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在比喻辦事中途退縮的時候常稱為打什麼鼓
退堂鼓,.,/.
❷ 鼓的鼓的分類
腰鼓:相傳由羯鼓演變而來,公元四世紀開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稱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來,「鳳陽花鼓」、「花鼓燈」和淮北「花鼓戲」中多用到腰鼓,並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腰鼓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兩端蒙皮,鼓身有兩支鐵環,用帶子懸掛在腰間,兩手各執一木槌敲打,腰鼓無固定音高,音響清亮,既可用作伴舞樂器,也可作為舞蹈道具,表現歡快熱鬧的情景,是腰鼓隊的主要樂器。
狼帳:又名「兩杖鼓」。流行於福州地區。狼杖源於古代細腰鼓類樂器,形制與朝鮮族長鼓相似。鼓身木製,全長約70厘米左右,中部細小,兩端粗大而中空,兩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徑30厘米左右,鼓皮裝於金屬圓環上,由繩索穿系綳緊。用木棰敲擊或用手拍擊發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樂器之一,也用於閩劇伴奏。
漁鼓: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南宋時已有這種樂器。現代使用的漁鼓,是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豬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時,左手堅抱漁鼓,右手拍擊,是民間曲藝「道情」、「漁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樂器。
同鼓:民間流傳的較大型的鼓類樂器。堂鼓之一種。廣泛流行於蘇南一帶。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間略寬,鼓高約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樺木或楊木製作,兩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徑約50厘米。鼓身中部裝有3個鼓環,用以穿系鼓帶或作懸掛之用。
演奏時,將同鼓懸空掛於木製三腳架上,以紅木或其他硬質木料製作的雙棰敲擊。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舞蹈、戲曲伴奏和喜慶節日里群眾性的鑼鼓隊。在鑼鼓隊行進時可系帶懸掛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單打、雙打、滾擊、悶擊等技巧。敲擊鼓心、鼓邊、鼓框,由鼓心逐漸向鼓邊去奏,或由鼓邊逐漸向鼓心敲擊,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變化。
在器樂合奏「十番鼓」、「十番鑼鼓」中,同鼓與板鼓由一人兼奏,擊鼓技巧尤為繁復,用輕重擊、輕重滾、連滾帶擊或多種奏法的交互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風格迥異的鼓段(或稱「鼓牌子」)。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狀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變而來,也稱「南堂鼓」。由於形狀似缸,還有「缸鼓」之名。現已廣泛用於京劇等各種地方戲劇和歌舞伴奏、器樂合奏及獨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徑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徑為28.5厘米,鼓身周圍繪有民族風格的金色雲龍圖案,形象維肖,栩栩如生。並附用特製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楊或柳木製作,經車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為好。演奏花盆鼓時,以木棰敲擊上面鼓皮而發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並可奏出不同的音調。
大堂鼓:鼓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樺木和楊木等製作鼓身,因鼓面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兩塊面積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於木架上用兩個鼓捶演奏。大鼓發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於器樂合奏、舞蹈和戲曲伴奏,也是鑼鼓隊中的主要樂器。
古代,大鼓多用於報時、祭祀、儀仗或軍事。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鼓樓上的大鼓制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用的。鼓面直徑達1.5米,曾有「鼓王」之稱。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鍾鼓樓上鍾鼓齊鳴,低沉的鼓聲傳播全城。直到1915年鍾表普遍使用後,它才成為供人們觀賞的文物。在北京天壇,也藏有一面清代製造的大鼓,面徑1.5米,高約2米,是過去皇帝祭天時才使用的。
大鼓由兩根較粗的木棰敲擊發音,鼓的中心發音較低而深厚,越向邊緣聲音則越高而堅實。由於從中心到邊緣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時可利用這些變化來豐富它的表現力。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頓擊、悶擊、壓擊、搖擊和滾奏等。大鼓鼓面較大,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很大。對情緒和氣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響能與樂隊融合,可加強樂隊的低音。它還可以獨奏或作為效果樂器使用,模仿雷聲、炮聲。
書鼓:鼓身呈扁圓形,兩面蒙皮,鼓面直徑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專用於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等各種鼓書伴奏,也適用於各地的曲藝演唱和鼓書伴奏。用單箭演奏,書鼓置於竹製鼓架的編繩上,架高90厘米左右,說唱演員左手執書板或梨花片,右手執鼓箭擊鼓表
點鼓:又稱「懷鼓」。16世紀初就已流行於蘇南地區。呈扁圓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質木材製作,中間微高,邊緣漸低,鼓腔直徑約18厘米,兩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釘綳緊。鼓棰用紅木或竹製成,稱為簽子。
演奏時,奏者將鼓的一邊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壓住鼓的上方邊緣,使之固定,同時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執鼓棰敲擊。左手持板擊節。用於「十番鼓」器樂合奏或崑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節奏作用。
戰鼓:外形與大鼓相似,僅鼓身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稱。發音比堂鼓低,但很響亮。過去曾用於宗教音樂,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宮里,藏有一面直徑1米左右,鼓身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團和鑼鼓隊。
板鼓: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並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我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
板鼓構造獨特,音色清脆。隨著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便世代相衍,流傳至今,廣泛用於崑曲、京劇、評劇、越劇、漢劇、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陝西梆子、山東柳子等地方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也可以獨奏(如蘇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在京劇音樂中,凡人物出場、角色演唱、劇情變化,除用各種打擊姿勢及各種擊音進行指揮外,還與拍板一起為唱腔打節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以及烘托舞台氣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製作,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徑25厘米,但絕大部分是木質板面,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邊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緊。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
板鼓因適用的劇種不同,而在規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僅有5厘米,鼓中間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徑23.5厘米,發音高亢脆亮,主要用於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適用范圍較廣。大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10厘米,鼓中間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徑24.5厘米,發音寬亮淳厚,適於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獨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8厘米,鼓中間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徑24厘米,發音介於大、小膛板鼓之間,多用於越劇、陝北和山西的地方戲曲伴奏,並在器樂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時,將鼓吊於木架上,使用兩根藤或竹製的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而且因使用了點箭(用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用鼓箭平擊鼓面),發出的音響也不同。
排鼓:我國鼓類樂器中的新品種,解放後,我國樂器工人和音樂工作者,總結國內外鼓類樂器技術經驗,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觀,音色豐富多變,具有民族風格,已成為民族樂隊中的重要樂器,廣泛用於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廳經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個大小不同、發音高低有別的鼓組成一套。每個鼓的兩面外徑相同而內徑不一,可發出兩個音高不同的音,共可發出10個不同的音。鼓的兩面都裝有調音設備,調音的幅度一般可達四度或五度,並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個特製的鼓架上,鼓架上端為U型的叉架,中間為套管製成的立柱,下端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縮,以使鼓身隨著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裝在叉架上,便於翻轉進行音高選擇。演奏時,排鼓多擺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圓形或弧形。鼓面可傾斜15~45度,可供立擊、坐擊、側擊或斜擊,可以進行拍擊、輪擊和交叉擊等。
排鼓發音激烈、跳盪,中、低音寬厚雄偉,高音堅實有力,既保持了堂鼓的風格,又具有圓潤、抒情的特點。由於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輕重的變化,所以最適於大型民族樂隊使用及鼓樂獨奏,是一種色彩性的樂器。除可集群使用外,還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其音色和性能,單獨抽出來用於地方戲曲和器樂合奏。它善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情緒,有豐合多彩的音響效果。
琴鼓:一種能夠演奏旋律的漁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樂器業余研製組製成在四川民間曲藝「竹琴」的伴奏樂器啟發下研製成功的,由16根長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簡)構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過竹製固皮圈緊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兩排置於木質琴架上。演奏時,奏者雙手各執一支竹製琴箭擊奏,發出由(D~f1)16個音,音色柔潤、清晰而明亮,既可用於器樂合奏或伴奏,也可用來單獨演奏樂曲。
❸ 戲劇舞台上鼓師敲的鼓是什麼鼓起什麼作用
戲曲的鼓師敲的鼓叫單皮鼓。一般的鼓都是兩面蒙皮的,而戲曲鼓師敲的鼓是單面回蒙皮,另一面是答敞開的,所以叫單皮鼓。蒙皮的那一面只有中間很小的一個開孔,叫鼓眼,其他地方是木頭,敲上去聲音發悶,只有敲在鼓眼上,才會發出清脆的「篤」聲。
至於它起到什麼作用,需要有另外一種打擊樂器配合才行,那就是檀板,兩塊用檀木做的板,跟單皮鼓合在一起叫鼓板,由鼓師一人操作。所以,鼓師也叫鼓板師傅。鼓板在戲曲樂隊中起指揮的作用。無論是管弦樂器還是打擊樂器,都要聽鼓板的聲音或鼓師的手勢來演奏。
鼓一般奏在弱拍上。由於擊鼓要擊在鼓眼上才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所以,在戲曲音樂中,弱拍也被叫做「眼」。強拍由檀板來演奏,所以強拍叫「板」。戲曲里的「板眼」名稱就是這么來的。
❹ 什麼的象鼓
象腳鼓是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廣泛。象腳鼓還受到傣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愛版,是各族權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象腳鼓外形似一隻精美的高腳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幾塊木料拼粘)製作,通體中空,上端是杯形共
象腳鼓
之」。這里說的「三、五長鼓」正是指的象腳鼓,其長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見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經有了象腳鼓。
❺ 架子鼓各個鼓名稱圖解
如圖所示:
架子鼓由低音大鼓、踩鑔、軍鼓、嗵鼓、鑔片所組成。
1、低音大鼓
用右腳自然平放在踏板上,敲擊時腳腕和腳掌鬆弛自然,腳隨踏板上下運動,腳掌不要抬得過高適當踮起腳尖,除連續演奏重音外,腳跟不要離開踏板。
2、踩鑔
用左腳,預備演奏時提起左腳跟,開始演奏時腳跟下、腳掌上,腳掌下、腳跟上,腳跟、腳掌的運動必須自然跟隨踏不板,不可抬得過高或動作緩慢。
3、小鼓
一般左右手都可以直接用扣腕式(手心向下)進行演奏。
4、手鑔
用右手,在踩鑔上採用直扣式敲擊各種節奏
5、吊鑔
用右手,是代替手鑔演奏各種節奏,採用直腕式或直扣式,一般有槌頭敲鑔面,在演奏重音渲染強烈氣氛時,用槌桿敲擊鑔的邊沿處。大鼓(BD)小鼓(SD)低嗵鼓(FT)耳鼓(TT)踩釵(HH)大中立釵(CC)。
(5)巴西象啤酒桶般的鼓稱什麼鼓擴展閱讀
架子鼓是爵士樂隊中十分重要的一種無音高打擊樂器,它通常由一個腳踏的低音大鼓(又稱「底鼓」)、一個軍鼓、二個以上嗵嗵鼓、一個或兩個吊鑔、一個節奏鑔和一個帶踏板的踩鑔等部分組成.。
當然有時因演奏需要會增設一些如牛鈴、木魚、沙錘、三角鐵、吊鍾,不管增設多少器件,都是由一人演奏。鼓手用鼓槌擊打各部件使其發聲。爵士樂中常用的鼓槌有木製的鼓棒,由鋼絲製成的鼓刷,由一捆細木條捆成的束棒。
架子鼓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它包含著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音色的手擊樂器和腳擊樂器。手擊樂器有小鼓、嗵鼓、吊釵等,腳擊樂器有大鼓、踩鑔。
在此基礎上,根據演奏的需要、可隨時增減附加打擊樂器。在樂隊中鼓手掌握著樂曲的速度和節奏等重要環節,尤其是在爵士樂中,鼓手特別需要與其他樂手保持良好的合作狀態。
❻ 國內的演唱會一般除了架子鼓外還有一套手鼓,這個手鼓全名是什麼鼓
不管是架子鼓或者你說的手鼓組,都是由大量的打擊樂器集合而成的回。只不過架子鼓的配置比答較固定,所以被統稱為架子鼓。
手鼓組一般比較全的話,會有以下幾個
1.康加手鼓(落地打手鼓,一般兩個)
2.邦戈手鼓(有支架的小手鼓,兩個,音比康加高)
3.牛鈴和木魚組(各種音階的牛鈴和木魚)
4.搖鈴、三角鐵等小打擊樂器。
❼ 鼓是什麼樣子
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專膜。鼓可以用手或屬鼓杵敲擊出聲。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樂器,有的樂隊完全由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組成。除了作為樂器外鼓在古代許多文明中還用來傳播信息。
❽ 鼓的種類和稱謂有幾多種
鼓的種類
一、腰鼓 羯鼓 狼漲 漁鼓
二、同鼓 花盆鼓 >>
三、大堂鼓 >>
四、書鼓 點鼓 戰鼓 >>
五、板鼓 >>
六、排鼓 琴鼓 >>
羯鼓:原流行於西域地區,南北朝時傳入中原,大約於公元四世紀時開始流行。唐時成為主要演奏樂器,演奏時一般橫放在木座上,用兩根鼓杖敲擊,速度可以很快。是當時龜茲樂隊的特性樂器之一。唐玄宗擅擊羯鼓,練習時敲壞的羯鼓就有四大櫃。
腰鼓:相傳由羯鼓演變而來,公元四世紀開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稱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來,「鳳陽花鼓」、「花鼓燈」和淮北「花鼓戲」中多用到腰鼓,並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式。
腰鼓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兩端蒙皮,鼓身有兩支鐵環,用帶子懸掛在腰間,兩手各執一木槌敲打,腰鼓無固定音高,音響清亮,既可用作伴舞樂器,也可作為舞蹈道具,表現歡快熱鬧的情景,是腰鼓隊的主要樂器。
狼漲:又名「狼鼓」。流行於福建地區。狼漲源於古代細腰鼓類樂器,形制與朝鮮族長鼓、壯族蜂鼓相似。鼓身木製,全長約70厘米左右,中部細小,兩端粗大而中空,兩面蒙牛皮,鼓面直徑30厘米左右,鼓皮裝於金屬圓環上,由繩索穿系綳緊。用木棰敲擊或用手拍擊發音,用於福建地區「籠吹」、「福州十番」等器樂合奏和 閩劇伴奏。
漁鼓: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南宋時已有這種樂器。現代使用的漁鼓,是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豬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時,左手堅抱漁鼓,右手拍擊,是民間曲藝「道情」、「漁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樂器。
同鼓:民間流傳的較大型的鼓類樂器。堂鼓之一種。廣泛流行於蘇南一帶。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間略寬,鼓高約6O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樺木或楊木製作,兩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徑約50厘米。鼓身中部裝有3個鼓環,用以穿系鼓帶或作懸掛之用。
演奏時,將同鼓懸空掛於木製三腳架上,以紅木或其他硬質木料製作的雙棰敲擊。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舞蹈、戲曲伴奏和喜慶節日里群眾性的鑼鼓隊。在鑼鼓隊行進時可系帶懸掛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單打、雙打、滾擊、悶擊等技巧。敲擊鼓心、鼓邊、鼓框,由鼓心逐漸向鼓邊去奏,或由鼓邊逐漸向鼓心敲擊,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變化。
在器樂合奏「十番鼓」、「十番鑼鼓」中,同鼓與板鼓由一人兼奏,擊鼓技巧尤為繁復,用輕重擊、輕重滾、連滾帶擊或多種奏法的交互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風格迥異的鼓段(或稱「鼓牌子」)。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狀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變而來,也稱「南堂鼓」。由於形狀似缸,還有「缸鼓」之名。現已廣泛用於京劇等各種地方戲劇和歌舞伴奏、器樂合奏及獨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徑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徑為28.5厘米,鼓身周圍繪有民族風格的金色雲龍圖案,形象維肖,栩栩如生。並附用特製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楊或柳木製作,經車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為好。演奏花盆鼓時,以木棰敲擊上面鼓皮而發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並可奏出不同的音調。
大堂鼓:鼓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樺木和楊木等製作鼓身,因鼓面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兩塊面積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於木架上用兩個鼓捶演奏。大鼓發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於器樂合奏、舞蹈和戲曲伴奏,也是鑼鼓隊中的主要樂器。
古代,大鼓多用於報時、祭祀、儀仗或軍事。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鼓樓上的大鼓制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用的。鼓面直徑達1.5米,曾有「鼓王」之稱。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鍾鼓樓上鍾鼓齊鳴,低沉的鼓聲傳播全城。直到1915年鍾表普遍使用後,它才成為供人們觀賞的文物。在北京天壇,也藏有一面清代製造的大鼓,面徑1.5米,高約2米,是過去皇帝祭天時才使用的。
大鼓由兩根較粗的木棰敲擊發音,鼓的中心發音較低而深厚,越向邊緣聲音則越高而堅實。由於從中心到邊緣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時可利用這些變化來豐富它的表現力。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頓擊、悶擊、壓擊、搖擊和滾奏等。大鼓鼓面較大,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很大。對情緒和氣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響能與樂隊融合,可加強樂隊的低音。它還可以獨奏或作為效果樂器使用,模仿雷聲、炮聲。
書鼓:鼓身呈扁圓形,兩面蒙皮,鼓面直徑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專用於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等各種鼓書伴奏,也適用於各地的曲藝演唱和鼓書伴奏。用單箭演奏,書鼓置於竹製鼓架的編繩上,架高90厘米左右,說唱演員左手執書板或梨花片,右手執鼓箭擊鼓表
點鼓:又稱「懷鼓」。16世紀初就已流行於蘇南地區。呈扁圓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質木材製作,中間微高,邊緣漸低,鼓腔直徑約18厘米,兩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釘綳緊。鼓棰用紅木或竹製成,稱為簽子。
演奏時,奏者將鼓的一邊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壓住鼓的上方邊緣,使之固定,同時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執鼓棰敲擊。左手持板擊節。用於「十番鼓」器樂合奏或崑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節奏作用。
戰鼓:外形與大鼓相似,僅鼓身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稱。發音比堂鼓低,但很響亮。過去曾用於宗教音樂,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宮里,藏有一面直徑1米左右,鼓身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團和鑼鼓隊。
板鼓: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並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我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
板鼓構造獨特,音色清脆。隨著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便世代相衍,流傳至今,廣泛用於崑曲、京劇、評劇、越劇、漢劇、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陝西梆子、山東柳子等地方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也可以獨奏(如蘇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在京劇音樂中,凡人物出場、角色演唱、劇情變化,除用各種打擊姿勢及各種擊音進行指揮外,還與拍板一起為唱腔打節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以及烘托舞台氣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製作,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徑25厘米,但絕大部分是木質板面,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邊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緊。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
板鼓因適用的劇種不同,而在規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僅有5厘米,鼓中間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徑23.5厘米,發音高亢脆亮,主要用於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適用范圍較廣。大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10厘米,鼓中間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徑24.5厘米,發音寬亮淳厚,適於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獨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8厘米,鼓中間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徑24厘米,發音介於大、小膛板鼓之間,多用於越劇、陝北和山西的地方戲曲伴奏,並在器樂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時,將鼓吊於木架上,使用兩根藤或竹製的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而且因使用了點箭(用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用鼓箭平擊鼓面),發出的音響也不同。
排鼓:我國鼓類樂器中的新品種,解放後,我國樂器工人和音樂工作者,總結國內外鼓類樂器技術經驗,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觀,音色豐富多變,具有民族風格,已成為民族樂隊中的重要樂器,廣泛用於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廳經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個大小不同、發音高低有別的鼓組成一套。每個鼓的兩面外徑相同而內徑不一,可發出兩個音高不同的音,共可發出10個不同的音。鼓的兩面都裝有調音設備,調音的幅度一般可達四度或五度,並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個特製的鼓架上,鼓架上端為U型的叉架,中間為套管製成的立柱,下端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縮,以使鼓身隨著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裝在叉架上,便於翻轉進行音高選擇。演奏時,排鼓多擺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圓形或弧形。鼓面可傾斜15~45度,可供立擊、坐擊、側擊或斜擊,可以進行拍擊、輪擊和交叉擊等。
排鼓發音激烈、跳盪,中、低音寬厚雄偉,高音堅實有力,既保持了堂鼓的風格,又具有圓潤、抒情的特點。由於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輕重的變化,所以最適於大型民族樂隊使用及鼓樂獨奏,是一種色彩性的樂器。除可集群使用外,還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其音色和性能,單獨抽出來用於地方戲曲和器樂合奏。它善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情緒,有豐合多彩的音響效果。
琴鼓:一種能夠演奏旋律的漁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樂器業余研製組製成在四川民間曲藝「竹琴」的伴奏樂器啟發下研製成功的,由16根長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簡)構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過竹製固皮圈緊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兩排置於木質琴架上。演奏時,奏者雙手各執一支竹製琴箭擊奏,發出由(D~f1)16個音,音色柔潤、清晰而明亮,既可用於器樂合奏或伴奏,也可用來單獨演奏樂曲。
❾ 不同地方的鼓(鼓名和地方)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打花鼓、花鼓小鑼,是安徽地區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漢族民間表演藝術,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音節凄婉,令人神醉」(《揚州畫舫錄》),內容多是「狀家室流離之苦」(《清稗類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參加了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廣場的群眾遊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
齊天聖鼓,藝人模仿孫悟空的擊鼓姿態和鼓點節奏,節目極富鼓舞性、趣味性、幽默性。是靈寶市陽平鎮蘇南村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堪稱中原一絕。06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在韓城傳布極廣。是陝西省渭南市所屬縣級市韓城的一種漢族音樂舞蹈。歷史上,幾乎大一點的村莊都有自己的鑼鼓隊,不論逢年過節,還是求神祈雨,總能聽到激昂的鑼鼓聲。
長鼓:朝鮮族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鮮族聚居地區。
朝鮮族鼓為兩面鼓,其兩端音高不同,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灑。打擊樂器之一。一般由兩端綳緊皮面的空心圓筒構成,以一根或一對木槌敲擊時發出深沉的咚咚聲。近百餘年來,杖鼓在中國中原逐漸銷聲匿跡,而在朝鮮族人民中廣為流傳,遂改名為長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是一種民間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所以俗稱為「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據傳,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絳州大鼓,又稱絳州鼓樂,泛指山西省新絳縣漢族民間流行的鑼鼓樂和吹打樂。絳州是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此誕生。新絳縣有三大區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鑼鼓、汾南片以車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稱。
東北大鼓是流行於中國東北地區(黑,吉,遼)的漢族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民間傳播的歷史悠久,並一度盛行於沈陽,而沈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
法鼓是天津民間的一種音樂舞蹈藝術,以老會或聖會的表演形式出現。2008年6月,國務院批准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掛甲寺慶音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劉園祥音法鼓為代表的津門法鼓名列其中。法鼓是天津漢族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娛樂活動。法鼓一詞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時專用的鼓。法鼓起源於僧、道作法時演奏的音樂,後傳入民間,鼓牌子都是群眾自己創造的,富有地方色彩。
象腳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間樂器,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廣泛用於歌舞和傣戲伴奏。象腳鼓還受到景頗、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愛,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樂器。算雲南?
木鼓,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樂器和報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沉,應用廣泛 。流行於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太陽鼓舞即大鼓舞。每年的2月6日—8日「特懋克」節,是基諾族最盛大的節日,在這一天,村裡最高長老卓巴率領村民們面對著大鼓祭神靈和祖先,然後圍繞大鼓翩翩起舞,基諾語稱「司吐國」,譯為大鼓舞。大鼓的四周鑲嵌著形似太陽光芒的木楔,所以大鼓被稱作「太陽鼓」。
銅鼓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打擊樂器,多在節日或某些隆重的場合使用。銅鼓體如圓墩,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兩旁有耳,花紋奇異。銅鼓也是西南少數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自從漢代伏波馬援將軍征戰駱越獲得駱越銅鼓以後,西南地區屢有銅鼓出土,文獻對銅鼓的記載也不絕
八合鼓,湘西苗族武術鼓的開山之作,「八合鼓」作為湘西苗族武術鼓的開山之鼓,伴著剛柔相濟的音律跳盪,鼓手們於勾拉手、推拉掌、弓馬步、騰轉身中身走龍蛇,盡展苗族人民敢愛敢恨、熱情奔放之態。
手鼓,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流行於新疆地區。
扁鼓,是蒙古、藏、朝鮮、滿、納西、彝、苗、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蒙古語稱恆格勒格,藏語稱額阿、額窮、當木窮,朝鮮族、滿族稱架鼓,苗語稱嗯鐸,漢族稱跨鼓,鼓身扁圓形。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廣西和中國北方等省區。
人皮鼓,藏族人信仰佛教,藏密中一種特殊法器---人皮手鼓,這類法器只有少數活佛、法師才可擁有,用於密宗的修煉、驅魔治病等慈悲用途。
天水旋鼓是原流行於武山縣灘歌、龍泉鄉一帶的漢族民間舞蹈,俗稱「羊皮鼓」、「點高山」。旋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鐵圈為箍,鼓面為精製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徑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僅1毫米。鼓面上繪有花紋圖案,下置一柄,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鑔,用藤條做的鼓鞭敲擊鼓面時,震動鐵環與小銅鑔頻頻作響。旋鼓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表演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鼓點變化多端,舞蹈動作粗獷,技巧復雜,旋轉自如,隊形縱橫穿插自如,形如風,聲如雷,充分顯示出天水兒女剛健豪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嘭嘭鼓又稱「牡丹花調」,屬蓮花落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獨具風韻的曲藝形式。主要流行於福建閩東的福鼎、霞浦、寧德、壽寧等縣。
廣東獅鼓是單面鼓,內含鼓膽八個,這是它最大的特色。材質以較硬的牛皮為鼓面。 廣東獅鼓的打法種類及變化,要較其它獅種的鼓法來得多,基本上配合基本舞獅的動作,也可略分為幾個基本鼓法:三拜獅鼓、高獅鼓、低獅鼓、三拋獅鼓。 獅子舞什麼動作,就打什麼鼓音;相對的,獅子聽到什麼樣的鼓音,就舞什麼動作;獅與鼓之間必須配合的天衣無縫。
河南盤鼓是河南地區的一種民俗表演劇目,它是河南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也享有很高的聲譽。開封盤鼓,又名大鼓,武陟盤鼓是豫北盤鼓的縮影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樂器八角鼓而得名。最初八角鼓是滿清軍營中的「軍歌」,盛行於滿清貴族中,後漸漸形成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八角鼓在山東流傳之久遠。已知山東濟南、濟寧、聊城、萊陽、膠州、淄博、青州、臨沂等地,均有流傳,通稱山東八角鼓。
水鼓舞是一種在德昂族與苗族中流傳的,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結合的群眾舞蹈,但德昂族與苗族的跳法有些不同。
湖北大鼓是一種流行於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說唱藝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後,在湖北省內廣泛流傳。
羊皮鼓是青海民間老師傅或法師做道場或跳biangbiang時使用的一種擊打器具,用鼓跳擊打發出響亮的聲音,音似biangbiang的聲音,因而把法師在村廟中作的道場稱之為「biangbiang會」。
廣西漁鼓,鼓曲類道情分類曲種。又名桂林漁鼓。是廣西代表性民間說唱藝術形式之一。由道情演變而來。受湖南漁鼓影響頗深。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是在本世紀50年代初,以藝人王仁和自編自唱的現代曲目《王老頭子學文化》為代表作。
❿ 一部電影中一個黑人因為租房子認識白人教授,然後教白人教授打鼓,這個鼓跟桶一樣問下這個鼓叫什麼啊
哈,你看的是《不速之客》吧,那叫非洲鼓。
非洲鼓---Djembe 起源於西非部落,屬於土著民族的傳統樂器。通常是掛在脖子上邊走邊打,而並非放在地上敲打。最特別的是,這樂器一定要用手敲打,一手調整音調的高低,另一手敲出節奏。
非洲鼓演主要特色在於其音樂屬性可以廣泛被運用在特殊節慶場合,例如 Yagba Odienne即是音樂會、婚禮、節日慶典等之必備曲,而 Yankadi 乃是一首洋溢熱情的迎賓旋律。聆聽富饒節奏變化之非洲音樂,你會體驗到神秘而特殊的民族風格!
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樂器,又被稱為非洲傳統音樂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用於音樂外,有時還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徵,或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即所謂「會說話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無論是制鼓的材料、形狀和演奏技巧都是獨特的。
一般說來,在非洲存在幾十種基本鼓型和數百種鼓的變形。鼓,大如水缸或小如茶杯。鼓身的形狀既有陀螺形、圓錐形、台柱形、正方形的,還有各種飛禽走獸形的,甚至還有人形的。有的鼓身上還畫上各種幾何圖形,雕刻花草、人獸,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種多樣的,除常用的牛皮、羚羊皮外,還採用豹皮、斑馬皮、蜥蜴皮、鱷魚皮,甚至還有大象的耳朵。在非洲鼓上還常常增加一些裝置,以獲得某些特殊的效果,如在鼓腔內裝一些珠子或乾的植物種子,或將金屬片、貝殼,色彩斑爛的串珠裝在鼓邊上,當鼓手擊鼓時,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樣,把鼓置放在兩腿中間很常見,有時也把鼓夾在腋下,或掛在頸上,挎在肩上。擊鼓的手法也很多,人們在鼓的各種部位用拳頭、手掌拍打,甚至還有用腳後跟擊鼓,從而奏出不同的音響和效果。也有用鼓錘敲擊的,過去曾經用象牙、人骨做過鼓錘。還有一種用小棍子磨擦噴有某種粉末的鼓皮而發聲的磨擦鼓。在奈及利亞有一種夾在腋下演奏的小鼓,隨著手臂對鼓身皮條的壓力大小,鼓的音高可以隨時變化。
鼓的演奏方式有獨奏、重奏和合奏。獨奏和重奏鼓的節奏復雜多變,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集體擊鼓或一個人同時擊多隻鼓時,鼓聲氣勢磅礴,有如萬馬奔騰,雄壯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離不開鼓。在東非的斯瓦希里語中,「鼓」和「舞」是同一個字。在多哥的歌舞活動中,何時奏樂,何時起舞,以至於節奏的快慢、旋律的進行都要聽從大鼓的指揮。茅利塔尼亞的的女鼓手則是邊舞邊擊鼓,她們時而用手指輕彈鼓皮,如行雲流水,時而猛烈敲擊,如江河奔騰。她們一面擊鼓,一面用雙手輪流拍打臂、腿,作出各種姿態,非常動人。又如在蒲隆地,10名男舞蹈演員頭頂大鼓,邊敲邊上場,圍成半圓形,然後演員們各自取下大鼓,放在面前。在圓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由演員們輪流上前擊奏。他們時而凌空跳躍,時而旋轉舞蹈,並且伴以歌唱,強烈的節奏、密集的鼓點、熱烈狂歡的場面,十分精彩。 鼓在非洲常常還作為國家、民族的象徵。如在烏干達的國徵中就有一面鼓,它表明了一種古老的傳統。因為烏干達在成為共和國前,為四個王國,每個王國的王室都有一套大小不同的鼓,各有不同的名稱和音色。這種鼓只有王室的婚喪嫁娶、新王登基、對外宣戰時的隆重場合才能使用。對屬於不同權力等級的人來說,鼓的數字是有規定的,在原布干達王國,巨大的儀式性的鼓,國王有93個,各級酋長依此遞減,在換鼓皮時還要用人或動物作犧牲。這種鼓是當作神物來尊崇的。
非洲鼓還常用來傳遞信息和語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擊鼓面的不同部位,能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加上急緩有別的節奏,形成各種各樣的鼓點,作為一種信號語言,來傳送各種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較安靜的時刻,鼓聲可以傳到15公里以外,鼓手們一個接一個地重復著鼓聲,這樣可以用驚人的速度准確地傳「話」--一百英里以外的的地點可以在兩小時內達到。過去,當奴隸販子捕捉黑人時,非洲人就通過鼓語通知人們迅速逃離,使奴隸販子一無所獲。鼓語還常常用來號召人民參加公益勞動、抵禦敵人來犯、報告火警等。
非洲人還常用鼓勵來表達不便用語言表達的事物,如迦納的阿肯人,丈夫習慣在舞會上用鼓語贊美自己的妻子,鼓語還可用來宣布一個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
在非洲的許多地方,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舉行一次評選鼓手的集會。在迦納舉行的「賽鼓會」上,鼓手們分為兩組擂鼓對陣。先用明快、熱烈的鼓聲頌揚酋長的美德、功績,然後用徐緩、清新的鼓點敘述遠古的神話、傳說,接著又用急驟的鼓點宣布族內的新聞趣事。鼓聲中復雜多變的節奏表達出人們各種不同的感情,時而使人悲憤填膺,時而引人開懷大笑,人們屏息凝神,就怕漏聽一個鼓點。「賽鼓會」的高潮是「斗鼓」。先由一組鼓手提出問題,另一組必須用鼓點回答並提出反問,否則就算輸。觀眾們則圍在鼓手旁幫助出謀劃策,參戰助威,想方設法擊敗對方。
總之,非洲音樂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節奏,鼓正是非洲音樂節奏的基礎及表達音樂語言的一種最重要樂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
在非洲的各種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種被稱為達姆達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於雙腿中間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近年來,非洲鼓也已進入了專業音樂創作領域。非洲辛巴威的作曲家多米沙尼·馬拉里在1990年創作的「諾茲波媽媽」就是用非洲鼓與弦樂四重奏一起演奏的新作品,由世界著名的科諾斯四重奏組演出,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