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破崙和葡萄酒有什麼故事
拿破崙和很多葡萄酒都有故事,不知道你問的哪一個
首先,這傢伙特好白蘭地,也喜歡咖啡。因此在遠征俄國的路上發明了著名的皇室咖啡。
第二,拿破崙的御醫為他身體考慮建議晚年建議他喝點產自香貝天的酒,結果他一喝就愛上了,所以在法國,香貝天的酒可是被稱為御酒的。據說拿破崙遠征俄國的時候帶了大批的香貝天隨行,結果隨著法軍的潰敗,俄國在歐洲邊境上四處可見一種沒有任何標簽的酒。據俄國商人稱這些都是繳獲來的御酒...當然,沒有一瓶是真的。
第三,拿破崙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勃艮第的武喬住過,那裡是勃艮第特級園最多的地方(Clos Vougeot本身就是一個特級園,不過通常認為,他最優秀的葡萄園是大德園)。1777年,他被父親大米拉波伯爵以激進之名關進伊夫堡。三年牢獄之苦後,他竟不回巴黎而直接來到杜福爾酒庄。在他後來寫的回憶錄中,他說在杜福爾酒庄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為快樂的時光。「白天在索恩河邊陪著葡萄曬太陽,晚上在酒窖里聞香得鑽心得酵母味……
之後的故事上邊的朋友已經提到過了~
總之。可以看出:1.和所有巴黎貴族一樣,拿破崙是個勃艮第控
2.和所有巴黎貴族一樣,拿破崙喜歡亂搞風流韻事
3.和所有巴黎貴族不一樣,拿破崙個頭很矮..
2. 紅酒拉菲故事
拉菲葡萄酒是拉菲庄園出產的享譽世界的法國波爾多葡萄酒之一。拉菲庄是由一名姓拉菲(Lafite)的貴族創園於1354年,在十四世紀已相當有名氣。到了1675年她由當時世界的酒業一號人物希剛公爵(J. D. Segur)購得。今天中國品牌網小編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就是拉菲葡萄酒的品牌故事。
希剛當時在酒界叱吒風雲,他同時擁有頂級的歷史名庄拉圖(Chateau Latour)、木桐(Chateau Mouton)和凱龍世家(Chateau Calon-Segur)。法王路易十四曾說希剛家族可能是法國最富有的家族。在十七世紀,法國基本上是勃艮第(Burgundy)酒的天下。而當時上流社會的著名「交際花」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迪因在羅曼尼酒庄的爭奪中,輸給了路易十五的堂兄弟,波旁王朝的親王,康帝親王(Prince de Conti),因而把興趣轉投向拉菲,令拉菲往往成為凡爾賽宮貴族們的杯中佳物。
1755年希剛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去世後,拉菲產權進入了一段較為混亂的歷史時期。但拉菲酒的品質依舊不為人失望。直至1868年詹姆士·羅斯柴爾德爵士(Baron James Rothschild)在公開拍賣會上以天價四百四十萬法郎中標購得。該家族擁有拉菲庄一直至今,而且一直能把拉菲庄的質量和世界頂級葡萄酒的聲譽維持至今。
波爾多在1855年對該區的名庄進行了評級。當時他們在多如繁星的庄園中選出了61個最優秀的名庄叫作Grand Cru Classe(中文可稱作列級名庄)。在61個中又分為5個級別。其中第一級有四個,它們分別是拉菲庄園(Chateau Lafite)、拉圖庄園(Chateau Latour)、瑪歌庄園(Chateau Margaux)和紅顏容庄園(Chateau Haut - Brion)。而四個中拉菲排名第一。後將二級酒庄「武當王」提升為一級酒庄,所以現在又稱「五大名庄」。
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不單是總統,他還是十八世紀最出名的酒評家。相當於今天的世界頭號評酒大師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198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一瓶1787年由托馬斯傑弗遜簽名的拉菲以十萬五千英鎊的高價由Forbes雜志老闆Malcolm Forbes投得。創下並保持了世界上最貴一瓶葡萄酒的紀錄。
拉菲庄園的土壤及所處地方微型氣候(Micro Climate)得天獨厚。拉菲庄園總面積90公頃,每公頃種植八千五百棵葡萄樹。其中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佔70%左右,梅樂(Merlot)佔20%左右,其餘為嘉本納弗郎(Cabernet Franc)。平均樹齡在四十年以上。每年的產量大約三萬箱酒(每箱12支750ml算)。此產量居所有世界頂級名庄之冠。以此產量及其能維持的價格相比,拉菲庄的成就真是無人能及。拉菲庄的葡萄種植採用非常傳統的方法,基本不使用化學葯物和肥料,以小心的人工呵護法,讓葡萄完全成熟才採摘。在採摘時熟練的工人會對葡萄進行樹上採摘篩選,不好不採。葡萄採摘後送進壓榨前會被更高級的技術工人進行二次篩選,確保被壓榨的每粒葡萄都達高質要求。在拉菲每2至3棵葡萄樹才能生產一瓶750ml的酒。為了保護這些矜貴的葡萄樹,如沒有總公司的特約,拉菲庄一般是不允許別人參觀的。除此之外,拉菲庄還是出名願花重本僱用最頂級釀酒大師的名庄。拉菲酒的個性溫柔婉細,較為內向,不像同產於菩依樂村的兩大名庄拉圖和武當王的剛強個性。拉菲的花香、果香突出,芳醇柔順,所以很多葡萄酒愛好者稱拉菲為葡萄酒王國中的「皇後」。
在拉菲酒庄,2-3棵葡萄樹才能產一瓶紅酒,整個酒庄年產量控制在2—3萬箱(每箱12支,每支750ml)。由於供不應求,拉菲紅酒的預訂都是在葡萄成熟的半年前進行,而且每個客人最多隻能預訂20箱。而年代久遠的拉菲紅酒,更是存世稀少,因此受到紅酒收藏家的狂熱追捧。
拉菲酒的苛刻標准使副牌拉菲珍寶也具有了與正牌相近的品質。由於它含有的梅洛比例比正牌要高,加之其產地卡許阿德台地的風土特徵,它又具有獨特的個性。酒的名字來自於與拉菲古堡所踞的小山丘接壤的卡許阿德台地,此處的幾個地塊於1845年被拉菲古堡購入。
19世紀時,卡許阿德的酒與拉菲分別銷售, 後來,卡許阿德這一名字被用於標識拉菲古堡的副牌酒。副牌酒最開始被稱為「卡許阿德磨坊」,從1980年代起更名為拉菲珍寶,30年來釀造拉菲酒的苛刻標准使副牌拉菲珍寶也具有了與正牌相近的品質。
2012年3月,很多葡萄酒愛好者高喊「拉菲來了」——由葡萄酒企業法國羅斯柴爾德男爵拉菲集團投資的拉菲酒庄項目在山東蓬萊正式開工建設。經過在中國15年的種植基地考察後,蓬萊成為繼阿根廷、智利之後,全球第三、亞洲唯一的拉菲生產基地。3月11日,法國羅斯柴爾德男爵拉菲集團投資的拉菲酒庄項目在山東蓬萊正式開工建設。據了解,拉菲集團未來將在蓬萊建成一座中西合璧的葡萄酒堡和25公頃葡萄種植園,每年將產出12萬瓶拉菲酒。
目前,拉菲年產量最多是24萬瓶。據浙江省工商局的調查,拉菲每年在中國市場大約能分到5萬瓶。年產24萬瓶的拉菲,分到中國市場約5萬瓶,可是中國一年卻能消耗200萬瓶,多出來的上百萬瓶「拉菲」究竟從哪裡來的?
在2012年2月,浙江省工商局查處了義烏市程盛副食品商行經銷裸裝葡萄酒一案。據了解,程盛商行老闆分別從河北昌黎、山東煙台購入了大量裸瓶葡萄酒,又在香港注冊了「法國拉菲葡萄酒(香港)有限公司、法國皇家卡斯特庄園有限公司」等兩家銷售公司,然後再將自行印刷的這兩家空殼公司的標簽貼在裸瓶上,使國產酒搖身變成了名牌酒。形形色色的山寨拉菲紅酒,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經濟中等發達的城市,從場所上看,「傍名牌」的「XX拉菲」主要集中在KTV和酒吧,而偽造商標的純粹假酒,反而集中在會所等高檔消費場所。
3. 誰具幾個好的國外酒庄的例子
最有名的就是法國在波爾多「五大名庄」了,他們是是處於列級酒庄列表頂尖的五個一級酒庄 (Premiers Crus),
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 - Pauillac 拉菲庄園(波亞克)
在世界上成千上萬個酒庄當中,能夠在名氣、品質、記錄保持方面同時打敗其他酒庄的恐怕只有法國波爾多波亞克村的拉菲庄園了。
拉菲庄園位於波亞克村北部,歷史上最早對其的記載可追溯到1234年,雖然拉菲憑借其出色的品質已經在十四世紀相當有名氣,但真正形成規模享譽全歐洲還要到十七世紀。在1675年,拉菲被當時葡萄酒界的風雲人物西格公爵(J.D.Segur)購得,當時西格家族已經同時擁有拉圖(Chateau Latour)和木桐桐庄(Chateau Mouton)。在十七世紀,法國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基本飲用勃艮第的葡萄酒,而當時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迪卻對拉菲情有獨鍾,自此拉菲成為巴黎凡爾賽宮貴族們的杯中佳物,而在十八世紀初拉菲進入英國市場之後,不久就受到英國眾多識酒人士的收藏之物,其中最為經典是在1732-1733年期間,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爾波(Robert.Walpole)平均每三個月就要購買一桶拉菲。
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 Pauillac 武當王莊園(波亞克)
在波爾多傳統的五大名庄中,波亞克一村就包括了拉菲、拉圖和武當三大庄園,其中武當庄園在1863年由富有的銀行家Baron Nathaniel de Rothschild買下,並更名為Chateau Mouton-Rothschild,而相隔十五年之後他堂兄也買下了同一條村的拉菲庄園,所以波爾多的兩大名庄中Rothschild家族已擁有兩個。在1855年波爾多酒庄評級當中,武當庄園沒有像拉菲那樣榮獲列級名庄第一名,只能屈居第二名,直到1973的評選中武當才如願升級為第一名。
Château Latour - Pauillac 拉圖庄園(波亞克)
拉圖庄園(Chateau Latour)位於波爾多吉隆特河河口(Gironde),是1855年的庄園評級中列為一級(Grand Cru Classe)酒庄的其中一位,該酒庄由英國人在15世紀建成,當初是為了防止海盜侵略而建,後來到了16世紀就已開拓為葡萄園。拉圖對葡萄酒生產工藝是極其苛刻的,一般情況下拉圖庄園裡面的葡萄只有六成可以用來釀造「一級酒」,即正牌酒,如遇年份不佳則只能有四分一甚至更低可以釀造正牌,其餘只能降級為副牌酒出售(Les Forts de Latour)。
Château Haut-Brion - Pessac 紅顏容庄園(格拉芙佩薩克)
紅顏容庄園(Chateau Haut-Brion)位於波爾多的格拉芙產區,該庄園早在十四世紀已經是一個葡萄種植園,直到1550年由當地的貴族Jean de Pontac建立成為一個真正的庄園。實際上,如果按照傳統翻譯,Chateau Haut-Brion應該稱為奧比安庄園,但「紅顏容」的緣來是因為該庄園的第一任女主人當時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大家閨秀,深得丈夫的百般疼愛,所以其丈夫把酒庄稱為「紅顏容」意為美麗動人、浪漫典雅。
Château Margaux - Margaux 瑪歌庄園(瑪歌村)
瑪歌庄園在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評級時列為列級酒庄的第一位,同期的還有拉菲、紅顏容、拉圖等名庄。瑪歌庄園在1590之後就不斷獲得眾多酒評家的嘉獎,早在1787年,對葡萄酒痴迷有加的美國前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就將瑪歌酒庄評為波爾多名庄之首,而2001年11月Mr.Hu訪問法國途徑波爾多時,法國就特意安排Mr.Hu參觀瑪歌庄園並親品1982年瑪歌。
4. 法國最早的葡萄酒之路在哪裡
法國最古老的葡萄酒之路(Route des Vins d'Alsace)。它始建於1953年,綿延170公里,經過73個市鎮,連接了阿爾薩斯兩省: 上萊茵和下萊茵省。
1953年5月13日,兩列汽車拉力賽車隊,同時從此路的兩端出發,行進至中間相遇。當地出版物大力報道了這次開幕活動,以此正式成為阿爾薩斯葡萄酒之路成功的信號,從此成為阿爾薩斯旅遊的最佳形象大使。
你也許沒聽說過阿爾薩斯,但你一定記得教科書里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於1873年發表的一篇名作《最後一課》。無論故事如何揪心,這個故事描述的場景就發生在阿爾薩斯,這塊兵家必爭,多次在德法之間易手的風水寶地。
在阿爾薩斯地區,葡萄的種植利用就像在中國我們祖祖輩輩對小麥,大米一樣的重視。
葡萄園在阿爾薩斯有記載的種植,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紀,那時,修道院再次開始大量興建,葡萄的藤蔓,也逐漸覆蓋阿爾薩斯大地。
從北邊的馬爾勒南到南端的坦恩,如今的葡萄酒之路在孚日山脈東側穿過170公里的葡萄種植園的小山丘。這條路上聚集了超過300片葡萄園。大區51個特級園(Grand Cru)有49個都聚集於此。
這條路集中展示了阿爾薩斯的美酒、美食、文化以及藝術。
第一眼望去, 阿爾薩斯的葡萄酒之路就是一幅精緻的油畫,讓人慶幸自己從油畫框里跳出來,看到這樣沁人心脾的全景,隨手一拍,都不遜色於明信片上的照片。
錯落有致又規整如一的葡萄田,環抱著老樹城牆鮮花簇擁的村莊,年代悠久的木筋牆結構的屋舍,每個村莊羅曼或哥特式的教堂,文藝復興年代的水井,中世紀宏偉傲人的城堡的遺址,熱鬧的小咖啡廳,酒氣飄香的好客酒窖。。。
上篇介紹的童話小鎮科爾馬,就是當之無愧的「阿爾薩斯葡萄酒之都」。它位於阿爾薩斯的葡萄酒中心地帶,是當年的貿易中轉站和河港。如今成為浪漫的象徵的小威尼斯蜿蜒的河道,似乎還能看到16世紀全盛時期,科爾馬的酒商利用運河運輸葡萄酒忙碌的場景,河道上的木橋,是否還沁著紅酒的清香?
在葡萄酒之路上,除了科爾馬這種舉世聞名,遊客雲集的大城鎮外,不妨涉足酒鄉深處。
然而也只有那些充滿了探索之心的遊客,離開熱鬧的城市,才可以發現那些最為神秘的角落:讓自己放慢腳步體會阿爾薩斯葡萄酒之路的精髓,徜徉在中世紀城市的街巷之中,遠離喧囂的人群,漫步在葡萄園小徑上。
埃吉塞姆(Eguisheim),2013年當選最受法國人歡迎的村莊榜首,也是教宗利奧九世的家鄉。
里克維爾(Riquewihr),被多年來穿梭歐洲的日本遊客評選為法國最美村莊。
建於12世紀的國王城堡 (Châteaux Haut-Koenigsbourg)
前馬來西亞總理Mahathir Mohamad和他的妻子深深著迷於法國阿爾薩斯的風土人情,就請馬來西亞第九大財閥Vicent Tan在吉隆坡外50公里處依葫蘆畫瓢,建了一個克隆版的小科爾馬(法國街),賣著一樣的街邊零食和紀念品,又在旁邊建了一個國王城堡酒店。大家不妨看看克隆版找找不同?
街道可以復制,美食可以模仿,中世紀城堡可以搬到熱帶雨林,但科爾馬最適合葡萄種植的小氣候卻是獨一無二的。它是法國第二乾燥的城市,為葡萄成長季的光照,葡萄的甜度提供了絕佳的保障,彌補了緯度環境的不足。
阿爾薩斯作為法國四大葡萄酒產區之一,有幾個獨一無二辨識度極高的特性:
與法國其他葡萄酒產區不同,阿爾薩斯的葡萄酒不以「風土」(terroir,指結合氣候,地形,土壤,葡萄品種等綜合條件,對每個葡萄園的命名),而以葡萄的品種命名,俗稱阿爾薩斯七仙女。他們分別是:雷司令,西萬尼,麝香,白皮諾,灰皮諾,黑皮諾,和瓊瑤漿。
阿爾薩斯90%以上的產品都是白葡萄酒,是需要專業酒窖或冰箱存放的酒,根據搭配菜餚和不同品種的酒,最佳品鑒溫度為8到12攝氏度。唯一的紅葡萄酒--黑皮諾,以其清新濃郁的果香佔得一枝獨秀的地位。
在阿爾薩斯葡萄酒評級系統里,除了全法國為高質量酒通用的AOC/AOP (Appellation d'Origine Alsace Contrôlée),以及保證更高品質限制產量的特級園Grand Cru,在這里還有第三個品級分類,1976年專為克雷芒起泡酒而創(Appellation Crémant d'Alsace Contrôlé)。這是一種用香檳地區使用的傳統製法產的起泡酒,用白皮諾,灰皮諾,雷司令(黑皮諾用於分紅克雷芒)較多,口感平衡,氣泡細膩均勻,因其與香檳的同樣高質量保證和高性價比,一直是在香檳以外最受法國人歡迎的起泡酒。
5. 法國葡萄酒文化的歷史
法國的葡萄酒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臘人來到了法國馬賽地區,並帶來了葡萄樹和葡萄栽培技術。公元前51年,凱撒征服了高盧地區,正式地葡萄樹栽培便在此展開。隨著葡萄種植區域不斷向北擴展,公元3世紀,Bordeaux和Burgundy開始為供不應求的葡萄酒市場釀制葡萄酒。公元6世紀,隨著教會的興起,葡萄酒的需求量急增,加之富豪對高品質葡萄酒的需求,加快了法國葡萄酒業發展的腳步。中世紀時,葡萄酒已發展成為法國主要的出口貨物。
1855年,法國正值拿破崙三世當政。三世國王想借法國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機會向全世界推廣波爾多的葡萄酒,而且想讓全國的葡萄酒都來參展。於是,他請波爾多葡萄酒商會籌備一個展覽會來介紹波爾多葡萄酒,並對波爾多酒庄進行分級。這無異於去捅一個馬蜂窩,因為那些酒庄個個都很自以為是,然而勝出者只能有一個。於是波爾多商會把責任推託給一個葡萄酒批發商的官方組織Syndicat of Courtiers,讓他們將所有酒庄分為5級,每個吉倫特區的紅酒生產者都包括在其中一個級別里。兩周後,Syndicat of Courtiers拿出了他們的分級,包括58個酒庄,1個超一級,4個一級,12個二級,14個三級,11個四級和17個五級。超一級酒庄為:呂薩呂斯酒堡(d'Yquem),四個一級酒庄為:Lafite-拉菲(Rothschild)、拉圖(Latour)、瑪歌(Margaux)和紅顏容(Haut-Brion)。
幾乎所有的等級園均來自梅多克,唯一例外就是Haut-Brion(紅顏容,又譯奧比安),來自格拉夫產區。其他的產區也沒有包括在內,而且所有評出的酒庄全部集中在波爾多左岸地區,右岸的Cheval Blanc(白馬)這樣在18世紀就已經十分出名的酒庄也沒有包括在內,這不得不說明是這次分級制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這個分級制度內,同一級的酒庄也是有先後之分的,比如Mouton-Rothschild(木桐)就是二級酒莊裡的第一把交椅。但是這種做法招來了很多批評。1855年的9月,Syndicat of Courtiers給波爾多葡萄酒商會去了一封信,說明在同一等級內沒有先後之分,商會於是對名單進行了修改,統一級酒庄內按照字母順序排列,才將此事平息。 自從1855年後,酒庄的名稱、所有者、葡萄園甚至葡萄酒的質量都有很多變化。現在名列分級制度的等級園內的有61個酒庄。當然即便是酒庄更名易主,如果其歷史上是等級園,他還將保持等級園的位置。唯一的一次變動就是1973年,在Philippe Rothschild男爵不斷努力下,Mouton Rothschild(木桐)由二級酒庄升級為一級酒庄。也就形成了現在世所共知的「五大名庄」。
在此之後,格拉夫地區和聖·愛美隆地區在上個世紀中葉也進行了酒庄分級,只不過沒有像梅多克地區那樣分成5個等級。所有這些進入酒庄分級的酒庄都稱為「列級酒庄」,在酒標上能夠看到「Grand Cru Classe」的字樣。
時過境遷,許多法國波爾多紅酒庄園的風貌已大有改觀,庄園主歷經了數次變更,釀造方法也與先前有了不同,但這個分級法的原則至今仍被人們遵循,並推廣到法國乃至世界。古老的葡萄酒行會對波爾多來說,同樣值得一提。這是一個由社會名流和葡萄酒專業人士組成的非盈利性協會,他們身著古色古香的紅頂紅袍,系著白色披肩,舉行庄嚴盛大的儀式,隆重紀念與葡萄酒相關的節氣和活動。行會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波爾多是法國最大的AOC葡萄酒產區。同樣是波爾多AOC等級的紅葡萄酒,在分級上還大有不同,通常是酒標上標稱的產區越小,葡萄酒的質量越高,所以酒庄(Margaret Red)的酒最為名貴。在波爾多縱橫十萬公頃的葡萄園上,遍布大小酒庄8000多個,出產的葡萄酒各具風格,縱是一街之隔,風味亦截然不同,這也是波爾多紅酒令人著迷的原因之一。
酒城波爾多有句名言:酒是釀造師的孩子。意思是說,有了優秀的釀造師,才能創造出高質量的酒。
波爾多瑪格麗紅紅酒的高貴源於它漫長而細致的釀造方式:葡萄汁在發酵過程中,浸皮的時間控制著紅酒清澈動人的顏色及酒中丹寧的含量;發酵完成後,需要將沉於發酵槽底的酒渣抽取出來,這是一段緩慢而耐心的過程;接下來是選出品質最好的酒,同時將不同品種的葡萄酒以完美的比例結合。這樣不但可以提升酒的品質,還可以保留下不同品種葡萄的風味,而且能結合出更為獨特美妙的口味。經過幾個月或更長的時間,葡萄酒從橡木桶中裝瓶封蓋。此時的紅葡萄酒依然具有生命力,它們透過軟木塞緩緩地呼吸,繼續發生著奇妙的變化,漸漸達到成熟。因此,波爾多紅酒大多適宜長期保存,上佳的美酒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才能成熟。
自從古代英勇無畏的水手把葡萄樹枝從尼羅河的山谷和克里特島帶到希臘、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再由此傳入法國之後,葡萄的種植和釀酒技術在這塊六邊形的國土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發揚光大。葡萄酒文化不僅表現了法蘭西民族對精緻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國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6. 哪一種紅酒是有故事的
拿破崙和很多葡萄酒都有故事,不知道你問的哪一個
首先,這傢伙特好白蘭地,也喜歡咖啡。因此在遠征俄國的路上發明了著名的皇室咖啡。
第二,拿破崙的御醫為他身體考慮建議晚年建議他喝點產自香貝天的酒,結果他一喝就愛上了,所以在法國,香貝天的酒可是被稱為御酒的。據說拿破崙遠征俄國的時候帶了大批的香貝天隨行,結果隨著法軍的潰敗,俄國在歐洲邊境上四處可見一種沒有任何標簽的酒。據俄國商人稱這些都是繳獲來的御酒...當然,沒有一瓶是真的。
第三,拿破崙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勃艮第的武喬住過,那裡是勃艮第特級園最多的地方(Clos Vougeot本身就是一個特級園,不過通常認為,他最優秀的葡萄園是大德園)。1777年,他被父親大米拉波伯爵以激進之名關進伊夫堡。三年牢獄之苦後,他竟不回巴黎而直接來到杜福爾酒庄。在他後來寫的回憶錄中,他說在杜福爾酒庄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為快樂的時光。「白天在索恩河邊陪著葡萄曬太陽,晚上在酒窖里聞香得鑽心得酵母味……
之後的故事上邊的朋友已經提到過了~
總之。可以看出,1.和所有巴黎貴族一樣,拿破崙是個勃艮第控
2.和所有巴黎貴族一樣,拿破崙喜歡亂搞風流韻事
3.和所有巴黎貴族不一樣,拿破崙個頭很矮..
7. 法國紅酒的歷史
法國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隨著法國的歷史與文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葡萄酒文化已專滲透進法國屬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及生活的各個層面,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大國,法國葡萄酒文化也影響著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情趣。
法國的葡萄酒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臘人來到了法國馬賽地區,並帶來了葡萄樹和葡萄栽培技術。公元前51年,凱撒征服了高盧地區,正式地葡萄樹栽培便在此展開。隨著葡萄種植區域不斷向北擴展,公元3世紀,Bordeaux和Burgundy開始為供不應求的葡萄酒市場釀制葡萄酒。公元6世紀,隨著教會的興起,葡萄酒的需求量急增,加之富豪對高品質葡萄酒的需求,加快了法國葡萄酒業發展的腳步。中世紀時,葡萄酒已發展成為法國主要的出口貨物。
8. 求關於葡萄酒的故事
在全法國,也只有杜福爾酒庄能用拿破崙像來作酒標,因為杜福爾酒庄與拿破
侖之間還有一段鮮文人知的故事!
原來,當年那個讓拿破崙少尉痴迷因而丟了一個月軍餉的漂亮姑娘,就是
讓 杜瓦曾祖父的外孫女。他們是在博訥的一個小酒館里認識的,當時那個姑娘是小
酒館的服務員。因為會唱歌還經常家裡釀的好酒拿到酒館里來賣,所以很博男
人喜歡。自從見到了拿破崙後,兩人便一見鍾情,甚至還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後來拿破崙被召回巴黎,臨行前特意送了 一枚戒指給姑娘,並答應過幾年退
役後就來博訥跟姑娘完婚。姑娘當真,等了一年又一年,卻等來了她的情人當
上法蘭西皇帝的消息。這時,昔日美麗的少女已成了半老徐娘,只有那枚戒指
,成了她青春的回憶。
後來,讓 杜瓦的曾祖父得知,法蘭西的的皇帝曾經喜歡過自己的外孫女。便對
外孫女說,能不能跟皇帝商量一下,生產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酒。姑娘真的就
寫了一封信,託人帶到了巴黎。據說拿破崙收到這封信時正好打了個大勝仗,
心情特別的好,便委派信使告訴博訥的那個小姑娘,拿破崙皇帝同意她的請求
。信使還帶來了一幅隨軍畫師畫的拿破崙一身戎裝站在橡木桶邊喝酒的畫像。
後來,這幅畫像便成了這款酒的酒標,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9. 法庄巴克斯紅酒歷史故事是什麼
法國五大一級酒庄沒有這個名字
10. 法國南部的奧克地區的葡萄酒都有哪些歷史故事呢
產區:奧克產區((Vin de Pay D'oc))
級別:IGP
年份:2010年
類型:干紅
葡萄品種:梅樂(Merlot),歌海娜(Grenache)
品鑒記錄:亮麗的紫紅色,香氣以新鮮的草莓和紅色水果為主,入口柔順,單寧絲滑是一款簡單易飲的美酒。餘味悠長,有一些淡淡的薄荷的味道。
飲用溫度:16-18度
配餐建議:口感柔和,在配餐上沒有特別的要求,搭配一些簡單的肉類即可。
試飲場合:適合各種場合
消費人群:適合剛開始接觸葡萄酒的人
產區故事:法國南部的奧克地區向全球提供質量上乘,品種越來越豐富的佳釀。這里的葡萄酒種類豐富,既有口感清新細膩、色調熱後淡雅、讓您輕盈飄繞的美酒,又不乏鮮艷絳紅、濃郁芬芳,令飲用者暢快淋漓的葡萄酒。這里陽光亮媚、氣象土壤都合適栽植葡萄。據考證,早在公元前 6 世紀,古希臘人就已經開端在此栽植葡萄 ,400 年後,古羅馬部隊的到來使這里成為法國最早的葡萄酒產地。歷史上,這里的葡萄酒不僅進貢過法國國王,從 17 世紀起還遠銷英倫和北歐。 1986 年,為了應對新世界葡萄酒的挑釁,奧克地域葡萄酒業有識之士決議變更傳統,范圍種植,下降本錢,適應新的花費習慣,出擊國際市場。為了保證質量,他們還將奧克地區餐酒「 Vin de PaysD'OC" 」作為一種法定稱號保存下來,並制定了嚴厲的質量尺度:必需由區內四省釀造,並採取法定的葡萄品種,堅持 100 %葡萄品種,並經地區委員會品嘗鑒定。現在,這里是法國最大的地域餐酒產地,葡萄種植面積達 30 萬公頃,法國人餐桌上的葡萄酒有 44 %來自於此。這里的范圍種植 , 緊急時刻,也使它成為法國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基地,和世界三大葡萄酒產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