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酒杯的拿法圖解
01最常見的紅酒杯拿法是握住杯柄,將杯柄置於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其他手指自然放置。同時,你可以輕搖酒杯,晃動酒液,觀察杯中葡萄酒的顏色和形態。
紅酒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較白酒杯為深,且更為圓胖寬大。主要用於盛載紅葡萄酒和用其製作的雞尾酒。 紅酒杯的主要材質有水晶和玻璃,水晶杯和玻璃杯帶來的香氣與口感會有細微差別,其原因主要是兩者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而造成的。
⑵ 金字塔是怎樣搭成的
在其它領域也有著大量的疑問存在:大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復雜而繁重的工程,在實際動工之前首先必須要進行高度精密的設計與實地丈量規劃,充分考慮到結構、受力、抗震、地基承載力、施工方法等等問題,這就需要作大量復雜的運算。至於上古時代的埃及人在原始條件下究竟是怎樣解決這些繁瑣的問題的呢?迄今為止,眾說紛壇,卻沒有一個真正說得通的。這些問題先不去管它。
其次,所面臨的便是石料的開采問題。怎樣開采呢?大金字塔建造時,鐵器尚未出現①②,即使是青銅器,當時仍屬貴重器具,不大可能廣泛使用於採石。日本學者試驗了一方法,即用金屬鑿子先在石面鑿出連接成點線的小孔,然後打進尖銳的木楔子,再用槌子把金屬碎片嵌入木楔子和石頭中間,使木楔子不易折斷,此後由二人同時從兩側來回敲擊木楔子。當木楔子上部只剩下10厘米時,取下木楔子,換上更粗更長的木槌敲擊,直至岩石產生裂縫。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至今,在阿斯旺採石場上,仍可找到殘留有木楔子痕跡而未切割下來的石料,證明這種試驗方法可能與事實相符。
【①直到在公元前 2000 年時,居住在亞美尼亞山地的基茲溫達部落才發明了一種煉鐵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在公元前 1400 年後才開始傳播開來。②不過呢,公元1837年5月26日,考古學家用炸葯挪開大金字塔南側石壁的兩個石階時,曾在南側星道附近塔壁內側的石縫中,發現鐵片並抽出。發現鐵片的地方,未與任何接縫或開口連接,判斷此鐵片應系修建金字塔的過程中所遺留。該鐵片目前存放於大英博物館。但是,埃及學家認定該鐵片是後人放入的。】
由於吉薩當地不產巨石,所以最緊迫而又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石塊的運輸問題。即使有足夠的人力,也無法把260萬塊最重達50多噸①的巨石運送到工地。用車載?用馬拉?不行!那時的埃及沒有馬,也沒有車。車和馬是公元前16世紀新王朝時期,也就是建築胡夫大金字塔至少1000年以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的(當時甚至沒有套具)。有人認為是用撬板圓木棍運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可是尼羅河流域生長最多的只有棕櫚樹,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熱沙漠中唯一的遮陽材料,古埃及人決不可能大片砍伐。並且棕櫚樹無論是數量,生長速度,還是木質硬度,都遠遠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此外,那時埃及還有些柳木、金合歡樹、無花果樹、灌木叢,然而這些木材不僅不耐壓,數量也大大不夠。而耐壓類的木頭,如雪松或者烏木——它們都能承受重壓或者能用作運輸40噸重的巨石的滾木——必須進口。這種木材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中非進口,其數量那是非常微小的,遠遠不夠用啊!如果巨石確實是從外地運來的,那麼尼羅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羅河東岸的石料不可!也就是說巨石的搬運還不得不用水運法。1980年,埃及吉薩古跡督察長哈瓦斯進行岩心取樣,挖到l00多英尺深時,發現了一個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後來,又有人還發現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沒有滑輪,沒有絞車,沒有足夠先進的起重設備,讓這樣笨重的巨型石塊,下坡、上船、起岸,比陸地撬運還難。何況,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更奇怪的是考古學家至今尚未找到運輸木材的船隻遺骸。這真是一個謎。有學者認為:吉薩當地產一種很特別的黏土,在黏土鋪就的路面上灑水,沉重的石塊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夠反而更加費力。但是,這種方式也存在著種種局限性,比如遇到不適宜灑水的地方就很麻煩了。
【①在大金字塔開始建造的十幾年後,從250公里外亞斯文採石場運來了9塊巨型花崗岩。每一塊的重量都超過50噸,需要200人才能挪動。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際,這9塊花崗岩中的5塊將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頂。】
另一方面,在大金字塔的具體建造方面更是個謎。埃及學者們前前後後大概推出有30種以上的說法,其中大部分學者認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鋪設好了某種形式的傾斜路面。前大英博物館古埃及研究室主任愛德華茲(I.E.S.Edwards)教授,便鐵口直斷道:「古埃及人只有一種將非常重的東西舉起的方法,那便是從平地或想要舉起重量的起點,用泥土和磚塊建造一條斜坡。」牛津大學古埃及學教授約翰·白恩斯(JohnBains)同意愛德華茲的說法,並進一步演繹道:「金字塔越建越高後,斜坡不論長度或寬度都必須逐漸擴大,以維持一定的斜率(大約為1:10),否則便會崩垮。當時建造者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必定蓋了好幾個斜坡才是。」然而,鋪設一條斜率為1:10的道路,直通大金字塔的頂點的話,道路長度至少要4800英尺,而且所需要的磚塊和泥土更為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積為800萬立方米,而金字塔錐體的容積則只有260萬立方米。)傾斜度高於1:10的話,路面會陡到無法搬運重物上坡,但如果傾斜度低於1:10的話,建造坡道的建材量與金字塔之比將更荒謬無稽。而且,一條長達1英里,從地面直通480英尺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如愛德華茲等古埃及學家所建議的,用磚塊和泥土隨便搭建起來。相反地,現代建築家和營建者已經證實,斜坡道必須用比石灰岩等更堅固、高貴的質材建造,否則必垮無疑。斜坡學說顯然不成立。(還有一個問題:建造斜坡用的800萬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後,都到哪裡去了?)後又有學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說,主張當時的人在金字塔的四側,用泥磚做成螺旋狀斜坡,附著於金字塔。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雖然比較少,但是卻無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頂端。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頂端,旋轉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運如此大體積的石塊上坡時,將遭遇到越來越狹窄至最後連轉彎都難以迴旋的地步。不過,這並非螺旋斜坡道說最不通之處。它最難自圓其說的地方還是:由於螺旋道必須加覆於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築家無法檢查金字塔建築本身的精密與准確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須隨時檢查建築的准確性,讓塔的頂點坐落在離開四個基座角落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層石塊都放置於事前設計的位置,才能形成這個方位正確、形體也近乎完美的對稱建築物。後來,還有學者提出將以上兩種理論折衷的推測等等,但是這套理論同樣也不能通過嚴密推理驗證。這些學說均認為運送石材的斜坡是建築在金字塔的外側,可是在實際的考古活動當中,學者們從來沒有找到過在金字塔外側斜坡的遺跡。2007年3月31日,法國建築師讓·皮耶·烏丹提出「由內往外建」的理論,他認為是在大金字塔外牆砌一道外置斜坡,接著再建構一條內部螺旋隧道。然而,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表示,來自埃及、美國和德國的專家認為讓·皮埃爾·烏丹提出的金字塔系由內而外修建的假說缺乏科學依據和實踐基礎。
金字塔的石塊是如何被一塊接一塊的運送上去的呢?由於沒有跡象表明他們使用過絞盤(類似於船舷上用的起錨機)或滑輪之類的工具。可能他們沒有任何起重設備。還有人提出「杠桿說」,但是,青銅是當時古埃及人所能煉的最硬的金屬;而古埃及所產的木材主要只能是棕櫚樹。以上兩者都太軟無法作為杠桿。此外,只要念過一年的機械工程,便會知道由於摩擦力及機動性等問題,用木撬移動重物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木撬理論還存在一個問題:大家都認為石塊是沿坡道移上金字塔的,問題是坡道不能太大,每前進10個單位,石塊才會往上一個單位。這種斜度1比10的坡道長度將會非常長,在其之上拖動木撬顯得非常不切實際。因此,「木撬運石法」的可能性自然也被排除了。要知道,在現代的科技條件下,移動7噸重的巨石需要350匹的馬力,古埃及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是怎麼運送如此眾多巨大的石頭呢?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末以後,真正的答案才開始初見端倪。
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了當時古埃及人所採用過的第一種可能的石塊運送方法:他們在考古遺址中發掘出一件非常神秘的類似搖籃形狀的木造模型製品,從而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提供線索。埃及人的技術的確充滿著革命性:將4個搖籃狀木製品綁在已被切割成立方體的石塊上,形成1個圓形滾輪,這樣有2個滾輪就能讓石塊滾動。這種滾輪運石法不僅僅能適用於斜度1比10的坡道,即使在斜度1比4的陡坡上也能滾動。科學家派瑞在日本和一些工程師合作進行實驗,用滾動方式在1比4的陡坡上僅需木撬搬運法的1/4人力即可。並且實驗還顯示在這樣的陡坡上讓2.5噸的石塊在1分鍾內居然能夠移動15米。
而第二種可能的運送方法則是:1983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地球聚合物研究所工作的法國工業化學家約瑟·大衛杜維斯在他的專著《石頭之書》中提出了驚人的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將破碎的石灰石摻和一種礦物質粘結劑澆鑄而成的①。此理論的依據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發現了一英寸長的人發。之二是他從化學和顯微的角度發現石料中夾有礦物質和氣泡。就採石場的岩石取樣化驗對比得知:天然石塊是不會含有這兩種物質的。他說,他的化驗結果證明,大金字塔的石頭是由石灰石、貝殼混凝、人工澆築出來的。約瑟·大衛杜維斯由此推測,當時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採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即將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這樣,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築出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將塔一層一層加高,這種做法既「省力」又省工。大衛杜維斯還強調說,他研究的五塊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研究埃及古代文物的學者贈送給他的,這些石頭的來源及其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當然,天然石仍舊佔有一定比例,最有可能的真實情況是吉薩金字塔群的石塊既有天然石①也有人造石。
【①吉薩金字塔群是用各種不同的石材建築而成的,其中大量使用了石灰岩,那些粗糙的等級較低的石灰石一般是用來建造塔的核心部分,而那些好的白色的石灰石則用來作外牆和內牆,而一些粉色的花崗岩也經常被用來做內牆裝飾。在白堊時期埃及這片土地還被海水覆蓋著,生活在當時溫暖廣闊的淺海環境中的珊瑚蟲的石灰質分泌物後來形成了石灰岩層。另外,岩漿活動形成的岩漿岩包括花崗岩和玄武岩也在地層中佔有一定的比例,而這兩種岩石也成為金字塔的建築材料。】
辨別天然石灰石和人造石灰石對地質學家們來說一直是個難題。法國國家宇航研究局的吉列斯·胡格教授和美國費城卓克索大學的邁克·巴索姆教授稱,埃及吉薩金字塔的塔體由兩種類型的石頭組成,一種來自採石場,另一種卻是人工製造。兩位教授用X光、等離子體焰炬和電子顯微鏡對采自金字塔的碎片和附近採石場的石頭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了「不會產生自然結晶的快速化學反應的痕跡……這種化學反應不能證明金字塔所有的石頭是否是來自採石場,但是說它們是象混凝土一樣澆鑄而成卻很有說服力」。兩位教授認為,只有在金字塔的高層,工匠們才使用了混凝土法。大金字塔共使用了260萬塊石塊,其中重達10噸或10噸以上的巨石是天然的。他們認為約瑟·大衛杜維斯的理論是正確的,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軟石灰石采自吉薩高原南側的潮濕地帶,然後在巨大的池子中引入尼羅河水對它們進行溶解,最終成為稀薄的泥漿。工匠們在泥漿中混入了爐灰和鹽,進行脫水處理後,留下的是一種潮濕的粘土狀混合物。這種「混凝土」被運往工地,裝入木製的模具中,幾天後完全變硬。持「混凝土說」的人還指出,金字塔所用石塊的密度也存在差別,一般是底部充實而頂部多孔,這和老式的水泥石塊非常相似。如果埃及政府允許他們獲取更多的樣品,他們可以最終證明「混凝土說」是否正確無誤。
不過,也有人懷疑人造石說,主要有3個理由:1、既然吉薩地區本地就產石料,為何還要費時費力造那麼多人造石呢?對於這個問題,答案也很簡單:一是因為吉薩地區所產石料大小達不到建造金字塔所需的要求,二是因為上文已提到化整為零地先將人造石原料運上高高的在建中的金字塔上再來造石比直接搬運巨石要省力省工多了。2、這種方法雖解決了搬運難題,可是從破碎的石料中並未發現類似鋼筋的材料,這種「混凝土」石塊又是如何解決張力問題的?3、金字塔所用的石塊形狀各異,這說明根本就沒有使用過模具。對於後面兩個問題至今無人能夠作出令人滿意的解答。
⑶ 金字塔是怎麼搭的
據說∶金字塔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是歷史上的第一個超越時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時代太遠太遠,引起了我們理所當然的驚訝和懷疑. 把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 相當困難的,他們在沒有水平儀,沒有動力設備,沒有現代化 測量手段的情況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測和施工。它的四條底邊相差不到20厘米,誤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東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僅l.27厘米,誤差率不到萬分之…,它的東西軸和南北鈾的力位誤差,也不超過5弧秒,他們沒有「尺」,僅會用胳臂作丈量單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約等於155公尺),怎麼能把塔建得這樣精確?真叫人大惑不解!
為了確保金字塔萬古長存設計者還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顆鐵釘,因為,木質易腐,鐵質易銹,都是堅固的隱患.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卻拼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
怎樣把石塊一層層壘上去,更是一個引人猜想的神秘課題 有人說是運用一種木製船形工具,利用杠桿原理,將巨石逐步舉高,一層一層壘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幾噸,幾十噸,乃至l00多噸的支架、繩索從何而來? 有人說是運用填沙法,沿著塔基填沙.沙圍隨著塔基升高,充當腳子袈,塔成之後,清除沙子. 現在,讓我們來做一道數學題 埃及金寧塔是一個下方上尖的方錐體,高l46米.塔基呈正方形,邊長230米,問∶它的體積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圍圍上沙子,形成一個可以運送石塊的斜坡,斜坡的角度為30或25度,那麼,它的底邊將各是多少米?設∶它們的高度也是146米,各需多少方沙子? 這樣多的沙子從哪裡來?而且,先填後毀運輸量還要增加一倍. 有人說是運用填鹽法,方法同上,用後,只需用水將之溶解,無需搬走,但是,這么多的鹽比沙於更不易得.何況,一揚暴雨,就會溶掉整個鹽坡. 有人認為是運用尼羅河泥磚砌成盤旋斜道,逐層止升,其結果與沙坡相近,只是,泥磚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罷了。
⑷ 金字塔是如何搭建
經過粗略估算,修建大金字塔需要500萬噸石頭,需求量雖然龐大,但吉薩附近就可以供應大部分。採石場在金字塔建築地點南面,約有1500名採石工人在那裡工作。由於銅是古埃及人當時掌握的最硬的金屬,因此每名採石工人會配有一把銅制鑿刀。他們用銅鑿刀將巨石鑿開小孔,打入木楔,並在上面澆水,木楔浸水膨脹的力量就可以將石塊脹裂。但銅鑿刀敲擊數十下後就會變鈍,因此需要另一組人用火將鈍鑿軟化,磨利後過水降溫,以便石匠們再次使用。
每塊開採下來的石頭的重量都超過了1噸,有的甚至重達兩噸半,如何運輸是大問題。吉薩當地產一種很特別的黏土,在黏土鋪就的路面上灑水,沉重的石塊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夠反而更加費力。在不適宜灑水的地方,工將匠們就在路面上鋪圓木,讓巨石在圓木上滾動前進。
巨型石塊集中到金字塔現場後,就由專門的石匠切削加工,並根據每塊石頭上標注的記號嵌入應該放置的地方。他們僅使用簡單的三角板和鉛錘,就可以把每塊石頭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塊之間銜接緊密,如同用水泥粘合一樣,甚至在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侵蝕後仍然屹立不倒,直到現在,人們也很難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金字塔一共建造了20年,雛形逐漸顯現的時候,已經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這時候就需要建造長長的坡道,以便工人把石塊繼續運到高處。勞工們使用吉薩天然的沙土,用礦石膏和灰泥黏合,堆成長長的斜面,將巨石拉上金字塔。考古學家估計,斜坡的長高比例大約在10:1,這是保證運輸方便和使用最少建築斜坡材料的最佳比例。但當金字塔逐漸變高,這種長長的斜坡就不能適用,因為如此計算,通往塔頂的斜坡長度將達到驚人的4800英尺,所需的建築材料也將是大金字塔的三倍之多。因此在最後的加高工程中,建築師們會選擇建造較省材料的螺旋型坡道。
盡管吉薩當地就出產大理石,但以大金字塔的體積來說,僅憑手工製作200多萬塊的巨型石塊,仍然是項巨大的挑戰。古埃及人究竟如何在建造期限內找到數量如此之巨的石材,一直是未解之謎。後人在金字塔南面找到的線索,為這個疑問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距離地面30英尺處有個開口,是19世紀的探險家使用炸葯炸開的,這里是唯一能看到金字塔內部的地方。可以看到,里層的石頭比外表看到的粗糙許多,而且都由大小不一的石塊組成,有些甚至小如瓦礫。也就是說,在金字塔整齊的外層石塊和內層墓室之間,填充進了不合規格的石料。這也許就是古埃及人加快建造速度的方法。
隨著金字塔不斷長高,建築師必須考慮金字塔內部墓室的安排,並預留出通往墓室的廊道。胡夫金字塔內部有三個墓室,第一個在修建地基的時候就開始建造,因為它深入地下600英尺。第二個在金字塔內部約100英尺高的地方,就是所謂的「王後墓室」,自發掘以來便空無一物。公元前2474年,第三個——最高也是最重要的——陵墓開始動工,這將是胡夫王最後的安息之所。通向墓室的大廊道也同時開始搭建。大廊道全長達153英尺,內壁使用巨型的磨光石灰岩板緊密接合。
大金字塔開始建造後的十幾年,一艘駁船載來了一些來自250公里外亞斯文採石場的特別貨物:9塊巨型花岡岩。每一塊的重量超過50噸,需要200人才能挪動。在建造大金字塔的數百萬石塊中,它們是最重要的。神聖的墓室是金字塔的中心,必須加強保護。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際,這9塊花岡岩將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頂。建築師會在每塊花岡岩上用紅赫石畫上中線,以便將巨石置中對齊。但如此巨大的重量如何平均分配?巨石的體積和重量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直接摞放,花崗岩就會破裂。最後,為了分散層疊巨石之間的巨大壓力,建築師在每層花崗岩之間都墊上了三角形的楔子,使重量往外分散而非向下壓。九塊岩石最終使用了五塊,並留出了之間的四個空隙。這些空隙高3.5英尺,可以讓人爬行通過。因此當時參與建造金字塔的勞工們得以在空隙間的牆壁上留下了一些塗鴉,隨手拼出的一些人名,有的地方還能看到紅赫石描出的參考線。
當大金字塔建造至約100米高時,最後三分之一高度的材料已經無法從主斜坡運送,因此建築師們倚大金字塔,修建了一條螺旋而上的「盤山」坡道,以避免加高主坡的額外龐大工程。四棱錐體形狀的頂石的處理和搬運比其它石塊都謹慎,因為它的側邊非常光滑,於是石匠專門在下方做了個向外突出的石栓,工人們旋轉石塊,就可以讓石栓與下方石塊的溝槽契合,將頂石固定。
頂石放好後,金字塔實際已經搭建完成,但外部塔身仍然需要最後的修整。外圍的螺旋坡道需要撤除,並加上斜面的石板,使金字塔的外表光滑平整。當大金字塔最終完成時,四面已經磨平打光,在陽光的照射下看來非常炫目,與我們今日所見的金字塔非常不同。而現在看到的金字塔已經沒有了外圍的斜面石塊——因為中世紀建造開羅城的時候,這些石塊被取走,作了建築材料。
公元前2460年,不朽的墳墓建成。大金字塔東邊的一條大石子路通往位於尼羅河邊的一座廟宇。那裡將作為胡夫法老遺體的暫放之處。法老的木乃伊轉移到金字塔內部後,根據古埃及的禮俗,會先放在地下墓室,隨後移至第二層墓室,最後才將棺木移到第三個墓室,放進石棺。
⑸ 如何搭建金字塔
到現在為止科學家還無能為力!沒有人知道金字塔是如何搭建。
第2章——金字塔的建造方式之謎
在其它領域也有著大量的疑問存在:大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復雜而繁重的工程,在實際動工之前首先必須要進行高度精密的設計與實地丈量規劃,充分考慮到結構、受力、抗震、地基承載力、施工方法等等問題,這就需要作大量復雜的運算。至於上古時代的埃及人在原始條件下究竟是怎樣解決這些繁瑣的問題的呢?迄今為止,眾說紛壇,卻沒有一個真正說得通的。這些問題先不去管它。
其次,所面臨的便是石料的開采問題。怎樣開采呢?大金字塔建造時,鐵器尚未出現①②,即使是青銅器,當時仍屬貴重器具,不大可能廣泛使用於採石。日本學者試驗了一方法,即用金屬鑿子先在石面鑿出連接成點線的小孔,然後打進尖銳的木楔子,再用槌子把金屬碎片嵌入木楔子和石頭中間,使木楔子不易折斷,此後由二人同時從兩側來回敲擊木楔子。當木楔子上部只剩下10厘米時,取下木楔子,換上更粗更長的木槌敲擊,直至岩石產生裂縫。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至今,在阿斯旺採石場上,仍可找到殘留有木楔子痕跡而未切割下來的石料,證明這種試驗方法可能與事實相符。
【①直到在公元前 2000 年時,居住在亞美尼亞山地的基茲溫達部落才發明了一種煉鐵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在公元前 1400 年後才開始傳播開來。②不過呢,公元1837年5月26日,考古學家用炸葯挪開大金字塔南側石壁的兩個石階時,曾在南側星道附近塔壁內側的石縫中,發現鐵片並抽出。發現鐵片的地方,未與任何接縫或開口連接,判斷此鐵片應系修建金字塔的過程中所遺留。該鐵片目前存放於大英博物館。但是,埃及學家認定該鐵片是後人放入的。】
由於吉薩當地不產巨石,所以最緊迫而又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石塊的運輸問題。即使有足夠的人力,也無法把260萬塊最重達50多噸①的巨石運送到工地。用車載?用馬拉?不行!那時的埃及沒有馬,也沒有車。車和馬是公元前16世紀新王朝時期,也就是建築胡夫大金字塔至少1000年以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的(當時甚至沒有套具)。有人認為是用撬板圓木棍運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可是尼羅河流域生長最多的只有棕櫚樹,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熱沙漠中唯一的遮陽材料,古埃及人決不可能大片砍伐。並且棕櫚樹無論是數量,生長速度,還是木質硬度,都遠遠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此外,那時埃及還有些柳木、金合歡樹、無花果樹、灌木叢,然而這些木材不僅不耐壓,數量也大大不夠。而耐壓類的木頭,如雪松或者烏木——它們都能承受重壓或者能用作運輸40噸重的巨石的滾木——必須進口。這種木材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中非進口,其數量那是非常微小的,遠遠不夠用啊!如果巨石確實是從外地運來的,那麼尼羅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羅河東岸的石料不可!也就是說巨石的搬運還不得不用水運法。1980年,埃及吉薩古跡督察長哈瓦斯進行岩心取樣,挖到l00多英尺深時,發現了一個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後來,又有人還發現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沒有滑輪,沒有絞車,沒有足夠先進的起重設備,讓這樣笨重的巨型石塊,下坡、上船、起岸,比陸地撬運還難。何況,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更奇怪的是考古學家至今尚未找到運輸木材的船隻遺骸。這真是一個謎。有學者認為:吉薩當地產一種很特別的黏土,在黏土鋪就的路面上灑水,沉重的石塊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夠反而更加費力。但是,這種方式也存在著種種局限性,比如遇到不適宜灑水的地方就很麻煩了。
【①在大金字塔開始建造的十幾年後,從250公里外亞斯文採石場運來了9塊巨型花崗岩。每一塊的重量都超過50噸,需要200人才能挪動。在法老的墓室完工之際,這9塊花崗岩中的5塊將用以建造墓室上方的屋頂。】
另一方面,在大金字塔的具體建造方面更是個謎。埃及學者們前前後後大概推出有30種以上的說法,其中大部分學者認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鋪設好了某種形式的傾斜路面。前大英博物館古埃及研究室主任愛德華茲(I.E.S.Edwards)教授,便鐵口直斷道:「古埃及人只有一種將非常重的東西舉起的方法,那便是從平地或想要舉起重量的起點,用泥土和磚塊建造一條斜坡。」牛津大學古埃及學教授約翰?白恩斯(JohnBains)同意愛德華茲的說法,並進一步演繹道:「金字塔越建越高後,斜坡不論長度或寬度都必須逐漸擴大,以維持一定的斜率(大約為1:10),否則便會崩垮。當時建造者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必定蓋了好幾個斜坡才是。」然而,鋪設一條斜率為1:10的道路,直通大金字塔的頂點的話,道路長度至少要4800英尺,而且所需要的磚塊和泥土更為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積為800萬立方米,而金字塔錐體的容積則只有260萬立方米。)傾斜度高於1:10的話,路面會陡到無法搬運重物上坡,但如果傾斜度低於1:10的話,建造坡道的建材量與金字塔之比將更荒謬無稽。而且,一條長達1英里,從地面直通480英尺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如愛德華茲等古埃及學家所建議的,用磚塊和泥土隨便搭建起來。相反地,現代建築家和營建者已經證實,斜坡道必須用比石灰岩等更堅固、高貴的質材建造,否則必垮無疑。斜坡學說顯然不成立。(還有一個問題:建造斜坡用的800萬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後,都到哪裡去了?)後又有學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說,主張當時的人在金字塔的四側,用泥磚做成螺旋狀斜坡,附著於金字塔。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雖然比較少,但是卻無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頂端。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頂端,旋轉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運如此大體積的石塊上坡時,將遭遇到越來越狹窄至最後連轉彎都難以迴旋的地步。不過,這並非螺旋斜坡道說最不通之處。它最難自圓其說的地方還是:由於螺旋道必須加覆於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築家無法檢查金字塔建築本身的精密與准確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須隨時檢查建築的准確性,讓塔的頂點坐落在離開四個基座角落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層石塊都放置於事前設計的位置,才能形成這個方位正確、形體也近乎完美的對稱建築物。後來,還有學者提出將以上兩種理論折衷的推測等等,但是這套理論同樣也不能通過嚴密推理驗證。這些學說均認為運送石材的斜坡是建築在金字塔的外側,可是在實際的考古活動當中,學者們從來沒有找到過在金字塔外側斜坡的遺跡。2007年3月31日,法國建築師讓?皮耶?烏丹提出「由內往外建」的理論,他認為是在大金字塔外牆砌一道外置斜坡,接著再建構一條內部螺旋隧道。然而,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表示,來自埃及、美國和德國的專家認為讓?皮埃爾?烏丹提出的金字塔系由內而外修建的假說缺乏科學依據和實踐基礎。
金字塔的石塊是如何被一塊接一塊的運送上去的呢?由於沒有跡象表明他們使用過絞盤(類似於船舷上用的起錨機)或滑輪之類的工具。可能他們沒有任何起重設備。還有人提出「杠桿說」,但是,青銅是當時古埃及人所能煉的最硬的金屬;而古埃及所產的木材主要只能是棕櫚樹。以上兩者都太軟無法作為杠桿。此外,只要念過一年的機械工程,便會知道由於摩擦力及機動性等問題,用木撬移動重物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木撬理論還存在一個問題:大家都認為石塊是沿坡道移上金字塔的,問題是坡道不能太大,每前進10個單位,石塊才會往上一個單位。這種斜度1比10的坡道長度將會非常長,在其之上拖動木撬顯得非常不切實際。因此,「木撬運石法」的可能性自然也被排除了。要知道,在現代的科技條件下,移動7噸重的巨石需要350匹的馬力,古埃及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是怎麼運送如此眾多巨大的石頭呢?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末以後,真正的答案才開始初見端倪。
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了當時古埃及人所採用過的第一種可能的石塊運送方法:他們在考古遺址中發掘出一件非常神秘的類似搖籃形狀的木造模型製品,從而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提供線索。埃及人的技術的確充滿著革命性:將4個搖籃狀木製品綁在已被切割成立方體的石塊上,形成1個圓形滾輪,這樣有2個滾輪就能讓石塊滾動。這種滾輪運石法不僅僅能適用於斜度1比10的坡道,即使在斜度1比4的陡坡上也能滾動。科學家派瑞在日本和一些工程師合作進行實驗,用滾動方式在1比4的陡坡上僅需木撬搬運法的1/4人力即可。並且實驗還顯示在這樣的陡坡上讓2.5噸的石塊在1分鍾內居然能夠移動15米。
而第二種可能的運送方法則是:1983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地球聚合物研究所工作的法國工業化學家約瑟?大衛杜維斯在他的專著《石頭之書》中提出了驚人的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將破碎的石灰石摻和一種礦物質粘結劑澆鑄而成的①。此理論的依據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發現了一英寸長的人發。之二是他從化學和顯微的角度發現石料中夾有礦物質和氣泡。就採石場的岩石取樣化驗對比得知:天然石塊是不會含有這兩種物質的。他說,他的化驗結果證明,大金字塔的石頭是由石灰石、貝殼混凝、人工澆築出來的。約瑟?大衛杜維斯由此推測,當時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採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即將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這樣,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築出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將塔一層一層加高,這種做法既「省力」又省工。大衛杜維斯還強調說,他研究的五塊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研究埃及古代文物的學者贈送給他的,這些石頭的來源及其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當然,天然石仍舊佔有一定比例,最有可能的真實情況是吉薩金字塔群的石塊既有天然石①也有人造石。
【①吉薩金字塔群是用各種不同的石材建築而成的,其中大量使用了石灰岩,那些粗糙的等級較低的石灰石一般是用來建造塔的核心部分,而那些好的白色的石灰石則用來作外牆和內牆,而一些粉色的花崗岩也經常被用來做內牆裝飾。在白堊時期埃及這片土地還被海水覆蓋著,生活在當時溫暖廣闊的淺海環境中的珊瑚蟲的石灰質分泌物後來形成了石灰岩層。另外,岩漿活動形成的岩漿岩包括花崗岩和玄武岩也在地層中佔有一定的比例,而這兩種岩石也成為金字塔的建築材料。】
辨別天然石灰石和人造石灰石對地質學家們來說一直是個難題。法國國家宇航研究局的吉列斯?胡格教授和美國費城卓克索大學的邁克?巴索姆教授稱,埃及吉薩金字塔的塔體由兩種類型的石頭組成,一種來自採石場,另一種卻是人工製造。兩位教授用X光、等離子體焰炬和電子顯微鏡對采自金字塔的碎片和附近採石場的石頭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了「不會產生自然結晶的快速化學反應的痕跡……這種化學反應不能證明金字塔所有的石頭是否是來自採石場,但是說它們是象混凝土一樣澆鑄而成卻很有說服力」。兩位教授認為,只有在金字塔的高層,工匠們才使用了混凝土法。大金字塔共使用了260萬塊石塊,其中重達10噸或10噸以上的巨石是天然的。他們認為約瑟?大衛杜維斯的理論是正確的,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軟石灰石采自吉薩高原南側的潮濕地帶,然後在巨大的池子中引入尼羅河水對它們進行溶解,最終成為稀薄的泥漿。工匠們在泥漿中混入了爐灰和鹽,進行脫水處理後,留下的是一種潮濕的粘土狀混合物。這種「混凝土」被運往工地,裝入木製的模具中,幾天後完全變硬。持「混凝土說」的人還指出,金字塔所用石塊的密度也存在差別,一般是底部充實而頂部多孔,這和老式的水泥石塊非常相似。如果埃及政府允許他們獲取更多的樣品,他們可以最終證明「混凝土說」是否正確無誤。
⑹ 紅酒杯金字塔要多少個杯子
看要擺復多少層了。最常見的制正方形底座金字塔酒杯,層數和需要的數量關系是:
3層:1+4+9=14
4層:1+4+9+16=30
5層:1+4+9+16+25=55
6層:1+4+9+16+25+36=91
。。。
n層:12(平方,余同)+22+32+。。。+n2
⑺ 香檳塔怎麼搭
香檳塔的擺放
1、擺放香檳塔的平面基礎很重要。
一般的香檳塔都擺在桌子上。桌子是否穩固是最重要的問題。對桌子的要求是:桌子面不能高低不平,四腿一定穩固。許多飯店都是臨時搭婚禮舞台,用多塊的舞台拼湊而成。由於舞台的長期使用,難免會出現不穩固的情況。如果香檳塔的桌子擺在舞台上,新人還要檢查兩塊舞台交接的地方,兩塊舞台不能由於踩動發生撞擊,而桌子也不能擺在兩塊舞台之間。那樣香檳塔會同樣不穩。
2、對香檳酒杯也有一定的要求。(紅酒杯不行)
香檳酒杯的大小,高低非常重要。往往飯店的酒杯不是一次進貨,很容易發生兩批的酒杯不一樣大或不一樣高,而香檳塔對酒杯的要求比較高,相差一毫米都不行。擺放酒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求所有的酒杯必須緊*在一起,中間不能抽出任何一個酒杯。新人要求飯店選擇酒杯的時候,一定要提出此要求。最重要的提示,紅酒杯不可以用做擺香檳塔,因為那種酒杯之間的接觸面積小,擺出來瘦高瘦高的,不穩固,酒也流不進下面的酒杯里。
3、擺香檳塔的位置也很重要。
香檳塔一定要擺在人們不經常走動的舞台的一側。在婚禮儀式前,一定要防止由於人員來回走動而增加危險。特別是避免小孩子在跑鬧中碰倒。在婚禮儀式中,也要防止上台走動的人員,如證婚人,父母等,特別是禮儀小姐(拿托盤)不小心碰倒。
4、如果舞台足夠大,最好把香檳塔擺在舞台上面的一側,這樣就減少了一些碰撞的危險。
5、香檳塔擺放的不要過高,應該以新人的身高為標准。如果太高,新人要抬起手倒香檳,感覺很累,而且過高肯定增加倒塌的危險性。香檳塔4---5層最佳
⑻ 搭金字塔形紙牌塔教程
宏勝資源網裡面有教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