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啤酒原來叫什麼名稱
我國啤酒最初為「皮酒」……
啤酒約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當時人們將它迴音譯為「皮酒答」。後來人們認為「皮」字不太妥,因為啤酒乃用口飲用,於是按照我國古代造字法中的形聲字,以口為形旁、卑為聲旁創造出了一個嶄新的「啤」字,時間大概在1910~1915年。
『貳』 啤酒算是酒嗎,古代人所說的喝酒是什麼酒
啤酒當然是酒了,只不過酒精含量低。古代人喝的都得高粱或大米釀造的酒。同意就點採納吧
『叄』 古代的酒是什麼酒
四京酒:香泉、天醇、蘇醣、瓊酥、瑤洫、坤儀、觴玉、慶會、膏雷、親賢、瓊腴、蘭芷、五正位、樁令、嘉統醋、重釀、玉瀝、詩字、公雅、成春、獻卿、香瓊、琨瓊、情醇、褒公、光忠、嘉義、美減、玉液、酴醣香、金漿醒、香桂、法酒、桂香、北庫、琨泉、眉嘉、和旨、他醒、玉液、瑤液、王醞、瓊漿、流霆、清風、玉髓、玉醋、碧光、瓊波、千日春、延嘉、玉漿、瑤光、法清、大桶、仙酴、瓊酥、羊羔、美祿。
河北東西路酒:金波、玉液、中和堂、宜城、蓮花、延相堂、碧琳、石門、宜城、揀米、細酒、銀光、碎玉、中山堂、九醞、瓜曲、錯著水、沙酷、金波、宜城、香桂、梧泉、洛酒、玉瑞堂、夷白堂、玉友、玉酷、風曲、法酒、瑤波、巡邊、銀條、知訓堂、杏仁。 河東路:玉液、靜制堂、甘露堂、乾和酒、歲寒堂、瓊、金波、瓊酥、珍珠紅;
陝西路:天祿、舜泉、陝府、蒙泉、蓮花、冰堂、上、靜照堂、玉泉、江漢堂、瑤泉、清洛、清心堂、清白、風州酒、回酒。 淮南路:白桃、瓊花房、金城、金斗城、杏仁;
兩浙路:竹葉青、碧香、白酒、秋自露、梨花酒、薔薇、流香、思堂春、風泉、宣賜、碧香、玉練槌、有美、中和堂、言酷、真珠泉、皇都春、常酒、和酒、皇華、愛咨堂、齊雲、清雷、愛山堂、得江、留部春、靜治;
第一江山、北府兵屁、錦波香、秦淮春、清心堂、豐和、思政堂、慶遠堂、清白堂、藍波香、秦淮春、情心堂、豐和春、恩政堂、慶遠堂、清白堂、藍橋、風月、紫金泉、慶華堂、元勛堂、眉壽堂、萬象皆春、濟美堂、勝茶、十州春、木蘭堂、白雲泉、雙瑞、金波、雙魚春堂堂堂露 堂萼 漿谷溪春、蒙泉、蕭酒泉、常州、金斗泉、龜峰;
江南東、西路:芙蓉、百桃、清心堂、銀光、池陽春、雙泉、金波、谷廉、金盤露;
四川路:忠臣堂、玉髓、錦江春、梟花堂、刺麻酒、蜜酒、廉泉、瓊波、竹葉青、東溪、葡萄、金波、長春、香桂、銀液、仙醇、香糜、至喜泉、法醮、法醞;
荊湖南、北路:金蓮堂、白玉泉、法酒、琨光、香桂。福建路:竹葉、謝家紅、劈震春;
廣南東、西路:十八仙、香蛇酒、換骨、玉泉、古辣酒、瑞雷 。
『肆』 中國最早的啤酒是什麼
中國啤酒史話
--------------------------------------------------------------------------------
發布時間: 2005-8-11 13:20:35 來源: 大洋網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動滾屏(右鍵暫停)
我國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歷史,但是市場消費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紀末隨帝國主義洋槍洋炮一起進來的。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後五年時間里,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幹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然而,我們啤酒業真正的大發展發生在1979年後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總產量達656.4萬噸,僅次於美國、德國,名列第三,(到1993年躍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國啤酒廠家增長9倍,產量增長17.6倍,從而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啤酒大國。啤酒的種類9千我國最新的國家標准規定:啤酒是以大麥芽(包括特種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2.5~7.5%)的各類熟鮮啤酒。
酒醴——中國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產是採用發芽的穀物作原料,經磨碎醣糖化、發酵等工序製得。按現行國家產品標准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於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後,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啤酒生產大國。像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櫱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於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於醴,用酒麴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櫱的製造方法,也掌握了自櫱製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後來被酒所取代。
華夏第一啤
我國最早建立的啤酒廠是1900年由俄國人在哈爾濱開辦的烏爾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哈爾濱歷史編年》)。清末的啤酒廠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國人手中。到1915年,才先後在北京建立了由中國人投資的雙合盛啤酒廠及廣東五羊啤酒廠。1949年前,我國只有七、八個啤酒廠,絕大多數由外國人所控制,酒花和麥芽主要從國外進口,啤酒的銷售對象也主要是在華的外國商人及軍隊,還有一部分「上層社會」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幾乎無法享受。1940年,全國啤酒產量達到4萬噸,其中大多數為日本侵略者軍用。到1949年,全國的啤酒年產量僅達到七千餘噸。還不足目前一個小型啤酒廠的年產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啤酒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業的調整和發展階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廠,啤酒年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雖有所放慢,但啤酒產量仍增長1.4倍。到1978年,我國的啤酒年產量達到40萬噸。在這一階段,在啤酒科學研究、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為啤酒工業的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1979年後,啤酒生產全面發展。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啤酒廠,全國除輕工系統外,其他部們如商業、農業、機械、國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廠。一些啤酒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如在1980年,我國共生產啤酒68.8萬噸。
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啤酒工業高速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擴建和新建的啤酒廠如雨後春筍,啤酒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據1987年的統計,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廠104個。由於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國外引進技術,裝備,人才,加快了啤酒工業的發展,如從國外引進了啤酒生產線,尤其是啤酒灌裝線。產量翻番的時間縮短,如1982年,全國啤酒產量為117萬噸,到1985年,啤酒產量就達到310.4萬噸。1988年,啤酒產量又翻了一番,達到654萬噸。
第四階段:這一階段可說是中國的啤酒工業進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業繼續以高速度發展,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開始對啤酒的質量,啤酒工業的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啤酒工業的規模按照國際上的慣例,開始向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廠被大型啤酒廠兼並。
『伍』 啤酒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19世紀末,啤抄酒輸入中國。當時中國的啤酒業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不大。
1949年後,中國啤酒工業發展較快,並逐步擺脫了原料依賴進口的落後狀態。1979年產量達到510l,1986年產量達到4000l。中國的啤酒於1954年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當時出口僅0.3l,到1980年已猛增到26l。
(5)古代的啤酒叫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來源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內的「藍色紀念碑」上,記錄了公元前3世紀巴比倫的蘇美爾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其實,啤酒的發明者是蘇美爾人。
公元前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用大麥芽釀製成了原始的啤酒,不過那時的啤酒並沒有豐富的泡沫。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波斯一帶的閃米人學會了製作啤酒,而且他們還把製作啤酒的方法刻在板上,獻給農耕女神。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倫人中得到了普及,他們用啤酒來招待客人。那時候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注意到了啤酒的葯用價值,紛紛用啤酒製作葯物。
公元4世紀時,啤酒傳遍了整個北歐。啤酒種類開始變得豐富,其中英國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釀制而成的蜂蜜酒是比較有名的一種。英國出現的一種黑啤酒也非常有名,與現代的黑啤酒已經很相似。
『陸』 啤酒的中國古代啤酒
啤酒生產是採用發芽的穀物作原料,經磨碎,糖化,發酵等工序製得. 按現行國家產品標准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於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後,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中國,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啤酒生產大國。
一醴(li)——中國古代的啤酒
像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尼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中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櫱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由於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於醴,用酒麴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中國很早就掌握了櫱的製造方法,也掌握了用櫱製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中國都存在,醴後來被酒所取代.在此我們進行一些考證來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要弄清楚,在歷史上古代外國的啤酒也好,中國的"啤酒"也好,啤酒的最基本特徵是什麼?不言而喻,啤酒的最基本特徵應是用穀物發芽後的谷芽作為基本原料。啤酒中加酒花,人工加酵母菌是後來才有的。
(1)曲造酒,櫱造醴第一種也是較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歷來就是兩種不同方法釀造的酒精飲料。在中國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酒和醴這兩個字。醴和酒是分別敘述,互不相混的。有專家認為這是不同的兩種方式釀造的酒精飲料。(溫少峰等:<<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但持不同意見者也大有人在。
周朝的著作<<書經·說命篇>>中有「若作酒醴,爾惟曲櫱」。從文字對應關系來看,可以理解為曲釀酒,櫱作醴。明代的李時珍也持有同樣的看法。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說:"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並櫱法亦亡。"西方的啤酒,酒精度一般為4%左右,而中國的黃酒其酒精度可達 15-20%。這是黃酒取代原始啤酒的基本原因。
西漢,櫱的生產還未停止,醴仍是酒精類飲料的一部分。<<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櫱曲鹽豉千合"之記載。漢代因與匈奴發生戰事,漢敗,還要向匈奴貢奉櫱(見<<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記載:有一個人叫穆生的人,不會飲酒,每逢被邀請參加酒宴時,主人都為他准備醴這種酒度低的飲料,後來穆生受到了冷落,就不再為其設醴了。從這一則記載還可看出,醴是一種酒度很低的酒精飲料,適合於不會飲酒的人。
現代釀酒專家朱寶鏞先生提出:中國用谷芽釀造醴酒,和巴比倫人用麥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時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彼此之間是否有聯系卻無從考察"(朱寶鏞:"釀酒工業的變遷")。對這個即有趣,又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問題,看來還需要時間才能得到充分的證據。酒類品種的變化及釀酒技術的變遷,很可能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不同民族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穀物釀酒的起源這一問題的考察應當放在更為寬廣的歷史和地理的環境中。
此外還有一些觀點,如日本的山崎百治先生則認為:曲和櫱向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曲是塊狀的餅曲,後來發展成為大麴,酒葯(小曲)等;櫱則為散曲, 後發展為黃衣曲(用於醬油,豉的生產)和女曲(用於清酒生產)。
(2)曲櫱是發芽發霉的穀物
第二種觀點是現代方心芳先生提出的,他認為曲櫱是發霉發芽的穀粒,即酒麴。即在遠古時代,曲櫱是不分的。後來才分化為谷芽,酒麴和黃衣曲。」這樣可理解為,既然曲櫱不分,酒醴在遠古應是同一種東西。
(3)醴也是酒麴釀造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醴也是用酒麴釀造的。其釀造時間很短,或汁渣相將的酒醪。醴的基本特點是糖度較高而酒度低,釀造時間短。如<<釋名>>將醴解釋為是釀造時間僅一天的,口味很淡的酒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也是如此說,鄭玄在注釋<<周禮>> 中的醴時說醴是一種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的甜酒。根據眾多的歷史資料加以分析,都並未說明醴就一定是用櫱所釀成的。用酒麴釀造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例如<<周禮>>中所提到的"五齊"中有"醴齊",實際上就是用來描述發酵過程第二個階段的酒醪。又如西漢鄒陽在<<酒賦>>中寫到:清澈透明的是酒,混濁的是醴,它們都是穀米為原料用麥曲釀成的,雖然都來自相同的原料,但口味卻大不相同。這里更能說明漢代時的醴是用曲釀造而成的。 (1)商代的谷芽──櫱和原始的啤酒──醴
首先,在殷商的卜辭中出現了櫱(谷芽)和醴這兩個字, 而且出現的頻率不低。綜合卜辭中的有關條文,可以看出櫱和醴的生產過程。這一過程與啤酒生產過程似乎是相同的。
(2)古代的谷芽和飴糖生產──原始啤酒生產的旁證
另外中國古代櫱及飴糖的生產都有明確的,詳細的記載。而且生產方法極為成熟。雖然櫱法釀醴的方法在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但這並不等於在遠古的時代沒有這種實踐活動。
最遲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開始使用飴糖。<<禮記·內則>>有「棗粟飴蜜以甘之」的記載。到了北魏時,櫱的用途主要是用來作飴糖。作飴糖涉及到麥芽的糖化,這與麥芽櫱釀造醴是相似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小麥麥芽及飴糖的作法,麥芽的製造過程與現代啤酒工業的麥芽製造過程基本相同。還詳細敘述了糖化過程。中國古代既然精通麥芽的糖化,至少可說明:在五、六世紀之前,用櫱來釀造醴(啤酒)是完全有可能的。
(3)浸曲法釀酒──用櫱釀醴的遺法
從古代釀酒最先使用漬曲法也可看出中國古代用櫱釀醴的可能性。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古代外國的啤酒釀制過程中,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浸麥(促使其發芽),其二是麥芽的浸漬(使其糖化)。在中國古代,即使採用酒麴法釀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這種浸曲法比唐宋之後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飯中的方法更為古老。在北魏時極為盛行,即先將酒麴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後再加入米飯,再開始發酵。爾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用曲釀酒,浸曲法可能是繼承了啤酒麥芽的浸泡的傳統作法,即兩者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用櫱釀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漬櫱。讓其自然發酵。後來發明了酒麴,酒麴也用同樣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麴糖化發酵力不強,可能酒麴本身就是發酵原料;後來,由於提高了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鮮的米飯,釀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這樣曲法釀酒就淘汰了櫱法釀醴。可以相信,櫱法釀醴這種方式在中國的釀酒業中曾經占據過重要的地位,甚至其歷史跨度還超過了以往的酒麴法。
『柒』 金星啤酒的中國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產是採用發芽的穀物作原料,經磨碎醣糖化、發酵等工序製得。按版現行國家產品標權准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於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後,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啤酒生產大國。像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櫱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於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於醴,用酒麴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櫱的製造方法,也掌握了自櫱製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後來被酒所取代。
『捌』 古代酒的叫法
杜康、歡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墮、凍醪、壺觴、壺中物、酌、酤、醑、醍醐、黃封、清酌、昔酒、縹酒、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麴生、麴秀才、麴道士、曲居士、曲櫱、春、茅柴、香蟻、浮蟻、綠蟻、碧蟻、天祿、椒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狂葯、酒兵、般若湯、清聖、濁賢。
我國釀酒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自產生之日開始,就受到先民歡迎。人們在飲酒贊酒的時候,總要給所飲的酒起個饒有風趣的雅號或別名。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繹而成,或者根據酒的味道、顏色、功能、作用、濃淡及釀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綽號在民間流傳甚廣,所以文在詩詞、小說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詞。這也是中國酒俗文化的一個特色。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 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 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 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
酌:本意為斟酒、飲酒,後引申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齎我思成」。[傳」: 酤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大體上,古酒約分兩種:一為果實谷類釀成之色酒,二為蒸餾酒。有色酒起源於古代,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世本八種》(增訂本)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 杜康)作秣酒。」
儀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為此種酒,恐是果實花木為之,非谷類之酒。谷類之酒應起於農業興盛之後。陸柞蕃著《粵西偶記》關於果實花木之酒,有如下記載:(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
『玖』 古代有沒有啤酒,要是沒有那古人是不是都是喝的都是
啤酒的發明年代非常早 古埃及就有 但傳入中國要到19世紀了 中國古代的酒以果酒和糧食酒為回主 在元代答傳入蒸餾技術之前 中國的酒度數一直不高 所以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拿大碗甚至抱著酒壇喝酒 那個時候的「」一詞指的是未經過濾顏色發白的廉價濁酒 到了清代普及了燒酒 再有抱著酒壇喝酒的 就要鄭重其事在筆記小說里寫一筆了
『拾』 中國最早的啤酒是什麼啤酒生產是那年
哈爾濱啤酒。
哈爾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創建於1900年,是中國最早的啤酒製造商,其生產版的哈爾濱權啤酒是中國最早的啤酒品牌,至今仍風行於中國各地。哈爾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位於哈爾濱市香坊區油坊街20號,是中國大陸第五大啤酒釀造企業,共擁有13家啤酒釀造廠。
哈啤集團的市場份額在哈爾濱約為66% ,在全國為5%左右。目前,哈爾濱啤酒銷往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其他省區,並遠銷英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10)古代的啤酒叫什麼擴展閱讀:
哈爾濱啤酒現有30多個中高檔產品品種。如「中國公認名牌」、「黑龍江省首屆啤酒精品」、「97消費者心中十佳理想品牌」、「國家名牌產品」、「97中國首屆名優商品博覽會金獎」、「哈爾濱市民最喜愛的商品」第一名等榮譽稱號。
2009年12月7日,中國最早的啤酒品牌——哈爾濱啤酒正式成為2010 FIFA南非世界盃足球賽官方合作夥伴,哈爾濱啤酒也正式成為2010 FIFA南非世界盃足球賽官方指定啤酒。這是中國啤酒品牌第一次成功贊助足球世界盃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