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葡酒知識 > 法國卡米爾雲露干紅葡萄酒

法國卡米爾雲露干紅葡萄酒

發布時間:2021-03-07 01:28:39

1. 卡米爾雲露紅酒怎麼樣,檔次怎麼樣

只能說一般,我一直在品海偉酒類的義大利酒莫莉尼系列,三百以內,非常合適,最關鍵的是好喝,果香四溢,而且保真。

2. 求一法國作家的具體資料.

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後來越南的西貢/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 - Duras 莒哈絲。

莒哈絲在大學里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後來作品中,她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莒哈絲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莒哈絲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創作的一部小說。這個故事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描述莒哈絲很難: 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莒哈絲傳《瑪格麗特·莒哈絲》)她自己寫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莒哈絲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編輯] 莒哈絲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莒哈絲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發》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莒哈絲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第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貝克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他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工程估價員,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法國新教徒。幼時,他曾在德國人開設的幼兒園和法國人開設的中學接受教育,這些都培養了他傑出的語言才能,為他日後用英、法兩種語言創作打下基礎。

貝克特的板球打得十分出色,是一名左手擊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大學和北安普敦郡打過兩場一級比賽。因此,他成為唯一一位被選入號稱板球聖經的維斯登板球年鑒(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諾貝爾獎得主。

1927年,貝克特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獲法文和義大利文學學士學位。1928年,他因出色的多語言才華而被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校任用為英文教師,並移居巴黎。在巴黎期間,貝克特的思想日益成熟。他結識了同樣旅居巴黎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他們共同翻譯了很多愛爾蘭的文學作品。

1930年,貝克特離開巴黎,回到都柏林三一學院教授法文,並開始鑽研笛卡爾的哲學,並獲得哲學碩士學位。兩年後,貝克特因不喜歡枯燥的教書工作而辭職,開始漫遊歐洲。彼時的愛爾蘭推行所謂「神權政治」和嚴格的書籍檢查法令,這些都讓貝克特非常反感。於是他於1938年起正式定居巴黎。

貝克特與他的母親有非常親密的關系,他曾在多部作品中描寫過這種心理體驗。即使在巴黎定居後,貝克特每年都要回國探望母親。然而,母親對宗教的虔敬信仰卻並未影響到貝克特。他曾說過:「對我來說,信仰是一種無聊的感覺,因此我放棄了它。」與此相反,從青年時代開始,貝克特就喜歡新潮哲學,並對方興未艾的現代主義思潮產生濃厚興趣。20年代與喬伊斯的結識,使得貝克特深受意識流文學的影響。他甚至專門撰寫過題為《但丁、布魯諾、維柯與喬伊斯》(1930年)和《論普魯斯特》(1931年)的論文。這些研究工作是日後貝克特創作的重要理論支柱。

貝克特一生行事低調,埋頭創作,很少談論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他的祖國愛爾蘭,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同時代的許多大師一樣,貝克特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在戰爭中所遭遇的劫難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旅居法國期間,他就曾經參加過巴黎的地下反納粹組織,並曾受到蓋世太保的追捕。大戰結束後,他也曾為愛爾蘭紅十字會工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開始從事專職的文學創作。早年的這些閱歷使貝克特的作品始終將人類的命運和存在狀態作為思索和描述的對象。

[編輯] 創作
貝克特一生的創作經歷,以1952年話劇《等待戈多》的上演為標志而被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創作小說,而後期則主要寫劇本。盡管如此,貝克特的文學風格卻始終沒有很大變化,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遠離現實主義傳統的道路。

[編輯] 小說:語言與結構實驗
早年的貝克特深受意識流文學的影響。他對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惡痛絕。他曾指責當時的讀者只願意「不費勁地」閱讀「形式與內容嚴格分離」的作品,而不願意接受像喬伊斯小說那種「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對我來說,用標準的英語寫作已經變得很困難,甚至無意義了。語法與形式!它們在我看來像維多利亞時代的浴衣和紳士風度一樣落後。」,並聲稱:「為了美的緣故,向詞語發起進攻。」

因此,在貝克特早期的小說創作中,他絕少涉及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具體的社會問題,而是致力於揭示人類生存的困惑、焦慮、孤獨以及現代社會中人們喪失自主意識後的悲哀。他喜歡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來負載哲學思想。他的小說沒有連貫的情節和動人的故事,其晦澀程度和當時勃興的意識流小說並無差別。

貝克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出版於1938年,在小說中他構畫了一個「精神衰弱的唯我主義者」,第一次較全面的展示了貝克特對文學創作的思索。

貝克特早期的小說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瓦》(1951年)、《馬龍之死》(1951年)和《無名氏》(1953年)。貝克特作為一流小說家的地位由這三部連貫的作品奠定。這三部小說所表現的主題和《莫菲》是基本類似的,卻在形式上做出了很多革新。貝克特吸取了法國諸多文學流派的元素,包括象徵主義和意識流技法。在內容上,故事和情節已經被徹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極小的空間內,甚至形體本人也已經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尋找替身的符號系統。這種特質已經遠遠超出了現代主義的范疇,而是已經具有某些後現代主義的氣質了。

貝克特的小說在結構上獨樹一幟。他的小說大多採用一種環形封閉的結構,情節不斷繁衍而又不斷消解。主要情節被不斷打結和扯斷,直至被敘事徹底解構。

總體來看,貝克特的小說創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於語言和結構實驗走得過於極端,使得他的作品成為很難解讀的私人寫作。進入50年代後,貝克特意識到自己的小說實驗已經沒有繼續前行的可能了,於是開始轉向戲劇創作。

[編輯] 戲劇:荒誕派的高峰
作為荒誕派戲劇的創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貝克特一生共創作了30多個舞台劇本,其中有20多個被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劇終》和《啊,美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1952年)是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之作。它於1953年在巴黎巴比倫劇院首演,立刻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在比較不寬容的倫敦上演後,倍受嘲弄,甚至引發評論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紐約百老匯上演,被美國評論界譏稱為「來路不明的戲劇」。直到70年代才開始被評論界接受並贊譽,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劇本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個兩幕劇,出場人物只有5個。全劇的主題就是兩個百無聊賴的人在等待「戈多」,而戈多卻始終沒有出現。劇情上沒有任何發展,結尾是開端的重復,沒有沖突,只有一些亂無頭緒的對話。舞台的背景也顯得簡陋、壓抑,令人窒息。

西方評論界對《等待戈多》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而貝克特始終拒絕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做出解釋。比較通行的看法是:戈多是一種象徵,可能是「虛無」、「死亡」也可能是某種被追求的超驗。戈多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現代社會的人們對未來若有若無的期盼。英國評論家馬丁·艾林斯認為:「這部劇作的主題並非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本質特徵的等待。」

貝克特後期的劇作,如《劇終》等,基本也都延續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風格基調。從某種程度上看,貝克特的創作思路深受薩特等存在主義哲學家和作家的影響。而由他和尤奈斯庫所開創的荒誕派戲劇的傳統,也可以看作是存在主義小說在戲劇舞台上的延伸。

[編輯] 評價
貝克特後半生定居法國,卻始終沒有取得法國國籍。而由於貝克特使用法語而不是蓋爾語進行創作,他的祖國愛爾蘭也拒絕承認他的國民身份。以至於1969年當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他只能請自己的出版商代表自己去領獎。可也正因如此,貝克特的思維始終是歐洲的、國際的,而不像他的同胞蕭伯納或葉芝一樣,始終帶有民族主義的狹隘氣度。

貝克特一生最高的成就體現在他對荒誕派戲劇做出的貢獻。正是因為他的一系列優秀劇作,使得荒誕派戲劇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壯大的文學流派躋身後現代主義陣營。盡管貝克特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很多爭議,但他作為20世紀一流文學大師的地位確是毫無疑問的。英國學者沁費爾如是評價:「就貝克特而言,他的劇作對人生所做的陰暗描繪,我們盡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對於戲劇藝術所做出的貢獻卻足以贏得我們的感激和尊敬。他描寫了人類山窮水盡的苦境,卻把戲劇藝術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編輯] 部分重要作品

[編輯] 小說
《莫菲》(1938年)
《瓦特》(1953年)
《莫洛瓦》(1951年)
《馬龍之死》(1951年)
《無名氏》(1953年)
《依然如此》(1961年)
《米歇爾與卡米爾》(1970年)
《故事和無意義的片斷》(1970) – 短篇小說集

[編輯] 劇本
《等待戈多》(1952年)
《劇終》(1957年)
《啞劇1》(1957年)
《啞劇2》(1963年)
《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1958年)
《啊,美好的日子!》(1961年)
《喜劇》(1964年)
《來和去》(1967年)
《俄亥俄即興之作》(1982年)
《搖籃曲》(1982年)
《失敗的人們》(1957年) - 廣播劇
《屍骸》(1959年) - 廣播劇
《語言與音樂》(1962年) - 廣播劇
《喂,喬!》(1968年) - 電視劇

3. 泰蕾絲99拉甘瑪德蘭99費拉怎麼樣

一《泰蕾絲61拉甘》是左拉於1867年發表的第三部小說。這部小說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小說流派-自然主義,同時也為鴻篇巨制《盧貢-馬卡爾家族》奠定了理論基礎。這部小說問世後遭到不少批評家的惡言攻擊,尤其是路易61於勒巴克,他在費加羅包上發表了題為《腐朽的文學》,其他的批評家也抨擊左拉是艷情文學家。左拉在自己的第二版序言中予以一一回擊。 泰蕾絲61拉甘的母親是阿爾及利亞原始部落的酋長的女兒,父親是在阿國駐扎的法國上尉。她的母親死後,他的父親把它過繼給居住在法國的姐姐-拉甘太太。拉甘太太有一個兒子,卡米爾,他身體十分虛弱。泰蕾絲的童年和青少年就與卡米爾一起度過。當泰蕾絲21歲時,拉甘太太讓他們表兄妹結為伉儷。由於卡米爾堅持要去巴黎生活和工作。拉甘太太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積蓄在新橋街道找了一處房子開了一家縫紉店。而卡米爾也在奧爾良鐵路公司謀得一份差事。對於泰蕾絲來說,苦悶的生活才剛剛拉開帷幕:卡米爾由於身體虛弱,下班後倒頭就睡,對泰蕾絲來說,自己身邊睡著一個死人;另外每周四晚上都是同樣的客人來店裡參加晚會:老米肖,推銷員,警員,以及拉甘太太的朋友等等,他們都是十分無聊的人,在一起不是喝茶就是打牌。泰蕾絲十分厭倦這樣的生活。 洛朗的出現,猶如久旱的甘露,給心灰意冷的泰蕾絲帶來了新的希望。由於是卡米爾的朋友,一來二往,他們兩人就成了地下情人。為了擺脫卡米爾的羈絆。他們兩人決定除掉卡米爾。三周過後,洛朗邀請卡米爾夫婦一起在Saint-Ouen河上劃船。當船駛向河中央的時候洛朗企圖制服卡米爾,遭到卡米爾的反抗,卡米爾在洛朗的脖子上留下一道疤痕。最後船翻了,卡米爾由於不會游泳,而淹死了。事故發生後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一場意外事故。卡米爾也聲稱當時只能救泰蕾絲一個人。鑒於此,他們二人才免於法律的制裁。 沒有了卡米爾這個絆腳石,卡米爾和泰蕾絲的感情發展十分迅速。他幾乎每天都會去縫紉店去照顧這兩個女人。一年半過後,洛朗內心開始產生恐懼。他認為他自己看到了卡米爾的靈魂。尤其是他脖子上不能消失的牙印讓他感覺卡米爾這個惡魔時刻有可能咬他一口。泰蕾絲也開始失眠。老米肖認為泰蕾絲是由於缺少丈夫的愛才會失眠,並建議說洛朗是丈夫的不二人選。他們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夫妻。但是他們在新婚之夜依然不能入睡。他們認為卡米爾的靈魂就在他們的卧室中。這種情況是每晚都會出現。洛朗甚至認為卡米爾的靈魂已經上了貓的身。每次他們躺在床上想休息時,卡米爾的靈魂就來到他們身邊。 兒子死後,拉甘太太變得沉默,而且身體越來越行動遲緩。一天 ,由於午飯忍受精神的煎熬,洛朗和泰蕾絲向拉甘太太說出了謀殺卡米爾的全部經過。拉甘太太向參加周四晚會的客人們說出了真相,可他們都不相信他所說的話。泰蕾絲和洛朗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他們神經徹底紊亂,他們的矛盾由拌嘴升級為拳腳相向。洛朗認為打泰蕾絲可以讓他得到放鬆,而且他十分討厭這只貓,盡管拉甘太太十分不願意,但是它還是沒有脫離洛朗的毒手。 他們結婚六個月後,洛朗和泰蕾絲經常夢到對方要謀殺自己。因此洛朗買了毒葯,泰蕾絲也藏了把匕首。當他們兩人發現自己齷齪的企圖後,在拉甘太太的面前喝毒葯自盡。拉甘太太為兒子報仇後一動不動立在這兩個年輕人屍體旁。 二在《泰蕾絲61拉甘》的序言中,左拉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研究的是內在素質(Tempérament),而不是外在性格(Caractère)」。他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左拉在小說中驗證當一個激情如火的女人與一個血氣方剛的男人突然相遇會發生什麼?泰蕾絲首先嫁給身體羸弱的卡米爾,然後碰到瀟灑的洛朗。他們之間的故事可以解讀為一項科學實驗。就像一個科學家把各種化學成分放在一個容器內讓它們產生反應,然後得出一組科學數據。左拉也是這樣,他把小說中的人物當作實驗的主體。他們生活的特定環境就是一個大的容器。他把形象色色的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來研究,比如新橋街,陰暗的環境,冷,小。這些環境要素對人的心理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且會促使他們做出一些非正常的行為。按照這種思路,左拉發展了心理學上的決定論。 左拉將社會活動比喻成人的機體運轉。在小說中的人物的活動和心理都有最原始的官能要求和動物性來支配。在整部小說中主要講述了四個主要人物的故事,描繪了四種不同內在素質的人的表現。洛朗和泰蕾絲是內心熾熱,體格強健的代表;卡米爾是病夫的代表;拉甘太太是懦弱、冷酷者的代表。作者在小說中將各種情感、心理活動和思想簡單化之為單純的生理現象。靈魂在這里完全不起作用「(泰蕾絲的愧疚)純粹是物質性,只有她的軀體,他那被刺激的神經和那顫抖的屁臭懼怕那個你死鬼。在意識上他一點兒也不怕,殺死卡米爾,他是好不手軟的。」(P129) 左拉之所以將生理學的理論引入到文學中,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分析各種「病例」,他甚至有時候與臨床醫生以同事相稱。在小說中的一些表達,如:「身體痛苦極了」或者「他身上的條條神經都出了毛病(P129)」這些話就像出自一個醫生之口。從字面上看這些句子不是在描寫一個人,而是在描寫人的器官。左拉經常借用臨床醫學的詞彙來分析這對夫婦遭遇的危機。這份醫學診斷建立在身體症狀分析的基礎之上:比如看到「冷汗」和「身體哆嗦」我們會想到心裡害怕。他觀察並分析人的動作,道德表現,心理活動,並將這些行為比做正常的人類機體活動。比如:當大家來到太平間和卡米爾送別時,作者用很少的詞句來專門描寫屍體的恐怖,似乎他就是一個成天擺弄屍體的外科醫生一樣,毫不在乎的寫到「有些屍體雖然僵硬了,但還完好無損;還有一些屍體就像一堆血淋淋的爛肉。」 三我們可以將左拉的《泰蕾絲61拉甘》界定為實驗小說。這部小說也是第一部自然主義小說。這部小說,建立在自然科學理論基礎上的,同事摻雜著自然主義和荒誕主義。下面,我們將從四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小說的荒誕精神。 1) 人與動物界限的模糊 左拉小說中的動物往往就是人的名字:(弗朗索瓦是《泰蕾絲61拉甘》中拉甘太太的一隻貓,Mathieu《生活的快樂》中的一隻狗的名字)。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左拉自己也將自己的貓取名為弗朗索瓦茲和卡特琳娜,他的狗叫做貝爾唐得。再回到小說《泰蕾絲61拉甘》,貓一方面與周四晚上來到拉甘家的那些平庸的、舉止可笑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一方面,貓的名字(弗朗索瓦)就給了這只貓以人的活動能力。在第七章中,泰蕾絲還模仿貓的語調來搪塞那些揭發他們罪行的證據。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引發了在場人的捧腹大笑,只有洛朗一個人獃獃的站在那裡。之所以笑不出來,因為他認為:「卡米爾已經投胎到了弗朗索瓦的身上」。 拉甘太太的貓是一隻巨大的虎斑貓。這個小生靈通人性,在小說中他的角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同埃德加61愛倫61坡 中的科幻人物一樣。在小說中泰蕾絲和貓可以視為同一類動物,她像貓一樣矯捷,像貓一樣警覺。弗朗索瓦知道泰蕾絲和洛朗謀劃殺害卡米爾的全部過程,因此洛朗總是認為卡米爾死後靈魂已經上了貓的身。這只貓是一個擁有巨大力量的惡魔。它痛恨泰蕾絲。它的思想,它的行動都由卡米爾的靈魂來支配。但是事實上,世上是無鬼神的,人死也不可能靈魂附體。這些鬼神現象完全是由於洛朗和泰蕾絲內心的愧疚和犯罪感而引起的幻覺。也正是在這種幻覺的作用下,兩個殺人犯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貓,他總是在小說故事發展到非常關鍵的時刻出現,是泰蕾絲和洛朗罪惡的第一目擊者,同時也是洛朗幻想的載體。貓在《泰蕾絲61拉甘》中有以下幾重身份: 83 拉甘家族的守衛者 83 目擊證人 83 無處不在的惡魔 83 公正的裁決者 2) 生與死的模糊 讀完整本小說,仔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描寫,我們不難發現,作品中充斥著一些半生半死的人物,比如: 83 卡米爾,他幼年大病未死,身體極度虛弱,發育不全,常年泡在葯罐子里頭。結婚後由於身體的虛弱,不能履行男人的職責,與死人無二樣。 83 泰蕾絲61拉甘,泰蕾絲的母親是為開化的非洲部族婦女,他繼承了母系的血與本能。過繼給拉甘太太後,整日生活在狹小陰暗的小巷中,面對體弱多病的丈夫。生活圈子除了自己年老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外,就是一些無聊的旅客。生活環境壓抑了他內心的情慾,她終日如行屍走獸般重復相同的生活。從這一點上看她也是半生半死的。 83 在小說的最後還有一個活著的死人,那就是蘇珊,作者是這樣描述她的:「慘白的臉」、「游離的眼神」、「煞白的嘴唇」、「萎靡的面龐」。左拉在這里對蘇珊的描寫讓讀者聯想到中國神話中的僵屍,行動僵硬,沒有自己的思想。 在太平間的屍體是半生半死的。洛朗說他們的鼻子是扁平的,張著血盆大口,露出尖牙,臉上還露出糝人的怪笑。 小說中的這幅油畫十分離奇。家裡所有的人都發覺畫上的人物與死去的卡米爾是驚人的相似。他在小說中起的作用是: 83 一個預言者,當人們看到這幅畫時最害怕的人是洛朗。它預示著報復即將開始。 83 「第三者」,拆散這對姦夫淫婦。他們原本殺死卡米爾,順利成章的結婚,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但是這幅畫給他們的兩人的心靈構築了一道無形的牆。 83 使卡米爾重生 對於鬼魂本身就是半生半死的。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鬼魂妖狐是不能被人所察覺的。他們要活動必須上一個人的軀體。中國的一些靈異小說就有「借屍還魂」一說。在小說中,卡米爾的靈魂上了貓的「身」,而且卡米爾的靈魂比活著的卡米爾還要有活力。這里的鬼魂實際上就是人們對於卡米爾的回憶的變種。 最後是拉甘太太。拉甘太太也是一個不死不活的人。因為他在小說的整個情節發展過程中都是一個無作為者,給人以死氣沉沉之感。但是她確實活著,而且影響了幾個人的命運。首先在外省時,她將自己關在家裡,照顧自己的兒子並與外界隔絕,不與任何人來往。然後搬到巴黎之後,在新橋店裡,除了與客人說話很少出去。最後她慢慢的癱瘓且一步步朝著天堂邁進。毫無疑問,拉甘太太是一個十分沒有生氣的人物,沉默直至生命的終結。 小說中的背景不僅反映了人物生活的社會背景和環境,而且也為作者描寫半生半死的人做了鋪墊:新橋店的過道被寫成是地下墓穴(caveau),墳墓(tombeau),公墓(cimetière)。在這條骯臟、陰暗、潮濕、到處散發著霉氣和腐爛物味道的街道上,所有人天天在此相遇。所有人都行色匆匆。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就像被活埋在這形同墓穴的街道里。洛朗和泰蕾絲則被掩埋在錯誤的婚姻和噩夢中。 3) 幻覺 兇手產生的幻覺給讀者的心中播下了種種疑問:晃動的床,鬼魂,貓......這些幻覺發生在卡米爾死後不久,而且大都出現在晚上。這為小說增添了不少恐怖的氣氛。 雖然卡米爾在第五章已經死了,但是他的靈魂給洛朗產生的幻覺卻一直縈繞著他。洛朗認為卡米爾的靈魂比活著的卡米爾還要強壯。洛朗在幻覺中看到的卡米爾是綠色的臉。似乎泰蕾絲也看到了同樣可怕的幽靈,因為作者寫到:「她想給他跪下並且向卡米爾的鬼魂哀求。」 為了擺脫卡米爾的糾纏,不惜找出種種借口來置卡米爾於死地。他們的想法是非常人的想法,完全可以等同於一個精神病人的想法。卡米爾死後,他們兩個人沒有後悔的跡象。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卡米爾在洛朗脖子上留下的傷疤是導致洛朗心理懊悔的原動力。另外,這個疤痕是謀殺的物證也是唯一的證據;是一把刺痛兇手良知的利劍。 煩惱、恐懼、幻覺的增加,他們日益覺得卡米爾就在他們身邊,他們看見了他的眼睛,看見了血,慘白的溺水者.....所有的這一切每時每刻都在他們心中反復重現。 但是,上述這些煩惱也與他們的感官有關:聽覺(抓撓聲)、觸覺(冷熱,冷汗,潮濕)、味覺(屍腐的味道)還有視覺(溺水者坐在那裡)。兇手的害怕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抓撓頭發、牙齒戈登打顫,冷汗不斷。泰蕾絲和洛朗不僅只有上述這些恐懼的症狀,他們還會視物模糊不清,對於他們有關的事情一直抱有懷疑態度。他們經常會胡說八道:貓是貓,屍體是死的,夢只是心理紊亂的結果。 4) 因果報應論 小說的主人翁泰蕾絲61拉甘(Thérèse Raquin)從詞源學上來分析它寓意深刻: Thérèse來自希臘語,他的意思是種植(qui sème),她的姓Raquin是由俚語raquer演變而來,它的意思就是付出代價。將它的名和姓連起來理解就是法國的一句俗語qui sème le vent récolte la tempête(種瓜得瓜,種荊棘者得刺)通俗一點講,就是Thérèse必須為他所犯的罪過埋單。 泰蕾絲是一個混血兒「既集中了白人父親的風流倜儻,又集中了黑人母親的美麗、多欲和野性。」 這樣一個強悍多欲的少女,卻被她的姑媽「囚禁」在一個死寂、幽暗的環境中。成天面對體弱多病的表歌,雖然泰蕾絲沒有病,但是姑媽仍然把她像病號一樣來對待,讓她分吃卡米爾的葯。但是這些外在環境的壓制並沒有改變泰蕾絲追求大自然,激情的願望。他常常對著火爐沉思,望著炙熱的火焰眼睛都不眨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下,泰蕾絲養成了低聲說話和沉默的習慣。環境是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但是人的本能和動物性確實先天覺得的。當她舉起胳膊或者走起路來是,人們就可以看到他結實的肌肉和貓一樣的矯捷,在墳墓一樣的環境中,人的生活是單調,枯燥的。但洛朗的出現,使泰蕾絲體內積壓的情感得以渲泄。為了搬開卡米爾這個絆腳石,他不惜使用殘忍的辦法來殺害自己的報復。盡管他們的罪行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是沒有逃離精神法庭的審判,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泰蕾絲61拉甘》中的故事體現了神話中的輪回思想和因果報應論。淹死鬼卡米爾死後,為了報復洛朗,將自己的靈魂轉移到了貓的身上。洛朗每次見到貓,就感覺卡米爾還活著,而且就在他的身邊。佛家有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泰蕾絲和洛朗殺人之後,想各種方法來掩蓋罪行,逃脫罪行。但是最後還是沒有逃脫死神的制裁,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四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泰蕾絲61拉甘》是一部科幻小說或荒誕小說。這種觀點不夠准確,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高度寫實主義(hyperréalisme)作品或超自然主義作品(hypernaturalisme)。但是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看見科幻小說的些許影子。 《泰蕾絲61拉甘》作為自然主義的開山之作,他主要依靠的實驗分析法來分析人的病態的深層原因。這部小說中的荒誕主義精神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幻覺,人與動物的混同和生與死界限的模糊。之所以不能將它歸為科幻小說,是因為小說中充斥著實證主義的觀點。內心炙熱的泰蕾絲嫁給了體弱多病的卡米爾。卡米爾不能滿足血統給予泰蕾絲的慾望。血氣方剛的洛朗的出現,情慾必然誘使她走上犯罪的道路。左拉,這位自然主義者,運用實驗的研究方法來記錄下洛朗和泰蕾絲接觸後精神變化的各個階段。我們可以說荒誕的手法營造出的恐怖環境為該小說的成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4. 羅丹與卡米爾的愛情故事是什麼

卡米爾·克勞岱做夢都想成為一個像羅丹那樣受人景仰的天才雕塑家。她與羅丹相識是在1885年的冬天。她的老師布歇先生在去羅馬旅行前,把她這個學生託付給了羅丹。這是個被人議論紛紛的大師,聽說他的模特兒和他都有艷事,女人們都迷上了他。還有人說他的某尊雕塑是從人體上直接拓下來的,因為它實在逼真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羅丹為這種中傷大哭了一場,卡米爾則毫不懷疑這種完美是天才忘我勞動的結晶。

卡米爾向羅丹先生要了一塊大理石,她想為弟弟保羅刻一尊半身像。在這個家裡,除了父親,卡米爾最愛的就是弟弟保羅了,他雖然還很年輕,卻能寫出不同凡響的好詩。

爸爸克勞岱先生回來了,卡米爾去車站接他。進家門前,父親塞給他最鍾愛的女兒一些錢。可這一幕還是讓站在樓上窗口張望的母親看見了。她哭哭啼啼地把自己關進裡屋,罵家裡人合起來騙她,為了一個瘋瘋癲癲玩泥巴的傻瓜,大家一起受罪。

為了表示對老師的謝意,卡米爾雕刻了一隻青筋微露的腳送給了羅丹,這個作品使羅丹當即決定,請卡米爾來做他的助手,參加美術館紀念門廳的大型雕塑工作。

那天,卡米爾正在腳手架上工作,她無意中看見羅丹用一種曖昧的動作在擺弄著他眼前的體態豐腴白嫩的裸體女模特兒,卡米爾驚呆了,她的眼裡不知怎麼就蒙上了一層淚水。

夜晚,在保羅房裡,卡米爾低位著對弟弟說,她不想再去羅丹那裡了。保羅同情地望著姐姐。也許羅丹根本不知道她的心事。傳奇式人物的行為都是不可想像的放盪不羈和獨斷專橫。他所崇拜的雨果這樣說過。

第二天一早,羅丹便打聽有沒有卡米爾的消息。他的助理搖搖頭,建議另外雇一個。"不!"羅丹不加思索地拒絕了,他決定親自去找卡米爾。桌上放著的那隻雕刻的腳告訴他,她是個無可替代的助手,一個超群的雕塑天才。

羅丹的登門拜訪使卡米爾心中的怨恨和委屈煙消雲散。當卡米爾在為裸體女模特兒擺姿式時,羅丹看出,自己花了許多年才弄通的東西,卡米爾已經無師自通了。

雨果死了,人們奔走相告,不勝唏噓。雨果的死使羅丹感覺到生命的枯竭,他茫然對著模特兒的裸體毫無靈感。於是,卡米爾第一次決定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羅丹,她登上了模特兒的台基。裸體的卡米爾使大師看到了一個完美的夏娃。那豐潤如白玉的肌膚和軀體,擾亂了羅丹的心神。他情不自禁地觸摸、狂吻她。

克勞岱全家回鄉下維洛夫度假。為了表示謝意,克勞岱不顧女兒反對邀請了羅丹夫婦來維洛夫。洛茜是羅丹沒有正式結婚的妻子,她和他有個兒子。他這次接受邀請來維洛夫就是希望卡米爾能盡快返回巴黎。他要雕刻雨果和巴爾扎克的像,怎樣才能把各人的神韻反映到臉部呢?靈感就像個頑皮的孩子在和他捉迷藏。要完成這些工作他離不開卡米爾,只有她才能帶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

姐姐和羅丹的熱戀使保羅感到自已被冷落了,變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卡米爾住進了巴黎近郊羅丹新買下的佩安園。在這個更像工場的臨時家裡,她沒日沒夜地幹活,疏遠了家人和朋友,幾乎與外界隔絕。靈感、熱情、技巧和肉體,她把一切獻給了羅丹。

羅丹的傑作眼看就要完成,克勞岱先生卻不安地發現,女兒自從認識羅丹以後就不幹自己的活了,她似乎僅僅為羅丹活著。可如果不展出自己的作品,她永遠也不會得到承認。他提醒卡米爾,她的未來屬於她自己,不該過多地和羅丹一起拋頭露面,周圍的閑言碎語足以扼殺一個天才。

卡米爾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孤獨地留在佩安園中,整日的勞作使她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和一雙像樣的鞋子。羅丹除了周旋於美術界的朋友之間外,還要常常呆在身體有病的洛茜那裡。洛茜找上門來大吵一場,卡米爾流產了。羅丹為此流淚三天。幾天後,卡米爾突然不知去向。在她的工作室里,羅丹激動地發現了一尊雕得臻乎完美的自己的像。他決定把它展出。

當卡米爾重新出現時,她要求羅丹在她和洛茜之間作出選擇,羅丹說他不能像打發僕人一樣趕走洛茜。卡米爾突然意識到父親的話是多麼中肯,她日日夜夜為他工作,對自己考慮得太少了,她永遠不會有別的女人所有的一切,而只有石頭。

一無所有的卡米爾來到保羅那裡,請求弟弟讓她住一段時間。她終於答應離開羅丹,她的心碎了。

初愈後的卡米爾依然埋頭於雕塑。弟弟遠走他鄉,父母也要回維洛夫了,當初全家是為了她和她的雕塑才遷來巴黎的,現在整個世界都棄她而去。他們彼此感到失望。卡米爾唯一擁有的,只有雕塑了。也只有雕塑才能把她和洛茜區別開來。

在音樂家德彪西等人的幫助下,卡米爾的作品展出了。她想拖著跛足重新飛翔。人們對她因為痛苦而表現出扭曲變形的作品毀譽參半。而贊譽卻全都屬於羅丹,因為她是他的學生,是他指點她找到了金子。生活整個成了一個十字架,保羅的話太透徹了,他早就對她說過:"羅丹做夢,你做工。"她似乎永遠也無法走出羅丹的陰影。卡米爾比以前更加孤獨地躲進自己的世界,她將成為雕塑。可即使是一座雕塑也不會這樣被拋棄。

羅丹來了,可他被拒之門外,門里的卡米爾變得異常脆弱而易受傷害。巴爾扎克全身像的成功,使羅丹再次登門,因為卡米爾曾經給了他靈感。然而,出乎他的意料,久別後的會面卻成了一次使彼此都受到傷害的謾罵。心理失去平衡的卡米爾陷入了瘋狂,她懷疑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由於羅丹在搞鬼。當房東提出要收回房子時,卡米爾悲憤地沖到羅丹家前,用石塊砸他的門窗,吼叫道:"羅丹,從你的狗窩里給我滾出來,我究竟愛你什麼呀!"

凄厲的哭聲在黑夜中回盪。

一向被父親忽視的保羅回到法國時,已成了一個令人矚目的作家。卡米爾撲進父親的懷里,為自己讓他失望而無地自容。克勞岱先生發現,女兒漂亮的藍眼睛失去了光澤。他摟著可憐的卡米爾,為她念保羅的詩。

報社記者朱迪為撰寫羅丹的傳記特來采訪卡米爾。她告訴卡米爾,不少人已經認識到她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女藝術家。連羅丹也承認,他曾指引她找金子,可後來發現金子就在她自己身上。不管記者怎麼說,卡米爾認定她是羅丹派來的,拒絕接受她的采訪,"我和羅丹的關系是零。"

1913年秋天,在克勞岱先生的葬禮後不久,卡米爾經巴黎精神病院醫生簽名,證明她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在被送上醫院囚車的那一刻,卡米爾扒著車窗,緊握鐵欄桿,眼裡充滿凄涼和恐懼。

在瘋人院里,卡米爾一次次懇切地給弟弟保羅寫信,希望能早日離開這個折磨人的地方:"別把我扔到這兒,我多麼想回家和你們住在一起,看好我的東西不要落到羅丹手裡,他很害怕我出去,並會千方百計地阻撓。我好想回家。你被流放的姐姐。"

1943年10月19日,卡米爾·克勞岱逝世於蒙特克朗收容所,終年80歲。

羅丹為卡米爾築的。吻。以卡米爾為模特。

對卡米爾來說,藝術就是她的全部生活,代表了她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藝術就意味著慾望、愛情、命運,或者簡單說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劇。

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卡米爾的一生?我們首先要考慮到她當時所處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包括法國十九世紀的教育、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各種社會條件。卡米爾是一個女性雕塑家,在當時的法國,雕塑純粹是男人的藝術,女性幾乎沒有接觸雕塑藝術的權力。因此,卡米爾無法得到公眾的認可,不被上流社會所容納。甚至在其他女性藝術家聚集的活動中,她也因為不擅社交,和她同時代的人缺少聯系和溝通而默默無聞。這些都是把她帶入黑夜般死寂的原因之一。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奇怪為什麼抑鬱和傷感總是卡米爾的作品中潛在的主題。在這個天才的女藝術家甜美迷人的外表下面,是一個整天堆砌泥土的孤獨的內心世界。

通過卡米爾晚年與弟弟和侄子的通信,我們可以看出,她非常懷念維爾納夫的童年生活,想回到她年輕時候的村莊。正是在那裡,她第一次體驗到大自然的寂靜、純潔和安詳。在那裡,寂靜和自然是她的啟蒙老師,在她們的感召下,她得以從泥土、草垛和石頭中發現美,從自然的神秘中發現快樂,她用自己的激情去穿透深邃的存在,抒發自己和整個人類內心最深沉的情感。的確,對於卡米爾這樣的一位雕塑家而言,和平寧靜的生活有助於她捕捉生命存在的鮮活的瞬間。

也正是從她對童年的記憶里,對愛的渴求、捕獲與失去之中,卡米爾把她的經歷轉化為創作的動力。她用雕塑記錄著生命的消逝與回歸,尋找著生命、愛情和死亡的意義。在這里,她抒發著對生命的獨白,將孤獨感轉化為對現實世界的贊美。

其次,對待卡米爾的雕塑藝術,我們應該明確,它們既能夠也必須從羅丹的雕塑中分離出來,放在屬於她自己的平台上進行思考。卡米爾的工作同時也是她的弟弟、詩人保羅語辭學藝術的一面鏡子。他們都注意到了對立面之間、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和諧共存。

在多變的現象背後,卡米爾的雕塑能夠抓住不變的本質,猶如雕塑藝術中的《聖詩》,向我們展現了生命的痕跡和世界的多姿。它是從卡米爾與上帝和自然的無聲對話中衍生出來的。正是這些內心世界的簡約、心靈的純潔、愛情的美好、被愛的快樂以及對死亡的頑強反抗,使卡米爾的藝術可以在多變的形式中保持不變的內涵,繼而達到永恆。

忠貞、神秘、愛情、存在的終極意義,這些也都是卡米爾在她的作品中試圖表現的主題,是她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尋找的素材。她的作品以表現對立面的和諧、普遍與特殊的互動、外在與內在的交融、眼睛與思想的溝通、時間與永恆的辨證、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而與眾不同。

在評價卡米爾塑的保羅十三歲的胸像和十六歲的胸像時,藝術批評家阿斯蘭先生曾經說過:「盡管不是同時雕塑完成的,模特兒也不是同一個年齡段的保羅,但是它們具有同樣的眼神、同樣的力量和同樣的信念。這個女人的觀察具有奇妙的穿透力。」

的確,卡米爾就是這樣的一位雕塑家,她能夠將這些不同的方面全部和諧地融匯起來,成為一個美好的整體,使她的作品達到簡潔、平衡、睿智、永恆。《城堡小女主人》的雕塑就是一例,在這座雕塑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人們彷彿置身於時間之外。通過孩子的眼睛,卡米爾向我們傳達了「生命就是一個奇跡「的主題。顯然,卡米爾在維爾納夫的童年經歷能夠幫助她來更好地理解這個奇跡。當她在那些原始的村莊和樹林中漫步的時候,她體驗到了自然運動的節奏,大地的呼吸,還有那些巨石、青草、藍天……她總是懷著敬畏的心理去欣賞這廣闊無垠的天地畫布上美妙的風景。生命就是這樣奇妙的東西!

她還試著去讀解自然無聲的語辭,感受這些由沉默和神秘構成的永恆的對話。她早期的創作《埃萊娜》就反映出了她對這對話的理解:埃萊娜的生命似乎已經被土地那壓倒一切的寂靜所吸收殆盡。她無言地等待著,好像已經看穿了生命的寂寞,看到了死亡正在向她走來。也正是從那時候起,卡米爾就清楚地知道,不管以後她會變成什麼樣子,緘默都將永遠伴隨著她。

從這些早期的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卡米爾將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成為她雕塑作品的一個鮮明特點。雖然卡米爾的雕塑既不代表她的時代,也不代表她所屬的階級,但是卡米爾跨越了那個時代女人與藝術之間似乎不可逾越的鴻溝,《沙恭達羅》就是這一跨越的最好說明。

卡米爾的雕塑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在總體上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不總是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十九世紀法國雕塑家加以表現的。對卡米爾來說,和自然接觸是指導她創作的基礎。她賦予所有的事物以忠實、寧靜與和諧。雕塑作品不是各種片段胡亂地聚集在一塊兒,缺乏和諧與美感。她的工作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沉穩寧靜,出自純潔天真的構想而絕不是混亂動盪的構思。在卡米爾的任何作品中,她的情感和智慧都表現在她對事物形體的把握和在選材、構思上的匠心獨運。她在雕塑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塊材料,都能巧妙地與整體相融合,展現出雕塑的美感和和諧。

卡米爾的作品不僅保留了現實中的物體,同時吸收並反射了思想的光明。正是這光明使她的作品的形式和主題趨於穩定和透明,具有時代感。世界上的美好與榮耀都在卡米爾的藝術中閃光,因此,我們應當懷著同樣的愛、歡樂和誠摯的心情以及設身處地的孤獨感來對她的作品加以欣賞和品味。對那些觀賞和歌頌它們的人來說,這些藝術品為之提供了一個得以靜心思考的空間,一份永恆的信念。它們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了生活賜予人們的苦難經歷以及生命本身的緘默與奇跡。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持久的快樂的基礎之上。

在這一點上,她和羅丹是完全不同的:羅丹注重的是對理念的表達,而這些理念可以和現實生活原型完全無關。他的作品以復雜、抽象、不穩定和模糊著稱。正相反,卡米爾的藝術強調自發的統一、對立面的和諧組合,從不需要通過消解現實的形式來獲取某種神秘感。在她的作品中,靜默和語言,時間與永恆,肉體與靈魂都是連接在一起的。她的作品形式都是從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和意欲表現自然的情感中生發出來的。她的雕塑不著意於表現抽象的存在或者想像,而是著力於具體情感的書寫,把我們從多變的世界帶入另一個永恆不變的沉思中去。

卡米爾認為,她需要通過眼睛和大腦的觀察與平衡,在她的作品中忠實地反映現實,而絕對不是抽象的符號。她堅信,藝術就是生活本身,就像生命本身具有存在的神秘感一樣,藝術也要調整它的形式,來表現生命——上帝無聲的語言。對她而言,時間可以拯救一切存在,因為它會使所有的事物最終歸於它們的本源:緘默。卡米爾通過寂靜作為觀察的途徑,來觀察現實生活。孤獨的感覺是那樣真實,甚至已經讓她遺忘了語詞的表現力。

卡米爾用她的作品完成對真實世界和人們所觀察到的世界的溝通。她注重的是多變與恆常、時間與永恆之間的關系。最終而言,卡米爾的作品釋放出的是一種奧德賽式的人文精神:必須要逃離自身,才能理解自身。

想像、激情、嶄新的和讓人預料不到的事物,這些是一個優秀藝術家的思想的一部分。而卡米爾自己的思想就是這樣:她回應著自然的美麗,回應著忠誠和愛情,她的頭腦里充滿了羅曼蒂克的思想。她的藝術是人類幻夢的表現,會被那些依舊以藝術為人類情感代言的人所喜愛。她的藝術是一個女人浪漫靈魂的表達,渴望著愛情、美麗、信任,追求著藝術和人生的雙重含義。「卡米爾是個矛盾體。她的作品是深刻的自我反思的剖白,表達著在一個女人眼中,人生的苦辣酸甜。」

所以,卡米爾的藝術是她自己獨有的,無可否認,在她跟隨羅丹學習的日子裡,她自然而然會受到羅丹藝術思想和風格的影響,在雕塑技法上也受到了羅丹的指導和點撥。但是這一切並不影響卡米爾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展現。在她的創作後期,她的藝術思想已經跳出了羅丹所賦予她的框架,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自己的雕塑潛能。這一點,連羅丹都不得不承認。所以說,我們不能否認卡米爾是羅丹的學生,在她開始自己的創造生涯時,羅丹給予了及時有價值的幫助,卡米爾也從中學到了不少雕塑技能。但是我們更不能否認卡米爾的雕塑有她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和特點,體現了她作為一位女性雕塑家獨有的眼光和洞察力,是她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的物化表現。

藝術哲學上似乎有這樣一個辯證法——一個關於藝術家所能承受的苦難「臨界點」問題:缺乏人生磨難感和坎坷感,缺乏對於焦灼、掙扎、絕望等「高峰體驗」的藝術家,其作品必然趨向輕淺平庸。但若苦難過甚,以至於造成對藝術家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或之重」,也會破壞藝術家自我價值的實現,毀滅他們的創作原動力。因此要真正徹底地理解卡米爾的雕塑藝術,我們就不得不重新審視她千瘡百孔的愛情和坎坷崎嶇的生活。這一切為她的藝術創作帶來源源不竭的靈感,但同時也扼殺了她的藝術天賦的徹底體現。

一九五一年,保羅在一篇有關他姐姐的文章中指出:「他們的分手是不可避免的。兩個勢均力敵的天才,卻有著不同的理念,他們註定了不可能共享同樣的客戶和同一間雕塑室。」

那麼為什麼他們又能在一起長達十五年呢?首先,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卡米爾需要經濟和心理上的支持,而在豐富的創造力隱蔽下,卡米爾並沒有及時發現羅丹在感情上的搖擺和軟弱。所以她義無返顧地投入到羅丹的懷抱。其次,對於羅丹而言,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無論是藝術上還是生活上,他都需要卡米爾。生活中,羅丹愛卡米爾,這毫無疑問,只是這種愛情在羅丹和卡米爾心中各自所佔的位置和份量,卻不盡相同。在藝術上,兩個人更是惺惺相惜,相互啟發。羅丹的藝術需要卡米爾的身體去完美地展現,就像卡米爾的激情需要羅丹的思想去清醒地表現一樣。另外,羅丹可以給予卡米爾如父親般的關愛,如兄長般的呵護以及藝術家的批評目光、中肯意見。很長一段時間里,卡米爾除了羅丹以外再沒有什麼藝術家朋友,羅丹就是她的全部。當我們把這些因素都加進去,再來看他們十五年來分分合合的關系,我們就不難發現,十五年的時間實在已經不算長了。

卡米爾一直堅持她隱士般的生活,厭惡社交。她喜歡體驗一個人與自然接觸的感覺,渴望去揭開自然的奧秘,傾聽自然不為人打擾的對話,以及所有物體發出的不加任何修飾的天籟之音。正是這種對孤獨的感悟使她的藝術形式與羅丹漸趨疏遠。因為羅丹的藝術是需要社會和政治因素來滋養的,同時也需要文學和各種理論的影響。羅丹經常出入各種文學和政治的圈子,為他的作品能夠獲得人們的承認和喜愛而努力。卡米爾的藝術和生活都植根於一種無聲的存在,屬於一個更自由、更寂靜的世界,這和羅丹是根本不同的。

羅丹和卡米爾都知道,自己在藝術追求的目標和意圖上與對方格格不入。卡米爾關心的是通過天真的想像和理性的思考去愛,去發現美、理念和神秘感的途徑。而羅丹關心的則是通過純粹的想像來解決這些問題。

羅丹喜歡誇大和扭曲事物的形式。盡管他聲稱自己遵循自然,事實上他仍然推崇幾何的或立體的形式。他把自然的東西轉換成他自己的想像。他的藝術目標是對現實加以解說,而不是完全地反映現實。在他的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是對現實的感覺,他推崇的是想像和理念。他的雕塑有一個共同的趨勢,那就是剝去作品與人類情感本身在形式上的聯系,使他的雕塑在美學角度上與當時流行的象徵主義有著相當的聯系。但是區分於象徵主義的是,羅丹的雕塑能夠喚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同時又解脫了它們與所參照的具體事物的聯系。總之,羅丹的雕塑傾向於抽象,就像象徵主義所主張的那樣。他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應當去「想像」、「夢想」或乾脆「閉上他的眼睛」;而不是向自然敞開心扉。他們要做的是為觀賞者提供一個全面的整體形式,這個形式能夠表達情感,並將這種情感轉化為觀賞者自身的激情。

對羅丹來說,藝術的美存在於內在的真實表達,為此,他常常巧妙地背離人體解剖學。他的雕刻作品,無論是青銅雕塑還是大理石雕塑,一般採用兩種風格:一種是刻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獷表面造型;另一種,其特徵是拋光的表面和精細的外型。羅丹的思想與作品是極其一致的,充滿了憂郁、苦悶、傷感及對命運的掙扎。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負重的現實生活的內涵寫照,他的藝術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義的表露,是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自然爆發。這正是他的作品能夠啟發觀眾、打動人心的魅力所在。

卡米爾的作品是她觀察和細致思索的結果。假想與抽象等羅丹常用的藝術手段在卡米爾這里並不適用。她的工作並不偏向於對深埋在藝術家頭腦內部的思考和理念的反映,而是來自於她自身的觀察。對她而言,「現實決不會被她忠實的雙手所背叛。」她非常注意保持情感與主題及形式之間變化的統一、作品的題目與內容之間變化的統一、內在與外在變化的統一以及作品的部分與整體之間變化的統一。

事實上,卡米爾不但給了羅丹美麗的作品的秘密,還給予了他創作這些美麗作品的途徑。卡米爾作品的生命力就在於,她喜歡依照生命的原樣來表現它們,而不是賦予它們以新的形式。現在,是時候讓卡米爾這塊金子發光發亮了,也是時候揭開生命的矛盾,並重新衡量她的原創工作的偉大意義了。我們應該在卡米爾時代的那些偉大的法國雕塑家中,重新對她給予客觀的評價,賦予她相應的地位。

一九一三年三月十日,保羅·克洛岱爾清楚地知道,他那優秀、美麗、快樂而充滿天賦的姐姐正在被一種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日夜折磨著。他不得不把她送入了瘋人院。

當卡米爾被抓進瘋人院的那一刻,她的精神世界就已經轟然倒塌了。由於缺少精神上、社會上、物質上、道德上、藝術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卡米爾創作的激情變成了她的墳墓。正如一九一九年,卡米爾的母親在給瘋人院的院長的信中說:「正是她自己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保羅是當時送卡米爾進瘋人院的兩個家屬之一。事後,他一直在反思:「我和我的家庭,是不是已經為我可憐的姐姐做了所有的努力?」據說,終其一生,保羅都在質疑自己當初的決定,這個心結困擾著他,至死方休。

卡米爾逝世後,被安葬在蒙特法維公墓,那裡有一塊專門為蒙特維爾格醫院死去的病人准備的墓地。戰後,她的侄子曾經想把卡米爾的骸骨移回故鄉維爾納夫,這樣可以有一個更體面的墓地來安置她的靈魂。但是他卻發現這個心願無法完成了,因為安葬卡米爾的墓地已經成為公共墓地,後來由於政府的徵用而被徹底地平掉了。克洛岱爾小姐已經無跡可尋。無奈,他只好把一塊紀念性的圓形石板放在了維爾納夫村克洛岱爾家族的墓地上。這樣,卡米爾·克洛岱爾在世間所有的足跡都被抹去了,除了她的名字和她僅存的雕塑作品。

————————————————————

最近在讀書館借來了《為愛痴狂》,關於羅丹的情人、天才的雕塑家卡米爾·克勞岱的故事。藝術家總是細致而敏感,敏銳而又瘋狂。卡米爾對雕塑近乎癲狂的執著,對愛情充滿激情而又渴望歸宿。羅丹不能給她,因為羅丹是個搖擺不定的人,他是生活在女人中的人。女人為什麼總是那麼被動呢。女人總是容易墜入愛河,然後世界上就只看得到那一個男人,為那麼一個人而活,為愛而不顧一切。

悲壯的有時候又是美到極至的。

5. 奧古斯特·羅丹

卡米爾·克勞岱做夢都想成為一個像羅丹那樣受人景仰的天才雕塑家。她與羅丹相識是在1885年的冬天。她的老師布歇先生在去羅馬旅行前,把她這個學生託付給了羅丹。這是個被人議論紛紛的大師,聽說他的模特兒和他都有艷事,女人們都迷上了他。還有人說他的某尊雕塑是從人體上直接拓下來的,因為它實在逼真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羅丹為這種中傷大哭了一場,卡米爾則毫不懷疑這種完美是天才忘我勞動的結晶。

卡米爾向羅丹先生要了一塊大理石,她想為弟弟保羅刻一尊半身像。在這個家裡,除了父親,卡米爾最愛的就是弟弟保羅了,他雖然還很年輕,卻能寫出不同凡響的好詩。

爸爸克勞岱先生回來了,卡米爾去車站接他。進家門前,父親塞給他最鍾愛的女兒一些錢。可這一幕還是讓站在樓上窗口張望的母親看見了。她哭哭啼啼地把自己關進裡屋,罵家裡人合起來騙她,為了一個瘋瘋癲癲玩泥巴的傻瓜,大家一起受罪。

為了表示對老師的謝意,卡米爾雕刻了一隻青筋微露的腳送給了羅丹,這個作品使羅丹當即決定,請卡米爾來做他的助手,參加美術館紀念門廳的大型雕塑工作。

那天,卡米爾正在腳手架上工作,她無意中看見羅丹用一種曖昧的動作在擺弄著他眼前的體態豐腴白嫩的裸體女模特兒,卡米爾驚呆了,她的眼裡不知怎麼就蒙上了一層淚水。

夜晚,在保羅房裡,卡米爾低位著對弟弟說,她不想再去羅丹那裡了。保羅同情地望著姐姐。也許羅丹根本不知道她的心事。傳奇式人物的行為都是不可想像的放盪不羈和獨斷專橫。他所崇拜的雨果這樣說過。

第二天一早,羅丹便打聽有沒有卡米爾的消息。他的助理搖搖頭,建議另外雇一個。"不!"羅丹不加思索地拒絕了,他決定親自去找卡米爾。桌上放著的那隻雕刻的腳告訴他,她是個無可替代的助手,一個超群的雕塑天才。

羅丹的登門拜訪使卡米爾心中的怨恨和委屈煙消雲散。當卡米爾在為裸體女模特兒擺姿式時,羅丹看出,自己花了許多年才弄通的東西,卡米爾已經無師自通了。

雨果死了,人們奔走相告,不勝唏噓。雨果的死使羅丹感覺到生命的枯竭,他茫然對著模特兒的裸體毫無靈感。於是,卡米爾第一次決定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羅丹,她登上了模特兒的台基。裸體的卡米爾使大師看到了一個完美的夏娃。那豐潤如白玉的肌膚和軀體,擾亂了羅丹的心神。他情不自禁地觸摸、狂吻她。

克勞岱全家回鄉下維洛夫度假。為了表示謝意,克勞岱不顧女兒反對邀請了羅丹夫婦來維洛夫。洛茜是羅丹沒有正式結婚的妻子,她和他有個兒子。他這次接受邀請來維洛夫就是希望卡米爾能盡快返回巴黎。他要雕刻雨果和巴爾扎克的像,怎樣才能把各人的神韻反映到臉部呢?靈感就像個頑皮的孩子在和他捉迷藏。要完成這些工作他離不開卡米爾,只有她才能帶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

姐姐和羅丹的熱戀使保羅感到自已被冷落了,變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卡米爾住進了巴黎近郊羅丹新買下的佩安園。在這個更像工場的臨時家裡,她沒日沒夜地幹活,疏遠了家人和朋友,幾乎與外界隔絕。靈感、熱情、技巧和肉體,她把一切獻給了羅丹。

羅丹的傑作眼看就要完成,克勞岱先生卻不安地發現,女兒自從認識羅丹以後就不幹自己的活了,她似乎僅僅為羅丹活著。可如果不展出自己的作品,她永遠也不會得到承認。他提醒卡米爾,她的未來屬於她自己,不該過多地和羅丹一起拋頭露面,周圍的閑言碎語足以扼殺一個天才。

卡米爾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孤獨地留在佩安園中,整日的勞作使她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和一雙像樣的鞋子。羅丹除了周旋於美術界的朋友之間外,還要常常呆在身體有病的洛茜那裡。洛茜找上門來大吵一場,卡米爾流產了。羅丹為此流淚三天。幾天後,卡米爾突然不知去向。在她的工作室里,羅丹激動地發現了一尊雕得臻乎完美的自己的像。他決定把它展出。

當卡米爾重新出現時,她要求羅丹在她和洛茜之間作出選擇,羅丹說他不能像打發僕人一樣趕走洛茜。卡米爾突然意識到父親的話是多麼中肯,她日日夜夜為他工作,對自己考慮得太少了,她永遠不會有別的女人所有的一切,而只有石頭。

一無所有的卡米爾來到保羅那裡,請求弟弟讓她住一段時間。她終於答應離開羅丹,她的心碎了。

初愈後的卡米爾依然埋頭於雕塑。弟弟遠走他鄉,父母也要回維洛夫了,當初全家是為了她和她的雕塑才遷來巴黎的,現在整個世界都棄她而去。他們彼此感到失望。卡米爾唯一擁有的,只有雕塑了。也只有雕塑才能把她和洛茜區別開來。

在音樂家德彪西等人的幫助下,卡米爾的作品展出了。她想拖著跛足重新飛翔。人們對她因為痛苦而表現出扭曲變形的作品毀譽參半。而贊譽卻全都屬於羅丹,因為她是他的學生,是他指點她找到了金子。生活整個成了一個十字架,保羅的話太透徹了,他早就對她說過:"羅丹做夢,你做工。"她似乎永遠也無法走出羅丹的陰影。卡米爾比以前更加孤獨地躲進自己的世界,她將成為雕塑。可即使是一座雕塑也不會這樣被拋棄。

羅丹來了,可他被拒之門外,門里的卡米爾變得異常脆弱而易受傷害。巴爾扎克全身像的成功,使羅丹再次登門,因為卡米爾曾經給了他靈感。然而,出乎他的意料,久別後的會面卻成了一次使彼此都受到傷害的謾罵。心理失去平衡的卡米爾陷入了瘋狂,她懷疑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由於羅丹在搞鬼。當房東提出要收回房子時,卡米爾悲憤地沖到羅丹家前,用石塊砸他的門窗,吼叫道:"羅丹,從你的狗窩里給我滾出來,我究竟愛你什麼呀!"

凄厲的哭聲在黑夜中回盪。

一向被父親忽視的保羅回到法國時,已成了一個令人矚目的作家。卡米爾撲進父親的懷里,為自己讓他失望而無地自容。克勞岱先生發現,女兒漂亮的藍眼睛失去了光澤。他摟著可憐的卡米爾,為她念保羅的詩。

報社記者朱迪為撰寫羅丹的傳記特來采訪卡米爾。她告訴卡米爾,不少人已經認識到她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女藝術家。連羅丹也承認,他曾指引她找金子,可後來發現金子就在她自己身上。不管記者怎麼說,卡米爾認定她是羅丹派來的,拒絕接受她的采訪,"我和羅丹的關系是零。"

1913年秋天,在克勞岱先生的葬禮後不久,卡米爾經巴黎精神病院醫生簽名,證明她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在被送上醫院囚車的那一刻,卡米爾扒著車窗,緊握鐵欄桿,眼裡充滿凄涼和恐懼。

在瘋人院里,卡米爾一次次懇切地給弟弟保羅寫信,希望能早日離開這個折磨人的地方:"別把我扔到這兒,我多麼想回家和你們住在一起,看好我的東西不要落到羅丹手裡,他很害怕我出去,並會千方百計地阻撓。我好想回家。你被流放的姐姐。"

1943年10月19日,卡米爾·克勞岱逝世於蒙特克朗收容所,終年80歲。

羅丹為卡米爾築的。吻。以卡米爾為模特。

對卡米爾來說,藝術就是她的全部生活,代表了她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藝術就意味著慾望、愛情、命運,或者簡單說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劇。

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卡米爾的一生?我們首先要考慮到她當時所處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包括法國十九世紀的教育、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各種社會條件。卡米爾是一個女性雕塑家,在當時的法國,雕塑純粹是男人的藝術,女性幾乎沒有接觸雕塑藝術的權力。因此,卡米爾無法得到公眾的認可,不被上流社會所容納。甚至在其他女性藝術家聚集的活動中,她也因為不擅社交,和她同時代的人缺少聯系和溝通而默默無聞。這些都是把她帶入黑夜般死寂的原因之一。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奇怪為什麼抑鬱和傷感總是卡米爾的作品中潛在的主題。在這個天才的女藝術家甜美迷人的外表下面,是一個整天堆砌泥土的孤獨的內心世界。

通過卡米爾晚年與弟弟和侄子的通信,我們可以看出,她非常懷念維爾納夫的童年生活,想回到她年輕時候的村莊。正是在那裡,她第一次體驗到大自然的寂靜、純潔和安詳。在那裡,寂靜和自然是她的啟蒙老師,在她們的感召下,她得以從泥土、草垛和石頭中發現美,從自然的神秘中發現快樂,她用自己的激情去穿透深邃的存在,抒發自己和整個人類內心最深沉的情感。的確,對於卡米爾這樣的一位雕塑家而言,和平寧靜的生活有助於她捕捉生命存在的鮮活的瞬間。

也正是從她對童年的記憶里,對愛的渴求、捕獲與失去之中,卡米爾把她的經歷轉化為創作的動力。她用雕塑記錄著生命的消逝與回歸,尋找著生命、愛情和死亡的意義。在這里,她抒發著對生命的獨白,將孤獨感轉化為對現實世界的贊美。

其次,對待卡米爾的雕塑藝術,我們應該明確,它們既能夠也必須從羅丹的雕塑中分離出來,放在屬於她自己的平台上進行思考。卡米爾的工作同時也是她的弟弟、詩人保羅語辭學藝術的一面鏡子。他們都注意到了對立面之間、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和諧共存。

在多變的現象背後,卡米爾的雕塑能夠抓住不變的本質,猶如雕塑藝術中的《聖詩》,向我們展現了生命的痕跡和世界的多姿。它是從卡米爾與上帝和自然的無聲對話中衍生出來的。正是這些內心世界的簡約、心靈的純潔、愛情的美好、被愛的快樂以及對死亡的頑強反抗,使卡米爾的藝術可以在多變的形式中保持不變的內涵,繼而達到永恆。

忠貞、神秘、愛情、存在的終極意義,這些也都是卡米爾在她的作品中試圖表現的主題,是她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尋找的素材。她的作品以表現對立面的和諧、普遍與特殊的互動、外在與內在的交融、眼睛與思想的溝通、時間與永恆的辨證、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而與眾不同。

在評價卡米爾塑的保羅十三歲的胸像和十六歲的胸像時,藝術批評家阿斯蘭先生曾經說過:「盡管不是同時雕塑完成的,模特兒也不是同一個年齡段的保羅,但是它們具有同樣的眼神、同樣的力量和同樣的信念。這個女人的觀察具有奇妙的穿透力。」

的確,卡米爾就是這樣的一位雕塑家,她能夠將這些不同的方面全部和諧地融匯起來,成為一個美好的整體,使她的作品達到簡潔、平衡、睿智、永恆。《城堡小女主人》的雕塑就是一例,在這座雕塑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人們彷彿置身於時間之外。通過孩子的眼睛,卡米爾向我們傳達了「生命就是一個奇跡「的主題。顯然,卡米爾在維爾納夫的童年經歷能夠幫助她來更好地理解這個奇跡。當她在那些原始的村莊和樹林中漫步的時候,她體驗到了自然運動的節奏,大地的呼吸,還有那些巨石、青草、藍天……她總是懷著敬畏的心理去欣賞這廣闊無垠的天地畫布上美妙的風景。生命就是這樣奇妙的東西!

她還試著去讀解自然無聲的語辭,感受這些由沉默和神秘構成的永恆的對話。她早期的創作《埃萊娜》就反映出了她對這對話的理解:埃萊娜的生命似乎已經被土地那壓倒一切的寂靜所吸收殆盡。她無言地等待著,好像已經看穿了生命的寂寞,看到了死亡正在向她走來。也正是從那時候起,卡米爾就清楚地知道,不管以後她會變成什麼樣子,緘默都將永遠伴隨著她。

從這些早期的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卡米爾將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成為她雕塑作品的一個鮮明特點。雖然卡米爾的雕塑既不代表她的時代,也不代表她所屬的階級,但是卡米爾跨越了那個時代女人與藝術之間似乎不可逾越的鴻溝,《沙恭達羅》就是這一跨越的最好說明。

卡米爾的雕塑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在總體上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不總是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十九世紀法國雕塑家加以表現的。對卡米爾來說,和自然接觸是指導她創作的基礎。她賦予所有的事物以忠實、寧靜與和諧。雕塑作品不是各種片段胡亂地聚集在一塊兒,缺乏和諧與美感。她的工作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沉穩寧靜,出自純潔天真的構想而絕不是混亂動盪的構思。在卡米爾的任何作品中,她的情感和智慧都表現在她對事物形體的把握和在選材、構思上的匠心獨運。她在雕塑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塊材料,都能巧妙地與整體相融合,展現出雕塑的美感和和諧。

卡米爾的作品不僅保留了現實中的物體,同時吸收並反射了思想的光明。正是這光明使她的作品的形式和主題趨於穩定和透明,具有時代感。世界上的美好與榮耀都在卡米爾的藝術中閃光,因此,我們應當懷著同樣的愛、歡樂和誠摯的心情以及設身處地的孤獨感來對她的作品加以欣賞和品味。對那些觀賞和歌頌它們的人來說,這些藝術品為之提供了一個得以靜心思考的空間,一份永恆的信念。它們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了生活賜予人們的苦難經歷以及生命本身的緘默與奇跡。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持久的快樂的基礎之上。

在這一點上,她和羅丹是完全不同的:羅丹注重的是對理念的表達,而這些理念可以和現實生活原型完全無關。他的作品以復雜、抽象、不穩定和模糊著稱。正相反,卡米爾的藝術強調自發的統一、對立面的和諧組合,從不需要通過消解現實的形式來獲取某種神秘感。在她的作品中,靜默和語言,時間與永恆,肉體與靈魂都是連接在一起的。她的作品形式都是從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和意欲表現自然的情感中生發出來的。她的雕塑不著意於表現抽象的存在或者想像,而是著力於具體情感的書寫,把我們從多變的世界帶入另一個永恆不變的沉思中去。

卡米爾認為,她需要通過眼睛和大腦的觀察與平衡,在她的作品中忠實地反映現實,而絕對不是抽象的符號。她堅信,藝術就是生活本身,就像生命本身具有存在的神秘感一樣,藝術也要調整它的形式,來表現生命——上帝無聲的語言。對她而言,時間可以拯救一切存在,因為它會使所有的事物最終歸於它們的本源:緘默。卡米爾通過寂靜作為觀察的途徑,來觀察現實生活。孤獨的感覺是那樣真實,甚至已經讓她遺忘了語詞的表現力。

卡米爾用她的作品完成對真實世界和人們所觀察到的世界的溝通。她注重的是多變與恆常、時間與永恆之間的關系。最終而言,卡米爾的作品釋放出的是一種奧德賽式的人文精神:必須要逃離自身,才能理解自身。

想像、激情、嶄新的和讓人預料不到的事物,這些是一個優秀藝術家的思想的一部分。而卡米爾自己的思想就是這樣:她回應著自然的美麗,回應著忠誠和愛情,她的頭腦里充滿了羅曼

6. 卡米爾·克洛岱爾有哪些雕塑作品

卡米爾·克洛岱爾,19世紀末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情人、學生、模特兒,一位才華橫溢的雕塑家。1883年,漂亮而極富雕塑才氣的卡米爾闖進了羅丹的生活,此時羅丹已是舉世聞名的大師,但43歲的羅丹與19歲的卡米爾一見如故,兩人從此一起分享藝術和生活的樂趣。在同居的15年中,羅丹在藝術上達到了高峰,創作出《達娜厄》、《吻》、《永恆的偶像》等象徵著兩人情愛的作品,而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作品構思和構圖來自卡米爾的雕塑。這是羅丹一生的黃金時代,他享受著藝術家和情人的雙重快樂。雕塑史上關於卡米爾的敘述止於這些,卡米爾是首先作為羅丹的情人存在,然後才是雕塑家。

1988年,法國演藝界的奇女子伊莎貝爾·阿佳妮傾注全部心血,將卡米爾的故事搬上銀幕,終於揭曉了這段雕塑史上刻意保持的空白。這部長達兩小時的影片以少有的細致描繪了令人心碎的、一個生命毀滅的全部過程。大師的醜陋是無可逃脫的話題。只因為貪圖現成、安定的家庭生活,羅丹背棄了他的情人,但可笑的是那位迫他就範的「妻子」,也只是一個沒有名分的情婦。關於這位和羅丹一起生活到終老的「妻子」,我們知之不多,只知道她容貌平庸,趣味低下,待人刻薄,為羅丹生育過幾個孩子,而且比羅丹大好幾歲。這位「妻子」一發現羅丹和卡米爾的事,就威脅卡米爾離開羅丹,甚至拿著凶器試圖傷害卡米爾。在這個女人的咆哮面前,羅丹顯得懦弱而無能,根本無法保護脆弱的卡米爾。當有人開始攻擊卡米爾抄襲羅丹的作品時,羅丹也沒有能力澄清卡米爾的屈辱,最終導致兩人的決裂。即使是大師,也並非足以支撐一個女子的情感與理智。一座宮殿,你搗毀了它,就再難修補。她說:「我無法和別人分享你,那對我是一種掙扎。你錯以為那是與你有關的,其實我就是那個老婦人,不過不是她的身體;那年齡增長中的年輕少女也是我;而那男人也是我,不是你。我將我所有粗暴的個性賦予了他,他用我的虛空給我作為交換。就這樣,一共有三個我,虛空的三位一體。」

當卡米爾的目光由純真變為惡毒,當她由才華橫溢流落到醉眼醺醺、一無所成,當那張天使般的面孔變為千瘡百孔,請注意那些面孔:像星光一樣微弱,像美麗的星光淹沒在冰冷的宇宙當中,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一個被事實的陰影毀壞了的生命,毀壞了的女人。陰暗的地下室里,我們看到卡米爾赤裸著身子,弓著背,手中的泥巴瘋狂地左右塗抹,嘴裡艱難地呻吟著。這已經不是藝術,不是創作,而彷彿是一個人臨風站在生命的邊緣不寒而慄,任憑瘋狂像罡風一樣強大,粗暴又野蠻地拉她人胸懷,一起發出野性的呼喚。她的屋子比地窖還要陰冷,塞納河陡漲的河水使它更像被淹的古墓。

這個桀驁不馴、永遠學不會循規蹈矩的女人,這個永遠喜歡漫無邊際地狂奔,而不是安安穩穩地沿著既定路線行走的女人,這個永遠只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只回應遙遠曠野的原始呼喚的女人!卡米爾的一生都在狂奔,也許因為她知道自己可以經過的時間只有別人的一半——她的另一半人生將寸步難行,被那件束縛瘋子的緊身衣牢牢捆住。

可以說羅丹從未正視過卡米爾的才氣,他不願正視,或是說不敢正視,因為她實在是太光芒四射。他把她當成一個他極力想佔有、征服的女人。卡米爾最終得以進入羅丹的世界,是通過以自己為模特完成的。女性,在這里又化為被「看」,被「塑造」的對象。因而可以說,她以這種方式介入的本身就預示著其不可靠性,她的才華被降到次要的因素,重要的是她激起了羅丹的靈感和慾望。女性的才華始終沒有得到承認,她是作為慾望的客體,以自己的身體當成入場券而登堂入室的。卡米爾追隨羅丹來到巴黎,但她並不是作為獨立的創作個體,而是羅丹的雕塑對象、靈感源泉。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指稱著「匱乏」的女性在此卻擁有男人失去的東西,她們被男性暗中嫉妒著。盡管如此,她們也不能得到與男性平等的權利。事實是,她們反而被一點點地磨去自己的稜角,被迫拋棄過去。卡米爾與家人疏遠了,即使是一直以來默默支持她、相信她的父親以及和她無話不談的弟弟;她也失去了昔日的創作夥伴,卡米爾的創作個性——她找不到了,在羅丹的陰影下。而羅丹則「偷窺」了她的靈氣,利用了她,確切地說是剽竊了她的才華。權威的力量不容被逾越,而只能利用來埋葬女性。他企圖把她固置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從而永遠地佔有她,遮蔽她。但卡米爾較之一般的小有才氣的女人不同之處在於,她是一個蘊藏著不可遏制的能量與激情的女人,她無法忍受自己被男人操縱,她身上那股本能的沖動太過強烈。雖然在這中間,她曾經有過為在愛情上得到承認而妥協的幻想,但羅丹的自私打破了她的夢。從根本上說,羅丹愛卡米爾是因為她具有普通女人沒有的靈性,她是個「特殊」的女人;但同時他又不承認她的能力,因為她是女人。這種雙重的否定使得卡米爾無論是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女人,還是藝術家都失敗了。在這兩個層次上,她都被拋棄、摧毀了。

當卡米爾發現自己其實只是「羅丹的工人、模特、靈感的啟示者和女伴」,她為自己工作得不夠,她棲居在羅丹的陰影中,永遠不可能獨立的時候,卡米爾在絕望中全身心地投入雕塑中。在那件以她自己的身體為模特的傑作中,「她的迅速有力使他感到震驚,大膽的姿勢使他心緒紛亂」,卡米爾那種使人產生肉慾的雕塑才華讓世人受不了,也讓羅丹感到害怕,因為在凝固的石像下面,沒有人可以假裝看不見那狂奔歡呼的慾望。但卡米爾的成功只是招來了「仇恨、嫉妒、誹謗、沉默或者冷淡」,人們懷疑她只是在模仿羅丹,甚至懷疑是羅丹替她做的。卡米爾的大膽僭越和挑釁,終於讓她一步一步付出了代價:羅丹的背叛,世人的白眼,藝術之路越走越狹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瀕臨崩潰邊緣——最致命的一擊是,流產使她失去了一生中唯一的孩子。羅丹對卡米爾作品的公然剽竊,徹底打消了她最後一絲眷戀,她感到了從心底升起的陣陣寒意——她和她的雕像一樣,被放在展覽的出口處,在太陽下暴曬,落滿灰塵,「黑壓壓的人群將它踩得粉碎」。這是所有女性狂奔者的必然命運:眾叛親離,一無所有。

卡米爾的悲劇在於,充滿了激情、經常陷於狄俄尼索斯式的醉狂狀態中的她,卻在追求一種阿波羅式的理想——渴望自己的才華像羅丹一樣為社會所承認——在那樣一個男權主宰的世界裡,這無疑是一種烏托邦幻想。她在雕塑方面的天賦簡直不只是才能,而可稱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這股洪流時時刻刻激盪著她的靈魂。可是在一個女人沒有話語權的社會里,根本就無從得以釋放,而只能被壓制在有限的空間里。而她的另一重悲劇在於,她將那空想維系在羅丹身上,把他當作打開那個天地的一把鑰匙。她以為在藝術領域內存在著平等。這種企圖超越性別的行為必然會失敗。卡米爾能抓住雕塑的靈魂,卻無法認識到「人世」所必須遵循的游戲規則。藝術的每一根經脈,每一個細胞都浸潤著男權的控制。女性是被排斥,為中心所拒絕的,她們所追求的藝術在這個社會里就是屬於男性的。作為一名企圖闖進那個被男人把持的世界的異端分子,卡米爾只能被視為「瘋女人」。她從來就沒有得到「鑰匙」,羅丹對她的「培養」其實是對她的扼殺,加速了她的悲劇命運。如同她的弟弟保羅所說,「所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只給她帶來不愉快的一切。這完全是大災難,吞沒了我姐姐。」這就道出了那個時代女性最深沉的悲哀:縱使才華橫溢,但由於沒有書寫、言說的權利,也無法得到充分的展露。相反,她們會因為對男性權威的挑戰而面臨著遭受摧殘的更為不幸的命運。只是保羅的這句話中包含著一種宿命感,而卡米爾的悲劇根本不是什麼命運悲劇,而是一出性別悲劇、社會悲劇。

「卡米爾,你只能按我告訴你的去做,你才能成功。」

「我為什麼一定要按你的去做?」

是性別的沖突,同時也是藝術理念的沖突。當導師控制不了學生,當學生要反叛其導師時,愛情關系怎麼能得以繼續?羅丹在質問卡米爾為什麼在作品裡總要表現痛苦時,這位世紀天才顯然沒有耐心和寬容去理解和傾聽另一種愛情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才華對於女人而言的確是一把刀,可以把生命雕刻得晶瑩剔透,也會把自己割得血肉模糊。在痛苦中體驗甜蜜,在受傷後變得更加堅強。不同的人用這把刀刻出不同的故事。宿命者認為,上天在賜予優厚天賦的同時,也會奪取另一些寶貴的東西。而卡米爾是沒有信仰的人,並不懼怕命運。她其實沒有瘋,也沒有輸給羅丹,她不過是輸給了一個永遠走不出陰影的自己。

她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卡米爾·克洛岱爾,她是個獨立的雕塑家。

在卡米爾與羅丹的作品中,各有一件「雙人小像」,彼此驚人地相似。便是卡米爾的《沙恭達羅》和羅丹的《永恆的偶像》,這兩件作品都是一個男子跪在一個女子面前。但認真來看,卻分別是他們各自不同角度中的「自己與對方」。

在卡米爾的《沙恭達羅》中,跪在女子面前的男子,雙手緊緊擁抱著對方,唯恐失去,仰起的臉充滿愛憐。而此時此刻,女子的全部身心已與他融為一體,這件作品很寫實,就像他們情愛中的一幕。但在羅丹的《永恆的偶像》中,女子完全是另一種形象,她像一尊女神,男子跪在她腳前,輕輕地吻她的胸膛,傾倒於她,崇拜她,神情虔誠之極。羅丹所表現的則是卡米爾以及他們的愛情——在自己心中的至高無上的位置。

一件作品是人世的、血肉的、激情的;一件作品是神聖的、凈化的、紀念碑式的。將這兩件雕塑放在一起,就是從1885年~1898年最真切的羅丹與卡米爾。

可以說,從一開始,他們的愛情就進入了羅丹手中的泥土、石膏、大理石,並熔鑄到了千古不變的銅里。

羅丹曾對卡米爾說:「你被表現在我的所有雕塑中。」

1900年以後,羅丹名揚天下的同時,卡米爾一步步走進人生日漸深濃的陰影里。卡米爾不堪承受長期廝守在羅丹的生活圈外的那種孤單與無望,不願意永遠是「羅丹的學生」。她從與羅丹相愛那天就有「被拋棄的感覺」。她帶著這種感覺與羅丹糾纏了15年,最後精疲力竭,頹唐不堪,終於,於1898年離開羅丹,遷到蒂雷納大街的一間破房子里,離群索居,拒絕在任何社交場合露面,天天默默地鑿打著石頭。盡管她極具才華,但人們仍舊憑著印象把她當作羅丹的一個弟子,所以她賣不掉作品,貧窮使她常常受窘並陷入尷尬。在絕對的貧困與孤寂中,卡米爾真正感到自己是個被遺棄者了。漸漸地,往日的愛與贊美就化為怨恨,本來是激情洋溢的性格,變得消沉下來。1905年卡米爾出現妄想症,而且愈演愈烈。1913年3月10日埃維拉爾城精神病院的救護車開到蒂雷納大街66號,幾位醫務人員用力打開門,看見卡米爾脫光衣服,赤裸裸披頭散發地坐在那裡,滿屋全是打碎的雕像。他們只得動手給卡米爾穿上控制她行動的緊身衣,把她拉到醫院關起來。

這一關,竟是30年。卡米爾從此與雕刻完全斷絕,藝術生命的心律變為平直。她在牢房似的病房中過著漫無際涯和匪夷所思的生活。她一直活到1943年,最後在蒙特維爾格瘋人院中去世。她的屍體被埋在蒙特法韋公墓為瘋人院保留的墓地里,十字架上刻著的號碼為1943—NO.392。

那麼卡米爾本人留下了什麼呢?

卡米爾的弟弟、作家保羅在她的墓前悲涼地說:「卡米爾,您獻給我的珍貴禮物是什麼呢?僅僅是我腳下這一塊空空盪盪的地方?虛無,一片虛無!」

法蘭西麗山秀水的維爾納夫村。一個12歲的小姑娘正如痴如醉地揉捏著黏土、膠泥……她,生著一副絕代佳人的前額,一雙清澈如海的深藍色眼睛,一張倨傲精緻的嘴,一頭簇擁到腰際的赤褐色秀發……與她揉捏的那些神態畢肖的小人兒相比,她自己更像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更像一個被日月精華過分寵愛的「天之嬌女」。

1943年秋,巴黎遠郊蒙特維爾格瘋人院,一個年近八旬的老媼溘然而逝了……她死時,沒有任何遺產,沒有一個親人,只有一個蹩腳鐵床和帶豁口的便壺。

人們早己忘卻了她的名字曾被記載在法國第一流雕塑家的第一行上;忘卻了她就是那些史詩般的雕塑作品——《成熟》、《竊竊私語》、《沙恭達羅》、《珀耳修斯》的作者。

請記住,她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卡米爾·克洛岱爾,她是個獨立的雕塑家。

7. 有人知道瑪歌瑪蘭特干紅葡萄酒的大概價格么年份是2010年的

Abigail阿比蓋爾 Abby艾比 (Abigail的簡寫) Ada艾達 (Adelaide的簡寫) Adelaide阿德萊德 Adeline艾德琳 Alexandra亞歷桑德拉 Ailsa艾麗莎 Aimee艾米 Alice愛麗絲 Alina艾琳娜 Allison艾莉森 Amanda阿曼達 Amy艾美 Amber安伯 Anastasia阿納斯塔西婭 (昵稱Stacey) Andrea安德莉亞 Angela安吉拉 Angelia安吉莉亞 Angelina安吉莉娜 Ann安 (Hannah的英文形式) Anne安妮 (同Ann) Annie安妮 (Ann的昵稱) Anita安尼塔 (Ann的西班牙寫法) Ariel艾莉爾 April阿普里爾 Ashley艾許莉 Aviva阿維娃 (同Avivahc和Avivi)
補充:
Barbara笆笆拉 Beata貝亞特 Beatrice比阿特麗斯 (同Beatrix) Becky貝基 (Rebecca的昵稱) Betty貝蒂 (Elizabeth的昵稱) Blanche布蘭奇 Bonnie邦妮 Brenda布倫達 (Brandon及Brendan的女性形式) Camille卡米爾 Candice莰蒂絲 Carina卡瑞娜 Carmen卡門 Carol凱羅爾 Caroline卡羅琳 Carry凱麗 Carrie凱莉 (Carol及Caroline的昵稱,同Kerry) Cassandra卡桑德拉 Cassie凱西 (Catherine,Cassandra的昵稱) Catherine凱瑟琳 (Katherine的英文形式,同Katherine) Cathy凱茜 (Catherine的昵稱,同Kathy) Chelsea切爾西 Charlene沙琳 (同Caroline,Charlotte) Charlotte夏洛特 Cherry切莉 Cheryl雪莉爾 (Charlotte的另一形式,亦同Sheryl) Chris克莉絲 (Christine,Kristine的簡寫,同Kris) Christina克里斯蒂娜 (同Christine) Christine克里斯汀 Christy克里斯蒂 (Christine的簡寫) Cindy辛迪 (Cinderella,Cynthia,Lucinda的昵稱) Claudia克勞迪婭 Clement克萊門特 Cloris克勞瑞絲 Connie康妮 (Constance的昵稱) Constance康斯坦斯 Cora科拉 Corrine科瑞恩 Crystal科瑞斯特爾 (同Krystal
補充:
Daisy戴茜 Daphne達芙妮 Darcy達茜 Debbie黛比 (Deborah,Debra的昵稱) Deborah黛博拉 Debra黛布拉 Demi黛米 Diana黛安娜 Dolores德洛麗絲 Donna堂娜 Doris桃瑞絲 Edith伊迪絲 Editha伊迪薩 Elaine伊萊恩 Eleanor埃莉諾 Elizabeth伊麗莎白 Ella埃拉 Ellen愛倫 Ellie艾莉 (Eleanor, Ellen的昵稱) Emerald艾米瑞達 Emily艾米麗 Emma艾瑪 Enid伊妮德 Elsa埃爾莎 (Elizabeth的昵稱) Erica埃莉卡 (Eric的女性形式) Estelle愛斯特爾 Esther愛絲特 Eudora尤杜拉 Eva伊娃 Eve伊芙
補充:
Fannie芬妮 (同Frances,Fanny) Fiona菲奧納 Frances弗郎西絲 (Francis的女性形式) Frederica弗雷德里卡 Frieda弗里達 Gina吉娜 (Angelina,Regina的昵稱) Gillian吉莉安 (Juliana的異體) Gladys格拉蒂絲 (Claudia的威爾斯形式) Gloria格羅瑞婭 Grace格瑞絲 Greta格瑞塔 (Margaret的昵稱) Gwendolyn格溫多琳 Hannah漢娜 Helena海倫娜 Hellen海倫 (亦作:Helen) Hebe赫柏 Heidi海蒂 (Adalheid, Adelaide的昵稱) Ingrid英格麗德 Ishara愛沙拉 Irene艾琳 Iris艾麗絲 Ivy艾維 Jacqueline傑奎琳 Jamie詹米 (James的女性形式) Jane簡 (John的女性名詞) Janet珍妮特 (同Jane) Jean姬恩 (Jane的蘇格蘭形式) Jessica傑西卡 (Jessee的女子形式) Jessie傑西 (Jasmine, Jessica的昵稱; Janet的蘇格蘭形式) Jennifer詹妮弗 Jenny詹妮 (同Jennie;Jane,Jennifer的昵稱) Jill姬爾 (Gillian的昵稱) Joan瓊 (同Jane;John的女性形式) Joanna喬安娜 Jocelyn喬斯林 Josephine約瑟芬 Josie喬茜(同Josephine) Joy喬伊 Joyce喬伊斯 (Josephine的昵稱) Judith朱迪絲 Judy朱蒂 (Judith的昵稱) Julia朱莉婭 Juliana朱莉安娜 Julie朱莉 June朱恩
補充:
Karen凱琳 (Katherine的丹麥形式) Karida卡瑞達 Katherine凱瑟琳 (同Catherine) Kate凱特 (Katherine的昵稱) Kathy凱西 (Katherine,Katherleen的昵稱;同Cathy, Kathie) Katrina卡特里娜 Kay凱 (Katherine的昵稱;同Kaye) Kelly凱莉 Kitty基蒂 (Catherine的昵稱) Lareina萊瑞拉 Laura勞拉 (Lawrence的女性形式) Lena莉娜 (Helena的昵稱) Lydia莉迪婭 Lillian莉蓮 (亦作lilian) Linda琳達 Lisa麗莎 (Elizabeth的別名) Liz莉茲 (Elizabeth的昵稱) Lorraine羅琳 Louisa路易莎 Louise路易絲 Lucia露西婭 Lucy露茜 Lucine露西妮 Lulu露露 (Louise,Louisa的昵稱) Lynn林恩 Maggie瑪姬 (Margaret的昵稱) Mamie瑪米 (Margaret, Mary 的昵稱) Manda曼達 Mandy曼迪 (Amanda,Manda,Melinda的昵稱) Margaret瑪格麗特 Mariah瑪麗亞 (同Mary) Martha瑪莎 Mary瑪麗 Matilda瑪蒂爾達 Maureen莫琳 Mavis梅維絲 Maxine瑪克辛 May梅 Mayme梅米 Megan梅甘 Melinda梅琳達 Melissa梅利莎 Melody美洛蒂 Mercedes默西迪絲 Meredith梅瑞狄斯 Michelle米歇爾 (Michael的女性形式) Milly米莉 (Camille,Emily,Melissa的簡稱) Miranda米蘭達 Miriam米里亞姆 Miya米婭 Molly茉莉 Monica莫尼卡
補充:
Nancy南茜 (Nan的別名) Natalie娜塔莉 Natasha娜塔莎 (亦作natascha)) Nicole妮可 Nikita尼基塔 Nina尼娜 (Anna的昵稱) Olina奧琳娜 Oprah奧帕 (同Opera,Opie) Pamela帕梅拉 Paula保拉 Pauline波琳 (同Paula) Pearl珀爾 Peggy帕姬 (Margaret的昵稱) Philomena菲洛米娜 Phoebe菲比 Phyllis菲麗絲 Polly波莉 Priscilla普里西拉 Quentina昆蒂娜 (Quentin的女性形式) Rachel雷切爾 Rebecca麗貝卡 Regina瑞加娜 Rita麗塔 (Margaret的昵稱) Rose羅絲 Roxanne洛克薩妮 Ruth露絲 Sabrina薩布麗娜 Sandra桑德拉 (Alexandra的昵稱) Samantha薩曼莎 Sandy桑迪 (Andra的昵稱) Sarah莎拉 Selma塞爾瑪 Selina塞琳娜 Serena塞麗娜 Sharon莎倫 (同Sarah) Sheila希拉 Shelley雪莉 (同Sheila,Shelby,Shirley) Sherry雪麗 (同Charlotte,Cher,Sarah,Shirley) Shirley雪莉 Silvia西爾維亞 Sonia索尼亞 Stacy絲塔茜 (Anastasia的昵稱) Stella絲特拉 (Estelle的昵稱) Stephanie斯蒂芬妮 Sue蘇 (Susan的昵稱) Sunny薩妮 (Sonia的昵稱) Susan蘇珊
補充:
Tamara塔瑪拉 Tammy苔米 (Tamara的昵稱) Tess苔絲 (Tessa,Teresa的昵稱) Teresa特莉薩 Tiffany蒂凡妮 Tina蒂娜 Tracy特蕾西 Vanessa溫妮莎 Vicky維姬 (Victoria的昵稱) Victoria維多利亞 Vivian薇薇安 Wanda旺達 Wendy溫蒂 (Gwendolyn,Wanda的昵稱) Winnie溫妮 Yolanda尤蘭達 Yvette伊薇特 (同Yvonne) Yvonne伊溫妮 Zoey佐伊 (同Zoe) 在外國,中文名無所謂

8. 讓雷諾都演過哪些片子

著名法國演員讓·雷諾(Jean Reno)1948年7月30日出生於北非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其父母親都是西班牙裔的法國人,當年為逃避弗朗西斯科的納粹統治才來到了北非。

十二歲的讓·雷諾隨同父母回到法國居住,但不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這件事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也在各方面影響了他的生活,但更磨練出他堅毅的性格。自幼就對演戲情有獨鍾的他高中畢業後進入當地的公立戲劇學校就讀,但命運的安排並未能如他所願,畢業後演戲無門的他不得不靠做些別的工作以維持生計。在此期間他曾經打過零工、賣過樂器、做過司機,並曾一度從軍派駐德國。之後在朋友們的推薦下,他才得以有機會進入電視台參加演出。

1980年參加影片《Les Bidasses aux Grandes Manoevres》的演出時,讓·雷諾遇見了當時擔任該片助理導演的呂克·貝松,從此他開始了與呂克·貝松的密切、友好的合作。在呂克·貝松執導的《碧海情》(Grand bleu,Le)(1988)、《時空急轉彎》(Visitors, Les)(1993)、《雷昂》等五部影片的合作中,兩人建立起極佳的信任與默契。尤其呂克·貝松為他專門量身打造的《雷昂》一片,更是令他擠身世界級明星之列,從此開始了他的好萊塢電影生涯。

他與梅格·瑞恩(Meg Ryan)合作主演了《情定巴黎》(French Kiss)(1995),與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合作主演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1996),與羅伯特·德尼洛(Robert De Niro)主演了《浪人》(Ronin)(1998),與這些好萊塢當紅影星的合作更令讓·雷諾身價倍增。

作為法國中生代演員中出類拔萃的一個,讓·雷諾演戲的功底十分扎實,戲路多變,不僅在多部動作片中有上佳表現,另外他還極具喜劇演員的天分。在《為了羅茜娜的愛情》(Pour l』amour de Roseanna)(1997)、《時空急轉彎》等片中,讓·雷諾又向觀眾展現出其幽默、風趣的一面,令人感覺到這個殺手果然不太冷。演技不俗的他,雖然也算似乎功成名就,但直到2000年他獲得歐洲電影獎頒贈的終身成就獎之前,似乎一直與國際大獎無緣。其實早在1994、1995年讓·雷諾就憑借主演《為了羅茜娜的愛情》和《雷昂》連續獲得兩屆法國愷撒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但都失之交臂。2000年,他從好萊塢重返故鄉法國,主演了叫好又叫座的《暗流1》(Crimson Rivers, The)。這位溫柔殺手在銀幕上的不懈努力,最終沒有白費,2000年12月5日歐洲電影獎向他頒贈了終身成就獎。

在電影之外,讓·雷諾的生活頗富戲劇性,早年在巴黎他和一位模特同居多年,這位模特給他生了兩個孩子,然而最終卻因性格水火不容而分手。1996年已近50歲讓·雷諾和一名叫Nathalie yszkiewicz的默默無聞的女子結婚。1998年Nathalie為他生下一個女兒,如今讓·雷諾在巴黎和洛杉磯分別都購置有房子,並分期和妻女在兩地居住,共享天倫之樂,完全是在扮演一個新好男人的角色。

讓·雷諾在2003年12月15日獲法國總統希拉克頒授國家勛章,法國國家勛章是僅次於榮譽勛章的第二文化獎章。希拉克在頒獎致辭中說:「讓·雷諾是一位偉大的演員。」

他的電影:

1.《達芬奇密碼/達文西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
本片講述了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法國巴黎出差期間的一個午夜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盧浮宮的博物館里,人們在他的屍體旁邊發現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密碼。蘭登與法國一位頗有天分的密碼破譯專家索菲·奈芙,在對一大堆怪異的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當中,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深感震驚。這些線索,大家都清楚可見,然而卻被畫家巧妙地隱藏起來。

2. 《粉紅豹 The Pink Panther 》
本片為1964年粉紅豹系列《黑夜怪槍》的前傳,講述一名男子因無意中被人看到自己祖傳珍寶——超級「粉紅豹」鑽石,隨即意外死亡,鑽石也不翼而飛。法國探長克魯索和搭檔帕汀前往調查此案,可當他一見到本案最大的嫌疑人——死者的漂亮歌星女友哈妮婭時,立刻被她迷住。與此同時,城裡發生了法國足球經理謀殺案,著名的「足球殺手」肆無忌憚地殺害了球隊中的球星,克魯索必須克制住自己的情慾,揭開這些案件的真相,並將真正的罪犯繩之於法。
一位在國際足壇上享有盛名的教練被謀殺,他那枚天價戒指也被兇手偷走。這枚戒指之所以價值不菲是因為在那上面鑲嵌著珍貴的「粉紅豹」鑽石。法國政府需要一名干練的偵探來解決這宗謀殺案,並找回寶石。可他們一直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最後他們打算再次啟用克魯索探員(史蒂夫·馬丁)。於是,克魯索探員新的冒險又開始了。究竟誰是兇手?是那個著名的流行歌曲名星(碧昂斯·諾里斯)嗎?此時的克魯索偵探當然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搭檔鮑頓(讓·雷諾)能再次出手相助。這對黃金搭檔一方面要揭開兇手的真面目,一方面又要小心他們的老闆德萊弗斯(凱文·克萊恩)將所有功績占為己有。總之,一切都一如既往的瘋狂、搞笑,什麼法律常識全被他們丟在腦後。小心,「粉紅風潮」又將直搗你的笑穴。

3. 《豺狼帝國/殘骸密碼 Empire des loups, L' 》
安娜(雅怡喬維亞飾演)是某位政府高官的夫人。一個月來,她經常產生幻覺、失憶等現象,更嚴重的是,她開始不認得她的高官老公了,她懷疑自己有精神分裂症,於是找上心理醫生做診斷,不經意的她發現了一本整形的書,她開始懷疑她的丈夫整形過了……又或者,是她自己被整形了?!</P> <br> 在此同時,巴黎發生了三宗連續殺人案,死者都是在地下工廠打工的土耳其婦女,她們的屍體殘缺不全,死前受到極殘酷的虐待!警官保羅(喬瑟林奇維翰 飾演)覺得三宗案件背後並不單純,為了了解土耳其的背後組織,他必須尋求最熟悉土耳其圈子的奇佛(尚雷諾 飾演)來幫忙。在追查幕後真相的同時,他們發現安娜的身分竟然是命案的重要線索……

4. 《盧安達飯店 Hotel Rwanda 》
1994年4月6日,一架載著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的座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擊落,兩國元首同時罹難。4月7日,空難在盧安達國內立即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從而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武裝沖突和部族大屠殺,令世界震驚的人間慘劇拉開了帷幕……被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廣播電台也為大屠殺的行為煽風助陣,他們叫囂著「讓一切郁積的爆發出來吧……在這樣一個時刻,鮮血將滾滾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體號召下四處搜尋和殺死圖西族人,空氣中彌漫著血腥的味道。
當一個國家陷入了瘋狂,世界也閉上了雙眼時,有一個名叫保羅·盧斯賽伯吉納(唐·奇德爾 飾)的飯店經理卻敞開了溫暖的懷抱,他經營著當地一家雲集著歐洲遊客和軍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飯店,八面玲瓏地運用著一切關系盡心地呵護著飯店的顧客們。保羅是胡圖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索菲·奧康尼多 飾)卻是圖西族的,對他而言,在動盪的時局中,保護他的圖西族的親戚與朋友成為了一生中面臨的最大使命與挑戰。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無作為和與世界媒體的隔絕使得保羅夫婦二人和在飯店中避難的1268名當地居民更加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我們一定讓全世界都無地自容地去採取應有的行動。」事態越來越嚴重,百日之內竟有約100萬人死於非命,但米勒·科林斯飯店卻成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綠洲……

5. 《暗流2:末日天使/赤色追緝令:末日審判》
在阿爾卑斯山案件之後,皮埃爾·尼曼斯警長(讓·雷諾飾)憑借自己出眾的辦案能力晉升為警察局局長。而他當年的新搭檔勒達(伯努瓦·馬西莫勒飾)也日漸成熟,已經開始獨立處理案件。一起發生在法德邊境的系列謀殺案,讓兩人重新聚到了一起。
在法國東北部的拉波迪修道院里,掛在牆上的耶穌神像流出了鮮血,尼曼斯利用科學儀器,查出牆壁內被活活塞入一具屍體,而屍體旁邊出現的謎一般的圖騰印記,表明了死者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受害者。發生在死者身上的奇怪祭禮也似乎隱藏著不同尋常的含義……
另一方面,勒達警探開車撞到了一個跟耶穌長得一模一樣的人,自稱「耶穌」的男子陷入驚恐的半昏迷狀態。勒達以為自己遇到的只是一個宗教幻想狂,但他很快就發現這件事和尼曼斯所負責的案子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樣,兩名警探各自追查的案件,變成有了共通線索的詭異案件。
接二連三的兇殺案持續發生,越來越多的疑點都集中到修道院里。因為每次案發現場都會有個具備超自然能力的神秘僧侶出現,在幹掉異己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時間尼曼斯和勒達的眼前迷霧重重,直到他們終於發現每一位受害者都有著與基督十二使徒有著同樣的名字和職業。
在女警員、宗教歷史專家瑪莉(卡米爾·納塔飾)的協助之下,尼曼斯和勒達抽絲剝繭、深入神秘且令人不可置信的陰謀之中,力圖揭穿其真相。為什麼有權有勢的艾默赫什·萬·卡登如此關心那所修道院及其地下設施?這些傳播恐怖的世界末日的天使們到底是些什麼人?這樁樁離奇的兇案和聖經中的預言有何關系?打開第七封印,又將引來什麼樣的災難?皮埃爾·尼曼斯和雷德矢志要找出所有的答案。但他們必須得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塵封了好幾個世紀的秘穴最深處,去發掘一個為一股似乎無法遏制的力量正覬覦著的秘密……

6. 《請你閉嘴 Tais-toi!》
曾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而名震全球的法國影帝尚 雷諾和另一位法國知名影帝熱拉爾 德帕迪約聯袂合作,上演法國本土2003年首映票房冠軍。
本片講述的是尚 雷諾扮演的殺手Ruby為了被仇人殺害的妻子,而走上了復仇之路,期間他遇見了有著善良的熱心腸並且還有點愚蠢的Quentin(傑拉爾 德帕迪約飾),期間二人發生了讓人啼笑皆非的一段段法式喜劇。
本片一經上映,就奪得法國本年度首映票房冠軍,本片製片方和發行方都期待著這部影片能奪的最終的票房冠軍.兩位影帝的合作也十分讓人期待.本片不失為是聖誕檔期的一枚重磅炸彈。

7. 《極速風暴 Rollerball 》
此為1975年經典片「滾球大戰」的嶄新科幻版。未來世紀中,一種殘暴刺激的「極速運動」正風霏全球。充斥著金錢、美色、賭博交易的「極速運動」聯盟在世界各地巡迴比賽,比賽中來自世界各地好手們身著展現自我個性的奇裝異服,以直排輪或野越車在場上競速投球來決定勝負。
一名表現傑出世界知名的「極速運動」選手強納森(Chris Klein飾),發現聯盟的老闆( Jean Reno 飾)為了提高全球直播的收視率和賭金,不惜暗中在比賽中製造沖突、打架、流血甚至殺人的恐怖事件。為了反擊,強納森聯合其他志同道合的隊友們,將場上的戰爭延燒到場外,展開一場 捍衛正義 的報復行動。

8. 《時光隧道 Just Visiting》
十一世紀的法國勇士(讓.雷諾)和他的忠心侍從(克里斯蒂安.克拉維埃),意外地被巫師送進時光隧道,越過時空從十一世紀到達了當今的美國,當然鬧出不少的笑話,幸好遇上漂亮的慕玲(克里斯蒂娜.阿普爾蓋特),決心幫助他們返回家鄉…

9. 《綠芥刑警/極速追殺令 Wasabi 》
亞伯是個強悍的警察,他嫉惡如仇,有時沖動起來常二話不說就動手開打。其實,面惡心善的他有段不為人知的傷心往事,19年前當亞伯秘密前往日本執行任務時,他遇見了日本女孩惠子,並娶她為妻,孰料惠子旋即神秘失蹤。20年來亞伯朝思暮想,從未對惠子忘情。
某天,一通來自日本的電話告知惠子因癌症過世的死訊,亞伯成為唯一的遺產授與人。於是他動身前往東京,20年後再次造訪日本,沒想到驚奇不斷、狀況頻傳:先是亞伯當年的糊塗夥伴—桃太郎,居然還在日本為法國情報局工作,亞伯也就順理成章跟著桃太郎體驗日本;其次,他發現惠子並非死於癌症,而是被暗殺;更離譜的是,自己居然有個20歲的女兒。
這個怪怪女孩由美--情緒化、趕時髦、行徑怪異、愛美又敗家,不過她的銀行戶頭里居然有2千萬美金的鉅款。由於黑道想吞掉由美的錢,所以哈伯得盡力保護她的安全,此時桃太郎也無端捲入是非之中,亞伯只好用自己的方式來懲奸除惡。

10. 《暗流/赤色追緝令 Rivières pourpres, Les 》
經驗豐富的巴黎警探尼芒斯奉命偵破一起兇殺案,死者是阿爾卑斯山麓格農大學的輔導老師。經過一番調查後尼芒斯發現:這所著名學府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但校方為了推行精英觀念,竟讓教職員間世代通婚。與此同時,大學附近的小鎮上也發生了一起刑事案件,有人入侵了十八年前死於車禍的十歲女孩朱迪絲的墓室,並在那裡塗畫納粹標志。
這看似孤立的兩起案件是否有著內在聯系?尼芒斯當即決定和地方警官麥克斯聯袂行動。經過層層抽絲剝繭,使隱藏在案件背後的真相浮出了水面,原來這是一起駭人聽聞的恐怖事件。於是,他們立即採取了斷然措施。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後,罪犯終於咎由自取,但兩位警探也付出了代價。

11. 《浪人/冷血悍將 Ronin 》
神秘女子(內塔斯查·麥克艾霍恩飾)受雇率領一支由前CIA官員山姆(羅伯特·德尼羅飾)、前歐洲情報局官員文森特(瓊·雷諾飾)、德國電子專家格羅戈(斯泰蘭·斯卡斯加德飾)、司機賴里(斯凱普·桑度斯飾)和英國武器專家史賓斯(肖恩·比恩飾)等人組成的小組,將要從國際犯罪分子的手中奪回一個神秘的手提公事包。
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僱主的名字和他們的目標和真實身份。隨著在塞納河邊傳來的一聲槍響,影片進入法國南部,這個小組前往坎城執行任務。然後的激烈追逐場面使每一個觀眾都置身片中。接下來故事的發展則是不可避免的背叛和不停的驚險追殺。
僅僅因為羅伯特·德尼羅和讓·雷諾,這部片子就值得一看。故事說的是一群特工人員受一神秘女子所託,去偷一隻手提箱。令人震驚的是這竟是北約與華約情報機關為聯手除掉這批「危險分子」設下的圈套。這是一部主題涉及懷疑、不信任以及背叛的驚險片,其中兩場汽車追逐的戲令人膽戰心驚。

12. 《哥斯拉 Godzilla 》
所謂「哥斯拉"本是日本電影中出現的怪物,1954年首次現身銀幕以來,已陸續推出22部系列影片。這次,好萊塢派出製作群體赴日本,從東寶影片公司取得拍攝權,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因為核試驗造成的氣候異常,使一個高90英屍的龐大怪物復活,整個紐約陷入一片混亂。科學家、新聞記者、電視台攝影師、軍人和保險公司的核查員,聯合起來對付它。因為它造成的恐慌和破壞實在太大了,如不加制止,它所到之處全都將化成廢墟。哥斯拉的造型和全片的視覺特效令製作人頗費了一番工夫,因為導演不想用已有的模型,而是要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13. 《排隊上天堂 Roseanna's Grave 》
本片是一部融合溫馨浪漫的愛情喜劇片,一位深愛其妻的老公為達成老婆臨終的最後心願,作出一連串滑稽可笑又令人感動的舉動,影響周遭的人事物。在義大利的小城鎮,馬賽洛(尚雷諾飾)正陷入左右兩難的困境中,她摯愛的老婆將不久人世,希望她死後能與她死去的兒子葬在一起,然而城裡的墓園只剩下三個空位,墓園主人又不願意擴建。馬賽洛只好盡一己所能避免死亡之神降臨小鎮鎮民身上,所以他不斷做善事;捐血、指揮交通、保護兒童安全、總之不讓任何人比他老婆先死!然而老天喜歡跟他作對…

14. 《魔戀 Un amour de sorcière 》
初秋,魔法將彌漫整個星空!麥可(季爾拜洛飾)是一位發明家,在他前往巴黎時,與一位美麗的少女魔根妮(凡妮莎巴哈迪絲飾)邂逅並墜入情網。之後,麥可才知道原來摩根妮是具有魔法仙女,他們的戀情被魔法界的長老(尚雷諾飾)知曉而加以阻止。經過一段艱辛的法術大戰,麥可才發現世上只有一種東西可以破解魔法長老的詛咒...

15. 《碟中碟/不可能的任務/職業特工隊 Mission: Impossible 》
中央情報局的一個小組在布拉格執行任務,結果要抓的人死了,要保護的機密資料也丟了,整個行動小組只剩下組長吉姆和伊頓。事後伊頓從特工隊長處了解到,這次行動是個騙局,目的是為了查出內部的叛徒。
現在看來,死去的人不會是叛徒,而活著的則都有嫌疑。尤其是伊頓,因為他的銀行戶頭上突然增加了十二萬存款。伊頓自如冤枉又有口難辨。於是他自組人馬要查個水落石出。男主人公不但能從高空懸吊下來竊取檔案、在巨浪里逃生、在時速近300公里的列車搏鬥,而且利用電腦網路也是駕輕就熟。影片改編自六七十年代的同名電視連續劇。

15. 《豹神 Jaguar, Le 》
從南美雨林區前來法國訪問的僧士,意外地在電梯中撞見一名無所事事的法國人培林,他對培林一見如故,盡管培林態度冷淡、意興闌珊,他還是讓僧士睡在他旅館房間里。
第二天當正式參訪活動進行一半時,僧士竟意外心臟病發作,緊急送醫後不能言語的他,堅持要見培林一面,心不甘情不願的培林只好前往醫院。
打從這兩個人見面在電梯撞見那一刻起,彷佛一切就像命中註定似地,現在要說厭惡對方,大概是很難了…

16. 《法蘭西之吻 French Kiss 》
凱特與未婚夫一直關系很好,但未婚夫到了法國後移情別戀。為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她決定到法國親自走一趟。飛機上,她認識了法國男子呂克。此人顯得幾分神秘,凱特似乎也感覺到呂克好像是在利用自己;而呂克在這種利用中傾聽著凱特的煩惱,並熱心地幫她找回未婚夫,於是兩個人經歷了一次走遍法國的浪漫奇遇...編導將故事放在美法兩國的文化差異間展開,因為劇本的創作靈感就來自作者在法國留學一年的經歷,他們用攝影機鏡頭帶觀眾飽覽了法國風光,認識那裡的文化不是一味浪漫,而是多元化的。

17. 《雲上的日子 Al di là delle nuvole 》
影片一開始,馬可維奇飾演的電影導演所乘的飛機由雲端降落,為他下一部片等找適合的主角,就像溫德斯電影中最常出現的全知的天使般,他四處探尋並細述幾對戀人痛愛故事。第一段—《不可能的愛》第二段—《少女與罪》第三段—《別來找我》第四段—《骯臟的身體》

18. 《這個殺手不太冷/終極追殺令/殺手萊昂 Léon 》
紐約貧民區住著一個義大利人,名叫萊昂,職業殺手。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達敲開他的房門,要求在他這里暫避殺身之禍。原來,鄰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線,只因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惡警剿滅全家的片罰。馬蒂爾達得到里昂的留救,開始幫萊昂管家並教其識字,里昂則教女孩使槍,兩人相處融洽。
女孩跟蹤惡警,貿然去報仇,反倒被抓。萊昂及時趕到,將女孩救回。他們再次搬家,但女孩還是落入惡警之手。萊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並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並囑咐她去把他積攢的錢取出來。萊昂化裝成警察想混出包圍圈,但被惡警識破。最後一刻,里昂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19. 《時空急轉彎 Visiteurs, Les 》
本片描述了由讓.雷諾和克里斯蒂昂.克拉維埃飾演的戈德弗魯瓦騎士和他的侍從拉弗里普伊兩人因巫師的失誤由公元1122年被拋送到現代。他們被電話、汽車、洗澡間等等現代化的設施弄得驚訝不已,從而演出一系列笑話。導演讓-馬力.普瓦雷善於突出並發揮演員的作用,注重對詼諧文字、滑稽劇和高盧幽默的兼收並蓄。本片「玩"的是長達千年的「時間差",充分利用了張冠李戴和過時的習俗,圍繞中世紀來客面對現代電子世界的丑惡遭遇產生的驚訝來做文章。它完美地運用了大量特技效果,故成一部滑稽驚險喜劇。

20. 《霹靂煞 Nikita 》
妮琪塔(Anne Parillaud飾)與一群朋友搶劫一家商店的葯品,商店的主人與她的朋友都在這次的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則是因為殺了一位警察而被送入獄。此時來了一個神秘的政府組織,選上了妮琪塔,並訓練她成為特務殺手,在經過數年的特務訓練之後,妮琪塔以一個平凡的護士身份回到現實的生活中,在此時她愛上了一個男人,他們的關系在妮琪塔接到一個特務命令時,面臨了緊張的局面...
《霹靂煞》由法國最具身價及知名度的導演-盧貝松所執導,由一個特務殺手的角度,來解剖國家官僚體系背後的恐怖黑手,呈現盧貝松對人性的探索,曾經被好萊塢重拍成美國版的《雙面女蠍星》,為盧貝松的作品中較具商業色彩的影片之一。
1991凱撒獎〈最佳女主角〉,1992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1.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
熱愛大海的賈克(Jean-Marc Barr飾),一直想與大海為伍,即使他在年少的時候,父親因一次潛水發生意外而被大海吞噬,賈克對大海的愛始終沒有改變。
但是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賈克認識了年輕美麗的女子喬漢娜(Rosanna Arquette飾)並且愛上了她,自此之後,賈克的生活似乎變得無法掌握,賈克六神無主地旁徨在大海與喬漢娜的抉擇中...
本片為1988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大片,描述個人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中,因此轉而尋找夢想中的另一種生活,帶著濃厚的自傳色彩。人類不斷向極限挑戰,但最後以回歸大海為終,為一部藍色調的電影。
1988坎城影展開幕大片,1988凱撒獎〈最佳音樂及最佳攝影〉

22. 《魔戀 I Love You 》

23. 《地下鐵 Subway 》
為了不讓黑幫老大奪回機密,小偷弗烈德(Christopher Lambert飾)於是將文件藏在法國的地下鐵。走進了地下鐵後,弗烈德慢慢地發現這個地方的多樣及復雜,在地下鐵的世界中,從小偷到音樂家都有,每個人都無所是事地到處游盪著....在弗烈德試著將文件賣掉的同時,他竟然愛上了來買文件的女人海琳娜(Isabelle Adjani飾),可惜她對弗烈德並不感興趣。後來緊張的情況終於發生了,在殺手追殺,警察全面搜索地下鐵的同時,弗烈德也陷入了兩難的局面...
本片有連環漫畫式的風格,簡扼的對話,是通俗的警匪片,但在色調方面卻帶著巴洛可的繽紛原色(藍與紅),觀眾可以感受到盧貝松所謂「玩笑,游戲」的意味。本片是盧貝松初次結合強大的演員卡司,如伊莎貝艾珍妮、尚雨果安格拉、尚雷諾及克里斯多夫藍伯特等人,為一部精彩可期的佳片。

24. 《我們的故事 Notre histoire 》
羅貝爾在火車上遇到唐娜蒂,她告訴他一個故事:一男一女邂逅於火車上,發生了浪漫的一夜情,為了更長久地在一起,他們來到她的山中小屋--喝著啤酒並且忘掉了她在巴黎的妻子……

2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
在文明退化的廢墟里,大家為了存活而奪食掠水,野蠻的行為取代語言的溝通,人與人的關系處於對峙的緊張狀狀,「性」成為最有力的動力元素。在這片如荒莫般的土地上,我們將可看到許多人存活與死亡的方式……
此片是呂克·貝松在影壇沒沒無聞時,憑著一腔熱血、旺盛活力與爆發力,突破一切傳統,掙脫一切商業機制下的樊籠,冒著無色彩,無對話,無明星等大諱所完成的電影。當影片完成時,因宣傳無門,於是盧貝松帶著這部影片參加瑞士阿沃基影展,一舉拿下評審特別大獎及影評人獎,因而打開他的國際知名度。本片解剖核子戰後的文明廢墟,因為無色彩,所以這是一部黑白色調的電影。
還有最近的<達.芬奇密碼>

9. 讓雷諾主演的電影

《票子
Cash》
(2008)
《瑪格麗特
Margaret

(2007)
《飛行小將/空戰英豪
Flyboys

(2006)
《沖走小老鼠
FlushedAway》
(2006)
《達芬奇密碼
The
Da
Vinci
Code》
(2006)
《新粉紅豹
The
Pink
Panther
》(2006)
《老虎與雪
Tigre
e
la
neve,
La》
(2005)
《豺狼帝國
Empire
des
loups,
L『
》(2005)
《暗流2:天使啟示錄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鬼武者3
Onimusha
3》
(2004)
《這個警察不太冷
Enquête
corse,
L『
》(2004)
《請你閉嘴
Tais-toi!
》(2003)
《時差
Jet
Lag
》(2002)
《極速風暴
Rollerball》
(2002)
《綠芥刑警/極速追殺令
Wasabi
》(2001)
《時光隧道
Just
Visiting
》(2001)
《暗流
Crimson
Rivers,
The》
(2000)
《時空急轉彎
2
Couloirs

temps:
Les
visiteurs
2,
Les》
(1998)
《浪人
Ronin
》(1998)
《哥斯拉
Godzilla
》(1998)
《魔戀
Un
amour
de
sorcière
》(1997)
《排隊上天堂
Roseanna『s
Grave
》(1997)
《諜中諜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1996)
《Vis,
La
》(1996)
《豹神
Jaguar,
Le》
(1996)
《雲上的日子
Al
di

delle
nuvole》
(1995)
《情定巴黎
French
Kiss
》(1995)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時空急轉彎
Visiteurs,
Les
》(1993)
《Opération
Corned-Beef,
L『
》(1991)
《碧海情天
Grand
bleu,
Le
》(1988)
《魔戀
I
love
you
》(1986)
《Strictement
personnel
》(1985)
《地下鐵
Subway》(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La
Passante

Sans-Souci》
(1982)
《追夢人dreamcatcher》

閱讀全文

與法國卡米爾雲露干紅葡萄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