葯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葯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共9次印刷,成為中醫葯專著中的一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葯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一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葯酒產品,而且在葯酒的毒理研究、葯理研究及質量監測、製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葯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葯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葯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希望可以幫助你

④ 補氣的葯酒有哪些

人參酒

【配方】①人參30克,白酒500毫升;②人參500克,糯米500克,酒麴適量。

【製法與服法】①冷浸法:即將人參入白酒內,加蓋密封,置陰涼處,浸泡7日後即可服用。酒盡添酒,味薄即止。②釀酒法:即將人參壓末,米煮半熟,瀝干,曲壓細末,合一處拌勻,入壇內密封,周圍用棉花或稻草保溫,令其發酵,10日後啟封,即可啟用。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中益氣。適用於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聲低、心慌、自汗、食慾不振、易感冒等症。

雙參酒

【配方】黨參40克,人參10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與服法】將前2味切成小段(或不切),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後,即可服用。口服,每次空腹服10~15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須堅持常服。

【功效】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體倦乏力、肺虛氣喘、血虛萎黃、津液不足等症,可用於治療慢性貧血、白血病、佝僂病等症,年老體虛者可經常服用。

百益長春酒

【配方】黨參、生地黃、茯苓各90克,白術、白芍、當歸、紅曲各60克,川芎30克,木樨花500克,桂圓肉240克,高梁酒1500毫升,冰糖1500克。

【製法與服法】將前10味共研為粗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高粱酒,密封,浸泡5~7天後,濾取澄清酒液,加入冰糖,溶化即成。口服,每次服25~50毫升,日服2~3次,或視個人酒量大小適量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益精血,通經絡。適用於氣血不足、心脾兩虛之氣少乏力、食少脘滿、睡眠欠安、面色無華等症,氣虛血弱、筋脈失於濡養、肢體運動不遂者亦可服用。

參桂酒

【配方】人參15克,肉桂3克,低度白酒1000毫升。

【製法與服法】將前2味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後即可取用。酒盡添酒,味薄即止。口服,每次服30~5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氣益虛,溫經通脈。適用於中氣不足、手足麻木、面黃肌瘦、精神萎靡等症。

人參百歲酒

【配方】紅參1克,熟地黃9克,玉竹、何首烏各15克,紅花、炙甘草各3克,麥冬6克,上好白酒及蔗糖適量。

【製法與服法】上葯用上好白酒1000毫升作為溶劑,置壇內密封,浸漬2天以上,再以每10升,按每分鍾1~3毫升的速度滲漉。

然後滲漉液與壓榨液得到的葯液合並,加入蔗糖100克,攪拌溶解後,靜置濾過,貯瓶備用。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2次。

【功效】補養氣血,烏須黑發,寧神生津。適用於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心悸不寧、失眠夢多、氣短汗出、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者。

竹根七酒

【配方】竹根七、長春七、牛砂蓮各15克,牛膝、木瓜各9克,芋兒七、伸筋骨各6克,夏枯草30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與服法】將前8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後,過濾去渣即成。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1次。

【功效】補中益氣,清利虛熱。適用於骨蒸癆熱。

長生固本酒

【配方】人參、枸杞子、懷山葯、五味子、天門冬、麥門冬、懷

生地、懷熟地各60克,白酒1500毫升。

【製法與服法】將前8味切碎,人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置入鍋中,隔水加熱約半小時,取出,埋人土中數日以出火毒,取出,靜置後即可取用。口服。每次服1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氣滋陰。適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四肢無力、易於疲勞、腰酸筋軟、心煩口乾、心悸多夢、頭暈目眩、須發早白等症。

烏雞參歸酒

【配方】嫩烏雞1隻,黨參、當歸各60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與服法】將烏雞煺毛,去腸雜等;再將參、歸洗凈,切碎,納入雞腔內,用白酒和水1000毫升,煎煮雞和參、歸,約煮至半,取出雞,貯葯酒備用。口服。每次服50~100毫升,兼食雞肉,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虛養身。適用於虛勞體弱贏瘦、氣短乏力、脾肺俱虛、精神倦怠等症。

扶衰仙鳳酒

【配方】肥母雞1隻,大棗200克,生薑20克,白酒2500毫升。

【製法與服法】將雞煺毛,開肚去腸,清洗干凈,切成數小塊;將生薑切薄片;大棗裂縫去核。然後將雞、姜、棗置於瓦壇內,將白酒全部倒入,用泥封固壇口。另用一大鐵鍋,倒入水,以能浸瓦壇一半為度。將葯壇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置火上,先用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煮約2小時,即取出葯液,放涼水中拔出火毒,葯酒即成,備用。口服。每次用時,將雞、姜、棗和酒,隨意食之,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虛,健身,益壽。適用於勞傷虛損、瘦弱無力、女子赤白帶下等症。

人參茯苓酒

【配方】人參、生地、茯苓、白術、白芍、當歸、紅曲面各30克,川芎15克,桂圓肉120克,高粱酒2升,冰糖250克。

【製法與服法】上葯共碎為粗末,白布袋盛,置於凈器中,注酒浸4~5日,去渣加冰糖。每日任量,徐徐飲之。

【功效】適用於氣血虧損,脾虛胃弱、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補血顧氣葯酒

【配方】天門冬、麥門冬各120克,生地黃、熟地黃各250克,人參、白茯苓、枸杞子各60克,砂仁21克,木香15克,沉香9克,白酒15升。

【製法與服法】將上葯制為粗末,用絹袋盛,人瓷壇內,加酒浸泡3天後,用文火再隔水煮半小時,以酒色轉黑色為宜,繼續浸1~2天即可飲用。適量飲用。

【功效】適用於氣血不足、乏力短氣、面色無華、須發早白、精神不振、脾胃不和、脘滿食少等症。

萬金葯酒

【配方】當歸、白術、雲苓各90克,白芍60克,生黃芪120克,川芎、甘草各45克,生地、胡桃仁、小紅棗各150克,黃精、五加皮各240克,龍眼肉、枸杞子、潞黨參各150克,遠志90克,補骨脂30克,紫草60克,白酒10升,白糖1.5千克,蜂蜜1.5升。

【製法與服法】先以少量水煎葯取濃汁,加入酒、糖,蜂蜜即成。適量飲用。

【功效】適用於氣血虛弱、腎陽不足所致的虛弱病症,如氣短乏

力、面色無華、食慾不振、頭暈心悸、腰膝酸軟無力等症。平素氣血不足,偏於虛寒者,雖無明顯症狀,也可飲用。

川椒酒

【配方】川椒90克,無灰酒5升。

【製法與服法】將川椒以生絹袋盛,浸酒內3日即可。隨意飲之,不拘量。

【功效】適用於虛冷短氣。

八珍酒

【配方】全當歸90克,川芎30克,白芍60克,生地黃120克,人參30克,炒白術90克,白茯苓60克,炙甘草45克,五加皮240克,小肥紅棗、核桃肉各120克,糯米酒20升。

【製法與服法】將上葯切薄片,用絹袋盛好,浸於酒中,容器密封,隔水加熱約1小時後,取出埋土中5天,然後取出靜置21天,過濾後使用。每次溫飲1~2小盅,每日3次。

【功效】適用於食少乏力、易於疲倦、面色少華、頭眩氣短、月經量少色淡、腰膝酸軟等症。

術苓忍冬酒

【配方】白術、白茯苓、甘菊花各60克,忍冬葉40克,醇酒1.5升。

【製法與服法】將白術、白茯苓搗碎,忍冬葉切細,4味用白布包,以酒浸於凈器中,封口,7日後開封,再添人冷開水1升,備用。每次空心溫飲1~2盅,每日1~2次。

【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脘腹痞滿、心悸、目昏、腰腳沉重。

⑤ 補腎葯酒配方

1、當歸:用於血虛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腹痛。當歸對子宮的作用取決於子宮的機能狀態而呈雙向調節作用。還用於慢性腎功能衰竭所致的腎性貧血。
2、山葯: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葯,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
3、干貝:又稱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補腎滋陰,故腎陰虛者宜常食之。
4、鱸魚:又稱花鱸、鱸子魚。性平,味甘,既能補脾胃,又可補肝腎,益筋骨。
5、栗子:性溫,味甘,除有補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補腎壯腰之功,對腎虛腰痛者,最宜食用。
6、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壽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年女性腎虛之人,食之最宜。
7、何首烏:有補肝腎、益精血的作用,歷代醫家均用之於腎虛之人。凡是腎虛之人頭發早白,或腰膝軟弱、筋骨酸痛,女子帶下者,食之皆宜。

​還可以每天喝 御用9味草堂御聖茶,有補腎陽、滋腎陰、填精生髓、充實腎氣的作用。

⑥ 鹿茸泡葯酒 加什麼東西 有什麼療效呢

鹿茸的功效

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 治虛勞羸瘦,精神倦乏,眩暈,耳聾,目暗,腰膝酸痛,陽痿,滑精;子宮虛冷,崩漏,帶下。
①《本經》: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
②《別錄》:療虛勞灑灑如瘧,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癢(《本草經疏》雲:'癢'應作'瘍')。
③《葯性論》:主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無力,夢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溫酒服方寸匕。 又主赤白帶下,入散用。
④《日華子本草》:補虛羸,壯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氣,酥炙入用。
⑤《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 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使用方法 中葯葯方
①治精血耗竭,面色暗黑,耳聾目昏,口於多渴,腰痛腳弱,小便白濁,上燥下寒,不受峻補:鹿茸(酒浸)、當歸(酒浸)等分。為細未,煮烏梅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每報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黑丸)
②洽精血俱虛,營衛耗損,潮熱自汗,怔仲驚悸,肢體倦乏,一切虛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兩。上細切,分作四付,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世醫得效方》茸附湯)
③治虛弱陽事不舉,面色不明,小便頻數,飲食不思:好鹿茸五錢,多用一兩(去皮,切片),干山葯一兩(為末)。上以生薄絹裹,用酒浸七日後,飲酒,日三盞為度。酒盡,將鹿茸焙乾,留為補葯用之。《普濟方》鹿茸酒)
④治眩暈之甚,抬頭則屋轉,眼常黑花,觀見常如有物飛動,或見物為二:鹿茸,每服半兩,用無灰酒三盞,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少許服。《證治要訣)
⑤治濕久不治,伏足少陰,舌白身痛,足附浮腫:鹿茸五錢,附子三錢,草果一錢,菟絲子三錢,茯苓五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懷服。(《溫病條辨》鹿附湯)
⑥治小腸虛冷,小便數多:鹿茸二兩(酥炙令微黃),白龍骨一兩(燒過),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紅一兩(微炒),附子一兩半(炮),山茱萸一兩。上葯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下二十丸。(《聖惠方》鹿茸丸)
鹿茸怎麼吃?
鹿茸作為醫療保健具有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抗衰老、延年益壽之功效。用於虛勞贏手、眩暈、腎虛、耳鳴、目暗、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子宮虛冷、崩漏帶下、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症。
食法1:干茸片40g(鮮片100)泡入50°(V/V)以上的1000ml白酒中,浸泡二周後,每日服25-50ml,2次/日飲酒服用。
食法2:將鹿茸片(鮮片烘乾)研末沖服,每次1-2g,日服一次或茸片含化嚼食服用。
食法3:用鹿茸片炮製葯茶飲用,最後嚼食服下,每次0.5g可隔日飲用。
食法4:用鹿茸片(粉)與小米(或粳米)熬製成粥食用,每次0.5g為宜.
食法5:用小米(或粳米)煮粥,食粥時調入參茸粉(白參50g、黨參100g、鹿茸3g共研細末)5g及紅糖少許和勻服用每日一次。
食法6:取茸片25-30g與雞(鴨、鵝、鴿、豬瘦肉等)、棗或其它佐料置在電飯煲或沙鍋內、燉3,5小時後食用,可分多次食之。

⑦ 泡葯酒材料

一:
大雲 吐絲來子 故子 巴吉 鎖陽 仙毛源 淫羊合 棗皮 枸杞子 熟地 何首烏 當歸 紅參 黃芪各30g
海狗腎25g
遠志 五味子 蛇床子 車前子 復盆子 川芎各20g
丁香 花椒 小茄香 甘草各10g 生牛鞭一條 生狗鞭二條 生雞卵子250g 白酒5公斤(55度)

此方為補腎壯陽的葯酒方 適合40歲以下的服用 年齡偏大的服用容易傷陰動火

作用:補腎壯陽

二:
[組成]鹿茸15克 冬蟲草10克 天冬6克 白酒750毫升
[功用]補腎
[按語]方中鹿茸補腎壯陽,填精;冬蟲草補腎養肺;天冬制約酒中熱性。諸葯制葯,共奏補腎壯陽,養肺,填精之功。葯酒飲完後 可增添新酒 直至葯味淡薄。

膝蓋冷可能是由於關節炎,關節損傷,寒冷刺激關節使軟組織痙攣造成

⑧ 葯酒有什麼淵源

本書所講的葯酒在中葯方劑學上又稱之為酒劑。所謂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和動物的全體或內臟以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酒精、白酒、黃酒葡萄酒中,使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於酒中,經過一定時間後去除渣滓而製成的,也有一些葯酒是通過發酵等方法製得的。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葯勢、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葯配伍可以增強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

古時醫字從酉(酒),可見酒與葯的關系密切,而葯酒的產生更是我國醫葯發展史上的重要創舉。葯酒的起源與酒的產生是分不開的,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葯酒方見於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雖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認出葯酒配方、釀制工藝等記述,由此可見,我國的葯酒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先秦時期的醫學代表作《黃帝內經》也對酒在醫學上的貢獻作了專門論述,其中,《素問·湯液醪醴篇》論述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系,在其他篇中還提及了治膨脹的「雞矢醪」,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葯」等,這些均是較早的葯酒記載。

至漢代,隨著中葯方劑的發展,葯酒逐漸成為中葯方劑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針對性和療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記載,表明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這篇著作中還收載了西漢名醫淳於意的25個醫案。東漢·張仲景的《傷寒病雜論》中記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該書還收載了許多以酒煎葯或服葯的方例。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葯酒的釀造方法,特別是對浸葯專用酒的製作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豬胰酒等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提出「酒可行葯勢」,尤其是對葯酒的浸制方法論述較詳,並指出有71種葯物不宜浸酒。

唐·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葯酒方80餘首,涉及補益強身、內科、外科、婦科等方面,並對酒與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針對當時一些人因嗜酒縱欲所引起的種種病症,研製了一些相應的解酒方劑。《千金翼方》還對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葯酒,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達葯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全醉及吐,則大損人也。」唐-王燾《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諸家酒方」一節中共收載了葯酒11方。

宋元時期的葯酒有了很大發展,葯酒的種類和應用范圍均有明顯的擴展。僅《太平聖惠方》中就設有葯酒專節達6篇之多,加上《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濟生方》等書中的葯酒方,計有葯酒數百種。運用葯酒治病的范圍也已涉及到內、外、婦、五官等多科疾病,對於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葯酒的製法上已開始採取隔水加熱的方法,這樣可以提高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強葯酒的功效。這一時期葯酒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於養生的葯酒漸多,有些葯酒不但具有治病養生的特點,而且口味純正,成了宮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書所記載的葯酒外,宋·陳直《養老奉親書》和元·忽思慧《飲膳正要》、《御葯院方》等書中也收載了許多適合老年人服用的養生保健葯酒。

明代的醫葯學家在整理繼承前人經驗的同時,又創制出許許多多新的葯酒方。在明代醫書中,如《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陳夢雷的《醫學全錄》、王肯堂的《證治准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收載了大量的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傳世經典之作,又有當代人的創新之舉。僅《本草綱目》就輯錄了各類葯酒配方200餘種,《普濟方》通卷收載的葯酒達300餘方。明代的民問作坊已有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飲自釀的酒中也有不少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醫葯學家同樣也創制出許多新的葯酒方。這一時期的醫葯學著作中,如汪昂的《醫方集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吳謙的《醫宗金鑒》、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等,均收載了明清時期新創制的葯酒配方。清代的葯酒除了用於治病外,最大的特點就是養生保健葯酒較為盛行,尤其是宮廷補益葯酒空前興旺發達。例如,乾隆皇帝經常飲用的益壽葯酒「松齡太平春酒」對老年人諸虛百損、關節酸軟、納食少味、夜寐不實諸症均有治療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宮御制的一大葯酒,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症。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百業不興,葯酒也難逃厄運,沒有多少進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中葯事業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作為中葯方劑之一葯酒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製作經驗,而且採取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嚴格衛生與質量標准,使葯酒的生產逐步走向標准化和工業化,葯酒質量也大大提高。醫葯學家還對許多傳統葯酒方的功效、配方進行了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為葯酒的應用和提高療效提供了寶貴依據。此外,葯酒規范已被收進我國的葯典,由此可見國家對葯酒的重視。

⑨ 葯酒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中國的葯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葯,從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葯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葯酒
滋補酒用葯,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葯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葯合一:葯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葯的結合,彌補了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葯,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葯物配入酒中製成葯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葯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葯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葯,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葯物的效果。酒與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葯,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葯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葯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葯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葯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遠古時期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葯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葯配方。張天師將葯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葯入酒,酒帶葯行,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葯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葯酒。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民國時期
由於戰亂頻繁,葯酒研製工作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受到一定影響,進展不大。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葯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葯院校.開辦葯廠,發展中葯事業,使葯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葯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葯酒生產趨向於標准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葯酒規范列為國家葯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葯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葯工作者和葯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對中國葯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葯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共9次印刷,成為中醫葯專著中的一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葯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一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葯酒產品,而且在葯酒的毒理研究、葯理研究及質量監測、製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葯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葯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葯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希望可以幫助你,如果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⑩ 現在市場上賣的葯酒靠譜嗎

基本上都是忽悠人的東西,療效一般,而且需要長期服用才管用。

閱讀全文

與鳳聖葯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