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著力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醜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來。寫他長相平庸既是對他外貌作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聯系全文看,我們仍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寫他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的眼睛精美絕倫——作者已一語道破,「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耀的珠寶的甲殼而已」。全文既對托爾斯泰的「形」「神」作了獨到細致的刻畫,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贊美之情。這樣,前半部分的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襯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本文是用文字給人畫肖像畫,運筆在方寸之間,卻洋洋灑灑,數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並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大肆鋪排,有時,某一局部,數十句、數百言精雕細刻,給讀者留下深刻強烈的印象。再有比喻、誇張的大量運用,把我們帶進無窮想像的空間,讓我們盡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義。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誇張更加突顯托翁的形貌特徵。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特徵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韻味無窮。
精妙的修辭方法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刻畫人物外貌、氣質以及性格。其中有很多語句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時,將須發比喻成「熱帶森林」:額頭比喻成「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比喻成「用枝條紮成的村合外牆」,再加上「朝天鼻」和「招風耳」,把托爾斯謄大眾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的臉孔」描繪得細膩傳神,惟妙惟肖。同時,作者還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雖然言過其實,卻分寸得當,不做作。例如對托爾斯泰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宵,它像金鋼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
純熟的寫作技巧
在本文中,作者除了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還運用了很多側面描寫。例如對托爾斯泰身材描寫時,通過來訪者的疑惑與驚訝,間接寫出?托爾斯泰的「小巧玲瓏」,不僅形象,而且給7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托爾斯泰。另外,作者還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繪與其所取得的成就兩相對比,更突顯了列夫托爾斯泰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的性格特徵,從通篇文章
來看,茨威格不僅對詞語的運用精準,恰到好處,對於各種寫作技巧也掌握得爐火純青,字里行間都能夠顯現出奪人的語言魅力。
文章的結構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結構上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第1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須發的特點。
第2段,主要描寫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結構。
第3段,進一步刻畫托爾斯泰的面部特徵,重點描寫其面容表情。
第4段,寫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
第5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第6段,寫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寫托爾斯泰的眼睛蘊藏著豐富的感情。
第8段,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試從課文再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須發、皮膚、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精析:
設置本題意在結合課文掌握誇張的修辭手法,並學習運用。
答案:
描寫眉毛: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
描寫須發: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描寫皮膚: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
描寫鼻子: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
這些誇張性的描寫,不僅使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
② 求: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原文
茨威格論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人們無不試圖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蓋著面孔的頭發,修剪瘋長的胡須,以他年輕時颳去胡須的肖像作為參照,希望用魔法變出一張光潔的臉。——這是引向內心世界的路標。這樣一來,我們不免開始畏縮起來。因為,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男子長相粗劣,生就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製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拳頭打塌了的樣子。在亂蓬蓬的頭發後面,怎麼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這副勞動者的憂郇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住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講真話。無疑,這張臉平淡無奇,障礙重重,沒法彌補,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張臉蒙昧陰沉,鬱郁寡歡,醜陋可憎。從青年時代起,托爾斯泰就深深意識到自己這副嘴臉是不討人喜歡的。他說,他討厭任何對他長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正因為如此,他不久就任憑須發長得滿臉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隱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須里,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鬍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雲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永遠流浪的滅才靈魂,竟然在一個土頭土腦的俄國人身上找到了簡陋歸宿,從這個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東西,缺乏詩人、幻想者和創造者的氣質。從少年到青壯年,甚至到老年,托爾斯泰一直都是長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來。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一個人長著這么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會議,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幫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場上賣麵包,也有可能披著大主教的法衣,舉起十字架從跪地的教徒的頭上掠過。帶著這么一張臉,你不管從事什麼職業,不管穿什麼服飾,也不管在俄國什麼地方,都不會有一種鶴立雞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爾斯泰做學生的時候,可能屬於同齡人的混合體;當軍官的時候.沒法把他從戰友裡面分辨出來;而恢復鄉間生活以後,他的樣子和往常出現在舞台上的鄉紳角色再吻合不過了。要是你看到一張他趕著馬車外出的照片,還有個白鬍子隨從與他並排坐著,你也許要動腦筋想上好一陣,才能判斷手握韁繩的是馬車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張照片,是他在同一些農民交談。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農中間的列夫是個有地位有錢財的人,他的門第和身份大大不同於格里高、伊凡、伊利亞、彼得等在場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徵,完全屬於普通的俄羅斯人,因此,我們得把他稱為普通人,而且此刻會產生這么一種感覺,即天才沒有任何特殊的長相,而是一般人的總體現。昕以說,托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圍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因此,那些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一開始都無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們有的坐火車旅行漫長的路程,有的從圖拉駕車趕來,在客廳里正襟危坐地等待這位大師的接見。他們早就形成了對他的主觀概念,希望從他身上找見威嚴非凡的東西,希望看到一個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貴、軒昂、偉岸、天才於一身。在即將親眼見到大活人之前,他們對自己所想像的這位文壇泰斗形象頷首低眉,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誠惶誠恐的地步。門終於開了,進來的卻是一個矮小敦實的人,由於步子輕快,連鬍子都跟著抖動不停。他剛進門,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來,然後突然收住腳步,望著一位驚呆了的來客友好地微笑。他帶著輕松愉快的口氣,又迅速又隨便地講著表示歡迎的話語,同時主動向客人伸出手來。來訪者一邊與他握手,一邊深感疑惑和驚訝。什麼?就這么個侏儒!這么個小巧玲瓏的傢伙,難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嗎?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
突然,客人驚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見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彷彿被催眠術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這種目光的探尋,任何俺飾郜抵擋不住。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在這種人木三分的審視之下,誰都沒法遮遮掩掩。——對此,屠格涅夫和高爾基等上百個人都怍過無可置疑的描述。
這種穿透心靈的審視儀僅持續了一秒鍾,接著便刀劍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與和藹的笑容。雖然嘴角緊閉,沒有變化,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而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雲,頓生凄涼,顯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測。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 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不一會兒意趣盎然地湧出好奇的神色。這是出現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高爾基對它們恰如其分的描述,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此人所具有的天賦統統集巾在他的眼睛裡,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豐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間一樣。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對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不會放過做不足道的細節,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它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這一對爍爍發光的晶體具有足夠的熱量和純度,能夠忘我地注視上帝;有足夠的勇氣注視摧毀一切的虛無,這種虛無猶如蛇發女怪那樣,看到她的人就會變成石頭。住這對眼睛看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除非讓它們陷入無所事事的白日夢中,在優雅而快活的夢境里默默無聲地享樂。眼皮剛一睜開,這對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無情地追尋起獵物來。它們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們的豐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於觀察並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③ 茨威格寫的列夫托爾斯泰主要內容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1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須發的特點。 第2段,主要描寫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結構。 第3段,進一步刻畫托爾斯泰的面部特徵,重點描寫其面容表情。 第4段,寫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 第5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
第6段,寫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突出托爾斯泰深刻、准確的洞察力。 第7段,寫托爾斯泰的眼睛蘊藏著豐富的感情。 第8段,揭示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大量的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比喻不僅追求形似,而且力求形神兼備誇張更加托顯出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例如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3)望朝茨威格紅葡萄酒擴展閱讀:
本文中,作者除了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還運用了很多側面描寫。例如對托爾斯泰身材描寫時,通過來訪者的疑惑與驚訝,間接寫出托爾斯泰的「小巧玲瓏」,不僅形象,而且給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托爾斯泰。
另外,作者還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繪與其所取得的成就兩相對比,更突顯了列夫托爾斯泰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的性格特徵,從通篇文章來看,茨威格不僅對詞語的運用精準,恰到好處,對於各種寫作技巧也掌握得爐火純青,字里行間都能夠顯現出奪人的語言魅力。
④ 茨威格所寫的《列夫托爾斯泰》急!!!
不是真的有一抄百雙眼睛。
原文襲是這樣的:「高爾基對它們(托爾斯泰的眼鏡)恰如其分的描述,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這是高爾基對托爾斯泰的評價。他的話運用誇張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
⑤ 斯蒂芬·茨威格論列夫托爾斯泰
生平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1942)、小說《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傳記作品《巴爾扎克》都在作者死後先後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遺稿中又發現了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富貴夢》。
1881年,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猶太人,家道富有;
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志上發表第一首詩;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
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於《聖經》;
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1904年,大學畢業,以《泰納的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收錄《雪中》、《出遊》、《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跡》四篇小說;
1905年,發表了專著《魏蘭》;
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
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表,次年上演;
1910年,發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歷—兒童國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取材與《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
1920年,與離異並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婚;
1922年,出版「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慾,展示由情慾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慾,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慾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著名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命運攸關的時刻》;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通過精神進行治療》;
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4年,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台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
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佔;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
1940年,加入英國國籍;與妻子一起自殺。
作品
其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記》、《斷頭王後》、《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又譯有《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三作家》《羅曼·羅蘭》等。
茨威格一生著有12部傳記、9部散文集、7部戲劇、6本小說集、2部長篇小說(一部未完成)以及1部自傳。
遺作:重要的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1960年被拍成電影,搬上銀幕;
自傳《昨天的世界》;
未完成遺作:兩卷本《巴爾扎克》、《蒙田傳》
《列夫·托爾斯泰》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著力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醜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來。寫他長相平庸既是對他外貌作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聯系全文看,我們仍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寫他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的眼睛精美絕倫——作者已一語道破,「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耀的珠寶的甲殼而已」。全文既對托爾斯泰的「形」「神」作了獨到細致的刻畫,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贊美之情。這樣,前半部分的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襯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本文是用文字給人畫肖像畫,運筆在方寸之間,卻洋洋灑灑,數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並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大肆鋪排,有時,某一局部,數十句、數百言精雕細刻,給讀者留下深刻強烈的印象。再有比喻、誇張的大量運用,把我們帶進無窮想像的空間,讓我們盡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義。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誇張更加突顯托翁的形貌特徵。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特徵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韻味無窮。 精妙的修辭方法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刻畫人物外貌、氣質以及性格。其中有很多語句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時,將須發比喻成「熱帶森林」:額頭比喻成「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比喻成「用枝條紮成的村合外牆」,再加上「朝天鼻」和「招風耳」,把托爾斯謄大眾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的臉孔」描繪得細膩傳神,惟妙惟肖。同時,作者還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雖然言過其實,卻分寸得當,不做作。例如對托爾斯泰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鋼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 純熟的寫作技巧 在本文中,作者除了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還運用了很多側面描寫。例如對托爾斯泰身材描寫時,通過來訪者的疑惑與驚訝,間接寫出托爾斯泰的「小巧玲瓏」,不僅形象,而且給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托爾斯泰。另外,作者還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繪與其所取得的成就兩相對比,更突顯了列夫托爾斯泰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的性格特徵,從通篇文章來看,茨威格不僅對詞語的運用精準,恰到好處,對於各種寫作技巧也掌握得爐火純青,字里行間都能夠顯現出奪人的語言魅力。 文章的結構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賞析句意
(1)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鋥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
句意解釋: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犀利的目光」比作「鋥亮的鋼刀」,暗示托爾斯泰對時代的觀察與認識十分深刻。
(2)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句意解釋: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出了托爾斯泰眼睛中蘊含了深刻的情感,贊美了托爾斯泰能將世間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觀察力,並在作品中展現了社會的各個層面。
(3)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句意解釋: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既來自於對社會、人生的觀察、研究,又經過自己的思想的加工,並用他的筆表現出來,展現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4)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句意解釋:匕首指托爾斯泰的眼睛。主人指在社會中生活的人(作品所反映的對象)這句話寫出了托爾斯泰目光敏銳犀利,對現實的批判是極其深刻而准確的,甚至引起統治當局的恐慌。
(5)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於觀察並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句意解釋:這句話充分表達了智者的痛苦,托爾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苦難及其原因,並盡其畢生去改變,但總是事與願違,這是他最大的痛苦。
原文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胡須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人們無不試圖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蓋著面孔的頭發,修剪瘋長的胡須,以他年輕時颳去胡須的肖像作為參照,希望用魔法變出一張光潔的臉。——這是引向內心世界的路標。這樣一來,我們不免開始畏縮起來。因為,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男子長相粗劣,生就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製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拳頭打塌了的樣子。在亂蓬蓬的頭發後面,怎麼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這副勞動者的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住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講真話。無疑,這張臉平淡無奇,障礙重重,沒法彌補,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張臉蒙昧陰沉,鬱郁寡歡,醜陋可憎。從青年時代起,托爾斯泰就深深意識到自己這副嘴臉是不討人喜歡的。他說,他討厭任何對他長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正因為如此,他不久就任憑須發長得滿臉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隱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須里,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鬍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雲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永遠流浪的天才靈魂,竟然在一個土頭土腦的俄國人身上找到了簡陋歸宿,從這個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東西,缺乏詩人、幻想者和創造者的氣質。從少年到青壯年,甚至到老年,托爾斯泰一直都是長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來。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一個人長著這么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會議,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幫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場上賣麵包,也有可能披著大主教的法衣,舉起十字架從跪地的教徒的頭上掠過。帶著這么一張臉,你不管從事什麼職業,不管穿什麼服飾,也不管在俄國什麼地方,都不會有一種鶴立雞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爾斯泰做學生的時候,可能屬於同齡人的混合體;當軍官的時候.沒法把他從戰友裡面分辨出來;而恢復鄉間生活以後,他的樣子和往常出現在舞台上的鄉紳角色再吻合不過了。要是你看到一張他趕著馬車外出的照片,還有個白鬍子隨從與他並排坐著,你也許要動腦筋想上好一陣,才能判斷手握韁繩的是馬車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張照片,是他在同一些農民交談。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農中間的列夫是個有地位有錢財的人,他的門第和身份大大不同於格里高、伊凡、伊利亞、彼得等在場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徵,完全屬於普通的俄羅斯人,因此,我們得把他稱為普通人,而且此刻會產生這么一種感覺,即天才沒有任何特殊的長相,而是一般人的總體現。所以說,托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圍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因此,那些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一開始都無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們有的坐火車旅行漫長的路程,有的從圖拉駕車趕來,在客廳里正襟危坐地等待這位大師的接見。他們早就形成了對他的主觀概念,希望從他身上找見威嚴非凡的東西,希望看到一個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貴、軒昂、偉岸、天才於一身。在即將親眼見到大活人之前,他們對自己所想像的這位文壇泰斗形象頷首低眉,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誠惶誠恐的地步。門終於開了,進來的卻是一個矮小敦實的人,由於步子輕快,連鬍子都跟著抖動不停。他剛進門,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來,然後突然收住腳步,望著一位驚呆了的來客友好地微笑。他帶著輕松愉快的口氣,又迅速又隨便地講著表示歡迎的話語,同時主動向客人伸出手來。來訪者一邊與他握手,一邊深感疑惑和驚訝。什麼?就這么個侏儒!這么個小巧玲瓏的傢伙,難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嗎?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
突然,客人驚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見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鋥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彷彿被催眠術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這種目光的探尋,任何俺飾郜抵擋不住。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在這種入木三分的審視之下,誰都沒法遮遮掩掩。——對此,屠格涅夫和高爾基等上百個人都作過無可置疑的描述。
這種穿透心靈的審視儀僅持續了一秒鍾,接著便刀劍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與和藹的笑容。雖然嘴角緊閉,沒有變化,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而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雲,頓生凄涼,顯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測。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 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不一會兒意趣盎然地湧出好奇的神色。這是出現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高爾基對它們恰如其分的描述,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此人所具有的天賦統統集中在他的眼睛裡,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豐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間一樣。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對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不會放過做不足道的細節,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它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這一對爍爍發光的晶體具有足夠的熱量和純度,能夠忘我地注視上帝;有足夠的勇氣注視摧毀一切的虛無,這種虛無猶如蛇發女怪那樣,看到她的人就會變成石頭。在這對眼睛看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除非讓它們陷入無所事事的白日夢中,在優雅而快活的夢境里默默無聲地享樂。眼皮剛一睜開,這對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無情地追尋起獵物來。它們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於觀察並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⑥ 茨威格為什麼自殺
我們不妨看看他在自殺當天寫的絕命書: 「在我自覺自願、完全清醒地與人生訣別 之前,還有最後一項義務亟需我去履行, 那就是衷心感謝這個奇妙的國度巴西,它 如此友善、好客地給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 的場所。我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與日俱增。 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沉 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 從此以後,我更願在此地開始重建我的生 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從頭開始 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長 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 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 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 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 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 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 過於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茨威格在自殺之前寫的自傳《昨日的世界 》實際上是一份更詳細的絕命書。他在回 顧一生時描寫了那個昨日的世界,他自己 就屬於這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他作為 作家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觸動人們的感 情。而在這現實世界裡,他感到無能為力 。於是他回憶起羅曼·羅蘭對他說過的話 :「它(藝術)可以給我們,我們個別的 人以慰藉,但是它對於現實卻是無能為力 的。」因此,他寫了《象棋的故事》之後 便就此擱筆,他那長達三十二年之久的巴 爾扎克研究也就此中輟。其實,《象棋的 故事》是揭露法西斯十分有力的武器,但 這個武器的效用是內在的、緩慢的。而茨 威格卻急不可待,失去耐心了。腦力勞動 之所以是他最高的樂趣,乃是因為他通過 腦力勞動可以影響人們。如今既然無從影 響人們,也就生不如死了。我們前面提到 他在流亡期間物質上的優越條件,然而物 質畢竟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的主 要原因和條件。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於肉 體上的酷刑,對於思想敏銳、感情細膩的 人,更是如此。這點,他在《象棋的故事 》里寫得十分深刻而個人信服。在各式各 樣的法西斯的牢房裡,有多少優秀之士不 堪這種折磨,終於精神崩潰;又有多少人 ,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無聲無形的酷刑,內 心極度痛苦,終於在自殺中尋找解脫痛苦 的途徑。茨威格身在國外,沒有受到他的 親友們遭到的厄運,但他去國離家,成為 四海飄零的流亡者,內心同樣各受折磨。 他那敏感的心靈,既承擔著自己的痛苦, 也分擔著在祖國受迫害的親友、同胞的憂 患。於是,他感到心力交瘁。這不是肉體 的疲勞,而是心靈的疲憊。就像他在《富 歇》一書中描寫的「百日」期間拿破崙的精 神狀態一樣:對命運的打擊已失去抵抗力 。這位心理分析的大師,自己也是感情細 膩、極其敏感的人。
再加上他為人正直,不是僅僅考慮個人的 安危榮辱。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對人類未 來的設想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所摧毀 。連天烽火,遍地屍骨,人性泯滅,道德 淪喪,人類墮落成自相殘殺的野獸,使他 理想破滅,萬念俱灰。在他自殺前幾天, 傳來新加坡淪陷的消息,此時此刻,他進 一步感到心力交瘁,生不如死。他相信人 們總有一天可以看到「旭日東升」,但這需 要等待,需要經過長期的善與惡的搏鬥, 而這場搏鬥中他只能等待,只能忍受,這 是他所不能接受的。這種等待便是折磨。 為了擺脫這種折磨,他決定及時不失尊嚴 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死亡乃是返回 故里。他不是戰士,他沒有一顆堅強的心 ,不能指望他戰斗到最後一息。他是一個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作家,他曾為別人的 苦難,筆尖蘸滿了同情,寫下了一篇篇催 人落淚、動人心弦的作品,讓我們也為他 的死一掬同情之淚,為這樣一個天才作家 的殞落而譴責那罪惡的法西斯主義。
四、茨威格的選擇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 舉行國葬。成千上萬的民眾,不久前曾踴 躍參加這位作家的朗誦會,這時懷著悲痛 的心情跟在靈車後面為他送葬。巴西政府 決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後幾天住過的那幢坐 落在彼特羅波利斯的別墅買下來,作為博 物館供人參觀。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創作如日中天, 在德國作家中擁有讀者之眾,很少有人能 超過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賞,銷售量直線 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於晦澀,文字平 易而不流於膚淺,情節動人而無斧鑿的痕 跡。他沒有德國作家故弄玄虛的通病,沒 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沒有為賣弄淵 博而故意生造出來的古怪詞句。茨威格這 種純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風格,是他贏得讀 者的主要原因。在廣大讀者心目中,茨成 格既是個傑出的藝術家,又是個能給人以 慰藉、啟迪的朋友。然而,這樣一位優秀 的作家卻長期為文學史家和評論家所忽略 。
大凡自殺,多半緣於對社會和人生的絕望 。對於身懷憂患意識而又無力同命運抗爭 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種意義而言,人類 執著的精神於飛蛾撲火有著驚人的相似, 同樣專注於自己所追逐的目標,甚至不惜 以自我毀滅的方式——正是這種方式,二 十世紀才誕生了那麼多悲劇性的偉大人物 !茨威格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這個 時代的棄兒,最終以自殺抗議屠殺,以此 作為與那個世紀最後一搏,在充滿血腥與 罪惡的二十世紀奏出了一曲絕響,留給後 人的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哀惋!
他有一種力量,逼迫你面對自己的內心, 日本人稱他為「打開了弗洛伊德危險閘門 的心靈獵手」。他生前,已經是世界上「被 翻譯出版得最多的作家」。這個「格外焦急 不耐的人」已經先我們而去了,而我們還 活著,我們的靈魂將時時感受到震撼……
他太愛這個世界了,幾經劫難也堅持不變 。當他看到世界正被法西斯政權一一吞噬 的時候,不忍目睹慘狀,毅然自殺。茨威 格在死之前是極不自由的,他時刻為這個 充滿殺戮的世界憂心忡忡。於是,不能生 如夏花,他就選擇死如秋葉。也許茨威格 堅信未來會是無限光明的,只不過他再也忍受不了那段黎明前的黑暗。
⑦ 茨威格的作品列夫·托爾斯泰全文能告訴我嗎
全文和分析全在這里
茨威格論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人們無不試圖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蓋著面孔的頭發,修剪瘋長的胡須,以他年輕時颳去胡須的肖像作為參照,希望用魔法變出一張光潔的臉。——這是引向內心世界的路標。這樣一來,我們不免開始畏縮起來。因為,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男子長相粗劣,生就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製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拳頭打塌了的樣子。在亂蓬蓬的頭發後面,怎麼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這副勞動者的憂郇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住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講真話。無疑,這張臉平淡無奇,障礙重重,沒法彌補,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張臉蒙昧陰沉,鬱郁寡歡,醜陋可憎。從青年時代起,托爾斯泰就深深意識到自己這副嘴臉是不討人喜歡的。他說,他討厭任何對他長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正因為如此,他不久就任憑須發長得滿臉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隱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須里,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鬍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雲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永遠流浪的滅才靈魂,竟然在一個土頭土腦的俄國人身上找到了簡陋歸宿,從這個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東西,缺乏詩人、幻想者和創造者的氣質。從少年到青壯年,甚至到老年,托爾斯泰一直都是長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來。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一個人長著這么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會議,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幫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場上賣麵包,也有可能披著大主教的法衣,舉起十字架從跪地的教徒的頭上掠過。帶著這么一張臉,你不管從事什麼職業,不管穿什麼服飾,也不管在俄國什麼地方,都不會有一種鶴立雞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爾斯泰做學生的時候,可能屬於同齡人的混合體;當軍官的時候.沒法把他從戰友裡面分辨出來;而恢復鄉間生活以後,他的樣子和往常出現在舞台上的鄉紳角色再吻合不過了。要是你看到一張他趕著馬車外出的照片,還有個白鬍子隨從與他並排坐著,你也許要動腦筋想上好一陣,才能判斷手握韁繩的是馬車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張照片,是他在同一些農民交談。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農中間的列夫是個有地位有錢財的人,他的門第和身份大大不同於格里高、伊凡、伊利亞、彼得等在場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徵,完全屬於普通的俄羅斯人,因此,我們得把他稱為普通人,而且此刻會產生這么一種感覺,即天才沒有任何特殊的長相,而是一般人的總體現。昕以說,托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圍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因此,那些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一開始都無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們有的坐火車旅行漫長的路程,有的從圖拉駕車趕來,在客廳里正襟危坐地等待這位大師的接見。他們早就形成了對他的主觀概念,希望從他身上找見威嚴非凡的東西,希望看到一個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貴、軒昂、偉岸、天才於一身。在即將親眼見到大活人之前,他們對自己所想像的這位文壇泰斗形象頷首低眉,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誠惶誠恐的地步。門終於開了,進來的卻是一個矮小敦實的人,由於步子輕快,連鬍子都跟著抖動不停。他剛進門,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來,然後突然收住腳步,望著一位驚呆了的來客友好地微笑。他帶著輕松愉快的口氣,又迅速又隨便地講著表示歡迎的話語,同時主動向客人伸出手來。來訪者一邊與他握手,一邊深感疑惑和驚訝。什麼?就這么個侏儒!這么個小巧玲瓏的傢伙,難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嗎?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
突然,客人驚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見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彷彿被催眠術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這種目光的探尋,任何俺飾郜抵擋不住。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在這種人木三分的審視之下,誰都沒法遮遮掩掩。——對此,屠格涅夫和高爾基等上百個人都怍過無可置疑的描述。
這種穿透心靈的審視儀僅持續了一秒鍾,接著便刀劍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與和藹的笑容。雖然嘴角緊閉,沒有變化,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而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雲,頓生凄涼,顯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測。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 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不一會兒意趣盎然地湧出好奇的神色。這是出現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高爾基對它們恰如其分的描述,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此人所具有的天賦統統集巾在他的眼睛裡,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豐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間一樣。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對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不會放過做不足道的細節,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它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這一對爍爍發光的晶體具有足夠的熱量和純度,能夠忘我地注視上帝;有足夠的勇氣注視摧毀一切的虛無,這種虛無猶如蛇發女怪那樣,看到她的人就會變成石頭。住這對眼睛看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除非讓它們陷入無所事事的白日夢中,在優雅而快活的夢境里默默無聲地享樂。眼皮剛一睜開,這對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無情地追尋起獵物來。它們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們的豐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於觀察並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列夫·托爾斯泰》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著力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醜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來。寫他長相平庸既是對他外貌作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聯系全文看,我們仍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寫他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的眼睛精美絕倫——作者已一語道破,「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耀的珠寶的甲殼而已」。全文既對托爾斯泰的「形」「神」作了獨到細致的刻畫,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贊美之情。這樣,前半部分的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襯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本文是用文字給人畫肖像畫,運筆在方寸之間,卻洋洋灑灑,數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並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大肆鋪排,有時,某一局部,數十句、數百言精雕細刻,給讀者留下深刻強烈的印象。再有比喻、誇張的大量運用,把我們帶進無窮想像的空間,讓我們盡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義。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誇張更加突顯托翁的形貌特徵。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特徵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韻味無窮。
精妙的修辭方法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刻畫人物外貌、氣質以及性格。其中有很多語句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時,將須發比喻成「熱帶森林」:額頭比喻成「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比喻成「用枝條紮成的村合外牆」,再加上「朝天鼻」和「招風耳」,把托爾斯謄大眾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的臉孔」描繪得細膩傳神,惟妙惟肖。同時,作者還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雖然言過其實,卻分寸得當,不做作。例如對托爾斯泰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宵,它像金鋼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
純熟的寫作技巧
在本文中,作者除了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還運用了很多側面描寫。例如對托爾斯泰身材描寫時,通過來訪者的疑惑與驚訝,間接寫出?托爾斯泰的「小巧玲瓏」,不僅形象,而且給7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托爾斯泰。另外,作者還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繪與其所取得的成就兩相對比,更突顯了列夫托爾斯泰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的性格特徵,從通篇文章
來看,茨威格不僅對詞語的運用精準,恰到好處,對於各種寫作技巧也掌握得爐火純青,字里行間都能夠顯現出奪人的語言魅力。
文章的結構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結構上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第1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須發的特點。
第2段,主要描寫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結構。
第3段,進一步刻畫托爾斯泰的面部特徵,重點描寫其面容表情。
第4段,寫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
第5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第6段,寫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寫托爾斯泰的眼睛蘊藏著豐富的感情。
第8段,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試從課文再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須發、皮膚、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⑧ 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好詞
《列夫托爾斯泰》,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他出生於貴族家庭,著有《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等多部長篇小說。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zī)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quán)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人們無不試圖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蓋著面孔的頭發,修剪瘋長的胡須,以他年輕時颳去胡須的肖像作為參照,希望用魔法變出一張光潔的臉。這樣一來,我們不免開始畏縮起來。因為,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男子長相粗劣,生就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天才的靈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靈魂的工作間,比起吉爾吉斯人搭建的皮帳篷來好不了多少。小屋粗製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在四方臉中間,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在亂蓬蓬的頭發後面,怎麼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這副勞動者的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住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沒有講真話。無疑,這張臉平淡無奇,障礙重重,沒法彌補,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這張臉蒙昧陰沉,鬱郁寡歡,醜陋可憎。從青年時代起,托爾斯泰就深深意識到自己這副嘴臉是不討人喜歡的。他說,他討厭任何對他長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正因為如此,他不久就任憑須發長得滿臉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隱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須里,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鬍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雲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
永遠流浪的天才靈魂,竟然在一個土頭土腦的俄國人身上找到了簡陋歸宿,從這個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東西,缺乏詩人、幻想者和創造者的氣質。從少年到青壯年,甚至到老年,托爾斯泰一直都是長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來。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一個人長著這么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會議,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幫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場上賣麵包,也有可能披著大主教的法衣,舉起十字架從跪地的教徒的頭上掠過。帶著這么一張臉,你不管從事什麼職業,不管穿什麼服飾,也不管在俄國什麼地方,都不會有一種鶴立雞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爾斯泰做學生的時候,可能屬於同齡人的混合體;當軍官的時候.沒法把他從戰友裡面分辨出來;而恢復鄉間生活以後,他的樣子和往常出現在舞台上的鄉紳角色再吻合不過了。要是你看到一張他趕著馬車外出的照片,還有個白鬍子隨從與他並排坐著,你也許要動腦筋想上好一陣,才能判斷手握韁繩的是馬車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張照片,是他在同一些農民交談。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農中間的列夫是個有地位有錢財的人,他的門第和身份大大不同於格里高、伊凡、伊利亞、彼得等在場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徵,完全屬於普通的俄羅斯人,因此,我們得把他稱為普通人,而且此刻會產生這么一種感覺,即天才沒有任何特殊的長相,而是一般人的總體現。昕以說,托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因此,那些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一開始都無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們有的坐火車旅行漫長的路程,有的從圖拉駕車趕來,在客廳里正襟危坐地等待這位大師的接見。他們早就形成了對他的主觀概念,希望從他身上找見威嚴非凡的東西,希望看到一個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貴、軒昂、偉岸、天才於一身。在即將親眼見到大活人之前,他們對自己所想像的這位文壇泰斗形象頷(hàn)首低眉,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誠惶誠恐的地步。門終於開了,進來的卻是一個矮小敦實的人,由於步子輕快,連鬍子都跟著抖動不停。他剛進門,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來,然後突然收住腳步,望著一位驚呆了的來客友好地微笑。他帶著輕松愉快的口氣,又迅速又隨便地講著表示歡迎的話語,同時主動向客人伸出手來。來訪者一邊與他握手,一邊深感疑惑和驚訝。什麼?就這么個侏儒!這么個小巧玲瓏的傢伙,難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嗎?這位客人不無尷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著主人的臉。
突然,客人驚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見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雖然每個見過托爾斯泰的人都談過這種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圖片都沒法加以反映。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鋥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彷彿被催眠術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這種目光的探尋,任何俺飾郜抵擋不住。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在這種人木三分的審視之下,誰都沒法遮遮掩掩。──對此,屠格涅夫和高爾基等上百個人都作過無可置疑的描述。
這種穿透心靈的審視儀僅持續了一秒鍾,接著便刀劍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與和藹的笑容。雖然嘴角緊閉,沒有變化,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而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轉眼又因憂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陰雲,頓生凄涼,顯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測。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不一會兒意趣盎然地湧出好奇的神色。這是出現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高爾基對它們恰如其分的描述,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裡有一百隻眼珠。」
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列夫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此人所具有的天賦統統集巾在他的眼睛裡,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豐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間一樣。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對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不會放過微不足道的細節,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它們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處,同樣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燈光射進最陰暗的靈魂深處。這一對爍爍發光的晶體具有足夠的熱量和純度,能夠忘我地注視上帝;有足夠的勇氣注視摧毀一切的虛無,這種虛無猶如蛇發女怪那樣,看到她的人就會變成石頭。在這對眼睛看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除非讓它們陷入無所事事的白日夢中,在優雅而快活的夢境里默默無聲地享樂。眼皮剛一睜開,這對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無情地追尋起獵物來。它們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虛假的偽裝扯掉,把淺薄的信條撕爛。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於觀察並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2.28~1942年),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沖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偉大的悲劇》《羅曼羅蘭》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列夫·托爾斯泰》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著力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醜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來。寫他長相平庸既是對他外貌作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聯系全文看,我們仍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寫他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的眼睛精美絕倫——作者已一語道破,「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耀的珠寶的甲殼而已」。全文既對托爾斯泰的「形」「神」作了獨到細致的刻畫,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贊美之情。這樣,前半部分的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襯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本文是用文字給人畫肖像畫,運筆在方寸之間,卻洋洋灑灑,數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並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大肆鋪排,有時,某一局部,數十句、數百言精雕細刻,給讀者留下深刻強烈的印象。再有比喻、誇張的大量運用,把我們帶進無窮想像的空間,讓我們盡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義。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誇張更加突顯托翁的形貌特徵。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特徵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韻味無窮。
精妙的修辭方法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刻畫人物外貌、氣質以及性格。其中有很多語句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時,將須發比喻成「熱帶森林」:額頭比喻成「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比喻成「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再加上「獅子鼻」和「招風耳」,把托爾斯謄大眾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的臉孔」描繪得細膩傳神,惟妙惟肖。同時,作者還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雖然言過其實,卻分寸得當,不做作。例如對托爾斯泰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鋼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
純熟的寫作技巧
在本文中,作者除了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還運用了很多側面描寫。例如對托爾斯泰身材描寫時,通過來訪者的疑惑與驚訝,間接寫出托爾斯泰的「小巧玲瓏」,不僅形象,而且給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托爾斯泰。另外,作者還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繪與其所取得的成就兩相對比,更突顯了列夫托爾斯泰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的性格特徵,從通篇文章
來看,茨威格不僅對詞語的運用精準,恰到好處,對於各種寫作技巧也掌握得爐火純青,字里行間都能夠顯現出奪人的語言魅力。
結構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結構上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第1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須發的特點。
第2段,主要描寫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結構。
第3段,進一步刻畫托爾斯泰的面部特徵,重點描寫其面容表情。
第4段,寫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
第5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第6段,寫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寫托爾斯泰的眼睛蘊藏著豐富的感情。
第8段,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試從課文再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須發、皮膚、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精析文本
設置本題意在結合課文掌握誇張的修辭手法,並學習運用。
答案:
描寫眉毛: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
描寫須發: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描寫皮膚: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
描寫鼻子: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
這些誇張性的描寫,不僅使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對托爾斯泰的性格特點起烘托作用。
整體把握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結構上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第1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須發的特點。「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鬍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文章沒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進入肖像描畫,這一句勾畫了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突出了他的總體特徵——多毛,濃密的胡須。下文就這兩個特徵展開描述: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臉膛;眉毛寬約一指,朝上倒豎;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分別描述之後,又用一句作結:「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總結之後再一次突現特點:托爾斯泰的大鬍子「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這一段抓住托爾斯泰面部多毛、須發濃密的特徵反復描寫,但不給人以嗦重復之感,反而一下子就讓讀者對托翁的面部特徵產生深刻的不同尋常的印象。這就是作者用濃墨重彩的描繪所產生的藝術效果,而濃墨重彩的描繪,又來自於誇張和比喻手法的大肆鋪排:臉龐多毛,用「植被多於空地」喻之;黝黑臉膛「皺似樹皮」;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灰白的鬈發,像堆在額頭上的泡沫;須發覆蓋,像熱帶森林般茂密;大鬍子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這些句子中不僅有比喻,而且比喻中有誇張,比喻和誇張聯袂運用,不僅使「畫面」氣韻生動,而且使人產生美的遐想。
第2段,主要描寫托爾斯泰的面部輪廓、結構。作者先用「人們無不試圖用自己的想像去除蓋著面孔的頭發,修剪瘋長的胡須,並且憑借托爾斯泰年輕時颳去胡須的肖像作為參照,希望用魔法變出一張光潔的臉宕開一筆,彷彿要撩起托翁的胡須讓讀者進一步逼視他的面部「造型」。這一段作者同前一段一樣,仍是用了大量的比喻來刻畫托翁的面部特徵:整個面部,就像出自農村木匠之手的粗製濫造的小屋;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就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就像用枝條紮成的村舍外牆那樣粗糙,等等。總之,托翁的面部「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第3段,進一步刻畫托爾斯泰的面部特徵,重點描寫其面容表情。作者寫道:「這副勞動者的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陰影,滯留著愚鈍壓抑。」「他的面容沒有一點光彩可言。」「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作者抓住托翁的面部特徵,細致刻畫,毫無避諱,展示出托翁外貌醜陋的一面。
第4段,寫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作者從各個方面多種角度寫托爾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從穿戴方面看,「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從職業方面看,既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會議,也可能同一幫酒徒鬼混;既可能是麵包商,也可能是大主教。事實上,托爾斯泰在真實的生活中與普通人也沒有區別,作者進一步寫道:做學生的時候,屬於同齡人的混合體;當軍官的時候,與他的戰友沒有什麼兩樣;在鄉間生活,也雷同於鄉紳角色;坐在馬車上,誰是馬車夫,會叫人猜錯;與農民交談,就儼然是位農民。作者從多種角度展示托爾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爾斯泰屬於俄羅斯普通大眾,「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揭示這一點,也就是揭示出托爾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歷程(詳見參考資料)。
第5段,主要寫托爾斯泰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作者生動描述拜訪者心目中的托爾斯泰與親眼見的托爾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時作者通過拜見情景的描寫,又一次讓我們全方位地了解托爾斯泰的身材特點、言行特徵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對托爾斯泰的形象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這一段同時又是過渡段,自然過渡到對托爾斯泰眼睛的描寫上來。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第6段,寫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這一段作者又一次運用神奇的誇張和連珠的妙喻,寫出托爾斯泰眼睛深刻、准確的洞察力。「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鋥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准,擊中要害。」「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一塊玻璃。」
第7段,寫托爾斯泰的眼睛蘊藏著豐富的感情。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托爾斯泰的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眼睛而充分表達出來。「心情的變化引起了眼神的變化。」「雖然嘴角緊閉,沒有變化,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燦然笑意。」在這一段里,作者不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有時比喻中有誇張,而且連續運用兩組排比句式描寫托爾斯泰的「在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各種各樣的感情」:「憤怒使之冷峻,不悅使之結冰,友善使之和緩,激情使之熾烈如火。」「在優美動人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光」,「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最後引用高爾基的話作結,乾脆有力,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很好地表現了托爾斯泰眼睛的觀察力、敏銳性和豐富性。
第8段,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至此,我們對托爾斯泰粗鄙的外貌才豁然釋懷,原來是用粗鄙的外表來保護精美的珠寶——這便是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效果。作者進而寫道:「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這里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眼睛的描寫,已不再限於肖像描寫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爾斯泰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對他所處的時代作出准確、深入、全面的描繪,成為時代的代言人。「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副透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連最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不放過。……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這一段都是通過寫眼睛來寫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闊和深細,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廣度。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身後編成的全集多達90卷。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學創作中,有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代表了他的藝術高峰,也是他實踐「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標志。當我們閱讀了他的有關作品,我們也就理解了課文作者為什麼會對托爾斯泰的眼睛作出如此的評價。
第9段,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人物生平
19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爾斯泰完成了世界觀的轉變。70年代末,俄國社會的階級斗爭日趨劇烈。1861年改革以後的農民,本來就遭到了一連串的掠奪,瀕於破產,又遇上了連年歉收,成千上萬地死於飢饉和瘟疫。天災人禍迫使農民不得不奮起抗爭,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勢,引起了托爾斯泰的關注。於是他加緊社會活動,遍訪教堂、修道院,和主教、神甫談話;出席法庭陪審;參觀監獄和新兵收容所;調查貧民區等等。這一切加深了他對專制制度和剝削階級罪惡的認識,促進他的世界觀劇變,並給予他的創作以深刻的影響。他曾在《懺悔錄》里自述道:「1881年這個時期,對我來說,乃是從內心上改變我的整個人生觀的一段最為緊張熾熱的時期」,「我棄絕了那個階級的生活」。他在《懺悔錄》(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麼?》(1882~1884)《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1886)等論文中都闡明了自己的轉變以及轉變後的觀點。列寧指出這個轉變的特點:「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來說,托爾斯泰是屬於俄國上層地主貴族的,但是他拋棄了這個階層的一切傳統觀點,轉到宗法制農民的觀點上來了。」列寧又說,托爾斯泰轉變後的觀點存在著顯著的矛盾,一方面對貴族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偽、資本主義的剝削、政府機關的暴虐和官辦教會的偽善都進行揭露和抨擊,另一方面又宣揚「道德上的自我修養」、「不以暴力抗惡」、基督教的寬恕和博愛等一套托爾斯泰主義的說教。這些矛盾正反映了俄國宗法制農民的反抗情緒和軟弱性。因此,可以說:「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於獨創性,因為他的全部觀點,總的說來,恰恰表現了我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托爾斯泰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一面反映農民在俄國革命中的歷史活動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鏡子。」(列寧:《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寧選集》第2卷,第369頁)
托爾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於「平民化」:持齋吃素,從事體力勞動,耕地,挑水澆菜,製鞋;並希望放棄私有財產和貴族特權,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見沖突,家庭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後來他終於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感冒,於1910年11月20日(俄歷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墳上沒有豎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為這是「世間最美麗的墳墓」。
⑨ 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 賞析8.9段
第8段,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虧得有這么一對眼睛,托爾斯泰的臉上於是透出一股才氣來。……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至此,我們對托爾斯泰粗鄙的外貌才豁然釋懷,原來是用粗鄙的外表來保護精美的珠寶——這便是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效果。作者進而寫道:「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這里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眼睛的描寫,已不再限於肖像描寫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爾斯泰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對他所處的時代作出准確、深入、全面的描繪,成為時代的代言人。「再小的事物,藉助這副透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隻獵鷹從高空朝一隻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這對眼睛連最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不放過。……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准它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這一段都是通過寫眼睛來寫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闊和深細,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廣度。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身後編成的全集多達90卷。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學創作中,有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代表了他的藝術高峰,也是他實踐「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標志。當我們閱讀了他的有關作品,我們也就理解了課文作者為什麼會對托爾斯泰的眼睛作出如此的評價。
第9段,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19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爾斯泰完成了世界觀的轉變。70年代末,俄國社會的階級斗爭日趨劇烈。1861年改革以後的農民,本來就遭到了一連串的掠奪,瀕於破產,現在又遇上了連年歉收,成千上萬地死於飢饉和瘟疫。天災人禍迫使農民不得不奮起抗爭,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勢,引起了托爾斯泰的關注。於是他加緊社會活動,遍訪教堂、修道院,和主教、神甫談話;出席法庭陪審;參觀監獄和新兵收容所;調查貧民區等等。這一切加深了他對專制制度和剝削階級罪惡的認識,促進他的世界觀劇變,並給予他的創作以深刻的影響。他曾在《懺悔錄》里自述道:「1881年這個時期,對我來說,乃是從內心上改變我的整個人生觀的一段最為緊張熾熱的時期」,「我棄絕了那個階級的生活」。他在《懺悔錄》(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麼?》(1882~1884)《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1886)等論文中都闡明了自己的轉變以及轉變後的觀點。列寧指出這個轉變的特點:「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來說,托爾斯泰是屬於俄國上層地主貴族的,但是他拋棄了這個階層的一切傳統觀點,轉到宗法制農民的觀點上來了。」列寧又說,托爾斯泰轉變後的觀點存在著顯著的矛盾,一方面對貴族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偽、資本主義的剝削、政府機關的暴虐和官辦教會的偽善都進行揭露和抨擊,另一方面又宣揚「道德上的自我修養」、「不以暴力抗惡」、基督教的寬恕和博愛等一套托爾斯泰主義的說教。這些矛盾正反映了俄國宗法制農民的反抗情緒和軟弱性。因此,可以說:「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於獨創性,因為他的全部觀點,總的說來,恰恰表現了我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托爾斯泰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一面反映農民在俄國革命中的歷史活動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鏡子。」(列寧:《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寧選集》第2卷,第369頁)
托爾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於「平民化」:持齋吃素,從事體力勞動,耕地,挑水澆菜,製鞋;並希望放棄私有財產和貴族特權,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見沖突,家庭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後來他終於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感冒,於1910年11月20日(俄歷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墳上沒有豎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為這是「世間最美麗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