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關於青島啤酒的案例問題!
青啤精神溯源
對青啤的好酒文化溯本求源,我們首先會想到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齊魯文化。由於山東是孔子的故鄉,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最為深遠,重視義理,講求誠信,為人實在。山東人實在,反映在企業經營上,那就是對產品質量的高度負責,一絲不苟,決不摻假。
青啤公司總裁金志國先生回憶說,當時入廠的時候,師傅教我們把發酵池刷幾遍,那就是要刷幾遍,沒有人會偷懶。再比如,青啤至今採取的都是100天的自然發酵法,以保持產品的清香與口味;而不會像有些小企業,為了加快運轉、提高產量,而縮短發酵期,然後進行人為的加工。這就如同樹上的蘋果,等自然熟透,摘下來非常好吃;若為了早些上市,提前摘下來,再進行人工催熟,肯定就不會再是原來的口味。
青啤最早是由德國人建立的,因此它採用了德國先進的啤酒釀造技術,且秉承了日耳曼民族為人處事的嚴謹、認真。在世界上,德國人素以其嚴謹、認真而著稱;不僅是釀酒技術,而且精密儀器加工等,一直以德國為上乘。
將德國文化中的嚴謹、認真與青島本地傳統中實在、講求信用結合起來,就構成了青啤"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成為青啤百年品牌的推動力量。
有一個例子,1954年,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西方多國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從國內看,計劃經濟居主導地位。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青啤卻能走出國門,批量出口,並廣受國外消費者的歡迎,不能不說是質量意識與品牌文化起了關鍵作用。當時,由於各國的關稅比較高,很難實現贏利,主要以換匯為目的。
誠然,質量文化是青啤百年基業的重要基因;但這又只不過是所有長壽型企業的成功基點。環顧全球各大知名品牌,IBM、GE、福特、索尼、寶潔、波音……又有哪一個不是高質量?質量是所有長久品牌不容諱言的第一要義,而非青啤所特有。那一個啤酒品牌歷經百年、愈久彌香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激情無處不在
金志國認為,百年青啤最核心的是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同別的企業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青啤是一家生產啤酒的企業,從建廠之初就生產啤酒,並一直用「青島」作為品牌,一百年來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無論是在德國人管理時期,還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一直到解放後。從計劃經濟時代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直使用這個品牌。歷經不同的歷史時期,青啤存活了下來,並且不斷走向繁榮。
其中的原因是這個產品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其他產品很難去替代它,反而是其他的一些產品被替代掉了。從歷史發展看,啤酒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極大地沖擊著白酒、紅酒的傳統地位。在眾多的酒類產品中,同質性很強,許多產品和品牌都不似從前那麼火暴,但啤酒業卻越來越繁榮,這主要是因為啤酒自身所具有的文化。
白酒的核心文化特徵是深沉,讓人把很多潛能藉助酒力發揮出來,像古代很多詩人都是在飲酒後才寫出千古佳句。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斗酒詩百篇」,也博得「詩仙」的雅號。紅酒所代表的文化是浪漫,在一定的環境中飲用體現的是高雅,是一種情調。電影、電視里很多情人約會的情景,我們總能看到盛滿紅酒的高腳杯在晃動。啤酒的文化特徵則是激情,喝啤酒十分隨意,可以不分什麼場合,把感情宣洩出來。與啤酒天然相伴的是體育文化,尤其是激烈的體育運動,兩者相融通的正是一種激情。
那青啤百年所代表的文化又是什麼呢?應當說同樣是激情,激情使青啤基業長青。通常來講,一家企業的發展壯大依靠的是核心競爭力,青啤經歷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呢?無論是德國人建廠的初期,還是日本人統治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一直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市場經濟,青啤所代表的激情都是不變的。
文化鑄就品牌成功
隨著科技進步,加之啤酒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啤酒企業之間的產品差異會越來越小,比如你可能生產干啤酒,我也能生產;你能生產黑啤酒,我也能生產;就連技術難度較大的小麥啤酒和純生啤酒,國內啤酒企業也都紛紛開始生產,仿效者更是不勝枚舉。所以,啤酒企業在產品上的競爭優勢已不明顯,鑄就一個成功品牌更主要是靠文化特色,也就是產品中包含的文化附加值。
因此,可以說支撐起青啤百年基業的,正是以激情為代表的文化基因。也只有不斷突出青啤的文化特色,才能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無論高興時,還是失意時,只要是表達一種激情,馬上就能想到青啤。
當然,我們也看到,這種以激情為特色的啤酒文化並非青啤獨有,消費者在喝其它牌子的啤酒時同樣能夠表達激情。要吸引顧客,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消費群體,還必須在激情的基礎上構築更有特色的文化,也就是說把"啤酒文化"真正轉化為"青啤文化"。
應當說,面向目標消費者、帶有青島地域特色或注入其它文化元素的激情,才是青啤在下一個百年裡需要著力打造的。
另外值得提到的一點是,多少年來青啤品牌的文化價值主要是靠被動的口碑相傳,產品質量好自然吸引了回頭客,產品所表達的文化理念也自然形成並得以傳播;而比較少地通過廣告宣傳等市場營銷手段主動進行品牌推廣。今後要引導消費,顯然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通過文化牌提升品牌的美譽度。
2. 青島啤酒的起源
青島啤酒廠始建於1903年8月15日,是由英德商人合資興建的,起初被稱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年產能力2000噸,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
1906年,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
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買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
仍生產黃啤酒和黑啤酒,商標有「札幌」、「太陽」、「福壽」和「麒麟」等品牌。當時有日本籍職員15名,日本籍工人7名,中國工人164名(其中女工12名)。
(2)青島啤酒公司企業文化中的文化細胞是什麼擴展閱讀:
青島啤酒驚喜亮相啤酒節
1、知名啤酒敞開喝
酒客們只要來到青島啤酒大篷,就可以體驗到青島啤酒奧古特和青島啤酒黑啤這兩款最新鮮啤酒,領略世界金獎品質的魅力。
而除此之外,青啤大篷還提供純生、原漿、白啤、IPA、藍莓和葡萄果味等不同口味的啤酒,滿足酒客們的不同需求,平時喝過的沒喝過的青島啤酒一應俱全,均可在現場品嘗。
2、史上超大狂歡區
在啤酒大篷區最引人矚目的,是位於中間位置的青島1903大篷和奧古特大篷,兩個大篷並肩而立。「往年青島啤酒大篷往往一座難求,而今年青島啤酒的兩個啤酒大篷的規模擴大到約5000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名酒客盡情狂歡。」
青啤大篷的負責人曾超介紹,青島啤酒的兩個飲酒大篷會有不同的風格側重,青島啤酒大篷依舊以狂歡為主題,而奧古特大篷則有略微舒緩的氛圍。
3. 從青島啤酒企業文化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青啤文來化是青啤的靈魂,是青啤源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青啤在「銳意進取,奉獻社會」核心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並導入了CI戰略,形成了「科學嚴格的管理與和諧的人際關系相統一」的青啤管理模式和「熱愛青島啤酒,獻身青島啤酒」的團隊精神,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企業文化體系。
4. 青島啤酒介紹
1903年,青島啤酒廠由英、德商人創辦,時名「日爾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島公司」,生產設備、原材料從德國進口。該廠產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1993年,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公司股票分別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募集的雄厚資金為今後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2001年,通過全面實施「大名牌」戰略,青啤公司在全國已基本完成戰略布局。搶佔了全國市場的制高點,實現了地產地銷的戰略轉變。對購並企業,推行青啤管理模式,用青啤企業文化來整合子公司管理思想和理念。
青島啤酒廠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當時青島被德國佔領,英德商人為適應佔領軍和僑民的需要開辦了啤酒廠。企業名稱為「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建廠初期的年生產能力是2000噸,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產品品種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島、芝罘、天津、大連設有銷售總代理。當時,產品質量就很出色。據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膠州灣》一書記載:「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乘機侵佔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39年建立了制麥車間,曾試用山東大麥釀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國產以及西貢產;酒花使用捷克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外匯管制,啤酒花進口發生困難,曾在廠院內設「忽布園」進行試種。由於設備能力的擴大,1936年實際產量四打裝103202箱(3208噸),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663多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年10月工廠被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島市政府當局派員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將工廠購買,定名為「青島啤酒廠」。工廠的主要管理人員從廠長到各主要生產部門配備的負責人和技師都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在生產和工藝技術問題的處理上由專業人員負責確定。
1979年以後,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工廠的活力日益增強,基本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廠大規模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裝備。1981年,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關懷下,國家計委、進出口委、財政部批准投資4551.62萬元,進行10萬噸擴建工程,於1986年8月竣工投產;1986年的產量在全國啤酒行業里首先突破10萬噸。同年國家計委又批准撥款4998.39萬元,進行13萬噸技術改造工程,並要求在1988年建設13萬噸的同時,要統籌考慮建設20萬噸和30萬噸的發展規劃,以加快青島啤酒的發展步伐。這個時期,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二有限公司於1991年建成投產;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籌建中;年產2萬噸的青島啤酒四廠,也於1991年2月開始生產。到1992年末,青島啤酒的年產量已達24萬噸(一、二、四啤的青島啤酒合計)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變化,青島啤酒廠的生產品種與生產結構,也不斷有新的變化。青島啤酒廠主要生產12o淡色啤酒,但也曾生產過黑啤酒。後來由於啤酒出口量擴大,釀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產,將青島黑啤酒的技術工藝及有關設備,轉移到其他廠生產,使用青島牌商標。在日本人經營時期開始的制葯——維他益車間,1977年後改為「青島啤酒制葯廠」,又增加生產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據國家整頓葯廠的要求,停止生產。1964年,為了發展葡萄酒工業,市一輕工業局決定將果酒車間從青島啤酒廠分出,成立青島葡萄酒廠。1958年,根據市一輕工業局要求,青島啤酒廠成立罐頭車間,增加罐頭生產(有午餐肉、豬肉罐頭、魚類罐頭、蘋果罐頭等)。1963年,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產,罐頭車間下馬停產。
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由美國的莫納克公司作為青島啤酒的總代理。當年銷量為2萬箱。此後,在有幾十種國外啤酒激烈競爭的美國市場上,青島啤酒以其較高的品質、獨特的風味加之美國代理的大力促銷宣傳,終於鞏固了在美國的銷售市場,並在美國50個州建立了強大銷售網路,進入了中國餐館和國外開辦的連鎖飯店及超級市場。從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到1992年的15年裡,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的銷量由2萬箱增至120萬箱,銷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躍為第九位,所佔市場比重由0.3%增長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占亞洲12個國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長的100多年發展歷程中,青島啤酒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因而,產品質量比較穩定,被國內外消費者公認為名牌產品。1963年4月在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青島啤酒被評為國家名酒,獲輕工業部金質獎章;1979年9月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0年、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1980年4月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著名商標」稱號;1991年9月被評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之一。在國際上:1981年、1985年兩次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評酒會上獲得冠軍;1987年5月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舉行的國際啤酒評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蒙頓國際評比大賽上獲金質獎。
目前公司全資擁有青島啤酒一廠、二廠、四廠、揚州啤酒廠、日照啤酒廠和青島麥芽廠並控有青島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銷售收入、實現利稅、 出口創匯等指標位居中國啤酒行業之首。青島啤酒集團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充分發揮品牌及技術優勢,以民族資本為主,以弘揚民族工業為旗幟,國內收購兼並廠和新建廠並舉,盡快擴大規模經濟,並大力推進多元化經營,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把青啤集團建成具有超強實力的、跨地區、跨行業、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
青啤於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H股,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證交所上市。
青啤的第一階段——做大做強的階段: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檔的市場,但高中檔市場僅佔全中國市場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長快速及潛力巨大的,卻是佔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場份額的大眾市場。因此從1993年開始,青啤總經理彭作義希望借著收購當地啤酒品牌來打入不同省市的大眾市場。青啤以」做大做強」 及 「低成本收購」作為整個收購策略的藍圖及核心,並以增加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以上為目標。
彭作義所謂」做大做強」的理念就是透過購並把市場向下延伸,以高中檔的市場補貼大眾市場,進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眾市場。但由於青啤是獨資經營的公司,並無母公司的財務支持,因此需獨力承擔收購重責。也就是說,青啤在進行收購活動時需要作出比競爭對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華潤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價。因此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進占更大的市場,因此不得不實施「低成本收購」。截至2003年,青啤的並購中有42%屬於破產收購,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項收並活動,廠房遍布十七個省市。生產量由96年的35萬噸升至2001年的251萬噸,而市場佔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達到彭作義所講「增加生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 的目標,成為全國最大的啤酒廠。2001年,雖然青島己佔有市場11%,但單單這一年,青島在低檔的大眾市場的虧損己達到7千多萬元,青島需要以高中檔市場所賺的利潤去補貼低檔市場。青啤在不斷收購的同時,營業和管理費用亦不斷上升,子公司營業及管理費用從1998年的8541萬上升至2002年的12億3921萬,勁升14.5倍。
青啤生產能力透過高速度收購不斷提高。雖然青啤產量歷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較慢。青啤於2001年的生產能力已超過三百六十萬噸,但產量只有二百五十萬噸,廠房空置率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嚴重浪費生產力及資源。結果是青啤的邊際利潤的表現在三大啤酒廠中明顯最差,青島啤酒只有1.80%,而擁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華潤雪花啤酒也高達9.86%而大幅超過青啤。可見過往的急速收購活動對青啤害多於利。
青啤的第二階段——精益求精的階段:由於盲目高速的收購活動加上內部管理的不協調令青啤出現高成本、入不敷出、債台高築等問題。2001年7月,青啤總經理彭作義辭世,由金志國接任。他明確地調整青啤的營運戰略,由「做大做強」改變為「做強做大」,著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內部核心競爭力。青啤的改革的措施有(1)架構重組、(2)品牌重組、(3)增減子公司股權、(4)減慢收購速度。我認為這些重組的做法對於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當參考性,因此我們將作進一步的詳細分析。
架構重組:未重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個都是獨立的營運單位,同一地區內的子公司的營銷范圍沒有清晰的劃分,各自有銷售網路和行政單位,造成資源重疊和浪費。青啤於是自2000年起先後組建八個事業部,把全國的子公司按區域收歸各事業部,劃小范圍管理,統一產供銷、市場及行政管理,共同使用運輸、分銷等系統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節省人手及成本。2000年時,青啤在青島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統。並於2002年6月於華南事業部實施第二期計劃。經過首兩期的實施,青啤統一了22041種數據編碼、整理1400餘個客戶檔案、2000餘個供貨商檔案等,並為各部門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模塊模型。在事業部制度的區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青啤成立了倉儲調度中心,對全國市場區域的倉儲活動進行重新規劃。青啤的倉庫面積由以往的7萬多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9260平方米。庫存量也得到改善,從以下數據可以知道成立倉儲調度中心後青島本部的產量雖然上升了,但庫存量反而大大下降。
品牌重組:經過一輪瘋狂收購後,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個,不但難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況。有鑒於此,青啤進行品牌重組,欲在5年之內將40多個品牌減至10個以下。例如在東北地區,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個,分別為五星啤酒、興凱湖啤酒及青島啤酒。經過重組整合後,青啤把這三個品牌歸納為一個品牌——「青島啤酒」推出市面,再與同區的對手 --- 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競爭。
增減子公司的股權:自1994年收購揚州啤酒廠以後,青啤九年來先後兼並了四十多家啤酒企業,但這四十多家企業卻是1/3盈利、1/3持平、1/3虧損。為增加盈利,減少開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現較好的子公司的股權。而減持表現較差的,甚至注銷它們。舉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權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權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權由70%到85%。青啤同時減持北京三環股權由54%至29%,並注銷了江蘇(90%)和上海啤酒(35%)的營銷。
減慢收購速度:青啤自從大量收購全國各地的啤酒廠後,負債率不斷上升,銀行因此不願再借貸給青啤。由於資金不足,青啤無法繼續瘋狂收購。再者,新上任的總經理有意推行新政,減慢收購,並進行內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開始已大大減慢收購的速度。2002至2003年間,青啤只收購了兩間的啤酒廠,分別為:廈門銀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華獅啤酒廠,青啤在這兩項收購中,共享了1.24億元。
由以往青啤股價的走勢看來,大部份時間青啤H股股價會在並購消息發放後下跌,反映香港機構投資者對青島啤酒並購消息抱負面反應。由於對青島啤酒的前景抱懷疑態度或質疑一連串並購對青島啤酒能否產生協同效應,觸發投資者於並購消息發報後拋售青島啤酒股票。反之,青島A股股價卻受並購利好消息影響而令其股價不斷上揚。改革前,A股股價一直偏好,這由於國內的小股民羊群心態下,視收購為好消息。但改革後,A股股價並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穩定。而香港機構投資人較國內股民更著重基礎分析。由於機構投資人認為青啤做大做強的策略失當,因此青啤瘋狂收購的結果使得青啤H股股價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後股價卻不斷上升,顯然是機構投資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青島啤酒幾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所舉辦的啤酒質量評比的所有金獎,並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國際評比大賽中多次榮獲金獎。1906年,建廠僅三年的青島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世紀80年代三次在美國國際啤酒大賽上榮登榜首;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別在比利時、新加坡和西班牙國際評比中榮獲金獎;2006年,青島啤酒榮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譽企業200強」,位列68位;2007年榮獲亞洲品牌盛典年度大獎;在2005年(首屆)和2008年(第二屆)連續兩屆入選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其中2008年在單項排名中,青島啤酒還囊括了品牌價值、優質品牌、產品與服務、品牌價值海外榜四項榜單之冠。
5. 青島公司文化細胞的根本是誠信嗎
A 本題考查企業的信譽的重要性。①③正確說明了企業信譽的重要性;②與題意無關,④觀點錯誤,故選A。
6. 企業文化咨詢
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的關系
中國經歷了30年的市場經濟洗禮,各界人士對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目前各界人士對於兩者的關系還不夠清晰,很多企業管理中人往往把這兩者混為一談,而有些廣告人則打著創意至上的幌子把兩者割裂開來,其實,這兩種認識都是不夠嚴謹的。要想清晰兩者的關系,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系列1中我們已經對企業文化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先談談品牌與品牌文化。
大衛•奧格威認為:品牌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象徵,它是品牌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等方式的無形總合,同時也因消費者對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經驗而有所界定。品牌背後首先是其文化,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是指品牌在經營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積淀,代表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認知、情感歸屬,是品牌與傳統文化以及企業個性形象的總和。擁有強勢品牌文化就可以贏得顧客忠誠,贏得穩定市場,増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品牌戰略成功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品牌文化與企業文化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如果沒有企業文化,品牌文化就難以為繼;如果沒有品牌文化,企業文化的外部延展就會逐漸與社會發展脫節。
一. 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都不能脫離公司的產品和經營,都要服務於企業的發展,因此,其核心含義應該具有一致性、共通性。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海爾品牌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優質、真誠和負責,其企業文化也是以真誠、創新為核心;而惠普公司的「惠普科技,成就未來」的品牌內涵也是其企業文化的體現。
只有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內涵協同一致的時候,企業才會取得長足的發展。青島啤酒百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發展融合的史詩。青島啤酒秉承日耳曼民族文化的嚴謹與認真,並受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齊魯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圍繞著啤酒的文化特色,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形成了誠信、和諧、開放、創新的核心價值觀;通過提煉其中激情與快樂的成分,貫穿於企業使命之中,這不僅與啤酒天生的文化基因成分不謀而合,而且給青島啤酒「激情成就夢想」的品牌主張有力的文化支撐。青島啤酒正是通過激情快樂的品牌文化特色,把消費者融入了青啤文化大家庭中,不斷的推動青啤文化發展、創新,讓青島啤酒能夠跨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走向繁榮。
同時,我們也很難想像品牌文化和企業文化相背離,對企業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如果一種動感激情、富有個性的品牌文化嫁接到一個守舊沉穩的企業上,雖然會有短暫的成效,但是必然不能持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企業,有了知名廣告公司創意的精彩廣告,並在媒體投入大筆的廣告費用後品牌依然難以取得成效的症結所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品牌文化是企業文化聯系消費者的橋梁,消費者通過品牌文化感受企業文化,在心理和情感上產生一種歸屬感,這種情感最終表現為品牌忠誠度。
二. 企業文化不能完全等同於品牌文化,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形成的基礎不同
企業文化主要建立在企業管理基礎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主要面向企業內部,企業文化建立的主體是企業員工。在企業經營發展的歷程中,企業文化隨著企業的發展會慢慢積累、逐漸成型,要經歷由不自覺到自覺,無系統到系統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總結、提煉和提升。
品牌文化主要是在對外傳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主體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它是在總結市場競爭狀況、自身產品狀況、消費者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策劃形成的,需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給產品一個明晰而獨特的定位,塑造鮮明獨特的形象,與消費群體的文化特性相吻合。
2. 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作用、傳播對象不同
企業文化用於凝聚人心,團結力量,以製造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品牌文化用於吸引受眾,建立影響。企業文化告訴別人,我們是什麼樣的公司,品牌文化告訴別人,你為何需要的理由。
企業文化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內部的員工,主要作用是明確企業發展的目的和方向,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勵作用、約束作用,統一企業企業願景、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精神,統一內部員工的意志,把員工的個人目標引導到企業目標上,應用企業文化取得良好的社會形象以形成員工和組織的良性互動,有效增強組織的整體競爭力。品牌文化主要是向企業外部傳播,傳播的的對象是消費者,主要作用是和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建立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同時,豐富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個性,應用良好的品牌文化來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客戶忠誠度,保持產品在市場中長盛不衰。
3. 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構成體系不同
企業文化主要包括企業核心理念、行為規范和形象識別等層面,是在空間層面上的構成。其中,核心理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行為規范是指企業的經營風格、員工行為等,形象識別是企業的外在形象,包括名稱、標識等,同時企業文化的落實又離不開經營管理的支撐。與企業文化不同的是,品牌文化體系構成更多是從時間層面來考慮,主要由品牌建立、品牌傳播、品牌維護和品牌提升等幾大環節構成,品牌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加強品牌維護和管理,充分運用整合傳播手段,將品牌充分展示、不斷更新的過程。
鑒於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之間復雜的關系,奧古特專家組認為,企業文化是對內的,主要是為了明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指導原則,並形成一套以核心價值觀等理念為核心的規范體系,以此凝聚企業員工,同時支撐強勢品牌塑造,從而確保公司戰略的順利達成。品牌文化在構建過程中也對企業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兩種文化通過品牌達到了有效的整合。企業文化通過品牌拓展了文化視野,並將文化效應轉化為市場效應和經濟效益。品牌文化通過品牌,將消費者偏好的文化引入企業內部,使企業文化不斷與消費者的文化協調一致,不斷增強企業對市場發展的駕馭能力。所以,正確處理好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的關系,撐握之間的均衡至關重要。
註:企業文化建設需要每一位員工的積極參與,企業的發展關繫到每一位同仁的切身利益。這里我們歡迎企業界朋友一起參與交流探討,企業同仁也可登陸到奧古特風格品牌新浪博客,發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提出針對企業品牌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在此深表謝意!
奧古特國際機構歡迎企業界朋友們一起來深度探討企業文化戰略與品牌戰略的關聯性。
奧古特國際品牌機構
奧古特國際品牌論壇
奧古特風格品牌博客
7. 青島啤酒面試資料
青島啤酒大學生「四化」招聘模式 招聘渠道立體化
8. 誰知道 企業文化品牌文化產品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的關系
中國經歷了30年的市場經濟洗禮,各界人士對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目前各界人士對於兩者的關系還不夠清晰,很多企業管理中人往往把這兩者混為一談,而有些廣告人則打著創意至上的幌子把兩者割裂開來,其實,這兩種認識都是不夠嚴謹的。要想清晰兩者的關系,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系列1中我們已經對企業文化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先談談品牌與品牌文化。
大衛•奧格威認為:品牌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象徵,它是品牌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等方式的無形總合,同時也因消費者對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經驗而有所界定。品牌背後首先是其文化,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是指品牌在經營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積淀,代表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認知、情感歸屬,是品牌與傳統文化以及企業個性形象的總和。擁有強勢品牌文化就可以贏得顧客忠誠,贏得穩定市場,増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品牌戰略成功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品牌文化與企業文化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如果沒有企業文化,品牌文化就難以為繼;如果沒有品牌文化,企業文化的外部延展就會逐漸與社會發展脫節。
一.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都不能脫離公司的產品和經營,都要服務於企業的發展,因此,其核心含義應該具有一致性、共通性。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海爾品牌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優質、真誠和負責,其企業文化也是以真誠、創新為核心;而惠普公司的「惠普科技,成就未來」的品牌內涵也是其企業文化的體現。
只有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內涵協同一致的時候,企業才會取得長足的發展。青島啤酒百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發展融合的史詩。青島啤酒秉承日耳曼民族文化的嚴謹與認真,並受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齊魯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圍繞著啤酒的文化特色,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形成了誠信、和諧、開放、創新的核心價值觀;通過提煉其中激情與快樂的成分,貫穿於企業使命之中,這不僅與啤酒天生的文化基因成分不謀而合,而且給青島啤酒「激情成就夢想」的品牌主張有力的文化支撐。青島啤酒正是通過激情快樂的品牌文化特色,把消費者融入了青啤文化大家庭中,不斷的推動青啤文化發展、創新,讓青島啤酒能夠跨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走向繁榮。
同時,我們也很難想像品牌文化和企業文化相背離,對企業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如果一種動感激情、富有個性的品牌文化嫁接到一個守舊沉穩的企業上,雖然會有短暫的成效,但是必然不能持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企業,有了知名廣告公司創意的精彩廣告,並在媒體投入大筆的廣告費用後品牌依然難以取得成效的症結所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品牌文化是企業文化聯系消費者的橋梁,消費者通過品牌文化感受企業文化,在心理和情感上產生一種歸屬感,這種情感最終表現為品牌忠誠度。
二.企業文化不能完全等同於品牌文化,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形成的基礎不同
企業文化主要建立在企業管理基礎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主要面向企業內部,企業文化建立的主體是企業員工。在企業經營發展的歷程中,企業文化隨著企業的發展會慢慢積累、逐漸成型,要經歷由不自覺到自覺,無系統到系統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總結、提煉和提升。
品牌文化主要是在對外傳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主體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它是在總結市場競爭狀況、自身產品狀況、消費者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策劃形成的,需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給產品一個明晰而獨特的定位,塑造鮮明獨特的形象,與消費群體的文化特性相吻合。
2.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作用、傳播對象不同
企業文化用於凝聚人心,團結力量,以製造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品牌文化用於吸引受眾,建立影響。企業文化告訴別人,我們是什麼樣的公司,品牌文化告訴別人,你為何需要的理由。
企業文化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內部的員工,主要作用是明確企業發展的目的和方向,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勵作用、約束作用,統一企業企業願景、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精神,統一內部員工的意志,把員工的個人目標引導到企業目標上,應用企業文化取得良好的社會形象以形成員工和組織的良性互動,有效增強組織的整體競爭力。品牌文化主要是向企業外部傳播,傳播的的對象是消費者,主要作用是和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建立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同時,豐富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個性,應用良好的品牌文化來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客戶忠誠度,保持產品在市場中長盛不衰。
3.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構成體系不同
企業文化主要包括企業核心理念、行為規范和形象識別等層面,是在空間層面上的構成。其中,核心理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行為規范是指企業的經營風格、員工行為等,形象識別是企業的外在形象,包括名稱、標識等,同時企業文化的落實又離不開經營管理的支撐。與企業文化不同的是,品牌文化體系構成更多是從時間層面來考慮,主要由品牌建立、品牌傳播、品牌維護和品牌提升等幾大環節構成,品牌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加強品牌維護和管理,充分運用整合傳播手段,將品牌充分展示、不斷更新的過程。
鑒於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之間復雜的關系,奧古特專家組認為,企業文化是對內的,主要是為了明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指導原則,並形成一套以核心價值觀等理念為核心的規范體系,以此凝聚企業員工,同時支撐強勢品牌塑造,從而確保公司戰略的順利達成。品牌文化在構建過程中也對企業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兩種文化通過品牌達到了有效的整合。企業文化通過品牌拓展了文化視野,並將文化效應轉化為市場效應和經濟效益。品牌文化通過品牌,將消費者偏好的文化引入企業內部,使企業文化不斷與消費者的文化協調一致,不斷增強企業對市場發展的駕馭能力。所以,正確處理好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的關系,撐握之間的均衡至關重要。
註:企業文化建設需要每一位員工的積極參與,企業的發展關繫到每一位同仁的切身利益。這里我們歡迎企業界朋友一起參與交流探討,企業同仁也可登陸到奧古特風格品牌新浪博客,發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提出針對企業品牌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在此深表謝意!
奧古特國際機構歡迎企業界朋友們一起來深度探討企業文化戰略與品牌戰略的關聯性。
9. 青島啤酒的企業文化是什麼
銳意進取,做到奮發向上、大膽創新、勇於開拓、永不滿足;
奉獻社會,做到對股東、對消費者、對社會真誠奉獻。
「銳意進取,奉獻社會」,體現了青啤人在追求發展、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的價值觀念。
產品特點:
口味特點:
風味純凈協調,落口爽凈,具有淡淡的酒花和麥芽香氣。
原料選用:
1、麥芽:採用進口優質大麥,經青島啤酒獨特的制麥工藝精心制備而成;
2、大米:以國內領先的大米新鮮控制技術保證大米的優質新鮮,並採用適宜的代碼配比;
3、酒花:採用優質新鮮的青島大花和制定的優良香花;
4、水:釀造用水;
5、酵母:採用青島啤酒獨特的啤酒酵母。
(9)青島啤酒公司企業文化中的文化細胞是什麼擴展閱讀:
企業榮譽:
1963年,全國酒評會上獲得金牌獎;
1984年,榮獲輕工部頒發的質量金獎;
1987年,青島啤酒獲得美國密西西比國際酒會質量金獎;
1988年,年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金質獎;同年,榮獲輕工部頒發的創匯先進企業獎;
1991-1993年,分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和新加坡的評比大賽上獲得金獎;
1991年9月19日,獲首批「中國馳名商標」;
1993年,榮獲新加坡國際飲品博覽會最高榮譽金獎;
1997年,獲得23屆國際金星獎——「傑出公司形象和質量金獎」;
1999年,中國大陸唯一入選 「亞洲五十大名牌」的企業;
2000年,入選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企業;
2001年,被評為「中國最受尊敬的企業」;
2008年,青島啤酒入選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編制的《中國購買者滿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十一;
青島啤酒獲得 DET NORSKE VERITAS(DNV)的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證書;
2010年:
榮膺「中國綠色公司百強企業」;
榮獲「首屆中國綠金獎」;
榮獲「2010中國最佳僱主企業」稱號;
入選《財富》「2010最受贊賞中國公司」;
榮獲「2010中國最佳企業公民」;
獲得「受推崇知識型機構及卓越知識管理項目大獎」;
榮獲「2010年食品飲料行業A股上市公司最佳社會責任報告」;
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2018年:
2018中國品牌價值百強榜第4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