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隨著人類膳食結構的不斷發展演變,人類由過去的低脂肪,高纖維的膳食結構
趙霖教授發表了題為《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 》的主題報告
食物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基本的生物學法則決定了食品工業是「天下第一產業」,也是人類的「朝陽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產業得到空前的發展:2002年增長速度達15.7%,同年餐飲業產值達5000億人民幣,從業人員2200 萬人。2003年雖然有「非典」的影響,但食品工業仍以18.6%的速度增長。營養並非無本之木,其是依賴於食品產生的。因此可以描述為:食物好比是皮、營養則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過去物資短缺、食物單調,想吃的東西買不到,現在商品琳琅滿目,許多人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應當怎麼吃了。法國一位著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命運要看她吃的是什麼和怎麼吃」。
吃飯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然而人類通過漫長的歷程才從「吃飽求生存」發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傳統食療作為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各民族的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它形成發展的幾千年中,浸透著祖先和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偉大民族的智慧。正如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所指出的:「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一、吃什麼和怎麼吃關系著民族的命運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對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居首位、為15%,膳食營養因素的影響僅次於遺傳、為 13%,遠高於醫療因素(僅8%)的作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居於首位的就是合理膳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寓醫於食」的傳統,食療養生的理念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則是明代醫葯學巨匠李時珍對膳食營養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
人類吃的食物不外乎以下五類,第一類是穀物糧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第二類是動物性食物,包括富含動物蛋白質的瘦肉、禽、蛋、魚類等;第三類是富含植物蛋白質的豆類,以及乳類和乳製品;第四類是蔬菜、水果;第五類是油脂。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脂肪、礦物質、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等。此外,食物中還含有許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人體對不同的營養素需要量相差極大,蛋白質、脂肪每日需幾十克,而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12每日僅需若干微克。營養學家把每日需要量在1克以上的營養素稱為宏量營養素、包括六大類40多種;將每日需要量從微克到毫克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稱為微營養素。
不同食物的營養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澱粉、即碳水化合物為主;牛奶、大豆、雞蛋、瘦肉以蛋白質為主;水果、蔬菜則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食物間的千差萬別要求我們想做到膳食平衡,營養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由於世界各國人口、生產力水平、生活習慣各異,特別是農畜產品、魚類等食品生產數量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食物結構。如歐、美等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為典型的素食結構;日本吸收東西方膳食的優點,植物與動物蛋白搭配比較合理,加之政府對膳食營養比例、食品構成、消費比重的重視,使日本人均預期壽命現在居世界前列。
我國目前恩格爾系數(食品類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已低於50%,初步進入了小康,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直接成果之一。我國傳統膳食結約70%的熱量與67%的蛋白質來自占食物總量約60%~65%的主食、穀物等糧食。雖然鈣等礦物質與鐵、鋅等微量元素供應不足,維生素a及b族維生素相對短缺,但傳統食物結構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1990年17歲的男性青年比1975年同齡人身高增加4.3 厘米,體重增加5.9千克。出生預期壽命也從建國初期的44.39歲上升到70歲以上。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發展極端不平衡,食物消費也存在巨大差異——即:「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同在,貧困病與富裕文明病並存」。全國仍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沒有徹底解決溫飽,而在經濟發達地區,因營養過剩、體力活動減少,肥胖群體迅速增加。2004年10月12日,衛生部新聞發布會宣布的2002年 8月~12月開展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達18.8%,約1.6億人,比1991年增加7000多萬。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2.6%,全國共約2000萬患者。大城市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從1996年的4.6%上升到6.4%。
2001年公布的統計報告稱:有3000萬20歲以上的中國人肥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泛濫,肥胖已成為社會「公害」。在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順位已從50年代的麻疹、肺結核和老衰讓位於現在的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其中心臟病的死亡率已超過日本。因心、腦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數已佔總死亡人數的64%以上(全國每年約200萬人),占國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 1979年僅佔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區糖尿病患病率竟高達6%!營養偏頗的現代「文明病」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給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鍾!
二、平衡、健康的膳食結構在東方、在中國
1.平衡膳食理論——20世紀營養學的最大貢獻
20世紀,營養學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論。所謂平衡膳食,就是強調由多種天然食物組成的膳食,可提供人體基本的營養需要,在支持正常發育、保持合適體重,預防營養不良的同時,減少同營養過剩相關疾病的發生。平衡膳食的理論特別強調要避免過量消費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中有潛在不良影響的食品與營養素。由此不難看出,某些人用所謂「沒有不平衡的膳食,只有不平衡的飲食習慣」來為垃圾食品「洋快餐」開脫是多麼可笑和荒謬!
1968年,瑞典提出名為《斯堪的那維亞國家人民膳食的醫學觀點》的膳食指導原則,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建議各國仿效。至今,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公布了各自的《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根據平衡膳食理論制訂的飲食指導原則,是合理選擇與搭配食物的陳述性建議,目的在於優化飲食結構,減少與膳食失衡有關的疾病發生。我國政府於1989年首次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在1997年4月,再次發布了修改後的新的膳食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一、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三、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四、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五、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六、吃清淡少鹽膳食;
七、飲酒要適量;
八、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重慶市政府提出的「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五穀雜糧要吃夠」的口號,在一定意義上,也很好地體現了膳食平衡的思想。
2、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地中海式飲食」
生活在歐洲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居民心臟病發病率很低,是世界上長壽地區之一。研究這一現象給人們不少啟示。大量調查分析發現這與該地區的飲食結構——「地中海式飲食」有關。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地中海式飲食」,即含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的食品,有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還配有開胃食品,其中有味道濃厚的草葯調料,當地的西紅柿醬和魚子醬中就有這樣的調料,肉則很少吃。總之,澱粉類食品和菜糊狀調料,加上大量綠葉蔬菜、新鮮水果就是典型的地中海式飲食結構。古籍介紹古希臘人能製作56種麵包,麵包也是古羅馬人的主食。希波克拉底在她的著作中記述全麥麵包有通便、輕瀉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膳食纖維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是戊聚糖,二小麥麩就富含此成分。膳食纖維對預防便秘及結腸癌有良好的效果,著名學者蘇格拉底就曾談到大麥、小麥餅、蘸鹽麵包,橄欖油,乳酪,洋蔥及蔬菜。一首拉丁語的詩歌描述了當時農民的飲食:包括魚、大蒜、麵包以及歐芹、芸香等蔬菜烹制的菜糊狀調料。簡而言之,「地中海式飲食」的食譜就是全麥麵包和味道濃厚的菜糊——其可能是現代調味品的起源。古地中海國家的飲食中肉很少,因為當時的肉很昂貴,他們吃的是羊乳酪。營養學家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分析,認為地中海式飲食是最有利於健康的。義大利人的冠心病發病率之低在西歐很突出,這同他們喜歡食用含高質量蛋白質的硬小麥製作的麵包和通心粉,進食雞蛋、蔬菜、水果、乳酪、火腿,外加西紅柿醬和綠葉蔬菜等是有密切聯系的。
地中海人常飲用干紅葡萄酒,其中含有人們所熟悉的阿司匹林的基礎成分——水楊酸。紅葡萄酒中水楊酸的含量比白葡萄酒幾乎高1倍,長期適量飲用干紅葡萄酒等於服用了小劑量阿司匹林;眾所周知,低劑量阿司匹林有防止血栓形成、預防心肌梗死的功效。此外,葡萄皮含的白藜蘆醇,也是具有潛在抗癌功能的物質。在紅、綠葡萄中均含有此物質,但紅葡萄中含量更高。
野菜馬齒莧也是地中海人餐桌上的一道「風景」,他們將馬齒莧調入蔬菜色拉中食用。馬齒莧含豐富的ω-3脂肪酸,該單不飽和脂肪酸能抑制體內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的生成,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並使血栓素a2(強烈的血管收縮劑和血小板凝結劑)減少;血液黏度下降防止了血小板聚集、減少了冠狀動脈痙攣和血栓的形成,對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生功不可沒。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對馬齒莧有許多記載:《本草綱目》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長命菜」。《中國葯植圖鑒》稱之為「長壽菜」,此外還有「安樂菜」、「五行草」、「九頭獅子草」等別名。馬齒莧含營養素之豐富、全面,是其他蔬菜和水果難以媲美的:其所含的胡蘿卜素以效價最高的β型為主體,視黃醇當量(即維生素a的國際單位=0.6微克β-胡蘿卜素)為胡蘿卜素的2~2.5倍。馬齒莧汁對平滑肌有顯著的作用,用它製成的飲料有明目作用。馬齒莧還是罕見的天然高鉀食物,由於細胞內缺鉀會導致細胞含水量減少,而細胞內水分下降與細胞衰老正相關,進食馬齒莧可保持血鉀和細胞內的鉀處於正常水平。因此中外古人稱馬齒莧為「長壽菜」,並非完全是生活經驗之談,也具有相應的營養學含義。
近20年來,地中海國家的肉食消費日益增多;與此同時,蔬菜、土豆和麵包的消費有所下降,但魚仍然是其食譜中的基本食品。地中海地區的人民明白,他們的傳統飲食是有利於健康的。而地中海式的飲食最重要的特點是——既簡單清淡,又富含營養。
3、美國推行的「食物指南金字塔」
『貳』 PETRUS(帕圖斯)紅酒,是干紅還是正統的紅酒(甜型)
Petrus紅酒是干紅葡萄酒。帕圖斯庄園,是波爾多八大酒庄之一,以八大庄園中價格最貴且產量極少的Petrus紅酒聞名。因柏圖斯庄的地質特別優越,蘊藏大量礦物質,因此Petrus紅酒兼具早飲及耐儲藏的特色,深得酒客青睞。
通常酒庄名字之前會冠上Chateau一詞,而Chateau的意思是「古堡」——因為法國酒庄大多有一座美麗的大屋或古堡。在波爾多八大酒庄之中,只有柏圖斯庄沒有冠以Chateau,而酒庄也沒有漂亮大屋或古堡,只有小屋,Petrus紅酒的產量也少得可憐,因此其售價也是八大酒庄之中最貴的。
Petrus紅酒是用100%Merlot葡萄釀制而成,這種紅酒通常適合早飲但不耐儲藏,但因柏圖斯庄的地質特別優越,蘊藏大量礦物質,因此柏圖斯庄的酒兼具早飲及耐儲藏的特色。雖然柏圖斯庄沒有排名,但在酒客心目中,它是紅酒王中王。
(2)西域明珠干紅葡萄酒擴展閱讀
Petrus紅酒的歷史
1925年一位酒店的老闆娘隆芭夫人(Mme.Loubat)從園主阿諾家族(Arnaud)手上購得柏翠庄園後,才改變了柏翠庄園的命運,隆芭夫人家族在龐瑪洛地區擁有兩家酒廠,她的弟弟又是利布(Libourne)市的市長而她本人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利布市擁有一家酒店。自從收購了柏翠庄園後,便欣然愛上了它。
隆芭夫人致力打造柏翠庄園的知名度,首先將柏翠庄園酒提價,使其不再是普通的庄園酒,其次將柏翠庄園酒推介給她所認識的富豪官坤,因此柏翠庄園酒在法國的高級社交圈內迅速流行起來。為了打造柏翠庄園酒日後的身價就是要打進英國的皇室。
當伊利沙伯二世訂婚的時候,隆芭夫人進獻的柏翠庄園酒已是英皇室貴族們的杯中物。所以1947年女皇大婚正式舉行之際,隆芭夫人也在被邀請之列,她倒也會利用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帶著自己園中的佳釀遠赴倫敦,一下子成功打進了倫敦一流餐廳的酒牌上。
隆芭夫人善用這種經營上層社會的交際手段,日後就成了柏翠庄園的奠基石。1961年隆芭夫人辭世,她沒有子女,只有兩位姐妹有孩子可承繼,但都不能負以重任,所以聰明的隆芭夫人,生前已作安排,將柏翠庄園股份分為三份,一份讓售予釀酒甚有成就的莫埃爾家族(JeanPierreMoueix),其餘三分之二由其侄兒承繼。
『叄』 棗庄的概述 風景 歷史 名人 大事 現代的狀況 3000字
棗庄網路名片
棗庄—未來棗庄位於山東省南部,東依沂蒙山,西瀕微山湖,南接兩漢文化勝地徐州,北臨孔孟之鄉曲阜、鄒城,是山東省第四個設立的地級市。二戰時,台兒庄戰役在此爆發。棗庄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現代化城市,擁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運河文化、130年的工業文化;處於「一山、一水、兩漢、三孔」黃金旅遊線上,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新興旅遊城市。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素有「魯南明珠」之稱。
棗庄簡介
棗庄市位於山東省南部,東與臨沂市平邑縣、費縣、蒼山縣為鄰,南與江蘇省銅山、邳州市接壤,西瀕微山湖,北與濟寧市的鄒城市毗連。地形略呈平形四邊形,東西最寬56公里,南北最長96公里,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2.97%。 棗庄擁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運河文化、130年的工業文化,棗庄是造車鼻祖奚仲的故里 ,還是大文學家墨子,工匠祖師魯班,鑿壁偷光的匡衡,大文學家賈三近的故鄉。這里曾誕生過滕國,薛國,小株國,郳國,鄫國,蔇國,逼陽國等歷史國家都城,是全國兩個出現歷史古城邦最多的城市之一; 棗庄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新興旅遊城市。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素有「魯南明珠」之稱。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名勝眾多,人文古跡薈萃,蘊藏著深厚的旅遊發展潛力,新的旅遊形象定位為「江北水鄉·運河古城」。棗庄山川秀麗、名勝眾多、風光優美,可以概括為「四個最」:一是我國最大最美的國家級湖泊類濕地——微山湖濕地,面積達到63平方公里;二是華夏最長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400年前發生的郯城大地震,把熊耳山震成兩半,形成一條幾百米長的大裂谷,被地質專家譽為地震遺跡中的「奇跡」;三是最負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崮為五大岩石地貌之一,是魯南地區特有的地質現象。魯南七十二崮,第一崮當屬棗庄的抱犢崮;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園——十二萬畝「冠世榴園」。石榴原產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我國,西漢一代名相匡衡從長安帶回棗庄種植,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農業遺產。 棗庄,歷史文化悠久燦爛,名勝古跡眾多。可以概括為「四個數字」:一是7300年的始祖文化。早在7300年前,人類就在棗庄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這里創造了燦爛的「北辛文化」,是迄今為止黃淮地區考古發現最古老的文化,也是東夷文化的源頭。二是4300年的城邦文化。先秦時期,棗庄境內分布著7座古城邦,是我國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兩個地區之一。三是2700年的運河文化。境內最早的運河開鑿於春秋時期,擁有京杭大運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特徵最鮮明的台兒庄古城。四是130年的工業文化。棗庄是近代民族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華資企業——中興公司在這里誕生,並發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張股票。 棗庄還是紅色革命的熱土。近代有震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名揚四海的鐵道游擊隊,運河支隊的英烈,魯南戰役的輝煌,棗庄因此博取了「中國紅色經典城市」的美稱。如今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麗的微山湖畔。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古運河畔的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再現了當年參加台兒庄大戰的愛國將士浴血奮戰的宏偉場面。2005年,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台兒庄大戰紀念地被列入全國100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棗庄市與井岡山、西柏坡、延安一起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重點調度的20個紅色旅遊城市。
名片名稱
「江北水鄉·運河古城」
名片內涵
第一,城市名片是對一個城市資源的挖掘、提煉和升華。棗庄最精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是水,最精華、最深厚的人文資源是運河文化; 第二,城市名片是一個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縮影。城市名片既是對歷史的總結概括,也是對現在的描述展現,還包括對未來的規劃設想。 第三,城市名片一定要體現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水資源是棗庄硬實力的一個主要方面,運河文化是棗庄軟實力的一個主要方面。 根據這三條標准,打造棗庄城市名片,必須和水資源、運河文化緊密聯系起來。「江北水鄉·運河古城」,高度濃縮了棗庄的城市特點,包括城市的價值定位、人們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的文化理念以及今後的發展方向等,准確詮釋了棗庄城市品牌的深刻內涵。 江北水鄉·運河古城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棗庄是山東省城市中唯一擁有「山川」「運河」「湖泊」「高鐵」「BRT快速公交系統」的城市,棗庄北邊是以兩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為主的旅遊景區。南邊是以江北水鄉 運河古城為主的旅遊景區。西邊是京杭大運河的源頭碧波盪漾的微山湖。在「北山」「南水」「西湖」的當中就是棗庄的經濟 政治 文化 交通中心,也就是棗庄的「中心城區」。 棗庄市現正在重點打造「世界遺產奇跡--台兒庄運河古城」;棗庄境內100多公里古運河段,航道船舶往來穿梭,百舸爭流的現代化旅遊景觀,展現了中國1000年的南北交融文化,丹麥旅遊專家彼得森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是這個樣子。棗庄正在恢復明清時期的運河古城,古河道,古碼頭,一座可以舟楫搖曳、遍游全城的東方水城,是山東省重點工程,是國共合作的結晶,重建後的台兒庄古城,將成為世界上繼華沙、龐貝、麗江之後,第四座重建的古城,整個古城建設全部完成後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第三座二戰城市,全國唯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總體旅遊資源可以概括為: 以「山」為主的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區,此處群山綿延不絕,峰頭林立,周圍由巢雲觀、君山望海、十八羅漢洞等景點; 以「果」為主的萬畝石榴園游覽區園內有青檀寺、一望亭、園中園、權妃墓、三近書院、中日友好碑廊等景點; 以「水」為主的台兒庄古運河風景區,上游部分已開發成月河公園風景區,由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李宗仁史料館、賀敬之文學館等景點組成,下游部分依然保持著康乾盛世時古民居的原貌; 以「古」為主的薛滕古文化旅遊區; 以台兒庄大戰和鐵道游擊隊聞名的「紅色旅遊」區。 國家AAAA級景區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冠世榴園、微山湖紅荷濕地、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滕州盈泰溫泉度假村 國家AAA景區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龜山旅遊風景區、墨子紀念館、蓮青山生態旅遊區、鐵道游擊隊紀念館、滕州漢畫像石館、劉村梨園風景區 國家AA景區 甘泉寺、王學仲藝術館、滕國故城、李宗仁史料館、魯南觀賞石館等
以「山」為主的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區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亭區東南部,距棗庄市駐地23公里。從古至今,數易其名。漢代稱作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
「樓山」,魏晉稱作「仙台山」,唐宋時曾叫「抱犢山」,明清時期稱「君山」,據《嶧縣志》載:昔有王老抱犢耕其上,後仙去,故爾得名「抱犢崮」。抱犢崮屬沂蒙山區,海拔584米,是一座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山腳下有古廟兩座,分別為清華寺和巢雲觀;半山處有洞數十個,名曰桃源洞、水簾洞等;崮頂沃土良田數十畝,松柏茂盛,蒼翠欲滴,奇花異草,滿崮爛漫。佇崮東眺,黃海茫茫雲霧繚繞。《嶧縣志》載:「邑八景之冠,為君山望海」。極目南天,平野如畫。山麓下、叢林間,泉水叮咚,清溪潺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山光各異:春報桃李爭艷放,夏暑濃蔭不侵肌;秋染紅葉醉霏芳,冬雪綻玉松梅奇。山腰間,有處十八羅漢洞,洞內四周壁崖上雕刻著神態各異的佛像。抱犢崮與人工湖周村水庫交融為一體,山水相連,氣勢磅礴,以她獨有的「雄」、「奇」、「險」「秀」居魯南七十二崮之首,被譽為「魯南小泰山」,抱犢旅遊區共分為4個景區:巢雲竹林、桃源仙境、君山望海、鳳落古崖。 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棗庄市山亭區北庄鎮鏡內,因遠看整座山體象一隻黑熊的耳朵,故得名—熊耳山。據《嶧縣志o山川》記載:「熊耳山,城北六十五公里,是距梁山之右,界碑嶺之南,高聳巍峨。周圍岩石削立數百丈,唯一鳥道可上。」 2001年12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主要景點有雙龍大裂谷、龍抓崖地震遺址,黃龍洞、卧虎洞、牡丹庵、八戒洞等自然景觀,國家AAA級景區。 龜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市中區東北部孟庄鎮境內,距市駐地15公里,景區北與國家級森林公園抱犢崮隔水相望;西連國家級地質公園熊耳山大裂谷;南臨嶧城冠世榴園風景區。龜山風景區佔地總面積約40餘平方公里,由龜山景觀區、水上游樂園、板栗基地生態園區、千畝觀光桃園及桃園山莊服務區組成。景區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錯落有致,交相輝映,老龍潭商周遺址、雁窩嶺漢古墓群、跑馬嶺等古遺跡,展示了龜山風景旅遊區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國家AAA旅遊景區。
以「果」為主的萬畝石榴園游覽區
冠世榴園:位於棗庄市嶧城區西部、緊鄰棗庄市區南部的群山之陽,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2公里, 冠世榴園
面積達10萬畝,有榴樹40餘萬株,43個品種,始建於西漢成帝年間,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棗庄石榴園以歷史悠久,面積之大,株數之多,品色之全,果質之優而聞名海內外,為目前我國最大的石榴園林,因而被譽為「冠世榴園」,被列為「花之路」旅遊熱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處集生態園林、佛教朝拜、人文歷史、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景點有一望亭、園中園、石榴仙子等與店子鎮長紅棗基地、抱犢崮—熊耳山—洪門葡萄村、龜山農業生態旅遊區、岩馬湖農業綜合旅遊區,納入國家級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匡衡墓,位於嶧城西南14華里,匡潭村,即匡衡故里。 墓封土堆高約4米,直徑35米,墓區遍植林木「文革」期間,封土堆南部被紅衛兵挖一坑,深2米許,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於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歷經滄桑,今已無存。僅留墓碑一座,為乾隆年間嶧縣令張玉樹親題:「漢丞相樂安侯匡衡之墓」。
以「水」為主的台兒庄古運河風景區
運河古城:運河古城坐落於棗庄轄區台兒庄區,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歷史的豐碑,也是運河文化 開園百日運河古城喜迎50萬遊客
的承載體,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遺存,被世界旅遊組織譽為「活著的運河」、「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重建台兒庄古城,是幾代台兒庄人民的夢想。台兒庄古城重建工作,著力恢復明清時期的運河古城,古河道,古碼頭,一座可以舟楫搖曳、遍游全城的東方水城,把台兒庄古城打造成為中國第一座二戰紀念城市,打造成為沿運獨有、國內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品牌。,重建後的台兒庄古城,將成為世界上繼華沙、龐貝、麗江之後,第四座重建的古城,整個古城建設全部完成後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第三座二戰城市,全國唯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台兒庄運河展館:台兒庄運河展館是國內首家運河展覽館,展館門前立著夏禹、古代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明萬曆年間總理河道工部右侍郎李化龍、清朝嶧縣掌管運河通漕於成龍四尊石雕像。館內藏有收集到的各種古船實物、船具、出土陶器、石碑等文物,還有反映運河歷史文化的各種資料、圖片、京杭大運河及台兒庄運河歷史演變沙盤、古代專運糧食的漕船模型、泥塑船隊、運河各個歷史時期的船閘模型等,展覽分為源遠流長的京杭運河、日新月異的運河建設、方興未艾的運河經濟、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開發建設運河的宏偉藍圖等五部分,向人們系統展示了京杭大運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台兒庄運河國家濕地公園:中國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濕地為主的濕地公園。主要由濤溝河下游段、嶧城大沙河分洪道下游段以及兩河口之間的京杭運河段等河流濕地組成,將台兒庄城區包圍其中,屬典型的河流濕地。規劃總面積2592公頃。其性質定位以濕地資源保護、修復為前提,以台兒庄運河濕地生態系統和歷史文化為主要景觀資源,以濕地觀光、科普教育、度假休閑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濕地公園。台兒庄運河濕地公園規劃區的主幹,是運河國家級樣板航道和南水北調工程聚集帶。有台兒庄運河大橋、台兒庄二線船閘及其復線、台兒庄泵站以及利用這些景緻之間相對獨立的大水面擬建的運河水上游樂園等水工景緻,有運河大堤、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河間平窪地、槽狀窪地、河道沼澤等典型地貌。運河大堤東西橫亘,兩岸護堤的灌木與林木宛如綠色長龍,與滔滔河水並行不悖;大面積的運河灘地上,是6000畝生態農業的荷花長廊;灘地間的積水窪地,數百種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與各類鳥禽魚類的立式構成,形成典型的低窪濕地景觀。古運晨曲、運河夕照、對影邀月等特定情境,構成了重要的天象景觀。
以「古」為主的薛滕古文化旅遊區
微山湖紅荷濕地:西瀕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位於滕州西部的濱湖鎮,距滕州市區25公 紅荷濕地
里,擁有久負盛名 的萬頃紅荷,百里蘆盪,被譽為中國「荷都」,景區淺水湖面紅荷觀賞區達到10萬余畝,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生態保存最原始、濕地景觀最佳和中國最大的荷花觀賞地區,是「泰山—曲阜」旅遊熱線上的新亮點,每年8月滕州市在這里舉辦較大規模的滕州微山湖濕地紅荷節暨經貿洽談會。活動以濕地紅荷為媒,以 「保護濕地,珍愛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為主題。盛會期間,大批中外客商共聚在風光旖旎的微山湖畔,賞紅荷,觀盛景,開展經貿活動,起到了推介滕州、促進棗庄乃至整個微山湖地區更快更好地發展的重要作用。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薛國故城:位於滕州市南部17公里的官橋鎮。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內城和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稍高出四周,多書「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宮室基址。城北部有孟嘗君陵園,城西北部有毛遂陵園。薛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隋廢薛為滕縣屬地。薛國故城雖然歷經滄桑3000餘年,但雄姿依在,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追思懷古的詩詞文賦。國家保護遺址。 滕國故城:位於在滕州市區西南7公里。據史料記載,「故城周圍二十里內有子城」。現故城城垣依稀可見,沿外城西牆南去,有一段塹壕,俗稱「西海子」為昔日的護城河;「子城」在外城中央。城內有滕城村,村周是一片蔥綠的果園和農田,煥發著勃勃生機。城東北隅有一高台,為「文公台」,亦稱「靈台」,台下一池,傳為「靈池」。檯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書。台前有兩株古槐蒼勁古樸,左右對峙,枝繁葉茂。傳為唐貞觀年間所植,距今一千多年,當地百姓尊為「神樹」。1992年,滕州市政府對文公台進行了重修,台上殿宇迴廊,雕梁畫棟,青磚碧瓦,殿堂聳立。殿內陳列著「文公問政」的蠟像,文公求孟子治國方略,及然友、畢戰等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台東側新建的碑林,陳列著歷年來徵集的碑碣、墓誌。在1977年12月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旅遊景區。 奚仲故里:「車神奚仲故里」,境內有奚公山、奚公祠、奚仲墓等遺址,「車神奚仲」的傳說被山東省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把奚仲品牌做大,薛城區深入挖掘和大力發展奚仲文化,佔地4100畝、分三期建設完成、總投資超5000萬元的「中華車祖苑」已開工建設。「中華車祖苑」位於薛城區陶庄鎮境內的奚公山,相傳是奚仲造車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有記載的奚仲活動的主要地區。 南常故城: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中陳郝瓷窯遺址:中陳郝,它不僅是薛城區的一個古老村莊,更是一處我國北方地區瓷窯燒制業的發祥地。早在1300多年前的北朝時代,這里就開始了瓷器的燒制。中陳郝村也就形成了交易市場。歷隋唐,經五代,至宋元,這個交易場所興旺昌盛。由於各時代瓷器燒制業的發展,瓷窯遍布村莊四周,故有七十二座缸瓦窯之說。燒制瓷器離不開水,所以河流從村中穿過。河上橋梁橫卧,橋下舟船競游,水中白帆點點,橋上車水馬龍,喧鬧異常,故而留下十橋之記載。沿河靠橋,廟宇林立,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故舊有九廟之傳文。因此,直到現在這里還流傳著「九廟十橋七十二座缸瓦窯」的掌故。 墨子紀念館:坐落於荊水河濱、龍泉塔畔,是集學術研討、圖書資料收藏、科技教育、參觀游覽於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築群體。墨子紀念館始建於1993年,2007年6月進行升級改造,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研究墨子文化、收集墨子資料、展示墨子研究成果的場館。墨子紀念館由東、西、北三部分組成,東院為展廳,主要有序廳,綜合廳,科技廳,聖跡堂,軍事廳等。西院建有目夷亭和名人題詞碑廊。北部為圖書資料樓,收藏國內外墨學研究圖書資料。國家AAA旅遊景區。 滕州市博物館:滕州市博物館坐落在市區龍山路82號,佔地10餘畝,建築面積5700平方米,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古式建築群。主樓10層,登此頂可俯瞰市區全景。 館內現收藏文物13000多件,其中有60餘件定為國家一級珍品,曾多次到國外展覽。以7300年前「北辛文化」文物、商周原始青瓷器、青銅器、精美的玉器是滕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突出特點。館內設有史前文化廳、商周文化廳、兵器、銅鏡、錢幣、書畫六個展廳。 蓮青山生態旅遊區:蓮青山旅遊區位於滕州市東郭鎮和山亭區店子鎮境內。蓮青山99座突峰,起伏在綿綿數十平方公里區域內,山上花草遍布,林木茂密,奇石交錯,壑深溝險,近100種飛鳥走獸嬉戲其間。深處有皇城遺跡、玉女城遺址、大寺遺址、高嘴子山、東谷山、西谷山等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谷翠雙峰」為古滕八大景之一。蓮青山生態旅遊區景色優美壯觀而文化內涵豐厚,令遊人流連忘返。蓮青山山連山、嶺連嶺,這里純丘嶺山區的地形地貌也孕育了當地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國家AAA旅遊景區。
「紅色旅遊」區
2004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提出在全國培育形成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組織規劃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重點建設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棗庄在「魯蘇皖紅色旅遊區」,主題形象是「東進序曲,決戰淮海」。30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中,棗庄在「濟南—濟寧—棗庄—臨沂—連雲港」線上。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棗庄有鐵道游擊隊和台兒庄大戰兩個景區。最近,國家旅遊局又把棗庄確定為全國20個紅色旅遊城市觀察報告點,是山東省唯一一個紅色旅遊報告城市。 《山東省紅色旅遊》的「一個核心,三個 區域,一條主線,六條精品線」中,棗庄市和微山湖為中心的鐵道游擊隊活動區為一個區;六條精品線路中,棗庄市有兩條,即「北京—濟南—棗庄—臨沂—青島—上海」線和「濟南—濟寧—曲阜—滕州—微山湖—棗庄—徐州」線。2005年,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支持12個重點紅色旅遊項目,台兒庄大戰紀念地建設首期名列其中。 山東棗庄紅色旅遊啟動暨鐵道游擊隊紀念園開園儀式2005年4月19日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家旅行社和群眾共計2萬餘人參加了開園儀式,呈現了前所未見的火爆場面。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新華網、《中國旅遊報》、《人民日報》、山東電視台、《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40餘家新聞媒體進行了現場采訪和報道。開園儀式拉開了棗庄紅色旅遊的序幕,宣告全市紅色旅遊開始破題,棗庄旅遊業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台兒庄大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繼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重大勝利,也是國共兩黨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第二次合作的光輝結晶。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古運河畔的台兒庄城西南部,與大戰時的火車站隔河相望,佔地34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館前三十八級台階意為一九三八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中日台兒庄大戰;二十四根主柱支撐著白色天棚,象徵著中華民族頂天立地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紀念館館名匾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主體建築物前矗立著台兒庄大戰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整個紀念館內有展覽館、書畫館、影視館、全景畫館,氣勢雄偉,庄嚴肅穆。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所接待遊客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區域之大、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不僅成為各地遊客旅遊觀光的重要景點,而且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國家教委、文化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文物局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又被中宣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8月被命名為「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弘揚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已經肩負起昭示歷史,激勵當代,教育後人,開拓未來的神聖使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鐵道游擊隊紀念館:位於薛城區臨山路東首,佔地面積9公頃,它以「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為主體建築,廣場、甬道、碑廊、清風台、金山墓、八大亭等景觀散布其中,錯落有致。鐵道游擊隊紀念碑高33米,於1995年8月15日落成。游擊隊戰士持槍沖殺的鑄銅人物塑像,矗立於紀念碑頂端。底座正面鐫刻碑文,兩側為花崗岩浮雕,再現了游擊隊員英勇殺敵的場面;碑前及兩側八級台階,代表8年抗日戰爭,碑體正面為豎起路軌的造型,體現游擊隊員們活躍在鐵路線上,浴血奮戰的深刻含義;50根枕木象徵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碑體中央鑲嵌著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的「鐵道游擊隊紀念碑」李宗仁史料館:
『肆』 絲綢之路上有金字塔嗎
甘肅 炳靈寺石窟 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境內,創建於十六國時期(公元385—431年),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現存窟龕184個.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山公園 位於天下黃河第一橋以北,高約200米,山勢起伏,綠樹簇擁,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因建有元代的白塔寺而得名。 黃河鐵橋 俗稱「中山橋」,是蘭州市歷史最悠久,也是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在今天看來,雖然是一座很普通的橋梁,但卻有著謎一樣的傳奇故事,對遊人有著神奇的吸引力。 武威雷台 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甘肅武威城北一公里處,是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古代藝術之冠」,「世界文化頂峰」的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的出土地。 張掖大佛寺 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是國現存規模最大的西夏寺院建築。主體建築大佛殿內有一尊泥塑卧佛,身長34.5米,為全國最大,世界罕見的室內卧佛。 嘉峪關城樓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重關,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建於明代洪武5年(公元1372年)。由外城,內城,瓮城,羅城,城壕等組成,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敦煌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鳴沙山 月牙泉 位於敦煌城南5公里處,沙泉共處,妙造天成。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定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以「鐵背魚,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寶而著稱。 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魔鬼城——大自然的傑作,在這座歷經三十萬年到七十萬年歲月形成的特殊」城市」里,世界許多著名建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縮影,北京的天壇、西藏的布達拉宮、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阿拉伯的清真寺,應有盡有,數不勝數。作為電影《英雄》《天脈傳奇》等大型影片的拍攝基地,更加聞名於世。置身於「雅丹魔鬼城」令遊人如置身天國,如幻如夢……。 敦煌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的大漠戈壁上,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的兩大關口之一。俗稱「小方盤城」。玉門關知名度極高,歷史久遠,自古至今都有很多詩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足見玉門關之門戶地位。 敦煌河倉古城——位於小方盤城東北約13公里處,俗稱「大方盤城」,為一倉儲遺址。城北臨疏勒河水,古人以船為渡,或沿河谷以車馬運酒泉、敦煌郡綠 洲所產糧草至此存儲,供玉門關轄塞的守衛軍馬食用。 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位於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天水。因山體呈麥垛狀而得名。現存後秦(公元384年)以來十二個朝代的197個洞窟,以石窟佛像雕塑精美,傳神而著稱,被譽為「東方雕塑館」,與莫高窟,龍門,雲崗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石窟」。 夏河拉卜楞寺 位於甘肅省南部的夏河縣城南1公里處,是藏傳佛教六大寺院之一。寺內設有上續部,下續部,聞思,醫學,喜金剛,時輪六大學院,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一所藏傳佛教學院。 青海 青海湖:中國最大的鹹水湖泊,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東西長106公里,南北寬63公里,環湖一周360公里,比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還大1000多平方公里,因而也是全國最大的湖泊。 日月山:日月山古稱「赤嶺」,位於青海湖東南,屬祁連山山脈,山口海拔3520米,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分水嶺,也是青海農業區和牧區的天然分界線,是青藏高原的門戶。早在唐代就成為「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和「南絲綢古道」的必經之地。相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為了增進漢藏民族的團結和進步,赴藏和親,途徑赤嶺時曾拋「日月寶鏡」於山上,人們為紀念文成公主,從此把赤嶺稱為日月山,是青海的重要旅遊景點。 塔爾寺:塔爾寺,藏文名稱貢本賢巴林(十萬獅子吼佛彌勒洲),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湟水流域的宗喀蓮花山中,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是國藏傳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是雪域偉大的上師-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被尊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鼻祖而聞名,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銀川 西夏陵:西夏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陵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西郊賀蘭山北麓。在方圓50平方公里的崗阜丘壟上,布列著九座西夏歷代帝王陵園和兩百多座官僚貴戚的陪葬墓。面積達十萬平方米以上,它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建築形制和宏大的規模聞名於世,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華夏西部影視城:位於國古代的重要軍事要塞----鎮北堡,距銀川市三十公里,在這里曾拍攝過《紅高粱》、《黃河謠》、《老人與狗》、《大話西遊》等三十多部電影、電視劇。古樸的民風、奇妙的構造使其成為「中國電影明星的搖籃」。 沙湖自然風景區:位於銀川市北56公里處的西大灘上,這里有660多公頃的湖泊,湖南又有300多公頃的沙海,湖潤金沙,沙抱翠湖,是一個集江南秀麗與北國雄渾為一體的獨特自然景觀,湖中蘆葦叢生,魚鳥成群,在這里,人人都 成了孩子,人人都回到了大自然母親的懷抱,恬淡、純真、無憂無慮。因其優美奇異的自然風光,眾多的娛樂項目,沙湖被評為中國三十五個著名旅遊風景區之一。 沙坡頭旅遊區簡介:中衛縣沙坡頭,不僅以其豐碩的治沙成果飲譽世界,而且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馳名中外,被國外治沙專家譽為世界「沙都」。 賀蘭山岩畫:位於賀蘭山西麓,距銀川市三十五公里處,是一部記載國古代游牧民族的史書,其圖案清晰,諸如圖騰、生殖與崇拜等,是國岩畫藝術之瑰寶。 新疆 天池:天然的高山湖泊,坐落在博格達峰半山腰,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達1500米,面積4.9平方公里,湖深數米到105米,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蔭。 賽里木湖: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073米,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面積450多平方公里,水深90餘米,湖呈卵圓形,為一周圍封閉的內陸湖。 果子溝:沿烏魯木齊—伊犁公路,進入天山支脈塔勒奇山,繞過新疆海拔最高的湖泊塞里木湖,眼前豁然展現了一片迷人的峽谷風光,青山叢疊,松濤激盪,萬花爭艷,野果飄香,這就是古人所稱「奇絕仙境」的果子溝。 葡萄溝:位於吐魯番城東北角,是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有葡萄田210多公頃,世代以種植瓜果為業,氣候涼爽宜人,堪稱火州「明珠」,避暑勝地。 火焰山:自東面西,橫亘在吐魯番盆地中部,為天山支脈之一。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故爾得名。《西遊記》中的火焰山即指此地。 坎兒井: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有1600多條,總長5000公里,常年自流灌溉,不受季節、風沙影響,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高昌故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建於公元前七世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初稱「高昌壁」,為「絲路」重鎮,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唐代高僧玄奘西遊取經,曾到高昌國講經一月余,講經台至今猶存。 交河故城:坐落在一座柳葉形的孤島上,長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被一道百米寬,約30米深的河谷所環繞。 蘇公塔:200多年的歷史,塔呈圓柱形,高37米,底部直徑10米,塔內有72層台階盤道,外部有15種幾何圖案。 阿斯塔納古墓:位於吐魯番市南約40公里火焰山之阿斯塔納(漢名三堡)與哈拉和卓(漢名二堡)之間,因此而得名。現已發掘400餘座,佔地面積10000多畝。據考證,墓葬的年代從西晉初年到唐代中葉,幾百年的擴展,形成了浩大的墓葬群。從發掘情況看,出土了大量的絲綢、陶器、漆器、木器、泥佣、墓誌和文書等。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於吐魯番市東北60公里的木頭溝峽谷中,開鑿於六世紀至十四世紀期間,現存洞窟77閣,其中尚有留有壁畫的40閣。壁畫中保留了古回鶻文、漢文、波羅密文、土火羅文、梵文等體記,是研究西域文化、歷史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料。 喀納斯風景區: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境內。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接壤。喀納斯生物組合奇異,生態系統獨特,集冰川、凍土、高山、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於一體,既具北國風光,又具江南秀色,還有世居在此的蒙古土瓦族部落,民風淳樸,民俗奇特,著名學者錢偉長盛贊喀納斯是亞洲唯一的瑞士風光。 特別提示: 一 絲綢之路旅遊線路長,景點較分散,乘車時間長,請備暈車葯。 二 氣候乾燥,海拔較高,紫外線強,請多喝水,多吃水果,水果甘甜味美,務請注意不要多吃,以免鬧肚子;請自備防曬霜、潤唇膏、太陽鏡、太陽帽等 防曬用品。 三 早晚溫差大,請注意增減衣物,以免感冒; 四 莫高窟參觀需備手電筒簡,也可在景點租借;禁止帶攝相機及相機入內,可在入口處寄存; 五 因絲路線旅遊景區狀況各異,活動豐富(如騎駱駝、騎馬、登沙山、乘遊船等)請備旅遊鞋; 六 在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請尊重當地的生活、宗教習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七 購買工藝品時,請一定要事先了解價位,在新疆地區特別是在巴扎購物時,如無意購買,請不要隨意講價,以免發生不快; 八 風光好、美景多,請備足膠巻,在鳴沙山滑沙時,最好不要隨身攜帶照相機,以免損壞或丟失; 九 請保管好自已的隨身物品,貴重物品最好存入酒店保險櫃; 十 在一些特殊地區(如西藏、冰川、遠離城市的地區)旅遊,請服從導遊人員的統一安排,不得暴飲暴食,嚴禁酗酒。 甘肅土特產.小吃簡介: 瓜果佳品: 白蘭瓜.醉瓜.黑瓜子.冬果梨.軟兒梨.蜜桃.百合.苦水玫瑰,敦煌李廣杏.安西西瓜.臨澤紅棗.張掖蘋果梨.河西葡萄,天水花牛蘋果.隴 南栗子.武都櫻桃.康縣獼猴桃.臨夏唐汪川杏等等。 山珍野味: 康縣黑木兒.文縣薇菜.隴南猴頭菌.甘南蕨菜.羊肚菌.河西走廊的駝峰.駝掌和遍布臨夏.平涼.甘南定西等的蕨菜.發菜. 風味小吃: 清湯牛肉麵.臊子面.漿水面.釀皮子.油炒粉;手抓羊肉.千層牛肉餅高三醬肉;隴西火腿.臘肉;臨夏酒肉.炒麵片;靜寧燒雞.鍋盔.天水呱 呱;河西沙米粉.小飯.臘羊肉;甘南的罐湯包子. 名貴葯材: 岷縣當歸.甘肅紅花.禮縣大黃.文縣黨參.「葯王」乾草.牛黃麝香.冬蟲夏草. 名優煙酒: 蘭州煙.莫高幹紅干白.祁連干紅干白.黃河啤酒.臨夏黃酒,甘肅白 酒系列.
『伍』 棗庄龜山風景區!
位於棗庄市抄市中區孟庄鎮境內的龜山,海拔331米,因其酷似伏卧子母龜而得名。山上古柏參天,林木繁茂,古跡眾多。現山頂存有古寺廟遺址、木乃伊古墓、大小寨門等遺址。2002年,龜山發現了距今40餘萬年的鹿角、野豬等哺乳動物的化石,以及老龍潭商周遺址。省地質專家來龜山實地勘察後,稱其地質地貌實屬罕見。
主要景點有溶洞、觀音堂、山寨、木乃伊古墓、九龍石、老鷹石,八卦園、猴山、水上樂園等
『陸』 涼州在哪
中國歷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不過,涼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涼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後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了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涼州,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築,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里,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也在古浪峽跟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上次,我帶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吳金海和黃韜去我家,路過古浪峽時,他們不由得驚嘆:難怪西路軍受挫,這兒,只要架挺機槍,就很難過去。的確,那是條狹長的走廊,峭壁千仞,勢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竄。整個涼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涼州便成為絲路重鎮和經濟交流的都會,同時也決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涼州自古多安定。古謠雲:「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涼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凌,漸成經濟文化重鎮,在唐代,就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說。
涼州歷史悠久,據考證,原始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在這兒活動。四千多年前,這兒就開始使用銅器。春秋時,為西戎屬地。當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後,攻入酆鎬之地的西戎兵中,就有涼州人的祖先。戰國後,涼州為月氏住地,後為匈奴休屠王所佔。漢時,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襲擊匈奴,取得勝利,河西走廊哭聲動天:「亡我祁連山,使我牲畜無繁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此後,漢武帝設河西四郡,涼州始名為「武威」,歸屬中央版圖。
涼州人愛好和平。幾千年來,這塊土地上,沒爆發過一次農民起義。僅有的一次所謂「暴動」,是清末的抗清義士齊飛卿發動的。當時,官府對百姓的壓榨已到極點,據涼州小調的唱詞稱:「娃娃要的爬爬錢,老漢要的拐棍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當時,據說與孫中山先生有聯系的齊飛卿等人,便以哥老會為基礎,雞毛傳貼,發動百姓,反抗官府。這次行動,被志書上稱為「暴動」,但老百姓卻叫「打巡警」。這一稱謂,很有意思。前者融入了民族大義,後者僅是泄憤而己。涼州百姓可不管朝廷叫「清」,還是叫「明」。他們只管對方是否欺負了自己。有個涼州小曲兒,專唱這事:數千百姓,湧上街頭,把巡警樓砸了個稀爛,群情激憤,氣焰囂天,但官兵一到,便作鳥獸散了。齊飛卿外逃,後來又潛回涼州,再次舉事,卻被堂兄弟告密,叫官府逮去,砍了腦袋。這便是涼州歷史上最有陽剛氣的一次行動了,一哄而起,一鬨而散,既無波及四方之勢,亦乏其應有的堅韌頑強。這不是偶然現象,了解此理者,便了解涼州。
相對於戰亂頻繁的中國歷史,涼州實在是個安定的角落。便是在元初,成吉思汗的鐵騎如熱湯潑雪一樣,把世界上許多名城夷為平地、生靈們的血淚黃河般流淌時,涼州仍是個安定的港灣。同屬河西走廊的酒泉,就被蒙古兵屠城,血如河海,頭似滾沙,據說死了四十萬人。那個叫西夏的王朝,更是被蒙古人的大筆,從歷史上塗抹得一干二凈,連文書也成了稀罕物品。可是,當時做為西夏陪都的涼州卻神奇地活了下來,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盟——由蒙古王子闊端和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參加的「涼州會盟」。此前,西藏是「浪跡天涯的遊子」,此後,它正式歸屬中國版圖。薩迦班智達圓寂後,就埋在涼州的白塔寺里。那靈塔,遂成西藏歸屬祖國的重要物證了。
在和平的港灣里打著酣美呼嚕的涼州成了中原士人的避難所。每遇戰亂,他們便來涼州避難,像胡三省在《通鑒》注示稱 :「永嘉之亂,中州之士避地河西,張氏(軌)禮而用之,子孫相繼,衣冠不墜,故涼州號為多士。」薈萃於涼州的士人們,留下了一筆可觀的文化財富。「其文化上續漢魏兩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繼後,繼絕扶衰」(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論稿》)。
這筆文化財富的歸宿有二:一是顯文化,除成為敦煌學主要來源的那部分外,還有許多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下來的古籍,其完整,其原始,其價值,不在敦煌出土的之下,有的完整程度,似乎超過了出土古籍。出土古籍中有的,這兒大多有相應抄本,而許多東西,卻是涼州獨有,如賢孝、寶卷等;二是隱文化,如民俗風情、民眾心態、人們的群體性格等。時下,最應該研究的,正是後者。
熟悉涼州的外籍人都說涼州很「怪」,是難以捉摸的「怪」。——當然,本地人是見怪不怪的,千年了,也沒人詫異過這「怪」。倒是覺出了「怪」味的外地人不久便被這「怪」腌透了,進而也情不自禁地繁衍出「怪」味,染上地道的涼州氣了。
漢唐以來,許多外來民族就這樣被同化了。他們可以異常強悍地揮動金戈,驅馳鐵馬,縱橫中原大地;但一入涼州,便無聲無息地消融於涼州文化的大池塘里,連個水珠兒也沒有濺起。
他們都成為地道的涼州人。
也許,他們也曾覺出過涼州的「怪」,但甚至來不及嘆息,自身便成為「怪」味的來源。
這是一個既異常封閉又能大度包容的怪圈,其豐富和獨特舉世罕見。一日本漢學家故稱:欲了解敦煌學,不了解涼州不成;欲了解絲綢之路,不了解涼州不成;欲了解中國,不了解涼州不成。
相對的安定,導致了人文薈萃,而薈集的佛道文化,又成為安定的一個文化基因。久之,涼州遂形成一個文化怪圈。這個怪圈文化既有封閉性,又有包容性。其封閉性使其地域文化完全異於別處,即使佛道兩教也打上了鮮明的涼州烙印;其包容性又促使了民族的大融合。秦漢以來,這塊土地上先後有戎、翟、大胝、烏孫、羌、匈奴、鮮卑、吐蕃、回鶻,黨項、蒙古、滿、回等民族,但久而久之,連一些本來獨立性很強的民族也被同化了。
在這個文化圈中,既能孕育天才的唐鍾漢簡銅奔馬,亦不乏巫婆神漢師公子,高雅的西涼樂舞,通俗的賢孝寶卷,陽剛的攻鼓子,陰柔的民間小調,皆能各得其位,各具其妙。
由於涼州文化之豐富且封閉,不少學者對涼州知之甚少,即使對西域十分熟悉的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在寫到涼州時也只能一筆帶過。他可以寫敦煌,寫樓蘭,寫長安,但他寫不了涼州。因為進不了涼州文化圈子,即使是天才的構想,也顯得十分虛假。
千百年來,主流文化的車輪可以在中原大地甚至邊陲異域巨雷般滾動,但涼州文化怪圈卻一次次將它拒於門外。面對外來文化的一浪浪沖擊,怪圈坦然笑道:「你不可改變我。」有時,這個怪圈也會慷慨地敞開大門,但其目的不在於吸收,而在於同化。它可以開門揖「盜」,誘敵深入,而後同化你。
吸收與同化的區別在於前者取其精華,剔其糟粕;同化則是「腌」,像涼州人腌菜一樣,把白菜、蘿卜、芹菜等混在一起,撒上調料,直腌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一團和氣。其時,優點與劣勢並存,糟粕和精華共在,諸味相串,叫你很難用好壞來衡量。
在這個怪圈中,一切都被異化了,連「以戒為師」的佛教,也難倖免。你見過漢地有飲酒茹肉娶妻生子卻被命之為「和尚」的嗎?涼州有。在涼州洪祥鄉,就有這種祖傳的行業,可娶妻生子,可茹肉飲酒,平時是俗人,發喪成和尚,誦佛經,行佛事,並沒人覺得大逆不道,老百姓只要認你,你就有生存的價值,就能以「和尚」命之。這雖是個別現象,其象徵意義卻很重大。
在涼州,你幾乎找不到純粹「拿來主義」的圈外理論。這兒決不可能如南方諸地忽爾這個主義流行,忽爾那個主義吃香,張口閉口,多夾生的外來名詞。
翻開歷史,每次時代浪潮在中國大地拍響時,帶給涼州的,也許僅僅是漣漪。怪圈外山洪勃發,怪圈內死水微瀾。時代的呼喚總很遙遠,喚不醒沉睡的涼州人。偶有清醒者,也想震聾發聵地吼幾聲,但也許連個迴音也聽不到的。不久,他定然也會在連天呵欠的感染下昏昏欲睡了。我的長篇小說《大漠祭》寫的就是這種生存狀態。涼州是塊奇異的文化活化石,很有了解和研究的必要。
可以說,明清之後,涼州人的群體性格便成為歷史進程的凝滯點。這一點,可以用流傳數百年之久的賢孝、寶卷、民間小調來證明。他們可能是絞去辮子的清朝人,甚至可在任何朝代發現他們的影子,獨唯不能安在他們頭上的,是「現代人」這個詞。
『柒』 誰知道關於武威歷史的資料,詳細一點的!
武威古稱涼州,六朝時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後歷為郡、州、府機關所在地。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在這里形成、發展。文物古跡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雲寺銅鍾、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鍾樓、雷台觀及碑刻等。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古跡眾多,文化遺產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志,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