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葯酒的產生背景
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酒幌子」,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卧怡紅院的千古笑談……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現代葯酒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葯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製作葯酒時,通常是將中葯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②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什麼時候
戰國時期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版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權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③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中國的葯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葯,從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葯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葯酒
滋補酒用葯,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葯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葯合一:葯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葯的結合,彌補了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葯,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葯物配入酒中製成葯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葯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葯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葯,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葯物的效果。酒與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葯,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葯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葯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葯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葯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遠古時期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葯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葯配方。張天師將葯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葯入酒,酒帶葯行,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葯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葯酒。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民國時期
由於戰亂頻繁,葯酒研製工作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受到一定影響,進展不大。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葯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葯院校.開辦葯廠,發展中葯事業,使葯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葯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葯酒生產趨向於標准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葯酒規范列為國家葯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葯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葯工作者和葯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對中國葯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葯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共9次印刷,成為中醫葯專著中的一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葯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一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葯酒產品,而且在葯酒的毒理研究、葯理研究及質量監測、製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葯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葯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葯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希望可以幫助你
④ 葯酒有什麼淵源
本書所講的葯酒在中葯方劑學上又稱之為酒劑。所謂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和動物的全體或內臟以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酒精、白酒、黃酒或葡萄酒中,使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於酒中,經過一定時間後去除渣滓而製成的,也有一些葯酒是通過發酵等方法製得的。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葯勢、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葯配伍可以增強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
古時醫字從酉(酒),可見酒與葯的關系密切,而葯酒的產生更是我國醫葯發展史上的重要創舉。葯酒的起源與酒的產生是分不開的,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葯酒方見於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雖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認出葯酒配方、釀制工藝等記述,由此可見,我國的葯酒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先秦時期的醫學代表作《黃帝內經》也對酒在醫學上的貢獻作了專門論述,其中,《素問·湯液醪醴篇》論述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系,在其他篇中還提及了治膨脹的「雞矢醪」,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葯」等,這些均是較早的葯酒記載。
至漢代,隨著中葯方劑的發展,葯酒逐漸成為中葯方劑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針對性和療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記載,表明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這篇著作中還收載了西漢名醫淳於意的25個醫案。東漢·張仲景的《傷寒病雜論》中記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該書還收載了許多以酒煎葯或服葯的方例。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葯酒的釀造方法,特別是對浸葯專用酒的製作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豬胰酒等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提出「酒可行葯勢」,尤其是對葯酒的浸制方法論述較詳,並指出有71種葯物不宜浸酒。
唐·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葯酒方80餘首,涉及補益強身、內科、外科、婦科等方面,並對酒與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針對當時一些人因嗜酒縱欲所引起的種種病症,研製了一些相應的解酒方劑。《千金翼方》還對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葯酒,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達葯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全醉及吐,則大損人也。」唐-王燾《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諸家酒方」一節中共收載了葯酒11方。
宋元時期的葯酒有了很大發展,葯酒的種類和應用范圍均有明顯的擴展。僅《太平聖惠方》中就設有葯酒專節達6篇之多,加上《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濟生方》等書中的葯酒方,計有葯酒數百種。運用葯酒治病的范圍也已涉及到內、外、婦、五官等多科疾病,對於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葯酒的製法上已開始採取隔水加熱的方法,這樣可以提高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強葯酒的功效。這一時期葯酒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於養生的葯酒漸多,有些葯酒不但具有治病養生的特點,而且口味純正,成了宮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書所記載的葯酒外,宋·陳直《養老奉親書》和元·忽思慧《飲膳正要》、《御葯院方》等書中也收載了許多適合老年人服用的養生保健葯酒。
明代的醫葯學家在整理繼承前人經驗的同時,又創制出許許多多新的葯酒方。在明代醫書中,如《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陳夢雷的《醫學全錄》、王肯堂的《證治准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收載了大量的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傳世經典之作,又有當代人的創新之舉。僅《本草綱目》就輯錄了各類葯酒配方200餘種,《普濟方》通卷收載的葯酒達300餘方。明代的民問作坊已有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飲自釀的酒中也有不少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醫葯學家同樣也創制出許多新的葯酒方。這一時期的醫葯學著作中,如汪昂的《醫方集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吳謙的《醫宗金鑒》、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等,均收載了明清時期新創制的葯酒配方。清代的葯酒除了用於治病外,最大的特點就是養生保健葯酒較為盛行,尤其是宮廷補益葯酒空前興旺發達。例如,乾隆皇帝經常飲用的益壽葯酒「松齡太平春酒」對老年人諸虛百損、關節酸軟、納食少味、夜寐不實諸症均有治療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宮御制的一大葯酒,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症。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百業不興,葯酒也難逃厄運,沒有多少進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中葯事業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作為中葯方劑之一葯酒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製作經驗,而且採取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嚴格衛生與質量標准,使葯酒的生產逐步走向標准化和工業化,葯酒質量也大大提高。醫葯學家還對許多傳統葯酒方的功效、配方進行了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為葯酒的應用和提高療效提供了寶貴依據。此外,葯酒規范已被收進我國的葯典,由此可見國家對葯酒的重視。
⑤ 葯酒出現年代
酒在醫學上的運用,確為中國醫學的一項重大發明。古埃及、古希臘以及古印度的醫籍和傳說中,也有用酒的痕跡,但我們中國,可以說所有的醫著中都載用葯酒,這一點,其他文明古國的典籍以及在歷史上使用、重視程度,都無法與中國比擬。
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說過:「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抱朴子》曰:「君釀酒,酒成以附子、甘草入酒中,立成美酒。」甲骨文中還有「鬯其酒」的記載。據漢代班固《白虎通·考點》解釋說:「鬯者,以百草之香,鬱金合而釀之,成為鬯。」可見,「鬯其酒」,便是芬芳的葯酒。從我們中國漢字演化角度看,古代「殹」字,上半部「醫」與「殳」,指針裝醫袋、竹刀,古醫以刀、針為主,而巫醫盛世,自是加「巫」了。後來,酒被大量使用並被推崇,由是,「醫」下,「巫」便為「酉」了。而「酉」古通假「酒」,醫與酒的聯系之緊,於斯可見。
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有《五十二病方》,1998年筆者在馬王堆博物館專門做過研究,發現酒在漢及以前的醫療實踐中是各種葯物使用最多的品種。全書283方,用酒之方有33個,佔11.6%。有的方中,葯先酒制,如治「諸傷」,「治齊口,口淳酒漬而餅之,煏瓦鬵炭。」意思是用淳酒浸泡葯物後,再放入陶制或瓦制釜內焙烤。有的葯物用酒煮服,如治療「傷脛(痙)」,「擇薤一把,以敦(淳)酒半斗煮沸,飲之。」有的葯劑用酒浸後飲其計,實際就是葯酒。如治毒蛇咬傷:「用韭蘭,以酒沃,飲其汁,以宰(渣)封其痏。」
⑥ 酒的來歷
中國釀酒最初起源於夏初或夏朝以前的時期,距今已經有四千餘年的歷史了。夏朝初年,儀狄用桑葉包飯釀成「酒」獻給夏禹。
《說文解字》記載:「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有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等說法。
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時代(新石器時代)的醴酪(周記、禮運篇),這是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最古老的酒。
中國歷史上有關酒的故事更多:晉代詩人陶淵明不能一日無酒;唐代大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喝得越多詩寫得越好;宋代梁山好漢武松一口氣喝了18碗酒,赤手空拳打死了一隻猛虎……
酒在中國別稱非常多:杜康、歡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墮、凍醪、壺觴、壺中物、酌、酤、醑、醍醐、黃封、清酌、昔酒、縹酒、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麴生、麴秀才、麴道士、曲居士、曲櫱、春、茅柴、香蟻、浮蟻、綠蟻、碧蟻、天祿、椒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狂葯、酒兵、般若湯、清聖、濁賢。
⑦ 中國歷史上葯酒起源於何時,那個朝代
戰國時就有記載。《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 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 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按照中醫傳統的習慣,煎煮中葯一般選用砂鍋,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一些金屬如鐵、銅、錫之類的器皿,煎煮葯物時容易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葯物及酒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葯性的正常發揮。
所以配製葯酒要用一些非金屬的容器,諸如砂鍋、瓦壇、瓷瓮、玻璃器皿等。當然,一些葯酒的製作有其特殊要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補益葯酒不僅廣泛應用於各種慢性虛損疾病的防治,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近代研究證明,我國傳統中葯中有許多補益葯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壽的功效。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膽固醇;何首烏,可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
杜仲,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當歸,可抗貧血,能防止肝糖原減少,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地黃,能利水, 降血壓; 黃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降低血壓;
人參,能促進蛋白質合成,降低血糖,增強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能力,抑制高膽固血症的發生。選用這些葯物製成的補益葯酒,經常適量飲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壽的效果。
⑧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專(也是一種中葯屬)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⑨ 酒的起源
元前4000-2000年,即由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這個段落,經歷了漫長的20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啟蒙期。用發酵的穀物來泡製水酒是當時釀酒的主要形式。 酒聖杜康 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歷時1800年,這一段落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有了火,出現了五穀六畜,加之酒麴的發明,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醴、酒等品種的產出,儀狄、杜康等釀酒大師的涌現,為中國傳統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這個時期,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受到重視,官府設置了專門釀酒的機構,酒由官府控制。酒成為帝王及諸候的享樂品,「肉林酒池」成為奴隸主生活的寫照。這個階段,酒雖有所興,但並未大興。飲用范圍主要還局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漢之交又有設「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斗爭,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視為「邪惡」。因此使酒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成熟期。在這一段落中,《齊民要術》、《酒法》等科技著作問世;新豐酒、蘭陵美酒等名優酒開始涌現;黃酒、果酒、葯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發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國傳統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代。酒之大興,是始自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談,不問政事,借酒澆愁,狂飲無度,使酒業大興。到了魏晉,酒業更大興起來了,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這一段落的漢唐盛世及歐、亞、非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為中國白酒的發明及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時期,歷時84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提高期。其間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我國,從而導致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又有資料提出「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時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較高的蒸餾白酒。從此,這800多年來,白、黃、果、葡、葯五類酒競相發展,絢麗多彩,而中國白酒則欣欣深入生活,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飲料佳品。 自公元1840年到現在,歷時15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變革期。在此期間,西方先進的釀酒技術與我國傳統的釀造技藝爭放異彩,使我國酒苑百花爭艷,春色滿園;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國酒在我國立足生根;竹葉青、五加皮、玉冰燒等新酒種產量迅速增長;傳統的黃酒、白酒也琳琅滿目,各顯特色。特別是在這一時期的後期,即新中國建立的40多年來,中國釀酒事業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二、啤酒的發明歷史 瓶裝啤酒1568年在倫敦發明。 慕尼黑啤酒 德國不僅啤酒消費量最大,生產的種類也繁多。有超濃黑啤酒,低糖啤酒,紅啤酒、白啤酒,香煙啤酒,雪糕啤酒等等。日常所喝的啤酒,只不過是各類啤酒中的一種,也就是口味清淡的熟啤酒Lager。這種啤酒是在19世紀左右由慕尼黑、布拉格、維也納地區的人們發明的,目前銷量佔到世界啤酒總銷售量的90%。 巴伐利亞有750多家釀酒廠,其中1040年成立的威恩斯特凡國家啤酒釀造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啤酒釀造廠,釀造的啤酒有黑白艾克斯潑特啤酒、三月啤酒、烈性黑啤酒、比爾森啤酒、勞爾啤酒以及清涼麥芽啤酒。盡管德國的啤酒廠很多,但生產規模都不是特別大,其原因是為了給就近的居民提供新鮮的啤酒。為了保持知己自己啤酒的風格和口味,每個啤酒釀造師都把自己的釀造秘方視如珍寶,從不外傳,但是他們又共同遵守著一個約定,就是按照1516年威廉赫姆公爵四世時期規定的純度釀造啤酒。根據這一規定,在生產啤酒時,只允許使用大麥、啤酒花、酵母和水,除此之外不能摻加其他任何物質。 三、紅酒的歷史 杜拉斯在《情人》里說,「酒讓孤獨發出聲音。」酒沉澱了世代相傳的太多的陽剛氣息,似乎只有紅酒例外。 女人天生就懂紅酒,或者說,紅酒與女人有緣。女人不但比男人善於種植和釀制,也比男人精於品嘗和銷售。說到紅酒,我們經常想到的都是一個女性的形象。相傳古羅馬最具有文化含義的酒神巴克斯發明了葡萄酒,使成千上萬的女性崇拜得幾近瘋狂。每當酒神出遊,身邊總是伴隨著一群仙女。這些仙女一邊痛飲著葡萄酒,一邊載歌載舞,由此可見紅酒的起源跟女人息息相關。而現代女子將紅酒視為神奇之物而珍愛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在歷史上,想當年女人為了能偷偷地喝上一口葡萄酒,甚至要搭上身家性命。 在羅馬帝國,女人就已經酷愛葡萄酒,但卻遭到嚴令禁止。塞內卡(Lucius Seneca)曾這樣描述羅馬帝國的女人對葡萄酒的熱衷:「我們女人像男人一樣,手拿斟得滿滿的酒杯,在黑夜裡狂喝豪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為了葡萄酒,這位英豪卻掉了腦袋。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各種陳風陋俗也一掃而光,女人則越來越離不開葡萄酒。飲酒對於她們,已不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她們經常和男人一樣觥籌交錯。在作家Claudius Aelinus的筆下,男人甚至只能鑽到桌子下面去喝酒。關於女人和葡萄酒,他說過這樣一番話:「女人喝的太多可不好。她們容易神志不清,此外,葡萄酒也會讓女人失去男人都喜愛的活潑勁。」 基督教里記載,聖西爾德伽德(Die Heilige Hildegard,1098—1179)開始把葡萄酒用於治療,在她開出的葯方里,有30多種是要用葡萄酒配製的。紅酒開始對女人解禁。聖西爾德伽德讓修女們每天都定量飲用比較名貴的葡萄酒,她的後繼者——本篤會的修女們在萊茵谷紮下根來。今天她們的修道院還在經營葡萄酒。但修女本身只有在禮拜天午餐時才允許享用一杯質地優美的葡萄酒。 世事滄桑,今天的女人已經和紅酒密不可分。特別是對於法國人來說,葡萄酒就像麵包一樣必不可少。在法國人看來,葡萄酒不是用來充飢解渴的,而是拿來享受的。據統計,每個法國人一年要消耗66升葡萄酒。波德萊爾說:「地球上要是沒有了葡萄酒,人的健康和精神都是一片空白。這種空白比任何一種傷害都要嚴重,因為人生來就是享用葡萄酒的,誰如果從來沒有品嘗過葡萄酒,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不是笨蛋就是傻瓜。」
⑩ 葯酒起源了我國的哪個朝代
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