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適宜飲用的白酒度數為多少度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占據著一席之地。幾千年的發展下來,白酒有低度酒、有高度酒,38°、°、45°、52°、53°、60°等等,可謂是應有盡有。
但是當你研究高端白酒的時候,度數多為50多度。為什麼這么神奇呢?下面就讓我帶著大家揭秘吧!
解放前,濃香型白酒度數普遍很高,有的高達60多度甚至接近70度。隨著80年代起,國家開始倡導生產「低度」白酒、「健康」酒,白酒的度數才慢慢降下來。而白酒降低可不是加點水那麼簡單,這也是一個復雜的工藝,需要解決微量元素析出的問題,還要對酒體進行勾調,保證口感風味的穩定。
52.94mL的純酒精+49.83mL水,其混合物體積是多少?
103.77mL?
NO,是100mL!白酒,就是這么神奇。
好酒講究口感醇厚,而醇厚不僅在於酒體中微量元素的多寡,還在於酒分子和水分子的融合程度。經過大量的實驗,專家發現白酒在52度—54度時,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締合最緊密。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高端白酒均選擇50多度作為自己的旗艦產品。
白酒的魅力,在於它豐富的香氣和獨特的口感。一般來說白酒的度數很少低於30°,因為度數過低,酒體里的呈香物質太少,喝起來寡淡無味。度數過高,人體的味蕾則適應不了,口感也會變差。
而50多度,就是白酒恰到好處的狀態!在這一度數區間,能較好地呈現糧食、酒糟、酒麴的香氣,並且進一步激發乙醇的味道。
俗語道,酒是陳的香。但是大多人忽略的一個前提,只有優質高度白酒才具有藏的價值。
在陳放過程中,乙醇與水分子逐漸締合、酒體緩慢發生著脂化等反應,這便是酒體的老熟。藏,讓酒去辣存柔,喝起來更加醇厚,香味更加豐富、濃郁。而低度酒追求的是清香、淡爽,過度陳放反而有違產品的初衷。
之所以藏,不僅因為酒越藏越香,還因為,一件東西歷經歲月方顯珍貴。設想藏下一批好酒,待家人大壽、孩子高中、兒女婚嫁時拿出與親朋共飲,這是何等歡樂?
有這么一款酒專為藏愛而來——女兒頌酒,正宗濃香型52°白酒。
女兒頌酒,500年明清窖池為根,九醞春法釀造技藝為魂,匠心釀酒文化為韻,數十年工齡老師傅為度,精心醞釀而成。
用心釀一瓶好酒,只為給您人生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留下一個值得回味的瞬間,給日後一段醇醉濃香的回憶。
『貳』 古代人喝的酒多少度
古代的酒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於二十度,沒有現代的酒度數那麼回高。
古人釀酒,答大多用五穀或者果子來釀酒的,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這種酒對身體有好處,一般古代女人也喝,但大多不會貪杯。
(2)三國喝的白酒多少度擴展閱讀:
當時最有名的應該是米酒,米酒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當時能喝酒的名人號稱「千杯不醉」幸虧酒的度數不高,否則會大傷身體。
酒文化雖然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但長期飲酒還是會引起身體的不適,也絕對不是你過度貪杯的理由,保持適度的飲酒習慣,才不失酒文化的真正內涵。我們現代人,一定要秉承著對自己好更是對家人好的思想,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負責。
『叄』 三國時代的酒是怎麼樣的和現在的白酒有什麼區別一般都是多少度
當時的酒有黃酒,米酒等度數很低,大約10來度
『肆』 三國時的酒為什麼那麼濁大約有多少度啊
那個時候,因為水質比較好,而且料也比較多,所以存下來比較渾濁。如果說幾度的話,那就厲害了,因為那個時候多事寫英雄好漢喝的,肯定上60度以上吧!
『伍』 三國時喝的是什麼酒
唐以前僅本土米酒
據歷史記載,中國人在商朝時代已有飲酒的習慣,並以酒來祭神。但是,當時稱為社會主流的是「杜康」,是一種低酒精含量的釀制而成的米酒。在漢、唐以後,除了黃酒以外,各種葯酒、果酒的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
唐代傳入暹羅白酒
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盪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薑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可見唐代的時候燒酒已經從泰國傳來。
元代傳入印度白酒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黑龍江釀酒>>,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明代白酒自成體系
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我國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清代白酒發揚光大
清朝是白酒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現在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
『陸』 古代三國時期的酒大約多少度
中國古代酒的度數是隨著朝代的演進不斷提高的,最開始釀酒,酒的度數都是在10度以下,後來釀酒方式有了改進,酒的度數上升為9到18度左右。當時還研製出了米酒等發酵酒,不僅口感好,而且這些酒的度數也不高。三國時期酒的度數也不高,大約10度左右,就像現在西安的稠酒差不多。
到了元代才出現更高度數的酒,因為這時人們研究出了「蒸餾燒酒」這樣的新技術,用蒸餾法燒出的酒,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它已經大概接近50度了。
『柒』 白酒多少度,一般人最高可以喝多少度啊
似乎60度以上白酒不生抄產襲了。
國內度數較高的68度以上的酒現在還有:
五糧液原漿酒:
68 度
湖北霸王醉:
70 度
衡水老白乾:
72 度
瀘州老窖原酒:
73 度
清河大麴:
75 度
再高容易死人。
『捌』 三國時期喝什麼酒
低度的米酒,度數大約為10到15度。
通過蒸餾提純白酒的方法一直到元代才出現,元代以內前只能喝低容度酒。比如武松三碗不過崗,他喝了18碗,如果是四五十度的白酒,他酒量再好也得急性酒精中毒。
而三國時期,由於糧食畝產只有一石不到,而且沒有後世的兩季三季的作物,再加上連年打仗需要大量的糧食,所以很多時候連低度酒都沒得喝。比如曹操規定每年只有七節之日可以喝酒,其餘時候一律禁酒。
『玖』 三國演義中喝的酒是什麼酒
三國演義中喝的酒就是米酒,度數十八九度。所以都擱碗喝。看《三國演義》電視劇 發現他們喝的酒像米湯那樣渾濁。 主題歌也唱到「一壺濁酒喜相逢」。
『拾』 古代三國時期的酒大約多少度為什麼
古時候的酒度數都不高,一般在10~15左右,隨著工藝的提升,後面才出現烈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