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檳為什麼被稱為葡萄酒之王
香檳區的葡萄種植是由羅馬人引進的。
公元496年,蘭斯主教聖雷米(Saint Remi)在被葡萄園包圍的聖堂為克洛維斯大帝(Clovis)行洗禮儀式。隨後的幾個世紀,葡萄園主要位於主要通航要道附近,比如埃佩爾奈(épernay)、奧維耶(Hautvillers)、阿伊(A ),它們在當時都是法國重要的葡萄酒產區,隨後漸漸受到名人貴族的喜愛。國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和菲利普六世(Philippe VI)都在節慶等重大場合飲用該地區葡萄酒。
但直到15世紀才以酒的原產地命名葡萄酒。阿伊的葡萄酒也因此在15世紀末跨出國門受到了荷蘭人的喜愛。漸漸地,香檳區就以其名字來為這里的葡萄酒命名。
17世紀末,香檳區的釀酒才由靜態酒向起泡酒轉變。傳說是唐培里儂發現了釀造氣泡的方法,但實際情況卻比傳說要復雜得多。唐培里儂是奧維耶修道院(Abbaye d』Hautvillers)的修道士,負責管理這里的葡萄園長達47年(1668-1715),直到去世。在此期間,為了釀制優質葡萄酒,唐培里儂注重釀酒的各個環節,包括葡萄種植、採收、篩選、壓榨、釀制、建造新的酒窖等。
因此,他成功地改善了葡萄酒的質量。當時的葡萄酒僅僅能保存幾個月,但唐培里儂卻能釀造保存幾年的葡萄酒。不僅如此,他一般在3月15日就將葡萄酒裝瓶,此時的葡萄酒還有一些殘糖。因為這些殘糖,葡萄酒在瓶中會開始第二次發酵,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停留在瓶內,從而形成氣泡。香檳釀造法油然而生!
但不幸的是,這種技術成本高且難於操作。當時的圓形酒瓶不利於存儲瓶內的二氧化碳氣體,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香檳瓶是在18世紀初才開始使用的。
在此之前的許多年,釀造起泡香檳時,因為瓶型的關系,要麼無法產生氣泡,要麼由於瓶內壓力過大,1/3的葡萄酒溢出瓶外。直到現代的香檳瓶的出現,情況漸漸好轉。
香檳酒很快大受歡迎,尤其在英國,使得價格居高不下。在18世紀的巴黎,一瓶香檳酒的價格相當於一個工人工作四天的薪金。快速的成名使香檳很快成為慶祝節日或紀念日必不可少的飲品。同時,它也受到了歐洲各國皇室的追捧。因此,香檳公司的所有者開始走訪世界各地來促進銷售,俄國沙皇就曾宴請多位香檳廠的主人。從此,香檳的名字便人盡皆知。
2. 葡萄酒為什麼發酵
發酵 發酵分主發酵(或稱前發酵)和後發酵兩個階段。主發酵階段,由於酵母的生長繁殖,促使發酵加劇。當發酵激烈進行時,有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從容器底部上升。白葡萄酒發酵時,能看到液面像煮沸似地不斷翻騰。紅葡萄酒帶皮發酵時,能見到厚厚的皮渣浮於液面,這層浮渣蓋住了發酵著的液體,不利於熱量的散發,但有利於酵母菌的繁衍。為了使發酵正常進行,必須每天攪動幾次,將浮渣壓入發酵液中。發酵溫度,紅葡萄酒掌握在20~25℃,白葡萄酒掌握在18~20℃。當主發酵進行將近一半(約3天左右時間),即發酵液的糖分下降1/2時,向發酵液中補充白砂糖。釀造紅葡萄酒時,先將皮渣除去,得發酵液後再加糖。加糖的比例為每10千克發酵液加白砂糖1.1千克。糖可用發酵著的汁水溶解,溶解時應充分攪拌,切不可有部分糖粒沉於容器底部。經過補充糖分的發酵液,再繼續進行主發酵,經過2~3天,發酵液甜味逐漸消失,酒味明顯增加,發酵趨於緩慢,氣泡大量減少,液面不再翻騰,品溫開始下降,這時就進入後發酵階段。後發酵是一個緩慢而又復雜的過程。在此階段,少量殘糖繼續生成酒精,同時酒中的酸與酒精發生作用產生酯的芳香,開始了陳釀。由於後發酵過程中發酵逐漸停止,香氣逐漸增加,酵母活力減弱,增加了有害雜菌的感染機會,稍一疏忽便會招致酒的酸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當主發酵終止時,應將原酒移入小口的容器內,並使酒液裝滿,塞上木塞,大約經過2周左右,酒中雜質慢慢沉積於容器底部,酒液變清,這時可用橡膠管以虹吸方法將澄清的酒液抽出,並將酒度調整至16度~17度。方法是按每升原酒添加40毫升96度的食用(或葯用)酒精。最後將這種原酒裝入洗凈的容器中密閉保存起來。
3. 葡萄酒的起源
葡萄酒的起源
[編輯本段]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起源於古埃及,或古希臘,抑或希臘克里特島(Crete)。而據現有的葡萄酒檔案資料來研究分析,確切地說,應是一萬年前我們共同的祖先釀造了葡萄酒,從而隨著葡萄酒文化流傳到今天。
據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是隨著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從小亞細亞(AsiaMinon)和埃及,在到達希臘及其諸海島之前,先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經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北非的利比亞和義大利,從海上到達法國瀕臨地中海東南的瓦爾省(Var)境內靠海的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沿海地區;與此同時,通過陸路,由歐洲的多瑙河河谷進入中歐諸國。
在上述最早的發源地,在生活和勞動中,偶然發現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長著的野生葡萄,從而釀造出最原始的飲料,日後稱之為葡萄酒。人類隨著火的發現和應用,而進入捕魚、狩獵、家畜飼養和農業的時代。在此漫長的歲月中,穀物種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傳於世,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考古學家考證,人類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葡萄酒釀造。通常認為,葡萄酒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時有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
在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已成為部落的群居區。這是由於當時這些地區,氣候溫和與土地肥沃,所以遠離該地區的原始部族人,紛紛遷移至此定居。在綠樹成蔭的山丘地帶種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區的廣闊田野,從事農業生產。從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日漸向遠方流傳。
在希臘,在考古發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發現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紀的浮雕;希神阿波羅(Apollon)和勝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獻葡萄的景觀;古希臘人喜歡葡萄酒。荷馬史詩中多次提到葡萄酒。古希臘的葡萄酒神是迪奧尼索斯(Dionysos).
在古埃及,特別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時期的納黑特(Nakht)古墓中,發掘出一幅壁畫(fresco),上有一站著面略向左側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裝的貴夫人,從其左腳跟起,經頭部向右腳跟,用一串葡萄蔓藤葉飾物圍著,而在其兩側,左為一狼頭人身,而右則為一美麗年輕的仕女,他們各擎一長圓形酒杯似向女主人從頭上澆葡萄酒之狀。
古羅馬帝國的軍隊征服歐洲大陸的同時也推廣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公元1世紀時,征服高盧 (今法國),法國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2世紀時到達波爾多地區。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於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古羅馬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說「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例如,法國勃艮第產區的葡萄酒釀造就歸功於修道士們的精心栽培及從羅馬遷居於阿維農的教皇們的喜好。
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播世界。西方葡萄酒的在17世紀傳入中國也是傳教士所為。
1864年,葡萄蚜蟲災害曾席捲法國,法國的大部分葡萄園被毀,幸虧人們發明了把法國葡萄枝嫁接在抗蟲害的美國葡萄根上,才使法國葡萄種植絕處逢生。
據史料記載:
約離現今,耶穌基督誕生4000年時,由於海陸交通,縮短了時空距離,酒文化通過文人筆下的文章或詩歌流傳開來。此時的埃及,雖然它的農業。手工業和航海已很發達,但其進步的曙光才剛剛露頭……。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傳埃及神話中的地獄神的奧西里斯(Osiris)被公認為葡萄樹(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
至於對法國而言,從歷史的長河中,這與鄰國的義大利,日後成為世界四大陸上,栽種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最發達的國家,並從中得益非淺。當然,法國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適宜葡萄的生長。從8月開始的三個月中,從南向北,整個法國處於喜悅的葡萄收獲期。在此期間,法國的葡萄產區,沉湎於品嘗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歡樂之中。
據法國兩位名畫家的作品中顯示出:
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國畫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畫的一幅畫:秋天,一群從巴勒斯坦來的打工者,正在法國葡萄園中採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籮筐中;
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畫: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頭大獅子。
此外,法國學者在墓葬中發現公元前一世紀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販正在出售葡萄酒給一位消費者的場景。
綜觀上述史話,葡萄酒為全人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飲料,也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於葡萄酒的起源說,已並不重要,讓它留待史學家們繼續去挖掘和研討的學術問題;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飲葡萄酒,尤其是名貴的葡萄酒,這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並為人類創造了一份不小的財富。
葡萄酒的歷史
[編輯本段]
考古學家證明,葡萄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起源不太明確的葡萄的釀造技術從沒有停止過改進,而實際上這又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
多少世紀以來,葡萄酒曾是一種保存時間很短的手工作坊產品。今天的大型商業化的葡萄酒產品應歸功於一些發明創造,如高質量的玻璃和密封的軟木瓶塞,以及19世紀法國葯物學家巴思特有關發酵的微結構的發現。
葡萄酒的演進、發展和西方文明的發展緊密相銜。葡萄酒大約是在古代的肥沃新月(今伊拉克一帶的兩河流域)地區,從尼羅河到波斯灣一帶河谷的遼闊農作區域某處發現的。這個地區出現的早期文明(西元前四千至三千年)歸功於肥沃的土壤所致,也是釀酒用的葡萄最初開始茂盛生長的地區。隨著城幫的興盛取代原始的農業部落,懷有領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從最早的腓尼基(今敘利亞)人一直到後來的希臘、羅馬人等――也廣泛地將葡萄樹種與釀酒的知識散布到地中海,乃至整個歐洲大陸。
當羅馬帝國於在西元五世紀滅亡以後,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法國、義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於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於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西元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其權勢也影響了此後的葡萄酒發展。這位偉大的皇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布根地(Burgundy)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產業。
大英帝國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的統治下,成為擁有一支壯大的遠洋商船船隊的海上強權。她的海上貿易將葡萄酒從許多個歐洲產酒國家帶到英國,英國對烈酒的需求,亦促成了雪莉酒、波特酒和馬德拉白酒類的發展。
在美國獨立戰爭的同時,法國被公認是最偉大的葡萄酒盛產國家。湯瑪斯•傑佛遜(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曾熱心地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論及葡萄酒等級,並且也鼓吹將歐陸的葡萄品種移植到新大陸來。這些早期在美國殖民地栽種、採收葡萄的嘗試大部分都失敗了,而且在本土美國的樹種和歐洲的樹種交流、移植的過程中,無心地將一種危害葡萄樹至深的害蟲給帶到歐洲來,其結果便是十九世紀末的葡萄根瘤蚜病,使絕大多數的歐洲葡萄園給毀於一旦了。不過,若要說在這一場災變中有什麼值得慶幸的事,那便是葡萄園的慘遭蹂躪啟發了新的農業技術,以及歐洲釀制葡萄酒版圖的重新分配了。
自20世紀開始,農耕技術上的利多發展使得各地釀制葡萄酒的業者,都可以保護作物免於遭到像黴菌、動物蟲害等常見的侵害。葡萄的培育和釀制過程逐漸變得科學化。同時本世紀也廣泛立法來鼓勵製造信用好、品質佳的葡萄酒。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氣候溫和的地區都有生產,並且有數量可觀的不同葡萄酒類可供消費者選擇。 從早期的農業社會一直到現在,葡萄酒釀造的進展歷程可說是一篇令人著迷不已的傳奇史;也披露出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本意義。
4. 為什麼葡萄酒是果酒之王
本地一鄉村小酒坊自己釀造純糧酒,再用山上幾味野果侵泡做出的土果酒味道還是很不錯的!有黑瞎子果酒(藍靛果)、狗棗子酒(狗棗獼猴桃)等等!
5. 巴羅洛為何被稱為「紅酒之王」
由義大利獨產的內比奧洛葡萄(Nebbiolo)釀制的巴羅洛(Barolo)干紅,至少在橡木桶中陳釀3年,頂級Reserve的則需要5年陳釀。酒品顏色呈深紅寶石或櫻桃紅色、風韻迷人。香氣幽雅、果香飽滿、濃郁醇香、橡木香均衡柔順。酒體豐滿有力、單寧平衡、回味圓潤綿長。義大利政府擔保最好品質的 DOCG,每一個瓶口都有義大利政府頒發的獨一無二的DOCG編碼,確保尊貴出身.貴族酒,在義大利巴羅洛紅葡萄酒被稱為葡萄酒之王:「King of the wines, and wine of the kings"。 巴羅洛巴羅洛是義大利最好的紅酒之一,也是義大利皮埃蒙特大區最著具代表性的特產。產自皮特蒙特區,用內比奧洛葡萄(Nebbiolo)釀造,常被譽為「紅酒之王」受到許多王公貴族如:薩魯佐女侯爵、薩丁尼亞王的喜愛,甚至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餐桌上都常有巴羅洛紅酒。 巴羅洛紅酒的典型特色是結構嚴謹、酸度明顯、單寧強勁而味道飽滿。酒的色澤是石榴紅時而帶些櫻桃紅色。其香氣聞起來可能有黑色漿果(如梅子、李子、黑櫻桃等)、紫羅蘭、松露、皮革、乾燥香料等氣味;口感厚實有力,香味濃醇馥郁。依據巴羅洛產區的規定,其酒精濃度至少要13 %;發酵完成的葡萄酒必須經過至少三年的陳年,若是Riserva級則要陳年五年. 品質越好的需要儲藏的時間越長。這種酒可以和肉類配餐。
6. 葡萄酒發酵原理是什麼
當葡萄汁中的酵母菌開始進行生長繁殖時,發酵過程就開始了,酵內母菌逐步將葡萄汁中容的糖分轉化為酒精。酵母菌有很多不同的菌株,無論是自然繁殖的還是人工添加的,不同的菌株都會對葡萄酒的風味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紅葡萄酒的發酵溫度通常要比白葡萄酒的發酵溫度高,而且紅葡萄酒的發酵過程通常會一直持續到糖分全部消耗完,從而得到干型的紅葡萄酒。
(6)葡萄酒為什麼會被稱為發酵酒之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葡萄酒發酵過程中,必須防止一些有害微生物的侵染,如灰葡萄孢菌會影響風味獨特、高檔的貴腐葡萄酒的釀造,啤酒、葡萄酒、清酒釀造中出現過嗜殺酵母現象,造成酵母污染,並影響酒的風味,甚至引起酒變質,阻礙釀酒的正常進行。
功能基因組技術的應用,在相應的工業環境條件下,對識別被協迫控制的基因、控制代謝的轉錄因子及相關的工藝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酵母作為一個體系明確的生物體,在可以操控的前提下,以其獨特的優良特性,成為研究「系統生物學」、洞悉特定環境條件下某一具體表型調節機制的「模式生物」。
7. 為什麼葡萄酒會發酵
影響復葡萄酒發酵速度的因素:制
溫度,適宜的溫度,菌種活躍,發酵速度快,溫度達到28度~34度之間發酵速度是最快的。
菌種與葡萄的接觸面積。一般發酵葡萄酒都是捏碎的葡萄,所以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菌種數量,為了發酵順利進行,一般採用補加酵母菌,10斤葡萄汁加5~10g活性乾酵母發酵,充足的菌種數量也是滿足發酵順利的一個因素。
8. 赤霞珠為什麼被稱為「釀葡萄酒之王」
以葡萄園面積來計算,赤霞珠是當之無愧的No.1:全球范圍內目前有26.2萬公頃(65萬英畝)的土地種植著赤霞珠葡萄!在幾乎所有主要的葡萄酒產區里你都可以尋得赤霞珠的蹤影。赤霞珠作為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廣的葡萄品種是有原因的,因為其適應能力非常強悍。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地區,年降雨量只有20裡面的乾旱地區,赤霞珠仍然能夠生長良好,而且獲得許多酒評家的好評。而在我國的戈壁灘地區,也有部分酒庄在當地種植赤霞珠葡萄。
從上文表格也可以看出,赤霞珠頑強的生命力使其無論在舊世界還是新世界都可以占據統治地位。
假如我們將世界上最昂貴的赤霞珠葡萄酒——波爾多拉圖酒庄(ChateauLatour)和世界上最昂貴的黑比諾(PinotNoir)葡萄酒——羅曼尼•康帝(RomaneeConti)做一個比較的話,我們會發現赤霞珠的產量高得驚人。因為在羅曼尼•康帝酒庄,每公頃葡萄園只能生產1噸左右的黑比諾葡萄;而在拉圖酒庄,每公頃葡萄園可以產出大約3.5噸的赤霞珠葡萄!
不過,為了保證葡萄酒的質量和風味,許多產區對赤霞珠的產量有所限制。例如,在波爾多,法律規定每公頃赤霞珠葡萄園只能生產不超過50000公升的葡萄酒。在氣候持續變暖的情況之下,酒庄現在要花費更多心思控制產量,否則很容易超出法定限制。美樂(Merlot)與赤霞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兩種葡萄最早都是在1600~1700年間在波爾多(Bordeaux)地區出現的。根據現代的DNA分析,兩者都是品麗珠(Cabernet Franc)的後代,因此也可以說它們是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
9. 葡萄酒的由來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起源於古埃及,或古希臘,抑或希臘克里特島(Crete)。而據現有的葡萄酒檔案資料來研究分析,確切地說,應是一萬年前我們共同的祖先釀造了葡萄酒,從而隨著葡萄酒文化流傳到今天。
據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是隨著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從小亞細亞(AsiaMinon)和埃及,在到達希臘及其諸海島之前,先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經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北非的利比亞和義大利,從海上到達法國瀕臨地中海東南的瓦爾省(Var)境內靠海的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沿海地區;與此同時,通過陸路,由歐洲的多瑙河河谷進入中歐諸國。
在上述最早的發源地,在生活和勞動中,偶然發現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長著的野生葡萄,從而釀造出最原始的飲料,日後稱之為葡萄酒。人類隨著火的發現和應用,而進入捕魚、狩獵、家畜飼養和農業的時代。在此漫長的歲月中,穀物種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傳於世,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考古學家考證,人類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葡萄酒釀造。通常認為,葡萄酒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時有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
在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已成為部落的群居區。這是由於當時這些地區,氣候溫和與土地肥沃,所以遠離該地區的原始部族人,紛紛遷移至此定居。在綠樹成蔭的山丘地帶種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區的廣闊田野,從事農業生產。從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日漸向遠方流傳。
在希臘,在考古發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發現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紀的浮雕;希神阿波羅(Apollon)和勝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獻葡萄的景觀;古希臘人喜歡葡萄酒。荷馬史詩中多次提到葡萄酒。古希臘的葡萄酒神是迪奧尼索斯(Dionysos).
在古埃及,特別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時期的納黑特(Nakht)古墓中,發掘出一幅壁畫(fresco),上有一站著面略向左側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裝的貴夫人,從其左腳跟起,經頭部向右腳跟,用一串葡萄蔓藤葉飾物圍著,而在其兩側,左為一狼頭人身,而右則為一美麗年輕的仕女,他們各擎一長圓形酒杯似向女主人從頭上澆葡萄酒之狀。
古羅馬帝國的軍隊征服歐洲大陸的同時也推廣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公元1世紀時,征服高盧 (今法國),法國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2世紀時到達波爾多地區。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於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古羅馬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說「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例如,法國勃艮第產區的葡萄酒釀造就歸功於修道士們的精心栽培及從羅馬遷居於阿維農的教皇們的喜好。
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播世界。西方葡萄酒的在17世紀傳入中國也是傳教士所為。
1864年,葡萄蚜蟲災害曾席捲法國,法國的大部分葡萄園被毀,幸虧人們發明了把法國葡萄枝嫁接在抗蟲害的美國葡萄根上,才使法國葡萄種植絕處逢生。
據史料記載:
約離現今,耶穌基督誕生4000年時,由於海陸交通,縮短了時空距離,酒文化通過文人筆下的文章或詩歌流傳開來。此時的埃及,雖然它的農業。手工業和航海已很發達,但其進步的曙光才剛剛露頭……。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傳埃及神話中的地獄神的奧西里斯(Osiris)被公認為葡萄樹(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
至於對法國而言,從歷史的長河中,這與鄰國的義大利,日後成為世界四大陸上,栽種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最發達的國家,並從中得益非淺。當然,法國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適宜葡萄的生長。從8月開始的三個月中,從南向北,整個法國處於喜悅的葡萄收獲期。在此期間,法國的葡萄產區,沉湎於品嘗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歡樂之中。
據法國兩位名畫家的作品中顯示出:
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國畫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畫的一幅畫:秋天,一群從巴勒斯坦來的打工者,正在法國葡萄園中採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籮筐中;
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畫: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頭大獅子。
此外,法國學者在墓葬中發現公元前一世紀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販正在出售葡萄酒給一位消費者的場景。
綜觀上述史話,葡萄酒為全人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飲料,也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於葡萄酒的起源說,已並不重要,讓它留待史學家們繼續去挖掘和研討的學術問題;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飲葡萄酒,尤其是名貴的葡萄酒,這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並為人類創造了一份不小的財富。
葡萄酒的歷史
[編輯本段]
考古學家證明,葡萄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起源不太明確的葡萄的釀造技術從沒有停止過改進,而實際上這又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
多少世紀以來,葡萄酒曾是一種保存時間很短的手工作坊產品。今天的大型商業化的葡萄酒產品應歸功於一些發明創造,如高質量的玻璃和密封的軟木瓶塞,以及19世紀法國葯物學家巴思特有關發酵的微結構的發現。
葡萄酒的演進、發展和西方文明的發展緊密相銜。葡萄酒大約是在古代的肥沃新月(今伊拉克一帶的兩河流域)地區,從尼羅河到波斯灣一帶河谷的遼闊農作區域某處發現的。這個地區出現的早期文明(西元前四千至三千年)歸功於肥沃的土壤所致,也是釀酒用的葡萄最初開始茂盛生長的地區。隨著城幫的興盛取代原始的農業部落,懷有領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從最早的腓尼基(今敘利亞)人一直到後來的希臘、羅馬人等――也廣泛地將葡萄樹種與釀酒的知識散布到地中海,乃至整個歐洲大陸。
當羅馬帝國於在西元五世紀滅亡以後,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法國、義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於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於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西元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其權勢也影響了此後的葡萄酒發展。這位偉大的皇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布根地(Burgundy)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產業。
大英帝國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的統治下,成為擁有一支壯大的遠洋商船船隊的海上強權。她的海上貿易將葡萄酒從許多個歐洲產酒國家帶到英國,英國對烈酒的需求,亦促成了雪莉酒、波特酒和馬德拉白酒類的發展。
在美國獨立戰爭的同時,法國被公認是最偉大的葡萄酒盛產國家。湯瑪斯•傑佛遜(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曾熱心地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論及葡萄酒等級,並且也鼓吹將歐陸的葡萄品種移植到新大陸來。這些早期在美國殖民地栽種、採收葡萄的嘗試大部分都失敗了,而且在本土美國的樹種和歐洲的樹種交流、移植的過程中,無心地將一種危害葡萄樹至深的害蟲給帶到歐洲來,其結果便是十九世紀末的葡萄根瘤蚜病,使絕大多數的歐洲葡萄園給毀於一旦了。不過,若要說在這一場災變中有什麼值得慶幸的事,那便是葡萄園的慘遭蹂躪啟發了新的農業技術,以及歐洲釀制葡萄酒版圖的重新分配了。
自20世紀開始,農耕技術上的利多發展使得各地釀制葡萄酒的業者,都可以保護作物免於遭到像黴菌、動物蟲害等常見的侵害。葡萄的培育和釀制過程逐漸變得科學化。同時本世紀也廣泛立法來鼓勵製造信用好、品質佳的葡萄酒。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氣候溫和的地區都有生產,並且有數量可觀的不同葡萄酒類可供消費者選擇。 從早期的農業社會一直到現在,葡萄酒釀造的進展歷程可說是一篇令人著迷不已的傳奇史;也披露出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本意義。
10. 為啥葡萄酒要第二次發酵
香檳(以及一些起泡酒)通過二次發酵獲取氣泡以及更多風味;部分白葡萄酒內在酒精發酵結束後酸度依容然很高,此時再進行一次蘋果酸乳酸菌發酵(MLF)可以降低酸度,同時使口感更加圓潤。但不少所有的葡萄酒都必須進行二次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