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葡萄美酒夜光杯
與白酒一樣,中國葡萄酒的起源也很早。最早對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古代原生葡萄,統稱山葡萄、刺葡萄等,也叫野葡萄。葡萄在《史記》中寫作「蒲陶」,在《漢書》中寫作「蒲桃」,(後漢書)中寫作「蒲萄」,可見,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人工種植的葡萄園了。
《史記·大宛列傳》: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隨後,「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澆地……」可知西漢中期,中原地區的農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釀酒,並將歐亞種葡萄引進中原了。他們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自西漢始,中國有了西方製法的葡萄酒人。
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說過:「且說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辭,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糜,善醉而易醒……」這對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認識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葡萄酒只限於在貴族中飲用,平民百姓是絕無口福的。
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高昌歷來盛產葡萄,在南北朝時,就向梁朝進貢葡萄。《班府元龜卷》說:唐朝破了高昌國後,收集到馬乳葡萄放到院中,並且得到了釀酒的技術,唐太宗把技術資料作了修改後釀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和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是史書第一次明確記載內地用西域傳來的方法釀造葡萄酒檔案,長安城東至曲江一帶,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產葡萄酒。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是那裡的常客,並寫道:「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唐詩中還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可見,李白等喝的或許就是唐代盛興的葡萄酒,或是黃酒,即使是蒸餾後的葡萄酒,度數也不會高多少。
13世紀,馬可波羅來中國。在他的《游紀》中說:太原府國「……那裡有許多好葡萄園,製造很多的酒……酒由這里販運到全省各地。」
中國葡萄酒雖有漫長的歷史,但生產規模不大,產量不多。直到清光緒十八年,華僑張弼士先生集資350萬兩銀子,在山東省煙台市成立了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張弼士僱用上千人,修建葡萄園,並從法國、義大利等歐洲葡萄釀酒國家引進25萬株葡萄植株共129個品種;並重金聘請了奧地利駐煙台領事為釀酒技師,先後釀成了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味美思、白蘭地等16個系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