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鑒別葡萄酒真假
這個方法是在中央台的一個節目里看到的,是教大家如何鑒定葡萄酒的真偽,而且這種方法有效性居然達到了99%,最重要的是這種檢驗方法非常簡單,需要的東西很容易找到,就是食用鹼,超市裡都有賣。方法非常簡單。
主料:紅葡萄酒 食用鹼 水
其他:餐巾紙
操作過程:
1:用小半勺家用食用鹼放一點水兌開就行
2:准備一張普通的餐巾紙
3:滴幾滴紅酒在餐巾紙上,酒會均勻擴散,中間不會有沉澱
4:把用水兌開的食用鹼水滴在紅酒上面
這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如果紅酒變成深藍色,那麼就是真的紅酒,如果沒有反應,那麼紅酒就是假的。
溫馨提示
1:因為紅葡萄呈現顏色的天然花色苷,在酸性條件下呈現紫紅色,而在鹼性條件下呈現藍綠色,這也是很多天然色素都具有的一種呈色特性,若是色素勾兌的,顏色則無變化。
2:將白色餐巾疊放在桌上,滴幾滴紅酒,均勻擴散就是真酒。那是因為假紅酒色素顆粒大,會沉澱在紙巾中間,往外擴散只是水跡。
市場上的假酒基本就是色素勾兌的,所以用這個方法幾乎達到了99.9%。那為什麼不是100%呢?那就是還有一種可能性,如果一種假紅葡萄酒使用的葡萄皮色素或者其他可以因酸鹼度不同而變色的色素,那麼就檢測不出來了,但是用這種辦法的成本也不低了啊而且麻煩。
所以至少我們可以知道一點,如果我們家裡的紅酒食用檢測沒有變色,那麼肯定就是假的了,這點毋庸置疑。
② 如何識別假葡萄酒
假的紅葡萄酒實際上是用各種香精色素加酒精黏稠劑勾兌而成的,多喝對身體有害購買時,首先要看看酒體是否通紅透明好葡萄酒是通紅透明的還有一種簡易的辨別方法:取一張干凈的白色餐巾紙鋪在桌面上,把裝有葡萄酒的酒瓶晃動幾下,然後將酒少許倒在紙面上,如果倒在紙面上的酒的紅顏色不能均勻地分布在紙面上,或者紙面上出現了沉澱物,所謂的紅葡萄酒就是色素葡萄酒
③ 怎樣鑒別真假干紅葡萄酒
鑒別真假干紅葡萄酒可從酒液、酒塞、酒味、口感和色素幾方面鑒別。
1、酒液:看葡萄酒顏色是否自然,是否有不明懸浮物,酒質變壞,顏色有渾濁感。
2、酒塞:打開酒瓶,看軟木酒塞上文字是否與酒瓶標簽文字一樣。在法國,酒瓶與酒塞都是專用的。
3、酒味:好的葡萄酒有頗為復雜的氣味,不會摻雜壞氣味或怪味(不要把酒放在汽車後備箱存放!不要!尤其是夏天到了!)。
4、口感:將葡萄酒倒入酒杯,輕輕搖晃觀察酒體是否有掛杯。飲第一口酒,酒液經過喉頭時,正常葡萄酒是平順的,問題酒則有刺激感(注意區分酒精的刺激)。
5、色素:將紅酒滴在上好的紙巾(不是劣質紙巾)上,原汁紅酒的紅色是天然色素,顆粒非常小,在紙巾上擴散開的濕跡是均勻的葡萄紅色,沒有明顯水跡擴散。而假酒是用莧菜紅等色素勾兌,色素顆粒大,會沉澱在紙巾中間,而水跡不斷往外擴散,紅色區域跟水跡之間分界明顯。
(3)如何辨認假葡萄酒擴展閱讀:
紅葡萄酒搭配:
1、基本原則:紅葡萄酒配紅肉類食物,包括中餐中加醬油的食物。
2、中餐的搭配:紅葡萄酒配川菜、烤鴨、燒肉、燒雞、香菇、火腿、醬熏類食品。
3、西餐的搭配:紅葡萄酒配乳酪、火腿、蛋類、牛羊排、禽類、獸類、野味、內臟類。
④ 葡萄酒如何鑒別真假
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進口葡萄酒已經成為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2011年中國人共計消費了19億瓶葡萄酒,已經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第八大進口國。2011年,寧波保稅區進口葡萄酒791.43萬升,共計3666萬美元,較2010年分別增長137.9%和251.6%,呈現井噴狀態。進口紅葡萄酒的消費量逐年增加,但市場上色素勾兌、偽造產地、以次充好的偽劣葡萄酒也屢有出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到來之際,寧波鄞州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給廣大消費者支招,介紹如何鑒別真假進口紅酒,助力廣大消費者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步驟/方法
1看手續:可要求經銷商出示該批次葡萄酒的衛生證書及國外的原產地證書,確認貨證相符。所有經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葡萄酒,檢驗檢疫機構都會簽發《衛生證書》,內容涵蓋了該批次葡萄酒的產地、年份、葡萄種類、灌裝日期等詳細信息,消費者可據此辨別該葡萄酒是否符合相關衛生標准、是否為合法進口食品等。為防範不法人員偽造假冒檢驗檢疫證單,國家質檢總局自2010年1月1日起啟用新版檢驗檢疫證書,新版證書增加了底紋防復印的特點,證單底紋為天藍色,含有隱含特徵,正常情況下觀察,隱含特徵不可見,但復印件上會出現清晰的「COPY」字樣。
2看標簽:看酒瓶標簽印刷是否清晰,是否仿冒翻印。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簽管理辦法》相關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標簽的內容不僅要和外文內容完全相同,還必須包括以下幾項:食品名稱,原產國家或地區,商品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指南,製造、包裝、分裝或經銷單位的名稱和地址,在中國國內的總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等信息。這些信息必須是中文黑色字體。如果沒有中文標簽,且缺乏相關法定標簽信息,越打著進口的名號,越可能是假的。
3看條形碼:69開頭的為中國灌裝,0為美國,3為法國,7為智利,8為西班牙,9為澳大利亞。
4看計量單位:以法國為例,其計量單位是cl,而不是ml。
5看生產日期:原裝進口紅酒的生產日期標注法很特別,如法國紅酒一般標為:L7296A0611:58。L7代表2007年,296代表法國時間從元旦開始的第296天灌裝,A06代表生產線編號,11:58是那天精確的灌裝時間。
6看正背酒標:進口紅酒正面貼有進口國文字的正標外,背面貼中文背標。
7看酒封松緊:原裝進口紅酒酒塞上面的酒封都是可以轉動的,因為起密封作用的其實是木塞。
8看葡萄酒液:看葡萄酒的顏色是否不自然,看葡萄酒上是否有不明懸浮物(註:瓶底的少許沉澱是正常的結晶體),酒質變壞的顏色有渾濁感。
9酒塞標識:打開酒瓶,看木頭酒塞上的文字是否與酒瓶標簽上的文字一樣。
10聞氣味:如果葡萄酒有指甲油般嗆人的氣味,就變質了。
11品口感:飲第一口酒,酒液經過喉頭時,正常的葡萄酒是平順的,問題酒則有刺激感。咽酒後,殘留在口中的氣味有化學氣味或臭味,則不正常。好葡萄酒飲用時應該令人神清氣爽。
注意事項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簡單自測的小方法。
鹼法:根據國家標準的規定,真正的葡萄酒必須是100%的葡萄汁釀造,而葡萄汁中肯定會有花色苷,花色苷遇鹼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原本的紫色會變成紫黑色、藍黑色。因此,如果紅酒中加入食用鹼(俗稱蘇打,做麵包等發酵用)後變色,就說明葡萄酒是真的。假葡萄酒一般是用莧菜紅、胭脂紅、焦糖色、香精、酒精、甜蜜素加水勾兌而成的,勾兌酒里沒有一點點的葡萄汁,顏色都是色素勾兌出來的,而色素跟鹼不會發生任何反應,所以不會變色。
紙巾法:取一張上好的紙巾,將葡萄酒滴在紙巾上,由於原汁葡萄酒中的紅色是天然色素,顆粒非常小,在紙巾上擴散開的濕跡是均勻的葡萄酒的紅色,沒有明顯的水跡擴散。而假冒葡萄酒由於是用莧菜紅等化工合成色素勾兌而成的,色素顆粒大,會沉澱在餐巾紙的中間,而水跡不斷往外擴散,紅色區域跟水跡之間分界明顯,消費者憑此可以很簡單地辨別真假葡萄酒。
如果消費者對所購買的進口葡萄酒或商家出示的衛生證書有疑問,可通過質檢12365熱線或者12315消費者維權熱線進行咨詢和投訴。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⑤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來辨別紅酒的真假
紅酒鑒別初級教程
品紅酒。不同的葡萄產區,因水土、氣候、溫度濕度和葡萄品種的不同,所出產
的葡萄酒在口味上有差異,但這也正適應了人們不同口味的需要。美國加州、澳
大利亞、紐西蘭甚至南非等「新世界葡萄酒」的崛起就恰恰說明這一點。而這也
就是為什麼每一瓶葡萄酒的標簽上都要標明產地、年份、葡萄品種,而不僅僅是
品牌。對於葡萄酒而言,品牌給我們的,只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品質的保證,而
具體到那是否是我們所喜歡的口味,則來源於標簽上的上述細節。在美國生產的
和在泰國生產的同一款耐克鞋穿起來可能並無區別,但產自於澳大利亞和法國的
同一品牌的紅酒,味道可能完全不同。
法國葡萄酒的真假鑒別
第一步,看酒瓶外觀
· 看酒瓶標簽印刷是否清楚?是否仿冒翻印?
· 看酒瓶的封蓋是否有異樣?有沒有被打開過的痕跡?
· 看酒瓶背面標簽上的國際條形碼是否以3字打頭:法國國際碼是3
第二步,看葡萄酒液
· 看葡萄酒的顏色是否不自然?
· 看葡萄酒上是否有不明懸浮物?(註:瓶底的少許沉澱是正常的結晶體)
· 酒質變壞時顏色有渾濁感
第三步,看酒塞標識
· 打開酒瓶,看木頭酒塞上的文字是否與酒瓶標簽上的文字一樣。 在法
國,酒瓶與酒塞都是專用的。
第四步,聞葡萄酒的氣味
· 如果葡萄酒有指甲油般嗆人的氣味,就變質了
第五步,品葡萄酒的口感
· 飲第一口酒,酒液經過喉頭時,正常的葡萄酒是平順的,問題酒則有刺激感。
· 咽酒後,殘留在口中的氣味有化學氣味或臭氣味,則不正常。
· 好葡萄酒飲用時應該令人神清氣爽。
環境.氛圍.五官·
一氛圍
無論是陽光還是燈光都不可太強,無嘈雜喧鬧(包括強勁的聲響、音樂),
空氣清新,牆壁應呈能形成輕松氣氛的淺色。
品酒應在腹中較空、感觀靈敏、不忙碌、精神及心情均良好的狀態下進行。
二檯布的選擇
不論是紅酒還是白酒,都會因產地和酒齡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色調:白酒可
以是淺綠色、淺黃色或金黃色,紅酒可以是紫羅蘭色、紫色(寶石紅色)。
為使它們各自美麗純正的顏色顯現出來,檯布的選擇就不是隨便的的了。暗
色的檯布會影響酒顏色的感受,以白色、粉紅色檯布為宜。
三酒溫
酒必須在最能讓它的身價得以體現的溫度中被待用。過低的溫度會壓抑香味
味的散發,過高的溫度則會使酒失去新鮮感。同時,應在酒溫相對恆定的狀
態下品嘗;應選定不易使人感官疲勞的酒溫。
通常,人舌的靈敏溫度為15~30℃,而味覺最為靈敏的溫度為21~31℃。低溫
能使舌麻痹;高溫給舌以痛感。
諸味的強弱程度與溫度變化的關系,是不盡相同的。一般甜味成分的甜度,
自低溫到37℃逐漸增強,高於37℃,則逐漸減弱,但甘氨酸在溫度變化時仍
保持較為恆定的甜度;酸味成分在10~14℃的范圍內,所表示的酸味程度基
本不變;苦味及鹹味成分,隨溫度升高而味感減弱。
一般來說,年輕的酒的侍酒溫度要比陳年的酒低。
每一種葡萄酒都有其理想的侍酒溫度,原則上,對於將白酒及紅酒加以冰涼
後飲用,是公認的事實。而紅酒的溫度若能控製得適當,則風味更佳。在這
樣的情形下,冰涼的酒在德國就占優勢,形成一股趨勢。特別是紅酒,人們
飲用的溫度,不再象從前一樣的溫度,尤其是要保持其清淡、色澤鮮艷的特
性。飲用年份近、清淡的白酒時,其溫度也要較喝較濃的酒時來的冰涼些。
要降低酒的溫度,最方便是把酒整瓶放入一半冰一半水的冰桶中,十五至二
十分鍾後,溫度就由二十多度降至十度以下,如想溫度降得更快,更可在冰
水中撒一大把粗鹽。如嫌溫度太低,可把酒取出,放在冰桶旁邊。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白酒放在冰箱的下層,那裡的溫度大約攝氏4度,飲用
前把酒取出,溫度就會略升高,再把酒倒入杯中,溫度又會再迅速上升。
不甜的白色氣泡酒,飲用的溫度是最冰冷的,但還是不能在倒酒時感到太過
凍手。溫度大約在攝氏5-6度即可,否則舌頭便無法確實感到酒的溫度。至
於甜的氣泡酒,飲用時就和紅色香檳酒一樣,較為高些。氣泡酒不能加小冰
塊來冷卻,因為如此快速的冷卻方法,會破壞有價值的酒的原味。而一般的
冰箱溫度,並不會減損氣泡酒的風味。為了保持在餐桌上酒瓶的冰溫,而將
其放入裝有小冰塊的香檳酒冷卻桶,亦是可行的辦法。
在法國,同樣也是品嘗冰涼的自然甜白酒,溫度大約在攝氏5度。而白酒的
飲用溫度亦相當低,淡酒約為攝氏6至7度,酒精度較高的酒則在10度左右。
品質好的白酒,其年份近、屬酸度良好口味種類的,溫度在8度時,飲用風
味最佳。酒精成份較高的酒,依據年份的久遠、葡萄種類的不同,最適合飲
用的溫度在11至13度之間。雪莉酒的飲用溫度(10~12度),又比波特酒、馬
德拉酒(13~15度)更低。年份低、清淡的紅酒,如法國新鮮的薄酒來。而像
出林格酒,及義大利產的紅酒,也是在較冰涼時飲用,風味更佳。酒精成份
較重的紅酒,飲用溫度稍高,介於攝氏14至16度,最為適當。德國的粒選
及粒選干葡萄酒,在溫度14至18度之間,最能充份散發其香氣。飲用的酒溫
最高者為成熟、濃度的布根第葡萄酒、波爾多葡萄酒,及其他國家所產相同
年份的名貴葡萄酒。然而還需注意的一點是,把酒端上桌時,其溫度不應太
高,也就是在室溫下,酒的溫度不應高於20度。把冷藏在酒窖的紅酒取出
時,決不可放在暖氣設備旁來溫酒。把冰涼的酒,在一般的房間中,放置2
到3小時,使其慢慢變溫,較能保持本身風味。
這些〔規則〕似乎顯得有些復雜,其實不盡然,只要簡單的牢記,酒的飲用
溫度是和純度成正比的原則即可。
另外,人們能夠客觀的確定酒的溫度嗎?市面上販售有許多種的溫度計,經
過一些練習,自已也就能夠計出正確的溫度了。
冰涼的葡萄酒,在飲用前先擺上桌,或將酒放在有冰塊的冷卻桶中存放。人
們在品嘗前會先將酒打開放著。紅酒通常在飲用時,已開瓶了近一小時,如
此酒的特色才能發揮,而酒的本質才可顯現出來。
⑥ 葡萄酒造假分三種 看如何鑒別真假葡萄酒
假葡萄酒的「假」有好幾種,最常見的就是以次充好 、偽造產地和色內素勾兌三種。而色素容勾兌酒就是就用色素、甜蜜素、香精、酒精、水兌制而成的,這種勾兌酒完全不含葡萄汁成分,對人體傷害最大。針對這種情況,這里就告訴大家使用簡易妙招教您鑒別出真偽:鹼面、白醋檢測法: 在葡萄酒中加入鹼面後,原汁葡萄酒的顏色變成紫黑色或藍黑色,再加入白醋後又會恢復顏色,而假冒葡萄酒則不會變色。 紙巾檢測法: 將葡萄酒滴在質量上乘的面巾紙上,純汁葡萄酒中的紅色是天然色素,顆粒非常小,在紙巾上擴散得比較均勻,沒有水跡擴散。而假冒葡萄酒由於是用合成色素勾兌而成,色素顆粒大,會沉澱在餐巾紙的中間,而水跡不斷往外擴散,紅色區外邊的水跡很明顯。
⑦ 怎樣識別假葡萄酒
⑧ 紅酒怎樣辨別真假
1、標簽須標出酒的名稱、酒精度、配料、原果汁含量、日期及貯藏說明、凈含量、原產國、製造者、經銷商和地址等。
2、好的葡萄酒外觀顏色應該澄清透明、有光澤。劣質葡萄酒顏色沒有光澤,酒體渾濁或者有絮狀物。
3、好的葡萄酒應該有果香、發酵的酒香、陳釀的醇香,且這些香氣應平衡、協調。劣質葡萄酒會有刺鼻的酒精味。
4、從口感上來判斷,葡萄酒應該細膩、柔和、潤滑、餘味綿長。劣質葡萄酒則口感干澀,沒有回味。
有的低價酒為了達到消費者認可的口感,會違規添加甜味劑,或者用「非釀酒專用葡萄」來釀制葡萄酒,甚至有的低價葡萄酒是用葡萄汁直接勾兌出來的。
假酒會導致人體中毒。酒精又稱為乙醇。假酒之所以使人中毒,是因為其中添加了和乙醇相似卻更加便宜的甲醇。這些假酒多用工業酒精勾兌,而工業酒精中的甲醇含量較高,亦被嚴格禁止用於勾兌酒水。甲醇若被誤食,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血液系統影響極大。中毒者極易眼睛失明,嚴重者會有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