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紅酒正牌和副牌的英文
正牌似乎沒有特殊的英文,就是其原有的商標,一定要英文表達這個意思,Genuine或是Vintage genuine均可以表述。副牌酒,英文SECONDARY WINE 或者SECOND LABLE,法文 SECOND VIN。是特指波爾多地區各大名酒庄使用不用於釀造正牌葡萄酒的葡萄所釀成的酒,相對於其特級或者正牌葡萄酒,此種酒被稱為副牌酒。
根據各家酒庄釀酒的方式及風格不同,有的副牌酒是用某片指定的葡萄田內產出的葡萄釀制,這常常是用種植時間最短的葡萄田,然後同樣,正牌葡萄酒會使用酒庄最合適的木桶繼續其發酵的部分,副牌酒則使用挑選後剩下的桶,如此釀造出的酒使用屬於其本身的一個標牌,並以比正牌葡萄酒更為低廉的價格賣出。
在那些相對不好的年份里,一家名酒庄可以選擇全部生產副牌酒而不是生產比往年量少很多的正牌酒,因為這樣的『正牌酒』由於年份的原因可能不具備能被認可代表這家名庄正牌酒的資格。這種釀造副牌酒的方法始於18世紀,而到了1980年代,生產副牌酒變成了一種非常商業化的行為。紅酒愛好者們發現,這是一個能夠令自己品嘗到來自於某某列級名庄釀造的紅酒卻不至於銀包損失慘重的好方法,需知近30年來,波爾多名庄酒的價格是一直在一路飆升的。
1927年,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木桐酒庄推出Carruades de Mouton,然後又在1930年正式推出Mouton Cadet作為當時其副牌酒,用低廉的價格售出由於年份不佳而導致的不能代表其酒庄高度品質的葡萄酒,並大獲成功。特別說明今天木桐酒庄的副牌酒已經不再是上述的Mouton Cadet, 而是一款叫做 Le Petit Mouton de Mouton Rothschild 的副牌酒; 而Mouton Cadet 由於在商業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今天木桐酒庄已經為其創建了獨立的品牌,使用完全不同於木桐酒庄正或者副牌的銷售及市場策略方法,比如普通超市就能夠買到了,價格也非常平民化,大約在10歐元左右一瓶。
『貳』 法國原裝朗格巴頓酒庄干紅葡萄酒(副牌)價格
這款酒可是法國波爾多梅多克的列級名庄第三級酒庄的副牌酒,品質很不錯,這款酒合理價位在300-400元之間
『叄』 法國紅酒中的正牌酒和副牌酒的區別是什麼
副牌酒是相對於正牌酒而言。酒庄釀造的最好最知名的那款葡萄酒,也稱為正牌酒,因此副牌酒也稱為二牌酒,或者二號酒,二標酒,二軍酒,副標酒等。通常情況下只有波爾多的酒庄有這樣操作她們的葡萄酒,英語稱為SECOND WINE或者SECOND LABEL。
一般情況下釀造副牌酒葡萄來源都是那些不適合用來釀造正牌酒的葡萄,然而根據不同釀造技術,不同的葡萄樹齡,不同的葡萄園方位,氣候等都可以是釀造副牌酒的原因所在,因此釀造副牌酒可以是「人為」的也可以是「天為」的。
人為方面主要是剛才說的葡萄園方位,樹齡等因素,而天為則是一個你完全就沒有辦法實施調整的方面了,如果氣候不好的話,例如水分太多或者太少,光照太多或者太少等都可能讓葡萄的品質下降的離譜,因此有的庄園為了保持本身正牌酒的一貫品質,就會棄用那些差年份的葡萄來釀造正牌酒,只釀造副牌酒了。
18世紀開始就有記載庄園釀造副牌酒了,不過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盛行釀造副牌酒的風氣,也許是出於商業上的考慮吧!因為副牌酒跟正牌酒最大最大的區別來自於葡萄的品質,而釀酒師,釀酒風格一般都會沿襲本身庄園正牌酒的風范,並且她還賣的更便宜,因此你可以用更少的錢去欣賞那些名庄的風范。
副牌酒的身世之謎!
物盡其用我想是波爾多釀酒師們釀造副牌酒時候第一考慮到的因素吧,為了讓不浪費其他品質不是那麼由於的葡萄,又充分的利用本身庄園的設備,知名度等等因此,他們開始在18世紀釀造副牌酒了。
根據資料記載波爾多左岸SAINT JULIEN的CHATEAU PICHON 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將她們庄園釀造的1874年的副牌酒拿去參加了189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不過直到1973年PICHON庄園才開始對外銷售副牌酒。幾乎所有在1855年MEDOC區評選的列級名庄都生產副牌酒,只是很多都到了20世紀才開始釀造而已,例如CHATEAU MARGAUX。
我最喜歡的CHATEAU MOUTON也在1927年的適合推出了他的副牌CARRUADES DE MOUTON,而這個1927年可不是一個好年份喲!緊接著在1930年將副牌酒命名為MOUTON CADET,目前MOUTON庄園的副牌酒是LE PETIT MOUTON DE MOUTON ROTHSCHILD,中文我想可以叫做小木桐吧!
庄園名稱前加上一個小字,很適合用來稱副牌酒,多了些親切感吧!這也是大家都習慣的稱謂副牌酒的一個方法。
副牌酒的生產問題!
大部分酒庄生產的副牌酒是本庄園正牌酒的一個縮小版,也許完全一樣的葡萄品種比例,相同的釀酒師,沒有太大差異的釀造技術,也許只是使用較正牌酒更少的新橡木桶,或者更短的窖藏時間,相同的葡萄園裡面稍微年輕的葡萄樹等等,副牌酒本身出身本身就是這么華貴。
華貴而不貴,正是說的副牌酒所處在酒客中評價!副牌酒雖然有著正牌酒的風范,卻少了正牌酒的精緻,並且大部分的庄園都不會很刻意的去推銷她們的副牌酒,副牌酒以「花更少的錢,更快的欣賞名庄風范」作為她們推銷副牌酒的用詞!
除了在之前提到的一些釀造副牌酒的原因之外,更加嚴格的庄園會在葡萄酒的窖藏時候,灌瓶之前挑選出一些不適合用來釀造正牌酒的葡萄酒,貶為副牌。一個即將穿上新娘裝的女人收到了新郎發來的無情電報!她們將成為副牌酒,甚至三牌酒,例如龍船庄園就生產三牌酒。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部分的波爾多名庄都有副牌酒,並且包括哪些1855年的MEDOC名庄,但是這些庄園釀造的副牌酒是沒有在這個1855年的名單裡面的,也沒有在其他的排名裡面。
上面我們說到庄園以自己庄園的名義推出副牌酒,但是那些不是並不是在本庄園生產,但是卻貼上了名庄標簽的庄園,例如CHATEAU DUHART MILON這個由ROTHSCHILD家族掌管的庄園是否也可以成為是另外意義上的一種副牌酒呢?
副牌酒,一個帶著面具跳芭蕾的舞者!
『肆』 法國紅酒八大名庄是哪幾個
拉菲庄園紅葡萄酒ChâteauLafite Rothschild
拉菲庄園坐落在波爾多,梅多克區的波亞克村北邊,以出產頂級干紅葡萄酒聞名,是世界上百萬家酒庄當中的佼佼者。「Lafite」一詞的拉丁語意思是「石頭」,後來演變成地方語「Lafitte」。其實這個詞是指拉菲庄所處的圓形礫石山丘。本庄最早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234年。雖然拉菲憑借其出色的品質在十四世紀時期已享有盛名,但真正形成規模並享譽歐洲的卻是十七世紀。在1675年,拉菲被當時葡萄酒界的風雲人物西格公爵(J.D.Segur)購得。此時的西格家族已經同時擁有拉圖(ChâteauLatour)和木桐(ChâteauMouton)2家酒庄。十七世紀,法國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基本飲用勃艮第葡萄酒,而當時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迪卻對拉菲情有獨鍾,自此拉菲成為巴黎凡爾賽宮貴族們的杯中佳釀。而自十八世紀初拉菲進入英國市場後,便被英國眾多識酒人士所收藏,其中1732-1733年期間,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爾波(Robert.Walpole)平均每三個月就要購買一桶拉菲。
1868年,銀行家巴龍-羅斯柴爾德男爵(Baronde Rothschild)以八倍市盈率的價格買下本庄,成為拉菲酒庄的新主人,其家族經營一直延續至今。現任莊主埃里克-羅斯柴爾德男爵(Eric de Rothschild)上任於1974年,其銳意革新和苦心經營使得拉菲庄徹底擺脫了60-70年代的平凡陰影,並重新達到巔峰狀態。
拉菲至今仍保持著世界上最昂貴的葡萄酒的記錄(每瓶)。在198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一瓶1787年帶有時任美國總統湯馬士-傑弗遜(ThomasJefferson)簽名的拉菲以105,000英鎊的天價由Forbes雜志老闆Malcolm Forbes拍得。
目前,拉菲庄由羅斯柴爾德集團掌控,葡萄園種植面積約90公頃,平均樹齡在40年以上。庄園的葡萄種植採用非常傳統的方法,基本不使用化學葯物和肥料,以小心的人工呵護法栽培,待葡萄完全成熟才採摘。在收獲時熟練的工人會對每一串葡萄進行嚴格篩選,達不到要求不摘。葡萄送到壓榨房後還要經過高級技術工人進行二次精選,以確保被壓榨的每粒葡萄都達到高質量。
近些年,拉菲的主人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波爾多收購了多家列級酒庄,並在美國和南美等地也擁有多家葡萄園。
正牌:ChâteauLafite
副牌:Carruadesde Lafite
每一個年份的拉菲正牌酒均在全新橡木桶內經過12-24個月的陳釀,具體時間需看當年的氣候與收成。某些推薦的年份如1982年,酒色深濃,香氣濃郁,層次感極其豐富,味道復雜,混合著黑加侖子、鉛筆芯、礦物質、煙草和咖啡香,其回味持續一分鍾以上,香氣久久縈繞不散,並且耐久藏。
推薦年份:1982、2000和2005年等。
拉圖庄園紅葡萄酒ChâteauLatour
拉圖庄園(ChâteauLatour)坐落在波爾多吉隆特河河口(Gironde),該酒庄由英國人在15世紀建成,當初是為了防止海盜侵略而建,後來到了16世紀便開拓為葡萄園。在16世紀到19世紀這段時期內,拉圖一直由當地享有盛名的希剛家族(Segur)所管理。這個家族在最巔峰時期曾經擁有拉菲、木桐王等幾個庄園,故在1855年波爾多列級酒庄評級中,拉圖與拉菲、木桐等均獲一級酒庄稱號。二戰結束之後,拉圖離開了希剛家族,幾經易主,相繼進入到幾個企業家手中。1993年法國零售業巨頭巴黎春天百貨(Printemps)收購了本庄園,並一直掌控至今。
「Latour」的法語意思是「塔樓」,其實只是一個信鴿塔,並非酒庄,但因其地處本庄園內,便成了拉圖庄的標志性建築。拉圖庄早在18世紀就已經為英倫貴族和王室所欣賞,當時的葡萄酒價格比波爾多其它名庄酒貴數倍。1787年,痴迷法國葡萄酒的美國前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就對拉圖酒庄贊賞有加。1855年在波爾多酒庄分級時贏得的榮譽,更加鞏固了其酒界的地位。
目前,拉圖酒庄擁有65公頃葡萄園種植面積,平均樹齡為40年。其中有47公頃葡萄園地處中心地帶,是釀造正牌酒的主要葡萄園。所有年份出產的正牌酒均在全新橡木桶中陳釀18-22個月。拉圖對葡萄酒生產工藝是極其苛刻的,通常只有六成葡萄可以用來釀造正牌酒,如果遇到年份不佳時,可能會降至四分一甚至更低,其餘的葡萄酒只能作為為副牌酒的原料。
正牌:ChâteauLatour
副牌:LesForts de Latour
拉圖正牌一般至少需要10到15年才會成熟。成熟後的拉圖堡有極豐富的層次感,酒體豐滿而細膩。正如一位著名的品酒家所形容的,拉圖堡就猶如低沉雄厚的男低音,醇厚而不刺激,優美而富於內涵。而副牌酒體依然不輕,單寧扎實,層次感豐富,果香味濃烈。
瑪歌庄園紅葡萄酒ChâteauMargaux
位於波爾多左岸的瑪歌庄園(ChâteauMargaux)始建於1590年,據史料記載,Lestonnac家族為其第一任主人,可惜之後因為復雜的繼承關系,該家族逐漸脫離了對庄園的控制,此後幾經易主。1809年當地貴族Marguis de La Colonilla侯爵買下了庄園,花了15年時間建設庄園,終於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城堡,該城堡是梅多克地區最宏偉的建築之一。1977年經營連鎖店的Mentzelopoulos家族購買了本庄,並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從而大幅提高了葡萄酒的品質,並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瑪歌庄園在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評級時獲得列級酒庄第一級,同獲此殊榮的還有拉菲、紅顏、拉圖等名庄。瑪歌庄園在1590之後就不斷獲得眾多酒評家的嘉獎。早在1787年,對葡萄酒痴迷有加的美國前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就將瑪歌酒庄評為波爾多名庄之首。而2001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法國途徑波爾多時,法國總統就特意安排胡主席參觀瑪歌庄園並親品1982年瑪歌。
庄園目前擁有78公頃葡萄園面積,平均樹齡45年。瑪歌庄園是在眾多波爾多名庄中比較恪守傳統的酒庄,庄園不僅堅持手工操作,而且仍然百分百採用橡木桶發酵和陳釀。而像拉圖、紅顏如此聞名的酒庄早已結合不銹鋼發酵了。
正牌:ChâteauMargaux
副牌:PavillonRouge ChâteauMargaux
每一個年份的瑪歌正牌酒均在全新橡木桶中陳釀20-24個月,酒色優美,氣味優雅,結構緊密細致,余韻悠長;而副牌通常稱為瑪歌紅亭,雖為副牌,但其依然帶著正牌酒豐厚、悠長的氣息。
推薦年份:1996、2000和2005年等。
木桐庄園紅葡萄酒ChâteauMouton Rothschild
木桐庄園在1863年由富有的銀行家BaronNathaniel deRothschild買下,並更名為ChâteauMouton-Rothschild。而相隔十五年之後他堂兄也買下了同一村內的拉菲庄園,所以波爾多的五大名庄中Rothschild家族已擁有兩個。在1855年波爾多酒庄評級當中,木桐庄園沒有像拉菲那樣榮獲列級名庄第一名,直到1973的重新評選時才如願進入一級酒庄行列。
「Mouton」的法語意思是「羊」,因此,其部分葡萄酒的標簽主題也是「羊」。這是因其主人屬白羊星座,「羊」便成了酒庄的保護神。在木桐庄園兩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中,真正稱得上輝煌的時間是從1922年開始,因為當年只有二十一歲的巴龍-菲利普-羅斯柴爾德(Baron PhilippeRothschild)說服了父親正式成為了酒庄的經營者。巴龍-菲利普的一生為波爾多,甚至法國葡萄酒的發展歷程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是第一個在波爾多提倡在酒庄內完成釀酒和裝瓶的人,正是因為他的游說,波爾多才逃過成為石化工業園的命運。
木桐酒庄的產品除了擁有極其出色的酒質和收藏價值之外,還以其個性化的酒標聞名世界。1945年巴龍-菲利普首開先河請藝術家為酒庄葡萄酒的標簽繪畫。如著名的標簽:1945年代表二戰勝利的「V」字標簽和1953年紀念購買酒庄一百周年的「Nathaniel deRothschild」男爵的肖像標簽等。1959年,著名畫家畢加索的「酒神祭」也成了人們爭相收藏的對象。事實上,這一年份並非大年,但往往卻能在拍賣會上以天價成交,這就是標簽運用的價值體現。此後,木桐酒庄更加註重標簽的設計內容,因此,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著名畫家或藝術大師為其作畫,用於木桐該年份的酒標。目前,木桐庄園屬於羅斯柴爾德集團,葡萄園種植面積約有82公頃,葡萄植株平均樹齡為45年。莊主為了保證其正牌酒的品質,每株葡萄藤只保留一個芽眼,以此來控制葡萄產量並提高質量。每一年份的正牌酒均在全新橡木桶內經過18-30個月的陳釀。
正牌:ChâteauMouton-Rothschild
副牌:LePetit Mouton de MoutonRothschild
木桐正牌層次分明的果香氣息和余韻十足的酒體堪稱無與倫比,入口後接踵而至的覆盤子、黑加侖、煙熏、橡木味令人感覺美不勝收。正牌某些推薦年份如1959,1982和1968均獲得了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的100分評價。
推薦年份:1959、1982、1986和2000年等。
奧比昂(紅顏)庄園紅葡萄酒Château Haut Brione
紅顏庄園(ChâteauHaut-Brion)坐落在波爾多加龍河左岸的格拉芙產區,地處波爾多市郊,距市中心僅2公里。該庄園早在十四世紀已經是一個成功的葡萄種植園,1550年由當地的貴族Jean de Pontac建成一個真正的庄園。其實,如果按照傳統的音譯,ChâteauHaut-Brion應該稱之為奧比安庄園,但「紅顏」的由來是因為該庄園的第一任女主人當時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大家閨秀,深得丈夫的百般疼愛,所以其丈夫將酒庄稱之為「紅顏」,意為美麗動人、浪漫典雅。
自十六世紀以來,本庄多次易主,擁有者當中大多是有歷史背景的不凡人士。其中有大主教、政府高官和海軍上將等。這些地位顯赫的主人無形中為本庄提升了地位。目前的擁有者是美國人ClarenceDiron。
紅顏庄園所在的貝沙克村(Pessac)是法國「酒庄」概念的發源地,早在十四世紀克萊門五世已在此修建了「ChâteauPape-Clement」。因此,本園還是出口英國的第一款葡萄酒之一,並遠遠領先於梅多克產區。十七世紀,成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最喜愛的葡萄酒之一。
在1855年的波爾多評級中,紅顏庄不但成功躋身列級庄園的第一名,而且還是61個列級酒庄當中唯一來自格拉芙地區的庄園。紅顏庄園在1961年第一次提出打破傳統,引進不銹鋼發酵等一系列現代化釀酒技術,這種舉動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當時所有列級名庄均堅持傳統的釀酒方法,唯有紅顏庄提倡革新,而到了今天,法國波爾多的大部分酒庄早就接受和效仿了。
紅顏庄目前擁有43公頃葡萄種植園,平均樹齡40年,平均年產量在兩萬箱左右。此外還有2.7公頃葡萄園種植的是白葡萄品種賽美蓉和長相思,用來釀造波爾多為數不多的高端白葡萄酒,命名為ChâteauHaut-Brion Blanc。
正牌:ChâteauHaut-Brion
副牌:ChâteauBehans Haut-Brion;La ClarencedeHaut-Brion
紅顏正牌在全新橡木桶中陳釀24個月。其酒質特點和名字來源一樣,年輕時像個處於豆蔻之年的女孩,清純可愛,淡雅芳香,陳年之後則具備成熟女人的美麗,熱情大方,盡現媚態。值得注意的是,紅顏的副牌酒曾命名為:ChâteauBehans Haut-Brion,但自2007之後就更名為:La ClarencedeHaut-Brion,以紀念2010年Clarence Dillon家族擁有Château Haut Brion 75周年。
白馬庄園紅葡萄酒
白馬庄園雖位於聖愛美濃區,但地近玻美洛區,所以地文與其極為相近。土壤多為碎石、砂石及黏土;下磐則是含鐵質極高的岩層。玻美洛區兩個位列「白大」的康色揚堡及樂王吉堡(Ch. L』Evangile)等葡萄園與白馬堡的邊界就只有一條小道路。所以長久以來,白馬堡被視為是玻美洛的酒。白馬堡主要種植的葡萄和一般名園以卡本內·蘇維翁為主的情形不同,挑上了有蘇維翁「鄉下窮親戚」之稱,且較淡、色淺、早熟、單寧少、較香的卡本內·弗朗(66%)與美洛(33%),種植密度為每公頃約六千株。在全新橡木桶中的醇化期約十八至二十四個月。至於不是很理想的酒則充作二軍酒,也就是「小馬」。
白馬庄園[1]
白馬庄園最大的優點是年輕與年輕與年長期都很迷人,年輕時會有一股甜甜吸引人接受的韻味,酒力很弱。但經過十年後,白馬堡又可以散發出很強、多層次、既柔又密的個性。一九四七年份的白馬堡曾獲得波爾多地區「本世紀最完美作品」的贊譽。
為了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土壤,他們大比例地種植了卡本妮弗蘭克葡萄(57%)。這種極優雅的葡萄賦予白馬庄酒無可比擬的芳香和口感。策略上,它的產量控製得很低。卡本妮弗蘭克的強勁單寧酸與梅洛葡萄(41%)醇和的果香合得很好。收獲時節,葡萄酒要平均連衣浸3個星期,然後再倒出來。正土酒[(Grand Cru),園場等級稱謂,也指酒要全部在新的橡木桶藏釀18個月,而第二葡萄酒小伐爾(Petit Cheval)則在50%新的橡木桶藏釀12個月。正土酒是不經過過濾的。
白馬庄ChateauCheval Blanc坐落於聖達美隆法定產區。聖達美隆列級名庄中排位第一級,A組的兩個名庄中排名第一的酒庄。也可以講因為有了白馬庄而使聖達美隆法定產區增色不少。白馬庄佔地38公頃。聖達美隆以前最大的酒庄是飛卓庄(ChateauFigeac)。白馬庄目前的園地以前也是飛卓庄的一部分。後來由於飛卓庄一塊塊出售土地才有了獨立的白馬庄。
奧松酒庄(Chateau Ausone)
在1781年,本園當時的園主卡特納就為其取了一個響當當的園名——奧松庄園。奧松(Decimus Magnus Ausonius,310—394)是羅馬時代生於此地的一位羅馬教授、詩人,由於當過「太子太傅」——羅馬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故官運亨通,官至當地總督及樞密院長老。他以愛酒出名,曾經在波爾多及德國擁有酒庄。當然,現在無法證明奧松老先生就是在歐頌園的現址上種植葡萄、喝酒吟詩的。不過,幸虧本園面積不大,歷代莊主還算爭氣,所以在1 9世紀中已躋身本地區最好的三五家酒庄之中。到了20世紀初,已無疑穩居本地區最好的酒庄之位。
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奧松庄園一度表現平平,葡萄揀選隨便,陳釀用的橡木桶使用新桶比例太低,使得酒體薄弱,香味不足,大家懷疑歐頌庄園是否已到了該卸下本地區「第一名庄」頭銜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是莊主、總管及釀酒師不是多病,就是到了退休年齡,難免使酒庄暮氣沉沉。一直到了1974年,莊主杜寶•夏隆去世,遺孀海雅(Helyett)沒有了照顧「病夫」的重擔,開始著手全面整頓庄園。次年,她就聘請剛讀完釀酒學業,年方20歲的德貝克(Pasal Delbeck)負責庄園的釀酒工作。由於德貝克是一位年輕、並無太多經驗的釀酒師,大膽任用他的決定造成了兩個所有權人的齟齬,並反目成仇。然而,此情形並未影響日後證明海雅的「識人之明」——德貝克表現極出眾,並使本園復興。海雅雖是目前代表伏替家族的兩位兄妹亞倫(Alain)和凱瑟琳(Catherine)的姨婆,且大家分住奧松庄園的兩邊廂房,但彼此不交談,來往只靠掛號信函。幾年來,為爭取本酒庄的經營權,兩家對簿公堂,互有輸贏。直到1996年1月,法院才確定經營權由伏替兄妹擁有。同時,法院也裁定本庄園總值約為950萬美元。
輸了官司後,78歲的海雅不願與侄孫輩們共事,便放出讓售風聲。1993年風風光光買下拉圖庄園的皮諾(Francois Pinault)早就垂涎奧松庄園,立刻開出103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海雅的股份,高過法院定價,也高出當年購買拉圖庄園平均地價一倍有餘。同時,皮諾也以同樣的價錢要求伏替兄妹讓售本庄的另一半股份。伏替兄妹左思右想始終捨不得離開奧松酒庄,而且依法國法律,共有人可以在1個月內擁有承購共同股份的優先權。於是伏替兄妹狠下心來,四處借貸,買下海雅姨婆的股份,成為本酒庄唯一所有人,皮諾先生收購本庄的企圖遂成泡影。這些年來,奧松酒庄由亞倫當家,並自1995年起聘請極有名的釀酒大師羅蘭(M.Rolland)擔任顧問。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奧松庄園還不能和波爾多左岸五個一級庄園相提並論,價格大致差了30%~50%。但到了80年代,兩者價格已經打平。90年代開始,奧松庄園的價格已經超過木桐酒庄等。每年該酒庄僅有25,000瓶的產量,是上述諸名酒的1/10。
柏圖斯庄園Petrus
需要10-30年的陳釀時間.
世界上總有這么一種紅酒,它稀有,珍貴,神秘,高貴,甚至連想見一下它的尊容都十分困難.
這就是酒王之王柏圖斯.位於波爾多右岸產區的波美侯是波爾多最為珍貴的產區,總面積不超過740公頃,區內的酒庄數目不超過兩百個.這里雖然沒有左岸產區響當當的五大名庄,可柏圖斯的酒庄的名聲就足以超過五大名酒庄.柏圖斯是低調的,它對外界不屑一顧,卻以自己的方式立於整個波爾多葡萄酒之巔.
柏圖斯似乎就是整個波爾多葡萄園中的那塊世外桃源,它精細,精緻,釀出的每一滴葡萄園就如仙釀一般.柏圖斯似乎是上帝捧在手中的葡萄園,它的氣候和土壤是無與倫比的.爾柏圖斯的葡萄種植者們更像是為上帝釀造佳釀,呵護到了每一粒葡萄.柏圖斯的種植面積僅僅為12公頃,每公頃只種植5000多株,是整個波爾多名酒庄中種植密度最小的酒庄.對葡萄樹的管理更是達到了苛刻的地步,每棵葡萄只保留最好的那幾串葡萄,以保證葡萄有最好的品質.與其他酒庄不同的是,柏圖斯主要以梅洛為主要葡萄品種,達到了90%.如此追求完美的管理方式,使柏圖斯的梅洛葡萄被譽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梅洛.
『伍』 法國哪個酒庄率先出品了副牌酒
雄獅城堡(-Las-Cases)
波爾多的雄獅城堡(Leoville-Las-Cases)在1901年面臨一個痛苦、彷徨的抉擇。這個世紀首年的氣候差強人意,酒莊裡一片年輕、薄弱的葡萄園被折磨得缺少應有的熟度。而這座雄獅城堡在波爾多浩若繁星的酒庄中絕非籍籍無名的角色。
1855 年,它當仁不讓地被評為二級酒庄,地位僅次於拉菲、拉圖、瑪歌和侯伯王四大豪門貴族。如今顯赫的城堡卻面臨尷尬,如果不加選擇地把差強人意的葡萄用來釀酒,幾年後它們很可能成為行家們餐桌上的笑柄。如果放棄這些葡萄呢?莊主自信這些葡萄的品質依然比大多數卑微的「波爾喬亞酒庄」高貴得多。他捨不得把這些葡萄賣給他人灌裝成廉價的地區餐酒。最後,這些葡萄被單獨釀造,成為酒窖里一名命運未知的成員。
3年以後,這批經過橡木桶、酒窖沉思默想的酒成熟了!正如當年預料的,這些酒達不到雄獅城堡的水準,卻明顯比普通的平民釀制的作品精緻高雅。雄獅城堡決定為它貼上一個全新標簽Clos Marquis。這就是法國有史以來第一款Second Vin副牌酒,俗稱「二軍酒「。
令人瞠目的是,雄獅城堡的副牌之舉帶來意外的驚喜。1901 年這個糟糕透頂的年份,其他列級酒庄的葡萄酒都展現出和年份相稱的單調與平庸。雄獅城堡卻因為果實經過嚴格篩選,品質得到一如既往的保證,成為餐桌上的驚喜。
在雄獅城堡獲得成功的這一年,這種做法被波爾多另一家名氣更大的酒庄——瑪歌ChateauMargaux 借鑒。從1904 年起,瑪歌酒庄開始篩選庄園中的果實,差強人意的被用來釀造副牌。這批略遜於Chateau Margaux 的產品於1908年正式銷售, 被命名為Le PavillonRouge,即今天耳熟能詳的瑪歌紅亭。從此,副牌文化在波爾多名庄間小范圍流行。
『陸』 法國拉菲副牌和正牌的區別
拉菲堡( Ch. Lafite Rothschild )屬法國波爾多五大名庄之一,其品質和一級酒庄的地位早已無可置疑。1982年以來,釀造版拉菲權酒的苛刻標准使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也具有了與正牌相近的品質。副牌酒的名字來自於與拉菲堡所踞的小山丘接壤的卡許阿德(Carruades)台地,此處的幾個地塊於1845年就被拉菲堡購入。由於它含有的美樂的比例比正牌要高,加之其產地卡許阿德(Carruades)台地的風土特徵,它又具有獨特的個性。
19世紀時,卡許阿德( Carruades)的酒與拉菲(Lafite)是分別銷售的, 後來,卡許阿德(Carruades)這一名字被用於標識拉菲堡( Ch. Lafite Rothschild )的副牌酒。副牌酒最開始被稱為「卡許阿德磨坊」,從1980年代起更名為拉菲卡許阿德(Carruades De Lafite )。
平均年產量為2萬箱至3萬箱,由於採用了和拉菲一樣的苛刻標准,副牌同樣具有陳年收藏的品質。副牌的市場價位,接近正牌拉菲的一半,根據不同年份約2千多至3千多人民幣不等。
『柒』 法國酒庄的副牌酒為什麼沒有chateau
樓上回答全部抄錯誤。庄園,也就襲是所謂的chateau酒,必須要是原庄生產的葡萄,榨出的汁液,在原庄進行發酵和木桶培養,並且裝瓶出售,才能稱之為酒庄酒,也就是chateau酒,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酒庄都可以成為chateau,只有按照規定,擁有數畝與自己正式城堡,注意是正式的城堡,相連的酒庄才有資格稱之為chateau,所以國內很多這些所謂的chateau酒都是假的。
『捌』 兩款法國紅酒,CH Giscours 2011副牌,還有款CH Giscours 2007正牌,國
這是波爾多列級庄三級裝的美人魚,2007正牌的價格基本在一千元左右,副牌在四五百左右。不過2007年是個不好的年份,想收藏的話沒必要
『玖』 法國名庄酒 正牌和副牌怎麼區別!
酒標不同,比如拉菲福牌有箭頭表示,拉圖正牌是一個城堡一頭獅子,拉圖福專牌是三個城堡。屬瑪歌正牌酒庄名在上,瑪歌副牌酒庄名在下。木桐正牌圖標每年都不一樣,木桐副牌酒標是串葡萄。奧比昂正牌瓶身很特別,像似「大肚子」副牌瓶身與普遍葡萄酒一樣。
『拾』 為什麼法國名庄酒有正副牌之稱
就是那年的葡萄品質一般,不可以釀制頂級的正牌紅酒,但不能浪費就只好釀副牌了。其實又有多少國人能區分出來。但這是外國紅酒庄園一直遵守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