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告訴我幾種紅酒的名字和歷史
根據考古的研究推測,葡萄酒的歷史已經有 6000 年。有消息報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比,發現了一隻公元前 3500 年的波斯兩耳細頸酒罐。最近通過對罐壁紅色斑的成分分析,發現其中有單寧和酒石酸等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學物質。說明人類在5500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飲用葡萄酒了。
葡萄酒是自然發酵的產物。直到現今,有許多葡萄酒生產商,仍採用自然發酵的工藝生產葡萄酒,即葡萄破碎後,不加任何菌種,讓野生酵母自然繁殖,發酵成葡萄酒。其實,這個過程在自然界早已存在。眾所周知,自然界的野生葡萄和野生酵母,是先於人類社會以前就已經存在。《清稗類抄·粵西偶記》中,記載了一位旅行家的有趣發現:「平樂府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曰猿猴酒」。由此可以推斷,原始人採摘野花百果充飢解渴。成熟的野葡萄,汁多味美,酸甜可口,一定在原始人採摘的野果之列。將多餘的野葡萄,貯存於洞穴中,容器里,靠葡萄自身的壓力,葡萄就會流汁。無所不在的野生酵母,就會將自流葡萄汁發酵成葡萄酒。這個過程,在原始人出現之前的類人猿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葡萄酒的記載,而在史前什麼時候開始有葡萄酒的,卻誰也無法說清楚。
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傳說古代有一位波斯國王,愛吃葡萄,曾將葡萄壓緊保藏在一個大陶罐里,標上「有毒」字樣,防人偷吃。數天以後,王室妻妾中有一個妃子,厭倦了生活,遂擅自飲用了標明「有毒」的陶罐內的飲料。奇怪的是,這種飲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沒結束自己的生命,反而令人興奮異常,從此,這個妃子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她盛了一杯專門呈送給國王,國王飲後也十分欣賞。自此以後,國王頒布了命令,專門收藏成熟的葡萄,壓緊盛在容器內進行發酵,以便得到葡萄酒。波斯隔裏海,與高加索遙遙相望,同為葡萄酒原產地。古埃及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現今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證明,公元前 3000 年以前的埃及人,就已經開始飲用葡萄酒。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畫中,就有描繪採摘葡萄及釀造葡萄酒過程的圖案。
隨著古代的戰爭和商業活動,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傳遍了以色列、敘利亞、小亞細亞等阿拉伯國家。由於阿拉伯國家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提倡禁酒律,因而使阿拉伯國家的釀酒行業日漸衰萎,現在幾乎被禁絕了。後來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從波斯、埃及傳到希臘、羅馬、高盧 ( 即今天的法國 ) 。以後,又傳到歐洲各國。由於歐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麵包和葡萄酒稱作「 quot 」—「我的肉,我的血」,視葡萄酒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飲料,所以葡萄酒在歐洲國家就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很大規模。17個世紀以後到今天,這里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也是當今世界人均消費葡萄酒最多的國家。
我國原生的山葡萄,也叫野葡萄,有 20 多種。從東北到西北,從南方到北方,野生葡萄在我國分布范圍很廣。人工栽培的家葡萄,在我國自古有之。周朝的時候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葡萄和葡萄園。《周禮》一書的「地官篇」中,就有記載,並把葡萄列為珍果之屬。古代我國西域 ( 現時的新疆一帶 ) ,盛產葡萄和葡萄酒。據《史記》和《漢書》記載,「大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由此可見當時葡萄酒釀造的規模和釀造技術水平。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將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釀造技術引進中原,促進了中原地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的發展。葡萄酒已成為當時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享用的珍品。相傳漢朝陝西扶風,一個叫孟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賄賂宦官張讓,當即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後來蘇軾對此事感慨道:「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
唐朝是我國葡萄酒釀造史上很輝煌的時期,葡萄酒的釀造已經從宮廷走向民間。李白詩中「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的詞句不但說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間,也說明了葡萄酒的珍貴,它像金叵羅一樣,可以作為少女出嫁的嫁妝。
葡萄酒在元代,已經有大量的產品在市場銷售。馬可波羅在《中國游記》一書中記載道:在山西太原府有許多好葡萄園,製造很多的葡萄酒,販運到各地去銷售。所以山西那裡,早就有這樣一首詩:「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說明當地老百姓,把種葡萄釀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明朝時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多處提到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葯用價值,「葡萄酒……駐顏色,耐寒」。就是說葡萄酒能增進健康,養顏悅色。
我國葡萄酒雖然已有 2000 多年的漫長歷史,但葡萄和葡萄酒生產始終為農村副業,產量不大,未受到足夠重視,直到1892年華僑張弼土在煙台栽培葡萄並建立了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我國才出現了第一個近代新型葡萄酒生產企業。
全國解放以後,在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我國的葡萄酒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葡萄酒工業正沐浴著春風,走向世界。
㈡ 中國古代葡萄酒的介紹
考古資料證明,古埃及以及Mesopotamians的人們最早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從五千年前的一幅墓壁畫中可看到當時的古埃及人在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的釀造及葡萄酒的貿易方面的生動情景。
我國的葡萄酒究竟起源於何時?這一直未有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近年有作者認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有了葡萄酒。據有關資料,1980年在河南省發掘的一個商代後期的古墓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銅卣。經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銅卣中的酒為葡萄酒("保藏三千年的葡萄酒",《釀酒》,1987。5)。至於當時釀酒所採用的葡萄是人工栽培的還是野生的尚不清楚。另有考古資料表明,在商代中期的一個釀酒作坊遺址中,有一陶瓮中尚殘留有桃、李、棗等果物的果實和種仁(唐雲明等,"試論河北釀酒資料的考古發現與我國釀酒的起源",《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國酒文化研究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11)。盡管沒有充足的文字證據,但從以上考古資料,我們確可相信在商周時期,除了穀物原料釀造的酒之外,其它水果釀造的酒也佔有一席之地。
一、古代葡萄酒史料
一般說來,在古代中國,葡萄酒並不是主要的酒類品種,但在一些地區,如在現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則基本上是主要的酒類品種。有關資料可參考"葡萄和葡萄酒傳入我國的考證"(見張玉忠論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國酒文化研究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歷史時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普及過。歷代文獻中對葡萄酒的記載仍是較為豐富的。
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東漢時,葡萄酒仍非常珍貴,據《太平御覽》卷972引《續漢書》雲: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遺張讓,即以為涼州剌史。足以證明當時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釀造過程比黃酒釀造要簡化,但是由於葡萄原料的生產有季節性,終究不如穀物原料那麼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並未大面積推廣。在歷史上,內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繼繼續續維持下來的。唐朝和元朝從外地將葡萄釀酒方法引入內地。而以元朝時的規模最大。其生產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帶,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帶也有過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歷史。而漢民族對葡萄酒的生產技術基本上是不得要領的。
漢代雖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產技術,但卻未使之傳播開來。漢代之後,中原地區大概就不再種植葡萄。一些邊遠地區時常以貢酒的方式向後來的歷代皇室進貢葡萄酒。唐代時,中原地區對葡萄酒已是一無所知了。唐太宗從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卷970記載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約二十多公里,當時其歸屬一直不定。唐朝時,葡萄酒在內地有較大的影響力,從高昌學來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釀法在唐代可能延續了較長的歷史時期,以致在唐代的許多詩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屢屢出現。如膾炙人口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劉禹錫(772-842年)也曾作詩贊美葡萄酒,詩雲:"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這說明當時山西早已種植葡萄,並釀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詩。當時的胡人在長安還開設酒店,銷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統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並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開辟葡萄園。至元28年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
由於蒸餾技術的發展,元朝開始生產葡萄燒酒(白蘭地brandy),《飲膳正要》對此有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西域的葡萄燒酒。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卷30中曾記載了我國栽培的葡萄品種有:水晶葡萄,暈色帶白,如著粉形大而長,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兩種,酸甜兩味。綠葡萄,出蜀中,熟時色綠,至若西番之綠葡萄,名兔睛,味勝甜蜜,無核則異品也。
瑣瑣葡萄,出西番,實小如胡椒……雲南者,大如棗,味尤長。
二、中國古代葡萄酒的釀法
中國古代的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和加曲法。後一種,有畫蛇添足之嫌,說明了中國酒麴法釀酒的影響根深蒂固。
1 自然發酵法:
葡萄酒無需酒麴也能自然發酵成酒的。從西域學來的葡萄釀酒法應是自然發酵法。唐代蘇敬的《新修本草》雲:"凡作酒醴須曲,而蒲桃,蜜等酒獨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來就生長有酵母菌,可將葡萄發酵成酒。
元代詩人曾寫過一首詩,記載了當時的自然發酵法:翠虯天橋飛不去,頷下明珠脫寒露。壘壘千斛晝夜春,列瓮滿浸秋泉紅。數霄醞月清光轉,濃腴芳髓蒸霞暖。酒成快瀉宮壺香,春風吹凍玻璃光。甘逾瑞露濃欺乳,麴生風味難通譜。縱教典卻裘,不將一斗博涼州。
2、加曲發酵法:
由於我國人民長期以來用曲釀酒,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釀酒時必須加入酒麴,再加上技術傳播上的障礙,有些地區還不懂葡萄自然發酵釀酒的原理。於是在一些記載葡萄酒釀造技術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畫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北宋的著名釀酒專著《北山酒經》中所收錄的葡萄酒法,卻深深帶上了黃酒釀造法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氣上,用杏仁五兩(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過,干,去皮,子),與杏仁同於砂盆內一處,用熟漿三斗,逐旋研盡為度,以生絹濾過,其三半熟漿潑,飯軟,蓋良久,出飯攤於案上,依常法候溫,入曲搜拌。"該法中葡萄經過洗凈,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只是作為一種配料。因此不能稱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並米同釀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區仍在採用。如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寫到:"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並米飲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
三、近代中國的葡萄酒
清末1892年,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公司——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從西方引入了優良的葡萄品種,並引入了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從此我國的葡萄酒生產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
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又從保加利亞,匈牙利,原蘇聯引入了釀酒葡萄品種。我國自己也開展了葡萄品種的選育工作。目前,我國在新疆,甘肅的乾旱地區,在渤海沿岸平原,黃河故道,黃土高原乾旱地區及淮河流域,東北長白山地區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生產基地。新建的葡萄酒廠在這些地區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㈢ 葡萄酒在中國歷史悠久,是什麼朝代傳入中國的呢
至少在7000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享用葡萄酒了。在埃及陵墓中發現了古埃及人栽培、採收葡萄和釀造葡萄的情景。《聖經》中記載,古波斯王薛西斯一世曾用葡萄酒宴請大臣與貴族等。
望採納,歡迎共同討論與交流。
㈣ 葡萄酒在唐朝有哪些故事
唐朝時期
㈤ 唐朝的酒都有哪些品類
隋唐時期的酒有很多種,如果只從名稱來論,大約有300多種。以下介紹幾種唐朝常版見的酒類:
1、穀物酒,也權就是用穀物釀造的酒,穀物釀制的酒類很多,最著名的有:宜城酒,因產地在宜城,故稱宜城酒。桑落酒,十月份,桑落時釀制的酒叫作桑落酒。梨花酒,又稱梨花春,因在春天梨花開放時釀成而得名。鵝黃酒,因釀造出的酒色呈現鵝黃色而得名。小紅槽,酒色如胭脂,因此叫作小紅槽。菊花酒,漢代就有的一種酒,是用菊花和糯米釀成。從漢魏開始,重陽節飲菊花酒成為習俗。
㈥ 唐朝那時的酒都是些什麼酒啊
唐朝的酒是黃酒,黃酒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內時代,中國人容獨創酒麴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
公元前200年的漢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中國傳統黃酒的成熟期。《齊民要術》、《酒誥》等科技著作相繼問世,酃酒、新豐酒、蘭陵酒等名優酒開始誕生。張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中國傳統黃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期。
(6)唐朝葡萄酒叫什麼擴展閱讀
黃酒品種: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黃酒品種琳琅滿目。酒的名稱更是豐富多彩。最為常見的是按酒的產地來命名。如代州黃酒、紹興酒、金華酒、丹陽酒、九江封缸酒、山東蘭陵酒、河南雙黃酒等。這種分法在古代較為普遍。
還有一種是按某種類型酒的代表作為分類的依據,如「加飯酒」,往往是半干型黃酒;「花雕酒」表示半干酒;「封缸酒」(紹興地區又稱為「香雪酒」),表示甜型或濃甜型黃酒;「善釀酒」表示半甜酒。還有的按酒的外觀(如顏色,濁度等),如清酒,濁酒,白酒,黃酒,紅酒(紅曲釀造的酒)。
㈦ 說明唐朝早有葡萄酒的詩句是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中國古代談及葡萄酒的詩,最著名的莫過於唐朝王翰這首《涼州詞》了
㈧ 中國最早出現紅酒是在什麼朝代,什麼時候啊。
考古研究表明,中國葡萄酒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7000-5500年間。史書關於葡萄種植的回記錄最早出現在周朝,但有答關葡萄酒的文字記載,直到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朝才出現。《史記?大宛列傳》寫道:"宛左右以蒲陶為酒……漢使取其實來,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可見,直至西漢,內地中原還沒有真正意義的葡萄酒生產,葡萄栽種才剛剛開始。
在西域釀酒師的努力下,山西生產的葡萄酒在唐朝初現華章。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18-625年),李肇撰寫的《唐國史補》中記錄了當時的10餘種地方名酒。"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即今天的山西中南部一帶,"河東乾和"成為目前所知最早的葡萄酒商號,也是此10餘種地方名酒中唯一的葡萄酒。
㈨ 在唐代的時候,有沒有葡萄酒
中國葡萄和葡抄萄酒業開襲始,還是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8)。從漢武帝建元年間張賽從西域引進歐亞種葡萄,到清末民國初的二千年間,我國的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漢武帝時期:葡萄酒業的開始和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業的恢復、發展與葡萄酒文化的興起;
唐太宗和盛唐時期:燦爛的葡萄酒文化;
元世祖時期至元朝末期: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繁榮;
清末民國初期:萄萄酒業的轉折期。
㈩ 沒有葡萄酒的唐朝文化不完整,葡萄酒是如何在唐朝興盛的呢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他們不再滿足於日常的飽腹,而是對更為豐富和更多口味的飲料及食物提出了要求,釀酒便是其中之一。
而在唐朝,隨著社會各方面的全方位強盛,整體國家由上至下都對酒也有了更多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體現龐大的數量上,質量也是一大重要標准。
而在眾多酒類中,葡萄酒以其不同於傳統谷酒的口感和新奇的樣式贏得了唐朝人的強烈喜愛。
無論是光照、溫差還是水分,西域都完全滿足了葡萄的生長需求。
雖然如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也都適合葡萄種植,但總體來說還是新疆的環境更勝一籌。
此外,西域在葡萄種植的規模和經驗上頗有成就,如焉耆國“逗渠溉田,土宜黍﹑蒲陶﹐有魚鹽利”、姣赤建國“草木郁茂,華果繁盛,多葡萄,亦所貴也”,只要唐朝好生經營,葡萄的供應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這也就為釀酒提供了基本前提。
除此之外,葡萄作為一種在西域地區大面積種植的水果,就算將其中絕大部分拿來釀酒,對基本民生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釀酒業發達起來之後,由於它的產業鏈、市場等都無比龐大,導致其所能產生的利潤及賦稅也是極為驚人的,對唐朝政府來說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收入。
最後,在國力如此強盛的情況下,酒只能算作陶冶情操的消費品,絲毫談不上誤國誤民,唐朝的酒政策也因此一直較為寬松,是葡萄酒發展的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