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斯特退出舞台後,李斯特都有哪些作為
後期在魏瑪時,李斯特退出舞台後,開始專心作曲,與瓦格納開創了他稱之為「未來音樂專」的標題音屬樂。
75歲時,李斯特來到英國看望他的女兒——瓦格納的妻子柯西瑪,不幸卻在演奏瓦格納作品的音樂節期間逝世。
李斯特的音樂有許多獨創性,法國作曲家聖桑提起李斯特和他創造的交響詩時說過:「這一光輝的創造,使他最有資格流芳百世。」
2. 李斯特在鋼琴歷史上的地位是什麼樣的
他是最早把匈來牙利民族音源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樂家,他有愛國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積極要求變革生活的熱情,也有懷疑和失望的消極情緒,但佔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後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離開祖國的時間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創作不能簡單地納入「民族樂派」。然而,作為一個匈牙利人,李斯特對祖國的事業真誠關注;民族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民間音樂的音調和節奏,在他的創作中都得到生動的反映和運用;加之他對東、北歐及俄羅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攜和鼓勵,使他在歐洲民族樂派的發展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他的祖國,人民始終尊崇他為偉大的「民族藝術家」。中國鋼琴王子——李雲迪 法國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克羅埃西亞鋼琴王子——馬克西姆
3. 李斯特與卡洛林晚年相遇都有怎樣的感悟
晚年的李斯特,偶然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邂逅他最初迷戀的卡洛林,相逢陌路,兩個老人不禁淚如雨下。他們都走了許多的路,都明白什麼叫愛情,可是他們人生的路已走完了,人老了,愛情已將他們丟棄。
4. 跪求國內市場上葡萄酒的種類與價格及銷售情況,謝謝
匈牙利葡萄酒「酒中之王,王室之酒」
匈牙利地處中歐喀拉巴阡山盆地,土壤肥沃,氣候溫和,農產品十分豐富,尤其是葡萄的種類和質量都非常優良。匈葡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到十四世紀末基本形成了現在全國的22個產酒區。其著名的葡萄酒品牌有公牛血(BIKAVER)、托卡伊·奧蘇(TOKAJIASZU)、維拉尼地區的EKFRAKOS及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最喜愛的KDARKA等。其中自1650年問世以來的托卡伊·奧蘇被公認為世界頂級甜酒之一,法國皇室贊譽其為「酒中之王,王室之酒」。每年匈牙利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葡萄節、品酒會等民間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葡萄酒旅遊,充分展示了其葡萄酒生產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一、葡萄酒國內市場概況
匈牙利葡萄酒的種類可大致分為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包括玫瑰紅葡萄酒)。根據匈農業科技研究所資料顯示,05年葡萄酒的產量相對04年呈增長趨勢,其中白葡萄酒在6月和8月的產量均超過了250萬升,紅葡萄酒9月、11月產量均超過了160萬升。06年產量繼續呈增長趨勢。在產量增加的同時,價格持續下降:05年的價格明顯低於04年。其中,白葡萄酒04年的價格每升在180-220福林之間浮動,05年降至每升140-180福林之間,06年初始價格稍有起色。紅葡萄酒的價格近兩年來有所下降,從04年最高達到每升280福林降至06年的190福林左右。
造成匈牙利葡萄酒市場目前產量增加,而價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趨於飽和。匈葡萄酒市場在1998年-2003年期間平均葡萄酒銷售額每年遞減1%,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55歲以上年齡段,25歲左右年齡段的年輕人消費葡萄酒最少。另據專家預測,匈牙利葡萄酒人均消費在28-31升,且基本處於飽和狀態。
第二,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匈牙利的氣候和土壤均適合種植葡萄。葡萄酒生產商遍集全國,但處於規模小、生產分散,生產成本較高的狀況。現只能通過控制產量來維持葡萄酒相對穩定的價格。為改善這種局面,匈牙利正在籌建全國葡萄酒辦公室(National Wine Office),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相類似,其主要職責是綜合協調全國葡萄酒生產和銷售市場。這一機構的設立對避免葡萄酒市場無序競爭,保證其平穩發展至關重要。
第三,假酒充斥國內葡萄酒市場。自匈政府取消了從01年至03年實施的在葡萄酒軟木塞上標有產地證明(匈語為「zárjegy」)的規定,從04年開始,小瓶的葡萄酒(包括0.75升、1升、2升)無須標注,而5-20升的桶裝葡萄酒才需要註明產地。一些不法商販藉此向酒吧等出售假冒葡萄酒,這已被匈國家葡萄酒協會和葡萄酒質量監督機構查證屬實。大量假酒嚴重擾亂了匈葡萄酒市場,導致商家之間在價格上的惡性競爭。再加上2004年由於適宜的天氣條件,葡萄酒產量增加到4.9億升。Danube葡萄酒產區又免受了02年、03年遭遇的嚴寒霜凍,葡萄豐產,帶來了葡萄酒產量04年-06年的持續增長。很多酒商擔憂如果產量達到或超過5億升,國內市場將形成供過於求的局面,造成葡萄酒的積壓。
第四,政府下調了進口葡萄酒的稅率。匈牙利的葡萄酒關稅在調整前比歐盟高出三倍,解除高關稅壁壘後增加了與來自國外葡萄酒的競爭,特別是對澳大利亞、南非等第三國的葡萄酒。預計來自歐盟的進口不會有太大的增長,但某些檔次的葡萄酒產品如6-7歐元的酒,競爭將會加劇,來自第三國如澳大利亞的紅酒進口將會有大的增長。
二、葡萄酒出口前景
從國際市場來看,匈牙利加入歐盟後其農業得到了歐盟大量優惠補貼政策,葡萄酒也面臨新的市場機遇。很多生產商開始提高產量,把潛在市場規模擴大到4.5億人口的歐盟。有關資料顯示,除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老牌歐盟成員國外,新入盟的10個成員國中,包括匈牙利在內共有6個葡萄酒生產國:塞普勒斯、捷克、馬爾他、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匈牙利和其他5個新入盟葡萄酒生產國的產業發展水平也迥然不同,例如匈牙利葡萄種植面積超過11萬公頃,而馬爾他目前的種植面積僅有400公頃。匈牙利葡萄酒生產者正在指望加入歐盟能增加他們在英國和其它歐洲北部國家的市場份額。據統計,有40%的匈牙利產葡萄酒進入了目前的歐盟成員國市場,另有20%進入了其它9個准歐盟成員國市場。
根據匈農業研究所資料顯示,匈牙利出口瓶裝葡萄酒數量較大的國家是英國、德國和波蘭,其中03-05年出口英國占出口瓶裝葡萄酒總量的28.68%;出口散裝葡萄酒數量較大的國家是德國、捷克和斯洛維尼亞,其中03-05年出口到德國散裝葡萄酒占總量的30.6%。但是近三年,出口到各個國家的葡萄酒數量在不斷減少。瓶裝葡萄酒減少幅度最大的國家是德國和波蘭,散裝葡萄酒出口量大幅下降的是德國和除歐洲以外的其他國家,只有對英國連續3年保持平穩和增長勢頭。
匈牙利葡萄酒的出口近十年來呈下降趨勢,在過去的五年裡,匈牙利葡萄酒海外銷售下跌25%。其價格從02年開始有所回升。與其他葡萄酒出口大國相比,同等品質的葡萄酒,匈葡萄酒在價格上佔有很大的優勢。
5. 法國李斯特庄園干紅葡萄酒怎麼樣
干紅葡萄酒是指葡萄酒在釀造後,釀酒原料(葡萄汁)中的糖分完全轉化成酒精,殘專糖量小於或等於4.0g/L的紅屬葡萄酒。
按顏色
1.白葡萄酒:選擇用白葡萄或淺色果皮的釀酒葡萄。經過皮汁分離,取其果汁進行發酵釀制而成的葡萄酒,這類酒的色澤應近似無色,淺黃帶綠,淺黃,金黃色。顏色過深則不符合葡萄酒色澤要求。
2.紅葡萄酒:選擇用皮紅肉白或皮肉皆紅的釀酒葡萄進行皮汁短時間混合發酵,然後進行分離陳釀而成的葡萄酒,這類酒的色澤應呈天然紅寶石色。紫紅色、石榴紅色、失去自然感的紅色不符合紅葡萄酒色澤要求。
3.桃紅葡萄酒:此酒是介於紅、白葡萄酒之間。選用皮紅肉白的釀酒葡萄,進行皮汁短時期混合發酵,達到色澤要求後進行分離皮渣,繼續發酵,陳釀成為桃紅葡萄酒。這類酒的色澤應該是桃紅色、或玫瑰紅、淡紅色。
6. 李斯特菌大概需要多少個體數量能讓人體生病
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在絕大多數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類、蛋類、禽類、海產品、乳製品、蔬菜等都已被證實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嚴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腦組織感染,很多國家都已經採取措施來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並制定了相應的標准。
中文學名李斯特菌
界細菌界
門厚壁菌門
綱芽孢桿菌綱
目芽孢桿菌目
屬李斯特菌屬
分布區域世界各地
目錄
1概況
▪ 特點
▪ 流行情況
2流行病學
3致病性
▪ 潛伏期
▪ 臨床表現
▪ 控制
1概況
編輯
國際上公認的李斯特菌共有十個菌株:
1.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
2.綿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諾克李斯特菌(L.innocua)
4.威爾斯李斯特菌(L.welshimeri)
5.西爾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存疑,WHO以及The Prokaryotes(
Rosenberg, Eugene & DeLong, Edward F.)中10個species里有L. marthii 而沒有L. murrayi)
8. L. rocourtiae
9. L. fleischmannii
10. L. weihenstephanensis
其中根據16S rRNA序列,L. grayi已經從genus Listeria中分離出去,屬於genus murraya。
其中單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類疾病的。單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種常見的土壤細菌,在土壤中它是一種腐生菌,以死亡的和正在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它也是某些食物(主要是鮮奶產品)中的一種污染物,能引起嚴重食物中毒。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後主要表現為敗血症、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它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單增李氏菌對人類的安全具有危險,該菌在4℃的環境中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關於在一系列不同生長條件下單核增生李斯特菌轉錄組(細胞中的全部mRNA轉錄體)的一項新的研究,搞清了從腐生到致病生活方式的這種轉變的性質。該研究的數據顯示了一個轉錄程序,其復雜程度出乎意料,它涉及50個非編碼RNA,同時還有一系列新的調控RNA,包括幾個長反義RNA。在感染過程中,李斯特菌通過協調的全組轉錄變化成功重塑其轉錄程序,其中某些非編碼RNA優先在小腸或血液中生長的細胞中表達。
特點
1.分布廣:存在於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廢水)、昆蟲、植物、蔬菜、魚、鳥、野生動物、家禽。
2.生存環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報道0℃能緩慢生長)能在冰箱冷藏室內較長時間生長繁殖。
3.適應范圍大:酸性、鹼性條件下都適應。
4.帶菌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製品;肉類(特別是牛肉);蔬菜;沙拉;海產品;冰淇凌等。
流行情況
1999年底,美國發生了歷史上因食用帶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發的最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資料顯示,在美國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該菌污染的「熱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個州97人患此病,6名婦女流產。
1992-1995年法國出產的乳酪及豬肉中發現李斯特菌,2001年11月以來,我國質檢部門多次從美國、加拿大、法國、愛爾蘭、比利時、丹麥等二十多家肉類加工廠進口的豬腰、豬肚、豬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噸豬副產品中檢出單增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
美國疾控中心2011年9月28日說,美國已有18個州72人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美國《僑報》報道 李斯特菌已致全美16人死亡。這是美國自1998年以來致死人數最多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疫情。 李斯特菌潛伏期長,從食用受污染食品至發病,一般間隔1至8周,因此疾控中心估計,隨著10月份更多李斯特菌感染者的症狀開始明顯,確診病例將持續增多。
李斯特菌比常見的沙門氏菌和某些大腸桿菌更為致命。美國上次暴發李斯特菌大規模感染是在1998年,21人因食用受這種病菌感染的熱狗等肉類熟食死亡。1985年,52人死於食用受這種病菌感染的軟乾酪。
經調查,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延森農場是這次大規模感染李斯特菌事件的源頭。這家農場從9月14日起宣布召回其生產的「羅基·福特」牌香瓜。不過,目前仍不清楚李斯特菌是如何污染這種水果的。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局長馬格麗特·漢伯格說,這是首次發現李斯特菌能進入完整的甜瓜內部,該局正努力尋找其原因。延森農場說他們向美國25個州銷售了該品牌的香瓜,但食品和葯物管理局認為區域可能更廣,因為疫情爆發地已經超過了這家農場的銷售清單。延森農場說,他們銷售了超過30萬盒問題香瓜,每盒5至15個,因而香瓜召回總數在150到450萬個之間。
疾控中心主任弗里登說,盡管受污染的香瓜已經下架,這種病菌仍可能「作亂」,因為它生命力強,能在低溫環境甚至冰箱內存活。
李斯特菌通常在過期速食、黃油、凍肉和乳酪上蔓延滋長。食品和葯物管理局說,全美每年有大約800例李斯特菌染病病例,大多數因為食用上述食品,農產品一般不是使人染病的元兇。老年人、孕婦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較差人群最易感染李斯特菌。疾控中心說,13名死者多是年長者,平均年齡為78歲。
據悉,一旦感染李斯特菌,輕則出現發燒、肌肉疼痛、惡心、腹瀉等症狀,重則出現頭痛、頸部僵硬、身體失衡和痙攣等症狀。受感染的孕婦可能出現早產、流產和死產,嬰兒健康也可能受影響。[1]
2流行病學
編輯
單增李斯特氏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不易被凍融,能耐受較高的滲透壓,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廢水、植物、青儲飼料、爛菜中均有該菌存在,所以動物很容易食入該菌,並通過口腔-糞便的途徑進行傳播。據報道,健康人糞便中單增李氏菌的攜帶率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帶菌,4-8%的水產品、5-10%的奶及其產品、30%以上的肉製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該菌污染。人主要通過食入軟乳酪、未充分加熱的雞肉、未再次加熱的熱狗、鮮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
李斯特菌落
李斯特菌落
凌、生牛排、羊排、捲心菜色拉、芹菜、西紅柿、法式餡餅、凍豬舌等而感染,約佔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該菌可通過眼及破損皮膚、粘膜進入體內而造成感染,孕婦感染後通過胎盤或產道感染胎兒或新生兒,棲居於陰道、子宮頸的該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觸也是本病傳播的可能途徑,且有上升趨勢。
3致病性
編輯
單增李斯特菌進入人體是否得病與菌量和宿主的年齡免疫狀態有關,因為該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菌,宿主對它的清除主要靠細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為新生兒、孕婦、40歲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潛伏期
在感染後3-70天出現症狀,健康成人可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症狀,易感者突然發熱,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腹瀉、敗血症、腦膜炎、孕婦出現流產。
單增李氏菌的抗原結構與毒力無關,它的致病性與毒力機理如下:
1.寄生物介導的細胞內增生,使它附著及進入腸細胞與巨噬細胞。
2.抗活化的巨噬細胞,單增李氏菌有細菌性過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細胞內的過氧物(為殺菌的毒性游離基團)分解。
3.溶血素,即李斯特桿菌溶血素O,可以從培養物上清液中獲得,為SH活化的細胞溶素,有α和β兩種,為毒力因子。
臨床表現
健康成人個體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症狀,新生兒、孕婦、免疫缺陷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嘔吐、出血性皮疹、化膿性結膜炎、發熱、抽搐、昏迷、自然流產、腦膜炎、敗血症直至死亡。
控制
單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熱加工處理中能存活,熱處理已殺滅了競爭性細菌群,使單增李斯特氏菌在沒有競爭的環境條件下易於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溫度必須達到70℃持續2分鍾以上。單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所以即使產品已經過熱加工處理充分滅活了單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產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後防止二次污染是極為重要的。由於單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長繁殖,所以未加熱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險。冰箱食品需加熱後再食用,如果是生魚片之類的海鮮,專業酒店都會存放於零下40攝氏度左右的大型冰櫃,以確保殺滅寄生蟲及防止病菌感染。
7. 李斯特不能進入巴黎音樂學院而向巴埃爾學習的原因是什麼
初到巴黎,李斯特本想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但他不是法國人,院方不接受他的申請。於是他轉而向巴埃爾學習,努力攀登當代演奏技巧的頂峰。
8. 什麼國家的紅酒價錢是多少
特威葡萄酒庄園的葡萄種植區位於塞克薩德葡萄酒產區,匈牙利最傳統的葡萄專酒產區之一。擁屬有2300公頃葡萄園,塞克薩德可能是在歐洲較小的葡萄酒產區之一。
李斯特,對塞克薩德葡萄酒十分仰慕,並在150年前的信中寫道,「我會利用一切機會贊美塞克薩德葡萄酒的完美,並幫助其受歡迎」和教皇IX(Pope Pious IX),在1865年寫的塞克薩德葡萄酒的看法,「我能保存我的好脾氣和健康,靠的是塞克薩德葡萄酒」。
估價120-180左右比較合理
9. 李斯特:鋼琴王子是誰
生平簡介年10月21日,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西部一個叫多勃良的小村子。他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狂熱的音樂愛好者。李斯特自小受到音樂的熏陶。6歲的小李斯特便表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1820年,9歲的李斯特參加了一次為盲人義演的音樂會,他演奏了一首《降E大調協奏曲》,獲得聽眾的贊嘆。1821年,李斯特一家來到音樂的搖籃——維也納。次年,11歲的李斯特在維也納舉行第一次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了音樂之都的新聞人物。1823年,李斯特在維也納的第二次音樂會上的演奏得到了大音樂家貝多芬的贊賞,這堅定了他走向音樂之路的決心。
歷史業績年3月8日,李斯特應法國王子的邀請,觀看了義大利歌劇。這一天,年僅13歲的李斯特應巴黎歌劇院之聘,為獨幕歌劇《唐?山喬或愛之宮》譜曲。
年,李斯特在法國里昂創作了鋼琴曲《里昂》。整首樂曲激盪著高昂悲壯的曲調,像一段史詩,訴說著不平凡的往事,激勵著人們的感情,傾訴著他心中的愛憎。
以後的歲月里,他熱情地創作了歌頌工人階級、歌頌革命斗爭、悼念在祖國匈牙利革命中犧牲的烈士的合唱曲和鋼琴曲。如:合唱曲《鐵匠》、《工人大合唱》,歌頌與巴黎工人階級並肩戰斗的維也納大學生「紅色軍團」的男生四重唱《快樂的軍團》,悼念匈牙利革命中犧牲的英雄的鋼琴曲《送葬式》等。由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終曲主題改編的鋼琴曲《鍾聲》、根據帕格尼尼的《隨想曲》改編出的鋼琴《帕格尼尼練習曲》,突破了過去鋼琴演奏的陳規俗套,引出了新的技巧,引起了世人的驚嘆。
李斯特不但在鋼琴演奏上,也在作曲創作上登峰造極。他那別致的撥奏,三、六度滑音,高音區閃電般的滑過音群,巧妙細致的踏板應用等,都讓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1851年出版的《高級演技練習曲》代表著李斯特發展鋼琴藝術的頂點。這個包含12首練習曲的集子,不但需要演奏者具有演奏技術上的高度技巧,而且需要他心中具有詩一般的意境。
精湛的鋼琴藝術受到了無上的尊崇,人們給李斯特戴上了「鋼琴之王」的桂冠;在創作方面,他創作了大量的標題音樂的樂曲,開辟了鋼琴和管弦樂曲的新領域。
10. 李斯特晚年的宗教音樂
(一)
李斯特的父親亞當在年輕時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19歲那年他成為聖方濟會的見習修士,並且准備徹底獻身宗教。然而教會認為在他的性格中有某種不安分的因素,這使他們對他的前途缺乏信心,結果他被除名了。然而他的信仰仍然是極其虔敬的,這反映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妻子安娜是窮苦人家的女兒,一生都保持著樸素的天主教信仰,她不象亞當那樣會在燈下研讀神學著作,她只是每日祈禱,在禮拜的日子裡去教堂望彌撒。可以想像,這種宗教氣氛對年幼的李斯特有著多麼強烈的影響。
李斯特一生中的第一個真正的挫折來自他的初戀。他很不幸地愛上了他的鋼琴學生--一個貴族的女兒,當時他倆都是十六歲。就在他們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時,那位貴族父親粗暴地、乾脆利落地終止了他們的交往。年輕的李斯特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位早已赫赫有名的音樂天才,從不認為自己有不及他人之處,而此時他卻突然發現,自己不過是個貧民出身的藝人而已,那道無形的階級鴻溝無情地將他關在了幸福的大門外。少年李斯特在劇烈痛苦之中,做出了他的決定:獻身於宗教。因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人人平等。
他的母親反對這個決定(父親剛剛去世不久),理由是他的性格不適合做一個神職人員。但是李斯特很堅決,一時間他放棄了鋼琴,整日埋頭於聖經,或是狂熱地在教堂祈禱,他在音樂界的銷聲匿跡使得一些人以為他突然去世了,甚至一本正經地在報紙上發了訃告。轉機是由幾個朋友帶來的,他們拖他去聽音樂會,又帶他去巴黎著名的藝術沙龍里聽名人講演,這些方法的確有效,慢慢地,他內心深處郁積的痛苦不再那麼沉重了。
而真正幫助他解脫的,是他崇敬的兩位年長的朋友:拉梅內神父和詩人拉馬丁。
李斯特從拉梅內神父這里聽到的不是通常在教堂里聽到的講道。這是一位思想大膽犀利的神學家,有著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對教會當局完全不買賬,認為宗教與教會是兩回事,理想的道路應該是把天主教教義與法國政界的自由主義結合起來,以此來推動社會的改革。拉梅內自己是貴族出身,但他的思想和感情是站在大眾一邊的,對陷於艱難困苦生活之中的農民他尤其同情。李斯特從他這里獲得的啟發極其深刻,幾年以後(1834年)在論文《論未來的宗教音樂》中,他特別強調了「人道主義的音樂」這個觀點,他認為新型的宗教音樂,其靈感應該來源於上帝和人民。這種思想在他的宗教音樂創作中表現地更加具體。
詩人拉馬丁對李斯特的影響來自另一個角度。這位詩人大他21歲,年輕時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1820年以《沉思集》的發表成名,接著,他又發表了《新沉思集》、《蘇格拉底之死》(1823年)、《哈羅爾德游記終曲》(1825年)、《詩與宗教的和諧》(1830年)等。在詩中他用優美的語句來闡述思想:人生是痛苦和失望的源泉,只有把理想寄託在對天堂的嚮往之中,或是純凈的大自然中,才可能得到心靈的安寧。
拉馬丁出身於貴族家庭,他的信仰是溫柔甜美的,充滿了贊美與愛。相比較而言,李斯特的信仰卻更多是贖罪的、苦修的。這一方面與亞當早年加入的方濟各教派有關(創始人方濟各提倡以安貧、節欲的苦行生活來尋求上帝的寬恕),另一方面與他母親樸素的農民式信仰也有關。拉馬丁那種詩意的美好的信仰方式,對李斯特來說是新鮮而動人的,它不僅是信仰,也是一種藝術:
我聽見你發出悅耳音調的水珠
往下滴,往下滴,好象
動人的嘆息
所一再打斷的富於旋律性的歌聲在回盪。
……
隨著你流水的每一陣嗚咽,
我感到在我的心坎里預告流水的來臨並歌唱
流水的一種不可名狀的深沉的
聲音和你一起回響。
我這因無數思緒而變得開闊的心,
像你水池中的流水一樣,
從我透不過氣來的雙唇上,
感到愛情在我的靈魂深處盪漾。
渴望出現的祈禱
以迅速的聲調脫口而出,
我懇求上帝:我所崇拜的你呀,
請像收下香一樣收下這些淚珠!
……
我還剩下多少歲月呢?
這有什麼關系呢?我走向你流去的地方;
依我們看來,暮色緊接著曙光:
流吧,泉水啊,請一直向前流淌!
拉馬丁理想中的「詩與宗教的和諧」,就是人與自然、與上帝奇妙造物之間的和諧。他在生活中處處看到上帝的顯現,並為此由衷地贊美。李斯特從這些詩歌中獲得了深刻的啟示,這種宗教觀也在他的創作中得到生動的體現,如他題獻給拉馬丁的鋼琴曲《詩與宗教的和諧》,鋼琴套曲《旅遊歲月》中的《婚約》、《日內瓦之鍾》,根據雨果的詩作而寫的交響詩《山間所聞》,以及交響曲《但丁》、《浮士德》等。
除了早年來自家庭和少年時期的兩位忘年交對李斯特的影響以外,在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的一位女性--卡羅琳·維特根斯坦--對李斯特的宗教信仰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維特根斯坦是波蘭貴族後裔,在十六歲的時候嫁到了俄國,成為沙皇宮中的寵臣、德國貴族後裔維特根斯坦公爵的妻子。但她的婚姻生活是失敗的,在28歲時遇到了天才的李斯特之後,這個孤獨的女人才真正找到了感情的歸宿。這位頭腦冷靜而且頗有才氣的公爵夫人對李斯特的感情是深沉持久的,這和當時常常聚在李斯特身邊的大量女性崇拜者完全不一樣。正是在她的影響下,李斯特下決心放棄了頻繁的巡迴演出生涯,放棄了使他紅得發紫的鋼琴演奏,進入他創作生涯中一個更有意義、收獲更豐的時期。威特根斯坦並不象有些懷有惡意的人所形容的那樣,是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女人」,「獨霸和操縱了李斯特」,實際上,她對於李斯特的影響是積極的--且不論其他,單就李斯特在魏瑪時期的宗教音樂創作,就有不少是在她的協助下完成的。而李斯特晚年成為神父,和她也不無關聯。他們的婚姻一直受阻,最後仍然沒能如願,在失望中維特根斯坦憤筆疾書,寫了許多矛頭直指羅馬教會的論著,對其腐敗和保守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毋庸置疑,老一輩大師如巴赫、帕勒斯特里那的信仰以及創作思想、寫作技術對於音樂家李斯特的影響更為直接,這將在後面論及。
(二)
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和接踵而來的革命浪潮給天主教的打擊相當沉重,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它使樸素的信仰受到徹底的威脅,教會也喪失了原來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恢復其權威和影響,歐洲的天主教會大力復興它的文化和管理。從組織形式上來看,主要是1814年教皇庇護七世對耶穌會的重建 ,從宗教文化形式上來看,在繪畫和音樂領域都表現出了一種回歸的傾向。
法國繪畫界的「前拉斐爾兄弟會」以恢復中世紀畫風和樸素的信仰為目的,繪制了一批背離浪漫主義總體潮流--革命題材以及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不過這些作品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很快就在不斷涌現的新的風格洪流中被淹沒了。
相比較之下,音樂領域的成就要大些,「塞西利亞協會」的努力使天主教音樂得到了復興。這個以音樂的守護神聖塞西利亞為名的組織早在18世紀初期就已經出現在維也納和帕紹(德國城市),後來擴展到了歐洲的許多地方,如義大利、法國、比利時、愛爾蘭、波蘭、荷蘭、波希米亞、匈牙利和北非。他們宗旨是反對當時在教會音樂中大量使用管弦樂隊,提倡恢復純凈的無伴奏合唱形式。他們潛心研究帕勒斯特里那等老一輩作曲家的技術,將格里高利聖詠和前古典主義的復調融合進自己的創作中,並出版了大量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樂譜。在十九世紀這個組織的努力頗見成效,尤其是在一些較小的教堂里全面地恢復了無伴奏合唱形式。不過,反對的呼聲也是相當強烈,反對派認為這種教堂音樂和當代音樂藝術發展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大,它是脫離時代的倒退行為。同時,它是背離啟蒙精神、走向神秘主義的歧途。
具體到每個人,反映各不相同,有些人擁護塞西利亞協會的宗旨,有些人則順應音樂發展的潮流和自己的興趣,將交響樂的甚至是歌劇的因素大量運用於宗教音樂之中。後者如戈塞克(《感恩贊》)、凱魯比尼(《C大調安魂曲》),尤其是柏遼茲,他的《安魂彌撒曲》用了五個管弦樂隊,達到了驚人的效果(他晚年在《回憶錄》中不無得意地寫道:演奏到「Tuba Mirum」一章時有一個合唱隊員竟然因為樂隊的宏亮音響神經錯亂了)。
李斯特的觀念是怎樣的呢?
在1835年的論文《論藝術家的地位》中,他憂心忡忡地描繪當時歐洲宗教音樂的狀況--許多地方的教堂音樂退到了中世紀缺少生命活力的原始狀態:
「您們聽見了回盪在教堂拱頂的喃喃聲音了嗎?這是什麼?這是贊美歌,修女們將它奉獻給耶酥基督;這是粗野的冗長的毫不莊重的教堂歌詩班的聖詩朗誦。
。。。 。。。
教堂音樂我們已不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圖書館里幾乎沒有帕勒斯特里那、亨德爾、馬凱羅、海頓、莫扎特這些偉大的啟示錄。這些名作在任何地方都沒能崛起,以便擺脫掩埋著它們的塵封。
天主教堂只忙於念叨它那些沒有生命力的字母,……在它應該進行祝福和使人振奮的時候,卻只知道將人革出教門和進行詛咒,對年輕一代的渴望絲毫沒有同情。它既不懂藝術,也不懂科學,根本不能減緩這種對正義、自由和愛的痛苦飢渴。天主教堂原來怎樣出現,現在仍是那樣作為接待室和公共場所而存在……。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這種當代教堂已於崇敬和愛無緣了。」
而另一方面,他對於世俗因素的侵入又表現出極大的不滿:
「管風琴這個樂器之父,這個充滿神秘的海洋,它一度是那樣庄嚴地圍繞著基督的祭壇轟鳴,以其協和的聲浪承載著祈禱和幾個世紀的嘆息。聽,現在人們是如何將它們濫用於歌謠,甚至舞曲。你們在牧師舉起聖餅時聽到了管風琴演奏歌劇《竊賊喜鵲》和《弗拉·迪亞沃羅》的變奏了嗎?這真是對這些喜劇的侮辱和嘲弄啊!」
針對這些混亂的狀況,李斯特提出如下建議:每五年舉行一次宗教音樂的大型音樂會;在學校里實施音樂教育,藉以普及和創立新的教堂音樂;在巴黎和各省的所有教堂重建樂隊,並改進合唱歌曲;出版自文藝復興時代起一直到現代的新老作曲家最重要的作品。
李斯特的做法從表面上看是「折衷」的:他既反對徹底的「復古」,又反對徹底的世俗化。對於古老的宗教音樂傳統他充滿敬仰,同時又堅持要在宗教音樂領域中滲入當代人道主義精神和音樂表現手段的新成就--正如在他的信仰中既有神秘主義的一面,又有理想主義的一面。這種雙重性表現在他的風格不同的宗教音樂中:有些相當古樸單純,有些則音響輝煌。但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他的作品,就會發現,他實際上是走出了一條令人深受啟發的新路。
1848年李斯特寫了他的第一部彌撒曲,這是為男聲合唱隊與管風琴而作的。一些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傾向於「塞西利亞協會」宗旨的作品:採用聖詠風格的主題,伴奏部分相當簡單,它事實上只是聲樂部分的陪襯,完全可以被省略掉。但李斯特的和聲運用很不尋常,他將富有表現力的浪漫時期常見的不諧和和聲與古老的聖詠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效果。同樣傾向的作品還有1865年的第三部彌撒曲《合唱彌撒》。它是由管風琴伴奏的四聲部合唱,和前者一樣,伴奏部分單純到了完全可以去掉,因為它只是合唱聲部的重復。主題是從聖詠中派生出來的,古老的旋律以及樸素的音色在大膽的和聲--大量的減和弦和遠關系轉調--背景之上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味道。如果在今天,我們可以將他的這一類作品風格稱之為「新古典主義」。
而他的更為重要的作品,是為男聲獨唱、合唱、管弦樂隊而寫的《詩篇第XIII篇》、清唱劇《聖伊麗莎白傳奇》、《基督》以及《格蘭庄嚴彌撒》、《匈牙利加冕彌撒》,它們表現出了李斯特更多的創新意識和時代感,它們是李斯特的同時也是歐洲十九世紀基督教音樂中的重要代表作。李斯特的這段話或許可以說明他的創作觀念:
「……形容新的宗教音樂的最合適的詞彙是'人道主義的' 。它應該是熱忱的,強有力的,激烈的,是劇院和教堂音樂非同尋常的綜合體--既是戲劇性的又是宗教性的,既壯麗又樸素,既有敏感不安也有自由無羈,既有狂暴也有寧靜,既是清澈透明又是情感飽滿的。」
(三)
李斯特最偉大的宗教作品之一是清唱劇《聖伊麗莎白傳奇》。它的構思始於1857年,完成於1862年。
聖伊麗莎白是匈牙利公主,國王安德魯二世之女。在童年時她就被許配給了圖林根(德國的歷史地區)領主赫爾曼一世之子路易四世。1221年路易繼位,迎娶伊麗莎白。他們曾有過一段幸福的生活,但是不久路易就隨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7年在軍中死於瘟疫。路易的弟弟亨利執政以後,伊麗莎白離開了圖林根宮廷,投奔自己的叔父、班貝格的主教。她參加了方濟各會,並且在烏爾堡建起了濟貧院,收容貧民和病人,為他們服務終生。1231年她去世時,年僅24歲。
關於伊麗莎白的傳奇相當多,人們把她看作是天使、聖女,而且教會在她去世四年多以後,正式宣布她為聖徒,於是她短暫的生平便成了藝術家們創作的興趣點。
李斯特選擇這個故事作為音樂題材,最初的啟發來自奧地利畫家施溫德的一組作品。這是畫家為艾森那赫的瓦爾特堡大教堂所作的壁畫,描述了匈牙利的聖伊麗莎白的故事。李斯特從這些畫中得到的並不是視覺形象上的聯想,而是真正的心靈的感動。作為窮人救星的伊麗莎白在理想上與李斯特是一致的--在他讀過的拉梅內神父和聖西門等人的著述中對於社會上的諸多問題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財富分配的不合理現象的討論,給予李斯特深遠的影響。伊麗莎白的種種善行與李斯特在生活中的實際做法也有很多共同之處,他這一生做過大量的善事,如舉行大量的義演,為慈善機構、教育機構和受災的祖國捐錢等等。內心深處的信仰是李斯特選擇這個故事主要動因。
創建十九世紀新的宗教音樂風格也是李斯特寫作這部作品的出發點之一。他十分贊賞亨德爾、巴赫和海頓的清唱劇,但這種體裁在浪漫主義時期已接近滅絕了。門德爾松的《聖保羅》、《伊利亞》和舒曼的康塔塔《天堂與仙子》、《羅斯朝聖》,以及柏遼茲的彌撒曲、安魂曲等,都不屬於亨德爾傳統的繼承。李斯特認為,使偉大的宗教清唱劇傳統在新的音樂環境中重煥生命力是很有意義的,這不僅是對一種音樂形式的繼承與發展,而且也是改革宗教音樂的一個有力的措施。
清唱劇的文本是李斯特委託德國作家、詩人奧托·羅奎特撰寫的,而卡羅琳·維特根斯坦根據施溫德的壁畫所作的構思草案是羅奎特寫劇本時的依據。此外李斯特還從亞諾什·N·達尼利克的著作《匈牙利的聖伊麗莎白傳奇》中得到許多啟發。為了保證作品的「歷史真實性」,李斯特請達尼利克為他從匈牙利寄來了原始的宗教音樂資料,他的德國學生、管風琴家哥特沙爾格則為他找來了古老的、據說是十字軍時代的德國聖詠。李斯特為這部巨作所作的准備工作相當充分而周密,除開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長達五年的創作時間顯然是有必要的。
清唱劇的文本敘述了聖伊麗莎白短暫一生中的五個重要時刻:(一)小女孩伊麗莎白來到異鄉,開始了新的生活;(二)成為年輕的妻子和窮苦人的保護人,出現種種奇跡;(三)懷著極度的憂慮與前去參加戰爭的丈夫告別;(四)成為受辱的寡婦,被婆婆奪去孩子,趕出家門;(五)去世。在精神獲得安息的一剎那發生了奇跡:天使帶領她從痛苦的深淵中升上了天國的家園。
清唱劇的結構是各含三個樂章的兩大部分,為清楚起見列出下表:
第一部分
序曲(管弦樂)
第一樂章.小女孩伊麗莎白來到瓦爾特堡。
a.人民和領主赫爾曼歡迎她(合唱與男高音獨唱)
b.陪同伊麗莎白前往的匈牙利貴族致辭(男中音獨唱)
c.赫爾曼的回答(男高音)
d.路易與伊麗莎白初次見面(童聲對唱)
e.孩子們的游戲與合唱(童聲合唱)
f.人民再次表示對伊麗莎白的歡迎(合唱)
第二樂章.領主路易
a.狩獵之歌(管弦樂間奏及男中音獨唱)
b.路易與伊麗莎白相遇(男中音與女高音對唱)
c.玫瑰奇跡(對唱與合唱)
d.感恩祈禱(二重唱與合唱)
第三樂章.十字軍
a.十字軍合唱
b.領主路易的宣敘調(男中音獨唱與合唱)
c.路易與伊麗莎白告別(對唱、合唱)
d.十字軍進行曲
第二部分
第四樂章.女伯爵索菲亞
a.女伯爵索菲亞與管家的對話(女中音與男中音)
b.伊麗莎白的悲歌(女高音獨唱)
c.伊麗莎白被逐出宮廷(女中音、女高音對唱)
d.暴風雨(男中音、女高音和管弦樂段落)
第五樂章.伊麗莎白
a.祈禱(重唱與合唱)
b.夢,想念家鄉(女高音獨唱)
c.窮人的合唱。行善。(合唱與女高音獨唱)
d.伊麗莎白之死(女高音獨唱)
e.天使的合唱
第六樂章.伊麗莎白的神聖葬禮
a.管弦樂間奏曲
b.霍亨斯陶芬的國王腓特烈二世(男中音獨唱)
c.窮苦人與人民的送葬合唱
d.十字軍隊伍
e.宗教合唱
劇本以敘述的口吻講述了整個故事,其中有些地方還採用了對話形式。但李斯特所設想的並不是一部真正的歌劇,它是一部「宗教訓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中世紀的「神秘劇」和「舞台清唱劇」的後裔。作品通過音樂的寫法同時展示了兩個層次:寫實的、生活場景的和抽象的、理想主義的。故事中激動人心的、富有畫面感的、緊張的和節日性的各種場面對李斯特這樣一個浪漫主義作曲家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而更讓他著迷的是故事的深度,它具有一種精神冥想的性質。
李斯特在寫作中所追求的「詩歌與宗教之和諧」的意境,集中表現在三個情感深刻的章節中:序曲,第二樂章「玫瑰奇跡」和第五樂章伊麗莎白面對貧苦人的動人的獨白。與此同時,李斯特運用了一些歌劇性質的手法,比如半朗誦半歌唱的曲調,人物的對話,緊張的矛盾沖突,第四樂章中的戲劇性場面的渲染等等(這部作品曾有幾次在露天的自然生活環境中上演,但是李斯特並不贊同這種做法,他覺得作品的深刻性離開了舞台這個封閉式的特定環境會大打折扣)。
相比較而言,李斯特在魏瑪時期的創作在風格和語言上是色彩豐富、音響輝煌,而在辭去魏瑪宮廷樂長職務的1860年左右,他的音樂變得比較內心化了,這是他創作生涯的又一個新時期、新風格的開端,其轉折原因之一是他與宗教的日益靠近。在潛心研究了大量早期音樂作品之後,他對格里高利聖詠、教會調式以及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多聲寫作技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這些素材和特殊的音樂思維成為他寶貴的資源,使他的音樂語言發生了重大變化。《聖伊麗莎白傳奇》就是他這種發展傾向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他使用了以下古老而且知名的宗教曲調:
聖伊麗莎白節(In festo,Sanctae Elisabeth)的宗教曲調(譜例1 );朝聖者之歌(A Pilgrims' Song)(譜例2);《聖母頌歌》(Magnificat)中的旋律(譜例3);匈牙利教會的聖伊麗莎白贊美歌(Ungarisches Kirchenlied Zur heiliben Elisabeht)(譜例4)。這些古老的曲調奠定了整部作品的風格基調。
至於作品的曲式結構,李斯特自己稱之為「編號式」的,它包括合唱、獨唱、重唱等等小段落。但與傳統歌劇的「編號式」不同的,是李斯特通過調中心手段,將這些不同調性、不同性格的小段落緊密結合到了一起,這與他一貫的交響性思維是一致的,假如將這部清唱劇從「純音樂」的角度而不是從戲劇或文學化的角度來觀察,它的音樂邏輯是相當嚴密的。整部作品分為兩大部分,各含有三個樂章(場景),這首先就獲得了一種平衡感。兩大部分的速度安排又都是快-慢-快,中心是抒情的段落。這兩個抒情的慢速段落在主題素材上又與全曲的兩端--管弦樂序曲與終曲合唱--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於是這四個部分(序曲、第二、第五、第六樂章)成為整座「大廈」四個有力的支柱。使全曲富於內在邏輯的,除了結構上的對稱、平衡以外,李斯特還運用了他最擅長的"主題變形"手法:以變奏的方式將一個主題在幾個樂章中出現,這使得整部清唱劇又好象是一個巨大的奏鳴迴旋曲式。
第一部分
---------------------------
序曲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快) (慢) (快)
主題I (I的變形) 主題I (I的變形)
第二部分
---------------------------
第四樂章 第五樂章 第六樂章
(快) (慢) (快)
主題I 主題I
在序曲中李斯特用聖伊麗莎白節的宗教曲調(譜例1)配以和諧純凈的和聲,來象徵伊麗莎白頭上的神聖光環(譜例5);在第一樂章描繪「伊麗莎白和路易初次會面」時,李斯特將這個主題變形,一方面表現出小女孩天真的樣子,同時又給人以神聖的喻示(譜例6);在第二樂章「玫瑰奇跡」中,這個主題十分柔和動人地出現在管弦樂隊的中聲部(大提琴和圓號)(譜例7);第三樂章中路易向伊麗莎白告別時,這個主題暗示了伊麗莎白的厄運(譜例8);第五樂章,樂隊為"伊麗莎白的獨白"再次奏起這個動人的主題(譜例9);而在第六樂章即終曲合唱中,這個主題被寫成了激動人心的節日般的輝煌高潮(譜例10)。
受瓦格納歌劇創作手法中的「音樂標簽」的影響,李斯特的主題也含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如十字架的閃光、伊麗莎白丈夫的嘆息、最後的葬禮場面等等,均採用了同一個三音動機,這就是「聖母頌歌」旋律的前三個音(見譜例3)。而女伯爵索非亞(路易的母親)暴虐的性格則由一個帶有攻擊性的動機來表示(譜例11)。不過象徵性手法並不是瓦格納的首創,在幾百年前的宗教音樂中就早已有之,尤其是在巴洛克時期更是常見的手段,所以李斯特也許不只是從瓦格納那裡得到的啟發。
《聖伊麗莎白傳奇》中最精彩的段落是第二樂章,李斯特寫得十分精心,也非常真摯,可以聽得出來他自己已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了,他沒有使用自己的習慣手法(如他的交響詩中有時很落俗套的浪漫式高潮),而是以極其細膩的筆觸來描繪這個聖潔的場面以及他內心深處所受到的「靈的震動」。
第二樂章一開始的「領主路易」是一個富於戲劇性的段落。李斯特先寫了一段快樂的器樂前奏,讓狩獵的號角聲此起彼伏,描繪了愉快的山間逐獵的情景。然後,青年路易唱起狩獵之歌,氣氛始終是明朗歡快的。但當他發現身後樹叢中的伊麗莎白時,情緒便急轉直下了。這一段的歌詞是這樣的:
路 易:
晚星已升起在古老的城堡那邊,
我應該調轉馬頭,踏上歸程。
不,等一等,有什麼在綠葉間閃動?
是逃脫的小鹿嗎?
-- 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
我的丈夫,我迷路了!
路 易:
伊麗莎白,你的臉為什麼紅了?
你在我的注視下發抖!
坦白吧!你隱瞞了什麼,
為什麼如此驚慌不安?
伊麗莎白:
親愛的,請不要問!
路 易:
你做了什麼錯事嗎?
你這樣顫抖著,避開我的詰問。
不要再逃避了,你必須服從我,這是你的本分!
你拿著什麼?快松開衣裙!
你不理睬我的話嗎?
伊麗莎白:
我服從你!
請等一等,我向你坦白。
我在路上採集了一些玫瑰,
它們的香氣和美麗迷住了我,
使我迷失了回家的路。
路 易:
就是為了這個原因,你躲避我的目光?
伊麗莎白:
請你憐憫我,請憐憫我!
路 易:
啊,真可恥!這張嘴在撒謊!
伊麗莎白!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
請你看著跪在你腳下的可憐的人,請聽我至誠的坦訴:
我的確隱瞞了事情,在上帝和你面前撒了謊,
我沒有採集玫瑰,而是一直跟在你後面,打算去那邊的茅舍。
一位父親死了,他的孩子們餓得直哭,卻沒有一點食物。
我從家裡拿了麵包和葡萄酒,要去送給他們!
(打開衣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