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的紅酒好還是德國的紅酒~
呵呵,看個人,我喝都是法國的,最近喝的是法國的摩寧諾葡萄酒,比較喜歡他們的小魔系列,特別適合女人喝。
㈡ 去德國買紅酒怎麼帶
飛機能托運,只要不超過托運重量就沒問題
留好發票
到國內算稅
不知道你貨值多少
超出免稅金額的話需要繳納關稅
百分之四十多
㈢ 同樣是紅酒,為什麼進口和國產這么大差別
進口紅酒,特別是舊世界國家的紅酒與國產紅酒在產業鏈不同,造成很多差距。舊世界國家(法國、義大利、德國)他們葡萄酒的產業鏈大都是統一的,從葡萄樹的種植、管理、採摘、釀造都是在同一的酒庄完成,追求的利益是「品質」。國產紅酒的產業鏈是分開的,農民種葡萄,紅酒廠家收購葡萄酒釀酒,他們追求的利益是分開的,不統一。果農追求產量,廠家追求「質量」。
進口紅酒和國產紅酒的區別如下:
法律不同
以法國為首的舊世界國家葡萄酒生產過程執行的是法律標准,國產紅酒執行的是行業標准。
世界上各知名紅酒生產國早已有嚴格而詳盡的有關紅酒的法律條文,從葡萄品種的選擇、種植的方式、採摘到釀造方式以及陳釀方式等過程中都有嚴格法律約束。例如法國在1935年通過了大量關於葡萄酒質量控制的法律。這些法律建立了一個原產地控制命名系統,並由一專門的監督委員會(原產地命名控制管理局)來管理。因此法國擁有了一個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命名系統,以及最嚴格的關於葡萄酒製作和生產的法律。
我國現在在葡萄酒管理機制上還十分的不足,2004年中國出台了《中國葡萄酒技術規范》,規定本身就與國外有很大差距,而且一直沒有落實到企業執行,企業基本上是處於無序化生產狀態。在2008年1月1日起才開始實施的強制性葡萄酒新國家標准,我國葡萄酒行業的國際化之路依然漫長。
葡萄原料不同
葡萄酒是種出來的。
釀制紅酒的葡萄原料決定著紅酒的質量,好的葡萄是釀造好的紅酒的基本前提。國產紅酒與進口紅酒在原料上的差異,是導致其內在品質差距的直接原因,其中的根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葡萄園的環境不同
我國的葡萄種植起步晚,而且在葡萄種植地區的選擇上沒有其它國家那麼講究。葡萄的種植除了我們平時注意的光照時間和降水量,還有一個對葡萄酒質量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地質環境。沒有豐富的礦物質,或者說在地下2-3 米以後沒有充足的鈣,及一些其它的對葡萄樹有益的礦物質來滋養葡萄樹,即使國內葡萄樹的年齡逐漸起來了,但是質量還是難以提高。國外的老葡萄樹之所以釀出來的酒好,是因為老的葡萄樹樹根扎的深,而且有豐富的礦物質的地區產出的酒往往等級很高,質量很好。國內這方面的管理和檢測基本是空白。
(2)葡萄園的管理方式不同
在我國,由於土地國有政策,土地大都分散在農民手中,釀制葡萄酒所需的大量葡萄原料只能夠由果農分散種植,在收獲的季節由各釀酒公司負責收購。由於果農的分散種植,難以實現真正的統一管理,果農們總會按照各自的方式管理,不斷地澆水,葡萄根會橫向發展,吸水較多,而吸取的養分較少,化肥、農葯無限定,採摘時間也與品質無關。這必然導致葡萄原料的質量參差不齊,而且絕大多數果農的栽培管理經驗都很有限,部分人還有抗拒西方釀酒葡萄的栽培方式的心理,這樣葡萄的質量很難得到保障。
在進口紅酒的生產國家中,雖然新舊世界的管理方式會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他們的大片葡萄園都能夠統一管理,幾十公頃或幾百公頃的葡萄園可以由釀酒師確定何時採收。釀酒葡萄的種植在歐洲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在新世界國家也有數百年的歷史,而且新世界國家最初的葡萄栽培種植均是從舊世界的歐洲引進的,所以進口紅酒的葡萄原料的生產者們至少都有基本的釀酒葡萄的栽培觀念。除大災時國家允許使用規定的農**種外(當年不產正牌酒),基本不使用化肥及農葯。
(3)葡萄樹不同
葡萄酒樹一生中最優質的葡萄果實產自其30—50年的樹齡段,而在我國的土地制度和經濟發展條件下,如果過去有果農堅持在自己賴以活命的土地上載種30年的釀酒葡萄樹的話,那簡直是個奇跡(只有幾十或數百棵樹的小小園子不算在內,也不影響到果農的活命)。 葡萄的樹齡是影響葡萄酒品質的重要條件,而這一條正是我國釀酒葡萄的「軟肋」。我國葡萄酒業的大發展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可見我國的釀酒葡萄大部分是新生代,少有三十年以上樹齡的。這與新世界葡萄園也無法相比。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或有改觀,但現在差距明顯。
釀造技術不同
我們國家的釀酒技術最初都是從先進的紅酒生產國引進的,特別是近十年來才開始進入葡萄酒生產的企業,但是硬體設備引進比較容易,自己釀酒人員的軟實力卻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提高的。
大多數的進口葡萄酒生產者,由於受他們所處的葡萄酒文化環境的影響,在釀酒理念以及釀酒人才的實力方面要比國產葡萄酒生產者先進很多。尤其是在舊世界的庄園,或是新世界中比較尊重傳統的酒園。
國產酒大都是用同樣的工業化方式生產,很少的一部分高端酒會仿照舊世界國家的較傳統的釀造方式,99%的酒不經橡木桶陳釀,更無窖藏,裝瓶後立即上市。
由於國產葡萄含糖度在15~18度左右(不符合釀酒需要的25~30度規定),所以國內所有的原汁都採用加蔗糖發酵(失去天然性);同時國內為降低原酒成本,一般要加50%以上的食用葡萄汁混合發酵,所產原酒與國外有本質不同,完全失去了葡萄酒天然性及應有的功能。一些企業更是在原酒中人工加入酒精,這樣就會在酒里留下雜醇,所以喝完以後容易上頭。
又如進口的冰酒,所用的葡萄是自然冰凍的,整個釀造工藝都是控制在零下8度以下。而國產的冰酒所用的葡萄多是人工冰凍的。
文化底蘊不同
比較知名的生產葡萄酒的國家,都有悠久的釀酒歷史可以記載史冊,特別是舊世界國家。例如法國有連續一千多年的釀酒歷史,義大利則更長一些。經過歷史沉澱所形成的葡萄酒文化已經深入了每個種植者、釀造者以及飲用者的思想底層。很多釀酒者把釀出的美酒得到人們的肯定作為他最大的榮耀,賺錢是其次。
國產葡萄酒差距的根源就在於此,釀酒的態度和敬業精神。正如為了賺錢可以加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等。這種精神的樹立需要以葡萄酒文化廣泛推廣作為基礎。
我國在歷史上雖然也有葡萄酒的記載,且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但是沒有能夠傳承至今,更沒有形成自己的葡萄酒文化。我國近代的葡萄酒生產起於1892年張裕的創立,但普通人民大眾開始對葡萄酒有所了解是改革開放以後的近20多年。到現在,雖然葡萄酒的身影到處可見,但絕大多數的人們對葡萄酒的認識還很膚淺。
葡萄酒多樣性
進口紅酒的釀酒葡萄不僅有我們常見的品種,還包括美國的Zinfandel、西班牙的Tempranillo、阿根廷的Malbec等別具特色的品種,釀出的葡萄酒也地北天南風格各異。而國產紅酒絕大多數都是以赤霞珠和梅洛為主要原料,葡萄酒的味道自然也就單一。
如果說品種的差異可以通過品種的引進來彌補,那麼葡萄原產地的差異就是國產酒與進口酒無法相比的。以法國紅酒為例。法國有十大產區,每個產區里又有若干個小產區,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澳大利亞等葡萄酒生產國也有自己各有特點的產區,如果再加上葡萄品種、年份、酒庄,甚至釀酒師上的差別,葡萄酒的多樣性程度由此可見。
價格不同
國產紅酒的低端價位是50元或60元以下,低端紅酒市場一直是國產紅酒賴以生存的根基。200元到500元是國產紅酒和進口紅酒產品都密集的價區,進口紅酒的價位從幾十元到幾千甚至幾萬元,跨度非常大。進口紅酒的中檔產品,大抵相當國產紅酒的高端產品。進口紅酒的高端幾乎是國產紅酒無法高攀的。再有,因為關稅、長途運費以及保存等費用,進口紅酒價格普遍偏高是不可避免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細節方面也順便做個比較:
1.年份
進口葡萄酒:酒瓶上標有的年份指的是葡萄收成的年份,每一年收成的葡萄是有限的,所以釀的酒也是有限的。如果這一年的葡萄酒都賣完了,那麼就再也買不到這款酒了。
國產葡萄酒:很多國產葡萄酒上標有的年份已經和葡萄酒的名稱成為一體的了,例如**1992,表示這瓶酒的名字就是**1992,而不是1992年採摘的葡萄,有的僅僅是葡萄酒營銷的一個概念。
2.瓶塞不同
進口葡萄酒:一般用天然木塞,聚合塞在舊世界葡萄酒使用很少,即使使用一般也是超細橡木聚合塞,聚合塞在法國BOUJOULAIS產區更被法律禁止使用,在新世界葡萄酒中聚合塞的用量也很少,常用於一些速飲酒,其壽命不超過9個月。
國產葡萄酒:在國內葡萄酒聚合塞其使用量達到80%以上,而且基本是粗顆粒聚合塞,主要原因還是在成本低廉。但是這種酒塞對葡萄酒的破壞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3.國產紅酒與進口紅酒的條碼不同:
你可以看酒瓶上的商品條形碼,如果是69開頭就是國產紅酒,不是的就是進口紅酒。
總之,進口紅酒與國產紅酒在產業鏈上的區別,造成它們之間有巨大的區別。
㈣ 德國 紅酒文化,精髓
德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紅酒,在中上階層,紅酒比啤酒更受歡迎。由於氣候條件,南德地區,尤其是斯圖加特地區是德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德國的紅葡萄就丹寧味較輕於法國紅葡萄酒,更易初嘗者入口。個人認為德國紅酒更適合中國菜餚,尤其是配川菜和魯菜等味道濃厚的菜品。白葡萄酒的質量相當優秀,好的冰酒口味相當不俗。
很多德國知識份子和商業人士更喜歡在晚間小酌一杯紅酒,我發現很多德國高階人士更崇尚義大利式的風范。當然法國的香檳也是很受歡迎,不過不是每人每天都要喝的。
真的想對紅酒有認識,是要下一定苦功的,而且投資不菲。看了幾本書就能成為紅酒行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通過實踐,真身體驗才行。
㈤ 德國葡萄酒的品牌
德國最出名的是高精尖的機械類產品,這與德國人的嚴謹作風是分不開的。他們白天一絲不苟地工作,到了晚上則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德國啤酒和香腸因此聞名遐爾。而德國葡萄酒的優秀也是讓世人無法忽視的,雷司令更是個中翹楚。 雷司令已經成為了德國葡萄種植業的一面旗幟,它對於德國葡萄酒的世界形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非任何其它葡萄品種可比。不同性質的土壤確保了德國雷司令葡萄口味豐富,魅力誘人。全球65%的雷司令葡萄是在德國種植的,說德國是雷司令的故鄉,自然是當之無愧的。
雷司令是個晚熟的白葡萄品種,漫長的成熟期造就了馥郁的香氣,釀造的酒體柔和,帶金銀花、蘋果和桃子的花香,雷司令獨特的香氣使無論葡萄酒資深玩家或是初次接觸雷司令者都能印象深刻。
雷司令葡萄釀造的酒風格多樣,從干酒到甜酒,從優質酒、貴腐型酒到頂級冰酒,各種級別都能釀造。
雷司令由於其得天獨厚的酸甜平衡特性,使其在配菜方面也有廣泛的適應性。適合和海鮮、豬肉類搭配,甚至與較難配酒的泰國菜和中餐也能表現卓越。年輕的、清香的雷司令葡萄酒,從干酒到甜酒,都相當適宜於在夏天飲用。干或者是半乾的酒特別適宜於作為魚、肉和亞洲菜餚的佐餐酒。晚摘的甜型酒或是顆粒精選的甜型酒最宜搭配甜點。 ?德國葡萄酒的釀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年。那時羅馬人佔領了日耳曼領土的一部分,就是現代德國的西南部,羅馬殖民者就在這塊土地上開始釀造葡萄酒。釀酒經驗豐富的羅馬人別具慧眼地發現了摩澤爾河流域像匹茲伯特金葡萄園(Piesporter Goldtr?pfchen)那樣種植葡萄樹的風水寶地,並且在那裡進行了葡萄栽培。考古學者在匹茲伯特發現了一個公元400年葡萄酒壓榨遺址,這是迄今為止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發現的最大的羅馬人葡萄酒壓榨遺址。
目前我們還不完全清楚雷司令葡萄樹最初如何來到世界,她還保持著那層神秘的面紗,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她起源於德國。關於雷司令最早的歷史記載是於1435年3月13日,萊茵黑森一個叫呂澤思海姆的地方,有個卡森伯根公爵從一個叫克萊菲舍的人那裡購買了六株雷司令葡萄樹。1463年,有文獻記載位於特里爾的聖雅克布濟貧院購買了1200株雷司令葡萄樹。此後,1511年一個叫費德斯海姆的地方出現了「雷司令葡萄園」這樣的稱呼,這顯示雷司令已經開始傳播開來。
雷司令作為「德國的葡萄」開始繁榮的最重要的階段是從萊茵高地區天主教本篤會約翰內斯貝格修道院開始的。1716年,富爾達侯爵購買了這個已經破落的修道院,在隨後的五年中,約翰內斯貝格修道院那些之前完全被荒廢的葡萄園又
被整修,重新開始種植雷司令。1720至1721年間,就有294,000株雷司令葡萄樹被種植在該修道院內,這些雷司令是從呂德斯海姆、艾伯巴赫和佛勒斯海姆購買來的,這又一次證明了當時雷司令分布之廣。當時人們都仿效約翰內斯貝格修道院的做法,爭相種植雷司令。有些地區還頒布法令,強調酒農只能種植雷司令一種葡萄樹。比如1744年,在美因茨的紅衣主教克里斯朵夫·馮·胡頓就堅持銷毀埃爾布靈葡萄樹,全部以雷司令取而代之。尤其是在1787年5月8日,特里爾地區的候選人溫茲斯勞斯(Clemens Wenzeslaus)宣布所有下等的葡萄品種都要連根拔起,而代之以高貴的雷司令。摩澤爾地區還每年在這一天慶祝溫茲斯勞斯所發布的這個著名的雷司令申明。
184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赴萊茵高訪問,她發現了德國雷司令後如獲至寶,並把這種葡萄酒稱為「豪客」(Hock)。至今在英國,人們人仍用「豪客」來稱呼雷司令。這個詞原指萊茵地區豪客海姆所種植的雷司令。
由於約翰內斯貝格修道院和溫茲斯勞斯對於雷司令的大力提倡,在萊茵高和摩澤爾地區掀起了雷司令繁榮興旺的新篇章。用雷司令釀的酒很成功,致使約翰內斯貝格修道院的修道士在18世紀末宣布在萊茵高不允許其他葡萄釀酒,只能用雷司令。在19世紀末,在萊茵高地區,雷司令占絕大多數,而且她還大量進入德國其他葡萄種植區。那時作出的關於種植雷司令的決定,對後來的德國葡萄酒業影響深遠,還奠定了今日世界雷司令葡萄種植的格局。由於當時的許多修道院竭力推廣雷司令的種植,擁有一批著名葡萄園,所以宗教寺院在德國的葡萄酒文化中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這里還有個關於雷司令貴腐類甜酒起源的逸事。事情與萊茵高的約翰內斯貝格修道院在1775年延誤採摘有關。相傳,富爾達侯爵所派遣的傳達採摘命令的信使由於在路上被搶劫拘禁,耽誤了行程,當他到達修道院葡萄園的時候,所有葡萄都爛在地里,並被感染了一種叫貴腐霉的黴菌,後來修道院就將這些葡萄丟棄不用,給了農民。農民們用這些看上去腐爛的、感染了貴腐霉的葡萄釀制他們自己的葡萄酒,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發現這些晚摘的爛葡萄含有很高的糖份,又保持了酸度,由於感染黴菌,具有極其特別的風味,由此雷司令餐後甜酒就誕生了。用雷司令釀造的貴腐類餐後甜酒一直盛行至今,她們按糖份含量的高低分別被稱為精選、逐粒精選和貴腐精選雷司令葡萄酒。
令人悲哀的是在上世紀初,雷司令作為優勢葡萄受推崇的地位遭到了逆轉。由於德國酒農受所謂科學潮流的影響,人們企圖用物理、化學測量來代替人的嗅覺和味覺,特地培養了很多早熟、高產、抗病力強的雜交品種。大部分原來種植雷司令的地段,開始試種其他葡萄「新品種」,比如西亞瓦納(Silvaner)。至 1930年,萊茵高產區只有57%的葡萄樹是雷司令。
之後雷司令又經歷了一段挫折,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德國的葡萄酒的形象在海外受到嚴重損壞,原因是德國酒商無所顧忌地生產大量甜味的勾兌葡萄酒例如藍仙姑(Blue Nun)和聖母之乳(Liebfraumilch)以供出口,可悲的是,這種糖水味的、平庸廉價的葡萄酒在國際間成為了德國葡萄酒的代名詞。然而在德國國內,人們仍然釀造和品味高質量的葡萄酒。許多德國人跟本就從沒聽說過這兩個牌子。雖然有時候這些酒的生產中會用些雷司令葡萄,但是這個類別的酒跟真正的雷司令葡萄酒毫無關系。
慶幸的是今天依靠德國廣大酒農的努力,這種情況已經獲得改變,雷司令正經歷著一場復興。像摩澤爾和萊茵高這樣以釀造頂級雷司令而久負盛名的產區,由於在葡萄酒釀造歷史和葡萄栽培方面的重要地位,它們在世界范圍內再次得到了廣泛認同。自然這些產區和其他產區的酒農也再次意識到雷司令終究是德國最偉大、最重要的葡萄品種。德國雷司令葡萄酒再一次在世界范圍內成為可以信賴和質量保證的代名詞,又一次躋身世界最昂貴白葡萄酒行列。
來自德國葡萄酒學院的國外市場推廣總監四史蒂芬·辛德勒先生發言說:「在過去幾年中德國葡萄酒獲得了極大的聲譽。那些世界最知名、最具權威的酒評人都為頂級雷司令而振臂吶喊,從紐約到悉尼,許多高檔餐廳則都隆重推薦德國雷司令。此外,世界60%的雷司令種植在德國,德國的酒農從這場雷司令的復興中則理所當然地獲益最多」。根據最新統計,2006年德國雷司令的出口創歷史最高紀錄,越來越多精美的雷司令佳釀通過各種渠道越過大西洋,重新奪回本來就屬於她的美名。
㈥ 為什麼進口到國內的德國葡萄酒這么少
我認識一個朋友做德國葡萄酒代理,感覺國內基本上對德國產葡萄酒很陌生,只認法國的。
㈦ 為什麼紅酒的價格相差甚遠
同樣的葡萄酒,為什麼價格會相差那麼遠,從幾十元到上萬元、幾十萬元甚至無價?原因主要有五個。
一是葡萄酒品質的優劣與知名度;二是葡萄酒的釀制工藝,例如手工摘葡萄、使用橡木桶等會增加成本;三是葡萄酒原產地的特色風味,例如有些葡萄園很小,但品質出眾,而且又獨一無二,因此如果市場需求大,價格自然就會上漲;四是需要使用特殊的葡萄品種,例如Syrah的成本是Chardonnay的2倍;五是葡萄酒定價的最重要因素即供求情況,如果某個釀酒商的葡萄酒供不應求,則它的葡萄酒價格就會非常高。
另外,各國對紅酒的等級區分也有著不同的制度,如法國的AOC,西班牙的DO,義大利的DOC和DOCG,德國則以葡萄的含糖量來決定等級。但相同的是這些制度都是為了確保葡萄酒不會變為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化飲料。如法國:GRANDCRU(列級名庄/特級名庄)、IERCRU(一級名庄)、CRUBOURGEOIS(明星庄)、AOC(法定產區酒)、VDQS(准法定產區酒)、VDP(優良餐酒)、VDT(日常餐酒);義大利:DOCG(優質法定產區)、DOC(法定產區,相當於法國的AOC)、IGT(沒有按法定產區規定所產的酒,但由於釀酒者的自由度較大,所以很多IGT品質相當優秀,不少是最高質的義大利極品,價格和質量直迫法國列級名庄)、VDT(普通等級酒,其中也有不少不俗的酒);德國:QMP(優質法定產區酒)、Qualitatswein(法定產區酒)、Landwein(鄉土餐酒)、Tafelwein(日常餐酒);西班牙:DOC(優質法定產區)、DO(法定產區)、VDLT(優質餐酒,大約相當於法國的VDP)、VC和VDM(日常餐酒,大約相當於法國的VDT)。
㈧ 德國的紅酒什麼牌子的比較有名氣
德國的紅葡萄酒不是很有名氣,但甜白葡萄酒、冰酒、貴腐霉葡萄酒都非常回有名,價格也不貴,一般答在一百至兩百左右,非常超值
德國以出產白葡萄酒為主,佔德國葡萄酒生產的81%,而德國的紅葡萄酒以清淡型為特點。
丹菲紅葡萄酒(Dornfelder-Rotwein)
具有深藍色調,充滿成熟櫻桃與黑莓的濃郁氣息。口感溫和圓潤,富有柔滑單寧的飽滿酒體,清淡而迷人。
㈨ 德國的葡萄酒怎樣啊
德國葡萄酒的特點首先來自於特有的產地和氣侯條件。這里的葡萄大都種植在版河谷地權區,南起的康士坦丁湖沿著萊茵河及其支流,北抵波恩的米特萊茵,西從法國的接壤地區,至東部的易北河。全德國葡萄酒產地共分為十三個特定葡萄種植區,如摩澤-薩爾-盧文,萊茵高,萊茵黑森、烏爾藤堡,巴登,法爾茲等。
參考來源:永利酒品
㈩ 德國紅酒品牌
你說的那個德國紅酒的中文是譯音,不太准確,所以你得把它的英文名稱版打出來~權才好給你個滿意的答案
國內著名品牌(比較知名):長城,王朝,張裕
世界著名品牌(比較知名):拉菲,拉圖,瑪歌
以上6個你只要說出去大家幾乎都能知道的,還有很多,我就不給你一一
打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