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芒康紅酒達美擁保質期
葡萄酒沒有保質期,只有易飲期的說法。所謂的幾年保質期只是按國內規版定寫的,酒類酒精度達權到一定量,就可以不填保質期,因為不需要。
能夠陳年的葡萄酒(只佔1%左右)主要有高檔的干紅、甜白、頂級的干白、年份香檳和波特酒。具體的就需要具體看是否有陳年能力。
② 達美擁葡萄酒多少錢一瓶
七星達美擁干紅市場價格398元,網上價格298元/瓶
③ 西藏第一個葡萄酒品牌為何見證各民族相互依存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當地村民講述道,鹽井地區在唐代就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一直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早在18世紀中葉,來自法國的傳教士進入此地傳教,修建了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傳教士也教當地修女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從那以後,當地群眾一直延續著種植葡萄,釀制與飲用葡萄酒的習慣。
200多年來,引自法國波爾多的華夫人和玫瑰蜜葡萄經過高原嚴酷氣候的自然選擇而馴化,已完全適應當地環境。納西民族鄉的葡萄酒,既飽含法國人的浪漫細膩,又不失康巴漢子的豪爽大氣。尤其從當地村民「先品一小口,再干一大杯」的飲用習慣中,就能充分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完美融合。
達則兼濟天下,以葡萄酒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納西民族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生活著納西族、藏族、漢族、白族等各民族村民,各民族團結互助、共同發展是這個鄉的一大特色。
2016年5月,洛松次仁的公司成立了「達美擁扶貧辦公室」,著重開展「精準扶貧」和產業化扶貧兩項工作。
2009年,當地群眾葡萄種植面積僅100畝左右。近年來,為解決葡萄酒生產原料問題,更多地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公司持續通過「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群眾種植釀酒葡萄達6000畝,為農牧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創造了條件,帶動納西、木許、曲孜卡三個鄉鎮葡萄種植戶,年戶均增收逾8000元。
2017年公司收購葡萄240噸,為農牧民增收140餘萬元,整體收入比2016年翻了一番。當年,公司解決臨時就業702名、固定就業19名,分別為他們增收20餘萬元和70餘萬元。
除了產業扶貧,公司的扶貧方式還涵蓋了教育扶貧、醫療幫扶、無息貸款、危房改造、公益贊助等。2016年起,公司長期幫扶兩名在校貧困學生,每年捐助3萬元,目前共計花費金額10餘萬元。此外,每年還在鹽井小學發放「達美擁」勵志獎學金,共計4500元,並在納西民族鄉舉辦的國家扶貧日「圓夢助學」捐款儀式中捐款2.2萬元。
來源:中國西藏網
④ 七星達美擁干紅葡萄酒多少錢一瓶2014年的!
不低於900
⑤ 論文 <<千年古鹽田如何形成的>>
千年鹽田
這里是橫斷山脈的腹地。
這里是香格里拉唯一的產鹽區。
清晨,太陽從橫斷山脈層疊的群山中緩緩升起,在瀾滄江水的咆哮聲中,鹽井村的一天開始了。
鹽井村在芒康縣境內,是滇藏公路入藏後的第一鎮。這里以溫泉和美味的葡萄酒著稱,但使鹽井這個偏僻小村保持千年生機的,還是瀾滄江邊幾眼能冒出鹵水的鹽井。鹽井村也因而得名(圖1)。
(1)日夜奔騰咆哮的瀾滄江陪伴著千年的鹽井和鹽田
現在已經沒人知道是誰最早發現了鹽井,是誰最早開始在這里取水曬鹽。1000多年來,當地人一直使用古老的制鹽技術,為大香格里拉地區的居民們提供著食用鹽。
鹽巴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對於生活在大香格里拉地區的居民來說,和茶、酥油、糌粑一樣不可或缺。鹽井上下約10公里范圍內,沿瀾滄江兩岸分布著密密麻麻的鹽田。
瀾滄江兩岸有一處處的泉眼,這些泉眼流出的就是鹵水。人們在各泉眼處壘石固水,就形成了鹽井。
曬鹽工作都是由當地婦女完成。她們用木桶把鹵水從江邊背到高台,注入鹽田中.經過兩三天日曬風吹,就得到上等好鹽了。
瀾滄江全長2153公里,除西藏鹽井地區以外,流域其他地區都沒有發現類似的產鹽地。為什麼只有這段瀾滄江江邊才有能曬鹽的鹵水呢?
在鹽井,人們傳說,這里的108處溫泉是「達美擁」雪山女神的眼淚化成的。很久以前,瘟疫成災,百姓無力醫治,女神心生憐憫,垂淚化作溫泉供百姓療病化災。
地理學家則做出了這樣的科學解釋:由於歐亞板塊被印度板塊擠壓,青藏高原不斷升起,高原的氣候也越來越乾旱。高原上的湖泊不斷蒸發、鹽分越積越多,直到完全變成一片鹽殼。後來又經地質變化,岩層扭曲,鹽殼被深埋在地下。當岩層斷裂,地下溫泉溶解了地層中的鹽並湧上地面時,就成了今天的鹽井。
在鹽井村,是風使鹵水在鹽田裡變成鹽的。
每年6~9月的雨季,漲水的瀾滄江會將鹽田淹沒,但隨著秋風送爽,便又帶來了曬鹽的好季節。
這里被稱作乾熱河谷地帶,大部分時間陽光燦爛,氣候乾燥。尤其在河谷下部氣溫很高,再加上由瀾滄江通道南來的強勁大風,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使這里成為一個天然的晾曬場。
這里的高山被河流切割得很深,底下由於太陽的輻射熱量不能散發出去,熱量很集中,蒸發量很大,所以很乾燥。
鹽田是用木料在瀾滄江兩岸架起的一座座「平台」,再用紫紅色粘土把檯面抹平壓實,做上圍堰,成為一個個平整如鏡的曬鹽池。這些曬鹽池大的不超過10平方米,小的僅一二平方米。鹽田一排排一層層,由江邊一直架設到三四百米高的山腰上,一塊接著一塊,一片連著一片,仰望彷彿空中樓閣,俯視猶如層層梯田(圖2)。
(2)用架子搭建而成的鹽田十分壯觀
鹽田架上墊土,又鋪上細砂。細砂可以滲水,鹽水就幹得快。日積月累,滲到架子下面的鹽水都結成了長長的鍾乳狀的鹽條。遠遠望去,就如同寒冬結成的冰凌。
更為神奇有趣的是,同一條江,江這一岸產紅鹽,江那一岸產白鹽。也因為這樣,兩岸的村子被稱為白鹽井和紅鹽井。
兩岸的鹽田究竟有什麼不同? 難道兩岸鹽井裡的鹵水有什麼不一樣嗎?
鹵水是一樣清澈透明。
無論是白鹽井村還是紅鹽井村,當地人的曬鹽方法和工具也是一樣的。為什麼曬出來的鹽會是兩種不同的顏色呢?
除了顏色有差別,這兩種鹽的成分上有什麼不同嗎?
當地人給紅色的鹽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桃花鹽,它不僅有美麗的名字,還有很好的味道,用它打出的酥油茶紅亮亮的,十分香甜(圖3)。
(3)紅鹽田
白色的鹽更為精細,價格也要高一些。
兩者在本質上都是鹽,可是為什麼會有顏色的差別呢?
答案就在鹽田上面。
原來,這一邊的制鹽人用山上的紅岩土鋪鹽田,而對岸的鹽田卻是用細紗或者坡上的白土鋪成。不同的土色染到了鹽里,就成了兩種不同顏色的鹽(圖4)。
(4)白鹽田
當婦女們曬出小山一樣的鹽堆時,男人們就牽著騾馬到田邊來馱鹽。每年,男人們都要趕著騾馬把鹽運到附近的鄉鎮上,再從那裡運往各個地區。這樣的一次運輸行程最短的需要20多天,遠的要走上幾個月的時間。
大自然造就了流淌千年的鹽井,也造福於香格里拉腹地乃至更遠地區的人們。
⑥ 西藏高原之上何時形成了釀制葡萄酒的風俗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當地村民講述道,鹽井地區在唐代就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一直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早在18世紀中葉,來自法國的傳教士進入此地傳教,修建了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傳教士也教當地修女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從那以後,當地群眾一直延續著種植葡萄,釀制與飲用葡萄酒的習慣。
2015年,在西藏自治區科技廳、昌都市科技局的幫助下,公司建成了西藏唯一的「西藏高原葡萄栽培與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達美擁葡萄酒的品質保障提供技術支持。敢為天下先,創立西藏第一個本土葡萄酒品牌,絕非易事。經年累月的堅持,換來了企業質的飛躍。西藏芒康縣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的葡萄酒年產量從2009年的7噸跨越到2017年的410噸,年產值達3830萬元。2017年3月,公司參加「第八屆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達美擁葡萄酒榮獲金獎。同年還獲得「西藏自治區著名品牌」殊榮。來源:中國西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