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有幾個索邦大學
巴黎大學(由索邦大學發現而來)於1968年學運後被拆分為分為十三所互相獨立的大學,其中巴黎一大(先賢祠-索邦大學),巴黎(新索邦大學),巴黎四大(巴黎-索邦大學)沿用了索邦大學這一稱呼
㈡ 法國索邦大學和拉羅謝爾商學哪個好
比較推薦索邦 現在說起索邦雖然是一個系列的大學 但一般也就是指巴黎索邦大學了回 拉羅謝爾是答法國高商旗下的一個商學院 而索邦是成名已久的公立大學了
從知名度等來看無疑索邦好一些 而且法國的公立大學有些是可以免掉學費的 當然問題在於申請難度索邦就要比後者高一些了 不知道你是讀本科還是碩士
本科的話公立大學很多都是法語授課 不知道你法語學好沒有 商學院一般是有英語授課的 碩士的話到不用考慮 相對的是公立大學簽證什麼的也比較難申請
所以最後還是看你的個人情況
㈢ 巴黎索邦大學
這個費用叫注冊費.
一般通過中介申請的法國學校,拿到的都是語言錄取通知書和專業預錄取通知書.意思就是你過去之後只能讀語言,一年之後你要重新申請學校和專業,那種專業預錄取並不等於正式的專業錄取通知,學完一年法語之後並不能直接進入該校讀專業的.說白了這兩張通知書就是為了簽證用的,到了法國之後專業預錄取一點用都沒有,而語言錄取通知書也並不能強逼你必須在這個學校學習法語,你完全可以到了法國之後自己找一個更好的法語學校學習法語.
正是因為法國留學的這種特殊程序及制度,使得國內一些中介為了能拿到更多的留法名額,就和法國一些比較差的學校合作,法國學校給中介提供中國學生簽證所需的錄取通知書,而法國的學校只是想通知這種方式能增加該校的生源.而學生到了法國之後是可以重新申請學校及專業的,所以有一部分學校也為了能更容易地拿到簽證所需的材料,而同意中介隨便申請一個學校,到了法國之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及學校.這樣法國的學校還是沒有達到當初預想的增加生源的目的,所以法國的學校就變聰明了,在提供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要學生交一部分的注冊費,這樣即使學生到法之後不願意到該校就讀,學校也可以通過提供錄取通知的方式提高學校的效益.慢慢地這就成了法國學校不成文的慣例了.
所以你的中介要求你交付這部分費用是正常的.不管哪個學校都是這樣的要求,包括里爾一大,巴黎十三所公立大學,里昂一大.....所有這些比較著名的學校都一樣.當然,如果你被拒簽這筆費用肯定是不會退還的.就相當於是你花錢買錄取通知.但這也沒辦法,這些都是中國人自己一手造成的.
㈣ 巴黎索邦大學怎麼樣就是笛安上的那所。
巴黎索邦大學也就是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索邦大學位於法國巴黎市區,它的前身是原巴黎大學的語言和人文學院,1968年原巴黎大學分為13所新的學校,巴黎索邦大學是其中之一,如今這13所大學統稱為巴黎大學。 巴黎索邦大學也就是巴黎第四大學。是全法國最大的教授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人類學的一所著名的大學,這也是這所大學最主要的教學方向。」 19世紀,整個法國只有巴黎大學教授文學 。巴黎索邦大學在原巴黎大學文學與社會科學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因此她以文學語言及人文學科見長,是全法國最大的文學和社會科學的大學。巴黎大學現有學生兩萬五千多人,其中留學生4000餘人。學校有教員840多人,教授220人。學校教授的有古法語、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等各種古語言課程。此外還有音樂學院、藝術史、考古、地理等等,范圍十分廣泛。 2002年被法國政府定為「雨果年」,以此來紀念這位19世紀法蘭西民族的文學巨匠誕辰200周年。巴黎索邦大學校園里的這座雨果雕像,就是以雨果的文學成就來象徵索邦大學對法國文學發展的貢獻。 巴黎索邦大學的法國文學學院主要教授歐洲的古語言和文學史,同時也研究從古至今的歐洲著名作家留學提示;
1、費用:學費每年約150歐元,保險費每年約170歐元。
2、申請:申請第一階段學習的申請者必須在每年的11月15號到1月15號之間向所在國的法國大使館提交入讀申請,或者申請者如果持有一年的居住許可也可以直接去大學提交自己的申請。
擁有法國以外國家大學學位的國際學生,至少要經歷過三年的深入教育,才能夠申請法國大學第二階段同類專業的學習,申請時間是從每年的5月中旬一直到6月底。申請者需要准備好申請表格以及成績單、語言證明、個人陳述以及推薦信等申請資料。
申請巴黎索邦學習的申請者需要至少已經完成了四到五年的高等教育,從事過項目的研究並獲得了相關學位。申請時間從每年的4月份到6月底,申請者應當准備好填寫完整的申請表格以及相關的申請資料。
3、語言:申請巴黎索邦的申請者需要通過法語語言考試。考試的時間是在每年的二月份,考試地點是法國駐外大使館以及法國大學。法語國家學生以及持有「法語深入學習文憑」(DALF)的申請者不需要參加法語語言考試。
對申請法國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學習的申請者來說,如果他們的母語不是法語,就需要提供通過法語語言考試的證明,包括DALF或DELF證書,TCF或TEF等。如果沒有相關的語言證明,申請者就需要參加由巴黎四大組織的語言考試。
4、獎學金:外國留學生要申請獎學金需要咨詢所在國的法國大使館,獎學金則由法國外交部頒發。。
㈤ 中國和法國之間能對比的標志性元素有什麼
法國女權主義運動,和中國田園女權主義
法國的ITER和中國的EAST
㈥ 關於在法國索邦大學,即巴黎四大留學的事。請問,要高考後申請巴黎四大需要什麼條件,要怎樣申請
把高考分考得很高
法語學得很好
然後就是很多很多的人品
因為高中畢業一定要在法國讀一年語言的,如果你想申請公立大學
所以你目前的任務是過簽, 巴黎四大什麼的,等先過了簽, 法語考到B2或者C1 再想把...
㈦ 巴黎索邦大學怎麼樣
2018年1月1日起,巴黎第抄六大學與巴黎第四大學合並成為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坐落於巴黎市區中心的拉丁區,這是巴黎大學巴黎科學學院中科學師資的主要繼承者。該校有大約32000名學生,其中約21000名為科學生,約11000名為醫學生。索邦大學擁有超過180間實驗室,絕大多數的實驗室都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有合作關系。除坐落於拉丁區的主校區,以及位於十三區的醫學校區外,該校在巴黎還擁有7個附屬醫院,並在法國各地設立了超過125個研究所,包括著名的亨利·龐加萊研究所與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這所大學很牛,有19位得過諾貝爾獎的校友。
【這是主校區的鳥瞰圖,只有這樣才能看出它的規模】
㈧ 巴黎一大,三大和四大不都是索邦大學么
首先,不存在索邦大學這個說法。歷史上只有巴黎大學而不曾存在索邦大學,索邦(La Sorbonne)一詞是不會和大學(Université)並用的。索邦一詞來源於原巴黎大學中曾經存在的索邦神學院(Collège de Sorbonne )的創建者Robert de Sorbon,其中Sorbon是巴黎以北的一個小鎮的名字。
La Sorbonne指的是如今位於巴黎拉丁區的一系列古老建築,它們曾是1970年分裂前的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的校址,現在主要由巴黎一大(先賢祠-索邦大學)、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學)、巴黎四大(巴黎-索邦大學)、巴黎五大(笛卡爾大學)以及一些高等研究機構繼承。這些古建築主要在兩個時期建成,包括索邦標志性建築索邦禮拜堂La Chapelle(裡面存放著黎塞留的棺槨,但因為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者曾經把那時存放在索邦地下墓室里的黎塞留棺槨拉出來批判過一番,所以其實他的屍骨後來失散了,只是後來據稱有人撿到了他的頭顱然後拿回來存放在這里,沒人知道究竟是不是黎塞留本人)在內的一部分是路易十三時期在黎塞留主教的主持下建成,另外一大部分是在19世紀末巴黎世博會期間為了向世界展現巴黎人民法國人民積極向上的風貌而建造的,和艾菲爾鐵塔同齡,當時巴黎大學被分為人文學院、自然科學院、法學院、醫學院、葯學院。
1968年五月風暴後,巴黎大學在1970年分裂成13所大學,巴黎一大一直到巴黎十三大。在校址上,巴黎一大得到原法學院校址,巴黎四大得到原文學院和自然科學院校址(索邦禮拜堂就位於這個校址),巴黎五大得到醫學院和葯學院的校址(我不知道巴黎三大得到了哪個校址,我印象中巴黎三大隻有一個現代化的校區,歡迎補充);在學科上,人文學院主要被巴黎一大和巴黎四大繼承,自然科學院主要被巴黎六大(皮埃爾瑪麗居里大學)和巴黎七大(狄德羅大學)繼承,法學院主要被巴黎二大(先賢祠-阿薩斯大學)繼承,醫科和葯科主要被巴黎五大繼承;在稱謂上,三所大學的名稱中帶有索邦一詞,但都不是單獨使用,分別為巴黎一大(先賢祠-索邦大學Panthéon-Sorbonne)、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學Sorbonne-Nouvelle)、巴黎四大(巴黎-索邦大學Paris-Sorbonne)。
此外現在巴黎有許多大學聯盟中也帶有索邦一詞,主要有 Sorbonne Universités(巴黎四大、巴黎六大以及很多所大學校或研究機構), Sorbonne Paris Cité(巴黎三大、巴黎五大、巴黎七大、巴黎十三大【巴黎十三大也叫北巴黎大學】以及一些大學校和研究機構) 和 Hautes Etudes-Sorbonne-Arts et Métiers(Hesam Université)(巴黎一大以及一些大學校和研究機構,巴黎一大2016年退盟了)。還有就是2017年年初巴黎四大和巴黎六大又宣布要合並成一個叫 Sorbonne Université的大學。
索邦這個詞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其精神意義,尤其是其左翼反叛精神,所以索邦也是這種左翼反叛精神的象徵,這些古老建築一直是許多社會政治運動的中心,包括1968年著名的五月風暴,那時索邦周圍都築起街壘,信奉左翼思潮的學生教師和其他知識分子們在那裡和戴高樂右派zf的警察們進行抗爭。
所以,總而言之,爭論哪所大學是真正的「索邦大學」是沒有意義的。
㈨ 巴黎的索邦和法盟哪個好
巴黎的索邦更好一點,因為這個學校師資力量強大,學校創建的也比較早,是唯一的非英語系學校。
概述
巴黎索邦大學位於法國巴黎市區,它的前身是原巴黎大學的語言和人文學院, 巴黎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創立於9世紀,最初附屬於巴黎聖母院,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學"稱號,與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並稱世界最古老的大學,有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歐洲各主要大學的建立模式均受此二校影響。羅伯爾.德.索邦(Robert de Sorbon) 於1253 年創辦成為一所著名的綜合大學,其中曾經歷過許多艱難曲折:學校發展過程中不僅榮譽與危機並存,而且還屢遭火災之害。1798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崙實行教育改革,以"帝國大學"對法國所有大學教育機構包括巴黎大學作出中央集權式的管轄。1968年原巴黎大學分為13所新的學校,巴黎索邦大學是其中之一,如今這13所大學統稱為巴黎大學。
2010年世界QS人文藝術學科大學 排名 巴黎索邦(四大)列第13位 是前15位里唯一的非英語系國家大學。
學校簡介
巴黎索邦大學位於法國巴黎市區,它的前身是原巴黎大學的語言和人文學院, 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校園和歷史悠久的著名建築,巴黎的左岸拉丁區正是因索邦大學的人文藝術氣息而聞名全球。
19世紀,整個法國只有巴黎大學教授文學 。巴黎索邦大學在原巴黎大學文學與社會科學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因此她以文學語言及人文學科見長,是全法國最大的文學和社會科學的大學。巴黎大學現有學生兩萬五千多人,其中留學生4000餘人。學校有教員840多人,教授220人。學校教授的有古法語、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等各種古語言課程。此外還有音樂學院、藝術史、考古、地理等等,范圍十分廣泛。
2002年被法國政府定為「雨果年」,以此來紀念這位19世紀法蘭西民族的文學巨匠誕辰200周年。巴黎索邦大學校園里的這座雨果雕像,就是以雨果的文學成就來象徵索邦大學對法國文學發展的貢獻。
巴黎索邦大學的法國文學學院主要教授歐洲的古語言和文學史,同時也研究從古至今的歐洲著名作家。
巴黎索邦大學是法國最著名的綜合大學,創辦於1253年。位於巴黎市中心,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校園和歷史悠久的著名建築。學校最初為神學院,歷過許多艱難曲折:學校發展過程中不僅榮譽與危機並存,而且還屢遭火災之害。
師資科研
巴黎四大沿襲了原巴黎大學的傳統,以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為主要辦學領域,並幾乎涉及該領域的所有學科:從古希臘古埃及學,到語言學、哲學、古典和現代文學、文學評論、歷史和地理、信息和傳媒、商業,甚至是巴黎獨有的音樂和音樂理論。巴黎四大在教學方式上強調基礎和專業知識的交融,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加進最新觀念和技術,以達到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最佳教學成果,同時在科研領域又享有極高的聲譽。這就是為什麼巴黎索邦大學是全世界莘莘學子嚮往的優秀學府。2001年,巴黎四大在校學生25525人,教職工1313人。
巴黎四大有三個圖書館:MALESHERBES中心圖書館、CLIGNANCOURT大學圖書館和論文圖書館,MALESHERBES中心圖書館是總部。根據「文獻資料共享服務」原則,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另外,各學院和系科還有自己的專業圖書館,總共大約40個。巴黎四大的法語培訓中心是巴黎地區乃至全法國教學質量最高的語言中心之一。在法語培訓中心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經驗豐富的教師講授純正的法語知識;每周20小時以上的小班授課(不超過20人),保證了教師可以很好地照顧每個學生,使學生有充分運用法語進行交流的機會。這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提高法語水平,達到法國公立大學專業課程的入學要求。
㈩ 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國民議會議長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90萬 (2006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移民人口為9.5萬人。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