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定鎮提前回國,法國會派出哪些合適的軍
這只是一個不利因素,並非萊比錫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1、人員相差較大,18萬對30萬。2、地理形勢對法方不利,法方所在萊比錫城地勢低,在火炮攻擊上受抑制。3、法方指揮調度出了問題,不會因勢而變。4、法方物資供應不如聯軍通暢。5、拿破崙在一些判斷上出現失誤。6、盟軍(奧地利等)背叛。
萊比錫戰役,發生於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拿破崙以18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及其他各國30萬聯軍苦戰,最後敗陣。拿破崙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後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崙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崙的戰敗代表著拿破崙統治德意志的最後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依然保留「皇帝」稱號,領土僅限於厄爾巴島。
戰役過程
萊比錫城是法國的附庸國萊茵聯邦的一個小城(現位於德國)。
法軍在德累斯頓獲得了勝利,但拿破崙不在場的其他戰線卻接連遭到了失敗。首先,受命向波希米亞軍團側後迂迴的第一軍,在庫爾姆附近被聯軍的優勢兵力包圍了。該軍戰斗到八月三十日,由於彈盡糧絕,軍長旺達姆率領余部投降,使法軍損失一萬三千餘人。沙皇的副官布屠林上校曾經說過,庫爾姆之戰把原已遍布波希米亞谷地的失望氣氛一掃而空,整個谷地充滿了歡呼的聲音。於是,戰敗的奧軍又從失敗中振作起來了。
拿破崙從西里西亞返回德累斯頓時,給麥克唐納留下了七萬五千餘人的兵力。他一走,麥克唐納隨即按其指示向布呂歇爾的西里西亞軍團發起進攻,企圖將敵軍趕回亞沃爾以東去。布呂歇爾得知拿破崙離去的消息,馬上停止撤退,指揮西里西亞軍團進行反撲,結果又將法軍趕回到了博伯爾河以西。這一仗,麥克唐納損失了約一萬五千人、一百零三門火炮,以及大量的彈葯和裝備。
向柏林方向實施進攻的四個軍,也被敵北路軍團擊敗,烏迪諾在損失了約三千人以後,被迫撤過易北河一線。由漢堡出發策應烏迪諾行動的第十三軍,同樣出擊受挫。這樣,法軍在整個東線和北線都連遭失利,被迫轉入防禦。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拿破崙只得命令南線德累斯頓方向的法軍轉入防禦,著內伊前往柏林方向,接替烏迪諾的職務,因為後者在連遭失利之後主動要求解職。拿破崙本人飛馳到東線,親率業已潰退到博伯爾河西岸的法軍,向咄咄逼人的敵西里西亞軍團實行反擊。布呂歇爾看到,法軍的士氣明顯提高,攻擊的強度有所增加,知道是拿破崙返回來了,於是立即命令部隊撤退。這一著,把拿破崙氣得暴跳如雷,干著急而抓不住敵人。
布呂歇爾剛剛撤走,拿破崙又接到來自德累斯頓的告急報告。原來南線又吃緊了。波希米亞軍團在拿破崙離開之後立即折轉回來,繼續圍攻該城。待到拿破崙帶領部隊急匆匆地趕回來,敵人又自行撤退了。對於聯軍在德累斯頓方向的撤退,拿破崙還沒有來得及仔細回味,說不清是禍還是福,又傳來北線法軍在於特博克附近被再次打敗的消息。這一仗,法軍又損失二萬二千人左右,其中有一萬三千人是放下武器被俘的。敵北路軍團正在繼續向南推進。
聯軍的三路大軍逐漸向德累斯頓合攏,形勢對於法軍越來越嚴峻。法軍在戰場上來回調動,疲於奔命,部隊的給養越來越差,每個土兵每天只能得到半磅麵包,已無肉類供應。這樣,部隊的減員非常嚴重,據說病員達到了五萬多人。在此同時,敵軍的後備兵員則源源不斷地開上了戰場。俄國哥薩克騎兵在法軍背後的襲擾行動,也越來越活躍了。然而,此時的拿破崙還顯得非常沉著,據聖西爾說,他在談論法軍近連續遭受的失利時,就像談論遠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一樣。一個嚴重的事實是,聯軍三個方向的包圍圈在繼續縮小。而拿破崙手中的預備隊,除了奧熱羅指揮的那個第九軍外,已經全部用上了。
看來日益臨近。由於德累斯頓一時難以攻克,在布呂歇爾的提議下,聯軍決定採取一個大膽的計劃:放棄對德累斯頓的攻擊,南面波希米亞軍團繞過德累斯頓,直取法軍背後的萊比錫城:東面西里西亞軍團西渡易北河,與北路軍團會師,從北面進逼萊比錫,兩路都以萊比錫為目標,實施鉗形攻擊,爾後切斷法軍的後路,並把它合圍和殲滅在萊比錫附近地區。
為了執行這一計劃,普軍老將布呂歇爾留下少量部隊繼續與當面法軍保持接觸,親率主力悄悄地向維滕堡方向轉移。十月三日,普軍擊潰了守衛易北河的法軍,在維滕堡上游十餘公里的地方架起兩座浮橋,渡到了易北河南岸。十月四日,貝爾納多特也率北路軍團渡過了易北河,從而實現了兩個軍團的會師。他們會合後,兵力約有十六萬餘人,相互策應著,從北面直向萊比錫城壓來。
當時,拿破崙可以集中的兵力,還有二十五萬餘人。為了對付聯軍的鉗形攻勢,他決心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地位,繼續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他的部署是:以一部分兵力趕到萊比錫以南,阻擊十八萬人的波希米亞軍團,集中主力向北,首先擊潰西里西亞軍團,爾後殲滅北路軍團。制訂這一計劃時,拿破崙考慮,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於是決定放棄德累斯頓。他對防守德累斯頓的聖西爾說過,預計會有一場會戰發生,要把所有的部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不然就會感到遺憾,而且談到,把聖西爾和他的部隊留在德累斯頓,對於他的會戰將毫無貢獻。可是,他在後來竟放棄了這個想法,命令聖西爾軍繼續留在德累斯頓。這又因為什麼?很有可能,法軍一旦撤出這個城市,撒克遜將會很快倒向聯軍方面。
當年10月2日拿破崙命令繆拉率領第二軍(一萬六千人)、第五軍(一萬四千人)、第八軍(七千人)和第五騎兵師迅速趕到萊比錫以南,其任務是阻擊敵波希米亞軍團,保障拿破崙對北路敵人實施進攻。
當年10月9日拿破崙親率十五萬餘人向北推進,尋找敵西里西亞軍團。當時,布呂歇爾已進到易北河以南的德紹附近。他得知拿破崙親率法軍前來迎戰,馬上率部溜走了。對於聯軍繼續玩弄這樣的把戲,拿破崙很是惱火,但又不敢率部窮追,因為南線敵軍正向萊比錫逼近,繆拉指揮的阻擊部隊能夠堅持多久,他絲毫沒有把握。如果現回師攻擊南線敵軍,那麼,它也可能馬上溜走。因此,拿破崙決定,暫時駐軍不動,等待南路敵人和法軍阻擊部隊糾纏在一起而難以脫身的時候,再迅速揮師南下,從兩翼迂迴敵人,將其殲滅在萊比錫城下。不久,繆拉送來報告,他正率領部隊同波希米亞軍團展開激戰。
正在此時,俄國一支五萬人的後續部隊開始到達前線,另有數萬援軍也在趕往萊比錫的途中。十月十三日,布呂歇爾向沙皇建議;讓三個軍團向拿破崙實施集中的進攻,因為聯軍都已靠攏,兵力佔有優勢,有可能一下子把敵人擊潰,並把這一建議通報了聯軍總司令施瓦爾岑堡,但波希米亞軍團正在緩慢地開進中。沙皇採納了布呂歇爾的建議,隨即為最後的圍攻進行協商和准備。
拿破崙於十月十四日中午到達萊比錫以南的瓦肖鎮,那是繆拉的司令部。這一天,聯軍集中大批騎兵,向繆拉的防禦陣地進行了一次試探性進攻。雙方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騎兵戰,結果不分勝敗。
萊比錫周圍的戰爭氣氛日益緊張了。這個在當時只有約三萬居民的商業城市,西面是艾爾斯特河,北面是帕爾他河,南面是普來澤河。後兩條河在萊比錫城北匯合後流入艾爾斯特河。所以,萊比錫城位於三條河流匯合點的東面,地勢比較低,在河流經過的地方形成了一些沼澤地。在東,南,北三面,有七條道路相通,東面的一條幹道,通往德累斯頓。城西有兩座橋,分別架在艾爾斯特河與普來澤河上,這是萊比錫西去的唯一通道。城南約五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連綿的丘陵地。
當年10月14日,法軍大約仍有十九萬人,被聯軍壓縮在萊比錫附近,處在一個三面環河的狹小地域之內,被迫採取防禦。東、南、北三面通往萊比錫城的七條道路,都被聯軍封鎖了,城西橫跨普來澤河與艾爾斯特河上的兩座橋,仍在法軍控制之下,從這里可以退往萊茵河和法國本土。當時,法軍的部署是:繆拉指揮第二、五、八、九、十一、十二軍和第五、一、四、二騎兵師,在萊比錫以南和東南阻擊敵波希米亞軍團,內伊指揮第六、七、三、四軍,阻擊北路聯軍,主要是布呂歇爾的西里西亞軍團;拿破崙的近衛軍和一些騎兵為總預備隊,位於萊比錫及城東附近地區。
當年10月15日後,聯軍的進攻計劃是由施瓦爾岑堡制訂的,但在經過沙皇的修改以後才確定下來。按計劃,聯軍分為四個攻擊集團,分別從四個方向發起進攻。布呂歇爾率領一個集團約五萬四千人,從西北方向向萊比錫壓縮;波希米亞軍團分成三個集團:格萊將軍率領一萬九千人,在艾爾斯特河以西向林德瑙進攻,其任務是奪占萊比錫向西去的唯一通道,切斷法軍的後方交通線和退路,默費爾特將軍率領二萬八千人,從次維考向萊比錫進攻,維特根施坦元帥率領九萬六千人,在萊比錫東南方向擔任主攻任務,奪占萊比錫。
對於聯軍的上述部署,拿破崙在判斷上產生了部分錯誤。十月十五日下午,他根據不確實的情報作出結論,說什麼布呂歇爾和貝爾納多特不敢從哈勒沿大路發起進攻,認為他們會從萊比錫以西繞到南面去會師。基於這個判斷,拿破崙於十月十六日晨七時匆忙下令,把駐守萊比錫西北拉地費爾德和林登沙的第六軍從防禦陣地上撤出來,轉移到萊比錫西南地區充當預備隊。他指望,這樣調整以後,向西可以支援林德瑙,向南可以支援南線部隊。當時,軍長馬爾蒙正在林登沙的教堂上進行觀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北面的一連串營火,估計到布呂歇爾的軍團已經開到,但是他在接到拿破崙的命令後,還是不顧當面的敵情而勉強地執行了命令。
1813年10月16日上午九時,聯軍方面發出三聲號炮,史稱「民族會戰」的萊比錫戰役正式開始了。接著,雙方持續進行了五個多小時的激烈炮擊。天上下著寒冷的細雨,地上罩著濃密的煙霧。聯軍的四個攻擊集團,逐漸地向萊比錫壓縮。
在北線,馬爾蒙剛剛開始向南轉移,馬上受到了布呂歇爾部隊的猛烈攻擊。馬爾蒙看到,他不能執行拿破崙的命令了,於是撤退到艾爾斯特河邊的默克思和華侖一線,繼續進行防禦,同時向北線指揮內伊告急。內伊命令貝唐德率第四軍前去增援,但貝唐德在行軍途中又得到了林德瑙告急的消息。貝唐德深知,林德瑙橋梁是法軍的唯一退路,千萬丟不得,因而果斷地改變方向,趕往林德瑙進行增援。內伊獲悉—上述情況,隨即改令剛剛收攏回來的第三軍派出一個師支援馬爾蒙,並以另外兩個師去佔領第四軍的原防禦陣地。第六軍的情況又變得十分危急,馬爾蒙懇請內伊把第三軍的另兩個師也調給他指揮。這樣,大約有一萬五千人的兵力,在整整一天當中來回奔跑於戰場上,沒有放過一槍。人們認為,這是那一天中最大的不幸。經過激烈的戰斗,北線的法軍被迫後撤,退到了萊比錫城北的戈利斯和歐提茲希一線。
在西線,林德瑙地區的情況還算好,在第四軍緊急增援以後,橋梁與道路還掌握在法軍的手中。
在南線,從上午九時到十一時,戰斗異常激烈。法軍在各個點上都打退了聯軍的進攻,牢牢地堅守著陣地。波蘭親王波尼亞托夫斯基指揮的第八軍,堅持著馬克勒堡,多里茲和孔尼維茲一線。奧熱羅的第九軍仍駐杜森,准備隨時支援第八軍。維克托的第二軍在瓦肖。勞里斯頓的第五軍在李貝特烏爾克維茲和周克爾豪森。莫蒂埃和烏迪諾各指揮兩個師的青年近衛軍和老年近衛軍,作為預備隊,分別位於萊比錫東側和瓦肖西北側。麥克唐納的第十一軍位於何爾茲豪森及其附近。此外,在面對南線聯軍的中央位置上,即在瓦肖和李貝特烏爾克維茲之間,法軍還集中了一百五十門火炮。
根據當時態勢,拿破崙決定集中尚有的大約一萬二千名騎兵,由繆拉指揮,在一百五十門火炮的掩護下,從南線聯軍戰線的中央實施突破,其他各軍利用騎兵和火炮突破效果隨後跟進,將敵一劈兩半,同時,以第十一軍和第三軍沿何爾茲豪森和賽費爾特方向對敵人的右翼展開攻擊,以第六軍從西向東攻擊敵人的左翼,策應第十一軍和第三軍的行動。可是,第六軍和第三軍當時正被敵人糾纏在萊比錫以西和以北地區,一時不能脫身,所以一直等到下午兩點鍾左右,拿破崙才決定不再等待,立即發起攻擊。
在炮兵火力的掩護下,繆拉帶領一萬二千名騎兵和緊緊跟隨其後的步兵,從山脊後疾馳而上,以密集的隊形直沖對方的中央陣地。這位那不勒斯國王,驍勇不減當年,揮刀沖在前面,一萬二千把戰刀發出森森寒光緊緊跟進,大軍沖去,所向披靡,一連沖散了敵方兩個營的步兵,並繳獲了二十六門火炮。三個同盟國的君主受到驚嚇,慌忙退走,以免被擒。與比同時,麥克唐納軍也向敵人的右側發起了攻擊。繆拉的騎兵和後續步兵,先後進到了久爾登哥沙與奧恩漢以南一線;麥克唐納軍也接近了賽費爾特。繆拉的騎兵經過一陣狂風式的賓士以後,很快就精疲力竭了。這時,聯軍從普來澤河以南調來了十三個中隊的騎兵預備隊,這支以哥薩克騎兵為主的勁旅,對進攻的法軍騎兵進行反擊。經過激戰,聯軍把進攻的法軍又驅回到了原出發陣地。聯軍左翼的默費爾特集團,也乘勢向多里茲地區的法軍發起了進攻,但攻擊受挫,默費爾特本人被俘。
布呂歇爾又在萊比錫北面發起了進攻。於是,拿破崙不得不暫時放下勝敗未分的南線,策馬趕往萊比錫城北。法軍北線作戰失利,損失了五十三門火炮,但敵方的約克軍也損失約八千人。這樣一來,聯軍對萊比錫的包圍圈便進一步縮小了。
雙方各損失約二萬人左右(一說法軍近三萬人,聯軍近四萬人),勝負不分。有的戰史學家認為,拿破崙這時完全應該而且可以向西撤退,以圖東山再起,但他沒有這樣干,而是決心繼續拼下去,這是拿破崙所犯的一個致命的錯誤。
當晚戰斗結束後,拿破崙把他的大本營搬到萊比錫東南的斯托特里茲。按照慣例,周圍都是他的老近衛軍。在這里,拿破崙召見並釋放了在當天戰斗中俘獲的默費爾特將軍,拿破崙同他是老熟人,奧斯特里茨戰役後,聯軍的停戰建議就是由他交給拿破崙的。這一次,拿破崙請他轉達進行停戰談判的建議。
同盟國方面沒有回答拿破崙的建議。第二天,即十月十七日,雙方都只進行一些零星的戰斗,沒有進一步的大戰行動。雙方都意識到,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都在為最後的一擊積極作好准備。
還在十六日夜間,拿破崙即對法軍的防禦部署作了調整,撤出了南線和東線的防禦陣地,將法軍向後收縮到羅斯尼格、周克爾豪森、何爾茲豪森、巴芬多夫和戈利斯一線。法軍已經沒有援兵可以指望了。聖西爾率領二萬七千人在德累斯頓,距離太遠,且其自身孤立無援,難以自保。達烏的第十三軍被圍困在漢堡,不能脫身。只有將位於萊比錫東北迪本地區的第七軍抽調回來,這樣才使法軍增加約一萬五千人,但其中大部分是外籍人。調整部署後,法軍在萊比錫的總兵力約為十五萬人。十七日凌晨,拿破崙在繆拉的陪同下巡視戰場。繆拉說,自博羅季諾以來,還沒有見過這么多戰死的人。法軍陷在聯軍的三麵包圍之中,地域越來越小,城裡到處躺滿傷兵,在連綿的陰雨中,外籍士兵的牢騷聲已經隨處可聞。
僅在十七日這一天,就有十一萬名援兵到達,其中有貝尼格森率領的四萬一千名俄軍,貝爾納多特軍團的約六萬名瑞典軍,以及科洛雷率領的一個奧地利軍。至此,聯軍的兵力超過了三十萬人,而且彈葯和各種補給物資充足。
聯軍計劃在十八日上午發起總攻,屆時分成六個攻擊集團,對萊比錫城進行四面圍攻。布呂歇爾攻擊東北面,格萊仍攻擊西面的林德瑙,貝爾納多特攻擊北面。另外三路分別指向羅斯尼格、普羅布偕達和周克爾豪森。此時,拿破崙的大本營轉移到了斯托特里茲的一個煙草工廠中。
十八日上午八時,聯軍開始進攻。戰至下午二時,除在左翼有些進展,攻佔了羅斯尼格和杜森以外,大部陣地仍在法軍手中,其中向普羅布偕達進攻的巴克萊部,因遭法軍炮火的猛烈轟擊而損失慘重,被迫暫取守勢,向林德瑙攻擊的格萊部被貝唐德軍完全擊潰,隨後,貝唐德軍發起反擊,向西推進了十幾公里,這樣就確保了法軍退路的暢通。
面對聯軍優勢兵力的攻擊,拿破崙命令法軍主動撤離了一些難以繼續堅守的陣地。下午三時左右,當法軍正在收縮兵力,聯軍步步進逼的關鍵時刻,在防守萊比錫東北蓬恩斯多夫的第七軍中,竟有兩個撒克遜旅和一個炮兵連共約三千餘人,帶著十九門火炮投降了聯軍。拿破崙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帶領部分近衛軍疾馳趕來增援,穩住了防禦陣地。但是,法軍終歸寡不敵眾,情況越來越嚴重。最糟糕的是炮彈快打完了,以致拿破崙後來念念不忘地說,如果他當時還有三萬發炮彈,那麼他就會成為世界的主人。
到了傍晚時分,除了孔尼維茲、普羅布偕達和斯托特里茲三處陣地外,其它陣地都放棄了,法軍被壓縮,擠到了萊比錫城裡及其近郊。內伊和另一名軍長也負了傷。
天黑下來了。拿破崙認識到大勢已去,指示參謀長貝爾蒂埃向部隊下達撤退的命令。按照命令,麥克唐納指揮其第十一軍和第七軍繼續堅守孔尼維茲,普羅布偕達、斯托特里茲、勞德尼茲和萊比錫城,掩護主力撤退。同時,命令堅守德累斯頓的聖西爾軍自行組織突圍。下達了命令以後,拿破崙倒在大本營的板凳上,立即睡著了。將領們坐在周圍,沉默地望著他。周圍一片黑暗,最後戰斗的呼喊聲、傷員的呻吟聲和軍隊撤退的車輪聲,混雜在一起,傳入拿破崙所在的那個破水磨房。一刻鍾以後,他突然醒了,隨即趕往萊比錫城,直到第二天上午九點過後才撤離該城。
10月19日法軍從各個方向撤下來了,都匯合到萊比錫城裡,向西面唯一的林德瑙渡口退去。每條街都擁擠不堪。普軍和瑞典軍正突入北郊,奧軍也從南面逼近城裡。彈葯車,馬隊,炮兵、牛羊、傷兵和隨軍的小販等等,都擁擠在一起,爭相逃命。敵軍的每一發炮彈落下來,都可以聽到許多受傷人的呼喊聲。拿破崙還是保持著一貫的冷靜,好象周圍毀滅的景象與他無關一樣。他在少數侍從的陪伴下,和混亂的人流一起渡過了林德瑙橋,過橋後,就在林德瑙附近的一個磨房中平靜地入睡。他要等待法軍全部過河,然後再繼續隨軍西撤。
戰役結果
19日上午9時沙皇要求堅守萊比錫的法軍後衛部隊投降,以保全該城,但遭到守城法軍的斷然拒絕。
法軍在後撤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意外的情況:負責保護橋梁的一個工兵班長接到命令說,敵方追兵一到就要立即炸毀橋梁。當布呂歇爾的少數騎兵沿河向林德瑙方向迂迴時,槍聲使工兵班長著了慌。誤認為敵人的大隊追兵已到,因而引爆了預先放置好的炸葯,炸毀了法軍撤退的唯一一座石橋,使後衛約兩萬八千名官兵無法過河,其中包括軍長勞里斯頓、雷諾,麥克唐納和十六日剛剛晉升為元帥的波蘭親王波尼亞托夫斯基。麥克唐納跳入河裡,僥幸游到了對岸,波尼亞托夫斯基被淹死,法軍全部被俘。震驚歐洲的萊比錫戰役,就是這樣結束了。
這一仗,法軍共損失六萬五千餘人,除戰死之外,有三十六名將官和三萬餘人做了俘虜。另有二十八面軍旗,九百輛彈葯車、三百餘門火炮和四萬余枝步槍被聯軍繳獲。拿破崙率領撤退出來的法軍且戰且退,於十一月初到達萊茵河一線,他留下馬爾蒙率領三個軍在美因茲做後衛, 自己返回了巴黎。十月十一日,聖西爾在德累斯頓率部投降。雖然聯軍取得勝利,傷亡卻遠遠大於法軍,五萬四千名官兵成了法軍的槍下鬼,比法軍多出近兩萬。
艾爾斯特河邊的戰場上,屍積如山,血流成河,近代的歐洲從此脫出了中世紀的蛻殼。法蘭西第一帝國從此罹難,走向崩潰,法國人民又象一七九三年那樣,面臨著外部強敵的入侵。
戰役評價
拿破崙在呂岑,包岑和德累斯頓連戰皆捷之後,終於又在萊比錫被徹底打垮,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政治上看,戰爭的性質變化了。
拿破崙在執政初期所進行的戰爭,盡管有著為其帝國擴張領土,為自己爭奪霸權的成分,但是從客觀上來說,仍然有著某些進步的意義,因為當時的主要矛頭,還是指向各國的封建王室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封建制度,是受到被壓迫人民歡迎的。而在執政後期,當他成為歐洲的征服者和霸主以後,法國所進行的各決戰爭,已經不是給歐洲各國人民解除封建制度的桎梏,而是給他們帶來沉重的戰爭負擔和苦難,因此,曾經獲得部分解放的人民不希望法國再來壓迫他們,反對拿破崙又把戰爭加在他們的頭上。所以,拿破崙晚期的戰爭是與大部分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相抵觸的。同時,各國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前期對拿破崙的戰爭中失敗後,也被迫實行了某些改革,利用了人民不滿法國榨取財富的情緒,鼓動了部分人民起來反抗法軍的起義運動。這樣,法軍就被迫在充滿敵意的國家進行作戰,缺乏人民的幫助,不能及時得到情報,零散人員經常受到襲擊,後勤補給日益困難。法軍中的一些外籍士兵,多次出現陣前嘩變。所有這些,給法軍的士氣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其次皇帝的高度集權束縛了元帥們的主動性。
拿破崙戰爭的後期,作戰地域不斷擴大,參戰的兵力日益增多。這樣,集最高統帥與前線指揮職務於一身的指揮體系,已經不適應作戰的要求。為了在寬廣的戰場上指揮幾十萬大軍,不僅需要有一個得力的參謀班子,而且需要有能夠獨當一面擔任戰場指揮重任的得力將才。然而,拿破崙對於元帥們的要求,只不過是唯唯諾諾,象鍾表那樣准確地執行命令而已。長年累月,慢慢形成一種習慣:拿破崙在場,一切都是生龍活虎,指揮系統能夠高度發揮作用,一旦拿破崙不在,他的元帥們,包括總參謀長在內,常常不能發揮主動性,甚至不敢做出一個那怕是很小的決定。
在一八一三年的戰爭中,聯軍參戰的兵力急劇增加,經常進行多路作戰,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單靠拿破崙一個人已經不能應付情況多變的局面,更何況他的元帥們又不能發揮主動性呢?盡管拿破崙到處奔波,不停地作出各種指示,但畢竟不能及時掌握並處置各方面的情況,以致法軍常常陷於被動。例如,在萊比錫會戰過程中,拿破崙曾口頭指示,要在艾爾斯特河上增架橋梁,以確保法軍的退路。但是,總參謀長貝爾蒂埃的辦事方針是:沒有拿破崙的書面命令便不能貿然行事,因此,他並未積極落實拿破崙的架橋指示,這就使得法軍在撤退時只有一座石橋可通,因而造成了嚴重損失。又如,在包岑作戰中,內伊率軍進行迂迴,比拿破崙規定的時間提前一個小時到達敵人的背後,但因為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指示,就一直消極地停留在那裡,待新的命令到達時,已經貽誤了戰機,形成了被動局面。
從作戰原則上看犯了分散兵力的大忌。
忽視了機動殲敵的傳統戰法。本來,高度地集中使用兵力,是拿破崙指揮作戰的一貫特點和優點。在一八一三年的戰爭中,他卻多次地分散了自己的兵力,結果,即使在初步獲勝的情況下,也不能達到徹底擊潰或殲滅敵軍的目的。例如,在呂岑和德累斯頓作戰中,他一再分兵去攻打柏林,以致在決勝時刻,因為兵力不足而影響到勝利的成果。其實,當時只要殲滅俄軍,柏林自然就成了法軍的囊中之物。在最後的萊比錫決戰中,他也沒有把漢堡的達烏軍和德累斯頓的聖西爾部集中起來。特別奇怪的是,他在臨戰前,把本來抽調聖西爾部北上萊比錫參戰的決心改變了,讓聖西爾率領幾萬人馬空守德累斯頓城,實在是毫無意義。
在一八一三年的戰爭中,拿破崙一反過去機動作戰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過分地看重了地理目標的奪取。始終盯住柏林而必欲攻佔這座城市,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就當時形勢來說,奪取柏林對於達成戰爭的目的只具有次要的意義,可拿破崙卻一再追求攻佔柏林的目的。又如,在德累斯頓取得勝利以後,如果實行最初的計劃,繼續追殲敵主力波希米亞軍團,直指布拉格和維也納,那麼戰場的主動權就有可能完全轉到法軍方面。可惜的是,拿破崙居然不敢放棄德累斯頓和易北河防線,致使原來的計劃流產。約米尼後來在他的《戰爭藝術》一書中評論說:「如果拿破崙在德累斯頓取勝後乘勝窮追,進軍波希米亞,那麼他可能避免庫爾姆的慘敗,甚至可能威脅布拉格,從而把聯軍拆散。」
此外,拿破崙缺乏騎兵,不能在廣闊的戰場上及時獲得敵方情報和擴大戰果。法軍新兵成分比重過大,也對拿破崙的失敗有著重要影響。
聯軍方面所以取得勝利,一是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二是採取了靈活的戰術。聯軍決定,專門攻擊法軍元帥們所指揮的部隊,避免同拿破崙本人交鋒,這正是抓住了拿破崙指揮體系的致命弱點。從整個戰爭進程來看,聯軍的行動是小心翼翼的,是遲緩穩重的,這就使他們少受了過去常常遭受的那種損失。在聯軍陣營中,普軍老將布呂歇爾的積極大膽的行動,對整個聯軍起了帶動作用。他大膽渡過易北河與北路軍團會師,從西北方向插入法軍的側後,既帶動了過分謹慎的貝爾納多特,也配合南路波希米亞軍團造成了夾擊和圍攻法軍的有利態勢,從而牢牢地奪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② 法國蘭歌城堡銀標干紅酒多少錢一支
把法文名發出來。謝謝
③ 有誰知道法國蘭哥城堡
蘭歌城堡在法國沒有名氣,應該不怎麼樣!
④ 紅酒、啤酒名有幾種
說幾種那就多了:紅酒在世界上有幾百不同種類公司生產,一般國人喝的有張裕,內長城,赤霞珠,等等容…去超市就知道有幾種了;啤酒是世界每個角落都有,酒類中消費最多,青島,珠江,燕京,哈爾濱,藍帶,虎牌,喜力…
採納哦
⑤ 請大家給我品牌紅酒的名字,謝謝大家了。(不少於100個)
1.Romanee Conti羅曼尼康帝
產地:法國布根地禾斯,羅曼尼村莊(Vosne -Romanee)
級別:特級葡萄園
葡萄品種:黑皮諾(Pinot Noir)
種植面積:4.32英畝
平均樹齡:42年(1990年)
產量:每公頃生2000千至2500公升葡萄(相當於4800瓶到6000瓶)
特點:產量極少,質量高,要配額,十分昂貴
禾斯,羅曼尼( Vosne Romanee ) 村莊位於黃金山坡北部夜之山坡內( Cote De Nuits ),是十七世紀布根地公爵的打獵區,其後才發展為葡萄園,村莊人口數百名,大都與葡萄酒業有關,這里擁有七個特級葡萄園15個一級葡萄園。其中最矚目的就是「羅曼尼康帝」(Romanee Conti) 特級葡萄園。這個細小的特級葡萄園,也是最精華的葡萄園,可算是現時世上最古老葡萄園區之一。西元十二世紀就已廣為人知,是當地望族維基(Vergy)家族所擁有。1232年維基家族將這塊葡萄園捐贈給附近的教會,此後四百年間這塊葡萄園都一直成為天主教的產業,它生產出來
的佳釀大都流入天主教虔誠的僕人就是神父與修士的腹中。從1760年起已獲得確認這個羅曼尼葡萄酒成為世界最昂貴的葡萄園。
後來康帝公爵將此葡萄園冠上了自己的姓,「羅曼尼.康帝」這個名稱相傳至今。自從康帝擁有此葡萄酒後,即視此葡萄園為饋寶,除了供奉皇室外,絕不饋贈他人,甚至好朋友也不通融,在市場上「羅曼尼康帝」更成為絕響。那時喝不到此葡萄酒的唯有退而求其次轉向高倫堡家族尚未脫手的(拉.塔西)(La Tache)葡萄園酒,一時成為法國最熱門的布根地葡萄酒,但好景不常,康帝家族僅傳園兩代(32年後)即1793年,法國大革命潮席捲布根地,園主康帝公爵之子亡命海外,財產被革命政府沒收,革命政府也識貨,深知這個葡萄園可賣個好價錢,於是乎公告天下曰:這是一個位於禾斯,羅曼尼村莊最好地段的葡萄園,葡萄能達到完美的成熟度,此葡萄園地理位置之佳使得每天都能接受到太陽的光線,以及全天最柔和最適中的熱量,同時也可避免霜凍與冰雹之侵。不過在這動亂時期,那些富商誰不害怕隨時因(懷壁其罪)而被指為保皇黨而送上斷頭台冶罪。所以在1794年「羅曼尼.康帝庄園」以賤價賣給一位在拿破倫政府擔任司庫的銀行家,朱利安.奧雅(Julien Ouvrad),他同時也在波爾多區,布根地等地區擁有數個酒廠價格居首位的是羅曼尼.康帝,而謹居次位的(拿特芝)( La Tache )及艾芝堡( Richbourg )葡萄園價格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而己。
「羅曼尼.康帝」葡萄園酒採用全新橡木桶儲存,園主購進木材,風干三年後才造桶,葡萄收獲極低,年產量每公頃2000至2500公升,平均每三株葡萄樹才釀出一瓶「羅曼尼.康帝」(Romanee Conti)頂級葡萄酒,可知其珍貴程度。
2.Le Pin 里鵬
產地:法國波爾多寶物隆(POMEROL)
級別:寶物隆產區並無評級
表面積:5英畝
葡萄種類:92%梅洛,8%佛朗
平均葡萄樹:28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400公升
年產量:7000瓶
窖藏:儲存在全新橡木桶內15至18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10至30年視乎年份。
里鵬可以說是法國酒壇半個世紀以來最引人矚目的成就。1979年,一位名為傑克.天安寶(Jacques Thienpont)的買家向羅貝夫人(Mme.Laubrie)購買一個小葡萄園,在老施丹庄園(Vieux Chateau Certan),這個買主姓氏馬上就讓人懷疑是否老施丹庄園打算擴充園地,因為這個傑克正是老施丹庄園主亞歷山大的堂弟。這個當時以100萬法朗所買到的小葡萄園,只有一公頃,小到不能稱庄園的程度,所以只好名為「里鵬」(Le Pin),沒有冠以庄園的稱號。
3.Chateau Petrus柏翠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寶物隆(POMEROL)
級別:寶物隆產區並無評級
表面積:28.20英畝
葡萄品種:95%梅洛,5%佛朗
平均樹齡:3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5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600公升
年產量:25000至30000瓶
窖藏:20個月儲存在全新橡木桶內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20-40年。
法國波爾多寶物隆地區多為小型葡萄園,其中有185個酒廠,每家只佔地4公頃不到,由於許多小酒廠只有不到1公頃的葡萄園,年產量亦只有二、三百箱,所以擁有差不多12公頃葡萄園地的柏翠庄園,也算是最大面積的一個庄園。栢翠庄園首次出現在1837年,那時此庄園在寶物隆地區已名列前四、五位的位置。到1868年,柏翠庄園已經被公認為僅次於老施丹庄園(Vieux Chateau Certan)及杜德萊庄園(Trotanoy),進占第三位。註:現時柏翠庄園的價格比老施丹庄園及杜德萊庄園葡萄酒貴5至6倍的價錢不等,所以精明的飲家都會喜歡飲用老施丹庄園及杜德萊庄園,因這兩個庄園的價格比較扎實,起碼沒被炒作的成份股。
1925年一位酒店的老闆娘隆芭夫人(Mme.Loubat)從園主阿諾家族(Arnaud)手上購得柏翠庄園後,才改變了柏翠庄園的命運,隆芭夫人家族在寶物隆地區擁有兩家酒廠,她的弟弟又是利布(Libourne)市的市長而她本人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利布市擁有一家酒店。自從收購了柏翠庄園後,便欣然愛上了它。隆芭夫人致力打造柏翠庄園的知名度,首先就是將柏翠庄園酒提價,使其不再是普通的庄園酒,其次就是將柏翠庄園酒推介給她所認識的富豪官坤,因此柏翠庄園酒在法國的高級社交圈內迅速流行起來。為了打造柏翠庄園酒日後的身價就是要打進英國的皇室。當伊利沙伯二世訂婚的時候,隆芭夫人進獻的柏翠庄園酒已是英皇室貴族們的杯中物。所以1947年女皇大婚正式舉行之際,隆芭夫人也是被邀請之列,她倒也會利用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帶著自己園中的佳釀遠赴倫敦,一下子成功打進了倫敦一流餐廳的酒牌上。隆芭夫人善用這種經營上層社會的交際手段,日後就成了柏翠庄園的奠基石。1961年隆芭夫人辭世,她沒有子女,只有兩位姐妹有孩子可承繼,但都不能負以重任,所以聰明的隆芭夫人,生前已作安排,將柏翠庄園股份分為三份,一份讓售予釀酒甚有成就的莫埃爾家族(Jean Pierre Moueix),其餘三分之二由其侄兒承繼。
4.Chateau Ausone 歐頌庄園
產地:波爾多聖.埃美隆 ( SAINT-EMILION )
級別:一等特級庄園 ( A )
表面積:17.30英畝
葡萄品種:50%佛朗,50%梅洛
平均樹齡:50-5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000-7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公升
年產量:200,000-23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9-23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10至100年(由1994年開始)
聖.埃美隆區在1954年開始建產評級制度共分四個等級最高為「一等特級」(Premieres Grands Crus Classes),第二等級為「特級」(Grands Crus Classes),第三等級為「優級」(Grands Crus)至於第四等就是「聖.埃美隆法定產區(AOC St-Emilion )。第一次評級在1958年修正,1969年第二次評級,原則上此區每十年評級一次,但未嚴格執行,且每次變動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自首次評級開始,名列「一等特級A類」的白馬庄園和歐頌庄園的評級並無變動,只有「一等特級B類」(Premieres Grands Crus Classes B)有所變更,在1996年之前有九家,1996年評級中增加了二個庄園,「大金鍾庄園」(Chateau L'Angelus)及「寶西奧庄園」(Chateau Beau-Sejour-Becot),「一等特級A類及B類」共13家,「一等特級A」可與美度區一級庄園相比較,只是風格各異而已。「歐頌庄園」早在18世紀初就已成園,當時在從事木桶生意的卡狄納(Catenat)家族手中,19世紀前期轉讓給親戚魯法基(Lafargue)家族,到1891年再由親戚查朗(Challon)家族繼承。歐頌庄園在最早的一代園主卡狄納時,就已取名「歐頌庄園」,當時約在1781年左右,「歐頌」(D. M. Ausonius 310-394)是羅馬帝國時代生於此地的一位羅馬教授及詩人,也是羅馬皇帝幼時的老師,故官運亨通,官位至當時總督及樞密院長老,但他卻以愛酒出名,曾經在波爾多及德國擁有庄園。現在無法證明歐頌老先生就是在「歐頌葡萄園」的現址種植葡萄及喝酒吟詩,所以歐頌庄園酒又稱「詩人之酒」。此庄園在19世紀中已躋身「聖.埃美隆」區最好的三、五家莊園。
5.Chateau Cheval Blanc白馬庄園
產地:波爾多聖.埃美隆(SAINT-EMILION)
級別:一等特級庄園 ( A )
表面積:91.40英畝
葡萄品種:58%佛朗,42%梅洛
平均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000株葡萄樹
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公升
年產量: 1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8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0至30年。
「白馬庄園」與「歐頌庄園」是聖.埃美隆區內最為人熟悉的兩個一等特級庄園(Premier Grand Cru Classe),「白馬庄園」以前是「飛雅克庄園」(Chateau Figeac)的一部份,屬於杜卡斯(Ducass)家族所擁有。1852年杜卡斯女兒嫁給一個擁有不少葡萄園產業的科歌路薩(Fourcaud Laussac),杜卡斯家族便把本園作為嫁妝,自此以後「白馬庄園」便成了路薩家族的產業。1927年以設立公司的形式,讓股權集中,不至於本園被瓜分。1989年以前董事會由路薩家族的女婿,他是波爾多大學校長名為夏巴克(J. Hebrard)負責,以他的崇高學術與社會地位,提高不少「白馬庄園」的聲譽。1989年夏巴克退休後,園務由家族三位女士掌管。「白馬庄園」被正式命名是始於1853年。原來改名為「白馬庄園」是有個被廣為流傳的說法,以前有一位國王亨利四世常在此地下馬歇息,他以騎白馬著稱,其徽章即為「獨角白馬」於是客棧便取名為「白馬」(Cheval Blanc)。「白馬庄園」雖然是位於聖.埃美隆區,但它的旁邊就是寶物隆區,所以「風土」極為相似與「拉旺庄園」(Chateau L'Evangile)及「蓋世龍庄園」( Chateau Conseillante )這兩個位於寶物隆區的著名庄園只有一條小路分隔,因此被人喻為是寶物隆區葡萄酒。「白馬庄園」副牌酒(Second Wine)的名稱為「Le Petit Cheval」,1988年開始面世。1947年份的「白馬庄園」酒曾贏得波爾多區「本世紀最完美紅酒」的美譽。1991年起「白馬庄園」聘請波爾多地區最著名釀酒師皮雅魯頓(Pierre Lurton)擔任本園的釀酒師直至現在。
6.Chateau Haut Brion奧比昂(紅顏容)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格拉芙(GRAVES)(貝沙克·雷奧良)(PESSAC - LEOGNAN)
級別:1855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160.7英畝
葡萄品種:45%赤霞珠,37%梅洛,18%佛朗
平均樹齡:36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4500公升
年產量: 132,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22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5-40年。
奧比昂(紅顏容)庄園是個歷史悠久的名庄園,在十四世紀已開拓為葡萄園。現時在標簽上的老城堡是奠基於1550年。1749年「奧比昂(紅顏容)庄園」因繼承而分家,三份之二產權歸「瑪高庄園」的富美爾(Fumel)家族所有。法國大革命爆發時,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被充公。在革命後的1801年,本園被園主之子買回並售予外交部長泰利萊(Talleyrand)。後在1838年再轉售予拉利奧(Lalieu)家族,這家族把百多年前分割出去的三份之一園地購回,庄園最後歸於一統。拉利奧家族擁有庄園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在20年代庄園再轉手幾次,最後落在美國一位銀行家奇蘭斯·狄龍(Clarence Dilon)手上。據說奇蘭斯是想去收購白馬庄園」和「歐頌庄園」的,因當天大霧而迷失方向而來到了奧比昂(紅顏容)庄園,剛好庄園在放盤,意外地速成了這宗交易。到了1855年,波爾多官方評級中,差不多全是美度區(Medoc)紅酒的天下,唯一例外的是座落於格拉芙區(Graves)的「奧比昂(紅顏容)庄園」紅酒,能與「拉圖庄園」、「拉菲庄園」及「瑪高庄園」同被評為第一級的紅酒庄園。令「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能獲此殊榮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沒有被根芽蟲侵襲,當時整個格拉芙地區的葡萄園無一倖免,只有「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能避過這一次劫數,而揚名立萬。庄園自1921年就聘請格拉夫區最有名釀酒師喬治·狄瑪士(Georges Delmas)負責釀酒。1960年起由他的兒子負責釀酒事宜,虎父無犬子,他的釀酒造藝在波爾多區被稱為大師級,更可媲美「柏翠庄園」的釀酒師。
7.Chateau Margaux 瑪高庄園
產地:波爾多瑪高區(MARGAUX)
級別:1855年評級(第一級庄園)
表面積:192.70英畝
葡萄品種:75%赤霞珠, 20%梅洛, 5%佛朗及小偉度
平均樹齡:3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500公升
年產量:2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8-24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5-35年
瑪高區在1855年的美度評級中佔有22個之多,是唯一由第一級庄園到第五級都有的產酒區。而瑪高區的一級庄園正是以此名字為名的庄園。瑪高庄園歷史悠久,因此物業轉手也特別嚴重,瑪高產區在13世紀曾建有一座防衛海盜的城堡。它跟拉圖城堡一樣是美度區最早的建築物,後來逐漸演變成葡萄園。在15世紀「瑪高庄園」的產權就在當地貴族中間轉來轉去。約在1860年,瑪高庄園落在貴族達拉狄(D'Aulede)家族手中。到了1755年園主成為瑪高男爵,並有一個候爵封號。之後此園又在貴族復雜的婚姻關系中經常易手。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一直都在貴族手中。法國大革命後的腥風血雨也蔓延至瑪高庄園。園主德忌確候爵(D'Agricourt)亡命海外,妻子及岳父全被推上斷頭台。瑪高庄園被革命政府充公拍賣,1802年由哥倫利那候爵(B.de la Conlonilla)買下。他築了一個類似美國白宮的希臘式建築物,並於1810年落成,成為波爾多最優雅的庄園。瑪高庄園的一級庄園副牌紅酒( Second Wine )為(Pavillon Rouge Du Chateau Margaux)只有紅酒才可稱為瑪高副牌酒。而瑪高庄園的白葡萄酒(Pavillon Blanc Du Chateau Margaux)不能稱為瑪高庄園副牌。白葡萄酒只能稱之為瑪高庄園生產的白葡萄酒。
8.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武當(木桐)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普爾勒(PAUILLAC)
級別: 1973年評級(第一級庄園)
表面積:192.7英畝
葡萄品種: 77%赤霞珠,11%梅洛,10%佛朗,2%小偉度
平均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5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000-5000公升
年產量: 3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9-22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15-20年。
武當(木桐)庄園位於一個小山丘上,以前可能很適合牧羊,否則不會以「綿羊」(MOUTON)為地名。一七二五年前一個貴族祖·布萊(JOSEPH DE BRANE)將原有園地妥為整理後改名為「布萊·武當」(BRANE-MOUTON),他的孫子凱特(HECTOR)男爵與鄰居達美爾克(D』ARMAIHACQ)將赤霞珠葡萄引進本園及美度地區,因此也是當地甚有名氣的園主。1830年,凱特男爵將本園轉讓售給銀行業鉅子羅富齊家族彌敦尼爾男爵(BARON NATHANIEL DE ROTHSCHILD)後易名為「武當羅富齊」。羅富齊家族是猶太人,家族源自德國法蘭克福,是銀行世家。在英國倫敦的其中一房家族因支付當時的英國威零頓元帥的滑鐵廬戰役經費而獲英王贈予男爵爵位,後來也就是這房羅富齊家族購得了「武當羅富齊」庄園。彌敦尼爾購得此庄園後,其堂兄佔美士(JAMES),於15年後的1868年也購得,「拉菲庄園」,就這樣羅富齊家族一下子就擁有全法國最著名的兩個庄園。不過彌敦尼爾男爵買下「武當庄園」後並未能使它成為最頂級的庄園,由於「武當庄園」當時並沒有像樣的房間可供居住,因此男爵本人並沒在此居住。他死於1870年,而繼承「武當庄園」的佔美士(與其堂叔同名)男爵也於37歲的盛年死於1881年,因此由遺孀繼承本園直至1920年再傳給兒子亨利。他是一個區生及藝術家,對釀酒及管理葡萄園毫無興趣,也不想離開巴黎這個藝術之都。於是把庄園交給次子菲臘男爵(BARON PHILIPPE)。1922年10月22日他正式入主「武當庄園」,當時才20歲的男爵立志要將「武當庄園」酒提升到與鄰近的「拉圖庄園」與親戚的「拉菲庄園」一樣的水平。因為在1855年官方評級中,「武當庄園」只被列為第二級庄園,這對年輕的菲臘男爵來說是個奇恥大辱,因此下定決心並全情投入來改善庄園的設施環境以至釀酒技術。自此以後「武當庄園」酒的品質不斷改善。
9.Chateau Latour 拉圖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普爾勒 ( PAUILLAC )
級別:1855年及1973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160.5英畝
葡萄品種:75%赤霞珠,20%梅洛, 4%佛朗,1%小偉度
平均樹齡:40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500公升
年產量:175,000瓶
窖藏 :儲存在橡木桶17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20-50年。
拉圖庄園的城堡位於波爾多芝朗狄河(Gironde)河口。這座由英國人在15世紀建成的城堡,最初是為了防止海盜而建,後來更成了英法百年戰爭時兵家必爭之地。拉圖城堡在16世紀已開拓為葡萄園。1670年由法國路易十四的私人秘書買下了「拉圖庄園」後,1677年因婚姻關系,本園輾轉落在哥素(De Claussel)家族手上。直至1695年瑪莉哥素(Marie T、De Claussel)嫁給當時的「拉菲庄園」繼承人亞歷山大(Alexandre De Segur)公爵後,哥素家族將「拉圖庄園」作為嫁妝,於是本園便成為西格爾(Segur)家族的產業。但隨著西格爾家族的中落,「拉圖庄園」和「拉菲庄園」分由大女兒及其兒子繼承,後來其兒子又再把「拉圖庄園」交給三位妻妹,此時「拉菲庄園」與「拉圖庄園」正式分家。法國大革命時西格爾家族的卡班納伯爵仍擁有「拉圖庄園」四分之一的產權,但因伯爵流亡海外,革命政府便將這四分之一的產權拍買,幾經轉手,這四份之一產權被保望(Beaumont)家族所收購。為避免庄園被瓜分,於是保望家族依法成立一個法人,「拉圖庄園」不至於因繼承問題而被瓜分。這樣「拉圖庄園」便被三大家族,哥狄龍(Cortivron)、科爾(Flers)及保望(Beaumont)同時擁有。1963年保望家族將手上百分之七十九的拉圖股份賣給英國的皮雅遜哈維斯兩個集團(Pearson & Harveys Of Bristol)。到26年後的1989年「拉圖庄園」已成為哈維斯集團東主的里昴聯盟集團把在英國皮雅遜集團手中的拉圖股份購回。1993年法國百貨業鉅子「春天」(Printemps)百貨的老闆法蘭西、皮諾(Francois Pinnault)把「拉圖庄園」的主控權買下,現時的「拉圖庄園」園主就是這位法蘭西·皮諾先生。
10.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拉菲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美度普爾勒(PAUILLAC)
級別:1855年及1973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247英畝
葡萄品種:70%赤霞珠,25%梅洛, 3%佛朗, 2%小偉度。
平均葡萄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7500株
平均產量:每公頃4800公頃
年產量:210,000
瓶窖藏:16至20個月在全新橡木桶內。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長期為30至50年。
史料上對拉菲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公元1234年這一時代的法國。當時修道院遍布大小村莊城鎮,位於法國波爾多普依勒北部的維爾得耶(Vertheuil)修道院正是今天的拉菲庄園所在。拉菲庄園從14世紀起屬於中世紀領主的財產。加斯科尼方言(Gascon),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地區,舊時稱加斯科尼省)中「La Fite」意為「小山丘」,「拉菲」因而得名。此時已經有人在這里的土地上栽種葡萄樹。但真正形成規模,還要等到17世紀西格爾家族的到來。也正是在他們手中,拉菲發展成為出名的大葡萄種植園。
⑥ 紅酒品牌,法國紅酒品牌有哪些詳細介紹
法國的紅酒品牌成千上萬種,就像我們中國的白酒品牌一樣。那麼我給你介紹一下法國最著名的十大名庄給你,很多朋友對5大,8大和10大名庄有些無從知曉,這里摘錄10大名裝簡介供大家了解。
1.Romanee Conti羅曼尼康帝
產地:法國布根地禾斯,羅曼尼村莊(Vosne -Romanee)
級別:特級葡萄園
葡萄品種:黑皮諾(Pinot Noir)
種植面積:4.32英畝
平均樹齡:42年(1990年)
產量:每公頃生2000千至2500公升葡萄(相當於4800瓶到6000瓶)
特點:產量極少,質量高,要配額,十分昂貴
「羅曼尼.康帝」葡萄園酒採用全新橡木桶儲存,園主購進木材,風干三年後才造桶,葡萄收獲極低,年產量每公頃2000至2500公升,平均每三株葡萄樹才釀出一瓶「羅曼尼.康帝」(Romanee Conti)頂級葡萄酒,可知其珍貴程度。
2.Le Pin 里鵬
產地:法國波爾多寶物隆(POMEROL)
級別:寶物隆產區並無評級
表面積:5英畝
葡萄種類:92%梅洛,8%佛朗
平均葡萄樹:28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400公升
年產量:7000瓶
窖藏:儲存在全新橡木桶內15至18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10至30年視乎年份。
里鵬可以說是法國酒壇半個世紀以來最引人矚目的成就。1979年,一位名為傑克.天安寶(Jacques Thienpont)的買家向羅貝夫人(Mme.Laubrie)購買一個小葡萄園,在老施丹庄園(Vieux Chateau Certan),這個買主姓氏馬上就讓人懷疑是否老施丹庄園打算擴充園地,因為這個傑克正是老施丹庄園主亞歷山大的堂弟。這個當時以100萬法朗所買到的小葡萄園,只有一公頃,小到不能稱庄園的程度,所以只好名為「里鵬」(Le Pin),沒有冠以庄園的稱號。
3.Chateau Petrus柏翠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寶物隆(POMEROL)
級別:寶物隆產區並無評級
表面積:28.20英畝
葡萄品種:95%梅洛,5%佛朗
平均樹齡:3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5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600公升
年產量:25000至30000瓶
窖藏:20個月儲存在全新橡木桶內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20-40年。
法國波爾多寶物隆地區多為小型葡萄園,其中有185個酒廠,每家只佔地4公頃不到,由於許多小酒廠只有不到1公頃的葡萄園,年產量亦只有二、三百箱,所以擁有差不多12公頃葡萄園地的柏翠庄園,也算是最大面積的一個庄園。栢翠庄園首次出現在1837年,那時此庄園在寶物隆地區已名列前四、五位的位置。到1868年,柏翠庄園已經被公認為僅次於老施丹庄園(Vieux Chateau Certan)及杜德萊庄園(Trotanoy),進占第三位。註:現時柏翠庄園的價格比老施丹庄園及杜德萊庄園葡萄酒貴5至6倍的價錢不等,所以精明的飲家都會喜歡飲用老施丹庄園及杜德萊庄園,因這兩個庄園的價格比較扎實,起碼沒被炒作的成份股。
4.Chateau Ausone 歐頌庄園
產地:波爾多聖.埃美隆 ( SAINT-EMILION )
級別:一等特級庄園 ( A )
表面積:17.30英畝
葡萄品種:50%佛朗,50%梅洛
平均樹齡:50-5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6000-7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公升
年產量:200,000-23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9-23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10至100年(由1994年開始)
聖.埃美隆區在1954年開始建產評級制度共分四個等級最高為「一等特級」(Premieres Grands Crus Classes),第二等級為「特級」(Grands Crus Classes),第三等級為「優級」(Grands Crus)至於第四等就是「聖.埃美隆法定產區(AOC St-Emilion )。第一次評級在1958年修正,1969年第二次評級,原則上此區每十年評級一次,但未嚴格執行,且每次變動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自首次評級開始,名列「一等特級A類」的白馬庄園和歐頌庄園的評級並無變動,只有「一等特級B類」(Premieres Grands Crus Classes B)有所變更,在1996年之前有九家,1996年評級中增加了二個庄園,「大金鍾庄園」(Chateau L'Angelus)及「寶西奧庄園」(Chateau Beau-Sejour-Becot),「一等特級A類及B類」共13家,「一等特級A」可與美度區一級庄園相比較,只是風格各異而已。「歐頌庄園」早在18世紀初就已成園,當時在從事木桶生意的卡狄納(Catenat)家族手中,19世紀前期轉讓給親戚魯法基(Lafargue)家族,到1891年再由親戚查朗(Challon)家族繼承。歐頌庄園在最早的一代園主卡狄納時,就已取名「歐頌庄園」,當時約在1781年左右,「歐頌」(D. M. Ausonius 310-394)是羅馬帝國時代生於此地的一位羅馬教授及詩人,也是羅馬皇帝幼時的老師,故官運亨通,官位至當時總督及樞密院長老,但他卻以愛酒出名,曾經在波爾多及德國擁有庄園。現在無法證明歐頌老先生就是在「歐頌葡萄園」的現址種植葡萄及喝酒吟詩,所以歐頌庄園酒又稱「詩人之酒」。此庄園在19世紀中已躋身「聖.埃美隆」區最好的三、五家莊園。
5.Chateau Cheval Blanc白馬庄園
產地:波爾多聖.埃美隆(SAINT-EMILION)
級別:一等特級庄園 ( A )
表面積:91.40英畝
葡萄品種:58%佛朗,42%梅洛
平均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000株葡萄樹
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公升
年產量: 1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8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0至30年。
「白馬庄園」與「歐頌庄園」是聖.埃美隆區內最為人熟悉的兩個一等特級庄園(Premier Grand Cru Classe),「白馬庄園」以前是「飛雅克庄園」(Chateau Figeac)的一部份,屬於杜卡斯(Ducass)家族所擁有。1852年杜卡斯女兒嫁給一個擁有不少葡萄園產業的科歌路薩(Fourcaud Laussac),杜卡斯家族便把本園作為嫁妝,自此以後「白馬庄園」便成了路薩家族的產業。1927年以設立公司的形式,讓股權集中,不至於本園被瓜分。1989年以前董事會由路薩家族的女婿,他是波爾多大學校長名為夏巴克(J. Hebrard)負責,以他的崇高學術與社會地位,提高不少「白馬庄園」的聲譽。1989年夏巴克退休後,園務由家族三位女士掌管。「白馬庄園」被正式命名是始於1853年。原來改名為「白馬庄園」是有個被廣為流傳的說法,以前有一位國王亨利四世常在此地下馬歇息,他以騎白馬著稱,其徽章即為「獨角白馬」於是客棧便取名為「白馬」(Cheval Blanc)。「白馬庄園」雖然是位於聖.埃美隆區,但它的旁邊就是寶物隆區,所以「風土」極為相似與「拉旺庄園」(Chateau L'Evangile)及「蓋世龍庄園」( Chateau Conseillante )這兩個位於寶物隆區的著名庄園只有一條小路分隔,因此被人喻為是寶物隆區葡萄酒。「白馬庄園」副牌酒(Second Wine)的名稱為「Le Petit Cheval」,1988年開始面世。1947年份的「白馬庄園」酒曾贏得波爾多區「本世紀最完美紅酒」的美譽。1991年起「白馬庄園」聘請波爾多地區最著名釀酒師皮雅魯頓(Pierre Lurton)擔任本園的釀酒師直至現在。
6.Chateau Haut Brion奧比昂(紅顏容)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格拉芙(GRAVES)(貝沙克·雷奧良)(PESSAC - LEOGNAN)
級別:1855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160.7英畝
葡萄品種:45%赤霞珠,37%梅洛,18%佛朗
平均樹齡:36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3500-4500公升
年產量: 132,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22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5-40年。
奧比昂(紅顏容)庄園是個歷史悠久的名庄園,在十四世紀已開拓為葡萄園。現時在標簽上的老城堡是奠基於1550年。1749年「奧比昂(紅顏容)庄園」因繼承而分家,三份之二產權歸「瑪高庄園」的富美爾(Fumel)家族所有。法國大革命爆發時,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被充公。在革命後的1801年,本園被園主之子買回並售予外交部長泰利萊(Talleyrand)。後在1838年再轉售予拉利奧(Lalieu)家族,這家族把百多年前分割出去的三份之一園地購回,庄園最後歸於一統。拉利奧家族擁有庄園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在20年代庄園再轉手幾次,最後落在美國一位銀行家奇蘭斯·狄龍(Clarence Dilon)手上。據說奇蘭斯是想去收購白馬庄園」和「歐頌庄園」的,因當天大霧而迷失方向而來到了奧比昂(紅顏容)庄園,剛好庄園在放盤,意外地速成了這宗交易。到了1855年,波爾多官方評級中,差不多全是美度區(Medoc)紅酒的天下,唯一例外的是座落於格拉芙區(Graves)的「奧比昂(紅顏容)庄園」紅酒,能與「拉圖庄園」、「拉菲庄園」及「瑪高庄園」同被評為第一級的紅酒庄園。令「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能獲此殊榮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沒有被根芽蟲侵襲,當時整個格拉芙地區的葡萄園無一倖免,只有「奧比昂(紅顏容)庄園」能避過這一次劫數,而揚名立萬。庄園自1921年就聘請格拉夫區最有名釀酒師喬治·狄瑪士(Georges Delmas)負責釀酒。1960年起由他的兒子負責釀酒事宜,虎父無犬子,他的釀酒造藝在波爾多區被稱為大師級,更可媲美「柏翠庄園」的釀酒師。
7.Chateau Margaux 瑪高庄園
產地:波爾多瑪高區(MARGAUX)
級別:1855年評級(第一級庄園)
表面積:192.70英畝
葡萄品種:75%赤霞珠, 20%梅洛, 5%佛朗及小偉度
平均樹齡:3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500公升
年產量:2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8-24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熟期為15-35年
瑪高區在1855年的美度評級中佔有22個之多,是唯一由第一級庄園到第五級都有的產酒區。而瑪高區的一級庄園正是以此名字為名的庄園。瑪高庄園歷史悠久,因此物業轉手也特別嚴重,瑪高產區在13世紀曾建有一座防衛海盜的城堡。它跟拉圖城堡一樣是美度區最早的建築物,後來逐漸演變成葡萄園。在15世紀「瑪高庄園」的產權就在當地貴族中間轉來轉去。約在1860年,瑪高庄園落在貴族達拉狄(D'Aulede)家族手中。到了1755年園主成為瑪高男爵,並有一個候爵封號。之後此園又在貴族復雜的婚姻關系中經常易手。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一直都在貴族手中。法國大革命後的腥風血雨也蔓延至瑪高庄園。園主德忌確候爵(D'Agricourt)亡命海外,妻子及岳父全被推上斷頭台。瑪高庄園被革命政府充公拍賣,1802年由哥倫利那候爵(B.de la Conlonilla)買下。他築了一個類似美國白宮的希臘式建築物,並於1810年落成,成為波爾多最優雅的庄園。瑪高庄園的一級庄園副牌紅酒( Second Wine )為(Pavillon Rouge Du Chateau Margaux)只有紅酒才可稱為瑪高副牌酒。而瑪高庄園的白葡萄酒(Pavillon Blanc Du Chateau Margaux)不能稱為瑪高庄園副牌。白葡萄酒只能稱之為瑪高庄園生產的白葡萄酒。
8.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武當(木桐)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普爾勒(PAUILLAC)
級別: 1973年評級(第一級庄園)
表面積:192.7英畝
葡萄品種: 77%赤霞珠,11%梅洛,10%佛朗,2%小偉度
平均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85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000-5000公升
年產量: 300,000瓶
窖藏:儲存在橡木桶19-22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為15-20年。
武當(木桐)庄園位於一個小山丘上,以前可能很適合牧羊,否則不會以「綿羊」(MOUTON)為地名。一七二五年前一個貴族祖·布萊(JOSEPH DE BRANE)將原有園地妥為整理後改名為「布萊·武當」(BRANE-MOUTON),他的孫子凱特(HECTOR)男爵與鄰居達美爾克(D』ARMAIHACQ)將赤霞珠葡萄引進本園及美度地區,因此也是當地甚有名氣的園主。1830年,凱特男爵將本園轉讓售給銀行業鉅子羅富齊家族彌敦尼爾男爵(BARON NATHANIEL DE ROTHSCHILD)後易名為「武當羅富齊」。羅富齊家族是猶太人,家族源自德國法蘭克福,是銀行世家。在英國倫敦的其中一房家族因支付當時的英國威零頓元帥的滑鐵廬戰役經費而獲英王贈予男爵爵位,後來也就是這房羅富齊家族購得了「武當羅富齊」庄園。彌敦尼爾購得此庄園後,其堂兄佔美士(JAMES),於15年後的1868年也購得,「拉菲庄園」,就這樣羅富齊家族一下子就擁有全法國最著名的兩個庄園。不過彌敦尼爾男爵買下「武當庄園」後並未能使它成為最頂級的庄園,由於「武當庄園」當時並沒有像樣的房間可供居住,因此男爵本人並沒在此居住。他死於1870年,而繼承「武當庄園」的佔美士(與其堂叔同名)男爵也於37歲的盛年死於1881年,因此由遺孀繼承本園直至1920年再傳給兒子亨利。他是一個區生及藝術家,對釀酒及管理葡萄園毫無興趣,也不想離開巴黎這個藝術之都。於是把庄園交給次子菲臘男爵(BARON PHILIPPE)。1922年10月22日他正式入主「武當庄園」,當時才20歲的男爵立志要將「武當庄園」酒提升到與鄰近的「拉圖庄園」與親戚的「拉菲庄園」一樣的水平。因為在1855年官方評級中,「武當庄園」只被列為第二級庄園,這對年輕的菲臘男爵來說是個奇恥大辱,因此下定決心並全情投入來改善庄園的設施環境以至釀酒技術。自此以後「武當庄園」酒的品質不斷改善。
9.Chateau Latour 拉圖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普爾勒 ( PAUILLAC )
級別:1855年及1973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160.5英畝
葡萄品種:75%赤霞珠,20%梅洛, 4%佛朗,1%小偉度
平均樹齡:40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0株
葡萄樹平均產量:每公頃4500公升
年產量:175,000瓶
窖藏 :儲存在橡木桶17個月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沒有過濾,成熟期20-50年。
拉圖庄園的城堡位於波爾多芝朗狄河(Gironde)河口。這座由英國人在15世紀建成的城堡,最初是為了防止海盜而建,後來更成了英法百年戰爭時兵家必爭之地。拉圖城堡在16世紀已開拓為葡萄園。1670年由法國路易十四的私人秘書買下了「拉圖庄園」後,1677年因婚姻關系,本園輾轉落在哥素(De Claussel)家族手上。直至1695年瑪莉哥素(Marie T、De Claussel)嫁給當時的「拉菲庄園」繼承人亞歷山大(Alexandre De Segur)公爵後,哥素家族將「拉圖庄園」作為嫁妝,於是本園便成為西格爾(Segur)家族的產業。但隨著西格爾家族的中落,「拉圖庄園」和「拉菲庄園」分由大女兒及其兒子繼承,後來其兒子又再把「拉圖庄園」交給三位妻妹,此時「拉菲庄園」與「拉圖庄園」正式分家。法國大革命時西格爾家族的卡班納伯爵仍擁有「拉圖庄園」四分之一的產權,但因伯爵流亡海外,革命政府便將這四分之一的產權拍買,幾經轉手,這四份之一產權被保望(Beaumont)家族所收購。為避免庄園被瓜分,於是保望家族依法成立一個法人,「拉圖庄園」不至於因繼承問題而被瓜分。這樣「拉圖庄園」便被三大家族,哥狄龍(Cortivron)、科爾(Flers)及保望(Beaumont)同時擁有。1963年保望家族將手上百分之七十九的拉圖股份賣給英國的皮雅遜哈維斯兩個集團(Pearson & Harveys Of Bristol)。到26年後的1989年「拉圖庄園」已成為哈維斯集團東主的里昴聯盟集團把在英國皮雅遜集團手中的拉圖股份購回。1993年法國百貨業鉅子「春天」(Printemps)百貨的老闆法蘭西、皮諾(Francois Pinnault)把「拉圖庄園」的主控權買下,現時的「拉圖庄園」園主就是這位法蘭西·皮諾先生。
10.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拉菲庄園
產地:法國波爾多美度普爾勒(PAUILLAC)
級別:1855年及1973年評級「一級庄園」
表面積:247英畝
葡萄品種:70%赤霞珠,25%梅洛, 3%佛朗, 2%小偉度。
平均葡萄樹齡:45年
種植密度:每公頃7500株
平均產量:每公頃4800公頃
年產量:210,000
瓶窖藏:16至20個月在全新橡木桶內。
灌瓶前經澄清過程,無過濾,成長期為30至50年。
史料上對拉菲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公元1234年這一時代的法國。當時修道院遍布大小村莊城鎮,位於法國波爾多普依勒北部的維爾得耶(Vertheuil)修道院正是今天的拉菲庄園所在。拉菲庄園從14世紀起屬於中世紀領主的財產。加斯科尼方言(Gascon),法國西南部比利牛斯地區,舊時稱加斯科尼省)中「La Fite」意為「小山丘」,「拉菲」因而得名。此時已經有人在這里的土地上栽種葡萄樹。但真正形成規模,還要等到17世紀西格爾家族的到來。也正是在他們手中,拉菲發展成為出名的大葡萄種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