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進口紅酒不會有750毫升,進口的是75cL。這句話什麼意思
75cL就是759毫升的意思。法國常用和習慣的容量表示方式是「釐升:cl」而不是「毫升ml」。
酒標信息的表述方式:
(1) 裝瓶地點(Mis en Bouteille au Chateau)
指葡萄酒裝瓶的地點為生產酒庄。並不是所有的酒庄都有能力進行獨自裝瓶。
(2) 酒庄名稱(Chateau Margaux)
這既表示葡萄酒的生產商——瑪歌酒庄,也可以認為它是葡萄酒的品牌。
(3) 葡萄酒類型(Grand Vin)
此類信息可包括餐酒、起泡葡萄酒、甜酒和白葡萄酒等。
(4) 酒庄商標(瑪歌酒庄城堡圖像)
這部分內容要麼是酒庄的商標,要麼是酒庄城堡的圖像。如果標的是酒庄的商標,就必須是酒庄的真實圖像。
(5) 年份(1996)
年份是指此酒葡萄原料的收獲年份。影響年份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如天氣。1982就是法國波爾多產區非常出色的一個年份。
(6) 列級信息(Premier Grand Cru Classe)
意即瑪歌酒庄是波爾多一級庄。並不是所有的酒庄都被列級,當然,只要是被列級的酒庄就必須把自己的級別表示出來。
(7) 產區(Margaux)
指酒庄所在的產區(多指行政方面)的名稱。
(8) 法定產區名稱(AOC)/次產區(Appellation Margaux Controlee)
酒庄在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的釀制過程中都必須遵循此AOC的相關要求。
(9) 酒精含量(12.5% Vol。)
法國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2%至15%之間。
(10) 生產商(S.C.A. Chateau Margaux Proprietaire a Margaux-Franc)
生產商有可能是酒庄本身,也有可能是酒庄所屬的大型公司。
(11) 容量(75 cl)
葡萄酒標准瓶的容量為750 ml (或75 cl)
(1)紅酒750mle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但說到正標,兩種容量標識方法都有,沒有統一的規定,可能有的是按法國本國的習慣標識,有的考慮是採用和國際接軌的方式進行標識。
比如法國波爾多的「五大」名庄中,瑪歌的標准瓶和小容量瓶均採用釐升標識法:75cl及37.5cl;拉菲的標准瓶採用釐升75cl,但小瓶採用毫升375ml;而拉圖的標准瓶和小容量瓶均採用毫升標識。所以酒瓶正標上的容量標識方法,兩種都是正常的,不能作為鑒別依據。
如果要從容量標識上對是否法國原瓶進口進行初步簡單鑒別,應看酒瓶底部內圈玻璃瓶身上的刻度容量標識,一般均應標為75CL。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紅酒
2. 為什麼葡萄酒大多是750ml
由橡木桶的容量決定的吧
小故事:英國曾為法國葡萄酒最大進口國,當時運輸單位是50加侖,即版225L!所以權運輸容器橡木桶的容量就定為225L!1608年玻璃瓶開始啟用來裝葡萄酒。1橡木桶=225L=50加侖=50箱(6瓶)=300瓶(750ML)。0.75L*6瓶=4.5L=1加侖,所以一箱一般為6瓶或6的倍數,日常我們講一件為是6瓶,一大件為12瓶.
3. 為什麼一瓶葡萄酒是750毫升的
因為750毫升的葡萄酒恰好適合兩個成年人吃一頓晚餐享用,平均每人2~3杯,不多也不少。
4. 為什麼紅酒的規格大都是750毫升
以最抄常見的12度左右酒精含量的葡萄酒為例,男性每天不超過400ml、女性每天不超過300ml就都是適量的,也就是說,一隻750ml的葡萄酒,一天內喝不超過半瓶,就基本上是健康的。
而葡萄酒不像白酒和白蘭地、威士忌等洋酒,喝不完剩下的話是不宜存放的,所以,最常見的750ml裝的葡萄酒,就正好是不超過兩個人對飲的健康飲用量。
5. 葡萄酒的標准瓶為什麼是750ml的原因
標准瓶抄的容量設定為750ML是有歷史原襲因的。上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的一個標准酒瓶容量為五分之一加侖,也就是大約757毫升;大約在72、73年的時候,美國決定採用更加「國際化」的計量單位,也就是公升和毫升,因此五分之一加侖的酒瓶就統一改成750毫升。
不同類型的酒瓶形狀各異,容量卻都是750ML
開過無數瓶酒的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標准瓶」的容量為什麼恰好是750ML,而不是像可樂一樣是1L、1.25L或者1.5L呢?如果是1公升,豈不是容易計算得多?
關於750毫升這個看似奇怪的數字,其實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羅馬時期。現今出土的古代酒瓶,容量大多集中在600~800毫升之間,與標準的750毫升非常接近。究其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流行的兩個說法是:
1. 在古代,製作玻璃瓶的主要方式是「吹制玻璃」,也就是將溶解玻璃吹入瓶狀模具,並轉動模具以離心力使溶液均勻分布,待固著後剖開模具取得玻璃。750毫升是一個玻璃工人的肺部空氣的最大容量,因此大多數酒瓶容量都集中在這個數字附近。
2. 750毫升的葡萄酒恰好適合兩個成年人享用一頓晚餐,平均每人2~3杯,不多也不少。
6. 為什麼一瓶葡萄酒是750ml
歷史上,葡萄酒不是裝在希臘的雙耳陶瓶就是裝在橡木桶里運輸和銷售。休·內約翰遜的《葡萄容酒的故事》一書提到玻璃瓶開始僅僅用於把葡萄酒從木桶「運輸」到餐桌上,並沒有大量用於葡萄酒儲存。所以當時葡萄酒瓶的形狀都是矮胖的,有點像陶瓶,而且各個地區容量並不統一,十七世紀的時候玻璃酒瓶才開始大量的用於葡萄酒的儲存,當時玻璃瓶還是人工吹制的時代,每一瓶酒的容量大約700ml左右,是一個工人吹一口氣所吹出的容器的大小,這個容量也就成了最常見的酒瓶容量。
18世紀的時候天然軟木塞開始用於葡萄酒的封瓶,同時葡萄酒瓶的形狀和容量開始趨於標准,但是直到1970年,歐盟建立葡萄酒瓶標准時才設定為750ml,這個容量後來便成為葡萄酒瓶的國際標准容量了,當然我們也能見到其他容量的葡萄酒,很多都是750ml的整數倍,也有750ml的二分之一(375ml)和四分之一(187ml)。
法國波爾多地區不同的容量有不同的名字,當然其他產區(如勃艮第和香檳地區)也有不同的容量。
7. 為什麼葡萄酒標准裝都是750ML
葡萄酒最早的容器並不是玻璃瓶,盡管古羅馬帝國在公元1世紀就掌握了製作玻璃瓶的方法,但由於當時燒制工藝落後導致玻璃瓶比現在易碎,再加之昂貴的價格,根本無法普遍應用。當時的葡萄酒並沒有特製的酒瓶或盛酒器,往往都儲存在橡木桶中,隨飲隨取。用陶土或皮革隨意製成的酒瓶,只起到簡單的盛裝葡萄酒的作用。
直到17世紀初,歐洲人發明了燒煤的高爐,改進了玻璃製作的工藝,燒制出的堅固耐用的玻璃瓶才開始被葡萄酒業界所使用。有趣的是,盡管17世紀以後,用玻璃瓶裝葡萄酒在歐洲已經很普遍,可是有些歐洲國家的法律卻規定,酒庄或者酒商不允許出售已經裝好瓶的葡萄酒——酒必須是以散裝酒的形式賣給消費者。原因是,在那個沒有機械化吹瓶的年代,所有玻璃瓶都是人工吹制,而瓶子大小都靠玻璃工人的肺活量來決定,通常介於650~850毫升之間。玻璃瓶沒辦法做到固定大小,為了避免酒庄和酒商故意用小玻璃瓶揩油,所以法律不得不規定,酒商必須當著消費者的面用一個標準的容器量過酒後,再裝進容量不等的玻璃瓶中。
直到酒瓶可以機械化生產後,定義一個標准大小的瓶子就變得迫在眉睫。1821年,英國研發出了機械磨具化玻璃生產,給標准化酒瓶大小提供了可能。各個產區和酒商紛紛開始在650~850毫升這個大小之間選擇一個固定大小的玻璃瓶,並在瓶子上標注容量。但各個產區選擇的容量並不相同。
波爾多人選擇了750毫升。早在17、18世紀,海上貿易發展迅速,當時波爾多的酒還被裝到橡木桶運送到各地。當時,波爾多的酒被裝在統一的50加侖(英制1加侖≈4.546升)橡木桶中被運送到英國。50加侖相當於225升,剛好可以罐裝300瓶酒,其他不管是600、650、700還是800毫升,均不能被225正好整除,750毫升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他們的選擇。
不過,勃艮第和香檳還是選擇了800ml這個整數容量的瓶子。博若萊酒農則「小氣」地選擇了500ml的瓶子。
而美國因為以前根本不使用「毫升」這個單位,所以大多使用五分之一加侖的瓶子,也就是大約757毫升。
在這之後的100多年裡,由於波爾多葡萄酒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各國葡萄酒釀造者模仿波爾多的技術,包括使用波爾多制式的225L橡木桶。所以這些釀造者也就順理成章地使用了750ml的酒瓶。
事情最終在1979年被寫入法律。
為了促進葡萄酒行業的國際貿易,需要制定國際化標准。美國和歐盟相繼出台法律規定,容量在500ml和1L之間的葡萄酒,必須使用750毫升容量的瓶子——畢竟使用750毫升瓶子的釀造者是數量最多的。唯一被批準的例外是法國的汝拉黃葡萄酒,使用620毫升的特殊瓶形。
就這樣,在美國和歐盟的影響下,750ml的葡萄酒瓶最終成為國際通用的標准酒瓶。
至於為什麼750毫升的葡萄酒,總是6瓶或12瓶裝成一箱,則是因為1加侖相當於6瓶750毫升的酒,為了便於計算,從此以後,酒商們便習慣將6瓶或者12瓶整合成一箱葡萄酒售賣。
8. 為什麼一般紅酒的規格為750ML/支
很久很久以前抄,有一襲個老傢伙老是將葡萄酒裝在一個750ML的瓶子里,
有另外一個傢伙看見了,就學老傢伙,也將葡萄酒裝在750ML的瓶子里。
………………………………
很久以前,越來越多人學第一個老傢伙將葡萄酒裝在750ML的瓶子里
………………………………
現在,所有人都學那第一個老傢伙將葡萄酒裝在750ML的瓶子里
……………………
再到後來的今天,就有樓主這一煩惱:為什麼一般紅酒的規格為750ML
完畢:百分百紅酒 老紀
9. 紅酒750ml15G什麼意思
聞軟木塞就能判斷酒的好壞?
許多人在開瓶後會習慣去把軟木塞聞一聞,通過聞酒塞的香氣來判斷酒的品質是好是壞。
其實~這是錯誤的示範。
為什麼開瓶之後會聞軟木塞?原因相當簡單,就是確認這支葡萄酒是否已經壞了,但壞了的原因有很多種。
舉例來說,因為潮濕,軟木塞發霉,進而影響到葡萄酒;軟木塞太干,空氣已經與葡萄酒接觸了;放在密不透風的空間等等
再者,單純聞軟木塞就能聞出葡萄酒的好壞,是非常以偏概全的,葡萄酒必需與空氣接觸後開始發生變化,才能夠品嘗到各種味道,而非單純聞軟木塞就能得知的。
2. 看瓶底凹槽的深度就能判斷酒的品質?
許多人在買葡萄酒時,會刻意把大母指伸入凹槽中,透過瓶底的深度來評斷這支酒品質的好壞!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也沒有任何的根據,酒瓶的凹槽只有兩個用意~
(1)在運送的過程中,能夠減少瓶子因為碰撞而出現風險情況.
(2)當酒長時間橫放或直放時,酒中的雜質會沉入到凹糟當中,容易集中在一起。
3. 通過掛杯就能判斷酒的好壞?
在過去,酒精的濃度確實是一種分界點,但現在不同了,現在葡萄酒越來越多樣化,酒精濃度不再只是一個區別好壞品質的分界。
而是讓酒體、酒感、酒質多樣化的元素,葡萄酒是很感性的,就像每個人的口感不同、認知不同
同一塊牛肉,有人喜歡八分熟,有人喜歡五分熟,有人喜歡三分熟,我們並不能去影響別人的好惡。
4. 有名氣的葡萄酒才是自己喜歡的?
曾經我的一位好朋友跟我說,如果想用一年時間把全世界酒庄的酒喝過一遍,那每一秒要喝3000cc,而且24小時不停,持續365天。
葡萄酒千變萬化的風味,會因為氣候、地形、土壤、溫度、品種、收成時間等因素,讓葡萄酒存在無限可能。
葡萄酒是追求自己喜歡,而不是去追高價格,今天花200元買到一支自己喜歡的酒和花二十萬買到一支自己討厭的酒。
這兩種感覺是截然不同的,這世上太多種的葡萄酒,我們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但我們不見得一定需要去買名牌
5. 葡萄酒放的時間越長品質越好?
葡萄酒也是酒,能像威士忌或高梁酒那樣放個三十年以上嗎?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在釀制前都以陳年為標准,市場上只有30%的葡萄酒可以陳放,絕大部分都屬於即飲類型。
收藏類型的酒在剛剛裝瓶發布時,口感並不怎麼樣,酒評家多以「封閉」、「緊實」、「艱澀」、「單寧強勁」等詞彙來形容,甚至給予很低的評價,這是因為,這些酒還未經過足夠時間的陳年,沒有釋放出全部的潛力。
其實,葡萄酒還是喝掉比較實在一點,葡萄酒確實是有收藏,但葡萄酒像人一樣也是有壽命的。
6. 酒瓶一定躺著放才最好?
不管躺著還是站著,最重要就是擺放的地方是否空氣流通、乾燥、低溫。把酒瓶躺著放,就是為了迎合軟木塞本身特殊的性質,讓軟木塞能夠接觸到葡萄酒,從而膨脹阻隔空氣進入酒瓶里。
而新世界的葡萄酒已經走向環保,大都用旋轉式的瓶蓋,所以現在新世界的葡萄酒也可以站著放。隨著軟木塞製造工藝以及葡萄酒保鮮工藝的精進,也許有一天,我們將不用再糾結葡萄酒的擺放方式。
7. 價格高的酒一定是好酒?
葡萄酒不同於其他商品,它的價格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其產區、歷史文化、名人效應、品質和評分等。
不過,產自名氣不大的葡萄品種、產區或生產商的葡萄酒(特別是進口葡萄酒)可能會有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性價比。
8. 好酒不需要搖杯?
有些人會覺得,好的葡萄酒不需要搖杯,香氣自然會釋放出來。當我們拿到一杯葡萄酒後,首先要看這杯酒的澄清度、顏色和顏色的深淺以及掛杯情況等,通過外觀上的分析獲得部分信息。
接下來就是聞香和品酒,在此階段,有時需要搖一搖杯子。
搖晃酒杯確實會增加葡萄酒接觸空氣的面積。飲用者在搖杯的時候,葡萄酒就會融進空氣,其散發的香氣也會立即沖擊人們的感官。
對葡萄酒來說,氧氣既是朋友,也是敵人。不論是紅葡萄酒還是白葡萄酒,適量的氧氣有利於酒的花香、果香充分散發出來,軟化單寧,讓口感變得更柔和醇厚。
9. 所有的酒都需要醒酒?
醒酒通常是為了將葡萄酒與其因陳年在瓶底所形成的易碎、帶苦味的沉澱物分離開來,俗稱「換瓶」。
同時,醒酒還可以讓葡萄酒與空氣接觸,葡萄酒「呼吸」後,單寧充分氧化,表面的雜味和異味揮發散去,葡萄酒本身的花香、果香逐漸散發出來,口感變得更加復雜、醇厚和柔順。因此,年輕、緊致、酒體豐滿以及單寧厚重的葡萄酒需要醒酒。
除此之外,經過五年以上熟成的葡萄酒,因可能生成沉澱物,也需要醒酒。所以並不是所有的酒都需要醒酒。
10. 差年份釀不出好葡萄酒?
降雨、光照、溫度和災害情況等都是影響年份的主要因素。由於氣候因素比如溫度和降雨是難以預測且無法控制的,每年對葡萄的影響都不同,因此每一年質量和產量都是獨一無二的,於是有了年份的差異,也有了所謂的好年份和壞年份。
年份等級可以作為某一產區氣候條件的一個指標,但對某一產區的每一個年份來說,釀出來的葡萄酒品質有高有低。
對於那些品質優秀,不以品質做妥協的優秀酒庄來說,壞年份也未必和壞酒直接掛等號,即使某個年份比較艱難,釀酒師依然可以通過努力加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