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紅酒百科 > 路加紅酒價格

路加紅酒價格

發布時間:2021-01-21 09:29:33

1. 為什麼有人形容葡萄酒是耶穌的血

這是為了提高商品的價格。

傳教人員販賣信仰,在做交換的時候會吹噓自己提供的價值。

比如說:忽悠聖經是唯一的真理。吹牛耶穌是上帝,是真神,十字架有多牛逼,耶穌的酷刑舉世無雙,寶血洗罪等等

2. 西方用真金白銀換的香辛料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西方對香辛料的需求這么大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個概念是,這里提到的「香料」,究竟所指何物?牛津英語詞典大致做如下解釋:從熱帶植物中提取的具有強烈香味或味道的植物性物質,由於其香味及防腐性,常用作調料或其他用途。香料在食品中一般可分為天然香料及合成香料二大類,從歷史角度看,本文涉及的多數為天然香料。

香料種類繁多,甚至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認定,不過,對於歐洲人來說,歷史上最重要的香料包含以下幾種:
1 胡椒(Piper nigrum)。原產於印度馬拉巴爾海岸,是胡椒科的一種開花藤本植物,它的果實在曬干後通常可作為香料和調味料使用。同樣的果實還是白鬍椒、紅胡椒與綠胡椒的製作原料。另外。歷史上還有一些類似胡椒的香料,比如Melegueta胡椒,產於非洲,中世紀也曾廣泛在歐洲使用,但現代已經非常罕見了。

2 丁香。(學名:Syzygium aromaticum)是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香料,又指丁香屬植物樹上的花蕾,又名丁子香,其花蕾香氣宜人,曬干後形狀猶如釘子,因此得名。(拉丁語原意即為釘子)。今天印尼的丁香產量依然佔到全球的80%。有趣的是,最早文字明確記載丁香卻是在中國漢代,丁香被用於大臣面見皇帝前咀嚼,以清新口氣(類似今日的口香糖了)。
3 肉蔻 它是一種堅果類植物。生長於熱帶地區的常綠植物,常見於東南亞、澳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尤以印度尼西亞和格瑞那達產量最大。肉豆蔻果實是可制兩種常見香料:豆蔻核仁(Nutmeg)和肉豆蔻皮(Mace)。肉蔻除了香味,還含有肉豆蔻醚(Myristicin),能夠產生興奮及致幻作用。如服用過量,甚至可能中毒。
4 肉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為樟科常綠喬木,又名玉桂、牡桂,其樹皮、枝、葉、果、花梗都可提取芳香油或桂油,而以樹皮含量最高。肉桂原產中國,我們熟悉的香料名字是桂皮。

5 最後一類恐怕是今天中國人最熟悉最常用的香料,生薑。姜(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一種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的植物,開有黃綠色花並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莖。根莖鮮品或干品可以作為調味品。中國一度是世界上生薑的最大出產國,而歐洲人很長一段時間未見過生薑,只見過乾薑或姜粉。不過現在印度已經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姜生產國。

香料的作用
傳統上,歷史學家對於西方人嗜好東方香料,一直給予一種最直接的解釋,就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常受變質食物(尤其肉類)的困擾,因此需要大量香料掩蓋食物的臭味,或者防腐。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真實性。由於技術條件限制,魚和肉在當時很容易腐爛,廚房的衛生標准當然也不如今天。例如,彼得牧師(12世紀)曾在一封著名的信件中抱怨英王的宮廷所吃的魚往往也是已經死了四天的。為了應付這些危險,香料當然就有了用武之地。法國詩人德尚(14世紀)所著《四場所的故事》中也曾寫道,中世紀大戶人家一般都設有調料房,作用是「祛除多種肉類的腐味」,如果沒有各種香料,則「大批人會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有死亡危險」。
然而現代很多歷史學家相信,過去的論述誇大了食物腐敗的危害。首先,歐洲人腌肉的歷史要早於進口東方香料的歷史。換言之,他們在擁有亞洲香料之前也能腌肉,也能儲藏肉類。香料不是腌肉必須的。其次,中世紀人飲食的大部分東西都是本地產的,多數食物甚至可能比我們今天還新鮮,更少污染。最重要的是,香料如果作為常用防腐劑,在經濟上並不適用。中世紀的東方香料一度類似於黃金白銀,作為貨幣的替代物,非常昂貴,用一磅香料去調劑一隻廉價得多的變質的雞或腐敗的魚,是非常不劃算的事情。沒有哪位普通的家庭主婦會經常這樣做。對富人來說,他們從經濟上完全可以花更少的前,去購買新鮮的肉或魚,而不需花費更高代價,用香料來改善變質的魚或肉。食物的腐敗是窮人更關心的事情,而他們根本不會有錢經常、大量使用香料。
何況中世紀歐洲人並不比現代人對腐敗的肉類更有耐受性。中世紀後期歐洲市政當局均對賣不新鮮魚、肉的商販處以嚴厲制裁。例如,1356年牛津大學校長同時具有市場管轄權,有權取締任何不衛生、腐敗或因各種原因不適合食用的魚或肉。1366年,一位叫拉塞爾的小販因為賣了37隻變質的鴿子被起訴,最後被判戴上頸手枷,鴿子被焚燒,路人紛紛對其投擲石塊。如果說社會風氣對變質食物熟視無睹,很難發生這種現象。那種傾向與認為中世紀人熱衷於吃靠昂貴香料掩蓋的腐肉的觀點,是不準確的。
既然說歐洲人用進口香料純粹為了防腐並不可信,那麼在腌制的肉食中較流行地添加香料,原因何在?——更多的是為了調節口味。歐洲相當一部分地區(或許地中海沿岸的溫暖區域除外),冬季都有宰殺大部分牲畜越冬的習慣。冬天不似現代有溫室,有大量新鮮蔬菜水果,而大部分牲畜又已經宰殺,主要的食物只能是腌肉、干肉、干魚等。其實純粹從保存角度,用鹽即可。但是長時間吃干肉,不僅咸而不宜咀嚼,而且味道難以忍受。而當時對蔬菜水果的一些飲食偏見更加劇了冬季食物口味的單調性。不僅後世常見的一些美洲作物尚未引進,而且水果被認為不宜生吃(富人的甜點通常用水果做成蜜餞),胡蘿卜、甘藍、萵筍、白菜等在菜譜中也相當少見——吃蔬菜被認為是鄉下人和修士的習慣,上等人是被認為應該以肉食為主的。
雪上加霜的是,基督教的宗教習慣進一步增加了限制。中世紀教會制定的齋戒日和四旬節被普遍遵守。單四旬節就長達40天,加上各種齋戒日,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那時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時間不能吃肉。(13世紀初,第12屆基督教大公會議規定一年中齋戒日不少於200天!)雖然不能吃肉,但吃魚是可以的。然而對於歐洲很多居於內陸的人們來說,吃魚也並不方便,於是,自然以吃咸魚、干魚為主,而咸魚本身的味道是難以滿足美食家們的需要的。於是,在漫長冬季和齋戒日,往咸魚、腌肉中添加各種香料改善口味,自然成了有經濟實力的歐洲家庭不二之選。
除了直接在肉類、蔬菜的烹飪中加入香料,中世紀還很看重調制各種沙司醬。而各種沙司幾乎都少不了香料。15世紀約翰·拉塞爾所著《營養學》一書就指出「沙司的功能是開胃」,顏色有7種以上。需要用沙司的肉食幾乎無所不包。其中最悠久最流行的是黑胡椒沙司,用黑胡椒加入麵包屑與醋來調和。還有偏酸味的胡椒沙司,加入了酸葡萄和野蘋果汁。法國國王飛利浦六世的廚師塔耶旺留下了一份給魚調味的綠沙司配方。配料包括生薑、歐芹、麵包屑、醋。另一種中世紀廣泛流行的沙司,主要成分是桂皮、醋、大蒜、生薑,並以麵包屑、葡萄乾混合。甚至飯後甜食也要加入香料。歐洲人飯後食用的蜜餞通常要加入豆蔻、丁香和生薑。比如中世紀的「姜餅」,當時是直接用生薑加入一些香料熬制的蜜餞,與現代歐洲人的姜餅完全不同。
中世紀歐洲人飲食中香料的另外一個重要用途是調酒。葡萄酒、啤酒中普遍都加入香料,這一習慣是從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現代已經相對少見了。中世紀香料酒的大致製作方法是把幾種香料加在一起研磨,添加如紅酒白酒中,加上糖或蜂蜜,最後用一個膀胱或布做的袋子過濾。常用的調酒香料有桂皮、生薑、肉豆蔻、胡椒、丁香等。
與前面講到的肉食相反,中世紀在酒類普遍添加香料,其用意倒不是和今天的雞尾酒類似,或者說主要不是單純追求美味,而是為了防腐或掩蓋酒的變質味道。中世紀的酒大部分情況下如果直接喝都苦澀難以下咽。倒不是說像法國、義大利這樣的國家產不出優良的葡萄酒,問題出在酒的運輸和保存上。那時候沒有現代的玻璃瓶裝技術,也沒有使用軟木塞密封酒瓶。酒直接裝在酒桶中,一旦開封就難以密封。而一般家庭,開封一大通酒後都難以在段時間內喝完。於是開封後幾天,酒便迅速開始變質。味道變得酸澀難當,甚至有一股煙味、霉味。中世紀英國王室的賬本中曾經記載了對大量變質葡萄酒的處理:或者直接倒入下水道,或者免費送給窮人。當然普通人家恐怕就必須要忍受變質酒的味道了。
另一種變通的辦法是在酒完全醸熟前酒開封開始飲用,這樣酒保存的時間會比較長。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時間不夠,未完全成熟的葡萄酒口感仍然不好,比較澀和酸,法國詩人德尚曾抱怨未成熟的葡萄酒就像刀片割和針刺——當然也比徹底變質的好一些。於是很多飲酒的行家就會在窖藏時間上選擇一個平衡點,既不太熟以致保存不久,也不太生以致口感生澀。
因此香料的作用對酒類來說就如雪中送炭了。加入香料後不僅能掩蓋酒的酸味、澀味,延長保存時間,而且被認為帶有醫療作用,因此迅速流行起來。今天依然流行的味美思酒、格拉格酒,便是中世紀香料酒的一種遺存。
對中世紀普通人來說,葡萄酒比較昂貴,平民比較能消費得起的是麥芽酒。16世紀初麥芽酒價格只是葡萄酒六分之一。但麥芽酒的保質期甚至更短,只有5天左右。過了期限便會有一股煙熏味和腐味,甚至完全不能飲用。並且外觀上會變得非常渾濁,令人望而生畏。於是香料再次派上了用場。中世紀麥芽酒中特別喜歡加入肉豆蔻。甚至加入肉豆蔻成為一種風氣、口味,喬叟曾說不管是陳腐的或新鮮的,麥芽酒都會加入豆蔻。另外當年麥芽酒的釀造條件普遍比較糟糕,例如1525年一位釀酒婆讓雞在混合麥芽與水的木桶中撲騰,以加速釀酒的過程。甚至酒桶就放在雞窩旁邊。於是在酒里添加香料也能起到一定殺菌消毒的作用。
香料與肉體
西方人很早就用香料來為屍體防腐了。
1975-1976年,巴黎人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木乃伊進行了科學檢測,驚訝的發現,這具三千多年前的屍體鼻樑上居然鑲嵌了來自印度的胡椒。屍體的腹腔內也發現了香料的痕跡。沒人知道這些東方香料是怎樣運抵埃及的。但至少說明了古老的埃及人就已經知道用東方香料保存屍體以迎接重生。
公元前5世紀偉大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游歷埃及時,也提到了埃及擁有5種不同的製造木乃伊的方法,從便宜的到昂貴的。最高級的手法需要各種香料,配方希羅多德語焉不詳,只提到了肉桂。
荷馬史詩中也存在類似的記載。女神阿芙洛狄忒用玫瑰香油為死去的赫克托耳塗抹身體。而羅馬人亦不能免俗。塔西佗時代,用香料塗抹屍體已經是富人普遍的做法,特別是桂皮,成為了葬禮必備之物。公元前78年,蘇拉去世時,據說因為大家贈送的香料過多,以至於人們用桂皮為他打造了一尊模擬人像。
除了防腐,羅馬人在火葬中也使用桂皮,據說桂皮具有獨特的宗教作用,可以促使亡魂復活(羅馬人同樣流行鳳凰涅槃的神話,而據說大鳥是在桂皮點燃的火焰中復活的)。尼祿皇帝的情婦波皮厄死去後,皇帝用一整堆桂皮為她舉行火葬。甚至根據路加和約翰福音,耶穌的屍體被麻布裹身後,也塗有香料。於是很多早期基督徒也紛紛效仿。
在引入香料之前,歐洲常用的保存屍體的方法是用鹽、酒和醋,甚至烹煮。1167年科隆大主教霍金納德是一個不幸者。此公在翻越阿爾卑斯山中途死亡,倉卒之際,附近根本找不到香料師,為了保證屍體回家時不腐臭,隨從們只好找來一口大鍋,烹煮主教的屍體。然而效果很不理想,屍體完全爛了,只剩下主教的骨頭和一鍋肉湯。
1118年,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遠征抵達埃及時意識到將不久於人世,要求隨從無比將他的屍體完好運回耶路撒冷,埋葬在其兄弟身邊。考慮到路途遙遠和埃及的炎熱,隨行的騎士面露難色。鮑德溫只好求助於隨行御廚阿頓,要求他用劍破開自己的肚子,取出內臟,在腹腔內塗好食鹽,體表用香液月香料敷好,尤其不能忽視眼睛、鼻子、耳朵和嘴。阿頓忠實履行了諾言,國王的屍體基本完好地運回了聖城,只有內臟遺留在了異教徒的土地上。
因為傳說中鳳凰涅槃是用桂皮點的火,於是用香料有了靈魂不朽或轉世的意味。
加之耶穌基督去世後也用香料塗身,後世的基督徒有條件的紛紛效仿。
應該就多了一層宗教上的意味,不僅僅是為了防腐了。
雖然歐洲人早就喜歡上而且幾乎不能再離開亞洲香料,但對其真正的產地並不了解。於是根據自己的想像對各種道聽途說進行了加工,許多離奇的傳說由此誕生。希羅多德聽說桂皮是這樣採集來的:一種奇特的大鳥將桂皮銜入它們的巢穴中;由於鳥巢建在高不可攀的懸崖峭壁上,所以,阿拉伯人就用帶骨頭的大塊肉放在鳥巢附近;大鳥將這些大塊肉叼入巢穴之後,鳥巢因無法承受肉的重量而掉到地上,守候在附近的人們乘機撿起鳥巢中的桂皮,然後將其販運到世界各地。
伊西多爾則說:在東方,毒蛇守護著胡椒樹;胡椒成熟後,當地居民用火來驅趕毒蛇,結果,被火燒過的胡椒就成了黑胡椒,而那些沒被火燒過的胡椒則保持白鬍椒的原樣。
作為葯品的香料:
在中世紀,香料不僅用來保存死者的肉體,也用於治療活人的病軀。並非所有的葯品都是香料,但所有的香料都是葯——這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普遍信條。後期拉丁文中香料一詞(pigmenta)一詞與葯物實際為同義詞。香料師往往也身兼葯劑師。葯房(apothecary)一詞源於希臘語,本意指存放香料的庫房。
公元5世紀的《敘利亞葯典》,列舉了大量關於香料的醫療用途。比如胡椒,倒入耳中可治耳痛和麻痹,同時可緩解關節痛。可治咽喉痛,各種牙病,可治胃病、心臟病、消化不良,以及肝硬化、脹氣、黃疸、腹瀉水腫、疝氣等等疑難雜症。這顯然缺乏科學根據,不過那時的醫生卻對此深信不疑。
8世紀的米蘭大主教Crispus建議用胡椒、丁香和桂皮治療關節炎。同時期約克郡大主教主張用香料治療口瘡。坎特伯雷大主教建議用胡椒拌野兔膀胱治痢疾造成的腹痛。
關於香料的保健作用最神奇的一個記載是,公元前一世紀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每天都服用一種據說包治百病的草葯、香料混合劑,其效力之大,以至於該國王想要自盡時,發現一切毒葯對他都不起作用,無奈之下,只得命令一個高盧傭兵將他殺死。
公元十世紀,義大利南部的薩萊諾興建了一所著名的醫學校,成為當時歐洲的醫學中心。通過阿拉伯人以及薩萊諾的學者共同努力,古代的醫學知識開始在歐洲復興,並得到廣泛傳播。而在這里出版的若干醫書中,同樣對香料十分重視,簡直可算作包治百病。
香料的醫療功效有著古老的理論傳統。早在希臘羅馬時代,人們創造了體液理論——世間萬物,都是由冷、熱、干、濕四種要素綜合而成。對應人體,則表現為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並以此對應人的四種性格體質,多血質,黏液質,膽汁質與憂郁質。該理論最著名的倡導者為羅馬的蓋倫,他在2世紀曾做過羅馬皇帝御醫,影響深遠。
按照上述理論,決定人身體、心理狀況的是四種體液的平衡,患病則是平衡被打破的表現。(頗有些像中國中醫的理論)偉大的波斯醫學家阿維森納在其《葯典》一書中,大致持同樣觀點,並傳播到整個阿拉伯世界。在這個理論體系中,香料起著維護體液平衡或恢復平衡的作用,大部分香料被認為是干、熱性質的,因此被作為治療冷、濕引起的疾病的良葯。有一次羅馬皇帝馬庫斯在宴會上暴飲暴食,並因此發燒,御醫蓋倫的診斷結論是過多的食物導致冷、濕的黏液質增加,並引起發燒,他的對策是讓皇帝飲用味淡、干而酸的薩賓酒,並輔以胡椒。聖方濟會修士培根甚至建議用一種毒蛇肉、丁香、肉豆蔻的混合物來延緩衰老。
獸醫也使用香料。西班牙的德薩莫拉修士宣稱一隻多黏液的獵鷹可以通過服用琥珀粉、生薑、胡椒粉的混合物得到痊癒。1353年教皇英諾森六世購買香料來為他那隻萎靡不振的印度鸚鵡治病。香料還被作為抗毒劑或解毒劑。《葯物物質》一書記載,如果有人在食物中下毒,生薑可以破解,查理大帝的香料師奧爾良主教迪奧杜爾福斯主張用胡椒化解毒芹中毒。蓋倫本身出版過專著《論抗毒劑》,作為皇帝的御醫,自然要預防有人給皇帝下毒,蓋倫偏愛的解毒劑是桂皮。
雖然上述理論大體缺乏科學依據,並且效力可疑,但或許也有應驗的時候,對香料的信念超過了實際效果,今天的迷信在當時卻是人們奉為真理的靈丹妙葯。

3. 大家覺得耶穌為什麼選用麥餅和紅酒而不是其

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內舍的,你們也應當容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 (路加福音 22:19-20 和合本)

閱讀全文

與路加紅酒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