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釀酒放酒麴比例是多少''
1,分哪類酒麴2,看季節3,看糧食
② 用酒麴的比例是多少
進一步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而酒麴本身所帶的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酒釀專是由糯米或屬者大米經過酵母發酵而製成的一種甜酒,酒精度極低,熱量很高.它有很多別…米和酒麴的比例在酒麴的包裝袋上有說明,另外不要加糖,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糖分,而且很甜的。糯米浸到漲開,瀝水後隔水蒸熟(米粒變玉色即可,大約半小時左右),將糯米飯倒入淘米籮里用冷水沖洗,淘凈粘液並冷卻,按比例放入酒麴(酒麴必須用擀麵杖壓碎成粉末狀),攪拌均勻,再將拌好的米飯放入帶蓋的容器中,將米飯壓平實,中間淘一個洞,米飯表面少許灑些溫開水,加蓋保溫,2~3天即可吃了。(期間用勺把小洞里析出來的米酒澆在飯表面。)醪糟做成後要放入冰箱,否則會不斷發酵。
③ 釀造100斤以上的白酒,需要多少的大米和酒麴
白酒以65度計算,大米出酒率達到45%以上
100斤白酒用糧食222斤。
釀酒工藝決定曲子比例,曲子的發專酵力、糖屬化力決定曲子的使用比例。糖化力在1500mg/g·h左右,發酵力0.2g/g·h以上,使用酒麴比例18~20%左右就可以,即:20kg
④ 白酒發酵用曲和糧食比例是多少
白酒發酵用曲比例沒有固定值,都是根據釀酒工藝確定。
清香型麩曲發酵用曲20%左右,濃香型大麴釀酒工藝控制在22%左右,芝麻香白酒發酵30%左右,醬香型白酒發酵用曲比例達到1:1,是最大的。
⑤ 白酒做酒麴加多少
1、說說酒麴、酵母的問題
酒麴一般用量在20~25%之間,酵母(活性干版酵母)用量在千分之0.5左右權。
2、異戊醇高,喝酒易頭痛。
降低異戊醇的方法:稀釋法
以後少放酒尾,然後逐漸摻合,分4次摻合,質量指標就會下來了,白酒中異戊醇少了,水味大,多了也不好。
按照你的說法,重新蒸餾,能夠解決,重蒸損失8%左右的白酒,沒必要加水降度。
雖然異戊醇高了一點,也不是太高,我見過太高的能夠過100mg/100ml的含量。
3、酒尾不加之後,酒度會提高,降度之後,酒水感覺會淡薄。
原因是酸度降低了。你還要學習勾兌。發揮各個香味物質的比例才好。
⑥ 釀白酒的糧食配比
白酒釀造工藝不同,糧食與稻殼、糟醅配料比例是不一樣的。
酒麴使用比例也有變化。
網路文庫裡面有這些東西,可以去查一查。
⑦ 汾酒的三種曲的比例是多少
這是生產機密,怎麼可能知道
汾酒屬於清香型白酒,它以高粱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等數十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汾酒在釀造過程中要加入特殊的酒麴——大麴,這種酒麴是經過杏花村人千年釀酒工藝的結晶
先來說說汾酒制曲,汾酒的曲分三種--紅心、清茬、後火。三種曲由相同的原料(無非就是高梁、豌豆之類)做成曲磚,在曲房裡自然發酵。發酵過程中通過曲房師傅開關窗戶來控制發酵溫度以使相同的原料經過發酵而成為三種不同的曲。曲房的師傅相當辛苦,一般不能回家,就住在曲房裡。一個曲房2000塊曲,每兩天就要翻一次。
曲塊發酵好後就放在室外3-6個月,使其中的微生物結構趨於穩定。之後就進入釀酒一步了。
三種曲按照一定的比例粉碎,而後摻入高梁等原料里,上鍋蒸透,入缸。這里要說一下,汾酒發酵最大的特點是地缸發酵,靠棉被保溫,靠地熱和發酵自產的熱量來提供發酵所須的熱量。發酵期為28天。出缸、蒸餾。這出來的酒叫頭茬酒(渴過一次剛蒸出來的汾酒,還熱著,大概有70度,很爽地說)。頭茬蒸完後原料並不棄去。從蒸鍋中取出直接和上曲回缸再進行28天的發酵。這次蒸出來的酒叫二茬。這之後原料里的澱粉基本已經利用完了。
汾酒的包裝確實太雜了,分了N多系列,但汾酒廠里的人一致認為最能代表汾酒風味酒就是青花瓷,其次就是棕色、單壇的53度十年陳釀老白汾酒(推薦這個,青花瓷太貴了,不是一般人能天天享受的)。
竹葉青是以汾酒為原料,配以竹葉、黃芪、當歸等中葯材製成的酒。長期少量飲用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竹葉青講究「互不露頭」。即酒味和中葯材的味道互相抑制,酒中喝不出任何一種中葯材的味道,而酒味也大大降低(這也是為什麼竹葉青能放倒那麼多人的原因)。因此喝竹葉青就一定要喝45度的
⑧ 自釀白酒糧食與大麴的比例是多少啊
酒麴的質量決定酒麴的使用數量。
酒麴分為大麴、麩曲、小曲、細菌曲等等。很多小作坊釀酒,不使用酒麴,直接使用酶制劑。
大麴、麩曲、小曲使用在釀酒中,比例20-30%,酶制劑使用一般在千分之2-3之間 。
⑨ 釀酒糧食和酒麴比例是
你是說,問一下釀酒糧食和酒麴的比倒是的少呢,這個比例是一般一百斤糧食,加六到七兩酒麴然後均勻攪辦即可。
⑩ 釀酒放多少酒麴
釀酒工藝中所提到的「酒麴」是指:用來發酵的釀酒原料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先將酒回曲泡在答水中,待酒麴發動後(即待曲中的酶制劑都溶解出來並活化後),過濾曲汁,再投入米飯開始發酵,這稱之為浸曲法;另一種是酒麴搗碎成細粉後,直接與米飯混合,這不妨稱之為「曲末拌飯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飯法更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從櫱(谷芽)浸泡糖化發酵轉變而來的。浸曲法在漢代甚至在北魏時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這可從<<齊民要術 中廣泛使用浸曲法得出這一結論。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應根據不同的季節而應分別處理。冬季釀酒取來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後,氣溫較高,水不幹凈,需將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卻後才能浸曲(沸水會將曲中的微生物燙死,酶也會失活)。
浸曲,也有講究,應根據季節,水溫確定浸曲時間。以保證浸曲的效果。