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葡酒知識 > 法國索邦葡萄酒

法國索邦葡萄酒

發布時間:2021-02-27 12:20:53

『壹』 法國文化有哪些

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義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貳』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大學

法國的藝術學院分為:高等國立藝術藝術學校,高等應用藝術學校,國立、區立與市立學校。申請法國藝術留學的藝術生,在申請之前可以了解一下法國的藝術學院介紹。

『叄』 法國美食風情

書名 法國文化之品味法蘭西美食情懷
作者 魏震 Wei Zhen
原版名稱 Ressentir la Passion de la Gastronomie Française
ISBN 978-7-5190-1336-3
頁數 頁
定價 58元
出版社 中國文聯出版社


  1. 曾今的好味道:尋找法國飲食根源

Le Bon goût - l'origine de la cuisine française

「Il faut manger pour vivre et non pas vivre pour manger」 - Socrate

「 吃是為了活著,活著絕不只是吃「- 蘇格拉底

尋 根求源,法國烹飪如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很大程度上受古羅馬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建立在古羅馬飲食文化的基礎上。但一方面我們對當時高盧食物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從配料、烹制方法和一些菜譜上似乎又沒有太多與羅馬食物相似之處。可是我們必須承認羅馬人的湧入帶來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毫無疑問在飲食上也給整個歐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1]。

據4世紀末古羅馬出現的«阿比敘烹飪藝術»中記載,存在於當今法國烹飪中的面團、烤串、肉腸、豬血腸、扁平小灌腸、葡萄葉肉餡、榲桲面、雞蛋牛奶餅和烤餅、黑松露和鵝肝、芥末、公雞肉糊、火腿餡餅和乳化汁醬等都是從古羅馬飲食中繼承而來[2]。

當然高盧人的飲食也有自身的特色, 當時高盧境內畜牧業非常發達,擁有大量的牲畜,所以在烹飪食物時常用黃油和豬油,而非植物油。另外他們習慣喝牛羊奶並使其發酵,甚至食用動物血。這些飲食習慣一直傳承到了今天,黃油加工的越來越精緻細滑,乳酪做出了三四百種,動物的血從血腸到幾百年後延伸出的血鴨, 在西餐中都深得人們的喜愛。高盧人的大麥啤酒是歐洲啤酒的祖先。這都是在黑暗世紀從羅馬飲食中悄悄走出的高盧特色,後來在繁榮的法蘭西社會里逐步形成其豐富的美食文化。

從中世紀開始,法國美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較為明顯的階段。[1]


2.法蘭西美食情:食物也可以有靈魂

La Pssion de la gsatronomie française - L'âme de la cuisine

"Le dînertuela moitiédeParis et le soupertuel'autre" - Montesquieu「午餐謀殺了一半的巴黎人,晚餐謀殺了另一半」- 孟德斯鳩

無 論是什麼年紀,無論什麼環境,無論什麼種族,無論什麼時候,吃都是自然界中最幸福的一件事,人們只有在吃東西的時候能夠忘記一切煩惱,因為吃的那一刻帶給我們的只有快樂。法蘭西人對吃的情懷從上到下,從古至今從未改變,他們對美食有一種永恆的熱情和執著的追求。


3.法國頂級廚師:三星之最的保持者

Les grands chef cuisiners-Parmi les plus célèbres monde

全 世界所有以烹飪為職業的人都羨慕法國廚師。在法國,米其林星級廚師在社會中享有電影明星般的榮耀。他們認為,食物絕不僅是果腹之物,而是一項需要堅決捍衛的文化傳統。數百年來,法國奉烹飪為「生活的宗教」和「生活的藝術」,佳餚無數,高手如雲。在如今眾多高手中,有兩位可稱得上高手中的高手,高高手。

一位是世界擁有米其林三星最多的廚師,也是獲得米其林星星最多的廚師。

另一位則是歷史上現存擁有米其林三星最長的廚師,一個活著的傳奇。


4.揭開神秘面紗:傳奇的«米其林指南»

Dévoiler le mystère - La saga guide Michelin

"La découverte d'un mets nouveaufait plus pour le genre humain quela découverte d'une étoile"

-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發現一款新菜,比發現一顆星星對人類的貢獻還大」

20 世紀初的歐洲,在戰爭的風暴到來之前,有一個短暫的「黃金時代」。法蘭西帝國倒台後的共和國已經逐漸走向成熟,這段時間美食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大家已注意到美食從華麗的大餐向小單元藝術食物邁進。如同人類社會正在醞釀新世界秩序一樣,美食界也默默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體系。之後的幾十年,逐漸的征服了整個歐洲,百年後又跨過大洋來到北美和亞洲。

誰有掌握了制定這套體系的權利,誰就統治了世界美食。如同強權的美國所制定的軍政體系稱霸世界一樣,相對溫和的法國人用文化軟實力«米其林指南» 統治著世界高端美食業。


5.巴黎三星:城市的另一個標簽

Restaurant Michelin de Paris - une Distinction de la ville

來 到巴黎,你可以仰望高聳的凱旋門,可以徘徊在香榭麗舍大道游歷在那些眼花繚亂的奢侈品中,可以登上艾菲鐵塔眺望巴黎全景,可以在華麗的凡爾賽宮殿回顧歷史的輝煌,可以漫步在塞納河畔呼吸藝術的氣息,可以在聖母院內凈化自己的心靈。還有別忘了可以品嘗一下巴黎的美食,聞一聞香醇葡萄酒,她同樣組成了法蘭西文化的靈魂,並能夠直接融入到人們的血液中,且讓之沸騰起來。

巴黎是一個時尚和藝術的交匯地,美食與時裝、歌劇、音樂一樣,充滿創意,變化無窮,又如同歷史文學和文化古跡讓人回味無窮。

舌尖上的法蘭西,走進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一起用思緒去品味巴黎,感受他的美食風情。

來到巴黎當我們一拿起美食地圖就已經興奮不已了。


6.7號公路:美食地圖上的神秘

Nationale 7- Une route mythique sur la géographique gastronomique

第 一次世界大戰後,原有的火車旅行逐漸被汽車所取代,對於那些古老的中途驛站和鄉間旅社來說無疑是一個意外的禮物。大家匯聚在7號公路,點點的美食接力站被串了起來,如同一條長長的珍珠項鏈。有錢人的度假汽車和騎著摩托車的馬路客來往穿梭在這條公路上。

1900年米其林出版的«公路指南»只想為當時還不到3000個司機提供方便免費的道路信息。可沒想到,到了1923年市場上竟然有超過100萬輛的汽車,米其林也跟著拓寬服務項目,增加了舒適住宿和美味食物的推薦來滿足旅客們的需求。7號公路這條必經之路自然成«公路指南»上的重要內容。「畢班道姆」(Bibenm)是奧伽羅(O』Galop)在1898年為米其林輪胎設計的吉祥物,這個著名胖子的誕生暗示了汽車和美食註定將要聯姻。

從巴黎到里昂,再從里昂到阿爾卑斯省忙通(Menton),穿過勃艮第、跨越羅納河谷、橫渡鄂斯特雷高地(massif de l』Esterel) 和沿著藍色海岸(Côte d』Azur),幸福的7號公路被形象地稱為「藍色公路」。隨著美景的變換各式美食也闖入人們的眼眶,沿著公路金字塔(La Pyramide)、布拉澤大媽家(La Mère Brazier)、 保羅·博古斯(Paul Bocuse)、碧克之家(La Maison Pic)、三胖之家(La Maison Troisgros),甚至走到盡頭還有阿蘭杜卡斯在摩納哥的路易十五餐廳(Louis XV),無不讓人大飽口福。

這條公路確確實實也是條「假日公里」,就算從交錯在里昂的6號公路畫一個圈再回到巴黎,也別錯過金色海岸餐廳(La Côte d』or)。

公路的建設孕育了美食的發展,除了東部靠近德國的阿爾薩斯地區,紅酒之路上的Auberge d』Ill 餐廳,和東南部在勃艮第、羅納和阿爾薩斯交匯的喬治·布朗餐廳(Goerge Blanc),離7號公路有一點距離外,神秘的7號公里孕育了法國的百年米其林三星。

這條公路與美食的曖昧,深深的印在法國人的心中,1955年法國國民歌王查理斯德內(Charles Trenet)忍不住寫了一首名叫«7號公路»(Nationale 7)的歌曲,來抒發人們對公路的感情,竟然成了他著名的代表作。

……

這是一條成功的路

假日公路

她穿過了勃艮第和普羅旺斯

她讓巴黎變成瓦朗斯

和旺斯聖保羅的郊市

……

我們歌唱我們慶祝

藍色的橄欖樹我的小麗賽兔

在此的歡樂愛情讓人笑容流露

我們在幸福的7號公路

C'est une route qui fait recette
Route des vacances
Qui traverse la Bourgogne et la Provence

Qui fait d' Paris un p'tit faubourg d'Valence
Et la banlieue d'Saint-Paul-de-Vence

On chante, on fête
Les oliviers sont bleus ma p'tit' Lisette
L'amour joyeux est là qui fait risette
On est heureux Nationale 7

百年,100年是什麼概念。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百年前鞋子還不分左右腳,對於一個國家總統都換了至少12個。那麼對於一個家庭,要經歷4代。

百年人事知幾變。

在法國的那些百年餐廳,無論社會如何動盪他們始終屹立不倒,讓人欽佩。難能可貴的是其中的一些家族餐廳,不但家族始終後繼有人,而且要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一些家族中每一代都能出現米其林三星廚師,才是難上加難。

在第一節中首先介紹法國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三位最傑出的大師級人物,他們為後半個世紀法國烹飪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通過自己打造出的餐廳,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廚師,影響了整個世紀,造就了現代法式烹飪。

可貴的是百年家族餐廳,他們一代又一代忠貞不渝地服務於這個行業。他們是法國烹飪界的常青樹。他們的血液中浸著對烹飪的熱愛和執著,不斷地追求讓他們成為一個城市的徽章,不僅締造了家族傳奇,也勾畫了如今的法國美食地圖。

在眾多傳奇餐廳中也不乏一些女中豪傑,那個幾乎是男人的年代,要得到如同男人一樣的認可,背後的努力要多很多。一位是從有米其林星星開始到如今的三星,她是米其林史上名字被書寫次數最多的餐廳,另一位是獲得最多的三星女廚師。雖然她們餐廳的命運不同,但沒人能抹去她們留在時間中的記憶。

最後再回到美食天堂的巴黎,除了五花八門色彩繽紛高檔餐廳以外,還有一類,無法替代。 就像一瓶精美的葡萄酒,又如同一個成熟的女人,隨著歲月她愈加香醇,更有韻味。幾百年來他們隨著歷史的河流流淌至今,時而喧囂時而寂靜,起起伏伏,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她們注視著巴黎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只有身臨其境品嘗過後才能真正的體會。


7.分子美食:一種前衛創新科技

Gastronomie moléculaire -La science d』avant-garde créative

神奇的分子美食-甜品(2張)

La Cuisine Moléculaire,la cuisine-chimie,l』avenir cuisinier?

分子美食,化學烹飪,是廚師的未來嗎?

分 子美食(法語La gastronomie moléculaire, 英語 Molecular Gastronomy)也叫量子美食,被稱為未來食物,是通過物理和化學作用改變分子的結構和食物的性質。

起源

起初是英籍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庫爾(Nicholas Kurti 1908 – 1998)和法國的化學家艾維·塞斯(Hervé This 1955 - )於1988年最先提出的一個新科學流派[1],因此他們被認為是 「分子美食之父」。

Kurtis 比This要年長些,是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受到本國反猶太組織驅趕,來法國避難,在巴黎索邦大學完成碩士。隨後又去了德國,在柏林獲得低溫物理學博士。餘下的大半生在英國度過,並成了牛津大學的物理學教授。Kurtis非常熱愛烹飪,1969年在皇家科學院就提出 「物理學家在廚房」的論題[2]。1985年和他的年輕學生, 才華橫溢的This一起提出「分子食物」這一概念。

This沉迷於化學和烹飪,1995年在Kurtis和另外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評審下獲得巴黎第七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的就是分子食物。1998年開始, This在巴黎的Pierre Gaganaire分子餐廳工作。在隨後的20多年間,這位熱衷美食的物理學和化學家從科學的視角去探索烹飪,並出版大量書籍來詮釋分子美食。2004年開始在法國高中及互聯網向大眾免費傳授分子美食課程,同年創辦高級鑒賞學院[3]。如今和萊恩大學以及法國藍帶學院合作建立食品科學文化基金會,來培養前衛的分子美食傳人。

『肆』 誰有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法國歡度國慶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140萬(2003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參考資料:http://www.elitefrance.com/french%20culture/history/french%20culture%20history_1.htm

『伍』 巴黎的文化

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這幅畫面描繪的是塞納河的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由於畫家要在很短的瞬間,將早晨的美景在光線還沒有變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畫面不可能描繪的很仔細。當學院派的畫家們看到這幅作品時,認為很粗糙,過於隨便,就用譏諷的語言嘲笑「巴比松」的畫家,意思是說: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繪畫的畫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其他人也附和著說,這些畫家統統都是「印象主義」,沒想到,這些挖苦的話,反而成全了這批畫家,「印象派」隨之誕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19世紀的時候,法國巴黎是歐洲油畫的中心。這個時候的風格是以學院派的新古典主義為主導的,他們每年都要舉辦官方的展覽,叫做「沙龍」,多數人都出自於皇家美術學院,他們有著深厚的素描基礎,並且精通人體解剖,畫風嚴謹、細膩。而在這個時候,還有著另外一大批充滿著理想的年輕畫家,他們來自於各個階層,大多數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及繪畫風格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更崇尚現實主義,並提倡戶外寫生。由於大家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觀點,他們逐漸地聚集到巴黎郊外的一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莊,來描繪那裡迷人的風光,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村就是現在巴黎的衛星城之一的楓丹白露鎮。「巴比松畫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早在1469年,法國第一家印刷場在拉丁區誕生,至今巴黎的新聞出版業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訊社之一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設在交易所廣場,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報》(Le Monde)和《費加羅報》(Le Figaro) 享有國際聲譽。拉丁區也是法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古老的巴黎大學現已分為13所獨立的大學,共有30多萬學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區。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34位。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佔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佩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活在細節之中。巴黎人無論什麼年齡,都像孩子一樣,某一兩天對一樣新東西很著迷。雖不富足,卻不乏安逸。這讓我有興趣跟隨美國作家埃德蒙·懷特一起,走進了《巴黎,一個閑逛者的回憶》。
文化人是巴黎社會生活靈魂。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普魯斯特、波德萊爾、蘭波、喬治·桑、肖邦、王爾德、科萊特、熱奈;20世紀畢加索、本雅明、紀德、薩特、波夫娃、加繆、羅蘭·巴特、福科這一些文化名人,組成巴黎社會文化人群落。他們曾經生活在巴黎這個空氣中都充滿虛無的地方,可他們精神的創造力卻豐盈自由法國精神,並取得世界文化史上的最高成就。在利普咖啡館、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整個巴黎文化心臟,彷彿就在那裡跳躍;在洛贊旅館大麻俱樂部,那些天才人物為追求瘋狂與刺激,整夜都在吸食「綠色果醬」,作家巴爾扎克拒絕吸食,卻沒有忘記采訪吸食者體驗與幻覺;那是一個自由與興奮時代,探索著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如何打破。
法國處在正中間,他們將時髦的藝術和保守的文化、國家統一的福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心明眼亮的現實主義和生機勃勃的浪漫主義進行了特殊的融合,而這些方面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無可爭議,也非常微妙。 巴黎是教育事業的中心。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高等師范學校、國立統計與經濟管理學校、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國立橋路學校、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於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於12世紀成立之前,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高等教育中心。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二世 (法蘭西)在1200年創造了「大學」(universitas)一詞,認為大學是一個聚集教師與學生的團體,而且有權利獨立運作,不受國王法律與稅法干擾的組織。
到了13世紀時,已經相當著名的巴黎大學吸引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巴黎左岸的經院哲學中心(後來被稱為拉丁區)重新聚集在1257年成立的索邦大學周圍。19世紀的巴黎大學已經擁有六種學科組織:法律、科學、葯學、醫學、文學與神學。
1968年春天的五月風暴讓巴黎大學的組織型態持續改革,並逐漸分散其集中化的學術主體。巴黎大學後來在1971年拆分成13所大學,分散在市區與郊區各地。每一所新的大學(巴黎第一大學、巴黎第二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六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巴黎第八大學、巴黎第九大學、巴黎第十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巴黎第十二大學與巴黎第十三大學)都只保有舊巴黎大學的一小部分。
1991年,四所新大學成立於巴黎郊區,於是法蘭西島大區總共有17所大學。這四所新設立的大學分別是賽爾齊—蓬多瓦茲大學(Cergy-Pontoise University)、埃夫利-瓦爾岱索納大學(University of Évry Val d'Essonne)、馬恩河谷大學(University of Marne-la-Vallée)與聖康丁昂伊夫利納-凡爾賽大學。
每年7月14日國慶節,在凱旋門前舉行的閱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陣的青年軍官,就是該校的學員。理工學院創辦於1794年。不久拿破崙看中了這所學校,將其劃歸軍事建制,還將一面寫著「為了祖國的科學和榮譽」(Pour la patrie,les Scineces,la Gloire)的錦旗授與該校。
1814年,俄普奧聯軍兵臨巴黎城下,理工學院的學生要求參戰,但面臨滅頂之災的拿破崙卻說:「我不願為取金蛋而殺掉我的老母雞!」
這句名言一直激勵著該校學生勤奮學習。200年來,這里為法國培養出大量人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協約國聯軍統帥福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貝古勒耳、汽車工業家雪鐵龍、法國總統德斯坦等。
如今該校已遷往西南郊的帕萊索(Palaiseau),佔地150公頃,學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很有名,新生錄取名單最後要由教育部長決定。化學與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文學家薩特、蓬皮杜總統等都是這里的畢業生。
巴黎著名體育運動隊包括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足球會、職業籃球隊(Paris-Levallois Basket)與職業橄欖球隊法蘭西斯隊(Stade Français)。法蘭西體育場(Stade de France)位於法國巴黎市郊的聖丹尼,可容納8萬名觀眾。法蘭西體育場是為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而興建的,並曾作為1998年世界盃決賽舉行場地。法蘭西體育場也是一個多種用途的大型運動場地,也可以提供橄欖球與田徑比賽來使用。法國國家橄欖球隊、法國國家足球隊與六國錦標賽都在這個運動場進行比賽。除了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外,巴黎還擁有巴黎足球俱樂部、紅星足球俱樂部、RCF 巴黎隊與法蘭西斯巴黎隊(Stade Français Paris)等業余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一直強隊,近年來有下滑的趨勢。朗拿甸奴在加盟巴塞羅那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目前在職業橄欖球聯盟Top 14擁有兩支隊伍,分別是法蘭西斯隊與Racing Métro 92。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兩度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在1938年與1998年兩度成功舉辦世界盃足球賽,2007年世界盃橄欖球賽也在巴黎舉行。2006年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也在巴黎法蘭西體育場舉行,冠軍是西班牙足球勁旅巴塞羅那足球會。
環法自由車賽是公路自由車運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自由車大賽,終點站也設置在巴黎。從1975年開始,環法自由車賽的終點都是在凱旋門。網球在巴黎與法國也相當盛行,法國公開賽是四大滿貫賽之一,也是唯一一個紅土賽事。法國公開賽每年都在布洛涅森林附近的羅蘭·加洛斯球場舉行。 購物
在巴黎購物是享受。在香榭麗舍大街的時裝店和化妝品店中,給人感受最深的是這些店似乎並不是銷售商品,而是在推展理念,在引導潮流。巴黎的商品比較貴,但大都不離譜,只要別瞎買,一般都會物有所值。要小心在那些密布在著名景點旁邊的紀念品、工藝品店裡,不同的店相同的貨會相差很大價格,少的差上30%-50%,多的竟然差上一倍,而且有不少紀念品實際都是中國製造。
休閑
在巴黎,如果只是參觀名勝古跡的話,只不過看到了這個城市的一半。歌劇與戲劇藝術已深深地植根於法國人民的生活中。想全面體驗巴黎人的生活,要去看看巴黎的夜生活。世界超一流歌手及芭蕾舞明星們的演出在巴黎的許多劇院都能看到,可以電話預約或到售票口買票。看演出的男賓適宜穿套裝,女士喜歡穿連衣裙。巴黎的著名劇院有:加尼埃歌劇院(原巴黎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喜劇劇院、持續上演莎士比亞古典作品新戲的Chaillot等。巴黎還有主要上演年輕作家的創作劇的小劇場。
巴黎的電影院里不僅放映法國、美國的影片,還放映南美洲、非洲、亞洲的電影。女性單身去觀看很安全。每周一、三很多影院門票打折。巴黎的電影院各有特色,有的以擁有歐洲最大銀幕著稱,有的著力挖掘新導演和藝術電影,有的能夠欣賞到世界上最流行的電影。
在巴黎,除了專門的劇場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觀看許多小節目表演。任何一出節目,其舞檯布景、服飾、演出等都各具個性。演出時間一般為晚10點、12點兩場,一定要提前預約。紅風車、里德、野馬等劇場各具特色。演出民歌、諷刺性歌曲的場所有法國民歌酒店,民歌藝人酒店表演幽默與魔術,在爵士、搖滾樂俱樂部里,即使不太懂爵士樂的人,來到這里也會覺得很有趣,可以隨著節奏邊聽邊舞。
迪斯科舞廳不僅是社交、約會的主要場所,而且還經常作為音樂演奏會場使用,機動靈活。欣賞擁擠人群的時髦打扮,也是一大樂事。
「Paris By night」(夜巴黎)是每個巴黎人都懂的英文詞語。「夜巴黎」可以是去參觀燈火通明的紀念建築,可以去吃一頓豪華精緻的晚餐,可以去看一場電影或在咖啡廳里品嘗咖啡;不過,通常是指在俱樂部跳舞或觀賞一場表演。下列是一些有名的場所,也是觀光的好去處。
飲食文化
法國可能是唯一能和中國齊名的美食之國。法國菜以選材精細、製作考究聞名,松露、蝸牛、鵝肝醬是法國名菜,配以香醇的葡萄酒,確實是令人陶醉的美味,當然價格也非常昂貴。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世界聞名,富豪名流在那裡一擲千金,還要遵守餐廳訂下的種種規矩。但普通巴黎人更留戀無拘無束的露天咖啡館、街角實惠又地道的小餐館,更熱愛一天也離不開的牛角麵包、黑咖啡,也許這些更能代表巴黎的美食性格。
法國人的一日三餐
早餐:大約在7點和9點之間,包括牛角包或麵包(也許二者兼備)、奶油、果醬,飲料通常是咖啡、茶或熱巧克力。
午餐:在正午到14點之間,有人用簡單的三明治解決,也有人把午餐當作比較重要的正餐,包括一道開胃菜、一道主菜以及飯後甜點,最後以一杯咖啡結束。
晚餐:是一天中最正式的正餐,就餐時間大概是晚上20點,很多上班族會在下班後先去咖啡館小坐一會兒。對許多家庭來說,晚餐是全家人聚在一起交流和增進感情的機會。
咖啡:隨時一杯咖啡是所有巴黎人的習慣,街邊的露天咖啡館對巴黎的意義相當於茶館之於成都。
在餐館進餐
法國是美食國度,也特別講究餐桌禮儀,在高級餐廳里就餐有一種特別隆重的儀式感。而在街邊的小飯店、咖啡館里,氣氛就要悠閑得多。
大部分餐館在12點至15點和19點至23點兩個時段營業。但在一些小食品店、三明治店裡白天隨時都能找到食物,火車站附近的餐館有時會開到凌晨。
在餐館用餐,一般會先送上一籃麵包,這是免費的,相當於中國餐廳送的開胃小菜。所謂的「法國大餐」其實分量很少,胃口大的人就靠這些麵包填飽肚子了。
正式的餐廳Restaurant:菜式精緻,價格昂貴,環境奢華。最負盛名的當屬「米其林三星」,由頂尖美食家選出的頂尖餐廳,吃一頓飯平均每人150歐元。
正式餐廳原則上要求客人著正裝,但也不必過於隆重。男士穿西裝、打領帶就可以,女士的要求更為寬松。
高級餐廳的菜單往往非常簡單,每一道菜有3-5種選擇就算很多了。菜單上的價格(menu price)「**歐元/人」只包括五道菜,其他單品都是要另外付費的。如果拿不準主意,不妨向點餐員請教,一定能得到非常專業而周到的幫助。如果客人為一男一女,很可能遞給女士的菜單上是沒有標價的——不必詫異,入鄉隨俗吧。
初次在法國高級餐廳吃飯難免被面前無數的刀叉和杯子搞糊塗,其實分辨也很簡單。刀叉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使用即可,每道菜吃完把用過的刀叉並排擺在餐盤內侍者就會收走。杯子有不同的用途,侍者會將客人點的酒水倒入正確的杯子,多餘的也會收走。
按照常規,一般要付給侍者10-15%的小費。
家常菜小館Bistrot:提供傳統的家常菜,價格比較便宜,氣氛也較為輕松舒適。
在以上兩類餐廳進餐,即使明知沒有多少顧客也最好提前預訂。這既是對廚師的禮貌,也能享受到更周到的服務。特別是想點這家店的名菜或製作費時的菜,提前打個招呼讓廚師有充足的准備時間總是沒錯的。
自助餐廳Cafeteria:沒有侍者上菜,自取菜餚,所以只需付菜價,不用付小費。
咖啡館Cafe、下午茶館Salon、小酒館Bistrot au Vin、啤酒屋Brasserie:除了提供酒、咖啡以及飲料外,也供應一些簡單的菜餚。
快餐:巴黎的快餐廳不多,價格和一般小飯店比也並不便宜。不過相信你不會到了巴黎還留戀流水線生產的快餐的。
體育運動
巴黎聖日耳曼隊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一隻強隊,雖然如今有下滑的趨勢,但是羅納爾迪尼奧在加盟巴塞羅那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盡管城市用地十分緊張,政府還是盡一切可能在城市社區中增加綠地、花園和樹林,以提高城市社區的環境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巴黎是藝術之都,也是鮮花之都。無論是在房間里、陽台上、院子中,還是在商店裡、櫥窗前和路邊上,到處都有盛開的鮮花,到處都有迷人的芳香。至於那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常常讓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1981年,巴黎市內有285塊公共綠地,總面積大約有355公頃,不算布洛涅和萬塞那森林的1850公頃,也不算裝飾性綠化小景、墓地和道路兩旁綠化。
從1981年到1999年,市區兩級政府經過極其艱難的努力,使公共綠地面積增加了140公頃,總面積升至496公頃,加上布洛涅和萬塞那的森林面積,綠化面積為22.3%,人均綠地面積為13.94平方米。在增加綠地中有市級大公園、區級公園和社區公園和廣場綠地,以及塞納河、運河邊的公園和綠地。巴黎的綠地如今還在以每年大約100公頃的速度繼續增長。
巴黎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對城市的寶貴自然財產——樹木進行有效保護的城市。「樹木報告」記載了巴黎為保護樹木所作出的決定和行動。例如,巴黎通過地方法規,鼓勵保護公共綠地和私人綠地;與土地開發商簽訂協議,保護建築工地的樹木;為了便於管理,巴黎已經為城市的每一棵樹木建立了檔案和辨認卡片。同時,城市的園林技術專家,經過研究,提出了「綜合性生物保護控制計劃」,為的是提高植物的抗污染和病蟲害的能力,提高生物的多樣性,達到植物衛生的平衡。如今城市已經很少使用殺蟲劑,而是通過投放瓢行生物防治;土壤透氣性也是靠增加蚯蚓數量來提高。
巴黎的社區有公園397個,總面積358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有將近20個公園,人均社區公園面積1.67平方米。第12區有公園最多,有24個;公園最少的是第2區,只有3個。最小的公園是Pihet—Beslay公園,也在第2區,只有92平方米;第19區的La Vilette公園最大,有3.5萬平方米。不僅如此,在城市總長350公里的大街和林蔭道兩旁,共栽種樹木10多萬棵。

『陸』 法國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

如果你喜歡藝術,那麼來法國就對了。那裡有著收藏了從古代文明、當代藝術、再到近現代各種藝術品的宮殿、博物館,應有盡有,讓你可以完全沉浸在藝術的海洋里。

朗斯距離巴黎,坐火車大概30分鍾。位於法國北部, 人口約三萬五千, 這里最大的看點是盧浮宮朗斯分館。收藏的展品中有拉斐爾、倫勃朗、托瓦爾森、巴里等大師的作品。巴黎街是朗斯的一條步行商業街,周邊一帶匯集了一些商鋪。

朗斯的聖萊熱教堂坐落在朗斯市中心,建於1924-1926年。它是朗斯市內的頭號地標,從城裡各處均可一眼看見它的鍾樓。從火車站步行10分鍾就可以到達。

‍‍

『柒』 法國的資料

國名: 法蘭西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遺產日:9月的第三個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開始,最初的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日舉辦,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克·朗的推動下,諸多深宮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最初名稱為「國家文物開放日」,到1992年,開放時間延長為周六和周日兩天。)>>>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的來歷有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據說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職;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職;國民議會議長讓-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2年6月當選。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290萬 (2006年1月),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移民人口為9.5萬人。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市區人口217萬。 奧塞博物館——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 (右圖 )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諾曼底登陸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2003年7月法國民議會通過的參議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參議員任期由9年縮短至6年,2010年總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選一半。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巴 黎 歌 劇 院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鋼鐵、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3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1.1%,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8.2%。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耕地面積5491.9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葡萄酒享譽全球,酒類出口佔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國時裝、法國大餐、法國香水都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法國旅遊勝地——埃維昂>>> 世界最高的橋梁——米約大橋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人道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周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志》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目前,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名勝: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圖集:法蘭西的華美樂章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 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 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捌』 法國的基本資料有嗎

全名法蘭西共和國,現在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是位於西歐的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專義國家,西歐國土面積屬最大的國家,現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安道爾、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法國在18世紀至20世紀早期是僅次於大英帝國的世界第二強國,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之一,雖在二戰時期一度淪陷於納粹德國,戰後國力嚴重受損,不過法國仍是一個重要的強國,因而也與英,美,俄,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否決權。法國是歐洲聯盟和北約會員國,八國集團和《申根公約》成員國,法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個性張揚的國度;是一個以時裝,紅酒聞名於世的國家;更是一個有著優雅女人和浪漫情懷的國度。首都巴黎為世界時尚浪漫之都。

『玖』 巴黎晃遊者 THE FLANEUR—A STROLL THROUGH THE PARADOXES OF PARIS怎麼樣

轉載聲明:本書評系轉載,作者傅鏗,發表於讀書雜志2009年8月號。 巴黎懷舊 傅鏗五月初的一個早晨,頂著舒適的陽光漫步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下城,筆者走進了一家名為迷宮的書店。我喜歡這家書店是因為店主的選書比較偏重於知識人的趣味。一進門,我就翻到了美國作家愛德蒙。懷特在巴黎生活了十六年後寫成的《逛街人 – 漫遊巴黎悖謬之城》(The Flaneur – A Stroll Through the Paradoxes of Paris)一書。從書後的扉頁上得悉,他從巴黎回美後住在紐約,就在書店街對面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寫作。懷特以逛街的形式 寫了各種巴黎的遺聞趣事,走過並講敘了各種很少有人去的書店,古董店和專業博物館。然而令我興致昂然的是,懷特以講敘遺聞趣事的方式極其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巴黎人的肖像,乃至刻畫了整個法國人的特有性格。 1. 引語 – 巴黎之謎 每一個巴黎訪問者都會驚奇於巴黎恢宏的風景線:從貝聿民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到旁邊的拿破崙所建群馬拱門,再到香榭麗舍大道上的馬爾利戰馬, 然後筆直一線通過協和廣場直到凱旋門,連同遠處隱約可見的大拱門(Grande Arche),這一景緻似乎是出於同一個城市規劃者在某一時刻的靈感。而實際上巴黎的這條風景線是經過幾百年時間,無數代人的不斷努力而形成的。其中拿破崙一世的建設,拿破崙三世通過豪斯曼伯爵在1853年的巴黎重建,以及1980年代密特朗總統的大規劃,都是巴黎城市建設中的里程碑;而且其中每一個微小的改建都經過了專家無數的辯駁論證,然後由最高統治者拍板而定的。筆者只在巴黎住過三個晚上,然而在這蜻蜓點水式的三日游中,你不能不感受到巴黎市鎮建設的氣魄和輝煌。所以懷特劈頭就說,「巴黎是一個大城市,就像倫敦和紐約是大城市一樣;羅馬則是一個鄉村,洛杉磯是一組鄉村;蘇黎士可說是一個死水之城(Backwater)」.同筆者所去過的羅馬和倫敦相比,巴黎要顯得更加有氣勢,而且壯觀而秀麗。 然而讀完本書的前十頁,讀者就會感到巴黎恐怕是一個十分奇特,乃至充滿悖論的社會。人人都知道,法國人從十八世紀起就把「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口號喊得響徹全世界;有趣的是,巴黎人一共造了三座留傳至今的「自由女神像」,其中最宏偉的一座於1886年送給了美國,聳立在紐約赫德遜河口的自由島上(連座基約有相當於44樓之高),成了美國自由的象徵;另一座則聳立在巴黎塞納河的一個小島上,其形象和大小與紐約的自由女神像相比,可謂相形見絀了。還有一座復製品據說是坐落在塞納河左岸的盧聖堡公園之中,離先賢祠不遠。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巴黎人如此「熱愛自由」,直到最近卻還沒有法制上對人身自由的最基本保障:即公民不可被拘留48小時以上而不受起訴(所謂「habeas corpus」)。如果一個法官認為嫌疑人所說的比他知道的少,無辜的公民可以被幾個月乃至幾年扣押在拘留所里。與此相反,1943年,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讓。熱奈(Jean Genet)因慣竊罪而受審,如被判有罪的話將終生監禁。可是另一位當時更有名的作家讓。柯克托(Cocteau)到法庭作證說,「熱奈是一個象蘭波(Rimbaud)一樣的天才」。熱奈居然因此獲釋了。馬維。戈蘭說,法國法官「 有自由拘押你直到你改變主意。如果你被證明是無辜的,你也無任何憑據對抗法律。盡管防衛性拘留使你失去了工作,你的家庭和睦以及名譽,你甚至不能為得到象徵性的一法郎傷害賠賞而起訴。」(第5頁)。 巴黎是以其自由知識份子而聞名世界的。當年(1898)作家左拉以一篇「我控訴」的譤文(致法國總統公開信)蔚然創導了一個現代獨立知識份子的群體。以後紀德,福柯和薩特等巨人一直是世界自由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可是現在想來,這些世界巨人的土壤恰恰是他們所在社會的不公平或者說不正義。當然另一半因緣則是法國知識分子敢於挺身而起的維護正義的傳統。早在十八世紀,伏爾泰就為一個被定了罪的犯人讓。卡拉申冤,終於為他恢復了名譽,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聲望。同樣,1894年,陸軍上尉,猶太人德雷弗斯因間諜罪而被判終生監禁,被關押到南美的魔鬼島上。由於左拉等人的正義呼聲,德雷弗斯一案重新收到了輿論的審判。然而,左拉最初卻因此文而被控誹謗總參謀部, 並被法庭判有罪,不得不逃離法國。到1898年9月,總參謀部的一位主要證人上校約瑟夫。亨利坦白說他做了偽證,並自殺而死。總統只得下令重審。結果二審還是判有罪。此時已有更多的作家出來呼籲,其中包括普羅斯特,法蘭斯(Anatole France)以及社會學家杜克海姆等名人。迫於輿論,1899年9月,總統最後只好下令特赦。直到1906年,最高上訴法院才還了德雷弗斯的清白。1930年,一位德國軍官的筆記證明真正出賣情報的是總參謀部的另一位上校艾斯特哈,終於也還了左拉的清白。左拉「我控訴」一文發表一百周年的紀念日,1998年1月13日的晚上,一幅巨大的整版「我控訴」的頭版新聞投影一字不漏地投射在國民大會大樓之前。無疑,這種為正義伸張的精神已經深深地沉澱於法國人的民族意識之中,成為其一種值得自豪的文化傳統,同時也說明了作家在法國人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2. 從文化聖地到文化死角? 巴黎至少從上世紀初開始,一直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聖地。當年一代美國作家,包括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等,都到巴黎去朝聖。直到二十世紀的50和60年代,年青的美國和英國的學生和作家, 包括本書的作者,還是到巴黎朝聖,訪問聖日爾曼地,索邦大學,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和夜總會,如紅玫瑰和白色萊茵河。巴黎人思想的敏捷和他們那種權威的口氣很快就鎮住了年青的外國人。美國人還常常會受到鄙視,因為法國人有百分之四十是支持共產黨的。但是去巴黎的美國人則並沒有看不起法國人,相反,從1824年到1978年,美國作家寫了至少兩百部關於巴黎的小說。到巴黎去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去聆聽巴黎人的哲學。薩特,加繆,梅洛。龐蒂,以及後來的福柯,講的都是同倫理學和形而上學有關的論題。英美實證哲學則把這些道德和形而上學問題當作胡說,認為它們與真正的哲學無關。然而能夠激動浪漫的年青人心靈的則恰恰是法國哲學:人的一切都是由他的選擇造成的,因而個人應該對他的所有行為負責;對方便和沾沾自喜的一點點讓步就可以輕易使人生活在謊言之中,並墜落到可怕的空虛之陷阱之中。 聖日爾曼地 (St.Germain)是巴黎著名的文人聚集地, 薩特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在那裡的一個花神(FLORE)咖啡館寫作和會友。這位存在主義的教主寫到他1940年的情形時說,他和波伏娃或多或少把花神咖啡館當作了家: 「我們從早晨9點一直工作到中午,然後我們出去吃午飯。2點回來後與我們的朋友談話一直到4點。隨後我們再下去工作到8點。吃過晚飯後,人們按約來見我們。所有這一切似乎有點奇怪,但花神對我們來說就像家一樣:即便是 防空警報響起時,我們也會假裝離開一下,然後又重新爬上來到一樓工作。」(第20-21頁) 到戰爭結束之後,薩特因其《惡心》,《無路可逃》(no exit)和《蒼蠅》等戲劇小說以及存在主義的講演而成為世界紅人。薩特的哲學成為咖啡館里辯論的話題。這位身高只有1米55(5 尺 2 寸),而且在二戰服役時失去了一隻眼睛的文人,一夜之間成了傳奇式的人物。據英國的一位保守派歷史學家保爾。約翰遜說,在50年代後期,除了波伏娃之外,薩特還同時與四位女情人來往,其中年歲最小的才17歲。(《知識分子》1989年平裝版,239頁)保守的約翰遜在書中對薩特極盡醜化之能事,說他是男性沙文主義者首席代表,極端的自私和虛偽雲雲。事實上,薩特在30年代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最初遇到波伏娃這位高材生時,就同她有一個雖說離奇但是卻相當公開的戀人約法三章,即他們雙方都可以有其他的情人;應把其他情人向對方公開以保持透明度;他們兩人永遠是中心戀人,其他人都是邊緣情人。這個約法遠在薩特成名之前;比薩特高一個頭,金黃之發的波伏娃之所以青睞於薩特,並終身離不開他,完全是出於薩特的才華。約翰遜說,波伏娃「這位傑出而意志堅強的女人幾乎從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成了薩特的奴隸,而且縱貫她的成年人生一直如此,直到他死。她成了他的情人,替代妻子,廚師和經理,女保鏢和護士;而在他的整個一生中,她從來就沒有得到過任何法律和經濟上的地位。「(同上書,第235頁)。可是波伏娃一生都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的女權主義代表作《第二性》(1949)劈頭就說「女人並不是生來就是一個女人,而是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顯然對薩特的一切表現都是出自於波伏娃的自我選擇。至於說薩特成名後有沒有利用其名望和地位而在尋找其他情人時對波伏娃不公平(比如說他對其他年青的情人求過婚,或以求婚的形式哄她們,而對波伏娃則從來沒有說過要與她結婚),那就是一個見智見仁的問題了。 今天的聖日爾曼地已經不那麼有趣了,並且顯得衰敗,因為作為文化聖地的巴黎已是昨天的過眼雲煙,懷特認為今天的巴黎已是文化上的死水之角(Backwater)了。自從福柯,巴爾特,尤其是德里達去世以後,巴黎已經沒有哲學名星可以稱雄 世界的了;今天同樣也聽不到一流作家去巴黎朝聖的了。難怪某些後現代評論家在上世紀末就提出了「知識分子死了」的論題,那是說象薩特這樣全才的大知識分子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在藝術上也同樣如此,據懷特說,今天(本書初版於2001年)住在法國享有國際名望的畫家不會超過兩到三位,即除了畫家克利斯君。波坦斯基(Christian Poltanski)和年青的雕塑家約翰。奧瑟尼爾(Jean-Michel Othoniel)之外,再找不出其他人了。當然,在服裝行業上,巴黎還是引導世界潮流的幾個中心城市之一。不僅如此,隨著後現代思想風尚的衰落,時尚行業開始逐漸蠶食聖日爾曼地的一些偶像化的店面:聖日爾曼地一家最有名的書店之一「長沙發」(Le Divan)已經換成了迪奧(Dior)香水店,一家深夜雜貨飲食店(Le Drugstore)已被義大利時裝店阿瑪尼取代了,而時尚店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則在雙猴咖啡館隔壁開了一家雅緻的店鋪。 從另一個側面看,聖日爾曼地的人文衰敗未免不是件好事呢。如果說時勢造英雄的話,那麼這種衰敗反而說明了巴黎人今天已經不需要那些大作家來做他們的正義代言人了。英雄的死亡反而顯示了英雄的不朽;如煙的往事成了導遊人永恆的談資。 3. 逛街人波德萊爾。 逛街人與旅遊人的區別在於後者往往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游覽一個個景點,而前者是漫無目標,毫無目的地在各條大街上閑逛,全憑興致漫遊各個去處,被動而隨機地捲入到無數的,令人驚奇的街流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九世紀法國象徵主義的創始詩人波德萊爾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巴黎逛街人。波德萊爾對逛街人作了精闢的闡述: 「人群就是他的領域,就像天空是飛鳥的領域,海洋是魚類的領域一樣。他的激情和信條就是與人群融成一體。對一個完美的逛街人來說,就象對一個充滿激情的旁觀者來說一樣,居住在群體之中,居住在所有沸騰,運動,不斷變化和無窮無盡的事物之中,是一種巨大的快樂:盡管你不在自己家裡,但你卻感到隨處都是家;你看到每個人,你處在每樣東西的中心,然而你卻隱身於所有人--- 這些只不過是那些獨立的,充滿激情而不偏不倚的人士的一小部分快樂罷了;對於這樣的人士,用語言是難以界定的。旁觀者是一個王子,他化裝成平民,隨處享樂無窮。」(第36-37頁)。 隨後波德萊爾把逛街人比作一個象人群一樣大的鏡子, ---- 或者說是一個有意識的萬花筒,萬花筒的任何震動都會復制出豐富多彩的人生千姿百態。一個當代的德國逛街人瓦特。本雅明曾寫了專文來探討波德萊爾的逛街人性格。逛街人志趣所在不是古跡名勝,也不是知識,而是對生活的原始,純粹而無用的體驗。一塊飽經風霜的門檻和地上的石板都會引發逛街人的無窮興趣。本雅明說,「正像沉思者的真實狀態是等待,逛街人的狀態似乎是懷疑。」(第48頁) 塞納河是一條神奇的河流,它在巴黎最繁華的中心留下了兩個巨大的島嶼被河流團團圍住:一個就是巴黎聖母院所坐落的城市島,還有一個則是建了無數別墅的聖路易島。這些別墅中有一座叫拉尊旅店(Hotel de Lauzun),現在是一個只對內開放的展覽館。 別墅由一個旅店主建於1640年,第二位主人拉尊伯爵因竟敢追求路易十四的堂妹而在監獄里度過了十年,後來終於如願以償地同這位國王堂妹結成夫婦,但不到三年就鬧翻了。拉尊別墅的內部裝潢極盡豪華別致。到了1840年代,它被新主人分割成一個個公寓而出租給有錢租它的人。 年青的詩人波德萊爾就租上了拉尊別墅中帶有塞納河景緻的一套公寓。原來波德萊爾在其父去世後繼承了一筆小小的遺產,然後他不但很快用完了這筆錢,而且還舉了一大筆債來裝飾他的公寓。不到兩年工夫,他花完了44500金法郎。結果他母親出來干涉了,把錢放到了一個監護人手中,只讓波德萊爾每月領取一個小數目。這位信奉紈絝哲學(Dandyism)的詩人感到受不了了,於是用小刀自殺,並寫道自殺是對「紈絝主義宗教的唯一神聖祭奠」。然而他的女友簡妮。杜佛(Jeanne Duval)把他救了下來。後來波德萊爾只能跟他母親住而度過餘生。 拉尊公寓中度過的兩年(1843-1844)成了波德萊爾主要的創作源泉。他的詩集《惡之花》絕大部分在此期間寫成。波德萊爾的夢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做一個富有,閑散乃至玩膩人世的人;這種人除了遍地追逐幸福而沒有其他職業,他成長於奢華之中。。。」然而在他1867年去世的時候,他二十幾歲在拉尊公寓時所欠下的債還沒還清呢。盡管如此,拉尊公寓的 兩年也是波德萊爾最開心的時期。那裡也是一個叫哈齊欽俱樂部(Club Des Hachichins)的藝術家團體的集會地。俱樂部成員包括作家巴爾扎克,戈蒂埃(Gautier),畫家馬奈,杜米埃(Honore Daumier)以及漫畫家蓋斯(Constantin Guys)和詩人波德萊爾。有一次他們聚會時不單請來了他們的女伴,有人還帶來了一種從中東運來的呈青色果醬狀的迷幻葯。伴著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以及美酒,波德萊爾嘗試了迷幻葯,巴爾扎克則怕失去其鐵一般的意志而拒絕品嘗。不過波德萊爾過後還是說「酒能激揚意志,而迷幻葯則抑制了它」,盡管它們都促進了人類詩性的極度發展。也是這段時期,波德萊爾同一個經常穿著男裝的年青女友住在一起。 自從拉尊公寓之後,波德萊爾的壞運氣就接踵而來:首先是在同他的繼父關於財產控制的爭議中敗訴,同時與各個女友的關系也大失所望,接著他就出版《惡之花》之事同文字檢查官的交涉也不順利,最後就是經受梅毒的折磨---終於在四十幾歲的壯年鬱郁而死。 波德萊爾可說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或者說是一個敢於踐行自己的藝術信念之人。所以懷特說波德萊爾也許是歷史上第一個行為藝術家(Performance artist)。「至少他是首批實踐自己的美學之人。他的居家裝潢,他的服飾,乃至他的步行方式,都是與他的詩歌一致的」。(第126頁) 4. 王家之遺事和思古之憂郁 國王路易十六在1793年受審時,只因一票之差(361對360)而被送上了斷頭台,其中的一份贊同票來自於作為王家成員的奧爾良公爵;九個月之後,來自奧地利的王後瑪麗。安東尼特也未能倖免於斷頭台之災;而那位奧爾良公爵在雅各賓黨人的革命恐怖之下自然也落得了同樣的下場。可以想見,民主制度有時可以像暴君一樣不公正,一樣殘酷, 一樣不受啟蒙人士創導的理性的控制。在恐懼的氛圍的籠罩之下,人都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1949年之後的中國,9.11之後以及麥卡錫時期的美國,乃至公元前404年後的雅典,莫不如此。公元前399年,希臘哲學鼻祖蘇格拉底被雅典公民組成的501人陪審團以簡單多數判處死刑(飲鳩而死),罪名是以褻瀆神靈的言論毒害青年,真正的原因則是斯巴達人剛戰敗了雅典人,並摧毀了雅典帝國,而蘇格拉底有通敵的嫌疑,而且他本人來自於外省。 同倫敦的王家墓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相比,作為法國國王墓地的聖丹尼斯教堂似乎就顯得偏遠而寒酸了。這個王家墓地坐落在巴黎地鐵最北面的第二站,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則靠近泰晤士河與市中心。路易十六於1793年1月21日早晨10點22分被處死於現在的協和廣場(以前所叫的「路易十五廣場」被改名為「革命廣場」—這個叫法對我們來說已是太不言而喻的了)。瑪麗王後也死於同一地方。可想而知,他們的屍首當初不會被葬到北面的王家墓地,而是隨便拋到了附近的一個野草叢生的教堂墓地。這一墓地位於協和廣場北面僅有六到七個街區的地方。後來拿破崙曾想在這一墓地上建一個「贖罪教堂」,因忙於打仗而未成。1815年拿破崙戰敗,路易十八登上了王位。 國王與王後的屍骨於次年的1月21日移送到了北面的王家墓地。在路易十六女兒安古麗公爵的勸說下,新國王在舊墓地上開始修建紀念性的「贖罪教堂」,十年後終於落成。普魯斯特所住的聖拉扎爾車站公寓離此教堂僅一箭之地,每天在窗口上都可以看到它。懷特問道:「抬頭就可看到這一教堂是否使得他尖銳地意識到世間的榮華富貴的轉瞬即逝?」(第175頁)這所教堂採用了希臘羅馬式的棺墓,足以使逛街人引發思古的憂郁。教堂採用了羅馬萬神殿的圓頂,用一整塊淡綠色的拱頂做成。教堂入門後兩邊是為國王犧牲的蘇易士衛士的棺木。路易十六的塑像聳立在右邊,由一個天使支掌著;塑像下面則是國王的最後證詞鑲刻在燙金的黑石板上。左邊則是瑪麗王後抱著她兒子的配套塑像,下面是王後寫給她妹妹的最後一信,其中說她寬恕她的敵人,死時仍堅守著其信仰,並表白了她的無辜。 筆者難免想到,作為一個啟蒙學者,伏爾泰的思想還是相當溫和的。在1771年國會被解散後,整個法國都情緒激昂。伏爾泰則贊賞了國王,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里說,「國王通令廢除賣官鬻爵,免除司法訴訟的費用,承擔人民到巴黎上等法庭來的費用。這些毫無疑問都是每一個法國人應該歡迎的有益之事。況且,難道國會也不是常常高高在上,令人氣憤,乃至野蠻地行事嗎?坦率地說,我對那些無知之徒的行為極其震驚,他們同那些自以為是,不可一世的中產階級站在一邊。就個人而言,我堅信國王是對的。既然我們都必須要有一個主人,那還不如要一個純種的獅子,而不要像我一樣的兩百個老鼠。」幸好伏爾泰在他聲望頂峰之時1778年就過世了,不然他活到法國革命的話,恐怕也性命難保。學者孔多塞作為吉倫特黨人就死於斷頭台。另一個不可多見的溫和派法國同胞托克維爾則驚嘆道,法國革命摧毀了眾多與自由為敵的制度,觀念和習慣,同時也廢除了眾多自由所不可或缺的制度。(《舊秩序與法國革命》,紐約雙日出版社1955年版,第166-167頁) 1993年1月21日,五千多個保王黨人會集在協和廣場,紀念國王受刑兩百周年。美國駐法大使也出席了集會,並獻了花圈,因為路易十六支持了美國革命。 也有少數當今的雅各賓黨人拎著雛牛的頭來起鬨。 在巴黎北面的蒙馬特高地, 巴黎市政府從1877開始還修建了一座更為壯觀的白心教堂(Sacre Coeur)。懷特猜想,那教堂是否也是第三共和國對巴黎公社過分鎮壓的一種謝罪表示呢? 法國王族的王位頭銜在上世紀傳到了巴黎伯爵亨利王子,法國絕大多數的保王黨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亨利王子身上。然而最有趣的是,這位王子不單在二戰之前就沒有參加右派的「法蘭西行動」,而且在1988年還投了社會主義左派密特朗的 票,因為他本人也是一個相信進步思想的社會主義者。更有意思的是,亨利王子是那位投票將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的奧爾良公爵的後代;難道他轉向社會主義也是在為他的先祖向法國人民懺悔和謝罪嗎? 當亨利王子於1999年去世時,他在1940年繼承的兩億美元的遺產只剩下了六塊手帕傳給他的後代;因為不喜歡他的兒子,他於1987年將爵位傳給了他的孫子約翰。在1960年代,他曾希望戴高樂提名他為繼承人,然而戴高樂僅僅生硬地反問道,那樣的話,為什麼不提名「吉普賽人的女王呢?」 5. 結語:逛街人懷特 懷特在書中還專門分章講敘了黑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黎的專區(Quarters),因篇幅關系,本文就不細說了。 作為逛街人的懷特於八十年代到巴黎去朝聖的另一個原因恐怕緣於他是一個同性戀者。70到80年代的巴黎不僅以哲學,文學和藝術而聞名於世界,而且巴黎人對同性戀的寬容也是人人皆知的。法國鼎鼎有名的作家,普魯斯特,紀德,讓。熱奈,讓。柯克托和哲學家福柯都是同性戀者。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因同性戀而在英國入獄服刑三年,出獄後來到他所熱愛的巴黎,三年後憂抑地客死他鄉,在一堆荒冢上成了一個孤魂野鬼。再有屬於社會主義黨派的巴黎現任市長伯特蘭。狄蘭諾自從2001上任後,是世界上少數敢於公開自己同性戀身份的政治家。懷特在巴黎時期的男友赫伯特。鎖林(Herbert Sorin)在死於艾滋病之前,同懷特一起寫了一本《我們的巴黎—回憶中的素描》的書,出版於2002年。此外懷特還寫過普魯斯特和讓。熱奈的傳紀,以及多種小說, 其中包括《夢幻旅店》,《結婚的男人》,《告別交響樂》和《法尼:一個男孩的自述》等。 當然,我們這里感興趣的不是懷特的性愛傾向,而是他對巴黎生活的感受,以及對巴黎文化人的刻畫。作為一個逛街人困於巴黎人生活中的悖謬之處, 懷特情不自禁地問道:巴黎人的生活如此精緻,然而為什麼逛街人的主要情懷又常常是充滿了憂郁?如果說巴黎人對藝術和生活的品味是那麼的細膩,敏銳而確定,可是為什麼逛街人的世界又是那麼的孤獨而悲哀?甚至說,巴黎像「一個溫和的地獄, 如此舒適,以致有點像天堂」。懷特沒有細說巴黎聖母院,先賢祀和艾菲爾鐵塔等遊人常去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們不是逛街人的興趣所在。然而令筆者驚奇的是,除了引述了波德萊爾關於葡萄酒和迷幻葯的感受之外,懷特居然沒有哪怕是提起巴黎人對酒(尤其是葡萄酒)的那種萬分鍾情--巴黎人在午餐時都會點一杯或是一瓶葡萄酒,晚餐則可以說是必點葡萄酒或是白蘭地。筆者在花旗銀行的一個同事曾說起,有一次他到法國阿爾貝斯山滑雪,看到法國人穿著滑雪裝都在喝葡萄酒!不過巴黎人的愛酒,與愛爾蘭人和美國人的酗酒,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巴黎人是酷愛品酒,不大會喝得爛醉如泥。難怪品酒家一詞來自於法文(The Connoisseur), 難怪法國人的葡萄酒和白蘭地從前是, 而且現在仍然是世界一流的! Edmund White: << The Flaneur – A Stroll Through the Paradoxes of Paris>> 紐約布魯姆斯貝利出版社,2001年。 二零零九年五月於美國普林斯頓寓所

『拾』 法國有什麼特點

法國風土人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 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閱讀全文

與法國索邦葡萄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