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葡萄美酒夜光杯
與白酒一樣,中國葡萄酒的起源也很早。最早對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古代原生葡萄,統稱山葡萄、刺葡萄等,也叫野葡萄。葡萄在《史記》中寫作「蒲陶」,在《漢書》中寫作「蒲桃」,(後漢書)中寫作「蒲萄」,可見,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人工種植的葡萄園了。
《史記·大宛列傳》: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隨後,「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澆地……」可知西漢中期,中原地區的農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釀酒,並將歐亞種葡萄引進中原了。他們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自西漢始,中國有了西方製法的葡萄酒人。
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說過:「且說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辭,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糜,善醉而易醒……」這對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認識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葡萄酒只限於在貴族中飲用,平民百姓是絕無口福的。
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高昌歷來盛產葡萄,在南北朝時,就向梁朝進貢葡萄。《班府元龜卷》說:唐朝破了高昌國後,收集到馬乳葡萄放到院中,並且得到了釀酒的技術,唐太宗把技術資料作了修改後釀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和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是史書第一次明確記載內地用西域傳來的方法釀造葡萄酒檔案,長安城東至曲江一帶,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產葡萄酒。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是那裡的常客,並寫道:「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唐詩中還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可見,李白等喝的或許就是唐代盛興的葡萄酒,或是黃酒,即使是蒸餾後的葡萄酒,度數也不會高多少。
13世紀,馬可波羅來中國。在他的《游紀》中說:太原府國「……那裡有許多好葡萄園,製造很多的酒……酒由這里販運到全省各地。」
中國葡萄酒雖有漫長的歷史,但生產規模不大,產量不多。直到清光緒十八年,華僑張弼士先生集資350萬兩銀子,在山東省煙台市成立了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張弼士僱用上千人,修建葡萄園,並從法國、義大利等歐洲葡萄釀酒國家引進25萬株葡萄植株共129個品種;並重金聘請了奧地利駐煙台領事為釀酒技師,先後釀成了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味美思、白蘭地等16個系列產品。
② 葡萄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在什麼朝代
葡萄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引入中國的。
中國最早關於「葡萄」的文字記載是《詩經》,但裡面說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這反映出殷商時代的人們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但是,今天我們習慣上說的葡萄,指的卻是歐洲葡萄,是在漢武帝時期才來到中國的。
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苜蓿隨天馬,葡萄出漢臣,葡萄和苜蓿隨著天馬和張騫傳入中國。唐代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寫道「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詩里的蒲桃指的就是葡萄。
《古從軍行》-唐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譯文:
白天登山觀察報警的烽火台,黃昏時牽馬飲水靠近交河邊。
昏暗的風沙傳來陣陣刁斗聲,如同漢代公主琵琶充滿幽怨。
曠野雲霧茫茫萬里不見城郭,雨雪紛紛籠罩著無邊的沙漠。
哀鳴的胡雁夜夜從空中飛過,胡人士兵個個眼淚雙雙滴落。
聽說玉門關已被擋住了歸路,戰士只有追隨將軍拚命奔波。
年年戰死的屍骨埋葬於荒野,換來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漢家。
(2)帝雲紅葡萄酒擴展閱讀
葡萄的營養價值:
葡萄的營養成分葡萄不僅味美可口,而且營養價值很高。成熟的漿果中葡萄含糖量高達10%-30%,以葡萄糖為主。葡萄中的多種果酸有助於消化,適當多吃些葡萄,能健睥和胃。葡萄中含有礦物質鈣、鉀、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和維生素P等,還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常食葡萄對神經衰弱、疲勞過度大有裨益。
研究發現,葡萄比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並能降低人體血清膽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對預防心腦血管病有一定作用。每天食用適量的鮮葡萄,不僅會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還特別有益於那些局部缺血性心臟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患者的健康。鮮葡萄中的黃酮類物質,能「清洗」血液,防止膽固醇斑塊的形成。葡萄越呈黑色,含黃酮類物質越多,但若將葡萄皮和葡萄籽一起食用,對心臟的保護作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