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簡介
法國簡介
國名: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面積551602平方公里,人口6018.6萬(1999年12月29日),包括350萬外國僑民,其中14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穆斯林教,其他人信基督教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212.5萬(1999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164人。最高氣溫31.6℃,最低氣溫-6.9℃。國家元首總統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年5月7日當選,5月17日就職。重要節日7月14日國慶節。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簡況: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
瀕臨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岸線總長度為5500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0-23°C。
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移居到這里,843年成為獨立國家。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封建社會鼎盛時代。1789年7月14日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起義者攻佔巴士底獄。此後曾先後建立過五次共和國和兩次帝國。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當年5月被鎮壓。1958年戴高樂領導建立第五共和國。戴高樂、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先後出任總統。
法國國旗為藍白紅三色旗,是法蘭西共和國的正式標志。
『貳』 在法國巴士底獄里,「鐵面人」究竟有何秘密
這是法國自古以來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懸案,直至今日都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倒是存在很多的推測,只是這些猜測都難證真偽。這個有著特殊身份的人,到底是何方神聖?雖然不知道他到底是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肯定是有著特殊的地位,是法國宮廷斗爭的犧牲品。
推測三: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大臣。這個說法也是無從佐證。
其實,無論哪種推測都存在一定的邏輯漏洞,當時的法國政治局勢不安,存在各種各樣的因素,因此這個被優待的囚犯,似乎對法國動盪的局勢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不然也不會被各種「區別」對待,不過也是可憐,他好像從來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一樣,甚至連姓名都不配擁有。
『叄』 法國巴士底監獄鐵面人是誰
名小說家大仲馬寫的《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那本書,把天鵝絨面罩改成鐵面罩。他的小說使一般人都認為這位身世不明的囚犯,不是法皇路易本人即是他孿生兄弟。但就已知的事實看來,這些神秘事情可能另有更奇異的解釋。 從一六六九年在敦克爾克港被捕起,這個囚犯一直受嚴密防護。他被解往都靈(當時為法國領土)附近的皮諾羅監獄(Pignerol)的時候,獄長聖馬斯(M.Saint-Mars)曾經接到一道指示:「如果他向你談論日常生活范圍以外的任何問題,你便以處死來威嚇他。」 聖馬斯每次調長另一監獄,這名囚犯也隨著移監,一路用轎子抬著他走,轎子用蠟紙密封,以防好奇者窺探。據說他幾乎悶死在裡面。一六九八年聖馬斯調長巴斯底獄,那時候距離這名囚犯被捕已將近三十年,聖馬斯仍奉示施行嚴密戒備,不讓看到出犯人真面目。 那具面罩好像是一種戒備而非懲罰,但是在這段期間,並沒有什麼知名人士失蹤,不知道為什麼要採取如此嚴密的戒備。這可能是由於這名囚犯的面貌跟某一要人極為相似,而面貌相似可能產生很多麻煩。 政治家及學者奎克斯武(Quickswood)勛爵的一項看法與所有已知的事實都符合。他認為這囚犯並非他人,乃是法皇路易十四的親生父。 路易十三與奧地利的安妮結婚後二十二年,一直無所出。黎塞留(Richelieu)紅衣主教是當時法國的實權統治者,如法皇有嗣位人實際對他有利無害,因為嗣君仍可由黎塞留派控制。十四年來,法王與王後一直分居,於是黎塞留沒法為兩人正式和解。在全國震驚的情況下,皇後於一六三八年生下一子,這就是法皇路易十四。 法王與王後從未有過孩子,而且彼此深惡痛絕,因此很可能是黎希留說服皇後,讓一位年輕漂亮的貴族,代表她的丈夫,和她生個兒子。當時在巴黎,姘婦無數的老皇亨利(Henry of Navarre)留下許多私生子,都是路易十三的同父異母弟兄,因而不需在波旁王朝(Bourbon)之外物色面首。也許黎希留很容易就找到一位神采翩翩,而且心甘情願的波旁王朝貴族,並且說服了皇後。除此以外無法解此謎團。 這個孩子在童年時,皇室的人就都說這位年輕的路易健壯而活潑,完全不象他的父親。 如果這個說法不錯,他的真正父親可能被遣送到國外,也許遣到法國領地加拿大。後來他可能認為事過境遷而回到法國,或者希望從目前權威赫赫、自命太陽國王的兒子那裡,求得一項優遇或賞賜。 因為他的容貌太象法皇,他一露面就可能使皇室難堪,甚至影響法皇本身的地位。 把他悄悄殺死是最明快的解決辦法,但是不能這樣做。路易雖非過分謹慎之人,還不至於謀殺親父。另一辦法就是把他完全隱藏起來,使他生活舒適,但除獄吏外不能與任何人接觸。 這個囚犯死時和活時一樣,不露面容,不為人知,甚至入葬時還隱姓埋名。他和其他死在巴斯底獄的人一樣,埋葬時使用假名。這位可能是自命太陽國王的法皇的親生父,在檔案紀錄里名字是尤斯塔奇·道格(Eustache Dauger),職業僕役。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憤怒的巴黎市民摧毀了巴士底獄。人們在監獄入口處發現了一行字,寫著:囚犯號碼64389000,鐵面人。那麼鐵面人到底是誰呢?這件事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鐵面人」到底是誰?最早在作品中提到「鐵面人」的,是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在他名著《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1661年,聖瑪格麗特島上的一座城堡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一個身材碩長.舉止優雅的年輕人。之所以說他是特殊的客人,是因為他的頭上罩著一個的鐵皮面罩,無論是在其被秘密押解的途中,還是在被囚禁 期間,面罩都被嚴令禁止摘掉。1703年,這個在監獄中度過大半生的神秘人突然失去,當晚便被葬在聖保羅教區。隨著他的神秘離世,他原本神秘的身世也似乎更加神秘了 到底那個神秘的「鐵面人」是何人呢?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18世紀都曾下令對「鐵面人」進行調查,但結果卻無人能知。路易十六曾明確表示要嚴守「鐵面人」的秘密。 迄今為止,人們對「鐵面人」的身份仍有很多種猜測。一種觀點認為,「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親生父親多熱。此種觀點以法國社科院院士潘約里為代表。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鐵面人」是當時的警察頭子兼法官拉雷尼。這一觀點是維爾那多在其1934年出版的《皇後的醫生》一書中提出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鐵面人」是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大臣富凱。也有人說「鐵面人」是義大利的馬基奧里伯爵,但也都缺乏有力證據。 上述任何一種觀點,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同時也有很多的疑點。迄今為止,「鐵面人」的身份仍舊是個謎。歷史給後人遺留下的難題實在是太多了,有些難題也許將永遠無法解開
『肆』 浪漫的法國
法國全國面積約551,100平方公里,是西歐幅員最廣的國家,地處歐洲大陸西陲,仳鄰為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及西班牙六個國家。法國風光如畫、景色變化萬千,加上文化傳統豐富,因而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法國全國面積551,100平方公里,分為95個行政省,另有8個海外行政省及屬地。法國有36,000個城鎮村落,由全長964,356公里的公路及31,940公里的鐵路貫連,全國居住了58,000,000人,其中單單巴黎地區已佔10,000,000人。
法國的海岸線總長5500千里,與北海、英倫海峽、大西洋及地中海四大海域相接,擁有歐洲最大的沙灘-LaBaule。法國境內的森林面積佔地15,000,000公頃。白朗峰高達海拔4,807米,是西歐最高的山峰。法國的滑雪地面積有1,950平方米,裝設有4,200部登山纜車,滑雪道長13000千里。
法國充滿文化氣息,遠超您我所能想像。卡萊(Calais)的花邊設計巧妙、讓人心情輕松、歡愉的格拉斯(Grasse)香水、Anze的陶器色彩柔和、還有街邊擺賣的羊肉串燒跟蠶豆傳來的陣陣香味……匯聚成色彩萬千、不斷變化的「法國情懷」,孕育了無數匠心獨運的大師傑作及建築風格,藝術派別亦百花齊放,美點佳餚更是多不勝數。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這一切一切卻融合成一幅完美的法國風情畫。
文化:很多人認為法國就是文化的同義詞。在羅浮宮博物館、龐比度藝術文化中心及巴士底區歌劇院門前永遠聚集無數外國遊客。
音樂:法國人十分熱愛音樂,而法國音樂風格亦十分多元化。由高雅的古典音樂以至搖滾、Variety、Rail及Rap等流行音樂,都是法國人鍾情的音樂。
電影:-1859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攝制的全球首部電影《工廠下班記》在巴黎市中心GrandCafe作首次公映,該日因而被視為電影的誕生日。百周年之際,法國到處均有紀念活動。作為第七藝術的發源地,法國是電影世界主要中心之一,培育了不少傳奇人物。
『伍』 在法國去那購物好啊
法國的香水啊,香水應該便宜,還有法國的紀念品,衣服,你還可以在那邊喝喝咖啡.到法國一定要專享受到購屬物的樂趣。法國的貨品林林總總,是名副其實的購物天堂。法國最為出名的是巴黎時裝,世界上最有名的服裝設計師都在法國設有門市。還有格拉斯香水、古董、巴卡拉水晶、手套、玻璃、油畫、波爾多的紅葡萄酒、康涅克、布根第的香檳和瓷器等。
8月,可以去看熏衣草。去玩的話羅浮宮,巴黎,埃菲爾鐵塔都是必去的。
『陸』 以前法國巴士底獄關的鐵面人是誰
「鐵面人」究竟是誰?那個神秘的「鐵面人」究竟是誰呢?據說在18 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都曾下令調查過「鐵面人」,但調查的結果卻無人知曉。只是傳說路易十六曾明確表示,要嚴守「鐵面人」的秘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鐵面人」身份的猜測眾說紛紜,概括出來,有以下幾種。第一種猜測認為,「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生父多熱。第二種猜測認為,「鐵面人」是當時的法官兼警察拉雷尼。第三種說法認為,「鐵面人」是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大臣富凱。第四種觀點是由法國歷史學家托拜恩提出的。他認為「鐵面人」是義大利的馬基奧里伯爵。無論哪種觀點,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同時也有很多的漏洞。時至今日, 「鐵面人」的身份依然是個謎, 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太多的難題, 也許有些難題將永遠無法解開。
『柒』 法國著名的東西
法國巴黎比中國北京時間晚7個小時。
節日:國慶日:National Day: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 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Inheritance Day: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
事物: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
盧浮宮 :Palais Louvre.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
先賢祠 :le Pantheon.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香榭麗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
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
(請問具體指什麼事物?)
『捌』 法國巴士底鐵頭人身
名小說家大仲馬寫的《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那本書,把天鵝絨面罩改成鐵面罩。他的小說使一般人都認為這位身世不明的囚犯,不是法皇路易本人即是他孿生兄弟。但就已知的事實看來,這些神秘事情可能另有更奇異的解釋。 從一六六九年在敦克爾克港被捕起,這個囚犯一直受嚴密防護。他被解往都靈(當時為法國領土)附近的皮諾羅監獄(Pignerol)的時候,獄長聖馬斯(M.Saint-Mars)曾經接到一道指示:「如果他向你談論日常生活范圍以外的任何問題,你便以處死來威嚇他。」 聖馬斯每次調長另一監獄,這名囚犯也隨著移監,一路用轎子抬著他走,轎子用蠟紙密封,以防好奇者窺探。據說他幾乎悶死在裡面。一六九八年聖馬斯調長巴斯底獄,那時候距離這名囚犯被捕已將近三十年,聖馬斯仍奉示施行嚴密戒備,不讓看到出犯人真面目。 那具面罩好像是一種戒備而非懲罰,但是在這段期間,並沒有什麼知名人士失蹤,不知道為什麼要採取如此嚴密的戒備。這可能是由於這名囚犯的面貌跟某一要人極為相似,而面貌相似可能產生很多麻煩。 政治家及學者奎克斯武(Quickswood)勛爵的一項看法與所有已知的事實都符合。他認為這囚犯並非他人,乃是法皇路易十四的親生父。 路易十三與奧地利的安妮結婚後二十二年,一直無所出。黎塞留(Richelieu)紅衣主教是當時法國的實權統治者,如法皇有嗣位人實際對他有利無害,因為嗣君仍可由黎塞留派控制。十四年來,法王與王後一直分居,於是黎塞留沒法為兩人正式和解。在全國震驚的情況下,皇後於一六三八年生下一子,這就是法皇路易十四。 法王與王後從未有過孩子,而且彼此深惡痛絕,因此很可能是黎希留說服皇後,讓一位年輕漂亮的貴族,代表她的丈夫,和她生個兒子。當時在巴黎,姘婦無數的老皇亨利(Henry of Navarre)留下許多私生子,都是路易十三的同父異母弟兄,因而不需在波旁王朝(Bourbon)之外物色面首。也許黎希留很容易就找到一位神采翩翩,而且心甘情願的波旁王朝貴族,並且說服了皇後。除此以外無法解此謎團。 這個孩子在童年時,皇室的人就都說這位年輕的路易健壯而活潑,完全不象他的父親。 如果這個說法不錯,他的真正父親可能被遣送到國外,也許遣到法國領地加拿大。後來他可能認為事過境遷而回到法國,或者希望從目前權威赫赫、自命太陽國王的兒子那裡,求得一項優遇或賞賜。 因為他的容貌太象法皇,他一露面就可能使皇室難堪,甚至影響法皇本身的地位。 把他悄悄殺死是最明快的解決辦法,但是不能這樣做。路易雖非過分謹慎之人,還不至於謀殺親父。另一辦法就是把他完全隱藏起來,使他生活舒適,但除獄吏外不能與任何人接觸。 這個囚犯死時和活時一樣,不露面容,不為人知,甚至入葬時還隱姓埋名。他和其他死在巴斯底獄的人一樣,埋葬時使用假名。這位可能是自命太陽國王的法皇的親生父,在檔案紀錄里名字是尤斯塔奇·道格(Eustache Dauger),職業僕役。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憤怒的巴黎市民摧毀了巴士底獄。人們在監獄入口處發現了一行字,寫著:囚犯號碼64389000,鐵面人。那麼鐵面人到底是誰呢?這件事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鐵面人」到底是誰?最早在作品中提到「鐵面人」的,是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在他名著《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1661年,聖瑪格麗特島上的一座城堡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一個身材碩長.舉止優雅的年輕人。之所以說他是特殊的客人,是因為他的頭上罩著一個的鐵皮面罩,無論是在其被秘密押解的途中,還是在被囚禁 期間,面罩都被嚴令禁止摘掉。1703年,這個在監獄中度過大半生的神秘人突然失去,當晚便被葬在聖保羅教區。隨著他的神秘離世,他原本神秘的身世也似乎更加神秘了 到底那個神秘的「鐵面人」是何人呢?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18世紀都曾下令對「鐵面人」進行調查,但結果卻無人能知。路易十六曾明確表示要嚴守「鐵面人」的秘密。 迄今為止,人們對「鐵面人」的身份仍有很多種猜測。一種觀點認為,「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親生父親多熱。此種觀點以法國社科院院士潘約里為代表。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鐵面人」是當時的警察頭子兼法官拉雷尼。這一觀點是維爾那多在其1934年出版的《皇後的醫生》一書中提出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鐵面人」是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大臣富凱。也有人說「鐵面人」是義大利的馬基奧里伯爵,但也都缺乏有力證據。 上述任何一種觀點,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同時也有很多的疑點。迄今為止,「鐵面人」的身份仍舊是個謎。歷史給後人遺留下的難題實在是太多了,有些難題也許將永遠無法解開
『玖』 法國因為什麼而著名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偵探小說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俠盜亞森羅平,和喬治·西姆農的梅格雷探長。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名勝古跡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凱旋門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大仲馬、居里夫婦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此時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
香榭麗舍大街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杜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羅斯福大街(Av. Roosevelt)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東端的協和廣場南北兩端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香榭麗舍大街還有大、小展覽宮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法國主要是以藝術和文化出名,在法國,有許多電影節、展覽會、音樂會等供人欣賞。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如《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由盛轉衰,親身感受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作品,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生於日內瓦鍾表匠家庭。當過仆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群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畢業於巴黎軍事學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在土倫戰役中立下戰功,被破格提為准將。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義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聖赫勒拿島。
維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維克多·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斗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維克多·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維克多·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維克多·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維克多·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維克多·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維克多·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維克多·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克勞德·莫奈(1840-1926)法國著名藝術家,畫家。184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童年在阿弗爾度過,1859年他來到巴黎,見識了當時幾位著名的印象派早期畫家的作品。他鑒賞他們的作品,但莫奈不是他們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反叛者。莫奈對造型並不關心,他關心的是層次,正是因為莫奈對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他所確實看見的事物,但也正因為此,他卻表現不出事物的幻覺真實感。1872年,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 「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准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這幅畫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一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特色的一幅。
莫奈之所以成為「印象主義」風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認為「班首」,是因為莫奈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從所周知,印象主義意味著感覺和觀察方式的變革,它不僅改變了繪畫,而且改變了雕塑、音樂、文學,就是在今天,它也沒有失去影響力,仍然改變著我們。
巴斯德(L. Louis Pasteur 1822-1895),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1839-1842年在貝桑松皇家學院學習,1843-1846年在巴黎高級師范學校學習,獲博士學位。巴斯德在微生物發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發明了「巴氏消毒法」。
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現代雕塑藝術之父。1874年,羅丹的《青銅時代》入選官方沙龍。《青銅時代》是依據真實人物所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由於塑像跟真人一般大小,人體肌肉筋骨又十分逼真,展出後引起轟動,評選委員會內甚至有人宣稱他是從屍體上模印下來的。幸虧布歇出面為羅丹申辯,他才不至於遭受更惡毒的污衊。
『拾』 巴士底獄在巴黎哪個區
巴士底獄,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1382年建成,後成為囚禁政治犯的監獄,為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象徵。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克這座城堡,標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後7月14日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里。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