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為什麼中國的葡萄酒有保質期,而外國的葡萄酒放的越久越好
葡萄酒的保存時間長短取決於酒中單寧的含量。單寧越多保存時間越久。單寧是專葡萄在橡木桶中發酵屬時自然產生的物質。
無論外國還是中國的葡萄酒都有保質期,只不過外國人大多懂的品酒及酒品的鑒定,而中國人真正會喝紅酒的人並不多,所以中國酒標明保質期是對國人健康負責的做法。
順便教你判斷酒的成熟度
搖晃酒杯,觀察其緩緩流下的酒腳(legs或tears);再將杯子傾斜45度,觀察酒的顏色及液面邊緣(以在自然光線的狀態下最理想)白葡萄酒在它年輕時是無色的,但隨著陳年時間的增長,顏色會逐漸由淺黃並略帶綠色反光;到成熟的麥桿色、金黃色,最後變成金銅色。若變成金銅色時,則表示已經太老不適合飲用了。
紅酒則相反,它的顏色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變淡,年輕時是深紅帶紫,然後會漸漸轉為正紅或櫻桃紅,再轉為紅色偏橙紅或磚紅色,最後呈紅褐色 ,這時也不適合飲用了。
② 為什麼有些酒是越放越好喝但有些酒又有保質期呢如紅酒年份越久就越貴
所謂酒沒有保質期是一種誤傳。酒在酒窯里或橡木桶里,是時間越長越專好,但是出廠之後,保存條屬件和在酒窯里或橡木桶里都不一樣了,實際上都有保持期的。
啤酒保質期是3個月,開瓶之後,當天必須喝完;紅酒、葡萄酒等保質期較長,有的干紅葡萄酒可以放置10年左右;對於白酒,要看酒精度與廠家,品牌廠家所生產的40度以上的白酒時間放長點問題不大。如果是小酒廠生產的白酒,有的摻有香料、香精與酒精,本身就不能喝,更談不上保質期了。對於「越陳越香」的說法,是指在密封的酒桶中釀造存放的酒,裝瓶的酒時間長了味道可能會變淡。
不是所有的酒都可以無限期地存放,如黃酒、葡萄酒、紅酒、果酒等都有保質期,過了保質期還是不喝為好。另外,真正的「陳年酒」是指在密封的酒桶中釀造存放的酒,而不是家裡用瓶密封的酒,裝瓶後的酒最好在三年內喝完,存放時間過長即使不變質,也會產生酒精度降低、酒味變淡等品質下降的問題。
③ 紅酒存放越久價值越高嗎
不是的 紅酒不是年份越久就越好的,紅酒是根據的釀制年份葡萄質地有關系。好的年份的酒價值就高
④ 為什麼葡萄酒時間越長越好,價越貴
並不是絕對如此的~樓主。
但是因為整個釀酒的工序以及金錢的投入,在成本上已經有了顯著的差別,將本求利是市場法則。以新酒和陳酒作比較,新酒從葡萄栽培、採收、釀造、裝瓶,然後販賣,基本需要一整年的時間,就可以收回辛勤的代價,如果在過程中沒有收到什麼天災人禍,酒廠的投資可以很快的收回。
從葡萄收後,葡萄的果實被送至釀酒廠開始,需要陳年的酒釀制的工序與普通的事宜新鮮飲用的酒有明顯的差異。
以最需要新鮮飲用的博若萊新酒為例,發酵期大約3~7天,其他的葡萄酒一般是兩到三個星期,為了從果皮中獲得更多的萃取物(顏色、單寧酸、香味),發酵與浸泡的時間會在往後順延。
其次,陳年型的酒,在釀造的時候會加入壓榨汁,以增加單寧酸成分,如此才具有陳年的潛質,但此刻的酒質會相當的色口,溶蝕具有強烈的攻擊性,所以不適合淺齡時飲用。
接著是桶內成熟,傳統貯酒成熟用的橡木桶為225升,每個造價大概是500~700歐元(實際上在國內都得上萬一個)。這是一筆巨資。葡萄酒在窖藏的漫長歲月裡面,會有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如溫度和濕度甚至地震之類的,不留神有可能就讓所有的葡萄酒一夕泡湯,全部心血和投資化為烏有。
最後所有的貸款滋生的利息也會被概括的計算進去,兩相比較之下,陳年酒自然會比新酒貴。
至於是不是越長越好,其實我也已經提到了,有3~7天就發酵,從摘果到零售商只要2~3個月的新酒,也有1949年拉圖堡這種要陳釀50年才能完全煥發魅力的老酒。完全是看釀造的技術和葡萄種類而定的,原則只有一個,好喝。對樓主來說,就是,適口為宜~
希望能幫到你咯
⑤ 請問,紅酒的保質期大多隻有十年,但為什麼說紅酒儲放時間越長越值錢謝謝
保質期為十年的葡萄酒是採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生產的,而那些儲放時間越長越值錢的紅酒是採用精釀技術生產的葡萄酒,這是兩種檔次與內涵完全不同葡萄酒。
⑥ 紅酒是不是年份越久酒越貴
這個也不一定!還有很都因素比如:葡萄的品種還有技術啊!不過我覺得北緯三十七度的酒倒是很不錯!我經常在那買!
⑦ 紅酒為什麼年代越久越好啊!我搞不懂…
近來,一些朋友總問起有關紅葡萄酒陳年的問題。紅酒能不能陳年?紅酒是不是越陳越好?紅酒有保質期嗎?及國產和進口葡萄酒標簽上標注的保質期為什麼有長有短?等等。在此,就上述問題說上幾句. 首先,解釋一下陳年的概念及目的。陳年一般是指葡萄酒發酵完成後,葡萄酒在橡木桶中及裝瓶後在瓶中陳放,讓酒繼續發展成熟的過程。因此,陳年通常包括兩個階段:在橡木桶中與在酒瓶中。眾所周知,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好酒在陳年中有個淺齡期-發展期-成熟期-巔峰期-退化期-垂老期的發展過程。陳年的目的是為了讓酒能進一步的發展,達到其成熟和巔峰的狀態,從而讓酒中的單寧更圓潤,架構更明顯,酒質更細膩,酒的味道更均稱協調.同時在陳年中,酒的花香與果香將隨著陳年而有遞減,但其它深層的香氣,如橡木,咖啡,熏香,烤肉,皮革,泥土,礦物味等將逐漸生成,使酒的香氣更有層次. 但是,上述陳年的功能只是對於部分的酒有意義,也就是具有陳年能力,或是說需要陳年的酒。那麼,什麼樣的酒具有陳年能力呢?紅酒的陳年能力主要與如下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是葡萄的品種。象用Cabernet Sauvignon,Syrah, Nibiolo等富含單寧的葡萄釀出的酒,比較能夠陳年。好的酒庄/酒廠出品的酒,陳年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不成問題的. 而象Zinfandel、Gamay等品種,就不太能陳年,上好的酒陳放個五、六年也就到極限了. 另外,用Gamay所釀的具有Beaujolais特色的新酒,當年採摘,當年釀制,當年上市,當年開瓶飲用,連隔年都不要. 其二是葡萄的品質。葡萄品質與葡萄的培育種植、土壤,和葡萄當年生長採摘的氣候有關。其中當年氣候因素更不穩定,較難控制。如果當年的氣候條件很好,沒有意外天氣災害或病蟲害,那麼該年葡萄的品質就會好於它年,也稱好年份。相同品種的葡萄,因品質更佳,所釀之酒更能陳年。同樣是波爾多Medoc的酒,因1992,1993等年份的氣侯不好,也稱年份不好,即便是好酒庄的酒,陳個七,八年,也就達到其顛峰了,再放也不會對酒的品質有什麼益處。 其三是葡萄酒的品質。主要與生產者有關,涉及葡萄來源、處理手法、工藝水平等。一般來說,越好酒庄/酒廠出品的酒,對於法國葡萄酒來說,AOC級別越高的酒,對於波爾多Medoc地區講,越是頂級好酒庄的酒,陳年能力也就越強。通常,波爾多紅酒的平均陳年能力是5至15年,而頂級庄園的酒能陳放20年甚至50年以上。 上述第一、第二點,可以看成是先天的,第三點可以視為後天的努力。當然,除了葡萄和酒本身,酒的存放條件也很重要。只有存放適當,好酒的陳年才能使其更加完美。 知道了紅酒的陳年能力與這么多因素有關,那麼,如何判斷某一支紅酒需要陳年的具體時間呢?是否可以有法規來約定個保質期呢?我個人認為,「約定保質期」的方法操作起來較難實現。問題一是如何定義「保質期」這個概念。其次,能否合理地確定「保質期」。 「保質期」從字面上講就是物品能保證質量的期限。如上所述,葡萄酒陳年是一個發展過程。原則上講,酒在其巔峰期時飲用是最理想的。但是,即便是在退化期,或步入垂老期,酒的變化也是漸變的,也不能絕對地說不能飲用了,只是品質不濟了,或味道不堪入口了,人們自然就不想再去飲用她了。一般來說,酒的成熟期,巔峰期,退化期都可視為適宜飲用期,而進入垂老期後可視為不適宜飲用期。所謂的「變質」,更多的時候是因為保存不當而造成酒質粗糙或變得酸苦有異味,或是發生軟木塞霉變(corky)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偶發的,與時間無必然聯系。因此,到底那個時點可定義為「保質期」的上限,是退化期中,還是垂老期中的某一時點? 再者,即使理論上規定,酒在從裝瓶開始,到正要進入垂老期時,這其間的時間是「保質期」,那麼,要確定這個時間也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個時間與眾多因素有關:年份, 葡萄品種,釀制工藝,產地,出品人,存放條件等等。雖然有一定規律可循,即上面有關紅酒陳年能力的論述。但如果要定量的話卻很難。任何一個因素變化了,其結果也就會有不同。而且,這種變化常常是要通過實際品嘗才可最終確定,再從中獲得一定的預見。也就是說,每支酒要視實際情況不同,來確定具體需要和能夠陳年的時間。因此,預先地,統一地給紅葡萄酒確定個保質期,5年、10年、20年或是50年,並硬性地制定為法律條文,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換句話說,如果要從合理的角度來制定這樣的法規,那麼,這樣的法規將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因果關系選擇體系,同時,也會是時常變化的。這不僅失去了作為法規的意義,也是無法操作和實施的。試想,四十年代的Chateau Petrus仍令人陶醉,這個「保質期」該如何確定呢? 對於我國進口葡萄酒背標上常標以10年或15年保質期的問題,是因為要滿足國家有關進口衛生檢疫法規的要求:在任何進口食品的標簽上均要標出保質期,對於葡萄酒這個比較特別的商品也不例外。因此進口商就找個最長的標上。其實,這樣的標注是沒有更多實際意義的,由此還可能會產生誤會。一位葡萄酒代理商告訴我,他們曾進過一款1979年份的法國葡萄酒,按國家規定要標注「保質期」。這下可麻煩了,就是按照最長的15年算,也「過期」了,搞得他們很是尷尬和無奈,還遭到不懂葡萄酒客戶的指責。從上面講述我們知道,只有好酒才能陳年,可是,這下好酒到成了「過期」產品。 由此可見,對於紅葡萄酒這個比較特殊的產品,如硬性規定個「保質期」不僅不合理,勢必還會造成誤導。也就是說,紅酒不象麵包,能有個明確的幾天的保質期;也不象中國的白酒,是「放不壞」這樣簡單的概念。但是,如果沒有所謂「保質期」的規定,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確實是一個比較難於判斷和理解的問題,也為其在選擇和飲用時帶來不便。那麼,紅酒應該何時飲用,買來的紅酒是否還需再陳年呢? 應該說,紅酒在其適宜飲用期內飲用都是可接受的。對於絕大多數,一般消費者在市場上可購得的紅葡萄酒,是沒有什麼陳年能力的。從數量上講,大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酒有陳年10年以上的能力。更多的酒在其面市後的一到兩年間飲掉即好,沒有必要再陳年。或是說,其本身的品質決定了其成熟快,退化快,適宜飲用期短,更長的陳年不會使酒質更加柔順美妙,反而會因保存不當或是進入垂老期,使品質更加不濟。典型的象國產的葡萄酒,因品質問題,除個別一兩支酒,其它的葡萄酒基本上都不具備陳年能力。無論有否標注年份,您在市場上買來就喝了事,千萬別想著什麼"陳"上幾年的。 此外,還與個人口味喜好有關。如前面講到,在陳年中,酒的花香與果香味在年輕時更濃重,隨著陳年而遞減。有人偏愛果香花香味重的酒,為迎合這些人的口味,酒廠在釀造時採用不同處理手法,釀出更適宜年輕時飲用的酒。典型的象美國的酒,因此多數的美國酒不需也不能更多的陳年。 另一方面,葡萄酒的生產者也會考慮其酒的陳年對酒質帶來的影響,而將酒在自己的酒窖中,包括在橡木桶中和裝瓶後在酒瓶中,進行必要的陳年。有些地方有稱為晚裝瓶「late bouttling」的習慣。比如西班牙就有這樣的傳統,對於Grand Reserva這一等級的酒,政府要求在橡木桶中陳放三年才裝瓶,在瓶中再放兩年後,才能上市出售。有些酒廠自己規定的陳年時間會更長。所以,常常1989年份的酒,卻可能剛上市不久。這也是為什麼在市場上一般不會見到當年年份的酒,除了Beaujolais的新酒。 通常情況下,越需陳年的酒面世越晚。因此,一般來講,上市以後的酒,即便馬上飲用,其品質也應是可接受的,應是在其適宜飲用期內。 總之,對於絕大多數的紅葡萄酒,在其面市後的一到兩年間飲掉即好,沒有必要再陳年。對於目前北京超市中,賣¥150以上的紅酒,才有必要考慮其是否有陳年的能力和需要。
滿意請採納
⑧ 葡萄酒的保質期,是怎麼回事,國外不是有些葡萄酒是越久越貴,為什麼國內有許多廠家生產的酒都有保質期
紅葡萄酒並不是年份越老就越好。年份是表示當年葡萄酒質量的概念。紅酒也有新鮮型和陳釀型之分,新鮮型一般果香濃郁,如博若萊酒當年即可上市。陳釀型一般酒香濃郁,醇厚,最佳飲用期視不同的酒而不同,一般在5--10年之間。過了15年酒就不好喝了。
winnie:[/b]
紅酒能不能陳年(1)
我認為應該與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是葡萄的品種,象用Cabernet Sauvignon,Pinot Noir等富含單寧的葡萄釀出的酒,比較能夠陳年,好的酒庄/酒廠出品的酒,陳年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不成問題的. 而象Zinfandel等品種,就不太能陳年,上好的酒陳年10年也就到極限了. 另外,如斑竹所說,具有Beaujolais特色的用Gamay所釀新酒適宜當年開瓶飲用,根本就不能陳年.
其二是與葡萄的品質,即葡萄生長採摘的年份有關。如果當年的氣候條件很好,沒有意外災害或病蟲害,那樣葡萄的品質就會很好。相同品種的葡萄,因品質更佳而更能陳年,同樣是波爾多Medoc的酒,因1992,1993等年份的天氣不好,也稱年份不好,其酒陳年個7,8年,也就達到其顛峰了,再放也不會對酒的品質有什麼益處。
其三是與葡萄酒的品質,也就是與其的生產者有關。好的酒庄/酒廠出品的酒的陳年能力通常比一般的酒更具陳年能力。
第一,第二點,可以看成是先天的,第三點可以視為後天的努力。當然,除了葡萄和酒本身,酒的存放條件也很重要。只有存放適當,好酒的陳年才能使其更加完美。
至於,45,46年的酒是否還可飲用,是否還在其巔峰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因為酒確實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在其成長,陳年中,每一年與每一年都可能不一樣。在考慮到上述因素的基礎上,好年份,好酒庄,存儲好的酒,四五十年前的也會有可能是更美的酒。前不久,在英國就有個真實的故事,講幾位銀行的頭頭,因在Petrus餐廳奢侈的消耗了45,46,47年的Petrus及其它,而被炒了魷魚。黃兄是否是看了此文章而又感的。
至於其賣高價,我認為是純粹的市場炒作行為,「物以稀,以名為貴」嗎!梵谷的《向日葵》能在倫敦的索斯比排出天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這個道理。
另外,我國進口葡萄酒背標上常標以10年或15年的保質期,是因為要滿足國家食品衛生法規的要求,在任何進口食品的標簽上均要標出其保質期,而對於葡萄酒這個比較特別的商品也不例外,而15年是目前國家規定的最長的保質期。
最後,我對斑竹的回復有一點點質疑:酒的所謂保質期不一定是5至10年,過了15年的酒,也不一定就不好喝了。否則,胡錦濤同志訪法期間,在參觀Margaux時,酒莊主人就不會拿出1982年的極品請貴客品用了(且被認為仍未達到其巔峰)。
sccdjack[/b]:
留過幾次言,都未成功,終於又可以暢所欲言了。一看留言板,這段時間大家又在談論紅酒的保存時間,我也仔細觀察過,好象貴點的酒,特別是進口紅酒,保質期都在用10年、12年、15年,而國內一般餐酒就有3年、5年的。我也有個疑問?廠家給出的保質期是否真的經過嚴格實驗和計算的,或者是隨便填一個以符合國家規定,起到應付作用。而有的酒給出的年份和出廠日期又有差別,嚴格的說這個保質期期限是管年份還是出廠日期?也許有的酒在裝瓶前就已經儲存過一段時間,但是具體到消費者安全飲用上是不是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而且這個現象還比較普遍。那我們說打個保質期是為了應付國規定,是不是說紅酒行業還有許多行規需要建立?片面之言,多多包涵
frankie[/b]
對於陳年能力這個問題,我補充兩句。
有些地方有這樣的習慣「late bouttling」,就是晚裝瓶。比如西班牙就有這樣的傳統,可能承襲了當地製作波特酒的習慣。我有一支Rioja Grand Reserva,89年份的。在橡木桶中陳年6年才裝瓶,再放4年才能賣,這是西班牙對於Grand Reserva這一等級的要求。所以雖然年份老,卻是上市不久。還有些廠家會讓葡萄酒在橡木桶里放上更長的時間。
winnie[/b]:
關於紅酒是否應該有法規來約定其保質期
我認為操作起來較難實現。問題一是如何定義界定"保質期"這個概念。其次,能否合理地確定「保質期」。
「保質期」從字面上講就是物品能保證質量的期限。眾所周知,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好酒在其陳年的過程中也有個從年輕,到成熟,到巔峰,再到衰落的過程。原則上講,酒在其巔峰期時飲用是最理想的。然而即便是在其衰落期,酒的變化也是漸變的,且也不能絕對地說其就不能飲用了,只是其品質不濟了,或味道不堪入口了,人們自然也就不想再飲用她了。而所謂的「變質」,更多的時候是因為保存不當而造成酒質粗糙或變得酸苦有異味,或是因為發生oaky現象。因此,到底那個時點算是「保質期」,是巔峰期時?還是衰落期中的某一時點?
再者,即使理論上規定,酒在從裝瓶到其要轉為衰落期時的時間是「保質期」,要確定這個時間也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個時間與眾多因素有關:年份, 葡萄品種,釀制工藝,產地,出品人,存放條件等等。雖然有一定規律可循(見前述的文章),但如果要定量的話還是很難的。其中某一個因素變化了,其結果也就會有不同,而常常這種變化的結果是要通過實際品嘗才可最終確定的,並得到一定的預見。也就是說,每支酒,不同年份,視實際情況不同而定。顯然,預先硬性的規定某支酒10年或是20年或是50年,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試想,1900年的Chateau d'Yquem仍然完美,這個「保質期」該如何確定呢?
當然,如果沒有所謂「保質期」的規定,對於葡萄酒知識相對較少的一般消費者來說確實是一個比較難於判斷和理解的問題。也為其在選擇時帶來不便。但是,如果硬性規定個「保質期」勢必也會造成誤導。在法國等傳統葡萄酒國家,也沒有法律的規定,限定葡萄酒所謂的「保質期」,但消費者不會有疑惑,是因為他們有相關的知識,能進行必要的判斷。看來,要讓國人理解明白葡萄酒沒法規定確切的「保質期」,還是待讓人們了解更多的葡萄酒,掌握相關的知識。
⑨ 你知道紅酒為什麼年份越久越珍貴嗎
紅酒就是紅葡萄酒,可以說它是惟一有生命的酒類飲料,在發酵、陳化、裝瓶後仍是活的,依專然會繼續成屬熟、變化,而其他酒類如白蘭地、威士忌一離開橡木桶或其他陳化的木桶後,就不會再成熟變化而定型了。本身就是好酒的紅酒,當然是隔的時間越久越值鍃,像1982年的紅酒,當時只要300元,琭在已經賣到16800元了。不過本身不是好的紅酒,放的時間再閘也沒有。
而且對紅酒而言,有一個特殊的飲用時間,某一年的酒到了某個年份最適合打開來喝,過了這個時間,可能就會適入休眠期,本身再好,喝的話也觴不出好來。所以每年都會出一本專榠的冊子,標明哪些年份的紅酒到了最適合的飲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