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部落沖突 想進別的部落怎麼總顯示被禁止加入該部落
因為你第一次加被拒了,然後接下來一天都不能加,否則會顯示你被禁止加入該部落,一天之後就好了。
『貳』 利比亞戰爭原因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義大利殖民統治時期,利比亞由三個自治邦組成。東部地區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掌權後,依靠武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他還遷都至的黎波里,將利比亞的政治重心向西轉移。其政權對東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顧,盡管利比亞的很多石油財富都在那裏。 報道認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爭維持了統治,並將自己的部族提拔到關鍵的安全崗位和決策崗位。他還通過定期改組整個政府,使潛在政治對手失去支持基礎或威信,從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權力中心的生長。作為其伊斯蘭革命意識形態招牌的體現,他還在20世紀80年代對全部民營企業實行國有化。
而路透社的評論認為,卡扎菲對於利比亞長達40年的領導並沒有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一個人民的國家。相反的,利比亞是目前全世界貪污腐敗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作為一個原油產量佔全球份額2%的國家,利比亞所創造的石油財富並沒有惠及其600萬人口。 據利比亞知情者說,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裝部隊,他們花費數年時間摧毀了對手「瓦爾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爾法拉曾被認為是該國最大的部落聯盟,但這已成過去。
現在,在利比亞的政治忠誠遭受嚴峻考驗之時,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壓迫的部落都在反對他。瓦爾法拉的幾位部落首領日前就曾現身,號召人們推翻卡扎菲。來自利比亞東部的「扎維亞」(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領曾威脅說,如果卡扎菲繼續當權,就要切斷至關重要的石油供應。
事實上,持續的沖突和內戰的可能性已經驚擾了全球石油市場,國際油價躍升到兩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外電分析稱,利比亞動亂將影響整個地中海經濟,而作為其前殖民統治者的義大利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目前,利比亞內務部長奧貝迪、司法部長亞利等已宣布辭職退出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奧貝迪並號召軍隊支持反對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義務」。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亞駐外大使以辭職來抗議國內的殺害事件,一些高級外交官則呼籲卡扎菲下台。
『叄』 關於利比亞 表明戰爭殘酷 維護和平的升旗校會演講稿 高一的
你可以看看!!
2011年3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逐艦巴里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這次行動共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 巴里號導彈驅逐艦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巡航導彈 3月19日,法國「幻影-2000」戰機准備降落在科西嘉島的索倫扎拉軍事基地。據法國媒體19日報道,法國戰機當天已在利比亞進行了4次軍事打擊行動,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 3月19日,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議長)穆罕默德·祖維在19日當晚舉行的記者會上說,首都的黎波里和東部城市米蘇拉塔多處軍事和民用目標遭到了來自於某些西方國家的導彈襲擊,造成平民傷亡,建築設施嚴重毀壞。
戰爭歷程
2011年3月19日 美國海軍向利比亞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戰爭爆發; 2011年3月20日 多國部隊戰機完成了對利比亞的 三輪空襲;利比亞官方20日公布的統計稱,西方國家的軍事打擊已造成64人死亡,150多人受傷。 2011年3月21日 美英法等國對利比亞發動的軍事打擊21日進入第三天。當日美英再向利比亞發射12枚「戰斧」巡航導彈,並竭力將禁飛區向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及以西方向推進。 2011年3月22日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22日延續「戰斧」攻勢,再向利比亞發射24枚「戰斧」巡航導彈,但當地時間21日深夜,美國空軍一架戰機在利比亞東北部墜毀,成為19日開戰以來美軍遭受的首個重大損失。 2011年3月23日 美國開始向北約組織移交部分軍事行動主導權。
戰爭性質
原本是利比亞國內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別之間的爭斗而引發的國內戰爭,後來由於西方國家的介入發展為 西方基督教國家群與中東北非穆斯林教國家群的國際戰爭。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簡稱利比
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除沿海地區及南部山區外,利國大部分均為沙漠。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因該國政府反對西方霸權主義,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國家排斥。從2003年起,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系,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目前聯合國對利國的制裁已經解除。
騷亂原因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義大利殖民統治時期,利比亞由三個自治邦組成。東部地區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掌權後,依靠武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他還遷都至的黎波里,將利比亞的政治重心向西轉移。其政權對東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顧,盡管利比亞的很多石油財富都在那裏。 報道認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爭維持了統治,並將自己的部族提拔到關鍵的安全崗位和決策崗位。他還通過定期改組整個政府,使潛在政治對手失去支持基礎或威信,從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權力中心的生長。作為其伊斯蘭革命意識形態招牌的體現,他還在20世紀80年代對全部民營企業實行國有化。 而路透社的評論認為,卡扎菲對於利比亞長達40年的領導並沒有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一個人民的國家。相反的,利比亞是目前全世界貪污腐敗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作為一個原油產量佔全球份額2%的國家,利比亞所創造的石油財富並沒有惠及其600萬人口。 據利比亞知情者說,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裝部隊,他們花費數年時間摧毀了對手「瓦爾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爾法拉曾被認為是該國最大的部落聯盟,但這已成過去。 現在,在利比亞的政治忠誠遭受嚴峻考驗之時,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壓迫的部落都在反對他。瓦爾法拉的幾位部落首領日前就曾現身,號召人們推翻卡扎菲。來自利比亞東部的「扎維亞」(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領曾威脅說,如果卡扎菲繼續當權,就要切斷至關重要的石油供應。 事實上,持續的沖突和內戰的可能性已經驚擾了全球石油市場,國際油價躍升到兩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外電分析稱,利比亞動亂將影響整個地中海經濟,而作為其前殖民統治者的義大利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目前,利比亞內務部長奧貝迪、司法部長亞利等已宣布辭職退出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奧貝迪並號召軍隊支持反對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義務」。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亞駐外大使以辭職來抗議國內的殺害事件,一些高級外交官則呼籲卡扎菲下台。
編輯本段利比亞戰爭進程
聯合國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 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於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贊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 決議說,為了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義救援為目的和負責撤離外國僑民的飛機外,禁止所有飛機在利比亞領空飛行。決議指出,為保護利比亞平民所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並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隊佔領利比亞。 此外,決議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比第1970號決議更為強硬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凍結利比亞中央銀行和利比亞全國石油公司等利比亞實體的財產。 決議要求利比亞沖突雙方立即實現停火,全面停止對利比亞平民的一切襲擊,呼籲利比亞各方加強努力,推動對話,促成必要的政治改革,以尋求一個和平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戰爭進程
以法國為首的北約軍隊,發起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對利比亞的侵略戰爭。 巴黎時間17時45分左右,法國戰機在利比亞對卡扎菲軍隊的一部軍車開火,對利比亞實施首次空中打擊。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里,法國「陣風」和「幻影-2000」戰機又進行了3次空襲,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共有20餘架法國戰機參與了空襲,行動在晚間還將繼續。不過法國外交部長朱佩在當晚接受國家電視2台采訪時說,法國不會展開地面行動。 英國首相卡梅倫確認,英國戰斗機也參加了法國空軍對利比亞的第一波打擊行動,但沒有說明行動的具體內容。 美國海軍19日深夜通過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軍艦,向利比亞北部部署的防空系統發動導彈攻擊。美國用「戰斧」式導彈摧毀利比亞防空系統的行動意在確保西方能有效維持「禁飛區」。 加拿大6架F-18戰機飛往義大利備戰利比亞 挪威空軍19日宣布在下周將出動6架F16噴氣式戰斗機和100多名空軍人員參加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據挪威通訊社報道,挪威空軍19日已接到命令,6架F16噴氣式戰斗機和相應空軍人員將於下周一開始飛往設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北約空軍基地,參與西方國家主導的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願意加強在阿富汗的軍事投入,以此減輕北約在利比亞投入軍事力量產生的負擔。 北京時間3月22日早上,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對英國軍隊參加對卡扎菲軍隊的軍事打擊表示支持。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利比亞的防空系統已經被摧毀,禁飛區已經建成。他強調,利比亞不會成為第二個伊拉克,對於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是有限度的。 法國媒體報道:法國航空母艦「戴高樂號」(Charlesde Gaulle)已啟程馳援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將在24小時內抵達利比亞海岸。該航母配備了「陣風」(Rafale)和「超軍旗」(SuperEtendard)艦載飛機。盡管「戴高樂號」在24小時內可抵達目的地,但需要更多時間給20架艦載飛機進行著陸訓練。法國航母戰斗群抵達利比亞沿岸以後,即將對利比亞政府軍採取新一輪的軍事打擊,甚至法國軍隊將登陸利比亞國土,與反對派一起並肩作戰,直至卡扎菲無條件下台! 利比亞國內沖突升級 反對派成立臨時政府 2011年3月24日利比亞最新局勢報道,利比亞反對派已任命經濟學家馬哈穆德·吉布里勒(Mahmud Dschibril)為臨時政府總理。反對派表示,將致力於一個沒有卡扎菲的統一的利比亞。過去數周內,吉布里勒曾同包括法國總統薩科齊和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在內的多國政要進行過談判。 與此同時,效忠於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部隊星期三向利比亞西部和東部反政府武裝控制的地區發起進攻。親卡扎菲的部隊繼續攻擊反政府武裝占據的西部城市米蘇拉塔和津坦。目擊者稱,親政府部隊與反政府武裝在東部城市艾季達比耶爆發激烈戰斗。 隨著沖突持續進行,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聯軍行動的范圍將擴大,目前最先參加行動的是美國、英國和法國。北約各國的大使們23日就如何繼續行動進行辯論,美國表示希望盡快交出領導權,但是目前仍不清楚誰將繼續領導這次行動。
利比亞最新戰況
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數天之後,當地形勢依舊不明朗。英國軍方一名發言人23日稱,利比亞的空軍力量已被摧毀,地對空防禦設施也受到重創,盟軍飛機可以幾乎不受阻礙地飛行。 負責指揮英軍戰機在利比亞上空執行禁飛區任務的英國空軍副總司令巴格威爾表示,卡扎菲的空軍「作為一支戰斗部隊已經不存在了,」他們現在開始對利比亞軍隊施加更為強大的壓力。美軍高級官員23日連線五角大樓一個新聞發布會說,隨著禁飛區在利比亞的建立,多國部隊已開始集中力量打擊利比亞的地面部隊。 最近數天,西方聯軍戰機對利比亞執行了300多次轟炸任務,發射了162枚戰斧巡航導彈。 正在薩爾瓦多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說,他仍有信心,美國可以在幾天內將聯軍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指揮權移交國際掌控。 環球網記者仲偉東3月29日報道,據英國路透社消息,利比亞政府軍扭轉了該國西部戰局,重新奪回蘇爾特東部120公里處的小鎮瑙費利耶。報道指出,沒有多國部隊空襲行動的援助,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無法固守陣地或向前推進。 報道說,在過去5天中,多國部隊的空襲行動摧毀大量卡扎菲部隊的坦克,利比亞反對派佔領艾季達比亞之後,歷時2天向西部卡扎菲的家鄉蘇爾特推進300公里,不過最終被卡扎菲的支持者阻擋在蘇爾特80公里之外。 隨後,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的皮卡先是遭到政府軍的埋伏,之後又遭到側麵包抄。目前反對派武裝已經停止向西推進,利比亞政府軍已重新奪回蘇爾特東部的瑙費利耶鎮。[1]
法國率先出兵
地緣政治+經濟利益 此次的利比亞沖突中,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也是第一個放風說在數小時之內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的國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調的法國。央視分析,地緣政治的歷史恩怨,加上石油企業在利比亞的利益,或許正是法國勇當「第一」的原因。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利比亞對法國的意義十分重要,這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來。很多法國的政治家都將利比亞視為一個對本國而言的特殊國家,法國曾控制利比亞南部地區長達數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亞宣布獨立,才結束統治。 然而更重要也許是經濟原因。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已經從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資於能源領域。而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聲稱,法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有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央視評論認為,對法國而言,如果利比亞政府穩住了局勢和統治地位,前者將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反之,如果幫助反政府武裝上台,法國無疑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總而言之,利比亞局勢的動盪,為法國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為此,在聯合國決議剛剛通過幾個小時,法國就率先向利比亞發動了攻擊。 利比亞(7張)美國的態度
美國總統奧巴馬21日致信國會領導人稱,美軍正對利比亞採取的軍事行動在定性、持續時間和規模上均有「限度」。並希望北約主導軍事制裁利比亞。 美國及其盟國周一向卡扎菲部隊發起了新一輪導彈襲擊,此時多國部隊官員正努力緩和在干預利比亞軍事方針上的分歧。 對於美國的態度,《時代》周刊分析說,美國發動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結果深陷戰爭泥潭,經濟也在危機中尚未完全復甦,因此對參加另一場戰爭感到有負擔。
義大利的態度
義大利消耗了利比亞32%的石油產量,而且北非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部分貿易都要經由義大利。此次中東動盪嚴重干擾到石油貿易和海上貿易活動。不對利比亞進行干預或許最符合義大利的經濟利益,義大利希望卡扎菲迅速擊敗叛軍,恢復石油生產。因此在圍繞干預利比亞的早期談判中,義大利願意拖後腿。然而,假如戰爭不可避免,那麼大刀闊斧地結束戰爭便是最符合義大利利益的。
編輯本段深度分析
美英法對利比亞開戰 各方反應不一
俄印遺憾 非盟反對 日本支持 在美國,部分民眾舉行集會反對空襲利比亞。
利比亞當地時間19日晚,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的戰機或艦艇向利比亞有關目標實施了軍事打擊。中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非洲聯盟(非盟)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此次軍事行動反應不一。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的是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決議,但是為什麼這個決議演變成一場戰爭呢?這場戰爭是否合法? 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少將認為,這次禁飛區及多國召開峰會協調立場,各國分工行動,都是合法的。在禁飛區的實施上,現在的情況是,多國部隊把聯合國設立禁飛區的行動變成了一個空襲行動。這等於利用聯合國給的「尚方寶劍」,過度使用武力。「利比亞的飛機起飛,你可以讓它迫降,若不聽,你可以把它打下來。但現在利比亞說接受1973號決議,它什麼都還沒干呢,你就咚咚咚把它打一通,這不是過度使用武力嗎?」張召忠認為,這次行動超出決議內容太多,性質都改變了。 但也有專家認為,1973號決議存在一些模糊地帶,多國部隊是利用了這個模糊地帶。1973號決議雖然是禁飛區決議,但是它又規定「可以採取一切措施阻止卡扎菲去攻擊平民」。 「多國部隊可以這樣講:為了禁飛區的有效性,我可以首先打掉卡扎菲的防空系統。為什麼打卡扎菲的坦克?他們可以說,卡扎菲還在威脅平民。所以我認為多國部隊充分利用了禁飛區決議。」 專家認為,這開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先例」,因為照這種邏輯下去,還可以派地面部隊。「貌似合法,但裡面卻包藏著非常危險的傾向。」 另據新華社報道,非洲聯盟19日抗議聯軍行動,認為法國、美國、英國等國「濫用」決議,警告行動可能引發嚴重人道主義災難。 聯合國安理會17日以10票贊成、5票棄權的投票結果通過第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劃定特殊空域,限制沖突各方飛行器在管制空域內的飛行活動,目的是保護平民和平民密集區免遭空中軍事力量打擊。 同時,第1973號決議明確,外國軍隊地面進入利比亞「不合法」。 決議包括「會員國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平民安全等內容,沒有出現「授權外國軍事力量主動展開軍事行動」字樣。 菲律賓舉行反戰集會。
支持 法國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後說,若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未能履行決議即刻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迫使決議得到落實。 美國正在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19日說,他已授權美軍對利比亞採取「有限軍事行動」,而且「行動已經開始」。但他重申美國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 英國英國首相卡梅倫19日晚證實英國軍隊已經參與了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卡梅在首相府門前發表講話說,英軍將作為國際聯合軍事行動中的一部分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卡梅倫還強調,此次聯合軍事行動是「合法、必要和正確的」,是一項正義事業並符合英國的利益。 日本日本外相松本剛明20日說,日本政府基於要求利比亞當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場,支持聯合國會員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採取措施。 遺憾 俄羅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9日表示,俄對部分國家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為由,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表示遺憾。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20日說,俄強烈呼籲參與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有關國家停止濫用武力。 印度印度外交部20日發表聲明,對美、英、法等多國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一事表示遺憾,並呼籲各方公開放棄使用武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分歧。(人民) 葡萄牙和捷克分別表示,不會參與在利比亞的任何軍事行動。考慮到目前利比亞局勢,將准備向利比亞提供可能的人道主義援助。 反對 非盟非洲聯盟(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19日在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舉行會議,反對對利比亞的任何形式的外國軍事干涉。 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成員、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在努瓦克肖特舉行的關於利比亞危機會議的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強調反對外國對利比亞進行任何軍事干涉。 他說,利比亞局勢要求採取緊急行動,為利比亞目前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危機」找到一個「非洲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尊重利比亞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以及拒絕任何形式的外來軍事干涉。 巴西巴西總統迪爾瑪19日在與前來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時強調,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將加劇這一地區的暴力活動。巴西外交部人士在解釋巴西立場時表示,在現階段,使用武力不是理想解決手段。「巴西相信,在停火機制下仍然存在著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的空間。」
利比亞外交部
第1973號決議失效 在利比亞19日遭到西方國家軍事打擊後,利比亞外交部19日晚些時候發表聲明說,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號決議已經失效。 聲明說,在法國率先違反該決議後,利方有權動用所有空中力量保衛國家。聲明同時要求立即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討論利比亞局勢。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19日在利比亞遭到西方國家空襲數小時後發表電視講話說:「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他說,入侵只能讓利比亞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更加堅定和團結。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
西方為石油開打 在法國戰機開始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開火後,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通過電視講話表達了對利比亞局勢的擔憂,以及對法國等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的不滿。他說,對利比亞的軍事入侵令人遺憾,這將帶來更多的傷亡,更多的戰爭。美國和歐盟的舉動是不負責任的。 查韋斯還指責美國和它的盟友們是想要利比亞的石油,並強烈要求美國和歐盟停止軍事行動。 查韋斯說,他們的行動是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干預,已經踐踏了國際法。他呼籲各方實現真正的停火,走和平解決爭端的道路,並停止軍事干涉其他國家政權的做法。
深度分析
以安理會決議為名 參戰國家各有打算 3月19日,西方國家對利比亞政府軍進行軍事打擊。分析人士認為,參戰各國以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為名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但其實也有自己的目的。 本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0票贊同、5票棄權通過了第1973號決議,同意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該決議出台使利比亞問題國際化。 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後發表聲明說,如果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不能履行決議立即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強行落實決議。數小時後,法國戰機對卡扎菲軍隊開火。 分析人士認為,在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方面,西方國家無疑利用了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從表面上看,西方國家打擊利比亞是為了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但不少外國專家和媒體認為,參與軍事行動的各國其實各有自己的利益考慮。 法國國際關系與對外交流基金會北非中東地區問題研究員米哈伊爾認為,法國一直試圖表現自己的獨特立場,「尋求表現出自己具有領導能力」,如果薩科齊賭贏了,「他就在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中擁有了一張很好的牌」。 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泥潭的美國起初並未積極推動對利比亞動武。那麼,它為何最終加入了打擊行列?《華爾街日報》近日刊文分析說,奧巴馬政府擔心英法搶了風頭。此外,在利比亞政府軍逼近反對派重要堡壘班加西、反對派陷入困境之時,阿盟表態支持在利設禁飛區,從而卸去了奧巴馬的擔心:對利比亞動武會被認為美國是在對伊斯蘭世界發起戰爭。 至於英國,分析人士認為,因為英國對其國際地位日趨式微並不甘心,欲藉此機會表現一把。 外國觀察家認為,美英法雖各有自己的算盤,但它們也有共同目的:利用利比亞反政府武裝舉事的難得機遇,推翻對西方來說一直是如鯁在喉的卡扎菲政權;向利反對派提供支持,為其一旦上台後在該國謀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筆。
『肆』 利比亞戰爭的主參戰國
地緣政治+經濟利益
此次的利比亞沖突中,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也是第一個放風說在數小時之內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的國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調的法國。央視分析,地緣政治的歷史恩怨,加上石油企業在利比亞的利益,或許正是法國勇當「第一」的原因。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利比亞對法國的意義十分重要,這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來。很多法國的政治家都將利比亞視為一個對本國而言的特殊國家,法國曾控制利比亞南部地區長達數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亞宣布獨立,才結束統治。
然而更重要也許是經濟原因。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已經從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資於能源領域。而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聲稱,法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有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央視評論認為,對法國而言,如果利比亞政府穩住了局勢和統治地位,前者將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反之,如果幫助反政府武裝上台,法國無疑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總而言之,利比亞局勢的動盪,為法國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為此,在聯合國決議剛剛通過幾個小時,法國就率先向利比亞發動了攻擊。 美國總統奧巴馬21日致信國會領導人稱,美軍正對利比亞採取的軍事行動在定性、持續時間和規模上均有「限度」。並希望北約主導軍事制裁利比亞。
美國及其盟國周一向卡扎菲部隊發起了新一輪導彈襲擊,此時多國部隊官員正努力緩和在干預利比亞軍事方針上的分歧。
對於美國的態度,《時代》周刊分析說,美國發動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結果深陷戰爭泥潭,經濟也在危機中尚未完全復甦,因此對參加另一場戰爭感到有負擔。
2011年3月至10月,第六艦隊派出大批艦艇參加利比亞戰爭。其派出的攻擊型核潛艇、水面戰艦共發射了200多枚「戰斧」巡航導彈,接連摧毀了利比亞政府軍的許多重要設施和指揮機構。第六艦隊的E-2C艦載預警機、EP-3電子偵察機、P-3情報偵察機和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在支援北約空襲行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俄印遺憾 非盟反對日本支持利比亞當地時間19日晚,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的戰機或艦艇向利比亞有關目標實施了軍事打擊。中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非洲聯盟(非盟)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此次軍事行動反應不一。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的是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決議,但是為什麼這個決議演變成一場戰爭呢?這場戰爭是否合法?
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少將認為,這次禁飛區及多國召開峰會協調立場,各國分工行動,都是合法的。在禁飛區的實施上,現在的情況是,多國部隊把聯合國設立禁飛區的行動變成了一個空襲行動。這等於利用聯合國給的「尚方寶劍」,過度使用武力。「利比亞的飛機起飛,你可以讓它迫降,若不聽,你可以把它打下來。但現在利比亞說接受1973號決議,它什麼都還沒干呢,你就咚咚咚把它打一通,這不是過度使用武力嗎?」張召忠認為,這次行動超出決議內容太多,性質都改變了。
但也有專家認為,1973號決議存在一些模糊地帶,多國部隊是利用了這個模糊地帶。1973號決議雖然是禁飛區決議,但是它又規定「可以採取一切措施阻止卡扎菲去攻擊平民」。
「多國部隊可以這樣講:為了禁飛區的有效性,我可以首先打掉卡扎菲的防空系統。為什麼打卡扎菲的坦克?他們可以說,卡扎菲還在威脅平民。所以我認為多國部隊充分利用了禁飛區決議。」
專家認為,這開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先例」,因為照這種邏輯下去,還可以派地面部隊。「貌似合法,但裡面卻包藏著非常危險的傾向。」
另據新華社報道,非洲聯盟19日抗議聯軍行動,認為法國、美國、英國等國「濫用」決議,警告行動可能引發嚴重人道主義災難。
聯合國安理會17日以10票贊成、5票棄權的投票結果通過第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劃定特殊空域,限制沖突各方飛行器在管制空域內的飛行活動,目的是保護平民和平民密集區免遭空中軍事力量打擊。
同時,第1973號決議明確,外國軍隊地面進入利比亞「不合法」。
決議包括「會員國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平民安全等內容,沒有出現「授權外國軍事力量主動展開軍事行動」字樣。
支持
法國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後說,若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未能履行決議即刻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迫使決議得到落實。
美國正在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19日說,他已授權美軍對利比亞採取「有限軍事行動」,而且「行動已經開始」。但他重申美國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
英國英國首相卡梅倫19日晚證實英國軍隊已經參與了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卡梅在首相府門前發表講話說,英軍將作為國際聯合軍事行動中的一部分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卡梅倫還強調,此次聯合軍事行動是「合法、必要和正確的」,是一項正義事業並符合英國的利益。
日本日本外相松本剛明20日說,日本政府基於要求利比亞當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場,支持聯合國會員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採取措施。
遺憾
俄羅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9日表示,俄對部分國家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為由,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表示遺憾。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20日說,俄強烈呼籲參與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有關國家停止濫用武力。
印度印度外交部20日發表聲明,對美、英、法等多國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一事表示遺憾,並呼籲各方公開放棄使用武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分歧。(人民)
葡萄牙和捷克分別表示,不會參與在利比亞的任何軍事行動。考慮到目前利比亞局勢,將准備向利比亞提供可能的人道主義援助。
反對
非盟非洲聯盟(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19日在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舉行會議,反對對利比亞的任何形式的外國軍事干涉。
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成員、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在努瓦克肖特舉行的關於利比亞危機會議的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強調反對外國對利比亞進行任何軍事干涉。
他說,利比亞局勢要求採取緊急行動,為利比亞目前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危機」找到一個「非洲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尊重利比亞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以及拒絕任何形式的外來軍事干涉。
巴西巴西總統迪爾瑪19日在與前來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時強調,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將加劇這一地區的暴力活動。巴西外交部人士在解釋巴西立場時表示,在現階段,使用武力不是理想解決手段。「巴西相信,在停火機制下仍然存在著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的空間。」 第1973號決議失效
在利比亞19日遭到西方國家軍事打擊後,利比亞外交部19日晚些時候發表聲明說,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號決議已經失效。
聲明說,在法國率先違反該決議後,利方有權動用所有空中力量保衛國家。聲明同時要求立即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討論利比亞局勢。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19日在利比亞遭到西方國家空襲數小時後發表電視講話說:「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他說,入侵只能讓利比亞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更加堅定和團結。 西方為石油開打
在法國戰機開始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開火後,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通過電視講話表達了對利比亞局勢的擔憂,以及對法國等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的不滿。他說,對利比亞的軍事入侵令人遺憾,這將帶來更多的傷亡,更多的戰爭。美國和歐盟的舉動是不負責任的。
查韋斯還指責美國和它的盟友們是想要利比亞的石油,並強烈要求美國和歐盟停止軍事行動。
查韋斯說,他們的行動是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干預,已經踐踏了國際法。他呼籲各方實現真正的停火,走和平解決爭端的道路,並停止軍事干涉其他國家政權的做法。 由祖馬、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馬里總統阿馬杜·圖馬尼·杜爾、剛果(布)總統薩蘇等人組成的非盟代表團10日在的黎波里與利比亞領導人舉行了會談。會後,祖馬說,卡扎菲接受了非盟提出的停火路線圖計劃。部分代表團成員還將於11日前往利比亞東部城市班加西與反對派領導人商談停火事宜。
祖馬說,有關停火路線圖的詳細情況將在與反對派會談後公布。
祖馬還呼籲北約停止空襲利比亞政府軍,「給停火一個機會」。
非盟一直不贊成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而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利比亞危機。非盟關於利比亞問題的專門委員會提出了五點路線圖計劃,以期推動和平解決利比亞危機。這個路線圖計劃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平民和結束敵對行動;保障受影響的人群接受人道主義援助;啟動不同政黨間對話,朝著結束危機的方向努力;設立過渡期;啟動必要政治改革,滿足利比亞人民訴求等。
人民網4月11日電 昨日,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他位於首都的黎波里的住宅,會見了由南非總統祖馬率領的包括剛果(布)、馬里、茅利塔尼亞等國的總統以及烏干達外長在內的非洲領導人代表團。會談結束後,南非總統祖馬宣布,卡扎菲已經同意了非盟提出的解決利比亞危機的路線圖。
然而據新華網班加西4月11日電(記者劉萬利朱小龍),在與非盟代表團舉行數小時閉門磋商後,利比亞反對派11日拒絕接受非盟提出的關於在利比亞停火的路線圖。
利比亞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阿卜杜勒-賈利勒說,非盟的路線圖並不包括卡扎菲下台或流亡的內容,不符合利比亞東部地區人民的要求,因此不能接受。
西方難從利比亞亂局中獲益 受損可能性很大
持續了幾個星期的利比亞戰爭已經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多座城鎮成為一片廢墟,大量百姓淪為難民。金一南認為,利比亞戰場陷入僵持局面其實對各方都不利,尤其是利比亞人民承受了戰亂帶來的巨大痛苦,受傷害最大。
金一南:利比亞現在沖突和戰亂有長期化的趨勢。現在非常明顯的態勢是,誰也不能在短期內戰勝對手,把對手力量全部清除。利比亞政府的反對派既不能在短期內清除卡扎菲政府的力量,卡扎菲政府也不能在短期內把反動派全部清除。這種僵持局面其實對雙方都不利,尤其對利比亞人民不利。利比亞長期陷入戰亂的話將帶來很大的影響。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提出,不管利比亞今後誰戰勝誰,是政府派勝利還是反政府派勝利,都將面臨一個尖銳問題:利比亞將來還能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
如果利比亞陷入了長期戰亂,誰都獲不了益。包括發動對利比亞空襲的西方國家,它們同樣也獲不了益,同時還要帶來很大的麻煩。
因為利比亞的石油、天然氣儲藏非常豐富,急於控制這里的油氣資源也是各種力量博弈的一個重要底牌,這事拿不到桌面上說,但在桌下肯定起很大作用。當這個國家陷入戰亂的時候,目前反政府力量控制的利比亞東部地區是石油天然氣的主要產區。但是現在這些主要的產油區也受到戰亂影響,產量受到很大影響,未來的開采、儲量的保護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從利比亞目前的亂局來看,最初對利比亞發動軍事打擊的這些力量都是想從中獲益的,但今天出現這樣的情況讓它們始料未及。它們從利比亞的亂局中獲益也很難,受損的可能性反而很大。
巴以沖突:隨時可能取代利比亞戰爭成為世界焦點
利比亞局勢演變的很搞笑,軍事打擊越來越成為一個笑柄,反而這次非盟卻聯合了一把。更為可笑的是,一度極其積極的法國也沒了聲音,而本來法國最積極,這次美國無疑是撈到了好處。一則美國著實在非洲增加了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雖然並不是善意的,但客觀上增加了。
如此,實際上是損害了歐洲自身的利益。與此同時,利比亞政府與反對派來回拉鋸戰正是美國想看到的,利比亞正在向分裂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而法國支持的反對派遠不如法國想像得強大,卡扎菲也不是如法國想像得沒有人民支持。當然,這次在利比亞危機中無疑中俄也是受害者。也就是說中歐俄在利比亞危機中全部浮虧了(單單利比亞局勢來說),於是乎中歐俄開始了在中東方向的反擊。
兩點反擊對美國來說很致命:1、聯合國《戈德斯通報告》指出,以色列軍隊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等巴方武裝組織在沖突中均犯有戰爭罪,且可能構成反人類罪。這雖然是2008年至2009年的報告,但隨時可能被拿出來說事。2、阿盟要求聯合國在加沙設立禁飛區。設還是不設?不設,聯合國雙重標准就更為清晰(實際上是美國雙重標准);設,直接限制的就是以色列,那動搖的是美國在中東的根基。
與此同時,巴以沖突開始加劇,哈馬斯已經聲稱進入緊急狀態,從前段時間以色列截獲大批運往加沙的武器上看,巴以戰爭隨時可能爆發從而取代利比亞成為世界焦點,而這個焦點則是美國最重要的地方,美國在此失去控制力意味著石油美元解體,美國要退出中東,退出中東意味著退出歐亞大陸。所以,這後面的博弈激烈程度,將會更深刻。
從近期歐盟在貨幣政策上向中國靠攏,中東方向又開始發揮中歐俄與阿拉伯國家的協調力量,美國又要難受了。另外,也要避免歐美達成某種妥協,中國應繼續拉高歐美妥協成本與風險。巴基斯坦擊斃幾個恐怖分子的作法很好。
『伍』 這個紅酒是什麼紅酒
智利的哦~
http://wine.abang.com/od/jichu/a/carmenere.htm
Carmenere在國內有「卡曼娜、卡梅那、卡門尼雅、佳美娜」等等不同的翻譯,由於外觀比較接近梅樂(Merlot),一開始智利的酒農一直以為Carmenere和梅樂是同一個品種,一直到1991年經過DNA測序,才發現Carmenere和梅樂完全不是一回事。1996年把這2個葡萄品種徹底分開,從1998年開始,法律規定可以在瓶子上以Carmenere作為葡萄品種來命名一款酒。到如今,新的葡萄園將這2個葡萄品種劃分的很清楚,卻還有少數老的葡萄園混合的種植著這2個葡萄品種。 Carmenere是一個相當晚熟的葡萄品種,比赤霞珠還要晚熟。智利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夏天溫暖乾燥,冬天涼爽多雨。在葡萄的成熟期,日照非常充足,而且持續乾燥,給Carmenere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成熟條件,這也是波爾多不適合Carmenere的原因,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讓Carmenere完全成熟。成熟不好Carmenere會有明顯的青椒味,有一些像赤霞珠。晚熟意味著它具有比較濃重的單寧,如果釀造的精心會讓酒透著黑色漿果及香料的味道,單寧雖然有力但是卻不粗糙。不錯的Carmenere也會比較有層次,富於變化。 晚熟還意味著積累的糖分高,糖分高直接導致酒精度比較高,經常喝智利酒的朋友們都知道,高酒精度是智利酒的一貫風格,沒辦法,葡萄普遍成熟的太好。但是習慣豪飲的朋友們要小心,平時你喝法國干紅可能能喝2瓶,喝智利酒可能1瓶半就醉了,注意控制量哦!
『陸』 2011年世界戰爭
2011年3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逐艦巴里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這次行動共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一場由利比亞本國人民引發的利比亞騷亂,經過一個多月的演變,自北京時間2011年3月20日0:45,演變成了法英美主導的多國部隊與利比亞的利比亞戰爭。
爆發事件
2011年3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奧巴馬與卡扎菲
逐艦巴里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這次行動共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 巴里號導彈驅逐艦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巡航導彈 3月19日,法國「幻影-2000」戰機准備降落在科西嘉島的索倫扎拉軍事基地。據法國媒體19日報道,法國戰機當天已在利比亞進行了4次軍事打擊行動,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 3月19日,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議長)穆罕默德·祖維在19日當晚舉行的記者會上說,首都的黎波里和東部城市米蘇拉塔多處軍事和民用目標遭到了來自於某些西方國家的導彈襲擊,造成平民傷亡,建築設施嚴重毀壞。
戰爭歷程
2011年3月19日 美國海軍向利比亞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戰爭爆發; 2011年3月20日 多國部隊戰機完成了對利比亞的 三輪空襲;利比亞官方20日公布的統計稱,西方國家的軍事打擊已造成64人死亡,150多人受傷。 2011年3月21日 美英法等國對利比亞發動的軍事打擊21日進入第三天。當日美英再向利比亞發射12枚「戰斧」巡航導彈,並竭力將禁飛區向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及以西方向推進。 2011年3月22日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22日延續「戰斧」攻勢,再向利比亞發射24枚「戰斧」巡航導彈,但當地時間21日深夜,美國空軍一架戰機在利比亞東北部墜毀,成為19日開戰以來美軍遭受的首個重大損失。 2011年3月23日 美國開始向北約組織移交部分軍事行動主導權。
戰爭性質
原本是利比亞國內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別之間的爭斗而引發的國內戰爭,後來由於西方國家的介入發展為西方國家與中東北非的國際戰爭。利比亞騷亂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簡稱利比
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除沿海地區及南部山區外,利國大部分均為沙漠。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因該國政府反對西方霸權主義,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國家排斥。從2003年起,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系,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目前聯合國對利國的制騷亂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義大利殖民統治時期,利比亞由三個自治邦組成。東部地區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掌權後,依靠武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他還遷都至的黎波里,將利比亞的政治重心向西轉移。其政權對東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顧,盡管利比亞的很多石油財富都在那裏。 報道認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爭維持了統治,並將自己的部族提拔到關鍵的安全崗位和決策崗位。他還通過定期改組整個政府,使潛在政治對手失去支持基礎或威信,從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權力中心的生長。作為其伊斯蘭革命意識形態招牌的體現,他還在20世紀80年代對全部民營企業實行國有化。 而路透社的評論認為,卡扎菲對於利比亞長達40年的領導並沒有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一個人民的國家。相反的,利比亞是目前全世界貪污腐敗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作為一個原油產量佔全球份額2%的國家,利比亞所創造的石油財富並沒有惠及其600萬人口。 據利比亞知情者說,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裝部隊,他們花費數年時間摧毀了對手「瓦爾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爾法拉曾被認為是該國最大的部落聯盟,但這已成過去。 現在,在利比亞的政治忠誠遭受嚴峻考驗之時,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壓迫的部落都在反對他。瓦爾法拉的幾位部落首領日前就曾現身,號召人們推翻卡扎菲。來自利比亞東部的「扎維亞」(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領曾威脅說,如果卡扎菲繼續當權,就要切斷至關重要的石油供應。 事實上,持續的沖突和內戰的可能性已經驚擾了全球石油市場,國際油價躍升到兩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外電分析稱,利比亞動亂將影響整個地中海經濟,而作為其前殖民統治者的義大利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目前,利比亞內務部長奧貝迪、司法部長亞利等已宣布辭職退出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奧貝迪並號召軍隊支持反對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義務」。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亞駐外大使以辭職來抗議國內的殺害事件,一些高級外交官則呼籲卡扎菲下台。
編輯本段利比亞戰爭進程
聯合國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 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於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贊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 決議說,為了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義救援為目的和負責撤離外國僑民的飛機外,禁止所有飛機在利比亞領空飛行。決議指出,為保護利比亞平民所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並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隊佔領利比亞。 此外,決議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比第1970號決議更為強硬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凍結利比亞中央銀行和利比亞全國石油公司等利比亞實體的財產。 決議要求利比亞沖突雙方立即實現停火,全面停止對利比亞平民的一切襲擊,呼籲利比亞各方加強努力,推動對話,促成必要的政治改革,以尋求一個和平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戰爭進程
以法國為首的北約軍隊,發起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對利比亞的侵略戰爭。 巴黎時間17時45分左右,法國戰機在利比亞對卡扎菲軍隊的一部軍車開火,對利比亞實施首次空中打擊。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里,法國「陣風」和「幻影-2000」戰機又進行了3次空襲,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共有20餘架法國戰機參與了空襲,行動在晚間還將繼續。不過法國外交部長朱佩在當晚接受國家電視2台采訪時說,法國不會展開地面行動。 英國首相卡梅倫確認,英國戰斗機也參加了法國空軍對利比亞的第一波打擊行動,但沒有說明行動的具體內容。 美國海軍19日深夜通過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軍艦,向利比亞北部部署的防空系統發動導彈攻擊。美國用「戰斧」式導彈摧毀利比亞防空系統的行動意在確保西方能有效維持「禁飛區」。 加拿大6架F-18戰機飛往義大利備戰利比亞 挪威空軍19日宣布在下周將出動6架F16噴氣式戰斗機和100多名空軍人員參加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據挪威通訊社報道,挪威空軍19日已接到命令,6架F16噴氣式戰斗機和相應空軍人員將於下周一開始飛往設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北約空軍基地,參與西方國家主導的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願意加強在阿富汗的軍事投入,以此減輕北約在利比亞投入軍事力量產生的負擔。 北京時間3月22日早上,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對英國軍隊參加對卡扎菲軍隊的軍事打擊表示支持。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利比亞的防空系統已經被摧毀,禁飛區已經建成。他強調,利比亞不會成為第二個伊拉克,對於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是有限度的。 法國媒體報道:法國航空母艦「戴高樂號」(Charlesde Gaulle)已啟程馳援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將在24小時內抵達利比亞海岸。該航母配備了「陣風」(Rafale)和「超軍旗」(SuperEtendard)艦載飛機。盡管「戴高樂號」在24小時內可抵達目的地,但需要更多時間給20架艦載飛機進行著陸訓練。法國航母戰斗群抵達利比亞沿岸以後,即將對利比亞政府軍採取新一輪的軍事打擊,甚至法國軍隊將登陸利比亞國土,與反對派一起並肩作戰,直至卡扎菲無條件下台! 利比亞國內沖突升級 反對派成立臨時政府 2011年3月24日利比亞最新局勢報道,利比亞反對派已任命經濟學家馬哈穆德·吉布里勒(Mahmud Dschibril)為臨時政府總理。反對派表示,將致力於一個沒有卡扎菲的統一的利比亞。過去數周內,吉布里勒曾同包括法國總統薩科齊和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在內的多國政要進行過談判。 與此同時,效忠於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部隊星期三向利比亞西部和東部反政府武裝控制的地區發起進攻。親卡扎菲的部隊繼續攻擊反政府武裝占據的西部城市米蘇拉塔和津坦。目擊者稱,親政府部隊與反政府武裝在東部城市艾季達比耶爆發激烈戰斗。 隨著沖突持續進行,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聯軍行動的范圍將擴大,目前最先參加行動的是美國、英國和法國。北約各國的大使們23日就如何繼續行動進行辯論,美國表示希望盡快交出領導權,但是目前仍不清楚誰將繼續領導這次行動。
利比亞最新戰況
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數天之後,當地形勢依舊不明朗。英國軍方一名發言人23日稱,利比亞的空軍力量已被摧毀,地對空防禦設施也受到重創,盟軍飛機可以幾乎不受阻礙地飛行。 負責指揮英軍戰機在利比亞上空執行禁飛區任務的英國空軍副總司令巴格威爾表示,卡扎菲的空軍「作為一支戰斗部隊已經不存在了,」他們現在開始對利比亞軍隊施加更為強大的壓力。美軍高級官員23日連線五角大樓一個新聞發布會說,隨著禁飛區在利比亞的建立,多國部隊已開始集中力量打擊利比亞的地面部隊。 最近數天,西方聯軍戰機對利比亞執行了300多次轟炸任務,發射了162枚戰斧巡航導彈。 正在薩爾瓦多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說,他仍有信心,美國可以在幾天內將聯軍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指揮權移交國際掌控。 環球網記者仲偉東3月29日報道,據英國路透社消息,利比亞政府軍扭轉了該國西部戰局,重新奪回蘇爾特東部120公里處的小鎮瑙費利耶。報道指出,沒有多國部隊空襲行動的援助,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無法固守陣地或向前推進。 報道說,在過去5天中,多國部隊的空襲行動摧毀大量卡扎菲部隊的坦克,利比亞反對派佔領艾季達比亞之後,歷時2天向西部卡扎菲的家鄉蘇爾特推進300公里,不過最終被卡扎菲的支持者阻擋在蘇爾特80公里之外。 隨後,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的皮卡先是遭到政府軍的埋伏,之後又遭到側麵包抄。目前反對派武裝已經停止向西推進,利比亞政府軍已重新奪回蘇爾特東部的瑙費利耶鎮。 [1] 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4月7日表示,可能考慮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會同可能的國際地面部隊,為利比亞反對派武裝提供支持。
法國率先出兵
地緣政治+經濟利益 此次的利比亞沖突中,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也是第一個放風說在數小時之內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的國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調的法國。央視分析,地緣政治的歷史恩怨,加上石油企業在利比亞的利益,或許正是法國勇當「第一」的原因。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利比亞對法國的意義十分重要,這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來。很多法國的政治家都將利比亞視為一個對本國而言的特殊國家,法國曾控制利比亞南部地區長達數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亞宣布獨立,才結束統治。 然而更重要也許是經濟原因。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已經從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資於能源領域。而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聲稱,法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有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央視評論認為,對法國而言,如果利比亞政府穩住了局勢和統治地位,前者將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反之,如果幫助反政府武裝上台,法國無疑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總而言之,利比亞局勢的動盪,為法國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為此,在聯合國決議剛剛通過幾個小時,法國就率先向利比亞發動了攻擊。 利比亞(7張)美國的態度
美國總統奧巴馬21日致信國會領導人稱,美軍正對利比亞採取的軍事行動在定性、持續時間和規模上均有「限度」。並希望北約主導軍事制裁利比亞。 美國及其盟國周一向卡扎菲部隊發起了新一輪導彈襲擊,此時多國部隊官員正努力緩和在干預利比亞軍事方針上的分歧。 對於美國的態度,《時代》周刊分析說,美國發動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結果深陷戰爭泥潭,經濟也在危機中尚未完全復甦,因此對參加另一場戰爭感到有負擔。
義大利的態度
義大利消耗了利比亞32%的石油產量,而且北非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部分貿易都要經由義大利。此次中東動盪嚴重干擾到石油貿易和海上貿易活動。不對利比亞進行干預或許最符合義大利的經濟利益,義大利希望卡扎菲迅速擊敗叛軍,恢復石油生產。因此在圍繞干預利比亞的早期談判中,義大利願意拖後腿。然而,假如戰爭不可避免,那麼大刀闊斧地結束戰爭便是最符合義大利利益的。
編輯本段深度分析
美英法對利比亞開戰 各方反應不一樣
俄印遺憾 非盟反對 日本支持在美國,部分民眾舉行集會反對空襲利比亞。
利比亞當地時間19日晚,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的戰機或艦艇向利比亞有關目標實施了軍事打擊。中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非洲聯盟(非盟)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此次軍事行動反應不一。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的是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決議,但是為什麼這個決議演變成一場戰爭呢?這場戰爭是否合法? 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少將認為,這次禁飛區及多國召開峰會協調立場,各國分工行動,都是合法的。在禁飛區的實施上,現在的情況是,多國部隊把聯合國設立禁飛區的行動變成了一個空襲行動。這等於利用聯合國給的「尚方寶劍」,過度使用武力。「利比亞的飛機起飛,你可以讓它迫降,若不聽,你可以把它打下來。但現在利比亞說接受1973號決議,它什麼都還沒干呢,你就咚咚咚把它打一通,這不是過度使用武力嗎?」張召忠認為,這次行動超出決議內容太多,性質都改變了。 但也有專家認為,1973號決議存在一些模糊地帶,多國部隊是利用了這個模糊地帶。1973號決議雖然是禁飛區決議,但是它又規定「可以採取一切措施阻止卡扎菲去攻擊平民」。 「多國部隊可以這樣講:為了禁飛區的有效性,我可以首先打掉卡扎菲的防空系統。為什麼打卡扎菲的坦克?他們可以說,卡扎菲還在威脅平民。所以我認為多國部隊充分利用了禁飛區決議。」 專家認為,這開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先例」,因為照這種邏輯下去,還可以派地面部隊。「貌似合法,但裡面卻包藏著非常危險的傾向。」 另據新華社報道,非洲聯盟19日抗議聯軍行動,認為法國、美國、英國等國「濫用」決議,警告行動可能引發嚴重人道主義災難。 聯合國安理會17日以10票贊成、5票棄權的投票結果通過第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劃定特殊空域,限制沖突各方飛行器在管制空域內的飛行活動,目的是保護平民和平民密集區免遭空中軍事力量打擊。 同時,第1973號決議明確,外國軍隊地面進入利比亞「不合法」。 決議包括「會員國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平民安全等內容,沒有出現「授權外國軍事力量主動展開軍事行動」字樣。 菲律賓舉行反戰集會。
支持 法國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後說,若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未能履行決議即刻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迫使決議得到落實。 美國正在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19日說,他已授權美軍對利比亞採取「有限軍事行動」,而且「行動已經開始」。但他重申美國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 英國英國首相卡梅倫19日晚證實英國軍隊已經參與了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卡梅在首相府門前發表講話說,英軍將作為國際聯合軍事行動中的一部分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卡梅倫還強調,此次聯合軍事行動是「合法、必要和正確的」,是一項正義事業並符合英國的利益。 日本日本外相松本剛明20日說,日本政府基於要求利比亞當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場,支持聯合國會員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採取措施。 遺憾 俄羅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9日表示,俄對部分國家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為由,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表示遺憾。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20日說,俄強烈呼籲參與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有關國家停止濫用武力。 印度印度外交部20日發表聲明,對美、英、法等多國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一事表示遺憾,並呼籲各方公開放棄使用武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分歧。(人民) 葡萄牙和捷克分別表示,不會參與在利比亞的任何軍事行動。考慮到目前利比亞局勢,將准備向利比亞提供可能的人道主義援助。 反對 非盟非洲聯盟(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19日在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舉行會議,反對對利比亞的任何形式的外國軍事干涉。 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成員、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在努瓦克肖特舉行的關於利比亞危機會議的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強調反對外國對利比亞進行任何軍事干涉。 他說,利比亞局勢要求採取緊急行動,為利比亞目前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危機」找到一個「非洲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尊重利比亞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以及拒絕任何形式的外來軍事干涉。 巴西巴西總統迪爾瑪19日在與前來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時強調,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將加劇這一地區的暴力活動。巴西外交部人士在解釋巴西立場時表示,在現階段,使用武力不是理想解決手段。「巴西相信,在停火機制下仍然存在著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的空間。」
利比亞外交部
第1973號決議失效 在利比亞19日遭到西方國家軍事打擊後,利比亞外交部19日晚些時候發表聲明說,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號決議已經失效。 聲明說,在法國率先違反該決議後,利方有權動用所有空中力量保衛國家。聲明同時要求立即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討論利比亞局勢。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19日在利比亞遭到西方國家空襲數小時後發表電視講話說:「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他說,入侵只能讓利比亞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更加堅定和團結。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
西方為石油開打 在法國戰機開始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開火後,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通過電視講話表達了對利比亞局勢的擔憂,以及對法國等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的不滿。他說,對利比亞的軍事入侵令人遺憾,這將帶來更多的傷亡,更多的戰爭。美國和歐盟的舉動是不負責任的。 查韋斯還指責美國和它的盟友們是想要利比亞的石油,並強烈要求美國和歐盟停止軍事行動。 查韋斯說,他們的行動是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干預,已經踐踏了國際法。他呼籲各方實現真正的停火,走和平解決爭端的道路,並停止軍事干涉其他國家政權的做法。
深度分析
以安理會決議為名 參戰國家各有打算 3月19日,西方國家對利比亞政府軍進行軍事打擊。分析人士認為,參戰各國以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為名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但其實也有自己的目的。 本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0票贊同、5票棄權通過了第1973號決議,同意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該決議出台使利比亞問題國際化。 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後發表聲明說,如果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不能履行決議立即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強行落實決議。數小時後,法國戰機對卡扎菲軍隊開火。 分析人士認為,在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方面,西方國家無疑利用了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從表面上看,西方國家打擊利比亞是為了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但不少外國專家和媒體認為,參與軍事行動的各國其實各有自己的利益考慮。 法國國際關系與對外交流基金會北非中東地區問題研究員米哈伊爾認為,法國一直試圖表現自己的獨特立場,「尋求表現出自己具有領導能力」,如果薩科齊賭贏了,「他就在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中擁有了一張很好的牌」。 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泥潭的美國起初並未積極推動對利比亞動武。那麼,它為何最終加入了打擊行列?《華爾街日報》近日刊文分析說,奧巴馬政府擔心英法搶了風頭。此外,在利比亞政府軍逼近反對派重要堡壘班加西、反對派陷入困境之時,阿盟表態支持在利設禁飛區,從而卸去了奧巴馬的擔心:對利比亞動武會被認為美國是在對伊斯蘭世界發起戰爭。 至於英國,分析人士認為,因為英國對其國際地位日趨式微並不甘心,欲藉此機會表現一把。 外國觀察家認為,美英法雖各有自己的算盤,但它們也有共同目的:利用利比亞反政府武裝舉事的難得機遇,推翻對西方來說一直是如鯁在喉的卡扎菲政權;向利反對派提供支持,為其一旦上台後在該國謀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筆。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接受非盟停火路線圖計劃 由祖馬、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馬里總統阿馬杜·圖馬尼·杜爾、剛果(布)總統薩蘇等人組成的非盟代表團10日在的黎波里與利比亞領導人舉行了會談。會後,祖馬說,卡扎菲接受了非盟提出的停火路線圖計劃。部分代表團成員還將於11日前往利比亞東部城市班加西與反對派領導人商談停火事宜。 祖馬說,有關停火路線圖的詳細情況將在與反對派會談後公布。 祖馬還呼籲北約停止空襲利比亞政府軍,「給停火一個機會」。 非盟一直不贊成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而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利比亞危機。非盟關於利比亞問題的專門委員會提出了五點路線圖計劃,以期推動和平解決利比亞危機。這個路線圖計劃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平民和結束敵對行動;保障受影響的人群接受人道主義援助;啟動不同政黨間對話,朝著結束危機的方向努力;設立過渡期;啟動必要政治改革,滿足利比亞人民訴求等。
『柒』 法國査維斯卡梅干紅葡萄酒價格
沒有圖片,什麼也看不到,干紅葡萄酒有大瓶的,要小瓶的,有貴的,有便宜的價格都不一樣的
『捌』 利比亞戰爭資料
利比亞戰爭
網路名片
巴里號導彈驅逐艦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巡航導彈2011年3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逐艦巴里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這次行動共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一場由利比亞本國人民引發的利比亞騷亂,經過一個多月的演變,自北京時間2011年3月20日0:45,演變成了法英美主導的多國部隊與利比亞的利比亞戰爭。
目錄
利比亞戰爭爆發事件
戰爭歷程
戰爭性質
利比亞
利比亞戰爭進程聯合國決議
戰爭進程
利比亞最新戰況
法國率先出兵
美國的態度
義大利的態度
深度分析美英法對利比亞開戰 各方反應不一樣
利比亞外交部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
深度分析
編輯本段利比亞戰爭
爆發事件
2011年3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奧巴馬與卡扎菲
逐艦巴里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這次行動共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 巴里號導彈驅逐艦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巡航導彈 3月19日,法國「幻影-2000」戰機准備降落在科西嘉島的索倫扎拉軍事基地。據法國媒體19日報道,法國戰機當天已在利比亞進行了4次軍事打擊行動,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 3月19日,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議長)穆罕默德·祖維在19日當晚舉行的記者會上說,首都的黎波里和東部城市米蘇拉塔多處軍事和民用目標遭到了來自於某些西方國家的導彈襲擊,造成平民傷亡,建築設施嚴重毀壞。
戰爭歷程
2011年3月19日 美國海軍向利比亞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戰爭爆發; 2011年3月20日 多國部隊戰機完成了對利比亞的 三輪空襲;利比亞官方20日公布的統計稱,西方國家的軍事打擊已造成64人死亡,150多人受傷。 2011年3月21日 美英法等國對利比亞發動的軍事打擊21日進入第三天。當日美英再向利比亞發射12枚「戰斧」巡航導彈,並竭力將禁飛區向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及以西方向推進。 2011年3月22日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22日延續「戰斧」攻勢,再向利比亞發射24枚「戰斧」巡航導彈,但當地時間21日深夜,美國空軍一架戰機在利比亞東北部墜毀,成為19日開戰以來美軍遭受的首個重大損失。 2011年3月23日 美國開始向北約組織移交部分軍事行動主導權。
戰爭性質
原本是利比亞國內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別之間的爭斗而引發的國內戰爭,後來由於西方國家的介入發展為西方國家與中東北非的國際戰爭。利比亞騷亂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簡稱利比
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除沿海地區及南部山區外,利國大部分均為沙漠。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因該國政府反對西方霸權主義,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國家排斥。從2003年起,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系,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目前聯合國對利國的制騷亂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總統卡扎菲的專制統治,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義大利殖民統治時期,利比亞由三個自治邦組成。東部地區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掌權後,依靠武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他還遷都至的黎波里,將利比亞的政治重心向西轉移。其政權對東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顧,盡管利比亞的很多石油財富都在那裏。 報道認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爭維持了統治,並將自己的部族提拔到關鍵的安全崗位和決策崗位。他還通過定期改組整個政府,使潛在政治對手失去支持基礎或威信,從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權力中心的生長。作為其伊斯蘭革命意識形態招牌的體現,他還在20世紀80年代對全部民營企業實行國有化。 而路透社的評論認為,卡扎菲對於利比亞長達40年的領導並沒有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一個人民的國家。相反的,利比亞是目前全世界貪污腐敗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作為一個原油產量佔全球份額2%的國家,利比亞所創造的石油財富並沒有惠及其600萬人口。 據利比亞知情者說,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裝部隊,他們花費數年時間摧毀了對手「瓦爾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爾法拉曾被認為是該國最大的部落聯盟,但這已成過去。 現在,在利比亞的政治忠誠遭受嚴峻考驗之時,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壓迫的部落都在反對他。瓦爾法拉的幾位部落首領日前就曾現身,號召人們推翻卡扎菲。來自利比亞東部的「扎維亞」(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領曾威脅說,如果卡扎菲繼續當權,就要切斷至關重要的石油供應。 事實上,持續的沖突和內戰的可能性已經驚擾了全球石油市場,國際油價躍升到兩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外電分析稱,利比亞動亂將影響整個地中海經濟,而作為其前殖民統治者的義大利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目前,利比亞內務部長奧貝迪、司法部長亞利等已宣布辭職退出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奧貝迪並號召軍隊支持反對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義務」。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亞駐外大使以辭職來抗議國內的殺害事件,一些高級外交官則呼籲卡扎菲下台。
編輯本段利比亞戰爭進程
聯合國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 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於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贊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 決議說,為了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義救援為目的和負責撤離外國僑民的飛機外,禁止所有飛機在利比亞領空飛行。決議指出,為保護利比亞平民所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並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隊佔領利比亞。 此外,決議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比第1970號決議更為強硬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凍結利比亞中央銀行和利比亞全國石油公司等利比亞實體的財產。 決議要求利比亞沖突雙方立即實現停火,全面停止對利比亞平民的一切襲擊,呼籲利比亞各方加強努力,推動對話,促成必要的政治改革,以尋求一個和平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戰爭進程
以法國為首的北約軍隊,發起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對利比亞的侵略戰爭。 巴黎時間17時45分左右,法國戰機在利比亞對卡扎菲軍隊的一部軍車開火,對利比亞實施首次空中打擊。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里,法國「陣風」和「幻影-2000」戰機又進行了3次空襲,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共有20餘架法國戰機參與了空襲,行動在晚間還將繼續。不過法國外交部長朱佩在當晚接受國家電視2台采訪時說,法國不會展開地面行動。 英國首相卡梅倫確認,英國戰斗機也參加了法國空軍對利比亞的第一波打擊行動,但沒有說明行動的具體內容。 美國海軍19日深夜通過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軍艦,向利比亞北部部署的防空系統發動導彈攻擊。美國用「戰斧」式導彈摧毀利比亞防空系統的行動意在確保西方能有效維持「禁飛區」。 加拿大6架F-18戰機飛往義大利備戰利比亞 挪威空軍19日宣布在下周將出動6架F16噴氣式戰斗機和100多名空軍人員參加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據挪威通訊社報道,挪威空軍19日已接到命令,6架F16噴氣式戰斗機和相應空軍人員將於下周一開始飛往設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北約空軍基地,參與西方國家主導的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願意加強在阿富汗的軍事投入,以此減輕北約在利比亞投入軍事力量產生的負擔。 北京時間3月22日早上,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對英國軍隊參加對卡扎菲軍隊的軍事打擊表示支持。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利比亞的防空系統已經被摧毀,禁飛區已經建成。他強調,利比亞不會成為第二個伊拉克,對於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是有限度的。 法國媒體報道:法國航空母艦「戴高樂號」(Charlesde Gaulle)已啟程馳援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將在24小時內抵達利比亞海岸。該航母配備了「陣風」(Rafale)和「超軍旗」(SuperEtendard)艦載飛機。盡管「戴高樂號」在24小時內可抵達目的地,但需要更多時間給20架艦載飛機進行著陸訓練。法國航母戰斗群抵達利比亞沿岸以後,即將對利比亞政府軍採取新一輪的軍事打擊,甚至法國軍隊將登陸利比亞國土,與反對派一起並肩作戰,直至卡扎菲無條件下台! 利比亞國內沖突升級 反對派成立臨時政府 2011年3月24日利比亞最新局勢報道,利比亞反對派已任命經濟學家馬哈穆德·吉布里勒(Mahmud Dschibril)為臨時政府總理。反對派表示,將致力於一個沒有卡扎菲的統一的利比亞。過去數周內,吉布里勒曾同包括法國總統薩科齊和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在內的多國政要進行過談判。 與此同時,效忠於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部隊星期三向利比亞西部和東部反政府武裝控制的地區發起進攻。親卡扎菲的部隊繼續攻擊反政府武裝占據的西部城市米蘇拉塔和津坦。目擊者稱,親政府部隊與反政府武裝在東部城市艾季達比耶爆發激烈戰斗。 隨著沖突持續進行,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聯軍行動的范圍將擴大,目前最先參加行動的是美國、英國和法國。北約各國的大使們23日就如何繼續行動進行辯論,美國表示希望盡快交出領導權,但是目前仍不清楚誰將繼續領導這次行動。
利比亞最新戰況
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數天之後,當地形勢依舊不明朗。英國軍方一名發言人23日稱,利比亞的空軍力量已被摧毀,地對空防禦設施也受到重創,盟軍飛機可以幾乎不受阻礙地飛行。 負責指揮英軍戰機在利比亞上空執行禁飛區任務的英國空軍副總司令巴格威爾表示,卡扎菲的空軍「作為一支戰斗部隊已經不存在了,」他們現在開始對利比亞軍隊施加更為強大的壓力。美軍高級官員23日連線五角大樓一個新聞發布會說,隨著禁飛區在利比亞的建立,多國部隊已開始集中力量打擊利比亞的地面部隊。 最近數天,西方聯軍戰機對利比亞執行了300多次轟炸任務,發射了162枚戰斧巡航導彈。 正在薩爾瓦多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說,他仍有信心,美國可以在幾天內將聯軍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指揮權移交國際掌控。 環球網記者仲偉東3月29日報道,據英國路透社消息,利比亞政府軍扭轉了該國西部戰局,重新奪回蘇爾特東部120公里處的小鎮瑙費利耶。報道指出,沒有多國部隊空襲行動的援助,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無法固守陣地或向前推進。 報道說,在過去5天中,多國部隊的空襲行動摧毀大量卡扎菲部隊的坦克,利比亞反對派佔領艾季達比亞之後,歷時2天向西部卡扎菲的家鄉蘇爾特推進300公里,不過最終被卡扎菲的支持者阻擋在蘇爾特80公里之外。 隨後,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的皮卡先是遭到政府軍的埋伏,之後又遭到側麵包抄。目前反對派武裝已經停止向西推進,利比亞政府軍已重新奪回蘇爾特東部的瑙費利耶鎮。 [1] 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4月7日表示,可能考慮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會同可能的國際地面部隊,為利比亞反對派武裝提供支持。
法國率先出兵
地緣政治+經濟利益 此次的利比亞沖突中,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也是第一個放風說在數小時之內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的國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調的法國。央視分析,地緣政治的歷史恩怨,加上石油企業在利比亞的利益,或許正是法國勇當「第一」的原因。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利比亞對法國的意義十分重要,這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來。很多法國的政治家都將利比亞視為一個對本國而言的特殊國家,法國曾控制利比亞南部地區長達數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亞宣布獨立,才結束統治。 然而更重要也許是經濟原因。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已經從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資於能源領域。而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聲稱,法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有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央視評論認為,對法國而言,如果利比亞政府穩住了局勢和統治地位,前者將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反之,如果幫助反政府武裝上台,法國無疑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總而言之,利比亞局勢的動盪,為法國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為此,在聯合國決議剛剛通過幾個小時,法國就率先向利比亞發動了攻擊。 利比亞(7張)美國的態度
美國總統奧巴馬21日致信國會領導人稱,美軍正對利比亞採取的軍事行動在定性、持續時間和規模上均有「限度」。並希望北約主導軍事制裁利比亞。 美國及其盟國周一向卡扎菲部隊發起了新一輪導彈襲擊,此時多國部隊官員正努力緩和在干預利比亞軍事方針上的分歧。 對於美國的態度,《時代》周刊分析說,美國發動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結果深陷戰爭泥潭,經濟也在危機中尚未完全復甦,因此對參加另一場戰爭感到有負擔。
義大利的態度
義大利消耗了利比亞32%的石油產量,而且北非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大部分貿易都要經由義大利。此次中東動盪嚴重干擾到石油貿易和海上貿易活動。不對利比亞進行干預或許最符合義大利的經濟利益,義大利希望卡扎菲迅速擊敗叛軍,恢復石油生產。因此在圍繞干預利比亞的早期談判中,義大利願意拖後腿。然而,假如戰爭不可避免,那麼大刀闊斧地結束戰爭便是最符合義大利利益的。
編輯本段深度分析
美英法對利比亞開戰 各方反應不一樣
俄印遺憾 非盟反對 日本支持在美國,部分民眾舉行集會反對空襲利比亞。
利比亞當地時間19日晚,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的戰機或艦艇向利比亞有關目標實施了軍事打擊。中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非洲聯盟(非盟)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此次軍事行動反應不一。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的是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決議,但是為什麼這個決議演變成一場戰爭呢?這場戰爭是否合法? 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少將認為,這次禁飛區及多國召開峰會協調立場,各國分工行動,都是合法的。在禁飛區的實施上,現在的情況是,多國部隊把聯合國設立禁飛區的行動變成了一個空襲行動。這等於利用聯合國給的「尚方寶劍」,過度使用武力。「利比亞的飛機起飛,你可以讓它迫降,若不聽,你可以把它打下來。但現在利比亞說接受1973號決議,它什麼都還沒干呢,你就咚咚咚把它打一通,這不是過度使用武力嗎?」張召忠認為,這次行動超出決議內容太多,性質都改變了。 但也有專家認為,1973號決議存在一些模糊地帶,多國部隊是利用了這個模糊地帶。1973號決議雖然是禁飛區決議,但是它又規定「可以採取一切措施阻止卡扎菲去攻擊平民」。 「多國部隊可以這樣講:為了禁飛區的有效性,我可以首先打掉卡扎菲的防空系統。為什麼打卡扎菲的坦克?他們可以說,卡扎菲還在威脅平民。所以我認為多國部隊充分利用了禁飛區決議。」 專家認為,這開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先例」,因為照這種邏輯下去,還可以派地面部隊。「貌似合法,但裡面卻包藏著非常危險的傾向。」 另據新華社報道,非洲聯盟19日抗議聯軍行動,認為法國、美國、英國等國「濫用」決議,警告行動可能引發嚴重人道主義災難。 聯合國安理會17日以10票贊成、5票棄權的投票結果通過第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劃定特殊空域,限制沖突各方飛行器在管制空域內的飛行活動,目的是保護平民和平民密集區免遭空中軍事力量打擊。 同時,第1973號決議明確,外國軍隊地面進入利比亞「不合法」。 決議包括「會員國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平民安全等內容,沒有出現「授權外國軍事力量主動展開軍事行動」字樣。 菲律賓舉行反戰集會。
支持 法國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後說,若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未能履行決議即刻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迫使決議得到落實。 美國正在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19日說,他已授權美軍對利比亞採取「有限軍事行動」,而且「行動已經開始」。但他重申美國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 英國英國首相卡梅倫19日晚證實英國軍隊已經參與了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卡梅在首相府門前發表講話說,英軍將作為國際聯合軍事行動中的一部分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卡梅倫還強調,此次聯合軍事行動是「合法、必要和正確的」,是一項正義事業並符合英國的利益。 日本日本外相松本剛明20日說,日本政府基於要求利比亞當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場,支持聯合國會員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採取措施。 遺憾 俄羅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9日表示,俄對部分國家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為由,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表示遺憾。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20日說,俄強烈呼籲參與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有關國家停止濫用武力。 印度印度外交部20日發表聲明,對美、英、法等多國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一事表示遺憾,並呼籲各方公開放棄使用武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分歧。(人民) 葡萄牙和捷克分別表示,不會參與在利比亞的任何軍事行動。考慮到目前利比亞局勢,將准備向利比亞提供可能的人道主義援助。 反對 非盟非洲聯盟(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19日在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舉行會議,反對對利比亞的任何形式的外國軍事干涉。 非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成員、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在努瓦克肖特舉行的關於利比亞危機會議的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強調反對外國對利比亞進行任何軍事干涉。 他說,利比亞局勢要求採取緊急行動,為利比亞目前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危機」找到一個「非洲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尊重利比亞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以及拒絕任何形式的外來軍事干涉。 巴西巴西總統迪爾瑪19日在與前來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時強調,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將加劇這一地區的暴力活動。巴西外交部人士在解釋巴西立場時表示,在現階段,使用武力不是理想解決手段。「巴西相信,在停火機制下仍然存在著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的空間。」
利比亞外交部
第1973號決議失效 在利比亞19日遭到西方國家軍事打擊後,利比亞外交部19日晚些時候發表聲明說,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號決議已經失效。 聲明說,在法國率先違反該決議後,利方有權動用所有空中力量保衛國家。聲明同時要求立即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討論利比亞局勢。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19日在利比亞遭到西方國家空襲數小時後發表電視講話說:「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他說,入侵只能讓利比亞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更加堅定和團結。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
西方為石油開打 在法國戰機開始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開火後,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通過電視講話表達了對利比亞局勢的擔憂,以及對法國等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的不滿。他說,對利比亞的軍事入侵令人遺憾,這將帶來更多的傷亡,更多的戰爭。美國和歐盟的舉動是不負責任的。 查韋斯還指責美國和它的盟友們是想要利比亞的石油,並強烈要求美國和歐盟停止軍事行動。 查韋斯說,他們的行動是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干預,已經踐踏了國際法。他呼籲各方實現真正的停火,走和平解決爭端的道路,並停止軍事干涉其他國家政權的做法。
深度分析
以安理會決議為名 參戰國家各有打算 3月19日,西方國家對利比亞政府軍進行軍事打擊。分析人士認為,參戰各國以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為名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但其實也有自己的目的。 本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0票贊同、5票棄權通過了第1973號決議,同意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該決議出台使利比亞問題國際化。 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後發表聲明說,如果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不能履行決議立即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強行落實決議。數小時後,法國戰機對卡扎菲軍隊開火。 分析人士認為,在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方面,西方國家無疑利用了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從表面上看,西方國家打擊利比亞是為了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但不少外國專家和媒體認為,參與軍事行動的各國其實各有自己的利益考慮。 法國國際關系與對外交流基金會北非中東地區問題研究員米哈伊爾認為,法國一直試圖表現自己的獨特立場,「尋求表現出自己具有領導能力」,如果薩科齊賭贏了,「他就在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中擁有了一張很好的牌」。 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泥潭的美國起初並未積極推動對利比亞動武。那麼,它為何最終加入了打擊行列?《華爾街日報》近日刊文分析說,奧巴馬政府擔心英法搶了風頭。此外,在利比亞政府軍逼近反對派重要堡壘班加西、反對派陷入困境之時,阿盟表態支持在利設禁飛區,從而卸去了奧巴馬的擔心:對利比亞動武會被認為美國是在對伊斯蘭世界發起戰爭。 至於英國,分析人士認為,因為英國對其國際地位日趨式微並不甘心,欲藉此機會表現一把。 外國觀察家認為,美英法雖各有自己的算盤,但它們也有共同目的:利用利比亞反政府武裝舉事的難得機遇,推翻對西方來說一直是如鯁在喉的卡扎菲政權;向利反對派提供支持,為其一旦上台後在該國謀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筆。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接受非盟停火路線圖計劃 由祖馬、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馬里總統阿馬杜·圖馬尼·杜爾、剛果(布)總統薩蘇等人組成的非盟代表團10日在的黎波里與利比亞領導人舉行了會談。會後,祖馬說,卡扎菲接受了非盟提出的停火路線圖計劃。部分代表團成員還將於11日前往利比亞東部城市班加西與反對派領導人商談停火事宜。 祖馬說,有關停火路線圖的詳細情況將在與反對派會談後公布。 祖馬還呼籲北約停止空襲利比亞政府軍,「給停火一個機會」。 非盟一直不贊成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而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利比亞危機。非盟關於利比亞問題的專門委員會提出了五點路線圖計劃,以期推動和平解決利比亞危機。這個路線圖計劃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平民和結束敵對行動;保障受影響的人群接受人道主義援助;啟動不同政黨間對話,朝著結束危機的方向努力;設立過渡期;啟動必要政治改革,滿足利比亞人民訴求等。[ 我十分需要這次的成功,能不能選我
『玖』 高分誠征產品中文譯名 – Cabernet Merlot
以下幾個譯名。。供您參考。。謝謝
Cabernet
佳百釀
此音譯名稱重在說明紅酒的香醇和精內致。容
Cabernet
卡波娜
此譯名與法國著名紅酒品牌「波爾多」類似,給人華貴的感覺。
Cabernet
客博納
此譯名主要是從紅酒作為高級餐酒的用途來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