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江的白鰭豚滅絕了沒有大神們幫幫忙
2007年8月下半月,有人在長江看見一個白色的「小精靈」用錄像拍下來!經專家鑒定這就是野生白鰭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也對早報記者表示,說白鰭豚滅絕並不準確,只能說是「功能性滅絕」。 王丁博士解釋道,報告並未認定白鰭豚已經滅絕,但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於「功能性滅絕」,意思是,因物種數量個體特別少而喪失了種群繁衍能力。而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志著一個物種滅絕。從1997年發現13頭白鰭豚到2006年最後一次大型考察,中間時間為9年,目前尚不能斷定白鰭豚滅絕。 「事實上,白鰭豚的數量在20年的時間里減少得非常嚴重。」白鰭豚僅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陽湖和洪湖等地區。王丁說,從開始研究白鰭豚保護至今, 水生所前前後後進行過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早期,長江中下游尚有400多頭白鰭豚,80年代末90年代初,減少到200多 頭,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頭,1997年再次考察的時候,已經只發現17頭了。王丁分析道,人類的活動,包括航運的高速發展、漁業的延伸、人類向長江排放的污染等,是白鰭豚在長江口快速減少的重要原因。例如白鰭豚是靠聲波辨別方向的,但是航船的噪音極大幹擾白鰭豚聲波的發射,常常會發生白鰭豚被螺旋槳劈傷的慘劇。「坦白說,白鰭豚滅絕的機會很大。」王丁說,今年九十月份,水生所會在鄱陽湖和洪湖分別做白鰭豚的考察,不過考察的規模不大,參與專家估計不到10人,日 本專家會參與在鄱陽湖的考察,考察時間大約都是一周,主要看是否能發現白鰭豚,以及考察江豚的數量。不過最終結果會怎樣,目前還無法預測。 也有這樣一組數據: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6年:0頭?? 2007年:長江白鰭豚8月8日正式宣告絕種(不包括野生的)。 真希望白鰭豚可以好好的生存!!!!
B. 白暨豚滅絕了嗎
白暨豚
細長的尖嘴裡長滿了牙齒
別名 白暨、白鰭豚
學名 Lipotes vexillifer
英文名 Chinese river dolphin
喙豚科 Platanistidae
分布 長江中下游專湖北、安徽、江屬蘇段的幹流之中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暨豚是一種類似海豚而生活於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動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眼小而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背鰭呈純三角形,鰭肢與尾鰭均向水平方向平展。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獸的體色比成體深。雌體腹部生殖裂兩側各有一個乳裂、雄體肛門前方有一個盲狀小孔。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於長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邊灘並有大、小支流與幹流相連的地段。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
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
C. 白鰭豚滅絕了嗎還有沒有希望
短期內應該不會了,上次科考之後,關鍵是根本沒有發現白暨豚生存的跡象,十之八九是滅絕了,因為長江的水質只會是越來越差,白暨豚已經沒有生存的條件了。
以下是上次科考的詳細內容:
由30多名中外科學組成的「長江白暨豚科考調查小組」在歷經26天後,昨天抵達了此次考察的「終點站」上海。記者獲悉,從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組沒有發現一頭白暨豚。更令人憂慮的是,連10年前在上海一帶經常能見到的江豚,只發現1頭。
白暨豚已比大熊貓更瀕危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告訴記者,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動中,他們還在武漢一帶的長江流域發現了13頭白暨豚,是一個完整的野生種群,然而想不到的是,這次一頭都找不到了。當然,科考行動中沒有發現白暨豚並不能說明白暨豚在野外不存在,但是它們的種群數量,明顯比10年前劇減。可以說,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白暨豚比國寶大熊貓瀕危得多。
水環境變化在「消滅」江豚
王丁告訴
記者,他們科考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尋找白暨豚,然而,他們意外地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的數量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銳減。在上海長江口一帶,科學家3天時間只發現了一頭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長江口常能見到。
記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數量銳減的原因有四,水質污染、漁業過度發展、水上交通太過頻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寧安全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保護「活化石」須先找到兩頭
王丁博士表示,這次科考調查的結果讓他十分著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並加強江豚的保護力量,白暨豚可在未來10年內徹底滅絕,而江豚也有可能變成第二個「白暨豚」。為了找到江豚數量在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口一帶迅速減少的原因,他們已經從長江口一帶取水樣,將進行專業分析。
目前,在湖北天鵝洲淡水湖,已經建成了中國首個白暨豚和江豚保護基地,然而10多年來,由於從未捕獲成對的白暨豚,根本無法進行白暨豚的人工繁殖。去年科學家們首度人工繁殖了江豚,但僅依靠少量的人工繁殖,根本不足以挽救一個物種瀕危的命運。真正拯救這些長江瀕危物種,還必須要真正重視長江生態環境的改善。
白暨豚還是會滅絕的
我的理由:
1)白暨豚是以家族為單位集體活動的動物,體型也不算小,加上淺色的身體顏色,活動時目標應該很大,既然那樣細致的搜索都沒有發現,即使有一、二條從人的眼皮下面漏過去,也會因為不能繁殖而滅絕;
2)白暨豚是水面活動的獸類,潛水能力較弱,甚至是鯨類中潛水時間最短的,不可能長時間潛水而躲過搜索;
3)長江生態嚴重惡化,它們得不到足夠食物;繁忙的水面船舶活動也會給它們造成可怕的傷害。總之,適合白暨豚生存的環境已經不復存在。
D. 那個「被『功能性滅絕』」白暨豚到底滅絕了沒有
可能已經滅絕,即使還有少數個體存在,也不能保持種群成功地繁衍
這個是沒錯的
在自然界 一個物種少於500個個體那麼這個物種的數量是不可能保持種群成功地繁衍 就是說他們數量不可能增加 但是他們也是可以繁殖 滅絕是時間問題
E. 白鰭豚現在滅亡了嗎
功能性滅絕。就是長江中還有。但是還是會滅亡,因為生存壞境日益破壞,即使存在少量也無法繁衍生息。不能在有扭轉的趨勢了。無力回天了。
F. 白鰭豚到底有沒有滅絕
還沒有,
鰭豚屬鯨目的哺乳動物,是中國特有的淡水豚類,也是世界上淡水豚類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稀少且為中國特有,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僅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餘公里的江段內。以魚為食,結群活動,小群2~3頭,大群10~16頭。近年來種群數量下降極快。據報道,80年代初有400多頭,80年代中期減至300來頭,1990年調查時有200來頭,至1993年為130餘頭,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頭,被列為世界級的瀕危動物。
三峽工程建在長江上游的出口處,不在白鰭豚的棲息范圍內,不會直接危及它們的生存。但是三峽工程對長江水文情勢的調節,則有可能對其棲息地產生影響。白鰭豚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和彎曲分漢河段的大回水區中,當河勢改變,大回水區發生移動時,白鰭豚也相應遷移,遷移距離的長短,與大回水區移動距離長短有關。三峽水庫下泄清水對河床的沖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區變動,使白鰭豚的棲息地遷移,按最嚴重的估計,白鰭豚的棲息地有可能下移150餘公里,不到現在分布范圍的1/10。另外,航運條件改善後,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鰭豚發生意外死亡的幾率增加。為保護這一瀕臨絕滅的珍貴水生動物,國家已在長江中游的螺山至新灘口江段和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以及長江下游的銅陵江段分別建立了白鰭豚自然保護區。
G. 白鰭豚滅絕了嗎
昨日(2006-12-14),兩艘科考船在武漢靠岸,為期39天的2006年長江淡水豚考察至此結束。國際科考隊遺版憾地宣布,在從權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長江幹流江段中,未發現一頭白鰭豚。由中國、美國、瑞士、日本、英國、德國6個國家25名國際一流專家組成的國際科考隊,自11月6日開始在長江幹流動用了最先進搜尋設備,全面引入聲學考察方法,結果表明:白鰭豚現狀非常嚴峻,該物種正迅速走向消亡。但此次科考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博士提醒說,沒有發現白鰭豚不等於它已經滅絕,再系統的考察也可能遺漏。捕撈並遷地保護是挽救白豚的有效方法,這次科考結束後將在重點江段進行搜尋,一旦發現白豚,立即捕撈。
H. 世界上還有沒有白鰭豚了
世界最為稀有的哺乳動物——白鰭豚,成為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以及與人這種世界上最為普遍、數量巨大的哺乳動物進行食物競爭的犧牲品,它們已不復存在。 「可以說,這種動物是功能性的滅絕」,總部設在蘇黎世的國際白鰭豚保護基金負責人August Pfluger說,該組織去年11月份與其他機構合作資助了一個為期6周沿長江2000英里(3500公里)的考察,在此次考察中,一隻長江的豚類動物也沒有發現。白鰭豚是4種特有的淡水生物的一種,可能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來不幸滅絕的第一個水生哺乳動物,也是第一個由於環境惡化而消亡的大型哺乳動物。 Pfulug e r 說是人類的壓力將白鰭豚推向了滅亡,「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中國仍然使用類似炸魚等不可持續的捕魚方式。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非法捕撈,所以出現了白鰭豚與人類爭食物的情形。」 白鰭豚的權威研究專家、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說,長江上的水壩的建設以及大型船隻往來的雜訊使視力幾乎為零且經常在沙質淺灘利用聲納覓食的白鰭豚迷失了方向。迷失方向而飢餓的白鰭豚可能撞上船的螺旋槳。航道的清淤亦使這些動物難以互相配合以捕獵越來越少的魚。 作為最高級的捕食者,像白鰭豚這樣的豚類是一種「標志性物種」,是整個生態系統健康狀態的報警器。它們的消失預示著哺育著差不多全球6%人口——4億人的長江生態的惡化。王丁說,長江基本沒有污染。但是蓬勃發展的商業和像三峽工程這樣的巨大水壩的建設已經使長江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某些江段,每公里航行的船隻超過60艘。目前,長江看起來就像在高峰時段擁堵的高速公路。「如同人類一樣,白鰭豚處於食物鏈的最高端,」王丁說,「如果長江養活不了白鰭豚,也會有養活不了人的時候。」 實際上,白鰭豚不是惟一一種面臨滅絕的動物。王丁說,由於航運和水利工程建設,長江中的另一種特有的大型鯨類江豚的數量也正直線下降。但是,王丁說,現在採取措施保護這些物種還為時不晚。鑒於白鰭豚的消失,中國科學家正採取積極的步驟以挽救江豚,包括在濕地保護區中人工飼養這些動物。 (文章來源:《時代》周刊8月12日文,原文作者皮特·瑞特,原文題為《永別了,長江的白鰭豚》,祖藜譯)
I. 白鰭豚是不是已經滅絕了
功能性滅絕了,但未被宣布野外滅絕。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專,2002年估計已屬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發布,白鰭豚未被宣布野外滅絕。
(9)白暨豚啤酒怎麼沒有了擴展閱讀:
白鰭豚數量的逐年減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較差和長江流域人類活動較多兩方面的原因。白鰭豚所屬的鯨目水生多數早在數萬年前遷入海洋的鹹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鯨目淡水豚類種群數均小,其中至今剩餘的五種淡水豚均是瀕危物種。
此外,根據遺傳學的研究發現,白鰭豚的遺傳多樣性很低,這也加劇了滅絕的速度。科學家為此曾提出遷地保護的建議。由於圍湖造田減少了湖泊面積,修壩阻隔了魚類江湖間洄遊,以及長江水污染的加劇,長江里許多被白𬶨豚食取的魚類嚴重不足,破壞了白鰭豚的生存空間,對其種群生存產生了嚴重威脅。
J. 長江里現在真的沒有白暨豚嗎
長江里現在有白暨豚。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到上海長江中版下游的幹流1700千米江權段進行地毯式搜索,未發現一頭白鰭豚,因此不少科學家懷疑白鰭豚已經滅絕。但可以推斷,長江里還有少量殘存,然而僅憑這最後幾只個體,已經無法延續種群,預計白鰭豚會在十年內徹底滅絕。日臻完善的克隆和轉基因技術,或許是拯救白鰭豚的最後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